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八篇

說課稿7.8K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八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三打白骨精》是蘇教版國標本六年級下學期教材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蘇教版教材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課文單元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組合。第三單元一組課文的主題是“詩文精粹”,由《三打白骨精》、《詞兩首(如夢令李清照;漁歌子張志和)》、《螳螂捕蟬》三篇課文組成。編寫的意圖是吸收祖國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本冊教材課文多樣。《三打白骨精》這篇課文屬於敘事性課文。課文選自我國古典小說名著《西遊記》,根據《西遊記》第二十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聖僧恨逐美猴王”改編。課文通過孫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讚揚了孫悟空堅定不移、機智勇敢、善於識別敵人詭計的鬥爭精神。課文故事性強,情節曲折生動,又是學生所熟悉的故事題材,適合學生的閱讀理解和進行的複述。課文的主要特點是:

㈠故事情節一波三折。課文總共7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部分人物。第二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講述了孫悟空三次怒棒打白骨精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故事性強,情節曲折生動。圍繞“三變”、“三打”和“三攔”展開。作者採用反覆敘事手法,一波三折,引人勝。“三變”、“三打”和“三責”情節基本相同,但是敘述內容不斷變化,所以沒有給人重複冗長之感,相反更能把故事情節推向,也更能體現降魔除妖的艱苦不易。比如,白骨精的“三變”:一變成了村姑送齋飯,實際使的是美人計,二變成了找女兒的老婆婆,實際使的是是苦肉計。三變成了信佛的老公公,刺激唐僧,讓他趕走孫悟空,實際使的是離間計。

㈡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孫悟空機智聰明,“三次”識破白骨精的詭計;又疾惡如仇、堅定不移,三打白骨精,次次不放過。白骨精的貪婪狡猾,詭計多端。“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為了吃唐僧肉,先變村姑,再變老婆子,最後變成老頭兒。唐僧膽小怕事,人妖不分。

㈢語言描寫生動傳神。孫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語句不同,用詞生動。“一打”是“劈臉一棒”;“二打”是“當頭一棒”;“三打”是“掄起一棒”。還有課後練習3中的帶點字詞同樣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1)唐僧一再推辭,八戒嘴饞,奪過罐子就要動口。“奪”字表現了豬八戒迫不及待、嘴饞的樣子;

(2)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閃”字代表了一個很、很的動作。一個八旬的老婦人能作出這樣的動作,說明她的行為與正不同。

(3)唐僧一見,驚得從馬上摔下來。“摔”字表現了唐僧的膽小。

(4)悟空把金箍棒在身邊,走上前迎著妖精,笑道:“你瞞得了別人,瞞不過我!我認得你這個妖精。”“笑”字表現了孫悟空的自信與樂觀。

二、教學目標:

⒈熟讀課文,瞭解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過程。比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處。

⒉故事結果,揣摩人物內心,明白其中道理: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透過外表看內心。

⒊學會按照課文提示覆述課文。

三、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比較孫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寫法的不同以及表達效果。

四、教學過程。

㈠談話引,揭題激趣

⒈簡介名著《西遊記》。

⒉說說孫悟空的本領。

⒊揭題審題。板書:三打白骨精。提示:中國傳統小說慣會用“三”字來設計小說情節,比如《水滸傳》有“三打祝家莊”,《三國演義》有“三顧茅廬”,《西遊記》中除了“三打白骨精”,還有“三借芭蕉扇”等,其中的“三”字包含了做事不易、需要克服困難才能成功的意思。

㈡初讀課文,瞭解故事

⒈找出課文中與“三”有關的描寫嗎?(主要寫三個人物白骨精三變,孫悟空三打唐僧三攔)

⒉找出孫悟空的一打,二打,三打分別在哪一段嗎?

㈢研讀課文,人物

⒈引導學生自學“第一打”部分。思考:課文分幾步把孫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經過寫清楚的?課文又是怎樣寫白骨精和孫悟空的?找到寫白骨精的句子讀讀,想想寫了白骨精的什麼?讀讀寫孫悟空打白骨精經過的句子,劃出有關“打”的`動詞。說說從這些動詞中可以看出孫悟空有什麼特點?

