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語言運用

現代文閱讀之能力訓練(十)

現代文閱讀之能力訓練(十)

(十)境界
李國文
有一次,遊名山,朋友們都登絕頂而去,我懶得爬山,便在山腳聞名遐邇的寶剎憩息。天很熱,我坐在井邊納涼,寂寞寺院,寥落蟬聲,顯得少有的寂靜。只見一位和尚,一擔一擔地挑水,去衝灑殿首的青石臺階。他年紀不大,話也不多,但言談得體,識見不俗。這樣我知道他是個遊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規矩,凡掛單者,總得為寺院做些什麼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鐘磬齊鳴,佛號長誦,原來從海峽那邊來了一位法師,以及隨同多人,都披著金光燦爛的蓑裟,在正殿裡做法事,並佈施若干萬元。然後,又看到方丈引路,長老陪同,住持拈香,幾乎所有僧眾都簇擁著貴賓,瞻觀膜拜。相比之下,這位穿著直極短打的行腳僧,看來只有自食齋飯,自宿僧房,無人搭理的冷落了。我說,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繼續挑著一擔擔井水,不緊不慢,將大雄寶殿前面,沖洗得乾乾淨淨,塵埃不沾,暑氣盡消。
我打量這位增人,不由肅然起敬。整個下午,我看他從井筒裡,至少挽有四五十擔水,每一次把水筲從井口提出來的時候,都是繩直而不彎,水滿而不盈。然後將水再倒進鐵桶裡,幾乎很少潑灑在井攔上。擔水一路,步履安詳,也不見濺溢位來。這種從容不迫,舉止得當的神態,令我神往。我想換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些有錢的和尚在身邊走來走去的時候,大概是無法沉得住氣和大度起來的。
於是,我向他請教心靜之術。他合十說,佛是不許打誑的,他沒有想得這麼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裡只有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雜念了。他雖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話,他的行為,卻透出一種穎悟。從此,每當我感到心煩意躁之時,就想想這位擔水的和尚,頓覺有習習涼風,由腋下生起,不由輕快許多。其實,雜念即欲。人世間的許多煩惱,皆固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慾,糾纏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雜念,力臻寧靜淡泊的境界,我想,無論對己,還是對人,都會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著成熟。作家老了,尤其應該如此。我特別欽佩文學長者筆下,那種對於命運的領悟,人生的豁達,世情的諳悉,社會的瞭解,所言所行,常常於不期然中所閃爍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們這些後輩於迷濛中清晰,混沌中瞭然,而獲益匪淺。因此,我總感覺到這些老者的人品,風範,學問,乃至於爐火純青的文章,由於經過了長時間的歷練磨礪,雖歲月遷移,世道變幻,已無礙於那光輝的存在。於是在我腦海裡,對這些敬仰的前輩,遂凝固成一個如玉之潤,如石之堅,如水之靜,如海之深的永恆印象。
不知道這是否可稱之為在歷史中的永恆,讀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積雪覆蓋著的托爾斯泰的莊園參觀。那莊園叫亞斯納亞,位於離莫斯科不很遠的圖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為什麼,偌大的莊園,銀裝素裹,一望皆白,竟再無其他來參現的人,顯得十分地落寞。當時,我心中湧上來很冷清,也很淒涼的感慨。因為看不到大多腳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見證。
托爾斯泰就這樣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莊園裡,一條平平常常的土路旁邊。
他的墳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塊小丘,除了周圍的參天高樹外,別無任何明顯的標誌。那些照例有的,也應該有的碑石啊,祭壇啊,十字架啊的裝飾,在這裡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無法再平凡的了。要不是插在不遠處的一個小小的木板上,寫了兩行字,我們就全走過去了。
這兩行字,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這樣:請你把腳步放輕些,不要驚擾正在長眠的托爾斯泰!
多好!一片潔白,萬籟無聲,連時間也彷彿凝固了。這一塊普通的木板上的兩行字,倒體會出這位大文豪樸素中的偉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風亮節。我忘了查考這是誰的手筆,但使我豁然貫通,眼下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這位文學巨人,最後走出亞斯納亞,在風雪中追尋不知所終的遼闊蒼茫的境界麼?
雖然陪伴著這位文學巨人的,是那晶瑩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氣,但他的智慧之光,卻全永遠點亮世人的心。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1)憩息()(2)簇擁()(3)步履()(4)淡泊()
2.遊方僧人“年紀不大,話也不多”,“挑著一扭扭井水”。他令作者“肅然起敬”的
真正原因是什麼?
答:
3.文章第四段作者談到“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這句話的普遍意義是什麼?請結合你的生活體驗簡要分析。
答:
4.請在第五段中找到兼用比喻和排比兩種修辭方法的一句話,完整、準確地抄寫下來。
答:
5.文章第五段、第六段中作者深情禮讚文學長者的光輝。除托爾斯泰外,你最敬佩的文學家是誰?請結合他(她)的一部名著談一談你的收穫。
答:
6.仰視文學巨人托爾斯泰,作者感悟到怎樣的人生境界?
答:
7.遊方僧人的言行和托爾斯泰的墳墓引發了作者對人生境界的思考。生活中的哪件小事觸發了你的思考?從中你有何感悟?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