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8篇

說課稿1.68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8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2單元《20以內退位減法》的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計算十幾減9的基本思維方法,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計算。

2.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別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對比歸納能力等。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10以內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第一課時,因此在這節課中,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探索和掌握十幾減9的基本思維方法。學生掌握了十幾減9的基本思維方法,為後面學習十幾減8、減7等其他20以內的退位減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目標之三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合作和發展,獲取資訊的能力,以上3個目標的制定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學生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去公園玩嗎?星期天,許多小朋友也來到公園,(課件顯示情景)你們看他們在幹什麼?

學生可能回答:有的買氣球,有的買風車。

1.觀察情景(一)。

師:根據買氣球的情景,你能提什麼問題?(學生回答。)這個小朋友也是這樣想的。(課件顯示:還剩幾個?)根據買風車的情景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回答後,課件顯示:還有幾個風車?)

師:求這兩個問題,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情景資源進行再加工,讓學生觀察圖中自己喜聞樂見的賣氣球、賣風車、猜謎、玩套圈的情景,學生比較感興趣,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還剩幾個氣球?還有幾個風車?還有幾個字謎沒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這樣既尊重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從自己比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數學問題,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解決自己發現問題的慾望。】

2.觀察情景(二)。

師:在公園的這一角,同學們提出了兩個問題,並列出了算式。下面我們再到公園的另一角看看,那裡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呢?

學生通過觀察,可能回答:有的在猜字謎,有的在玩套圈。

師:根據猜字謎的遊戲,可以提什麼問題?套圈遊戲中,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後(課件顯示:還有幾個沒猜中?還有幾個沒套中?)

師:求這兩個問題分別怎樣列式?

分頁標題#e#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3-9

14-9

【在兩個不同的情景中培養了學生從身邊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數學問題的能力,並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

3.揭示課題。

師: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是從一個數裡面去掉一個數,都用減法計算,而且都要用減幾的方法?(減9的方法。)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十幾減9的方法好不好?(板書課題:十幾減9)

二、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探究學習“15-9”的計算方法。

下面我們就重點研究第一個問題。

(1)學生自主探究。

師:怎樣計算15-9?下面請你獨立思考,想辦法進行計算,也可以用學具擺一擺,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教師巡視。)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請你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然後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介紹你們組的好方法。(教師巡視。)

(3)全班彙報交流。

學生彙報時,教師有選擇地板書,學生的計算方法如:

①因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減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連減)。

④15-10+1=6

……

【本節課以15-9為突破口,在重點研究十幾減9的基本思路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藉助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想一想,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所用的方法。這樣,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學習的機會,最後在全班交流彙報。在彙報交流中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此時,計算15-9的基本思維方法得以充分展現,有的學生用“破十法”,有的學生用“連減法”,有的學生“想加法算減法”,還有的學生用“15-10+1”。方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2.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師:計算15-9時,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方法,你們最喜歡哪種方法呢?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認為哪種方法最好?

(1)學生小組討論。

(2)學生彙報喜歡的方法。

教師提問:為什麼喜歡這種方法?

【針對出現的多種計算方法,教師又為學生提供了一次對比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比較、分析,從而優化自己的計算方法。然後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歡的方法。這樣,好的.計算方法更為明朗化,更為突出。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蒐集、獲取有價值資訊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分頁標題#e#

(3)教師小結。

師:(結合板書的方法)通過同學們的交流,老師知道了,有的同學喜歡用以前學過的加法算減法,有的同學喜歡用10-9=1,1+5=6,有的同學喜歡用15-10=5,5+1=6,有的同學喜歡用15-5=10,10-4=6。這些方法都正確。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這幾個問題嗎?

3.遷移練習。

(1)小組先交流解決16-9、12-9、14-9,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藉助學具擺一擺。

(2)讓個別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得數,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3)學生還知道哪些十幾減9的算式?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算式,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然後同桌互相說說這四道題,自己是怎樣想的?通過剛才的計算,現在自己最喜歡哪種方法?

學生個別回答。

師:看來對於十幾減9的題,同學們都有自己喜歡的方法了。

【在學生獲得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解決其他的十幾減9的問題,既能使學生把15-9的計算方法遷移到其他問題中,使計算方法得以靈活運用和鞏固,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注重了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三、鞏固練習。

1.圈水果。

師:下面我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個圈水果的遊戲好不好?(課件顯示水果。)

請拿出自己的練習題紙,想一想,圈一圈,算一算。把得數填在方框裡,看誰算得最正確?

