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說課稿

說課稿1.5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說課稿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說課稿1

教材分析:

1.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以學生估測數學書寬和厚,在測量時不能得到整釐米數時,自然地感悟毫米產生的需要,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它是屬於量與計量中的知識,也是幾何教學中所必需的。這樣的編排啟示我們,教學這些計量單位時,要關注幾何直覺、幾何想象、幾何測量。分米的編排與毫米類似,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學習好這課對今後學生從事的幾何測量等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對幾何教學的基本精神,本著把計算幾何、證明幾何轉變為直觀幾何、發現幾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學習的與幾何知識有關的分米、毫米的認識的教學目標定為 ①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②引導學生探索米、分米、釐米、毫米間的聯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對實物的估測過程中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教學重難點: 在今後學習中,常用到這幾個長度單位,它是學習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基礎,非常重要,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知道分米、毫米這二個長度單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釐米、1釐米=10毫米。由於學生處身心發展階段的特點,原來對米和釐米的長度觀念比較淡薄膚淺,現在要求他們建立分米毫米等長度觀念是較難的。故此認為教學難點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長度單位的觀念。

說教法:

本課我擬採用以下教法

1.直觀教學法。教學時利用直尺,觀看分米、毫米標準的長度,觀察1毫米、1分米的長度,在腦中建立表象,並讓學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長度幫助學生感悟用心體會。在估測中,把估測物件與標準長度反覆對比,再測量。在整個教學中,給學生正面刺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

2.練習法。學生鞏固知識和形成各種學習技能需要反覆的練習,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在教學認識分米、毫米時,讓學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為參照物,在估測物體長度時,有效幫助學生估測準確些。為了達到估測相對準確,課堂上採用讓學生去估測不同物體的反覆練習,以幫助學生形成估測長度方面的技能。

說學法:

根據對教材的認識和已制定的目標,我在學法培養方面做到

1.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本節課要讓學生在找、摸、量、擺的自主實驗、自主探索過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觀念,在建立觀念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的應用能力。

2.學會與人合作養成良好習慣。本課教學比較重視觀察發現,估計測量,讓學生有了自主動手操作和交流觀察發現的機會。在交流中學會傾聽他們的發言,取取長補短;在估計測量中,由於毫米相對較小,容易出錯,採用同學合作學習,分工完成,在課堂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出示公園淘氣寶的告示:身高80釐米以上,1米30釐米以下的方可入內。你可以進入玩嗎?為什麼? 引導學生說說身高多少,能否進入遊玩。 提問:這裡涉及二個長度單位是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把米和釐米板書黑板上)你能比劃一下1米長度和1釐米的長度嗎? (在課初通過創設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境,穩定學生學習情緒,做好學習的準備,同時這個情境是學生經常玩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情境中自然引出二個已學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喚起他們對米和釐米的印象,為新知識學習做好準備)

二、教學新知

1.認識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釐米為單位,一把以毫米為單位)觀察這二把尺子有什麼不同? 在學生髮現特點時,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釐米長的鉛筆分別放在這二把尺子上方的圖,觀察用哪把尺子好點? 得出結論用這二把尺子量這4釐米長時,沒有什麼多大的區別, 再出示圖,是4釐米5毫米的鉛筆放在這二把尺子上的圖,量這支鉛筆,用哪把尺子好點呢? 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發現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釐米數時較準確點.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師:通過剛才的測量,我們知道為了使結果比用米和釐米測更準確些,產生了一個新的單位:毫米。請你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裡到哪裡是1毫米?用手比劃一下。閉上眼睛想一想,記在腦中。 師提問:生活哪些物體的長或厚約為1毫米?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典型的硬幣厚約為1毫米,讓學生去觀察。要求學生觀察努力去記住1毫米的長度。接下去要求比劃3毫米的長度並與尺子比較調整比劃結果,繼續報幾個毫米數讓學生比劃對照,最後要求比劃10毫米的長度。 ④學習釐米與毫米的關係 追問:通過剛才比劃和觀察,你發現什麼? 預計學生不難發現:①毫米是相對較小的長度單位,②1釐米=10毫米。如果沒有發現就通過提問:通過觀察你發現:1釐米與毫米有什麼關係?得出1釐米=10毫米。 提問:如果某人對釐米比較熟悉,而對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麼辦法讓他想起1毫米來呢? 引導學生除了記那典型的物體外,還可以想象把1釐米長平均分成10份來回想1毫米的長度。 ⑤應用毫米去估測 談話:通過學習我們對毫米有了一定的認識,你會用它來測量嗎?看看課初的鉛筆是多長? 預計學生有二種不同答案:4釐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學生這二種答案都可以。同時提醒學生毫米相對較小的`單位,測量操作更要規範,注意把左端與尺子上的刻度線對齊,避免移動造成錯誤。 師:拿出數學書,讓學生觀察其厚度,你覺得數學是多厚?

