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彙總8篇

說課稿1.06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彙總8篇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喂──出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科幻小說,以環境汙染為題材。題目是“喂——出來”,原是一個年輕人的喊叫,他想根據回聲判斷洞的深淺,卻不聞回聲,但是回聲終究傳來了,原先扔進去的東西,也開始出來了。可以感知,作者的意思是說,不愛護環境,漠視環境汙染,苟且偷安,終究要自食其果。破壞大自然,必遭大自然報復。破壞大自然的行為與大自然的報復行為二者雖然相隔一段時間,並非同時發生,但報應終究是要到來的。本文故事性強,情節完整,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讀性強,而且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篇末寫到小石頭為止,初看莫名其妙,再一想,恍然大悟,接下去將要發生的一切也就不難想像。這樣的結尾耐人尋味,又發人深省。情節全然出於幻想,理念卻發人深省。

學情分析

本文故事強,情節扣人心絃,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哲理較深奧,七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重點突破。

說教法:

這是一篇構思奇特、想象豐富,生動有趣的科幻小說,情節全然出於幻想,理念卻發人深省。教學時,引導學生把握情節,讓學生尋找關鍵詞,以畫“情節鏈”的形式走進文字,在此基礎上覆述課文,感悟文章的主旨。另外,深入品味文字想象豐富的特點,並學以致用,通過續寫課文,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熱愛科學的情趣。

說目標:

1、瞭解科幻小說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情節較為完整的特點

2、學會找關鍵詞, 畫情節鏈,叢而複述課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拓展學生的思維,大膽發揮想像,續寫文章,學寫科幻小說。

4、認識破壞大自然必遭報應,懂得珍愛環境等道理。

說過程

一、匯入新課

颱風吹倒了一座小廟,廟底下露出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於是,各色人物圍著它紛紛表演,它成了人們丟棄廢物的垃圾桶……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幻小說,它充滿了神奇的想像,同時也會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開門見山的匯入有利於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引入文字。)

作者星新一,日本現代小說家。

二、複述課文

1、閱讀課文,找關鍵詞, 畫出情節鏈

廟塌——洞現——洞深——叫聲——小石頭——柵欄——記者——科學家——看客——警察——用繩量——用強音測——商人買下——填洞……

2、學生複述課文(通過找關鍵詞, 畫情節鏈的方式教會學生篩選課文的主要資訊,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為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探究課文

1、 在小說結尾,那奇怪叫聲以及那塊小石頭是從哪裡來的?

2、 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3、 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科幻小說具有哪些特點?

明確:

(設計說明:)

四、課文延伸

想一想,天上掉下那塊石頭以後,接下來可能還會發生什麼?學習展開想像,發表自己的看法並續寫結尾。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破壞大自然 ============ 必遭大自然的報復

不顧顧環境汙染,漠視環境汙染 ========== 終究要自食其果

小說先渲染新發現的一個洞深不可測,因此成了處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場所,各種各樣的垃圾都扔進洞裡,城市變得越來越美好,可奇怪的是,最初對著洞口的一聲叫喊傳來了,扔進洞裡的一塊小石頭飛來了。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傾瀉進洞裡的原子能反應堆廢料就要傾瀉到人們頭上,原先扔進去的機密檔案就要扔到人們頭上,還有動物屍體和流浪者屍體,還有廢物和汙水,還有日記本、照片、假鈔票、犯罪證據,都將接二連三地傾瀉到人們頭上。

科幻小說是一個想像世界。作者的想像奇妙、豐富、生動、有趣,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讀性強,而且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深不可測的黑洞,是一個奇特的想像,垃圾扔進洞裡,世界從此清爽,不料,有一天,垃圾卻從天上飛了下來,更是一個奇妙的想像。作者的想像又是如此豐富,一個個情節聯翩而至。每個片段都有鮮明生動的情境和形象。即使寫政府官員丟扔機密檔案,也彷彿看到他們的悠閒神態,有的在談論打高爾夫球,有的在談論彈球房,這些都折射出現代都市的生活。

想像世界是虛幻的,虛幻的多數情節卻又是根據現實生活加以想像的,所以聯翩而至的情節顯得合乎情理,自然而然。有人發現這麼一個洞,自然人們會探頭探腦張望,自然有人會疑猜狐狸洞,自然有人會對洞裡喊叫,自然有人會丟小石頭以探深淺,如此等等,每個情節都顯得很自然。最後小石頭飛來,也合情理,垃圾既然沒有消除,有朝一日自然會造成環境汙染。