學生做完後,教師把學生做的題放在投影儀上反饋糾正。

2.跳木樁比賽。

師:動物學校正在進行跳樁比賽,看看現在該誰上場了?(課件顯示小兔。)你能幫小兔跳過木樁嗎?

練習: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學生計算,幫小兔順利跳過了木樁。

3.小螞蟻回家(混合練習)。

師:工作了一天的小螞蟻要回家了,你知道它們的家在哪裡嗎?

學生回答後,教師點選課件。

師:同學們用學過的知識準確地幫小螞蟻找到了家,小螞蟻也很感激同學們,誇獎你們是助人為樂的好學生。

【(1)圈水果的遊戲。藉助直觀的水果圖,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建立計算十幾減9的表象。

(2)跳木樁比賽。不僅能讓學生直接看到算式,抽象出思維方法,掌握紮實的計算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這樣由第1題的具體到第2題的抽象,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幫螞蟻回家。是加減混合練習,它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整個練習生動、有趣,層次分明。這樣設計既符合兒童的特點,又為學生的思維提供足夠的素材、足夠的空間,使每個學生觀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了一般教學所達不到的效果。】分頁標題#e#

四、小結。

師: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麼?

課後總結

1.備課時,無論對教材的處理,還是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注重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特點,時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要只為新鮮而做表面文章。

2.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不要走過場,流於形式,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這樣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3.在學生彙報探索研究的結果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應是參與者、引導者,而不是裁判。教師要把每一次反饋評價的權利都交給學生,如:“你們聽明白他的意思嗎?誰來重複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試一試。”“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等等,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教學民主卻隨處可見。

4.本節課的目標是建立基本的思維方法,在計算速度上不要對學生要求過高,那應是下一節鞏固練習所要達到的目標。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評委、在座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團隊課堂教學再現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我團隊在確定內容後首先理解教材:《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課件出示結構圖)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這是教材的編排特點(課件出示)它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在理解了教材後我們進行了課前調查瞭解學生,據我們課前調查,學生大多是六歲,年齡偏小,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對形狀的知覺是通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關於這節課內容學生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擬定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為:(課件)

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在教學資訊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各種立體模型、學具,等,來作為這節課的教具和學具。

學法與教法

接下來我來說一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新課標還強調:要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驗——就成為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玩一玩、這些活動中來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建構,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融觀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為一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基於以上的理解我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激趣匯入

(課件播放匯入環節)

師:今天的數學課我請來一位朋友,瞧!它來了?(展示機器人)

師:是啊,這麼漂亮的玩具機器人就是由平時許多廢棄的物品拼成的,這就是變廢為寶,這不僅讓我們有了漂亮的玩具,更做到了“廢物利用”。為環保貢獻了一份力量。不知不覺我們成了“環保小衛士”真是一舉多得。

這裡用拼裝機器人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滲透環保知識,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並能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二個環節: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三個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1、分一分

小組活動,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課件)師:叮叮要考考我們,他說: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動手吧!

2、揭示概念。

待學生分好類後,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直接把物體形狀抽象成圖形,並揭示各種圖形名稱,

經過第一個活動,學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經驗,這時教師揭示名稱,出示一般模型,幫助學生將感性認識抽象化。

3、操作感知特徵。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這些實物,然後用自己話說一說各種圖形的樣子與同桌交流。

這裡我採取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再同桌交流的形式進行,我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希望他們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身體驗,

(2)在班上彙報交流。

學生在彙報時有的說了(播放視訊)

這裡,我想通過摸得活動,讓學生體驗這幾個面都是特點,

(3)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前面的小組活動學生以實物和模型為研究物件,,經過認真觀察,親自去摸一摸,玩一玩,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然後和同學的交流即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有利於豐富對這些立體圖形的認識。

第三個環節:遊戲

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圖形特徵,加深對圖形特徵的記憶。

遊戲(1):找朋友

分別請4位同學手執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嘴裡說兒歌:找啊找啊找朋友,我是長方體,我的朋友在那裡?其它學生拿出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彼此辨認誰拿錯形狀了。用遊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對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有更豐富的體驗。

兩人遊戲(2):你摸到的是什麼?