二三人說後, 教師拿出帶毫米的尺子放在離書有一定距離的地方,讓學生對比參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數學書,讓學生估一次。最後要求去測量,數學書到底是幾毫米厚? (這個過程著眼學生毫米觀念的建立,給學生一個估測、對比、再估測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助於幫助學生建立毫米表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能力) 師:請你象剛才這樣,從身邊選一個較短小的物體去估一估。 (我認為學生因為學習過用釐米和米去測量物體,所以其測量的方法,讀多少長的認讀法都能正遷移到毫米的有關應用中去。所以我認為測量時把物體與0刻度線對齊或1刻度線對齊等去測沒有必要在課堂上去強調,如果學生有出現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幾毫米的長度觀察建立上,放在估計長度,測量長度上。這樣教學是符合當前幾何教學的改革趨勢,做到關注幾何直覺、幾何想象、幾何測量等。)

2.分米的認識 ①分米 教師承接上面師生估測活動,出示一條10釐米長的小棒,讓學生估,引出這條是10釐米。 師:這也是一個長度單位,你知道它是什麼呢。預計學生能知這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師:請大家不借助於直尺等有刻度的物體,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 畫後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離都是1分米。讓學生用1分米長與所畫的線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記住1分米?讓學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長約1分米的物體,來幫助學生建立觀念。如從中指尖到掌心之間大約長1分米,手掌寬約1分米等。 ②分米與米的關係 師:2分米長約是多少,用手比劃一下?4分米?10分米? 師:你發現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1米=10分米。 ③應用分米估測 最後讓學生去選擇身邊的物體如桌寬等去估計、測量。 (分米的教學與剛才的毫米教學類似。著眼於學生分米觀念的建立,著眼於學生可持續性發展。)

3.長度單位的系統化和展望 談話: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長度單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請你把它們與原來學習過的米、釐米一起,排排隊,從大到小排好? 師:排列後,請你們認真觀察,仔細思考,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呢?或者還有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髮現:相鄰單位的進率都是10。 師:從下往上看,這些單位是從小到大,你還想到什麼問題?引導學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長度單位還有什麼?比毫米小的常用長度單位還有什麼?(說)。 師告知學生:比米大的長度單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單位,還有微米等。[1][1] 小結:因為各國習慣的不同,有不同的長度單位,有興趣的同學課外可以去找一找,還有哪些不同的長度單位,寫篇數學小日記。

三、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環節,這節課我安排了以下練習題 這些練習題都與幾何測量、幾何直覺直接相關,符合當前課改精神。同時在課堂上進行必要重複,幫助學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麼?你知道了什麼?你還想去研究什麼問題? (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及時反饋。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收穫的資訊進行和篩選和整理,完善知識結構,並及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說課稿2

今天說的是第一課時,認識分米和毫米。第一個例題先通過討論鉛筆盒的長和寬的資料,引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礎上,教材設計了一些列活動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進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實際長度。最後要求學生在米尺上數一數一米有幾分米,來推算出分米與米的進率從而在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之間建立起完整的聯絡。第二個例題讓學生用尺測量數學書的厚度,引出不足1釐米引起小朋友的認知衝突,教材再引導小朋友數小格子來明確測量結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釐米中間每一小個的長度是1毫米。然後要求學生用筆尖指著尺上的小格數數,一釐米有多少毫米,藉此明確釐米與毫米的關係。隨後還呈現出一些1毫米的物體,藉助這些直觀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學生感知1毫米的實際長度。最後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嗎這一問題,啟發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豐富對1毫米或幾毫米實際長度的感知,並初步建立相關長度的表象。隨後想想做做6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及長度單位的簡單換算。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也初步學會用釐米分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礎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所以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增強從量與計量的角度觀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現象的'意識,拓寬用數學只是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範圍,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另一方面也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面積和體積的測量等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其他內容積累經驗,打好基礎。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各單位間的進率。

2.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說課稿3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記憶體聯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說教法:

1、教學分米的認識時採用自主、合作、分層的教學策略。先測量吸管的長度,再通過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釐米長的線段可以用分米來表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然後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幾個1釐米,揭示1分米=10釐米。再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長的長度,緊接著讓學生畫出一分米的線段,最後說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分米。

2、教學毫米認識時利用直觀操作,採用導學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測量卡的厚度,硬幣的厚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髮現問題,需要引進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在體驗1毫米時,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幣或磁卡,感覺1毫米的厚度,然後用心體會。最後,教師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單位的實物來。

3、教學單位進率時採用引導發現法進行教學,如教學1釐米=10毫米時,讓學生觀察學生尺,引導學生知道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再數一數有幾小格,從而得出結論。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

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記憶體聯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三說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著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通過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

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說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標籤:分米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