⒉研究“白骨精”特點。白骨精“詭計多端”,她使出的第一計是什麼?引導學生“不勝歡喜”、“搖身變作”、“徑直”等詞,補充原文中描寫美貌的句子,體會它的“美里惡”。

⒊研究“孫悟空”特點。孫悟空“第一打”是怎麼打的?引導學生“火眼金睛劈臉一棒”等詞,體會他的率直、善於識破妖計的性格。

⒋研究“唐僧”特點。引導學生“連忙扯住”、“責怪”等詞體會唐僧的膽小怕事,人妖不分。

⒌總結學法:①找句子一分別找到寫白骨精、孫悟空、唐僧的句子。②想特點一讀讀想想白骨精、孫悟空、唐僧的特點③說經過—說說打的經過。

⒍學法遷移。回顧第二、三自然段的學習方法,用同樣的方法自己學習五、六自然段。

①自學劃出描寫“第二打”有關句子。②交流,人物不同的特點。“閃”(與年齡不相符,定會是妖怪)“哭”讓人起惻隱之心,“哭裡刀”使的是離間計。“也不說話,當頭就是一棒”(敢於鬥爭)。“驚得從馬上摔下來、一口氣唸了20遍”(膽小、人妖不分,善惡不辨)

②自學描寫“第三打”的有關句子。思考:孫悟空的“第三打”與前面兩次有什麼不同,從中你有什麼感受?引導學生孫悟空的足智多謀來體會人物形象。尤其是一個“笑”字,感受孫悟空的自信。課文沒有交代唐僧的反應,可以適當補充原文,由於唐僧的善惡不辨,把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

㈣反顧全文,整體感受

⒈這個故事裡有三變,有三打,有三攔。你讀著覺得重複嗎?為什麼?

⒉從白骨精的“三變”,孫悟空的“三打”和唐僧的“三責”中,你對三個人物形象有什麼看法?

㈤再讀課文,根據板書練習複述。

附板書:

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孫悟空唐僧

(三變)(三打)(三責)

變村姑劈臉一棒連忙扯住

變老婦人當頭一棒驚下馬來

變老公公眾神照應戰戰兢兢

掄起一棒口不能言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懷念母親》是義務教育課標版第十一冊第二組的第二篇課文。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季羨林先生所寫,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 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係: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併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後,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麼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課的具體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課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1、掌握“真摯、朦朧”等8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教學重、難點:抓住關鍵詞、句、段和日記,體會季羨林爺爺懷念母親、思念祖

國的情感,感悟愛國情。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視訊《母親》 歌曲《我的中國心》

二、說教法

本課教學我主要運用以讀為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開頭並輔以情景教學法。課堂中,通過課件演示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字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的觸控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對祖國、對母親的深摯的思念之情。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薰陶。

1、情景教學法:上課開始,播放《母親》視訊,讓學生知道母愛的偉大,

引出季羨林懷念母親。課件出示:季羨林,讓學生認識季羨林,揭示課題。在這節課的最後播放《我的.中國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2、以讀代講法:”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默讀、指名讀、自由讀、齊讀、範讀等,達到“讀中感悟”,以讀代講的效果。

三、說學法

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法方面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讀悟結合,以讀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注意圍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聯絡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將個別學習,小組學習,班級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視訊匯入

1、 “母親”這是多麼親切地稱呼,多麼熟悉的字眼呀,讓我們來感受一下母愛的偉大。播放視訊《母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海外遊子傾吐心聲思念母親的課文-----季羨林的《懷念母親》。板書課題,朗讀課題。

設計意圖:視訊中出現偉大的母愛,無私的母愛。以此匯入新課,易於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激發學生探究文字的慾望。同時,也為學生朗讀文字做好了情感的鋪墊。

2、課件出示:季羨林回憶以前學過的跟季羨林有關的課文。

3、季老的許多文章裡都談到了母親,都表達了自己對母親強烈的思念情感。讓我們再讀課題,讀出“懷念”的情感。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作者痛苦、悔恨的情感,奠定學習本課的感情基調。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指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

1、思考:(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兩位母親?

(2)作者對這兩位母親懷著怎樣的感情?

