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1

在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噴灑空氣清新劑,聞到花香,讓學生用手對著臉扇風的感受,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從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著手,認識到物質由粒子構成,只要細心觀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識,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現象大膽猜想,並進行實驗探索分子的性質。以苯分子的圖示和水分子的質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數目讓學生直觀的感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以品紅的擴散為演示實驗和氨分子擴散實驗為例,指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用“1+1”是否等於注射器抽壓實驗比較驗證,形象說明分子間有間隙。

最後,選擇六位同學表演,分別扮演氫原子、氧原子,演繹電解水的微觀過程。使得變抽象的微觀知識更為形象,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化學變化的實質在整個過程中,都以探究教學為主線,不斷髮展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絡實際,變抽象為現實,化難為易。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後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產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進一步瞭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

成功之處:

1、學生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

2、這一課題中由於聲畫、型、文並茂,形象活潑,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學生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資分子的過程,為深入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

3、最後設計的習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說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差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係和根本差別,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

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瞭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還難以用適當的語言去描寫。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寫問題,培育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巨集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感受到:

1.我們的概念教學一定要遵照學生的認知習慣。

2.我們的講解一定要從生活中來,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綱,統覽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數。

具體來說就是:

1、學生的認知習慣是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個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學教學中不可能實現的。

2、學生接受知識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後才運用,而且運用的時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漸提高”。

3、化學學習不能脫離生活,要多舉例子,從中找到規律,切記不可過於抽象。

4、還要適當進行知識融合,到了一個階段,就要利用近期所學的新知識對舊知識進行升級。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2

我認為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要通過分子原子這一課題幫助學生用粒子的觀念去學習化學,通過觀察、想象、類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學生初步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從五彩繽紛的巨集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再反過來用微觀世界的知識去解決巨集觀世界中的諸多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所以我們幾個人對《分子和原子》這一課題的設計構思巧妙合理、化繁難為簡易,非常有利於學生的理解接受。

本節課知識內容比較抽象,需要教師把能把抽象的教學概念和知識點生動具體化才能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在本節課後我詢問了部分同學感受,普遍感覺分子概念比較抽象,分子特點部分例子不好理解。由此我建議在教學本節內容時可適當補充簡單生動的演示實驗,例如,用氣球容易壓縮證明空氣分子間有間隔;讓學生聞氨水刺激性氣味證明分子在運動等。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分子特點,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另外,這一課題中由於圖文並茂,形象生動,再結合教師設計的有關動畫效果,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此時學生便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分子的過程,為深刻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加上最後設計的`填空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係和根本區別,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我覺得本節課不足之處: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瞭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還難以用恰當的語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述問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巨集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要同學們知道,物質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質,是繼前面兩個單元學習某些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後,從巨集觀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於學生認識巨集觀物質的微觀結構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分子、原子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國小自然、國中生物、物理課中都有所涉及。由於分子、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比較抽象,所以九年級學生要真正理解的分子、原子的性質是較為困難的。於是本節課,通過探究實驗,微觀動畫,幫助學生形成微觀想象能力。

根據以上教學分析,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②認識分子的基本性質 ;③能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現象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對學生熟悉的日常現象(即巨集觀現象)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來探索微觀世界,認識分子;②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和實驗探究,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意義,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微觀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體驗探究活動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②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質,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難點:建立微觀粒子想象表象,培養抽象思維能力。

五、教學程式: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證實分子的存在:

為創設一個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我用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的一首詩《梅花》並引發學生思考“為有暗香來”是何故?讓學生置身於特定文化背景中,獲得情感的激發,使之順利切入主題內容的學習。學生在感知這一自然現象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模擬出花香粒子運動的微觀過程,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微觀粒子行為的表象。然後再展示出我們人類利用科學技術獲得的苯分子影象,以及移走矽原子構成的最小的漢字影象“中國”,這樣用事實來說話,讓學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

2、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可是我們人類用肉眼看不見,這是因為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為了說明這一點,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學生對具體的數字感覺枯燥,效果差。通過多媒體運用擬人的手法,讓分子自我介紹,這樣學生興趣高,收到了很好教學效果。

3、分子處於不斷的運動中

分子和原子這麼小是靜止的還是不斷運動的,通過探究實驗的方法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會發現A燒杯中液體變紅,這種好奇現象極大的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急於想知道為什麼?這時藉助多媒體模擬氨分子運動擴散過程,展現巨集觀現象的微觀過程,使“分子不斷運動”的抽象的.、枯燥的知識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

