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打電話說課稿

說課稿2.09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打電話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打電話說課稿

【教學內容簡析】

“打電話”所使用的素材是學生所熟悉的,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結合,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很有興趣。“打電話”這一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間,學生嘗試尋找“答案”時,不是簡單地應用已知的資訊,也沒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儘管不是所有的學生最終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但是他們都儘自己的思維能力“走”得足夠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分享到不同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比較歸納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通過這個綜合應用,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畫圖等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學情分析】

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中教材安排了有關優化思想的學習,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教法與學法】

採用的是我們學校的“雙向互動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它體現了現代教學論的基本原理,符合國小數學教學原則,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方法。在教學中通過引導、激發、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穩定、持久的學習動機,在學生內心深處點燃希望的火花,不斷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樣才能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儘可能的為學生的探索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機會,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參與到“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來。

【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學生動手操作,同時配合小組合作以及教師的講解

【教學目標】

1.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培養歸納推理能力。

2.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優化”、“化歸”的思想。

【教學重點】

尋找打電話以及類似問題的最優方案

【教學難點】

發現規律,培養歸納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彩色鉛筆(學生)

【教學設想】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用談話的方式勾起同學們對打電話的回憶,適時進行電話禮儀教育,既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一些生活技能,初步感知“打電話”的方式有多樣性,喚起優化意識。

再次,通過創設某地發生泥石流的教學情境:泥石流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需要用打電話的方式儘快通知15名村民。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結合,能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教材採用通知15人來探究方案和規律,這個資料太大,難度較大,以“前置作業”的形式,提前讓學生探究方案,突破難點。

2.在“比較”中“優化”規律。

本課時在尋找打電話的最優方案過程中,學生由於知識水平的差異,設計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個通知”的方案,有“分組通知”的方案,當然也會出現“所有人不空閒”的方案。通過對這三種方案的展示點評與縱向比較,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且體驗到方法的多樣性與優化思想。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通過“10分鐘能讓多少人知道這個訊息?”以及最短需要多少時間可以通知到50人等問題,讓學生對發現的規律進行橫向比較,從而體驗到n個2相乘這一規律的價值所在,同時也在比較中優化了規律。

3.多樣練習,滲透“化歸”思想。

所謂“化歸”,可以理解為轉化和歸結的意思,一般我們都理解為“轉化”思想。理論上理解為“化歸”方法是指數學家們把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歸結到一類已經能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中,最終獲得原問題的解答的一種手段和方法,簡單地說,化歸就是問題的規範化、模式化。

本節課主要是圍繞“打電話”展開,探究“打電話”過程中的最優化方案及隨之而產生的規律。像這樣的規律不僅蘊藏在“打電話”這一事件中,其實生活中的許多地方都有這一規律的存在,“打電話”只是這些事件的縮影。因此,在練習中,我呈現的是有關植物生長方面的練習和實際生活中“快樂傳遞”這一遊戲的練習以及阿凡提的故事,將這幾個事件中蘊藏的規律轉化到“打電話”這一事件上,讓學生運用已經知道的規律使問題得到解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課的開始,我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想辦法通知15名村民,情況危急,趕緊撤離。教師就提出如果用打電話的方式進行通知,而且每分鐘可通知1人,一共需要幾分鐘呢?怎樣通知呢?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設計電話通知的方案。在教學時我考慮到讓學生理解這個內容本身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採用前置作業,讓學生對新知識的難點部分做了一些鋪墊,學生在學習新知時,有了一定的學習準備。

【評析:讓學生置身一個真實的情景中解決問題很好,但是學生已經進行了前置小研究,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這時教師再去放視訊,提出問題似乎覺得有些晚矣,對學生的激勵作用不是很大,相反可能會浪費了學生的時間,不如簡單的匯入,板書課題即可。】

二、小組交流(互學)

在小組交流活動中,可能出現一些負面的問題,諸如小組交流學習中問題設計不當、小組交流學習中交流效率不高、小組交流學習中學生探究乏術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老師去解決。那麼,怎樣才能克服以上問題,增強小組交流學習的實效性呢?我在進行小組交流時,是這樣做的:

第一,交流學習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尋找與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的材料,巧妙地把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並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問題的確立對學生整個的學習過程起導向作用。它能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引導思維方向,誘發探究慾望,產生思維動力。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第二,在學生交流到一定程度時,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對不同的見解進行綜合、歸納,提出正確的思想觀點。同時,對討論中積極發言的學生給予肯定,對有獨特見解的學生予以表揚,對討論表現出來的`典型思路給予評價,來提高學生正確的思考問題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這樣既能優化探究過程,又能提高學生交流的實效性。

第三,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要為小組探究學習創設一個民主、和諧、自由的學習氛圍,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採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積極地參與活動。要指導學生專心聽別人發言、努力聽懂別人的發言,要讓他們邊聽邊想,記住要點,並考慮這個發言有沒有道理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老師也可以以學生的身份平等地參與討論。

第四,教師對交流成果要進行正確恰當的評價。由於探究交流學習是學生自已動腦動手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結論不可能是統一標準的,因此,教師點評不能用整齊劃一的對或錯來評判,應對學生的具體結論作具體分析,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點評應以激勵為主,即使學生有點滴成功,微小進步,也應得到表揚和肯定,使學生體會到探究成功的樂趣,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學生的前置小研究完成的很好,所以學生進行交流的很積極,參與率高;如果教師在進行交流前再和學生明確一下交流的要求和交流的重點的話會更有針對性,如:你是怎樣打電話的?用什麼方式表示的?用了多長時間?】

三、彙報展示(組內交流,班內展示)

無論是組內交流還是班內展示都要明確,展示是提升,絕不是各小組對前置作業上問題答案的重複性講解。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則,即問題性、互動性、創生性。

“問題性”是指從展示的內容上來講,要展示共性度高的問題或易錯點;“互動性”是針對展示的方式上來講,要體現出師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難求助、對話交流、質疑對抗等多種形式的互動交流;“創生性”是指從展示的價值體現上來講,包括學習的方法總結、規律探尋、學習的新發現、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這樣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況,也真正體現出展示環節的必要性。這種生成既有預設中的生成,也有課堂即時性的生成,無論哪種生成都必須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無邊際、脫離主題的生成。

組內交流是由小組長組織的在組內進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對學習過程中尚未解決的問題,並由學習組長將學習成果或暴露問題彙報給老師,便於教師把握學情,進行大展示。

班內展示是全班範圍內由教師組織的展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課堂教學機制在本環節將得以展示。具體體現在:點撥、追問、即時評價等。教師在展示過程中適時追問、點撥、啟發、引導,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教師要及時評價學生展示情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

【學生交流的很積極,能進行相應的補充,其實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教師要在認真傾聽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迅速的思考,將學生引向問題的核心、知識的重點;同時教師還要隨時提醒學生交流時的語速和交流的方式,這一節課上學生在這一環節中就表現的語速過快,展示模糊,使得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如果把表格的完成也在課下完成,會更省時。】

四、知識達標

在練習中,我呈現的是有關植物生長方面的練習和實際生活中“快樂傳遞”這一遊戲的練習以及阿凡提的故事,將這幾個事件中蘊藏的規律轉化到“打電話”這一事件上,讓學生運用已經知道的規律使問題得到解決。通過設計基本練習、重點練習、拓展練習等幾種形式的練習,既深化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規律,同時也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課堂總結。

【練習題的設計突出了針對性、層次性和實際性,學生能針對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總結時簡潔概括,突出重點,同時對學生滲透了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