一人蒙上眼,摸一摸別人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這一組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聽故事感受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設計了故事欣賞讓學生邊欣賞邊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絡

笑笑、淘氣、機靈狗在山下游玩,山腳下有各種形狀的建築材料,他們一路高歌來到了山上,山上的風景太漂亮了,有野花,有蜜蜂,還有飛舞的蝴蝶,他們商量在山上建造一座小房子。回到山下,笑笑和淘氣找來了一隻長方體的箱子,往裡面堆放了磚塊,兩人抬著氣喘吁吁的往山上走,“哎喲!哎喲!”快抬不動了,他們只好放下來歇歇。機靈狗推著一隻球在旁邊滾來滾去,笑笑和淘氣看看機靈狗這麼輕鬆,決定想辦法,他們決定給箱子裝上輪子,淘氣拿來正方體一裝,推一推,推不動,好不容易推動了,箱子裡的東西都跳出來了。機靈狗把球送過來了,兩人把球裝上去,車子搖搖晃晃,方向不好控制。

淘氣和笑笑又在想辦法,找來了圓柱體的輪子裝上,推一推可輕鬆了。他們輕鬆的推著車子來到了山上。來到了山上,笑笑和淘氣開始建房子,他們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磚砌牆,用圓柱體的木材做房粱,很快一幢漂亮的房子建好了。智慧爺爺過來了,他誇淘氣和笑笑聰明能幹,大家盡情的玩著,享受著勞動的收穫和快樂。

1、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說什麼?(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2、說說下面物體的形狀

3、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第五個環節: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今天我們學習認識那些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它們分別有怎樣的特徵?我想通過這個環節來及時反饋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說出這幾個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還有一首好聽的兒歌,我們來念一念,回到家裡把這首好聽的兒歌念給你爸爸、媽媽聽聽。(課件)

②、唱兒歌

圓圓滾滾圓柱體,正正方方正方體,長長方方長方體,骨碌

骨碌是球體,誰最有用比一比。長方體,來做牆。正方體,

來做窗。圓柱體,做屋樑。圓圓球體來裝飾。麵包房子真漂亮。

在課程結束時,把所學的圖形特點編寫成一首兒歌,讓學生在歌聲中結束課,這樣,不僅幫助記憶圖形特點,也增加的知識的趣味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連山區世紀國小的李娜。我說課的內容選自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題目是:“小兔請客”。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將從以下三方面談談我的設想。我將本次說課分為“設計理念、設計思路、教學程式”三部分。

第一部分: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將從以下三方面談談我的設想。

1、創造利於學生成長的課程環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經歷數學化的過程,讓學習數學、探索知識成為學生的需要。

2、提供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不斷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

3、鼓勵演算法多樣化,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應有的尊重。

因此,在現實情境中,有意識地採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嚐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第二部分:設計思路

1、教材特點

“小兔請客”的教學內容是100以內的整十數加減法,是本冊教材計算教學的起始,也是進一步學習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它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和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小兔請客”的童話故事,創設加減法的具體情境,從中引出問題:①一共有多少個果子?②草地上還剩下多少個果子?然後讓學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擺一擺,幫助學生建立加減法的表象,最後鼓勵學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讓學生嘗試解答。通過交流,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同時結合算式引導學生認識加減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本單元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根據《標準》的理念,在教學中,把計算教學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學生分析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差,有意注意時間短,他們只對數學學習的過程和外部活動感興趣,他們更樂於在動口、動手、動腦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中學習。那麼,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形象具體的直觀演示,豐富多彩的遊戲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

3、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在實際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整十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並能正確計算。

(2).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經歷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意識。

4、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教材、以及學生的認識規律,我確定的教學重點難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熟練地口算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第三部分:教學程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為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式安排如下:

***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單元中的“加法”教學內容。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等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加法》一課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首次接觸計算的問題,這節課的知識基礎是5以內數的分解與組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數學意識。

2、 學情分析

本課雖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首次接觸計算問題,但是學生們大都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學生缺少的是對於加法含義的理解,說不清為什麼用加法計算。面對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課程的設計就更應該充滿趣味、問題設計有梯度,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的認知提高一個水平。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 通過操作演示,是學生初步瞭解加法的含義,認識“+”這個符號,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通過操作計算5以內的加法,是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初步認識加法的意義,會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生操作,表達使學生經歷加法的計算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4、教學重點:

掌握對自己合適、喜歡的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

能從不同計算方法中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和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情境演示法、小組研討法,同時藉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質量。