4、分子之間有間隔

分子和原子除了不斷運動,分子之間有間隔,為了讓學生清晰的明確這一點,我安排了分組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體現自主學習的過程,在學生完成探究實驗的基礎上安排了動畫,生動形象的動畫,有利於學生理解分子的間隔。

5、總結拓展、迴歸生活

至此,有關“分子小、分子不斷的運動、分子之間有間隔”等分子的基本性質,便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此時又我藉助多媒體動畫,將分子的運動、分子的間隔的性質,進行拓展,讓學生知道溫度升高,分子運動會加快,分子間的間隔也會加大。隨後我投影一些生活常見現象的圖片時,引發學生思考,拉近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六、課後教學反思:

分子和原子是微觀世界的粒子,看不見也摸不著,比較抽象,傳統的教學方法,學起來枯燥、學生吃不透、難點難突破,本節課,利用課件的直觀性、生動性、以及動畫模擬,幫助學生走進微觀世界,突破了本課的難點,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讓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地氣氛中掌握知識。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4

1、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感覺最難的就是舉例子,既要舉能夠反映微觀世界的還要保證這個例子能使學生對於微觀世界的特徵長期有印象。

2、由於本課屬於微觀世界,所以對學生來說非常抽象,學生難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義,如何激發他們的興趣是我在進行這堂課之前必須好好思量的。當然經過實際教學,仍有一部分同學還是不能理解物質的巨集觀和微觀。

3、在教授本課時,我覺得還應加大實驗力度,讓同學們通過實驗大膽猜想。例如除了書上品紅的'實驗外,還可以做紅墨水在水中運動的實驗、蔗糖溶解的實驗、將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實驗。

4、在本課的教學中,還應該化難為易,讓學生們熱愛化學,懂得如何學習化學。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徵;

2、學會應用分子的觀點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的教學,主要採用教師的講解、演示與學生的探究、觀察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授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認識物質的可分性的觀點。

2、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認識分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認識分子的特徵。

難點:

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

教學過程:

設疑激思,發現問題:

1、香水為什麼會散發出怡人的香味?

2、溼衣服為什麼在陽光下乾的比較快?

3、白糖放在水裡為什麼不一會就沒了,而水變甜了?發現問題。將化學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產生探求慾望。提出研究主題。從與教學內容有內在關係的素材中,抽取有啟發性的情節,提出富有思考性激發想象力的化學話題,激起學生尋求變化本質和內在原因的慾望。

新課學習:

活動與探究一:物質的微粒性

1、【教師講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發展簡史。

【得出結論】物質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的。

2、【出示圖片】a、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b、通過移動矽原子構成的文字。

【得出結論】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3、【教師舉例】說明微觀的粒子聚在一起構成巨集觀物質。邊聽、邊看得出結論:物質是由肉眼看不見的極其微小的粒子構成的。微觀的粒子聚在一起構成巨集觀物質。

活動與探究二:分子的特徵

1、【思考問題】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為什麼水分子看不見,水卻能看見?

【得出結論】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2、【演示實驗】品紅在水中擴散

【思考問題】水為什麼能變紅?

【出示圖片】不同溫度下水分子的運動

【得出結論】分子在不斷的運動著。溫度升高,分子運動的.速度加快。

3、【思考問題】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體,正確嗎?等式“1+1=2”成立嗎?

【演示實驗】水與酒精的混合

【得出結論】分子間有間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運用新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通過實驗與探究認識分子的體積和質量很小,分子在不斷的運動,分子間存在間隔。

活動與探究三: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

1、【思考問題】前面我們做過水蒸發和水電解的實驗,請同學們思考:水蒸發和水電解一樣嗎?為什麼?

【得出結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變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它的分子起了變化,變成了別的物質的分子。可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回顧水蒸發和水電解的實驗,討論、交流、回答。使學生的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從分子本身是否變化來認識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總結歸納: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物質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徵,從分子的角度深入瞭解了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學反思

在講授化學變化的微觀過程時,先給出電解水的微觀圖示,試圖讓學生探究以下幾個問題:

①水分解的過程中出現了哪幾種微粒,各幾個?

②這些微粒中哪些發生了變化,哪些不變?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麼結論?

④從中你還獲得了哪些資訊?