篇末寫到小石頭為止,初看莫名其妙,再一想,恍然大悟,接下去將要發生的一切也就不難想像。這樣的結尾耐人尋味,又發人深省。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的第六課,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觀察瞭解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第二部分不同的生命週期。本課以學生認識動物的生命週期為主線,在前五課認識了蠶的生命週期的基礎上,建立動物生命週期的模型,並運用這個模型去認識各種動物的生命週期現象。是對本單元學習知識的一個總結與延伸。

二、學情分析

在三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對常見動、植物的基本構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徵進行了觀察,有了一些瞭解,已經掌握了觀察、交流、討論這些科學課學習的基本技能,同時一部分學生也初步具備了分析、比較、綜合、概括能力,這些學習技能將有助於學生開展本課的學習活動。

三、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動物都有生命週期,都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

2、不同動物在生長過程中的形態變化、系列方式各不相同,壽命的長短也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

1、查閱和交流資料,瞭解更多動物的生命過程。

2、從多種動物的生命過程中發現的規律,提高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能力。

3、用迴圈圖和流程圖表示動物的生命週期。

4、按卵生還是胎生、變態還是不變態給動物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動物的生長髮育都有自己的規律。

2、培養研究生命奧祕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觀察瞭解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五、教學難點

不同的生命週期

六、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學生課前悼念的一些有關動物生長髮育過程的圖片和資料。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動物生長髮育過程的圖片、資料和課件。

七、主要活動設計特色與分析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動物生命週期中經歷的各個階段的概念,貫穿本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同時又是本課教學要達成的重要目標,只有明確了這個概念才能順利的進行本課的學習活動。所以在課的開始階段,我提出了問題,回顧舊知識、承啟新知識。從蠶的生命週期很自然地過渡到,除了蠶以外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上。既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觀察瞭解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1)利用學生課前收集資料幫其課上解決初步問題

三年級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已經逐步形成,學生在課前已經做了預習並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和圖片對本課有了初步的瞭解,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疑問。在課上讓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利用學生收集的各種資料和圖片幫助學生初步解決疑問,瞭解各種動物不同階段的生命形態,建立生命週期流程圖的概念。

(2)仔細觀察,互動交流,積極表達

在這部分的學習活動中老師始終站在參與者的角度,使學生自身成為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在小組活動環節,我讓每組選擇兩種動物,讓學生利用自己蒐集的文字材料、圖片、教科書等資源按照活動要求展開小組活動。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去思考、去自由表達屬於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用生命週期迴圈圖和生命週期流程圖去描述它們的生命週期。在這個教學環節裡,各組分別彙報六種動物生命週期迴圈圖和生命週期流程圖,其他組做補充彙報,然後由學生將生命週期流程圖貼上在班級大表上,將生命週期迴圈圖貼上在展板上,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感。

第二部分:不同動物的生命週期

歸納資訊,對比分析,形成概念

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錶內資訊和展板上的迴圈圖進行對比分析,比較不同動物的生命週期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相同之處學生藉助上節課的學習經驗較容易找出,對於不同之處較難總結和理解。為了加強現實生活與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絡,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老師引導學生對展板上的迴圈圖進行重新排列,讓學生在排列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理解變態、不變態與卵生、胎生概念。經過這樣的處理後,學生對於胎生和卵生比較容易認識和理解,而對變態與不變態的區分仍有難度。針對這個問題我用圖片將蟾蜍的生長期發育過程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更好的建立起變態的概念。學生建立胎生和卵生;變態和不變態的科學概念後,用這兩個標準給熟悉的動物分類,完成記錄單。

(三)拓展延伸:知識昇華、激發興趣、持續學習

區分不同後教師再次引領學生回顧這些動物生命週期中相同的特點,即:這些動物的一生大都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而後將這個問題遷移到我們自己的身上來,讓學生思考:我們是否具有和其他動物一樣生命週期。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選自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閱讀型的課文。

對於古典詩歌的學習,除了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還要提高學生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從這兩個方面出發,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 通曉背景,整體感知全文,初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 通過反覆誦讀課文和疏通詩文,提高學生閱讀古典詩歌的能力。(教學重點)

3、 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藝術特色,深入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解讀法

三、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作者簡介(生平略、作品風格詳)、寫作背景(利於學生理解詩文)

