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文

涼州詞閱讀答案

語文1.99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閱讀答案,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自己的閱讀答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涼州詞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涼州詞閱讀答案

涼州詞閱讀答案1

邊詞 涼州詞

張敬忠① 王之渙

五原②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①張敬忠:唐監察御史,分管軍事,寫作此詩時在朔方軍幕任職。②五原:現在內蒙古自治區的五原縣。

⑴《邊詞》第一句中哪個字總攝全詩?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3分)

⑵有人認為,《邊詞》中的“二月垂楊未掛絲”與《涼州詞》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有異曲同工之妙。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4分)

參考答案:

11. (1)(3分)“遲”字。第二句寫已到二月,垂楊還未掛綠;第三、四句對比寫出邊地河面上的結冰剛剛融化,長安的春花已經凋謝。整首詩表現了邊地春天來得“遲”的特點。(答出“遲”字給1分,分析得當給2分)

(2)(5分)答題示例:同意。兩句都寫出了邊塞的春天來得遲,“二月垂楊未掛絲”直接描寫景物,“羌笛何須怨楊柳”以樂聲虛寫景物,用了擬人手法,二者都借邊塞風物表現了邊地的荒涼和寒冷,抒發了邊塞將士因戰地的艱辛產生的思鄉之情(內心的悲苦)。

不同意。雖然都寫了邊塞的春天來得遲,但“二月垂楊未掛絲” 對邊地風物的介紹,更強調邊地的荒寒;“羌笛何須怨楊柳”更突出了鄉思離情,卻也蘊含了豁達樂觀的情懷。(答出“同意與否”給1分,從形象、抒情的角度分析分別給2分)

涼州詞閱讀答案2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①涼州詞:當時有《涼州曲》,這首詩是為“曲”配的“詞”。

②夜光杯:這裡指很精緻的酒杯。

③催:催促歡飲的意思。

④沙場:指戰場。

1.古時描寫戰爭的著名詩句很多,如( )朝( )寫過: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A.宋、岳飛

B.元、戚繼光

正確答案:A

2.這首寫戰爭的詩,不寫( )而寫(

),表現了邊塞戰士在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下,過著緊張動盪的征戍生活。

A.激烈的戰爭場景、將士們開懷痛飲

B.悠揚的民族音樂、優美的大漠風景

正確答案:A

3.這首詩寫的事情是什麼?

A.邊疆的將士奮勇殺敵,傷亡慘重

B.邊疆的將士在開懷痛飲,盡情酣醉

正確答案:B

4.假如你當時就在即將出徵前的現場,你會有什麼感慨?

答:

表現出豪放、開朗、興奮的情形,有一點視死如歸樣子。此外還可能感慨戰爭的無情與殘酷。

5.連線題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

曉戰隨軍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戚繼光《馬上作》

正確答案: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曉戰隨軍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戚繼光《馬上作》

涼州詞閱讀答案3

王之渙《涼州詞》

【原文】: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①這是一首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的邊塞詩。②萬仞:一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③羌笛:西漢羌人所制的一種管樂器,有二孔。楊柳:指《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④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譯】: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賞析】: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閱讀訓練】:

1、 首句寫詩人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這一句的觀察順序是____;使畫面具有動感的關鍵詞是__;第二句寫塞上"孤城"及環境。從表現"孤城"的角度看,這一句運用了_的手法。(3分)

2、 這首詩如一幅畫卷。如果說"孤城"是"畫卷"的主體部分,那麼首句與"孤城"是什麼關係? (1分)

3、 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意境。(2分)

4、這首詩如一幅畫卷。如果說“孤城”是“畫卷”的主體部分,那麼首句與“孤城”是什麼關係?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意境。

【參考答案】:

1、"自下而上"或"由近及遠";上;反襯。(3分)

2、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畫面。(1分)

3、意境雄闊,悲壯蒼涼,表現了盛唐詩人廣闊的胸襟。(2分)

4、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畫面。這首詩意境雄闊,悲壯蒼涼,表現了盛唐詩人廣闊的胸襟。

涼州詞閱讀答案4

涼州詞

(唐)王之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寫《涼州詞》。

2.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________,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________名。

3.寫出後兩行詩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擇題(只填序號)

《涼州詞》前兩句是___________,突出了戍邊士卒___________;後兩句是___________,抒發了戍邊士卒的___________。

A.抒情 B.寫景 C.生活環境的荒涼 D.離愁別恨

參考答案: 1.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詩題 曲調

3.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意思對即可)

4.B C A D

涼州詞閱讀答案5

  秦中①花鳥已應闌②,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③憶長安④。

【注】 ①秦中:指今陝西中部平原地區。②闌:盡。③意氣:情意。一作氣盡。④長安:這裡代指故鄉。

8.與《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相比,本詩前兩句描寫場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5分)

9.詩的後兩句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8.【答案】(1)本詩前兩句通過虛實結合、對比的手法既描繪了眼前戰士們在邊關忍受苦寒、恨春風不度的景象,也有對故鄉秦中花謝鳥飛情景的聯想與想象。第一句寫秦中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鳥兒爭相覓食的場景;第二句則描繪了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的邊塞場景。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題目要求將此詩與《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進行對比,對詩歌描寫景物的角度進行分析。《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正面描寫戰士們出征前五光十色、琳琅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的場面,渲染了一種歡快宴飲的氣氛;而此詩,既有聯想與想象,又實寫眼前塞外邊關的場景,虛實結合,對比鮮明。