三、說學法

古人說:“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而給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素質教育也要求學生不僅“學會”,更要“會學”。這節課我將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堅持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們的創新思維。

四、說教學過程

1、複習鋪墊

讓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圓形卡片擺在桌面上後,分成兩堆。引導學生複習1~5以內數的組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慾望,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數的得出起到鋪墊作用,從而完成新課的匯入。

2、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三個步驟進行。

(1)引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義。首先通過電腦反覆演示氣球放在一起的過程,讓

他們說一說自己的直觀感受和體驗,或者由老師一邊做手勢一邊引導說,把氣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來”的意思。然後通過點子圖加深學生對加法含義的理解:把3個點子和1個點子合併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個點子,用加法計算。點子圖既突出了合併,又能使學生感受到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而且,還能體現出由直觀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過渡。

(2)學習加法算式。首先引導學生說出:由氣球的數量抽象出要用數字3和1表示。然後教師說明:在數學上,要求一共有幾個氣球,就是要把數字3和1合起來,用符號“+”表示。教師再次強調說明:把3和1合起來,要用加法計算。最後教讀加法算式。

(3)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就是把兩隻手的圓片合併在一起。這一步通過自己操作,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3、鞏固發展,在練習中提高

(1)發散聯想,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①課本第24頁“做一做”。②教師啟發、引導,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2)遊戲(紅花配綠葉)。多種形式的習題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引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3)課本第25頁松鼠玩耍圖,通過動畫演示引出算式3+2=□。

(4)課本第25頁做一做。

① 通過讀懂圖意,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② 鞏固5以內加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可以根據圖點數,在一個數的基礎上接著數,也可以用數的組成的知識解決。

③ 通過對比4+1=5、1+4=5和1+3=4、3+1=4這兩對算式式,使學生通過直觀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為後面的教學做了鋪墊。

4、總結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印象最深的是什麼?這裡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歸納所學知識內容、學習方法,能強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掌握學法。

5、佈置作業

適量的作業可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

6、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既體現了新知的形成過程,又突出了教學重點,簡潔明瞭。

7、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採取情境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1)瞭解信任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

(2)指導小組學習,培養交流意識。

(3)發揮課件的動態立體優勢,給學生學習的空間。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創設了“買洗衣機”的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倡方法多樣性。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創設的“買洗衣機”的情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素材,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來自城市,知識面比較豐富,對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幫小明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敢想、敢說、敢問,思維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小組成員按每組4人進行合理搭配,有利於合作交流。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絡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解題策略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學習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通過解決“買洗衣機”這一問題,讓學生學會3位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並獲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著重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匯入時,我說:“願意幫忙解決買洗衣機的問題嗎?”這種探討問題的資源來自於學生,縮短了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二、體現體驗性[+國小教學設計網+}

本節課通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活動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體現合作性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4人小組合作探索“每月節餘的錢需要攢幾個月可以買一臺620元的洗衣機?”這個問題,在合作中小組長對組員的任務進行分工、安排;記錄員及時記錄每人的思考情況;發言員把小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饋。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四、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解題策略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題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1)尊重學生獨立思考;

(2)學生表達多樣化;

(3)解題方法多樣化,但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本節課中,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的《數數數的組成》(板書課題),該內容的知識基礎是20以內數的認識,同時又為20以內讀數、寫數以及萬以內數的認識作鋪墊,就像一座彩虹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在此處安排100以內的數數、數的組成,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的認知發生一個飛躍,那就是引領學生的思維從一個一個數發展到一十一十數,感悟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和幾個十組成幾十幾。

二、說目標

結合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會一十一十數100以內的數,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2、經歷數數的過程,讓學生的思維在具體情景中從一個一個數發展到一十一十數,並感悟出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和幾個幾組成幾十幾,掌握“數群”策略,體現數群思想。

3、提供交流、活動平臺,營造寬鬆愉悅氛圍,讓學生感受數的奧妙,體驗學習的樂趣。

這樣一來,三維目標有機融合,形成一種活力。其中讓學生會一十一十地數數及數的組成是重點,建立“10個一是一十”的數群策略是難點。

三、說學情

為了能較好的落實這些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我還將充分了解學情,瞭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那就是很多孩子都能從1數到100,但只是淺層次的數,沒有思維的深度,因此可以提供展示平臺,做到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對於那些平時思維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讓他們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整個探究活動中。當然,對於思維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來說,要積極引導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養成善於展示、勇於創新的學習品質。

