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六年級《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

六年級《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1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複習匯入階段,首先通過唐老鴨和米老鼠的比賽,引入學生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後通過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匯入課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定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

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在認識圓柱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同時,學生不能說出驗證的方法,也沒有時間讓學生去動手操作驗證;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部分的關係時,學生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

總之,在這堂課中我豐富了自己的教學經驗,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通過這樣的活動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六年級《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2

講課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學設計思路和同組的老師進行了交流,達成共識。晚上,按照習慣,我一邊看教學設計稿一邊想象課堂上學生會產生怎樣的反應,思過來想過去,越看越覺得教學設計太死板,於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師講座時說到:“對於幾何圖形的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先讓學生知道幾何圖形上有什麼?然後想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特點﹚?……”聯絡我要講的《圓柱的認識和側面積》一課,同是幾何圖形的教學,運用以上教學流程行不行?這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多,臨時調整教學思路可能會很倉促,萬一講砸了怎麼辦?還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講吧,畢竟有前兩位教師的基礎,得失擺在眼前,就算講不精彩,也不會糟糕到哪裡。

一、成功之處

現在講課結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來源於教師課前充分備課,對教材理解比較到位,課堂上尊重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對於學生的不同見解能耐心誠懇的傾聽﹑鼓勵,教師的這些做法感染著每一位學生,消除了學生對新教師的陌生感,拉近了師生距離,課堂氣氛輕鬆活躍。

二、不足之處

不足之處來源於教師臨時更改教學設計,課堂預設不夠充分,對於課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另外,對於我組的研修主題——教師的課堂評價語對激發學生主動性,這方面做的還有欠缺,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不夠豐富,還需繼續研究。

三、改進措施

就這樣,大腦裡一直有兩個小人兒在鬥爭。就在不定時,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國培中心一位位專家傳授的教學理念,在影子學校聽課研討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數學課堂不能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要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引領孩子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想到這些我堅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試一試。

一節課結束了,雖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但是通過這次課例研修,特別是自己親自執教課堂,帶給我的收穫很多很多:教學理念需更新,課堂執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遠。

六年級《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3

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低,在形體教學中,往往依靠直觀形象,幫助學生掌握新知。以往通過實物演示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現在再加上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學生印象會更為深刻。上課時,老師叫學生拿出實物進行觀察,進而揭示像椰子汁罐、八寶粥罐這類的形體就叫做圓柱體,簡稱圓柱。但是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差,怎樣由實物轉到立體幾何圖形呢?這時就是發揮多媒體課件優勢的時候了,我用它來演示實物抽象到立體圖形,突破了這個教學難點。接下來,讓學生再仔細觀察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及周圍的面,引入圓柱的特徵,並配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利用畫面的反覆閃爍引起學生的注意,突出了這個重點。這樣,能更為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識。

圓柱側面積的推導用動手演示當然也可以,但運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則顯得更為方便。我通過多媒體課件來演示,螢幕上逐步演示沿著圓柱體的側面上的一條高剪開,並展開成一個長方形(正方形是特例),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推導側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如: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什麼?寬呢?長方形面積等於什麼?那麼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求?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匯出圓柱體的面積公式。這種聲情並茂的動態演示,牢牢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它們十分投入地關注畫面的移動、展現,對每一處的變化都觀察得十分細緻、全面。這樣學生就不用機械地背誦公式,他們的頭腦裡隨時會再現出這一場面,為加深學生的記憶創造了條件。

六年級《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4

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匯入階段時,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因此,我直接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出示圓柱),同學們,你們看到過這樣的物體嗎?你能舉一些生活中像這樣的物體嗎?讓學生一一展示自己課前收集好的圓柱形物體。告訴他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你們細心的去觀察,圓柱形的物體隨處可見。這樣一來,既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隨後,很自然的過渡到讓學生簡單地說一說:圓柱是一個怎樣的圖形,再舉例說說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體的,使學生對圓柱有個更進一步感覺。接著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急於探究的心理,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圓柱體實物,使學生從對圓柱的初步認識到慢慢地發現其中的知識。再把各自的發現進行對比、證明,這樣一來,使學生從實物中直觀地認識了圓柱,並很容易的就抽象出圓柱的特徵。