但結果學生對微粒模型圖不熟悉,回答前兩個問題很困難,對後面的問題就更無從入手了。這樣嘗試之後就把這節課設計成了一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只在“分子、原子關係”“物理、化學變化實質及主要區別”等處安排學生交流討論。力求抓住學生學習心理,緊扣學生認知規律,以學生在哪裡會想到什麼問題,如何解決為主線。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6

這節課的內容是國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課題2 分子和原子。為了分散教學難點,我將這個課題分為2課時,第一課時只講分子。原子的知識第二課時再學習。

分子這一節是學生由巨集觀世界進入微觀世界的開始,也是解決化學教學難點——對巨集觀的現象進行微觀解釋的關鍵,還是繼續學習化學方程式和溶液等章節內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識和工具,但由於這一部分知識比較抽象,處理不當會削弱學生學習的興趣,成為學生學習的分化點,為此我首先以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如開啟香水瓶蓋,為何能聞到香味?在客廳,為何能聞到廚房炒菜的味道?等)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力求讓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境進入課堂。讓學生想象、分析討論,最後清晰的認識到分子體積小、質量小且總是在不斷運動著。緊接著:創設承上啟下的問題情景,引出影響分子運動快慢的因素。品紅擴散的演示實驗我改為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實驗的真實性,決不是老師說啥是啥。最後通過多媒體課件,生活例子(如“溼衣服放在太陽底下比晾在屋簷下幹得快,”)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且運動的速率與溫度有關。再者 “1+1是否一定等於2”這個問題的提出馬上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它已經打破了數學上的`簡單加和運算。 由於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後體積小於200ml,學生難以理解,不能準確分析,所以我設計了一個操作簡單、可見度強的巨集觀模擬實驗——黃豆與小米的混合,通過類比學生很容易理解微觀粒子間是有間隔的,使這一教學難點得以突破,同時也注重了啟發學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來完成實驗,使課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讓學生自主設計成為學習主人,讓學生轉化思想——做探究、做實驗,不一定進實驗室,生活才是一個大課堂。

對於分子概念的教學又是本節課的另外一個難點,所以我採用創設問題情境和動畫課件——水通電分解,讓學生充分討論得出分子的概念。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教學效果良好,同時我也感到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圖文並茂,形象生動,為老師減輕了負擔,對於學生理解微觀、抽象的知識是非常有益的,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於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從而通過現象歸納出本質和規律。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智力從“常態”躍遷到“激發態”,由此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最後,習題的佈置我力求來源於生活,使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化學就在身邊,同時也使得學生對分子性質的理解有了質的飛躍。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7

1、本節課的引入開始採用的是噴香水,讓學生聞到香味,從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氣中的擴散。在第一次授課過程中,由於學生在物理上已經學過分子運動,很快就提出聞到香味是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沒有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對此進行了一些改進:用兩個實驗“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與熱水的對比”來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起學生思考,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點進行鋪墊。

2、由於品紅有毒,把“品紅在水中的擴散”改為高錳酸鉀分別在冷水和熱水中的擴散,增強了對比性,學生更加清楚溫度對分子運動速率的影響。

3、當講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每人每分鐘數100個,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時,開始講課只是敘述給學生聽,雖然學生都為之驚歎,但是沒有親身體會。在接下來的班級授課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講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個水分子”之後,先給一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在心裡默數,然後問他們在一分鐘的時間裡數了多少個數字,再告訴他們“如果10億人來數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這樣,學生對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4、“活動與探究”部分,開始時採用課本上的組織形式,先做實驗1(即先將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讓學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為紅色之後,再做實驗2(大燒杯罩兩個分別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燒杯)。由於產生了思維定勢,學生一致回答酚酞變紅是因為氨水的成分進入了酚酞溶液(因為學生在物理課中已經學過分子的有關性質),然後得出“分子在不斷地運動”的結論。學生思維不夠活躍。對此,在接下來的班級授課時,將實驗的順序作了調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實驗2,並介紹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讓學生看到同樣罩在大燒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濃氨水,漸漸地酚酞溶液變成了紅色,而氨水的顏色卻沒有變化。這時,學生的思維就非常活躍,他們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酚酞溶液在空氣中靜置久了就會與空氣中的某些成分反應,變成紅色”、“酚酞試劑在水中會與水分子反應,變成紅色”、“玻璃燒杯中的某種物質使酚酞變紅色”、“氨水中的氨分子進入了酚酞溶液,發生了變化”,甚至還有的同學真的以為我在玩魔術!就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然後就由他們討論該如何驗證種種猜測。結果,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很快就提出了實驗方案:(1)單獨放一杯酚酞溶液在實驗臺上,驗證空氣是否可以使之變紅色;(2)用大燒杯罩一個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驗證大燒杯壁上是否有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色的物質;(3)用大燒杯分別罩一個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和一個盛有蒸餾水的小燒杯,驗證水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色;(4)在一杯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中滴幾滴氨水,驗證氨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色。(該方法適合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