整體感知:聽課文錄音,注意字詞的讀音,體會詩句的語氣,語調與長短句式變化的關係。

分析課文:從題目的“難”字著手,提問:作者為什麼說“蜀道難”呢?“難”在哪裡?文中有多少處直接提到“蜀道難”的?我到這裡為止提了三個問題,對於前兩個問題,學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來,等我們在疏通完課文之後,再解決。但是第三個問題,學生是很容易能夠回答得出來的。因此我只要求學生馬上回答我的第三個問題,順著這個問題,看看作者在文中三處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難”是否一樣。這樣,就進入詩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註釋為我們提供了詳盡的解釋,有助於我們疏通詩文。在詩文的疏通時,把更多的機會交給學生。重點詩句、字詞,多讓學生嘗試著翻譯,我及時點評、引導。同時還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詩句,分析詩句的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句式特點。

課文從三個角度寫了登蜀道之難,而每一段剛好為一個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後,再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這裡就是解決了上面提到的作者為什麼說“蜀道難”和“難”在哪裡這兩個問題了。

第一課時疏通到課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課時

按照第一課時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結合課文當中的詩句讓學生說說詩歌是怎樣體現李白詩歌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

總結《蜀道難》這首詩的重點字詞,再次理清“三難”。

佈置作業:

出默寫題,課後再背誦課文。

總結:

我的教學設計抓住了詩歌當中的“三難”,以此為線索,展開詩文的疏通。對於詩歌當中用來表現 “三難”的詩句,也是李白詩歌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體現。所以用這些詩句可以總結出“三難”的結論,也可以用這些詩句賞析李白的詩風,讓學生欣賞對蜀道難的想象和描寫。學生在讀懂了詩文才能夠賞析,但是我們也可以融賞析於理解的過程當中。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魯迅筆下的小說《故鄉》選自他的短篇小說集《吶喊》,課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以“我”記憶中的故鄉與現實中的故鄉的巨大變化為基本內容,通過主人公閏土20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的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說,特別是課文通過對比寫法來揭示主題、通過議論來深化主題的成功運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故鄉》是人教社九年級(上)語文教材第三單元的第一篇小說,是一篇教讀課文。根據教材編排及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教材中。提倡教師在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故鄉》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教讀課文,文中用對比手法來揭示主題的寫法,是開啟本單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單元《范進中舉》教學的一把鑰匙,也是開啟第六冊第三單元《變色龍》教學的一把鑰匙,可見其地位尤其重要!

(三)教學目標

國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學習欣賞文學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著重培養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新的課程標準又反覆強調教學設計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鑑於此,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強調“三突出”原則,即突出“新課程要求”、“教材單元目標要求”、“學情特點”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小說相關的文體知識,已學的魯迅的作品;預習提示中的有關字詞。

(2)能力目標: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習對貧富懸殊的封建社會有深刻的認識,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產生無比的憤慨,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是小說,其突出主題的關鍵在於文中人物形象的對比描寫。因此,《故鄉》的教學重點是:(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描寫揭示主題的寫法;(2)理解議論在文中的作用。難點是:我離開故鄉時心情與感受及課文最後兩節關於“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議論。

二、說教法

大綱及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要貫徹啟發式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鑑於此,我主要採用的教法是點撥導學法;《故鄉》是現代文學的精品,全文共88個自然段,可教可學的內容很多,為使學生學有所得,宜長文短教,目標單一,所以我又採用了“課時目標教學法”。

三、說學吧法

世界上沒有哪種先進的教法,能離開相應的學法而取得成功的。語文教學要倡導“養習得法”,形成積極的行為定勢,以達到葉老提出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學中要求學生牢記課時目標,速讀課文,利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式感知課文,並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程式(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複習舊知,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同時也為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我是這樣匯入新課教學的。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寫於1921年的《吶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說《故鄉》(板書課題)。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表達對故鄉思念的情感,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裡行間融入了濃濃的思鄉情,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筆下的故鄉又是怎樣呢?