(在自由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作者懷念的“母親”,一個是生身之母,一個是祖國母親。)

2、學習生字詞,解決問題。

3、聽課文錄音,糾正讀音。(提高學生對普通話的學習能力)

設計意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通過朗讀課文,聽課文錄音,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從整體入手,把握全文。

(三) 抓住重點語句,品讀

1、首先是作者對親生母親的感情,重點研讀文章第2自然段。

出示課件:“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 聯絡上下文,讓學生感受從六歲離開母親到母親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時間不在母親身邊,雖然中間有短暫迴歸,但畢竟時間短暫,沒有與母親促膝長談的機會,如今母親逝世,即使想報答養育之恩,也永無機會,因此心中覺得傷心難過:“我的願望沒能實現。”作者覺得,隨著母親的死,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變得空虛和寂寞了,腦子裡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做什麼,只有遺憾和悔恨一直充滿心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結束對身生母親的感情。

2、接著轉入對祖國母親的思念,這部分讓學生抓住難理解的語句,

出示課件: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讓學生感受在作者記憶深處的母親,從而體會作者對祖國無比熱愛和思念的情感。

3、回憶以前學過的《遊子吟》。(加強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

設計意圖:我在教學中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讀悟結合,以讀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充當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應抓住契機進行適時的引導、點撥,梳理與歸納,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四)學習寫法,首尾呼應

學生齊讀文章的最後一段和第1自然段,引導學生認識到兩個母親的身份不同,對母親的懷念卻是永遠不變的,從而呼應文章開頭,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作者真摯的情感。交流寫法特點。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做到在習作中會靈活運用,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1、同學們,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我們國家每年都有近四十萬中華兒女拋家離子,遠離家鄉,他們獨自承受骨肉分離,孤獨無依的痛苦。他們何曾不想孝敬雙親、享受天倫之樂?他們何曾不想回歸祖國、報效祖國?著名歌唱家張明敏演唱的一曲《我的中國心》唱出了他們共同的心聲。

2、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

預設:聽完歌,學生談想法;並結合實際,在國慶節來臨之際,讓學生再暢談最想通過什麼方式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

設計意圖:“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讓學生由讀到悟到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歷練語言、宣洩情感的時空,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從而引起學生心靈上的震撼,不斷加深,不斷昇華,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說板書

懷念母親

生身母親 祖國母親

崇高的敬意 真摯的愛慕

設計意圖 :

板書是整節課的眼睛。本節課我設計的板書做到了簡潔明瞭點明文章的中心,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總結:

總之,我想通過以上“目標的簡明、環節的簡化、內容的簡約、方法的簡便”真正實現“簡單教語文,完全為學生,紮實促發展”。

我的說課完畢,說課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對筆算整數加減法已經熟練掌握,並且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已經初步認識了小數,也為學習本課做了有力的鋪墊。加、減法結合元角進行教學,以便於學生聯絡實際來初步學習小數的加減。本節課內容是為以後系統學習小數打下基礎。小數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是生活的濃縮和提煉,具有現實的意義,可以迅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有利於學生體會處處有數學,融生活課堂於一體。數學的價值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根據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知識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購物”的問題情境,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演算法,並經歷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

2、能力目標:能用小數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能用小數的相關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⑴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我班學生的知識基礎,我認為教學重點是主要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小數點對齊”就“把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教學難點就是在計算過程中體會算理,加深對小數加減法的理解。

四、說教法和學法設計

我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以及現在的孩子接觸錢的計算方面經驗比較豐富的條件下,我準備這節課主要用演示法和講授法,藉助形象生動的課件演示。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教師主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基於此認識,本課教學注重活化教材、強化體驗、深化應用。採用“課前鋪墊——課中探索——課後延伸”三段式教學模式。實質上就是整體建構的自學指導、檢查點撥、探究規律、迴歸系統。國小生的很多生活經驗,以及他們所學的整數極其加減法的有關知識,都能在本課的學習中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課前進行已有知識的鋪墊,課中探索發現新知,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啟用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和相關知識基礎促進學習的正遷移,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形成能力。在學習中體驗競爭、合作的快樂;課後延伸體現知識的'價值,激勵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五、教學程式

(一)複習鋪墊。

1.複習幾道名數互化題。

2.利用商店裡文具價格複習整數加減法的筆算題,.複習整數加減的法則。看到圖片,你們瞭解到了哪些數學資訊?看到這些資訊,你們能提出什麼問題,並能自己列豎式解決嗎?指名彙報。,注意選擇性的指名叫兩名同學上黑板板書。叫同學們當小老師,你們認為這兩位同學的豎式對嗎?為什麼?然後讓全班同學一起來歸納整數的豎式計算的計演算法則。並一起來讀兩遍。(我這樣做,主要是讓學生讓學生學習過的知識重新喚醒,讓學生利用遷移的方法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識。找準本課學習的切入點。)