由於在驗證大燒杯壁是否有使酚酞溶液變紅色的物質時必須用實驗2的大燒杯,這裡不足之處在於:(1)大燒杯內充滿了氨分子,難以說明實驗前燒杯內壁沒有使酚酞溶液變紅色的物質,(2)拿開大燒杯後,使濃氨水露置空氣中,汙染環境。故採取了方法二的探究順序(見教學個案展示),同樣也能達到活躍思維的效果,而且能讓一些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得到一些啟示,便於以後的進一步探究。

5、分子間隔演示實驗中,開始採用了酒精和水混合,從二者混合之後與混合之前的體積比較來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學生只是接受了這一個知識點,但是沒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認識。為了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課堂上先用等體積的沙子(鹽),和等體積的綠豆(紅豆)混合,發現混合物的體積小於原體積的兩倍,學生可以很清楚地看見綠豆(紅豆)空隙中的沙子(鹽)。這時再來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實驗,由巨集觀的現象聯想到微觀世界中微小的粒子間也存在著間隙,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性質。

6、“水的電解”變化過程,採用了彩色磁吸分別代表氧原子和氫原子,然後在黑板上演示變化的微觀過程,學生很快就可以總結出化學反應的實質。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8

課題《分子和原子》教學需要2課時,本節課主要讓學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點理解其概念和基本性質;並能聯絡實際加以運用。

本次課堂教學設計意圖是:由老師巧設懸念和問題,學生通過小組實驗和討論,採用活躍的分組比賽等形式總結和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在教學過程實施當中,主要採用探討、研究、學生實驗、分組比賽等參與教學,效果較好。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活躍的分組比賽形式進行嘗試教學。它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和動力。學生在比賽學習過程中有“比”法,不知不覺中就自己努力發揮,參與到其中來。因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國中學生畢竟是很好強的。

(二)是採用探討、研究和學生參與實驗來進行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自行研究和解決有關問題,充分尊重和體現學生的能力及結論。向“民主化”方向發展。體現以學生為主的原則,施行合作學習,交流探討。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和增強其能力。例如,在教學中對“分子基本性質”的學習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去探討,自己動手去參與實驗得出結論,會比老師講解和演示來得容易接受和掌握。因為學生的實驗和討論發自自己的努力和發現而得到的.。老師應從原來的扮演“演員”的角色向“導演”發展。這樣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能親身體驗並學會方法,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這才是所謂的“素質”教育。

探討方式教學在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拓展及聯絡實際運用方面也有很大發展。本次教學在聯絡實際生活方面也有所突破,能聯絡“臭味”微粒運動等環境問題展開,並有機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熱愛美的環境和積極保護環境。

(三)在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方面能巧設伏筆。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把知識點以問題形式存在,讓學生髮現問題的同時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掌握更深刻。

當然,本次課堂缺點和漏洞很多。比如由於化學實驗的成分較多,導致時間把握不好。對知識的傳授有些零亂,深、廣度不夠等等。

總之,此次教學還不是設想中的理想課堂。只因本人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有限,有待提高。因為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要真正做到“激趣、求異、探法、遷移”這一創新基本理念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待加強教師素質和基本功。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9

這節課從確定課題到講雖然用了兩週的時間,準備比較充分,但是在教學後還是發現了許多的問題。

1.上課時比較緊張,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上課的`經驗依然缺乏。

2.整節課的設計比較守舊,沒有創新,是一堂常規課

3.實驗方面不夠開放,給學生提供的儀器和藥品太少,侷限了學生的思維沒有達到理想的實驗探究目的。

4.從實驗現象到得出結論太直接,沒有引導和思考的環節。

5.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有待加強,學生動手時有點怕,今後教學中要從第一章開始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實驗。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10

在教學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園能聞到花香、溼衣服能晾乾、常溫下敞口容器中的水會越來越少等生活例項,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從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著手,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識,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引導學生根據現象大膽猜想,並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索分子的性質。以苯分子的圖示和水分子的質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數目讓學生直觀的`感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以品紅的擴散為演示實驗和氨分子擴散實驗為例,指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用“1+1”是否等於2、注射器抽壓實驗比較驗證,形象說明分子間有間膈,並且分子間的間隔可以改變。在整個過程中,都以探究教學為主線,不斷髮展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絡實際,變抽象為現實,化難為易。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後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產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進一步瞭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11

我們都知道,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基本粒子有三種——分子、原子、離子。教學中先出現分子,然後才陸續出現原子和離子。當教學中出現了原子、離子之後,就必須向學生提出: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還有原子和離子這兩種微粒。而每當這時,學生就很容易將這三種微粒進行比較。這對國中學生而言,他們的微觀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學生理解起來就產生了障礙。例如:有的學生會問:“老師,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這時,我就要用許多相關的內容去給他們解釋。可很多時候學生聽後,從他們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來:他們並沒有完全聽懂。因為對於國中學生而言,他們剛剛接觸化學知識,所以想讓他們理解透徹,那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況且現在的農村教學,還沒有達到能把課件製作、網路教學帶到課堂去幫助學生們“想象”的程度。