(二)介紹寫作背景

為使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寫作背景的介紹是必要的。新課程標準特別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鑑於此,寫作背景介紹採用學生介紹與老師補充相結合的方式:課前讓學生複習八年級(上)中國歷史第六章——第十章,瞭解1900—1921年間中國的社會現實,上課時教師適當補充作者寫作緣由,二者有機結合,實現學科的整合。

(三)展示本節課目標(目標(1)及目標(2)中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描寫揭示主題的寫法)

(四)研讀課文,落實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根據課前預習,檢查學生完成以下幾頂任務的情況:

(1)預習提示及文中相關的生字詞的讀音和意義的掌握情況;(2)會按照小說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結構簡要複述故事情節。(3)能找出三個情節中描寫的主要人物。(明確:閏土、楊二嫂)

設計意圖:瞭解文體知識及文學常識,掃清語言障礙,落實目標(1);把握全文脈絡線索和基本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

2、對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實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

《故鄉》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比來揭示文章主題的,因此,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抓《故鄉》中的“三變”來分析課文,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的。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文中的“閏土”“楊二嫂”20年前後在外貌、動作、神態以及對我的態度方面發生了什麼變化?

設計這個問題意在落實《故鄉》中的“一變”即“人物之變”。具體做法是先將全班同學分成兩大組,請男女同學在書上分別劃出描寫閏土、楊二嫂的有關文句;然後請男同學填寫少年、中年閏土變化表;教師再指導學生細讀描寫這兩個人物的重要語句,主要採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進行,特別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導學生摹擬人物的口吻讀,然後讓學生討論並歸納人物性格。(板書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鄉和20年後的故鄉也不一樣,畫出描寫故鄉的主要詞語

設計這個問題意在落實《故鄉》中的“二變”即“環境之變”。具體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閱讀文中有關環境描寫的語句,並畫出重點詞語;然後請學生舉手作答,教師作適當點撥。

(3)“我”對記憶中的故鄉與現實中的故鄉的情感是一致的嗎?為什麼?

此題意在落實《故鄉》中的和三變即“我的心情的變化”。具體做法是先要求學生勾畫、品味有關語句,並結合上述“二變”理解其含義,學生舉手作答後然後教師點撥分析:“我”——對記憶中的故鄉無限嚮往、無限懷戀,不僅因為從此要遷居他鄉,更因為故鄉那充滿詩情畫意的孩提生活;對現實中的故鄉,則只有悵惘失望之情,而這種心情之變,是因為故鄉的人情、環境之變。

落實文中“三變”分析後,我設計了問題(4):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故鄉蕭索、破敗,故鄉人的麻木、恣睢呢?

此題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明白作者通過“變”來揭示蘊藏於作品中的深刻主題。具體教師談談個人的見解。這樣設計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即欣賞文學作品,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寫出自己的評價。

(五)小結,點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材無非是例子,教給學生閱讀和欣賞小說的方法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先請學生根據這節課學習小說的體會談談閱讀和欣賞小說的方法,然後教師再點撥閱讀和欣賞小說的方法有三:賞人物、賞情節、賞環境,本節課主要是通過賞人物和賞環境來認識小說主題的。

(六)結語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好的結語,應收到餘音繞樑的實效,鑑於此,我是這樣設計結語的:

閏土多不幸啊!西瓜地的小英雄不復存在,多子、饑荒、兵、匪、官紳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那“豆腐西施”已變成了“細腳伶仃的圓規;記憶中的美麗故鄉變得如此蕭索!難道這就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故鄉?這就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

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魯迅,對故鄉的苦難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無動於衷;他一定會有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一定會有!

(八)板書設計(略)

(設計意圖: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像十字架,舊社會勞動人民苦難深重,像釘在十字架上。板書上部是閏土的前後變化,下部是楊二嫂的前後變化,中間突出一個“變”字,體現了對比的寫作特點。也提綱挈領地概括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圍繞“展示目標,落實目標”這條主線進行教學,教學中貫徹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及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結構,抓住“三變”直奔主題的寫法,好比牽牛抓住了鼻子,又如撒網捕魚,綱舉目張。既突出了重點,又避免了從頭至尾逐段分析的做法,激發了學生興趣,突出了學生學習主體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課出自新課程標準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是關於成長的主題,單元目標是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有的講述自己從孩童遊戲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有的則是以童話的形式,告訴人們在成長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從小說《城南舊事》中節選的,小說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親及周圍大人的教育和影響下不斷長大的生活故事。課文重點寫的是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寫得深沉、含而不露。

2、教材的重點難點:小說的主人公雖然是小英子。但節選部分主要是寫主人公的爸爸對她嚴中有愛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時她的人生體驗,顯然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顯的很重要。本文的難點在於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瀕死,寫得很含蓄,但文中處處有伏筆。