因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所以在探索圓柱體側面的特徵時,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然後再給學生時間去發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並能聯絡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步驟地展開研究和探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樹立能夠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整節課,我以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師始終圍繞學生的思維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轉,而不是學生圍繞教師在轉,學生被教師牽著走。學生學的輕鬆、掌握的靈活,為學生構建優越的知識認知結構奠定了基礎。

六年級《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5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同學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同學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同學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複習匯入階段,首先通過唐老鴨和米老鼠的競賽,引入同學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後通過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匯入課題,使同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同學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同學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同學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身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定懸念,先讓同學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想再進行驗證,同學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籠統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測、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同學對圓柱各區域性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同學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同學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鍊了同學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沛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同學自身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同學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同學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缺乏:如在認識圓柱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同時,同學不能說出驗證的方法,也沒有時間讓同學去動手操作驗證;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區域性的關係時,同學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

總之,在這堂課中我豐富了自身的教學經驗,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學水平,通過這樣的活動鍛鍊了自身的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身的缺乏,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六年級《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6

圓柱在國小低年級學生就有所接觸,是繼五年級長方體、正方體之後的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因其在建築業、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這是一個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的典型。因此這節課的學習顯得尤為必要,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伊始,圖片顯示建築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圓柱形,給學生一個震撼,瞭解圓柱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的認識都是感性認識,而課堂教學是對圓柱體進行理性的認識。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學時,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是本節課的主題。過後組織學生觀察、觸控、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徵,是直觀感知層面的活動中,對圓柱特徵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把握。再把圓柱放在平面上來了解,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圓柱側面展開的學習我將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它將影響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學習。我上網查閱了不少資料,關於圓柱側面剪開的教學,沒有象以前的課堂中,將包裝紙剪開後成四種不同的形狀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的圖形作為教學的重點,即使出現了這麼多形狀,只是口頭帶過去了。一般同學不會的,在圓柱體的特徵教學中它能起到什麼作呢?不管怎麼剪成什麼樣不都要將它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嗎?因此,教學中簡化這一過程,當學生剪開側面出現了長方形。正方形,而沒出現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的圖形時,我用課件動畫展示了側面轉化成長方形,以及底面圓與長方形之間的關係的過程。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練習題設計緊緊圍繞新知展開。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一題讓學生動手操作,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瞭解。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如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合作,評價多元等等,但課中教師設計的環節太過樸實,缺乏有力的感召力,還必須在創設生動活撥的場景方面下工夫,教學環節太理性化,不太適合國小生的特點,語言方面要求少而精,富有童趣。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去改正才有極大的收穫。

六年級《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7

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匯入階段時,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並能聯絡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步驟地展開研究和探索,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樹立能夠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在匯入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教學圓柱的特徵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學生知道了圓柱的側面積是指哪部分後,我設定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可能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了圓柱的底面周長相當於長方形的長,高相當於長方形的寬。接著又問,要想知道老師手裡圓柱的側面積,你會算嗎?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本節課學生學的輕鬆、掌握的靈活,為構建優越的知識認知結構奠定了基礎。但部分同學在計算時不夠細心,結果出錯的較多,還需強化訓練。

六年級《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8

在認識圓柱體的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學生的小組活動各不相同,比較突出的優點是學生對圓柱的特徵認識都是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出現的主要問題:①學生對自己所探索的知識不會歸納,表述;②學生的探研學習是無序的,隨意的;③各組的各位成員對知識的探究和思考,差異很大;④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差;⑤學生不會交流學習。

研究“圓柱的認識以及表面積”是在學生已有的有關圓面積和長(正)方體的表面積等有關知識,已具有了獨立研究表面積的能力,而且圓柱形在國小生的顯示生活中處處可見,比較熟悉,因此,我們備課組將此學習內容作為學生進行探索,研究學習的材料。

通過試驗課:我們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這樣的課,讓學生進行探研學習,教師進行引導的關鍵是設計好一張讓學生有序進行知識歸納和理解的表格。

2、這樣的課還要多讓學生上逐漸培養學生交流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學生動手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做的是幫助,不是引導、指責,指導也應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再給予

4、這樣的課,有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觀察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