(二)聯絡生活情境匯入

師:還是剛才這家商店,為了慶祝六一兒童節的到來,商店的商品打特價,你們仔細看,原來的這些文具的價格有了什麼變化?(變的便宜了)。這些商品的價格你們都認識嗎?想想你們剛才的問題在結果上有什麼不同啦?自己試著在作業本上算一下。可以用各種方法來計算,看誰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來。指名叫學生口答,並說說自己是怎樣算出來的。同樣請兩名學生來黑板上板書,這次的算式不作要求。並說說自己的計算過程。(鼓勵學生的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只要算對就要予以肯定。)仔細看看現在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麼不同了?對了,現在的算式是小數來加減。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三)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小數加減法在計算時要注意什麼?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六:說板書設計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相同數位對齊 小數點對齊

0.8+0.6=1.4(元)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透鏡》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國小科學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在學生對光源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帶領學生研究凹透鏡與凸透鏡的特點,並激發學生研究更多的有關透鏡問題的興趣。

2、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段的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較低,對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較困難,因此學生原有的理論儲備知識要在這節課中得到昇華,轉化到實踐中。

二、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用比較法認識凸透鏡與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

2、知識與技能:

知道光通過兩種不同的透明體時會改變行進的方向。

知道凹透鏡和凸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知道凹透鏡和凸透鏡的鏡片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樂於用所學的知識改善生活。

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了解光的折射現象以及凹透鏡與凸透鏡的不同特點。

教學用具:透鏡一組、光具盤、水、玻璃、光具座、光屏、光源、近視鏡、多媒體投影儀、課件、文字圖片等。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

1、引導探究、合作學習法:

2、演示法

3、多媒體輔助法

4、課堂輔導法

學法

1、自主探究學習

2、實驗

3、觀察

4、討論和歸納法。

5、自主探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以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為載體,設計如下教學流程:情景匯入—組織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彙報—資料顯示—延伸探究。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絡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1、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本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看我事前準備好的金魚,這樣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我將金魚放入到另一個魚缸裡,魚變小了,這樣立即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考慮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暢談想法:跟魚缸的形狀和材料有關。接著我出示圖片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光的折射及折射演示圖。

2、主體參與動手實踐

在科學課上“探究”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這部分內容裡主要是帶領學生探究凹凸透鏡的不同特點。學生通過觀看照相機、眼鏡、投影機、望遠鏡、幻燈機的圖片,設問:這些物品都有共同的光學部件是什麼?引導啟發學生得出透鏡。對於學生,我們並不能把他們看成是一張白紙,其實他們早已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學的目的是啟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在此,我就按排學生用不同形狀的透鏡去觀察紙上的圖片或是其他物品。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有的透鏡是可以讓物品變大的,有的透鏡是能讓物品縮小的,而有的是不能改變物品的大小的。學生對此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們知道能讓物體放大的透鏡叫放大鏡,能讓物體縮小的透鏡叫縮小鏡,讓物體不發生變化的透鏡叫平面鏡。到此,我就引導學生說出了各種不同透鏡的概念。接著,我會出示放大鏡的圖片。接著教師趁熱打鐵:“那誰能用一個字來說一說放大鏡的特點?”學生觀察並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用一個字形容:凸、鼓等。“那縮小鏡呢?”學生再發表自己的意見:凹、陷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科學上我們就把放大鏡稱為凸透鏡,縮小鏡稱為凹透鏡。再讓學生用手觸控和眼鏡的觀察。將學生的凌亂知識進行整理,讓學生進一步的認識凹、凸透鏡。在認識了凹凸透鏡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通過平板玻璃上的一滴水去觀察之上的金魚,學生驚奇地發現金魚變大了,認識到一滴水就是一個凸透鏡,從而歸結出凡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都是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都是凹透鏡,在此環節上讓學生對凹凸透鏡的認識從感性的層面上升到理性的層面。

在帶領學生認識凹凸透鏡的情況下,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盡情地玩一玩凹凸透鏡,並且記錄下自己小組的發現。學生通過這個環節發現了許多的東西:包括凹凸透鏡的呈象規律以及是否聚光現象等等。再通過教師的課件演示,目的是加深學生印象,用課件把平行光抽象成光線,在課件中體現這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突出了焦點和焦距,也把會聚和發散作用形象的表現出來。