二、目標分析:

1、新課標目標的確立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來考慮。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識記、理解本課的生字詞,理解標題的含義,瞭解作者插敘的寫法,提高朗讀的質量,掌握朗讀的技巧。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分出哪些寫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又是怎麼引出的,從而弄清全文脈絡,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情感價值觀體會本文父親對“我”嚴格要求的意圖,並從“我”的成長中得到啟示。

2、學情分析:新課標指出“能複述敘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並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結合本課情節波瀾起伏、情感動人的特點。新課標指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本課中貫穿自主互助的教學方法;新課標還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調動學生情感,所以必須加強朗讀教學。

3、教法學法:我在這課的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用誦讀法、討論法來把握文字,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1)。用講故事的方法,說說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

2)、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從漫談“父愛”引入,然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哪些寫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

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掌握生字詞,課堂中通過朗讀進一步鞏固。對於小說通過尋找線索從而梳理作品的結構非常有效,本文用“愛花,是爸爸的秉性”作為線索竄聯全文。通過本文學習,使學生把握分析小說的最基本方法,並能初步遷移到課外。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前播放《父親》“世上只有媽媽好”,是啊,人生在世,我們誇耀最多的母愛,最不能忘懷的是母親,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親唱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同樣值得我們誇讚。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學生默讀課文,圈劃字詞,明確故事情節,感知文章內容。期間播放《送別》的曲子。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注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使學生對文字有個完整的印象,為下文的學習打基礎。

(三)互助學習,合作探究:

討論題目:a文中爸爸是怎樣一個人? b作者回憶了哪些事情?c“花兒”在文中起說明作用?

讓學生或三人或兩人一組,討論交流以上題目,然後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回答爸爸喜愛花的較多,也可能是個嚴厲的人,也可能答是很有愛心的人。在引導學生交流完第一個題目後,過渡到第二個題目:文中的父親你們羨慕嗎?有這樣的父親是幸福的,其實我們都有一位非常愛我們的父親,我們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發現,那作者是如何發現並表達的呢?

學生能找出哪是現實的,哪是回憶的。回答出回憶的事情有:

去醫院探病 六年前遲到捱打 爸爸愛花 創練匯款 滿院落花

然後結合學生寫作,指導寫作技巧。

關於花兒在文中的作用這點,讓學生找出文中寫花兒的地方,討論明確花兒的線索作用,進一步結合題目理解。

設計說明:新課程提倡合作探究,這個環節充分體現這一點。

(四)朗讀體味: 指導同學們重點讀爸爸逼我上學以及畢業典禮我急忙回家兩部分,再次播放《送別》曲子,

通過朗讀體會文中的感情。

設計說明: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中活動,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思考,調動學生情感。

(五)體驗反思

進一步提問:你有沒有類似賴在床上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六)拓展延伸

世上只有媽媽好。但今天的文中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父親,感受了那深沉的愛,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設計說明:

佈置這篇小作文的目的是,為了語文教學中把讀落實到寫上,為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效果分析:

可能出現的問題,對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有不同的觀點,所以在知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的時候,要從具體事情的敘述中,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中去感知,不能管中窺豹。對題目的理解學生也會有疑惑,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插敘和伏筆的巧妙運用,理解其獨特的表達效果,體會父親嚴中有愛的深情,並從作者的成長中得到其實,讓他們能更深刻的認識生活、體味生活、理解親情。

說課稿 篇6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這一理念,本課設計側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數學學習活動:

1、利用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在情景中生疑探究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應包括“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方法經驗”等。新課程改變單純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學習的途徑,變暗示性複習鋪墊“遷移”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富有個性的探究學習。本課針對學生對1分米、1毫米長度的無意識感知狀態,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米、釐米等有關知識,運用估計與測量等方法,讓學生在兩次測量不同長度鉛筆的活動中產生內需,萌發探究動機,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體驗成功。

2、遵循學生認知特點,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

低年級國小生的認知還處於初級階段,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認識事物注重整體感知。遵循這一特點,本設計以學生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在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捏一捏、畫一畫等具體操作活動中體驗1分米、1毫米的長度,初步建立分米與毫米的長度觀念。由於學生親身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有充分的感知基礎,印象深刻。本課還通過學生喜愛遊戲的特點,利用遊戲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對已學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和毫米進行再認識,從而促使知識之間的聯絡。設計有梯度的課堂練習,使學生逐步的把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感受數學的價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材處理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第五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學習第二冊時已經認識了“釐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這節課是有關長度的第二階段的學習,通過教學使學生再認識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過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畫一畫、說一說、做一做等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初步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教學中,教師儘量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動手解決問題並引導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目標設定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態度幾方面出發,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概念。

