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國小語文說課稿(15篇)

說課稿2.7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小語文說課稿(15篇)

國小語文說課稿1

一、說理念

有創造地運作“整體 ——部分——整體”的閱讀教學基本思路,引導學生有創意地閱讀。以“讀說式”的課堂交流,培養學生解讀課文、闡述見解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思維能力,邊讀邊想邊感悟,引導學生置身文字之中。

二、說教材

1、教材的特點:

《荔枝》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冊第二組的第三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回憶作者與母親之間發生的幾件小事,反應了母親與兒孫之間的愛,同時也表達了“我”對母親無限的思念。

2、制定目標:

(1)學會本課的十個生字,會寫含生字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內容,感受母親對兒孫的愛,喚起關愛父母之心。

3、確定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深厚感情,受到關愛親人的教育。

三、說教學策略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和主體作用,採取講學結合,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自讀自悟,培養提取資訊的能力。

堅持以生為本,注意落實語言訓練點、朗讀訓練點、思維訓練點、延伸練筆點,大膽讓學生自讀自悟。

四、說教學流程

(一)猜讀匯入,營造一種氛圍;

教師出示新鮮的荔枝,讓學生說說荔枝的外形,說說吃起來的味道。如果讓你寫關於荔枝的文章,你會寫些什麼?那麼課文是不是這樣呢?作者的想法與你們是否相同呢?(有人說,閱讀是一種猜測的遊戲,是讀者的經驗在文字中的再驗證,是讀者人生經歷走向作者人生經歷的過程。而閱讀教學應引導通過大膽想像猜測,產生強烈的期待視野,從而與文字零距離接觸。)

(二)整體感知,升騰一種感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同時想想課文主要寫一件什麼事?(初讀是是閱讀教學的開始,學在解讀中的第一感覺很重要,原生態的感悟是後面教學的基礎,應讓學生直面文字。)

2、再讀課文,理清文脈。邊讀邊思考問題:課文圍繞荔枝寫了我與母親之間發生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概括。(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之後,給學生提供一個感興趣的,寬泛的閱讀對話話題,為下一環節的精讀感悟做好鋪墊。)

(三)潛心會文,感悟一種情味;

1、批註課文,與文字對話

母親的愛是那樣無私與偉大,那麼課文哪些地方的描寫令你感動,請你多讀幾遍,並在文中旁註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批註文字是落實學生與廣文字對話的有效形式,也是有助於培養學生邊讀邊思的良好習慣,是語文整體素養的一部分,當然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又要注意教師的適時點撥。)

2、批註交流,師生對話

彙報學生的感受,教師主要預設以下內容:

(1)母親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託著荔枝,像是託著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捨不得吞下。

(先指名讀句子,找出描寫母親動作的詞語,然後說說從這些動作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最後指導學生朗讀)(母親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歡荔枝,這樣細緻的動作描寫,可以體會到荔枝在母親的眼裡是格外的珍貴,她像對待一個小生命一樣認真細緻地剝開,仔仔細細地欣賞,像個孩子一樣高興,也可以說體會到了母親對荔枝的一種無比的'喜愛,母親彷彿看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心裡面是特別的高興。)

(2)這是一種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個都長著疤,有的還爛了皮,只是讓母親一一剜去了疤,洗得乾乾淨淨。每個沙果都顯得晶光透亮,沾著晶瑩的水珠,果皮上紅的紋絡顯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幾遍才洗成這般模樣。

(讓學生想想母親為什麼買這些處理水果?重點抓住小果子的特點描寫,從中體會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及對我的關懷。)

(3)母親端上茶來,笑吟吟順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經意,然後回過頭來對客人說:“快嚐嚐荔枝吧!”說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親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體會到母親處處為兒子著想,儘管那盤沙果是她買的,她就勢端了下去,留給兒子買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兒子的尷尬,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這兒也可以體會到了母親的機智。)

(4)母親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親臨終前一直捨不得吃一顆荔枝,都給了她心愛的太饞嘴的小孫子吃了。

(母親臨終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體會到母親把捨不得吃的、最愛吃的荔枝都給了兒子和孫子,那種殷殷的舔犢深情,還可以體會到作者因母親臨終前不能吃上荔枝,而產生的深深的遺憾和無法彌補的痛楚。)

(5)站在荔枝攤前,腳挪不動步。那時,北京很少見到這種南國水果,時令一過,不消幾日,再想買就買不到了。想想活到 28 歲,居然沒有嘗過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親快 70 歲的人了,也從來沒有吃過荔枝呢!雖然一斤要好幾元,挺貴的,咬咬牙,還是掏出錢買上一斤。

(對比我們現在吃荔枝是家常便飯,而他們卻那麼艱難,表達作者對年近70 歲的老母親的拳拳孝心)

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彙報的順序適時點撥。

(這一環節是學生、老師、文字之間的交流碰撞,教師巧妙點撥,精要總結,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引導他們當演員,當課堂主角,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鼓勵學生說出獨立的見解和感受,促進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的人文內涵。)

真情訴說,與自己內心對話。

同學們,面對這對母子,他們互相關愛,母親為了照顧小的把自己鍾愛的荔枝讓給子孫,而孩子熱愛母親,年年都給母親買荔枝,讀了他們的故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一定有許多話想說,想想,告訴你的同桌,然後再全班交流。

(“隔岸觀火”是語文學習的一大弊端,學生融不到學習的情境中去,課文豐富的人文內涵便很難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中讓學生改變角色,走進教材,從讀者變為當事者,設身處地地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四)總結提升,學習一種表達;

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簡短的一句話飽含著作者多少複雜的情感與心中訴說不盡的話語,根據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作者未說完的話會是什麼?(注意要與原文的基調一致。)

(兒童都有著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寫是國小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合程中走橋樑作用的一種手段。讓學生仿寫,把學到的知識點向課外延伸,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國小語文說課稿2

說課來源於中國基層教育實踐,現在已發展為教學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接下來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國小語文的說課稿,歡迎大家的借鑑閱讀!