3、拓展活動反面例證

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彙報並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學生對凹凸透鏡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對學生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總結的基礎上給學生留下這樣一個話題:關於凹透鏡和凸透鏡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說,把凹透鏡和凸透鏡放在一起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給學生提出新的話題,進一步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的資訊,進一步拓寬了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再那些方面運用了凹凸鏡,引發出望遠鏡的製作。教師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對製作的過程有所瞭解,啟發學生想象出創造出、更多的製作方法。把學生製作好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說課稿 篇5

活動目標:

1拓展幼兒的想像力及對科學的探索能力。

2嘗試瞭解火箭升空的動力。

3初步瞭解反作用力。

設計意圖:在《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活動中,我們班的孩子對於火箭都非常好奇,感興趣,平時提到火箭孩子們也都很興奮,他們雖然知道火箭,喜歡火箭,但是火箭對於他們來說具體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他們還不是很瞭解。

這也正是《綱要》中所提出的:從生活或媒體以及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們的這個興趣點,來設計了《火箭升空》這節課。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初步瞭解反作用力,難點定位於尋找反作用力。

在活動的開始,我就利用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太空課件,來讓幼兒展開想像,最後讓幼兒看火箭升空,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探索發現,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利用,使活動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這些內容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為了孩子更進一步的瞭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課件,因為孩子的認知都比較直觀,所以我在課件上,又設計了向上向下的箭頭,這樣孩子們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幾個環節裡,我們只是聽和看,對於反作用力只是一個思維上的理解,幼兒並沒有親自去實驗,去感覺反作用力的存在,對於孩子們來說:科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在親身活動,親身體驗,在獲得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的基礎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讓幼兒親自去探索,去體驗,孩子是不會從真正意義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據這一規律,也為了滿足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第二環節安排了讓孩子去自由探索,在這一環節中,我為孩子們都提供了汽球、彈力球、彈簧、皮球、滑板車、裝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讓孩子們在這些不同的物體中尋找反作用力。

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獲得的經驗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後,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述的方式,對幼兒獲得不同東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進行講評,讓幼兒的大腦裡有了一個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孩子們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們瞭解了反作用力,他們自然就會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動的最後,我給他們準備了皮筋,火箭圖示,弓箭等等,讓幼兒開動腦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說課稿 篇6

(1)教具準備:花手絹的實物、花手絹的範作,錄音機、磁帶、剪刀、紙等。

(2)學具預備:紙、剪刀、顏料等

二、說教法和學法

1、學法分析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知識面、形象思維能力與接受能力的特點,教學時我堅持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題的原則,培養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本課主要“採用激情匯入”、“探究法”、“觀察法”與“自由討論”等教學方法。採用“探究法”、 “觀察法”、“討論法”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教師出示的範作進行探究、討論、相互啟發以獲取製作方法。為了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更客觀、更全面的進行自我評價,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學習的`快樂,我採用了“參觀法”和“評價介紹法”

2、學法分析

在學法上我採用“看看”、“想想”、“做一做”“評一評”等方法完成本課。

(1)、放錄音《丟手絹》的歌曲,瞭解手絹的作用。

(2)、展示各種形狀花色的手絹,並啟發學生想一想如何製作款式多樣的漂亮手絹。

(3)、發放範本讓學生自主探究其製作方法,組員相互討論。

(4)、動手製一制,培養實際操作能力。

(5)評一評,提高審美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過程,分為六個環節:歌曲匯入——欣賞討論——做一做——自主設計圖案——作品展示——小結延伸。具體如下:

1、 歌曲匯入,激發兒童的興趣。

(1) 、放錄音《丟手絹》歌,師生拍手唱歌。

(2) 、師: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這首歌的名字叫什麼?

生:《丟手絹》。

師:既然大家都知道這首歌中的手絹可以做遊戲,那麼手絹還有其他用處嗎?誰能說說?(讓學生討論回答手絹的作用)

(3)、師:手絹既然有這麼多用處,看來我們的生活用品中是少不了它的。那我們今天就來動手做一做你喜歡的手絹,好不好?(師板書課題:《漂亮的手絹》)

2、欣賞討論:漂亮的手絹的形狀、花色。

師:出示手絹實物、樣品。問:這些手絹是什麼形狀?你能說說它們的不同之處嗎?(生討論、彙報,師進行總結)

2、 做一做

(1)、師: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拿起剪刀和紙,學習剪折手絹。

折法:長方形的紙折一個角與相應邊對齊重疊,變成三角形,再用剪刀剪去剩下沒有重疊長方形剩下的部分,開啟重合的三角形,就成正方形手絹了。(教師演示做法,學生跟做)