四、說教法

但是這一切的關鍵是要採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目的。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我只是一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針對100以內數數及組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將採用觀察法、發現法、合作法、展示法、歸納法等。不過,教無定法,只要是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和選擇教法。

五、說設計思路

我的設計思路是啟動、互動、自動、整合。啟動就是激起數數興趣和動力,互動就是探究出數數方法,形成“數群”策略,自動就是運用數群策略感悟數的組成,整合就是鞏固、拓展、昇華。

六、說教學流程

(一)啟動

數學知識從那裡來?從生活中來,從學生已知發展而來。我首先給學生提供了數數平臺:四人一組,每組提供一堆零散的小棒(46根)。

小朋友們,請數一數你們的小棒,到底有多少根呢?

這是學生們已經擁有的知識和能力,每組的小朋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數著小棒,並爭先恐後地說著最後的結果“46根”。在學生數的過程中,老師千萬不能閒著,要到他們中間去走一走、看一看,摸清學生的思維脈搏,那就是大多數學生的數數方法是“一個一個地數”。這是學生思維從一個一個地數發展到一十一十地數的生長點,探究活動就從這兒開始,接下來進入互動部分。

(二)互動

1、肯定:老師微笑著肯定著學生的成功,並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數數方法:一根一根數(並板書:一個一個數)

2、再次提供數數平臺:(出示10枝裝的鉛筆整整4盒,盒子外面還零散著6枝鉛筆)你能數出這些鉛筆一共有多少枝嗎?

學生一會兒就能報出準確的結果:46枝!這時老師千萬不能只關注“46枝”這個結果,一定要把住學生思維的跳動:他們會一根一根地數嗎?應該不可能!因為學生只能通過觀察,發現10枝一盒,4盒40枝,盒外的6枝也可以一眼看出,不必也不需要一根一根地數,而是一群一群地數,即採用“數群”策略,得出“46枝”。這個情景把學生逼到了思維的邊緣,在潤物無聲的思維衝突中從“一根一根數”突圍而出,發展到“十根十根數”,可謂一個飛躍,全新的教學理念就體現在這樣的細節上。

3、匯出“數群”策略:“十根十根數”

當老師追問學生的數數方法時,學生會驚喜地發現自己居然採用了“十個十個數”的方法,學生能不高興嗎?(並板書:一十一十數)在快樂的學習中,學生“創造”了數數的方法,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數群

”思想不知不覺滲透到學生的腦海中。這樣,我充分尊重學生,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認識。這正體現了一種理念,那就是:真正的數學學習,是讓學生自己學會而不是教師教會,是讓學生想懂而不是老師講懂。自己學會才是真會,自己想懂,才是真懂。

(三)自動

當得出“一十一十數”是數數的好方法時,學生的學習內動力更加強勁,一切水到渠成,進入自動狀態。

1、數小棒(請小朋友們拿出開始的46根小棒):這時我們來數這些小棒,你準備採用什麼數數方法呢?

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學生大多數會認可“一十一十數”的方法。此時此刻老師組織每組學生合作將每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每組4捆零6根。學生會在觀察、操作中深刻地思考:10個一是一十。這種有觀察、有思考的操作活動就是“做數學”。捆完之後,請他們看著自己的操作成果一起數一數,學生會興高采烈地數著: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四十六,體驗著數數的快樂。

2、數動物:出示例2的主題圖(灰兔、白兔、黑羊、白羊數量不一,依次排列,每行10只,共10列。)

讓學生說出各種動物的只數,彰顯數數方法及數的組成。比如:灰兔有多少隻?(28只)你是採用什麼方法數的?(十隻十隻數)你知道28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嗎?(2個十和8個一)……

當說到灰兔、白兔、黑羊、白羊一共有多少隻時,老師要特別留心,因為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思維,一種是四種動物的只數相加(28272322=100),另一種是在圖上數,剛好10個十,10個十是一百。這時老師要把住學生的思維,不否定“只數相加”的方法,但要張揚“10個10個數”的方法,讓學生在“一十一十數”的基礎上感悟10個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個十組成的。還可以安排學生一捆一捆地數小棒,深化知識:10個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個十組成的。這是從10到100的飛躍,是“數群”策略的進一步發展。

(四)整合

1、數數活動:一個一個數,從66數到88;一十一十數,從10數到100,再從100數到10。感受著兩種數數方法的策略。

2、數的組成:例3的情景圖(乒乓球、鋼筆、月餅),運用、鞏固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幾個一組成幾十幾的認知。