 一、說教材

《寫人要凸顯個性》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的表達交流中的一篇作文訓練。本單元寫人。寫人的什麼呢?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相同的兩個人,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性格不同,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出來的,便各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特點,這就是個性。寫人一定要寫出人的個性,所以,本單元在寫法上要注意凸顯人物的個性。寫人在記敘文的寫作訓練中至關重要。

二、說學情

在國中階段,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寫人的幾種基本寫作手法,在上一次課《園丁讚歌 記敘要選好角度的記敘文》的記敘文寫作中,也穿插了刻畫園丁形象特徵的練習,因此,對於寫人,學生是有一定的基礎的。但是由於我們學校是農村高中,學生的基礎及素質都不盡人意。學生在描寫美女的時候,都會說是“櫻桃小嘴,柳葉眉,曼妙的身姿”。在他們的筆下,美女都是一個樣,毫無個性所言。所以在高一記敘文訓練階段,我們必須加強對人物個性的塑造。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知識目標:

①學習寫作中選材應運用典型事例。

②學習用多種方法刻畫生動形象的人物,凸顯個性.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教育學生在寫作中表達真情實感,凸顯個性.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的確定是依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至於教學難點,則是就學生接受而言,學生經過預習,還存有疑問,理解還有困難的地方。根據以上這些,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

①、運用多種手法表現人物的個性

②、強化語言運用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新課標要求“要重視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形成教學個性。”因此,針對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學情,我確立本課的教學方法如下: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和文字片段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人物的`個性,通過討論交流,協助學習,學生自主探究分析描寫人物的方法, 佈置任務講練結合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1展示習作,匯入課文。用多媒體展示學生課前習作,讓學生猜猜他是誰?來匯入課堂學習內容;

2討論交流,明確方法。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在課本中最具個性的人物,由學生分析出描寫方法 。

3各個擊破,解決重點。

首先是如見其人,分析肖像描寫。在肖像描寫分析中,著重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和經典的肖像描寫片段,來讓學生直觀的體會肖像描寫,然後是如聞其聲,分析語言描寫。用多媒體展示經典語言描寫片段,師生一起品味片段,歸納出寫人物的語言,表現人物個性,應該緊扣人物的哪些方面?第三分析動作描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片段,突出一些動詞運用進行,再通過兩個學生上臺完成老師所說的任務,讓學生用眼睛觀察,發現其性格,並進行片段訓練,描寫其中一生的動作。

4,講練結合,佈置作業。請以“校園裡的——(人)”為題,寫一個片段。

五、教學反思

在本堂課中,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很多精彩的片段,加大了的課堂的容量,也能夠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如何進行人物描寫。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自主探索意識 。講練結合,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但是,我總覺得在多媒體的課堂上,學生過分重視多媒體,而忽略了老師的講解,就感覺在看熱鬧一樣,一下課,我就有點擔心學生在課堂中什麼都沒有學到。所以,我應該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體。

國小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教材國小六年制語文第六冊第十三課《翠鳥》。

〈二〉教材分析:

《翠鳥》是第六冊第四組文的首篇精讀課文,課文先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翠鳥豔麗的羽毛、小巧玲瓏的外形及它捉魚時靈敏神速的動作;再寫“我”在老魚翁的啟發下,體會到喜歡翠鳥應當把它當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鳥的念頭,表達了對喜愛翠鳥的思想感情。教學本文,旨在讓學生感受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的,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培養學生愛護鳥類的意識。

〈三〉課時安排:

本課準備分二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積累詞語;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抓住特點觀察、描寫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愛的自然段。

〈四〉教學目標:

1、瞭解翠鳥外形特點、活動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點觀察、描寫的方法,體會用詞的貼切、生動,養成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愛的自然段;

3、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增強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抓特點觀察、描寫的方法。難點:體會用詞的貼切、生動。

二、說教學理念

〈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

〈二〉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說教學策略與學法

根據上述理念,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水平,本節課採用情景教學法、朗讀法和引導探究法進行教學。一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藉助一定的情境與文字,與同學、老師展開對話,加深理解和體驗;二是關注學法指導,著重導讀第一段,相機滲透學法,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讀探究、合作交流,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閱讀能;三是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

(教具準備:插圖、教學課件)

四、說教學程式設計

〈一〉導讀

1、談話引入,板書課題。

2、展示翠鳥圖,引導觀察,感受外形美。

3、圖文對照,閱讀感悟。

(1)讀一讀第一段課文中描寫翠鳥外形的句子。

(2)想一想文中描寫的翠鳥是什麼樣子的?

(3)說一說翠鳥的外形特點。

(4)品一品文中那些詞句用得好,好在哪裡。

4、指導感情朗讀。

5、小結學法。

[通過電教媒體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與文字展開對話,加深感悟、理解;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探究,注重過程指導和方法指導,既滲透了一般的方法指導,又體現了本課抓特點的方法指導,為下面的自讀作好鋪墊。]

〈二〉自讀

〈1〉自讀2—3自然段。

1、出示自學提示,引導自學:

(1)自由讀2—3自然段,劃出描寫翠鳥捉魚動作的語句,把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

(2)想一想,這些詞句突出翠鳥的什麼活動特點?那些詞句用得準確、生動?

2、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

(1)學生自由發言;

(2)相機導引,學習佳句。

4、指導朗讀。

[本教學環節通過學法遷移,突出重點,擊破難點。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採取個體閱讀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充分地展開與文字的對話,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自讀4—5自然段。

1、默讀4—5段內容,想一想,老魚翁的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們的臉上有些發紅”?

2、交流明理。

[本環節著重體現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思活動及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三〉誦讀

1、配樂,學生感情朗讀全文。

[調動學生的情感和讀書熱情,體現學習內容的整體迴歸和情感價值觀的整體提升。]

〈四〉作業

1、必做題:(1)讀一讀描寫翠鳥羽毛顏色、外形、捉魚動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歡的詞句抄下來

(2)選你喜歡的自然段背誦下來

2、選做題:(1)自選課文中的一部分內容,如,“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用彩色筆畫一幅畫。

(2)蒐集其它鳥類的資料,準備編輯手抄報。

[作業的設定既兼顧全體也關注個體。體現學習的自主性,並通過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國小語文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畫風》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四冊第十五課。主要講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紙上的故事。課文內容淺顯,學生一讀即懂,但本文對話較多,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中去體會三個孩子的思想,學習他們敢想敢做、相互協作的精神。同時通過讓學生說一說除了課文中三個小朋友畫風的方法外,你還有什麼方法畫風?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儘量創設情景讓學生樂讀、樂聽、樂思、樂說。

二、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總目標為: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

3、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遇事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為:

1、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能認識7個生字“宋、濤、陳、丹、趙、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

3、理清課文思路。(知道誰在畫風,怎樣畫風。)

三、說教學法:

1、現代資訊科技教學法:充分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2、情境教學法: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注重學生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教學貼近生活。

3、“以人為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重視讓學生在自主地參與和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

4、“以讀為本”,加強讀書實踐。《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字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5、合作學習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和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見解,做到了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四、預設流程:

(一)猜謎揭題、鼓勵提問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出個謎語給你們猜好嗎?請聽好了!課件出示:無形無色看不見,摸不著。樹兒見它招手,花兒見它點頭。紅旗見它舞蹈,風鈴見它唱歌。[興趣是學生積極求知的誘因,猜謎匯入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課一開始就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2、師:是什麼?誰猜出來了?(指名學生說)同意嗎?對了,是風!那風無形無色看不見,摸不著,能畫出來嗎?真的能嗎?今天這節課咱們要學的課文就是__畫風(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師: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這一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圍繞課題發現問題,大膽質疑,很好地喚起學生學習的情趣和好奇心,產生讀書探究的慾望,促進主體的發展。]過渡:小朋友們真善於思考,提出了這麼多有價值的問題。認真讀書,善於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夠在課文中找到它們的答案。請大家開啟書,翻到15課。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請小朋友藉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遇到有困難的地方多讀幾遍。

2、小組內彙報朗讀,評評小組內的“小播音員”。

3、指名分節讀課文,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教師隨機引導學生評價。

[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段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讀一讀,評一評,使學生在人文的課堂中學會讀書的方法,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創設情境,自主識字。

過渡:讀了課文後,大家知道誰在畫風了嗎?學生會高興地喊出三個小朋友的名字。

1、師:瞧,這三位小朋友來到咱們班了,想認識一下嗎?(出示課件:圖上有三位小朋友在畫畫,三位小朋友頭的上方分別有他們帶拼音的名字。)

(1)小老師領讀,齊讀。

(2)去掉拼音讀。師:看看,螢幕上有什麼變化?還會讀嗎?男同學先讀,女同學接著讀。

2、擇出生字讀生字卡片。齊讀——開火車讀。

師:老師把他們的名字拆開了,還認識這些字嗎?出示生字卡片(生集讀)。師:我們來開火車讀好嗎?