(3) 放寬思路,大膽創新各種形狀的手絹

如果有同學不喜歡正方形的手絹,自己也可以做其它形狀的手絹。如: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都可以。

4、 自主設計圖案

(1) 放輕音樂,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兒童自由設計作畫

(2) 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兒童設計各種手絹。

5、 作品展示

(1)、請兒童說說自己設計手絹的樣子和圖案意思,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介紹自己設計手絹的意圖,提高審美能力。

(2)師評。根據激勵性的原則,在學生互評的過程中,有機結合學生作品的不同特點,肯定學生的各種表現,保護他們的積極態度和創新意識。

6、小結延伸

(1)、鼓勵兒童把自己的設計表達清楚,對圖案美觀、整潔的兒童發放設計之星。

(2)、鼓勵兒童帶上自己親手製作的漂亮手絹去做遊戲。

(3)、把自己製作的手絹送給你最好的同學或父母、老師。

說課稿 篇7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絲綢之路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絲綢之路變遷和衰落的探討,以史為鑑,談對當今的啟示。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薰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路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路,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七年級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結果,絲綢之路的路線與意義及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與啟示等。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路的自主學習,學會查詢資料,蒐集資訊的方法及使用現代資訊科技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學會交流,增強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繪製絲綢之路路線圖培養歷史空間感及動手能力。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的交流,培養探究能力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祖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通過學習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於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討和今昔對比,汲取歷史教訓和營養,以史為鑑,強化環保意識和對祖國一些方針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等)。

四、本課重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

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著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並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在此當中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意義及衰落又是重點的重點。

五、本課難點: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對當今的啟示。

六、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路探究課的形式。以Webquest為載體,這是目前採用較多的一種網路探究的形式。在網路逐漸普及的時代,資訊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資訊,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Webquest平臺,學生自學、蒐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在此當中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環節:評價、作品與交流。

如何有效的評價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評價,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為明確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更有利於對學生的鼓勵和對教學效果的檢測。

作品與交流區可以是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臺。

七、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首先在任務中安排的這四個任務就是針對教學目標和本課重難點設計的。(展示課件任務)

1、張騫出使西域,此目內容比較簡單,學生課前的預習已基本可以解決。所以出使過程簡化,重點放在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和他的精神對我們的啟示上。通過對第三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從張騫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啟迪,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思想。能自我教育:成功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有膽、有識、有行、有恆。

2、對於絲綢之路的處理,它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

這裡主要從絲綢之路的由來、路線、作用、衰落、啟示五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絲綢之路的路線,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或學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個同學自己動手繪製,然後展示評比。可以彌補七年級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可以提高興趣,增強動手能力。

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為了提高效率,對此我把學生分成經濟、政治、宗教、文化四個組,這樣一方面為學生指出了方向,另也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於在某一個方面能更深入。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中原和邊疆,中國和西方文明的交流與滲透。

絲綢之路到5世紀時逐漸衰落,你能尋找它衰落的原因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的阻礙,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絲綢之路開通的影響,當時的世界形勢,土耳其帝國當時對世界貿易的影響,環境的變遷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樓蘭古國,羅布泊等歷史遺蹟。通過此問題的擴充套件,更有利於理解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意義,如國力、內外形勢、環境自然條件等。

思考探究:學習本課,你有什麼感想?對我們今天有什麼啟示?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把改革開放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你有金點子可提嗎?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歷史小論文,題目自擬,並交流討論。此是對本節課內容的昇華,以史為鑑,把歷史和現實聯絡起來,對我國所實施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對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有更為深刻的瞭解,同時結合所學為祖國的建設出點子,加強了對學生的愛國思想教育。

這一系列的安排層層推進,分解進行,學生在自然當中就會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課標版國小語文 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它通過“茅簷低小,坡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西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些農村特有的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瞭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這首詞的內容,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2、能力目標:

利用網路展示文、聲、色的動態效果,創設詩意氛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情趣。

二、媒體設計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媒體通常以單機操作、單線型課件形式表現教師的教學設計,但是,這種課件有侷限性,往往一位教師用了,其他教師就無法使用,使用不當甚至會造成一種新的滿堂灌──“電灌”。新時期,新課程,新方式,對教學資源的運用提出了新課題。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以網路為平臺,設計了課程資源網頁。該網頁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分為美文誦讀、詞義點撥、課文動畫、宋詞簡介、田園佳句等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整個媒體設計具有可選性、實效性、多層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學法