9.【答案】萬里別家,多年不歸,戰士們在夜晚聽到悲涼的胡笳曲《折楊柳》,心中湧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解析】 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解答此題,考生抓住詩歌第一句中戰士對秦中花鳥的聯想與想象、第三句中的楊柳和第四句中的憶長安,能夠推知戰士們戍守邊關多年,在寒風飛沙的荒涼之地對家鄉濃濃的思念之情。

【參考譯文】

已是暮春時節,故鄉秦中,此時一定是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枝繁葉茂、果實初長之時,而鳥兒也一定築起香巢,爭相覓食育雛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戰士們在夜裡聽著淒涼的胡笳曲《折楊柳》,勾起了對故鄉的美好回憶。

【賞析】:

涼州在今甘肅武威,唐時屬隴右道,音樂多雜有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諸國的胡音。唐隴右經略使郭知運在開元年間,把涼州曲譜進獻給玄宗後,迅即流行,頗有詩人依譜創作《涼州歌》、《涼州詞》者,以抒寫邊塞風情。這體現了唐人以毫不介懷的態度,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消化和創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國風範。葡萄自漢朝由西域傳入中原,但用來釀酒的風氣到唐朝還是以西域為盛。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用白玉精製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著胡地情調的馬背上琵琶彈奏來助興,幾個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襯,就把邊地軍營的開懷痛飲,渲染得華豔不俗,神采動人,而又淋漓盡致了。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場上,你也莫要取笑啊這既是微帶醉意的話,又是帶有沉痛、卻能放達的生命體驗的話。你看古來征戰有幾人生還呢?既然生命是從戰場上揀回來的,就不妨看得開一點,活得瀟灑一點,讓它在美酒、奇盃和胡樂中,實現自己悲壯的輝煌好了。面對茫茫沙場和胡風酒筵,此詩對戰爭與娛樂、生與死的體驗,也帶有幾分唐人的豪華感和豪放感。

涼州詞閱讀答案6

涼州詞

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①,應馱白練到安西②。

【注】①磧,沙漠。②安西,唐西北重鎮,此時已被吐蕃佔據。

8.詩的一、二兩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色?(5分)

答:

9.詩的三、四句,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6分)

答:

閱讀答案:

8.詩的首旬描寫了黃昏時分,邊城陰雨綿綿,雁兒在陰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飛的景象,渲染了邊塞城鎮荒涼蕭瑟的氣氛(或陰沉抑鬱的氣氛)。(2分)第二句描寫了河邊蘆葦發芽似筍抽枝吐葉,爭著向上生長的景象。 (2分)兩幅景象形成鮮明對比(或互相襯托),相得益彰。(1分)

9.①虛實結合(或想象聯想)。 (2分)②一列長長的駱駝隊遠遠的走過沙漠,駝鈴發出悅耳的聲響,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而現在的安西都護府轄境為吐蕃控制,駱駝商隊再不能到達安西了。(2分)③抒發了由對唐王朝落寞衰微的無奈而產生的辛酸沉痛之情。 (2分)

閱讀練習二

(1)無數鈴聲遙過磧句表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

(2)本詩運用了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案:

(1)長長的駝隊行進在廣袤的沙漠上。

(2)遠與近、高與低、動與靜、抑與揚的襯托對比。

賞析:

第一首詩描寫邊城的荒涼蕭瑟。前兩句寫俯仰所見的景象。邊城暮雨雁飛低,仰望邊城上空,陰雨籠罩,一群大雁低低飛過。詩人為何不寫邊城晴朗的天空,卻選擇陰沉昏暗的雨景,因為此時詩人無心觀賞邊塞的風光,只是借景託情,以哀景暗示邊城人民在胡兵侵擾下不得安寧的生活。為增強哀景的氣氛,作者又將這暮雨雁飛的景置於特定的時節裡。邊城的陰沉悲涼,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這時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卻是萬物爭榮的春天。蘆筍初生漸欲齊,俯視邊城原野,蘆葦吐芽,如筍破土,競相生長。這句已點明寒氣消盡,在風和日暖的仲春時節,邊城仍然暮雨連綿,淒涼冷清,很容易啟人聯想那年年歲歲的四季悲涼了。這兩句寫景極富特色。俯仰所見,在廣闊的空間位置中展現了邊城的陰沉;暮雨、蘆筍,上下映照,鮮明地襯托出美好時節裡的悲涼景色,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後兩句敘事。在這哀景之下,邊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絕句又不可能作多層面的鋪敘,詩人便抓住發生在絲綢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這句中的磧(q),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鎮,此時已被吐蕃佔據。眺望邊城原野,罕見人跡,只聽見一串串的駝鈴聲消失在遙遠的沙漠中,這遙過的鈴聲勾起了作者的遙思:往日繁榮的絲綢之路,在這溫暖的春天裡,運載絲綢的商隊應當是絡繹不絕,路過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佔,絲綢之路受阻,無數的白練絲綢不再運往西域交易,應馱非正馱,用來意味深長。詩人多麼盼望收復邊鎮,恢復往日的繁榮啊!應馱這點晴之筆,正有力地表達了詩人這種強烈的願望,從而點明瞭此詩的主題。

這首絕句,寫景敘事,遠近交錯,虛實相生,給讀者的聯想是豐富的。一、二兩句實寫目見的近景,以荒涼蕭瑟的氣氛有力地暗示出邊城的搔亂不安、緊張恐怖,這是寓虛於實;三、四兩句虛寫耳聞的遠景,從鈴聲的遙過,寫到應馱安西的遙思,以虛出實,在絲綢之路上,掠奪代替了貿易,蕭條取代了繁榮,這雖是出於詩人的遙想,但已深深地滲透到讀者想象的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