①怎麼記這個(宋、濤、陳、丹、趙、藝)字?

②能給它找找朋友,組一個詞嗎?(宋、濤、陳、丹、趙、藝)

3、想一想、找一找:“宋、濤、陳、丹、趙、藝”這幾個字在我們身邊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現過。

4、老師這有幾個字想請教同學們,你會讀嗎?(指名學生讀)

課件出示:

顯得更美了一根旗杆

風車呼呼地轉斜斜的雨絲

師:這個顯字,也是課文中的生字,你能給它組一個詞嗎?能用它說一句話嗎?[根據課文特點,創設交朋友的情境,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巧妙識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識字的質量。]

(四)再讀課文、感知內容

1、過渡:把這些字送回課文,老師相信你們肯定會讀得更好。

2、請大家帶著“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個問題再來自由的讀讀課文。課件出示: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讀完後師:這篇課文講了些什麼事呢?(指名說)

4、師: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畫風的呢,請同學再一次的.去默讀課文,可以拿起筆畫出你自己的答案。

5、師:有答案了嗎?誰來告訴大家他們是怎樣畫風的呢?隨學生回答課件出示相關句子:

(1)只見她在房子前面畫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飄著。

(2)說著,她在大樹旁邊畫了幾棵彎彎的小樹。

(3)他把畫上的太陽擦去,畫了幾片烏雲,又畫了幾條斜斜的雨絲,說:“下雨了,風把雨絲吹斜了。”

(4)她畫了個拿風車的小男孩,風車在呼呼地轉。

她讀書細心嗎?句子中的“她”“他”分別指誰呢?能不能換成小朋友的名字,說得更清楚些?

隨學生回答課件出示相關句子:

(1)只見趙小藝在房子前面畫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飄著。

(2)說著,陳丹在大樹旁邊畫了幾棵彎彎的小樹。

(3)宋濤把畫上的太陽擦去,畫了幾片烏雲,又畫了幾條斜斜的雨絲,說:“下雨了,風把雨絲吹斜了。”

(4)趙小藝畫了個拿風車的小男孩,風車在呼呼地轉。

6、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上面的句子。

7、師:那趙小藝他們的畫到底是怎樣的呢?想不想看看他們的畫呢?課件逐幅出示趙小藝三個人的畫:你看到了些什麼?這是誰畫的畫?能給它配上課文裡的句子嗎?

師:配得好嗎?大家一起來讀讀這一段。(課件出示:畫和相應的文字)[本環節克服了乏味地串講,對學生提出自讀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在自讀中解決問題,隨機出現圖文並茂的課件,再加上老師適當鼓勵性的提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理解、思維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五)想象拓展,積累語言。

師:文中的三個孩子畫出了風,小朋友,你們想畫風嗎?準備怎麼畫風呢?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訴你的學習夥伴吧!

1、小組討論畫風方法。

2、全班交流畫風的方法。

3、完成課後“讀讀寫寫”。

課件出示:張潔問:“你想怎樣畫風?”我說:“___________________。”

[讓學生想象說話,留給學生一個可以盡情拓展想象的空間,發展了思維,同時小組間的交流,使學生之間有機會互相幫助,有機會獲得同伴的創新資訊,促進了學生多方位的互動,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4、其實,生活中的風很多,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風吧。(課件出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風。)

(六)個性作業,自主選擇。

老師給大家設計了這樣幾項作業,請你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項去完成吧!

小畫家:用你的畫筆,畫出不同的風。

播音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小演員: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課本劇。

小詩人:編一首關於風的兒歌。

小巧手:做架紙飛機或風車,到風中去放飛你的歡樂。

國小語文說課稿5

各位領導、老師下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三年級下冊第一組中的第一篇 ,課文的題目是《燕子》。

首先我先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這篇課文是第一組當中的一篇。第一組共有四篇課文,教學的主題是瞭解和認識自然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過學生的自我感受,培養他們發現、觀察、創造能力。這四篇課文的組合是按照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景物、場景的順序編排的,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從具體景物的觀察思考逐步推進到廣闊複雜場景的觀察、理解和想象。

本組課文從新課改的角度上說,採用了課文學習點的深入和整體訓練延伸發揮的編排方式,融知識學習、個性培養、審美教育、創造發揮為一體,較好的體現了學習的綜合性、自主性、創造性的教學理念。

本課是鄭振鐸先生的散文刪改。主要通過春天景色特別是“燕子”這一形象的描寫謳歌了春天及生活的美好。課文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分不同的側面刻畫燕子的形態、動作及所體現的美麗內蘊。

下面我再說教學內容。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

(1)引導學生具體觀察燕子的外形、動作等的特點。

(2)體會課文中詩化的語言美。

(3)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4)掌握本課字、詞及句子。

難點在於:

(1)培養學生做細微、具體、準確的觀察。

(2)從課文具體描寫出發,使學生更開闊、生動的想象。

我再說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一方面,運用情景教學在情感化的課堂氛圍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一誦讀為線索整體感悟和具體指導分析相結合,加強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本可的學法主要採用自我吟誦、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的方法。

下面我具體談一下本課的執教過程:

本課我分為四個環節:

1、激情匯入,揭示課題;

2、初度課文,整體感知;

3、分讀賞析;

4、回讀昇華,積累拓展。

下面我分步說明我的教學設計:

一、 在匯入環節根據本課內容,我準備採用多媒體課件:春天,燕子在空中翻飛往來的`場景,並配音樂,設定情景引入課題。在播放畫面的同時,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問:同學們,在我們播放的畫面中,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學生回答。然後過度到本課的學習。

二、 在初讀感知環節採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要求學生投入感情,然後教師範讀,整體感知全文。

三、 分讀賞析環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感情分讀課文,並體會情感。為了推進課文的朗讀和理解,我準備採用“誦讀小標兵”的競賽方法最後評出“誦讀小標兵”。在這個環節中我準備採用以下幾個步驟實施教學:

1、帶著“小燕子是什麼樣”的問題誦讀第一段,然後投出一隻燕子的具體畫面,讓學生詳細觀察燕子的色彩、翅膀、尾巴等的形狀,同時在觀察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來理解燕子翅膀輕快;尾巴似剪刀的特點,並板書燕子特點的重點詞語:活潑、機靈。

2、投出燕子在春天成群結隊歸來的畫面,讓學生觀摩畫面後,帶著“小燕子為春天帶來了什麼”的問題朗讀第二段,引導學生理解和想象“趕集似的聚攏”。為了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趕集似的聚攏”及“增添生機”,我特別設計了一個學生模仿燕子叫聲的教學細節,理解“增添生機”。

3、播放燕子在微風中、陽光中翻飛的畫面片段,在畫面的啟發下,採用小組代表競賽的方式,形象的朗讀課文,讓學生創造性的模仿小燕子飛翔的樣子,突出重點詞語:掠過、一轉眼、橫掠過、偶爾、波紋、盪漾。分組討論這些詞語的形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通過對燕子聲音和動作的模仿、關鍵詞語的體會和想象,來觀察和理解燕子飛翔的動態特點,從而突破課文重、難點。

4、投出燕子在電線杆上的畫面,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放下課本,觀察多媒體畫面,想象燕子和電線杆的構影象什麼,引導學生沿著“五線譜”想象到音樂,然後鼓勵誘導學生根據這個畫面唱出一兩句自己創作的春天的歌曲。最後讓學生明白用五線譜打比方,我們不僅看到燕子的空間想象,同時彷彿聽到春天美妙的旋律。

5、通過讀課文最後在整體播放整篇課文的畫面和《嘀哩嘀哩》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八、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把本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給父母聽

國小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天窗》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文章以作者兒時的生活為題材,生動地再現了孩子們透過天窗瞭解自然、親近自然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對大自然奧祕的嚮往與追求,表現了極其豐富的想象和創造力。內容通俗易懂,文筆生動流暢,情感舒緩而真摯。?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慰、藉”等3個生字,會寫“慰、藉”等11個字。能正確讀寫“慰藉、掃蕩”等詞語。

2、能默讀課文。知道課文圍繞“天窗”講了哪些內容。

3、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們“唯一的慰藉”。能找到相關句子,體會孩子們對天窗的感情並有感情地朗讀。

4、能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感悟作者寫作上的獨具匠心,體會作者的感情。

課文所表現的天窗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學生理解起來不難,重點和難點在於從課文的描寫中感受豐富的想象,體會作者的感情。因此,我將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們“唯一的慰藉”。能找到相關句子,體會孩子們對天窗的感情並有感情地朗讀作為本文的教學重點,能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感悟作者寫作上的獨具匠心,體會作者的感情作為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本課我採用了品讀感悟法、質疑探究法、想象描述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質疑問難、自主合作的局面。

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課前預習法、自主學習新知法、合作探究法、讀—思—議法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喚起自己與課文的共鳴。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以孩子們的活潑好動和善於想象引入課題。

(二)學習生字詞

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自主解決生字詞。我再隨堂檢查,明確讀音。

讓學生觀察生字,自主發現、交流書寫應注意的地方,指導重點交流的字。

(三)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啟發思考:課文圍繞“天窗”講了哪些內容?從而整體把握文章。

2、學習1—3自然段,探究來歷。

引導總結:大人們安天窗是為了(採光)。

啟發思考:文中哪一句話說明了天窗對孩子們的意義?

引導學生對“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這句話的探究。

(四)精讀體悟

1、學生舉手彙報感悟。

(1)理解下雨時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

引導抓住“偏就不許”“地洞似的”體會孩子的心情。

(2)學生自由讀第5自然段。思考:聰明的孩子發現天窗,透過天窗,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

拓展想象:孩子們還會看見什麼?想到什麼?(月亮、星星、螢火蟲……)

(3)體會晚上時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

想象畫面,理解“被逼著”,感受不情願的心情。動作演示“偷偷伸出、仰起臉”,體會嚮往的心情

(4)學生自由讀第7自然段,交流:孩子們透過天窗又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體會想象的合理。

啟發思考:這掠過的黑影,孩子們為什麼不能想到它也許是可愛的小雞,也許是漂亮的蝴蝶,也許是勤勞的蜜蜂?(小雞、蝴蝶、蜜蜂這時候已經休息了,蝙蝠、夜鶯、貓頭鷹是在夜間出來活動的。表現了作者想象的合理。)

3、感情朗讀,加深體會。

4、理解第8自然段,體會感情。

引導理解:孩子們透過天窗,看到雨、風、雷、電,這些自然現象通過他們的想象,有了真實感到的'十倍百倍的威力;透過天窗看到星、雲、黑影,通過豐富的想象,創造了一個更廣闊、精彩、豐富的世界。

(五)拓展交流

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無奈時的慰藉是什麼,從而引起共鳴,加深體會孩子們對天窗的感情。

(六)課文小結

課文通過對天窗下孩童世界的描寫,表現了天窗給鄉下孩子帶來的無窮遐想和無窮快樂,表達了作者對童真、對那給了孩子光明與快樂的天窗的讚美。

五、說板書設計

本次板書力求在提挈課文內容之外,解決學生理解的難點,即對孩子們從“無”到“有”,從“虛”到“實”的理解。板書用圖文結合的形式直觀地展現了這一方式和過程,從而讓學生理解孩子們由天窗看到的景物,經過豐富的想象,從而有了更真切、確實、闊達的感受。

國小語文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畫風》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

這篇課文以一個有趣的題目,引起了課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著,怎麼畫呢?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一起畫畫,互相啟發,互相激勵,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課文塑造的是三個敢想敢問、善於思考的兒童形象,所以編者將本課安排在“用心思考,勇於創造”這一單元之中。

與以往所學課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對話多,又是三個人的相互交流,學生不易理清課文中人物的態度、觀點、做法。因此,第一課時中,我重點進行識字寫字教學,並引導學生初步閱讀課文,弄清三個小朋友分別是怎麼畫風的,為第二課時理解課文、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同時考慮課文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我將《畫風》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讀懂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

能力目標: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遇事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

設定“朗讀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創意”為教學重點;“遇事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法的選擇

語文教學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語文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掌握學法,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為此,我設立了“讀——悟——說——畫”的學法導向,層層推進教學。

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以及動口說、動手畫,在讀中積累了語言,說中培養了口語交際能力,又在畫中培養創新精神。同時還創造出一種形、色、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

三、教學行為策略的運用

(一)複習舊知,鞏固識字。

識字是讀寫的基礎,人教版實驗教材對此十分重視。本課要求認識的7個生字中有6個出現在課文人物的姓名中。為進一步鞏固對生字的識記,我通過課件出示三個小朋友的頭像及名字,讓學生與他們打招呼。如果喊對了,小夥伴就會迴應。就這樣,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過程中鞏固了對生字的記憶。