1、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教與學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教師的教法實際上是對學生學法的滲透與指導。

⑴ “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⑵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資助的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理論依據

本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1、在古樂中 “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詩詞:

(讀對讀通)

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教學伊始,在揭示課題前教師先出示了一幅鄉村生活的圖畫,讓學生在古箏樂曲的相伴中欣賞這幅畫面,然後談自己的感受。伴著悠揚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靜的田園氛圍中,學生探究的慾望和閱讀的興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揭示課題之後,指導學生進入“賞韻讀文”下的“美文誦讀”邊聽課文範讀邊藉助課後的拼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詞,運用自讀、默讀、齊讀等方式,將這首詞讀正確,讀通順。這部分的多媒體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藉助媒體提供的課文範讀、生字注音運用自己的方式將課文讀對、讀通,初步感知詞的內容。

2、在吳音中 “走入村居”,悠閒走進詩詞:

(自己讀懂)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之後,再次讓學生帶著感受,對照圖畫讀這首詞。這裡採用“以圖畫為先導,以音樂作鋪墊,以語言描繪作引子”的方法,讓學生在想象中朗讀,朗讀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為學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合作探究,藉助“詞義點撥”、“配樂演繹”來幫助理解本詞,感受田園的意境。“詞義點撥”提供了“茅簷”、“醉裡”、“吳音”、“相媚好”、“翁媼”等詞的意思,便於學生釋疑詞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詞語,為了讓學生更真切的理解“吳音”我在該詞義邊上設計了一個連結,提供了吳方言的定義以及一些簡單的吳方言;而“配樂演繹”中的動畫再現了詞中的景象──“茅簷低小”、“坡上青青草”……通過這些動畫結合詞的內容,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教師相機點撥,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麼?”這個問題展開交流。當學生談到讀懂了“醉裡吳音相媚好”一句時,相機提了這樣兩個問題:

⑴ “這裡是誰在講吳音?”

⑵ “你想象一下他們會講些什麼呢?”同學們便會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之後,教師說一段吳地方言,這時學生定是興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講自己所在的吳方言為趣,彷彿個個身臨其境,整個教室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最後,再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詞的意境。學生會在輕鬆、悠閒的音樂中對詞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這部分的媒體設計主要讓學生藉助“配樂演繹”、“詞義點撥”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來讀懂課文。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多邊互動,形成多維度的良性迴圈,有力的突破了重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在欣賞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

(讀好讀出來)

在學生能讀出意思的基礎上,又該如何使學生的身心與朗讀內容融為一體呢?一首詩詞不但要讀懂而且要讀好,這時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心放進去,進入“誦讀嘗試”再讀這首詞,談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覺這戶農村人家生活得怎樣?)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生活得很溫馨。”;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羨慕。”;也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毫無一點煩惱,我也真想去那裡生活。”……同學們個個說得頭頭是道,可看出他們感受到了這安寧、悠閒的鄉村田園生活,也充滿著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同學們通過字字到位的讀、讀出圖意、讀出韻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讀練習,理解了詞意,領悟了內蘊,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薰陶。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藉助“意義識記”的方法,結合課文插圖再現詩境,進入“誦讀嘗試”給自己配配音樂,在“誦讀嘗試”一頁中我還設計了“背一背”的連結,組織遊戲背誦,從而達到積累內化。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樂學、趣學、善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學記》中說:“能博喻然後能為師”,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受到了美的薰陶。

4、在積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

(讀寬讀下去)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薛法根老師的組塊教學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課前佈置學生收集圖片、文字資料,課上指導進入“宋詞簡介”、“詞人介紹”、“田園佳句”等連結進行搜尋查詢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再縱向回憶低年段閱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歌》後,並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展示,如:詩詞朗誦、我來介紹、名句講解等。學生通過這樣的拓展學習,能將課前蒐集的資料、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課上自己有選擇的點選媒體所得到知識的進行整合,外化成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魅力。

這樣的整合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促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滲透整合,初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意識。

大語文教學觀認為,語文教學要打破課時、教材的束縛,把學習延伸到課外。這樣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協商交流的空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及時的反饋評價,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總結

《清平樂·村居》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心理學、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新課標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資源,創設情景;運用教材,感知課文;整合課程資源,質疑探索;處理資訊,拓展學習,最終達到知識建構的目標,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致力於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