2、通過實際測量,學會正確運用長度單位,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並提高估測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法設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依據這一理念,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米、釐米經驗,在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以操作活動為主線,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的參與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設計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讓學生在情景中生疑從而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讓學生通過估一估、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等操作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概念。

學法指導

本課設計側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數學學習活動:

(1)利用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在情景中生疑探索。

(2)遵循學生認知特點,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

教學過程設計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結合本課特點,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故事匯入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鞏固反饋,學以致用;

(四)全課小結,交流評價。

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故事匯入。

有一次課間,幾個小朋友在一起討論什麼兵器最厲害。明明說:“我覺得寶劍最厲害。”紅紅說:“不,我覺得孫悟空的金箍棒最厲害,你看它能伸縮,可長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釐米,也可以伸長到1米,甚至幾百米、幾千米,還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在剛才他們的談話裡,你能找出一些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嗎?(米、釐米)

2、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嗎?1釐米呢?

另一方面複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為探究新知識做好鋪墊。然後教師再出示謎語:“身體細又長,身穿花衣裳,要想寫好字,請我來幫忙”,讓學生猜出“今天的學習夥伴”――鉛筆,這時請他們拿出自己最喜歡的鉛筆,問:你知道自己的鉛筆有多長嗎,進而揭示課題。創設這樣的情景,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將學習用品帶入學習活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動一、建立1分米的`表象

教師拿出一枝10釐米長的鉛筆,請學生也來估一估老師的鉛筆的長度,接著請學生拿出來量一量它的長度,同時讓學生到展示臺前實際測量。當量出是10釐米後,教師告訴學生10釐米還可以用1分米來表示,即1分米=10釐米,分米用字母dm來表示,1分米=10釐米還可以寫1dm=10cm。然後感知1分米的長度,要求學生找一找尺子上從哪到哪之間的長度是1分米,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分米。最後引導同桌研究、討論米、分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討論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法和過程,以改變自己在認知方式上的單一性,在相互爭論、補充、交流中找到正確的答案。教師配合課件展示:1米=100釐米 1分米=10釐米 1米=()分米加以引導。

利用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以活動為主線,設計了估一估,量一量,說一說、認一認、畫一畫、數一數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體會到數學好學,數學真有趣。這時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數學學習不是知識的堆積,而是探索的魅力、發現之餘的喜悅和無窮的求知慾。

活動二、建立1毫米的表象

用課件出示不是整釐米的鉛筆讓學生觀察,當學生髮現測量結果不是整釐米數時,引導其說出具體是幾釐米多幾小格,並問每一小格是多長。有的學生可能懂得每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及時給予表揚,同時告訴全班學生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還可以寫成1mm。讓學生拿出自己的鉛筆實際測量進一步認識毫米,讓學生親身體驗1毫米的長度。然後請學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尋找長度是1毫米的物體。這樣把毫米與這些熟悉的物品聯絡起來,毫米這樣一個抽象的長度單位就變得具體了。

活動三、瞭解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先讓學生觀察直尺並思考:1釐米中間有幾個小格,1釐米等於幾毫米?然後通過多媒體課件模擬放大鏡把尺子放大,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在1釐米的中間有10個1毫米的小格,引導學生說出1釐米=10毫米,即1cm=10mm。

(三)鞏固反饋,學以致用。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這裡教師設計了不同層次的三道練習題:

1、小馬虎日記(找錯糾錯)

小馬虎的日記

20xx年3月10日 星期一 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1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90釐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釐米的樹被風颳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釐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裡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裡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

2、完成填一填(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7m=( )dm 3cm=( )mm 90dm=( )m

60cm=( )dm 2m=( )cm 800cm=( )m

3、填合適的單位名稱

練習本長約2( )。 小明身高是135( )。

一棟樓高約24( )。 數學書厚約5( )。

課桌寬約4( )。 一拃長約15( )。

有梯度的練習設計,使學生逐步的把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全課小結,總結評價

今天我們利用好朋友鉛筆學到了哪些知識?你都知道些什麼?你認為自己表現怎麼樣?(學生交流)