(二)深入理解,進行口頭表達訓練。

通過複習舊知引入新課後,我提出問題:“三個小朋友動腦筋,想辦法,用不同的方式畫出了風。他們到底是怎麼畫風的呢?請大家用筆把他們畫風的句子勾畫出來”以此來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首先得通讀全文,瞭解每個小朋友的態度、觀點;再動筆勾畫三個小朋友畫風的不同做法,並引起思索:為什麼他們畫風的方法不一樣卻都畫出了風了呢?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感受。

然後我再採用實物展示、現場畫畫等方式和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和交流。並以此為契機,讓學生找出“風藏在哪裡?”讓學生以“風來了,風把_____吹____了,風藏在___________裡”這樣的句式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讓學生覺得非常有趣,而老師“小詩人”的誇獎,讓學生在表達上越來越來棒。當幾個句式連在一起以後,就成了一首饒有詩意的小詩。我讓學生給自己作的小詩加上題目,再一起朗誦自己的大作,學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

(三)馳騁想象,描繪美景。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大語文觀”,提出要“建構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對直觀事物感興趣,喜歡豔麗的色彩,喜歡每天拿著筆描描畫畫。可以說,小小畫筆傾注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稚嫩的畫面,一顆顆創新的種子在萌芽。

《畫風》一文中,三個小朋友畫了風,為什麼我們不能畫畫風呢?“三個好朋友互相啟發,互相激勵,竟然將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風畫了出來,你能畫風嗎?你想怎麼畫?”我們可以想象,這簡簡單單的一“問”,將激起多少層浪。也許,孩子們的筆法不那麼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諧,但在這愉悅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特別是在經過了前面的鋪墊後,學生再用這種“詩人”般的話去猜猜別的畫的風在哪裡,更是進一步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總結延伸,拓展認識。

展示了自己畫的風以後,老師再引導學生動腦筋想辦法畫出聲音、氣味,對學生的思維將是更好的訓練。

四、板書程式設計。

板書設計很簡單,就是由學生自己總結出的“小詩”組成。這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一個理解總結,更是學生思維的一個昇華和感悟。

國小語文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是其第二課時。我會以教什麼、怎樣教以及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和各位考官一同分享下我對教材的把握、學情的理解、教學過程的設計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先是關於教材的把握,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就是深入瞭解課文,《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它文質兼美,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向上爬的。從而啟發人們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本組教材也都是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的。

其次就是我對學情的理解,挖好地基就應該填滿牢固的基石,二者相輔相成。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富於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對文中描繪的景象缺乏直觀感受,需要老師提供直觀的影象幫助。因此在授課過程中需要結合爬山虎的影象進行講解加以學生的理解。

說完了教材以及學情,就可以著手處理好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上好一堂課需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更好的實現教學效果,否則就是瞎子摸象,囫圇吞棗。因此結合我對教材的把握和學情的理解,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三個:①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②通過自讀、感情朗讀、品讀等形式多樣的閱讀中,理解課文內容,積累精美的語言文字,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③激發學生留心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了教學目標,那麼設計好本堂課的重難點就簡單多了,重難點是一堂課的靈魂內容,也是支撐起整堂課的頂樑柱,因此,我將本堂課的重點設定為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而難點則是幫助學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樣用腳向上爬的。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而新課標要求,課堂要還給學生,學生作為主體,所以不能將課堂上的死氣沉沉,同時也為了更好的上這一堂課,我選擇通過以“讀”為核心而創設了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勾畫圈點批註,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準備了視訊錄影、圖片等相關課件以幫助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說完了教法與學法以後,就進入到本堂課最重要的環節——教學過程。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所以教學過程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好的匯入,由於本堂課是第二課時,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我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再現爬山虎的葉子,讓學生當配音演員,背誦課文中寫葉子的片段,激發學生的情感。進而引入:“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這千絲萬縷的聯絡。欣賞完了爬山虎如此美麗的葉子,可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綠的葉子裡面藏著什麼嗎?”這樣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並進行板題。

通過引入“爬山虎的腳”這一個話題就可以直接進行到今天的新授環節,在這一個環節主要分為這樣幾個步驟:

新授第一步:自由朗讀,圈點批畫,找出寫位置、形狀、顏色的關鍵詞,並分別出示圖片加強學生的理解。通過對比喻句如“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的分析加強學生的形象理解,也能提高他們對修辭手法的使用能力。

新授第二步:多讀賞析,層層推進。在這一步,首先會先讓同學們自己默讀爬山虎到底是如何爬的,仔細思考,然後小組探討演練模擬腳爬的動作,然後上臺表演,在這裡我會對學生先進行鼓勵,再進行客觀的點評;其次讓學生齊讀描繪爬山虎爬的句子,再出示爬山虎的腳與蛟龍的爪子的對比圖,體會葉聖陶用詞的精準和觀察的細緻,而我也會拓展提升到這樣爬體現了爬山虎的什麼精神?最後全班帶著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有感情的齊讀該段,將最終解決同學們對爬山虎如何爬這樣一個難點攻克。

新授第三步:默讀賞析,小組分享。在這一步,我會將課堂還給學生,通過學生的默讀,運用對比的方法自己進行學習,接著和同組進行分享得出爬山虎的腳觸著牆就能活,沒觸著牆就枯萎,從而更清楚地瞭解了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這樣的環節不僅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還構建了團結互助的氛圍。

說完了新授環節,就到了總結全文,昇華感情的環節,葉聖陶先生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點寫得如此詳細透徹、形象逼真,是他處處留心觀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結果,我也會鼓勵我班上的同學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圍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去發現神奇,用手中的筆去描繪美好的世界。

最後就是佈置作業的環節,由於本篇是說明文,講的是大自然的奇妙,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與動手能力,我會佈置一個長期作業就是觀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隨時間的變化,利用本課的寫作方法寫一篇觀察日記。

爬山虎的腳

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有利於學生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謝謝各位考官,我的說課完畢!請問需要擦黑板嗎?

以上為《爬山虎的腳》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說課稿9

一、說教材:

《雨後的森林》是一年級實驗班教材第4課,在語文課本的60。61頁,雨後的森林是一幅色彩豔麗的圖畫,雨後的森林是一首清涼精美的兒歌。

二、說教學目標

我制定了4個教學目標:

①會認本課生字

②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③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④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從而樹立環保意識。

三、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難點是:

①瞭解雨後森林的樣子

②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四、說教法:

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難集中,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多種遊戲形式,寓教於樂;因為低年級的學生應多訓練他們的朗讀能力,低年級的'課堂應是一個書聲琅琅的課堂,因此,在講解課文是,我採取了講為輔,讀為主的形式。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要求,我是這樣實施我的教學的:

首先,激發興趣,引入新課:親愛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到樂園一樣的學校中游覽了一番,這節課老師帶大家到美麗的大自然去採摘知識的果實吧!只有認識這些漢字寶寶,我們才能到達,然後出示蘋果形狀的的字卡,採取了開火車讀,指名讀,男女生互讀的形式複習鞏固上節課的生字,採得了知識的果實,我們就去大森林吧!