3、說說生活中你用到的數(幾十或幾十幾),學生激動地說著。

4、延伸:老師話峰一轉,如果我們遇到很大很大的數,你還會採用一十一十數的方法嗎?請小朋友們課外去交流交流。此時讓學生的思維又有了一個新的生長點,那就是:遇到很大很大的數,能一十一十數嗎?假如不能,又會是怎樣的數數方法呢?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簡單明瞭,適合一年級國小生的特點,能呈現出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

數數數的組成

一個一個數:

一十一十數: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我是一年級數學老師嶽銀,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圖形》,我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研讀課本說教材

《認識圖形》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是課本70—71頁的內容。本節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起始課,教材主要通過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引導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它們的特點,並知道它們的名稱。為充分運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教材所呈現的物品都是學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動也都是學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加感性認識,為深刻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徵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結合學情說目標

在入學前,孩子們已經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他們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幾種幾何體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認識,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們的名字。可以說在生活中他們已經積累了一些關於幾何體的經驗,但是由於個人生活背景不同,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雖然已經有形狀方面的初步感知和體驗,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不會太難,但要他們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根據課程標準對本學段教學目標的規定,結合以上對教材的研讀和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中,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這些立體圖形的特點,並知道它們的名稱。

2、結合分一分、認一認、玩一玩等學習活動,積累觀察、思考、交流的學習經驗,感受分類思想。

3、培養觀察、表達和歸納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根據教材特點,本節課教學重點為: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明確這些基本立體圖形的特徵。結合學生認知水平,本節課難點確定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認出基本的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三、師生共進說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學生,根據兒童年齡、心理及認知規律的特點,結合本節課的相關內容,我採用了引導觀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發現法等多種方法結合,來引導學生展開對立體圖形特徵的探究,並在操作活動中加深認識,發展思維。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本節課學生學習的方法為: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動手操作法。讓他們在觀察,發現,交流,操作中,親身感受立體圖形的特徵,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立足課堂說過程

為了體現教材編寫意圖,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學生認知規律,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設計了以下5個教學環節:

1、聯絡生活———分圖形

結合生活中的常見物品,讓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進行分類,感受分類思想,不僅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四類物體的`外觀形狀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

2、交流對比———認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體現生本理念,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安排了方法指引,合作探究,反饋辨析這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個層次:方法指引。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長方體學具,先看一看它的形狀,再摸一摸面的特點,最後滾一滾,看是否能滾動,從而得出長方體的特徵,並在操作的過程中,學會探究立體圖形特點的方法。

第二個層次: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同桌兩人合作,利用剛才的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繼續研究其他立體圖形的特徵,再次體會探究的方法,積累經驗。

第三個層次:反饋辨析。通過學生的反饋,質疑,補充,總結,加深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對長方體和正方體,圓柱和球進行特點辨析,鞏固理解。

3、遊戲鞏固————辨圖形

本環節設計的猜物遊戲,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再次鞏固四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最後落腳到特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辨析上,即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不是正方體,讓學生在觀察,發現,交流,總結中加深對立體圖形的認識。

4、聯絡生活—————找圖形

通過生活中常見物品,建築的展示,讓學生根據形狀特點抽象出立體圖形的數學模型,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加深了學生對這幾種立體圖形特徵的理解和認識,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5、學以致用—————用圖形

本環節通過“為什麼不把足球設計成正方體形狀的?”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利用今天所學習的立體圖形的特徵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五、順應理念說評價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既要關注知識的掌握,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中我將通過各種激勵式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概念,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本節課板書以教學內容為主,力求一目瞭然。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初步預設,具體實施過程將根據學生的課堂生成進行適當調整。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找規律》是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及圖形的.排列規律。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找出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操作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並能根據找出的規律往下襬、往後塗,加深對圖形排列規律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運用簡單的規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能夠觀察出事物的規律是《找規律》這個知識點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學難點: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麼引導學生跳一跳再夠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後,聯絡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說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裡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裝飾的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學時,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另外,還注意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創設情景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3.聯絡生活,發現規律

4.動手操作,擺出規律,鞏固發展

5.教學總結

四、說學法

本節課要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有數字、算式及圖形的排列規律。學生在學的時候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觀察比較法;2、討論交流法;3、練習法;4、動手操作法。

板書設計:

找規律:一組組重複三次以上稱為有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