說課稿 篇7

《小草之歌》這篇課文是國小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要訓練的重點是:學生能抓住重點語句深入理解,體會他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人物的崇高品質。受到“愛”的教育與啟迪,培養自己的愛心。教學時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閱讀,積極思考,主動積累語言。

《小草之歌》中的之跟“的”的意思一樣,即小草的歌。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點,讚美了小草的奉獻精神。 我在教學中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有

(一)指導學生正確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小結。

(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草的無私奉獻精神,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

(三)要訓練學生會認的字七個,會寫的字十個,要求掌握的詞語有九個。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草無私奉獻精神,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準備:

字詞卡片、小草圖片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這篇課文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學生字。我採用的是查讀法p畫讀法等適合學生的一些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在指導學生正確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應用了講讀發和談話法

應用情景再現法把小草的圖片重現給學生,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習興趣。在最後我出示小草的圖片,請同學添上讚美的話,就是要訓練學生用規範的語言p積累語言。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例如:題目中的“之”當什麼講?題目串起來怎麼講?從而引出:小草的歌。“誰為小草歌唱?歌唱些什麼?”引出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引出下文。自讀詩歌,畫出新詞,並把帶新詞的語句讀一讀。每節課中我都讓出時間,空間給學生自學,在自學的過程中訓練他們,讓他們發現問題並能把問題解決掉,達成目標。

這是最好的教學效果。我和學生一起合作學習,有利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有利益個別指導,幫助後進生。同時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這是一篇現代詩,詩歌的特點是想象豐富p形象感強,文字優美p意境深遠,富有音樂性和節奏感。我抓住詩歌的特點進行教學。(1)我幫助學生疏通文字後,讓學生初讀課文,瞭解詩歌的結構層次。理解

詩歌的層次並不是讓學生歸納每節詩的意思,而是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表達順序。

(2)理解領悟詩歌的含義時,我帶領學生充分閱讀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小草當作人,讓小草進行自述,顯得親切p生動p易懂。我引導學生說詩歌是從那幾方面讚美小草的,體會小草為什麼會有這種自豪的感情。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談談小草對人類的貢獻。

(3)我和學生一起讀詩歌,讀出韻味,讀出節奏,讀出小草的無限深情,表達出對小草的讚美之情。

課後練習:

1、抄寫生字,把學會的新詞放入“詞語花籃”。

2、繼續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並背誦自己喜歡的小節。

3、把課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在《我的採集本》上。

4、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小節。

5、整理《我的採集本》和“詞語花籃”,繼續豐富內容。

6、練習朗讀、背誦P92《愛的奉獻》(“語文百花園五”中的“積少成多”內容),進一步體會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如果課堂上有時間,可先引導學生讀讀]。課後練習我每節課後安排了三個練習題。每個題的題量很小,可以做到練習的精,樣式多,學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我每完成一個大目標,我都要小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總結,也是對自己教學效果的總結。在這一過程中,我和學生學到的知識都得到了及時的反饋。我認真的板書:

小草之歌

第一部分:小草對大自然奉獻多,索取少。

第二部分:小草對環境保護有很大的貢獻。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頑強。 我會以新的理念、積極的心態,不斷學習的思想去迎和我的學生,也希望各位老師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百合花開》選自冀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在少年,我要飛翔。”重在培養學生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苦與樂,為樹立遠大理想打下基礎。《百合花開》無疑是最好的範本,它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美麗而感人的故事。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一株小小的百合,生長在數千尺高的斷崖,地處偏僻的山谷,自然環境何其惡劣!“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百合還要面臨野草和蜂蝶鳥雀的鄙夷嘲笑,這種社會環境是對百合更嚴峻的考驗。然而,它內心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我要開花!在執著中追求,在堅忍中努力,終於,百合開出了美麗的花朵,成就了百合谷地。面對眾人仰慕,百合淡泊、寧靜,它教導大家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它啟迪人們要“用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種“靈性的、精神的美”是林清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主題。

百合的遭遇告訴我們:花的價值,開花來體現;人的社會價值,要靠成就來證明。當今社會,雖執著奮鬥者有之,可自甘野草者,怨天尤人者、瞻前顧後者、半途而廢者,大有人在。我們要從百合身上汲取奮進的力量和人生的啟迪。而如何能讓這株百合的形象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中便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二、說教法