接著,我範讀了課文,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瞭解內容,標畫生字,在這一環節中,我把書上要求會認的字寫在花朵形狀的卡紙上,它們的拼音寫在綠草形狀的卡紙上,不僅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興趣,也給黑板上整體圖案增添了幾分色彩。

然後,理解課文,課文的前兩句我指導學生體會雨後的心情如何,從而引導他們用愉快輕鬆的語氣來朗讀這兩句,緊接著組織討論:

①想想雨後的森林有什麼?

②作者是指名介紹它們的?

在講解這個環節中,以貼圖畫的形式展示這四句話,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並加以有趣生動的動作,幫助學生記憶課文;接下來,拓展思考:雨後的森林裡或草地上還有什麼?要相信孩子,因為孩子的眼睛折射出的畫面,比詩更豐富,更美麗更多彩;最後,理解課文最後兩句話,重點強調要讀出自豪與讚美的語氣。

在講解課文結束後,讓學生試背課文,男女生比賽背。

國小語文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堂課是北師大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春天中的一篇課文。

這首兒歌,通過想像和比喻,以“水田是鏡子”一句領起,詩化了插秧的耕作過程,詩化了農民伯伯艱苦的農業勞動,詩化了農民伯伯們辛勤勞動的勞作場面。

這裡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那麼和諧,富有詩情畫意。讀了這首詩,要讓學生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之中是美的,人的勞動是美的!

二.學生的分析

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對於感性的知識接受的很快,思維活躍、想象力強、知識面廣及有初步的空間概念,喜歡動手動腦,並有個別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針對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見解。

讓學生通過對兒歌的學習,來感受春天,感受自然,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兒歌,認讀學習生字,能流利正確的朗讀、背誦課文,並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理解課文的內容,以及內涵。

2.能力目標:

朗讀、背誦、獨立識字、想像力及看圖說話能力的培養。

3.德育目標:

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來來感受春天,感受自然,並能體會到勞動的創造力和勞動創造美這一道理。結合學校進行的小種植活動,來教育學生對勞動的正確理解和認識。

四.教學過程

(一)看圖

1.看圖觀察,說一說圖上的內容,引導學生結合圖來記憶課文。

2.出示課題,動態的表現出“插秧”。

(二)課文

1.過渡到對課文的學習,配樂聽教師範讀,標記出不認識的生詞。

2.自由讀課文,學習字詞。

(三)學習字詞

1.學生自由選擇要學習的字詞,並能根據提示拼讀,組詞,理解。

2.學習完生字後,進行詞語的`抽讀鞏固複習。

(四)在課文中識字

1.學完字詞後,返回到課文中,在文中通過朗讀來加深記憶。

2.請學生朗讀課文,並進行全班評議。

3.對於課文的理解,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提出來,教師板書到黑板上。

(五)難點理解

“插秧”怎麼會插到藍天上、白雲上、青山上、綠樹上?

通過演示課件演示來解釋現象,並請學生上來嘗試。

(六)色彩的內涵

引導學生髮現圖中的色彩,並說一說自己知道的春天的顏色

(七)有感情的讀課文

回到課文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色彩和美麗的境界。

(八)課文的引申

1.再學生充分領會到課文(包括圖、音、語句和韻律)的美之後。進行德育教育,出示學生的美術畫、長高了的水稻等圖片來發現人們生活中創造的美。

2.出示學校小種植活動的圖片,讓學生們體會到,“人們在勞動中創造了美,在勞動中的人才是最美的。”這也是本堂課的主旨所在。

國小語文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四組課文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 ()!肚擰返淖髡唄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K把生的螹讓給群眾,把死的蜲樟舾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

這篇文章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上構思新穎別緻,設定懸念,前後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渲染氣氛;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增強表現力。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本課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品味語言,理解內容,深刻感受共產黨員把生的希望留給百姓,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精神。

3.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瞭解課文在佈局謀篇,人物刻畫,環境描寫上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感受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

三、說學生

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朗讀能力,語言感悟的能力。對於本課扣人心絃的故事,學生的閱讀主動性,積極性應該很高,但對共產黨員面對危險時,把生的希望留給百姓,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夠深入。

四、說教法

1.針對學生認知特點和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儘量挖掘文字的價值,體會語言的魅力,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媒介,給學生以多方面的感性資料,儘可能多的把課堂交給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2.倡導學生個性化閱讀,探究文字思想美。

五、說學法

學生主要通過自讀自悟,思考,探究等方法體會洪水的凶猛與無情。

六、說課前準備

準備洪水暴發的圖片及重點句子的課件。

七、說課時安排

我準備安排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抓住文中感動的地方,感受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第二課時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八、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出示課件(視訊資料)。

看完資料,同學們想到了什麼?誰來說一說?

預設:我想到了洪水是多麼可怕,洪水又是多麼的無情啊。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在洪水襲來時人們自救的文章。

出示課件(板書:16橋)

二、自學生字詞。

1.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找出文章中的生字,劃出新詞。

2.交流彙報。

三、範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思考:課文寫了怎樣一件事?

2.指名學生回答。

深夜,當洪水襲來時,老村支書記冒著生命危險,不存私念地指揮一百多號人有秩序地過橋,最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捲走了3.集體朗讀。

四、再讀課文,感受洪水的凶猛。

1.輕聲朗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出描寫雨水和山洪凶猛的句子。

出示課件

(1)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雨水非常大?誰來讀一讀?

(2)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裡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2.指導朗讀,讀出洪水的凶猛與可怕。

3.出示課件觀察畫面。

這就是當時洪水襲來的情景。看了這幅畫面,這場洪水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受?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形容嗎?

4.出示課件引導:當洪水突然襲來的.時候,村莊裡發生了什麼?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踏在水裡。驚慌失措的人們你擁我擠地逃跑,尋找生路5.引導:人們找到生路了嗎?是什麼?

預設:找到了,是一座窄窄的木橋。

6.引導:橋是一座窄窄的橋,人是一百多號人,水已沒到了腰部,如果人們毫無秩序地搶著過橋,會造成什麼後果?

預設:(橋毀人亡)。

7.引導:然而慘劇有沒有發生?(沒有)是誰扭轉了局面?是誰挽救了大家的性命?

指名回答: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五、品讀語句,體會人物品質。

1.出示課件,提問:年邁的老支書沒有因為驚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樣做的?怎麼說的呢?請讀課文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地方讀一讀。

(1)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面臨危機時,老漢的神情是怎樣的?(沉著鎮靜)誰能讀出老漢的沉著鎮靜和威嚴來?

(2)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指導朗讀。

(3)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凶得像只豹子。

A.找出描寫老漢動作的詞。(衝、揪、吼)

b.你從這些動詞看出老漢當時的心情怎樣?

c.你能用生氣的語氣讀出來嗎?

問:從"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這句話看出老漢怎樣的神情與品質?

你從這些語句中感受到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領悟了《橋》這篇課文中洪水的凶猛和無情,更加體會到了老支書把生的希望留給百姓,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偉大人格。

七、思維拓展。

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老漢說些什麼?或者你想用怎樣的語言去讚美老漢?

附:板書設計:

16橋

洪水凶猛無情

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

老漢(老支書)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國小語文說課稿12

【說教材】

《觀潮》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我們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編者將這篇課文選編在這裡,一方面是繼續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的觀察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好一堂課必須瞭解學生。

【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富於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雄偉景象缺乏直觀感受,需要老師提供直觀的影象幫助。

【說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生字詞,抓重詞句進行品味,注重語言積累。

2.技能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使學生受到壯闊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說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3、4自然段,體會大潮的磅礴氣勢。

【說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的觀察方法。

【說教法】

“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說學法】

根據材特和學生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激趣匯入,引人入勝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學也是如,一堂課的.匯入十分重要。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用潮水聲作襯托,同時用優美的語言聲情並茂地渲染課堂氣氛,勾起學生想去觀潮的強烈慾望。

2.觀看畫面,啟發想象,學習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潮來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刻的心情怎樣?我的意圖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通過邊看邊想,設身處地地理解人們期盼潮水早來的焦急心情。

②課堂學不僅在於老師的導,還在於學生的學。對於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我將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提出問題: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麼?學生通過讀書,能夠自己解決問題。

二、讀中感悟,理解課文3、4自然段。

潮來時這部分是課文的重,我讓學生採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學習,運用情境學,抓住重詞句品味、悟情,學生採用看、讀、思、背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A.首先運用多媒體學生展示潮來時的情景,學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同時,我巧設疑問,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裡採用情景學法將視覺手段與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

B.如壯觀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進行描繪的呢?我因勢利導、自然過渡,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

1.《國小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我準備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來朗讀課文,比如:自由讀,合作讀,指名讀,讀自己喜歡的詞語、語句等,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感悟,讀中自得。然後出示自學提示

(1)作者觀潮的順序是怎樣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來描寫?我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存在困難的地方,我適當撥,引導學生抓住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如: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如: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城牆——白色戰馬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2.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學中。我將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在本課中學生也許會提出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潮水為什麼會拉長呢?我組織學生議論交流,然後我結合錢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狀及時撥,這樣,學生的疑問就得到了解決。

3.為了使學生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為大潮的雄壯所折服,我將引導學生背誦3、4自然段,讓學生把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內化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薰陶。

三、迴歸整體,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兩個重段落以後,我讓學生回過頭來,整體瀏覽全文,感受觀潮的整個過程,從而整體把握全文。

四、總結延伸,感情昇華

錢塘江大潮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為天下奇觀。處我將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為了進一步昇華主題,我向學生展示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有意識地把這種感情昇華到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國小語文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小池》是新課標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鍊。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薰陶。

二、說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吟誦古詩,背誦古詩。

2、認識“池、惜”等7個生字。會寫“立”1個生字。

3、抓住詩眼“惜、愛”體會小池之美、畫面之諧、詩人之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說重點:

以朗讀和背誦作為基本訓練形式,讓學生通過反覆吟誦來逐步理解詩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麗可愛,接受美的薰陶。

四、說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細流”與“泉眼”透過字面意思挖掘詩句背後的意蘊,感受到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鑑賞力。

五、說學法:

對於一首古詩,在一年級學生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對學生進行繁冗枯燥的解說,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種把詩的言語肢解為有關言語,捎帶情理的空洞說教的教學,讓學生對詩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終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詩在教師的引導下,應該這樣學:

1、強調吟誦傳情法。前面已經講述,詩歌學習缺少吟誦,就等於是魚離開水一樣。詩歌應有的意境就會喪失全無。所以教學中的朗讀指導,以正確讀—熟練讀—感情讀為途徑,配以音樂讀,體會情趣讀,從而使學生在吟誦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養趣法。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本詩也不例外,抓住古詩中“惜、愛、立”,品味玩索,深挖細酎,讓學生走進詩境,體驗小池的情與愛,才能讓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詩味詩情,感受作者對小池的喜愛。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審美的翅膀,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裡發現為實的東西,並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過眼睛去發現美的。因此,古詩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還有哪些動物立上頭。不僅可以使學生積澱了語言,更重要能使學生獲得小池不僅景色美,而且和諧美,也可以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4、多媒體整合法。本詩雖是描寫初夏的小池的景色。但詩的言語與現代文相比,大相徑庭,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言語積累能力比較低,理解起來更不容易。於是在教學古詩前運用多媒體以圖說話引入,以詩找景,以圖解詩,以景悟情,變靜為動,化難為易,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學習能力。

六、說教學程式

(一)、觀圖說話,激趣匯入

1、出示小池圖,思考提問:圖上畫了什麼,怎麼樣?

2、組織學生說說畫面的景色。(從訓練學生根據圖畫說完整話開始,同時引出下面古詩的語言品味學習,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反覆誦讀、品味詩語

師:有一位詩人是這樣描述這幅畫面的。(出示古詩全文)

1、學生讀詩(自由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教師示範讀(讀出古詩的韻味)

3、學生繼續讀(指名讀、正音、齊讀)

4、提煉詞語品味(出示詞語)

(1)學生讀

泉眼樹陰小荷蜻蜓

尖尖角細流晴柔

(2)這些都是小池中的景物,你能從剛才那幅圖中找到這些景物嗎?然後找景物,乘機理解“泉眼、細流”等詞。

(3)學生可能找不到“晴柔”,可以通過組詞讓學生找到。

出示:晴——晴空、晴天

柔——柔和、柔軟

師:晴可以組成晴空、晴天,柔可以組成柔和、柔軟,晴柔就是柔和的晴空,它在圖中的哪裡?學生找到水中的晴空。

(對於一年級學生讀圖相比於讀字,更感興趣。從讀圖到讀字,再從讀字到讀圖,這種圖文結合一是合乎學生髮展規律,二是有機的把識字與理解結為一體,既能讓學生識字讀書,又能使學生在圖理解詞的意思,突破了學生閱歷少,對於古詩文理解的難度。)

5、師:這幅畫十分美麗,有泉眼、小荷、樹陰、蜻蜓構成了一副和諧的小池圖。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哪一句。學生以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詩意、詩味、詩情原本就存在於詩的言語中,通過反覆誦讀,自然詩歌的.意味情也會明晰起來,當然在學生述說自己為什麼喜歡這首詩時,詩美的表達方式也潛移默化到學生的頭腦之中,這與作者的喜歡也具有一致性。)

(三)、走進詩境,體會詩情

1、你們都喜歡這首詩,是因為喜歡這些景、這小池,詩中哪些字是說喜歡的意思?

(1)學生找出惜、愛,教師隨機也提問:誰惜誰,誰愛誰?同時理解簡述詩句。

(2)還有誰喜歡誰,為什麼?同時理解簡述詩句。寫“立”。

2、在這樣美麗的小池裡,小荷剛剛露出了漂亮的尖尖角,喜歡小荷的蜻蜓早已立在上頭,還有哪些動物立在上頭呢?想象說話。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頭。

3、可見,小池是多麼美麗,而且每種景物都喜歡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誰來有感情的朗讀。朗讀指導,讀出美麗、和諧、喜歡,配樂朗讀。

(藉助圖畫,抓住詩眼“惜、愛”引領學生走進詩所描述的意境,在詩境中表達想象,學生也自然成了小池中的某某景物,他們能體會出什麼是美,什麼和諧、什麼喜歡。學生從詩的字裡行間體會詩的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走近作者,加深印象

1、師:這是一首描寫初夏小池的寫景詩,它表達美、表達愛、表達和諧。詩人愛小池嗎?我最愛小池中的什麼?為什麼?