細細品讀此文,震撼之餘,我想對於這樣文質兼美的文章利用我校的“四環導學”模式,採用“閱”“讀”相融的方法教學。閱,即默思;讀,即朗讀,讓學生在靜思默讀和琅琅書聲中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這節課,我準備分兩課時進行,並確立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6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9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八至第十自然段。

3、聯絡上下文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懂得環境的惡劣,世事的艱辛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遭遇。

4、圍繞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感悟作家的寫作特點。

5、通過多元解讀教材,感悟百合執著頑強的精神,體會到百合花逆境不屈服,順境不張揚的可貴品質。

四、說教學過程:

整節課我以“美”為主線,共安排四個教學環節。

(一)誘思匯入,揭示課題:

(二)共研作品,品讀文字

(三)展示交流,體會情感

(四)鞏固知識,回顧收穫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談話匯入

課始,我先由作者的經歷匯入本課,並繼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我這樣匯入:“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美麗的花——百合,它潔白,秀麗,完美無暇,百合悄然開放,發出淡淡的幽香,一朵一朵的百合盛開在山谷、草地、平原……於是,就成全了一個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百合谷。”同學們,你們想去這個地方看看嗎?(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百合谷,欣賞那裡的百合花開。

意圖:語言創設情境,學生的心靈被這美所牽動!這是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

第二環節:共研作品,品讀文字

首先教師範讀課文,然後學生自由讀文,獲得對百合的初步印象,同時夯實字詞教學,掃清文字障礙。

第三環節:展示交流,體會情感

師:“請同學們再來閱讀全文,看看讀完以後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株怎樣的百合?它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過程?用恰當的詞語概括出來。”

學生可能會說出一些詞語,我對學生髮言歸納如下:這是一株堅強的百合,這是一株執著的百合,這是一株追求美的百合,這是一株熱愛生活的百合……

意圖:這樣引導學生從篇入手,著眼全文,獲得完整印象,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重點品讀重要語句。學生自學後,再小組交流。我深入到學生中間,傾聽學生的發言。

全班交流時,學生談到哪裡,我就講到哪裡。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給他們暢談的機會。

我會重點賞析以下三句話。

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

對於此句,我指導學生通過多元解讀法學習。

如果學生理解到“直直地挺著胸膛”就讓他讀出百合的自信、頑強。

如果學生理解到“深深地紮根”就讓他讀出百合的堅定、執著。

如果學生理解到“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就讓他讀出百合的不怕困難、不畏艱辛。

2、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這段文字表達了百合內心堅定的信念,我指導學生髮現這段話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讓學生讀出排比的語氣。

意圖:這時的讀僅僅停留在語言表達的技巧上,外在的形式上。

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野草和蜂蝶鳥雀鄙夷嘲笑的話,

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野草蜂蝶等對百合的鄙夷不屑,突出百合在逆境中生存的艱難。

之後介紹林清玄的相關經歷資料。

師:“林清玄是著名的作家,在成名前也曾屢屢遭受到別人的懷疑、諷刺和打擊,但是他說:“我知道自己內在的潛質,我知道自己終究要成為以文字為生的人。不管別人怎麼看我,我都願意用我的文字表達自己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至死不渝。”

這時候,學生一定會體會到林清玄就是在借百合表明心志。

師:“其實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這樣的一朵百合花嗎?”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開著,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出的淚滴。它那透著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了斷崖上最美麗的一道景色。

對於這段話,我引導去學生探究文字用語的精妙,扣住“極深沉的歡喜”和“淚滴”這兩個語言點,引發學生和文字深層對話。

師:讓我們都謹記第一株百合的教導:學生齊讀:

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用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首先,學生會由百合談到林清玄,再聯絡以前所學課文一定會說出:海倫.凱勒、貝多芬、張海迪、史鐵生……

最後,教師由自己的經歷談起,並鼓勵學生敞開心扉。

意圖:從而,使這株執著堅韌、淡雅高潔的百合形象植根於學生心間!

第四環節:鞏固知識,回顧收穫

百合谷固然迷人,但百合花開多麼辛酸曲折;成功固然誘人,但贏得勝利要歷經多少艱難險阻。是啊,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們在看到漫山遍野的百合花時,更應謹記這個美麗的結果付出了一個怎樣難以言說的艱辛。是花,就努力地開放,是鳥,就盡情地飛翔,心中有夢,就努力去追尋。讓我們都能“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讓我們每個人的心田上都百合花開!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