詩人最愛小池的,因為。

隨著學生的回答隨機進行朗讀訓練,讀出詩人的愛池之情,特別要讓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吟誦。

2、詩人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學生回答)詩人不僅是愛小池的人,還是一位愛自然、愛田園風光的人,具有愛心的人。出示楊萬里的兩首詩,學生誦讀。

(從認識一首詩並進行感情吟誦到吟誦兩首詩,從學習一首詩到認識一個人,楊萬里在一年級學生的心裡再已不是詩人,而是見得到,摸得著的朋友,學生爭著讀詩的興趣也會因此大增。)

七、說教學建議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運用各種有效的評價手段,能夠達到激勵、導向、調控作用。在這節以詩歌誦讀的古詩教學課堂,我努力以真誠的語言,溫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當學生朗誦出現誤差時我給予糾正安慰,當學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時我給予尊重引導,當學生理解感悟呈現連珠妙語我給予表揚放大。這樣及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及時予以鼓勵、評價,以建構民主、互動、和諧的課堂,讓課堂詩情飛揚!

國小語文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麋鹿》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記敘文,它介紹了我國珍稀野生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教學這篇課文,不僅讓學生了解稱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同時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新課標的的教學要求,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的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確定了以下知識、能力、情感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20個生字,會寫其中的6個,理解部分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學著講解員的樣子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

課文介紹了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學生學習課文,除了瞭解課文內容,還要用自己的話介紹麋鹿的外形特點和傳奇色彩。因此我認為本課的重難點確定為:

1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結合課文內容,學著解說員的樣子來介紹麋鹿的外形特點、傳奇色彩。

3.通過課文的學習來體會我國對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

二.媒體設計

我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課件設計上我沒有過多的花哨,只是出示一些麋鹿圖片,幫助學生更好地直觀認識麋鹿,匯入課文。再利用教學軟體突出重點段(第二、三小節),再配上相應形態的麋鹿圖片,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探討、交流,幫助突破課文的重難點。

三.學設計過程

我預定三課時完成完成我的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我設想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致內容,後檢查學生學習生字和課文的預習和朗讀情況,後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並學習第一自然段瞭解麋鹿良好的生活環境。

國小語文說課稿15

各位老師: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義人教版課標教材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的第一篇課文《一去二三裡》。這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寧靜而幽遠的鄉村美景。這首童謠排列整齊,朗朗上口,充滿兒童情趣,具有韻律美,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專案,培養兒童通過朗讀感受童謠中所表現的優美景色。同時本課是識字教學第一課,是學生由拼音拼讀過程進入漢字讀寫的第一課,要培養兒童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同時培養兒童學習漢語言文字的興趣。本課可以分二課時教學。

我要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分教材理解、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程式五部分向老師們彙報。

(一)教材理解

本課課題《一去二三裡》提示了主題: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詩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鄉村炊煙裊裊,山中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路旁有盛開的各色鮮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優美。

(二)學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觸識字課,學生心中一定有著異樣的新奇感,也許有的學生早已將古詩念得滾瓜爛熟,就等著課堂上得到教師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學生在學齡前就接觸過詩中的數字和"去"、"裡"、"花"等簡單的漢字,躍躍欲試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時我確立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認識十二個生字。(一至十及去和裡)認識田字格,會寫"一、二、三"三個生字。認識筆畫"一".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生初步感受童謠所表現的意境美。其中識字和寫字是重點,感受童謠意境是難點。

(四)教學準備

課前學生自我拼讀課文;製作與教學環節配合的CAI課件;生字卡片

(五)教學程式

圍繞以上目標,我設計以下幾步教學程式。同時把教法和學法滲透在教學程式的各個環節之中。

第一步,導語激趣。

上課前,CAI課件出示了動物大家庭,並配合音樂《藍精靈》,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課堂,營造出一個活躍有趣的氛圍。上課鈴響,教師用充滿趣味的話語匯入新課,把學生引入到快樂的學習環境當中,鼓勵孩子們大膽學習新知識,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觀察圖畫,揭示課題。

看圖說話,培養學生說話能力和觀察能力。(CAI課件出示文中插圖一)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想象: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兩個孩子看到了什麼?他們會說些什麼?然後揭示課題:古時候有一首童謠,說的就是這幅圖畫。出示課題"一去二三裡".指名學生讀課題,並說說是怎麼認識這幾個字的?(學生交流學法)結合圖畫例項,引導學生理解"裡".

第三步,圖文結合,學習古詩。

第一環節:讀準字音,掌握節奏

學生自由讀課文,藉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然後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傾聽,教師再放慢語速範讀,學生輕聲跟讀。,找找詩中的十個數字,看看讀音有什麼變化。讓學生在自我拼讀過程中發現"一"的讀音變化,這樣印象會更深刻。同時提醒學生傾聽老師在範讀時每句詩的什麼地方停頓的時間比較長,並做上記號,以把握古詩的整體節奏,體會童謠的韻律美。

第二環節:生字認識

出示一至十、去和裡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課件演示生字,先順序出現,在亂序出現)。採取抽生讀、齊讀、搶讀、開火車讀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使絕大多數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重點指導"三"、"四"、"十"和"裡"四個生字的發音,區別平舌音和翹舌音,"裡"的聲母是邊音,(這裡可以CAI課件出示,重點字的讀音選擇)並組詞,以加強學生的.記憶能力。

第三環節:瞭解詩意

這一環節是本課重點環節之一,首先,我提醒學生:.小朋友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彷彿看見了哪些景物?誰讀得越仔細,眼前看見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養學生邊朗讀邊想像的良好習慣。不要把書讀成"小和尚唸經".其次,出示課件主題圖,著重分析"一去二三裡"和"煙村四五家"並用手勢表明一去二三裡的含義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據課堂交流情況提出"煙村四五家"的兩種理解:(1)四五個冒著炊煙的村子;(2)村裡有四五戶人家,還冒著炊煙。並肯定兩種理解都可以。詩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這一部分,應發展學生的多重思維能力。最後,背誦全詩,提問:你在背的時候想到了什麼?這個小山村熱鬧嗎?美嗎?背誦時再次啟發想像,使記憶有了具體形象的支援,並再次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所描繪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為"我景我情".]還可以請兩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讀詩句,一位指圖。

總之,教學過程中通過看、說、讀、寫四方面結合,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放手學生,努力使朗讀教學和寫字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穩妥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最後,配樂詩朗誦。學生伴隨音樂自由朗誦,強化印象,學生再次感受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