其實,我認為,對於分子、原子、離子這三種微粒,只有當它們直接構成物質時,才能保持這種物質的化學性質。根本不能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無關的大小比較,還給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礙。因此,我仍贊同以前的舊教材(三年制國中教材)的說法: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這種說法最恰當不過了,因為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還有原子、離子呢!這樣,學生理解起來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義是: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覺這種說法欠妥。因為當我給學生講到“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時,對於水和NaCl的形成過程中,出現了形成共用電子對和電子的轉移的情況。結果,課後有的同學就問我:“老師,不是說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了嗎?那2H2+O2=2H2O這個反應中,怎麼從原子中分出了電子,而且還形成了共用電子對,在2Na+Cl2=2NaCl中,也從原子中‘跑’出了電子的轉移了呢?”我木然。因為事實確實如此。

所以,我認為,在國中化學的學習中,對於初級階段、啟蒙階段的國中學生而言,如何給“分子、原子”下一個更好的定義,能夠幫助他們去更容易理解、接受這些微觀粒子,是很必要的。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12

本課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設計抽象的微觀概念的教學活動過程。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易觀察事物的變化事實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比較、分析、演繹、推理,再現科學探究“經歷”,既培養抽象思維,又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形成由巨集觀到微觀的抽象分析思維能力。這個學習過程不能僅靠教師講述就能得到較高課堂效率的,而要在學生“親身經歷”的思辨中,通過教師的“拉”與“推”——引導、點撥下逐步達成。

為此,對本課題的教學設計,做了如下的安排:

1.本課題設計安排2課時完成,目的是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將問題及疑慮在課堂中得到充分暴露,得到及時糾正並學到正確的描述、分析、推理的方式方法。

2.用足、用好教科書中的每一個資訊資源。讓學生體會認真閱讀教科書的'重要性,同時明確教科書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首選資源。

3.認真總結以往教學積累的資料,更深刻的領悟,在第三單元組織進行物質結構知識啟蒙教學的設計意圖,以及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的尺度。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13

一、分子運動的活動探究中應注意的問題

如課本50頁“圖3-8”所示,有關分子運動活動探究的解釋性描述中,只能提及:氨分子運動進入酚酞溶液中,酚酞溶液變為紅色。而不能盲目擴充套件成如此的設問:什麼粒子使酚酞溶液變紅的?因為眾所周知,使酚酞溶液變紅的粒子是氫氧根離子(OH-),而決不會是氨分子(NH3)。然而,就當前學生有限的.知識而言,是極容易形成“氨分子使酚酞溶液變紅”的錯誤推論。所以,這裡是一個教學難點,難就難在目前無法讓學生簡易認清問題所在!因此,在教學引導上只能採取不深化的迴避策略。

將來,當學到“第十單元酸和鹼”的相關內容時,再提出這一問題,那時就不失為一道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好題目。

二、與本課題相關的其它實驗

1.在細長玻璃(或透明的塑料)容器中,先注入一半藍色的硫酸銅溶液,再小心的注入一半清水,靜置,觀察兩種液體相互擴散的現象。說明分子間有間隔;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著。

2.在大燒杯內,罩著盛有濃氨水的小燒杯和若干細鐵絲上沾有酚酞試劑的棉花團,觀察現象。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著;分子間有間隔;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3.用試管裝著滴有數滴且不連續的酚酞液滴的濾紙條,試管口塞上棉花,棉花上滴有濃氨水,觀察現象。說明分子在不停運動著;分子間有間隔;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另外,還可討論當實驗中出現無現象時,分析操作可能出現的問題。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14

在本節課中有一個酚酞與濃氨水反應的實驗,我不是像以前先講“氨水有揮發性,酚酞有遇氨水能變紅的性質”,然後在做實驗,從而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而是以“小魔術”的形式進行導課:先展示兩瓶無色液體,然後各倒入兩個燒杯中,在用大燒杯把它們罩住,過一會其中一個燒杯內的無色液體變為紅色。這樣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鼓勵他們大膽猜想,並用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這樣學生通過實驗得出“氨水有揮發性,揮發出肉眼看不見的粒子”的結論,在進一步研究這種粒子的性質。

在驗證分子之間有間隔時,用等體積的酒精與水混合,學生做完演示實驗後,我沒有像以前上課時直接問“為什麼混合後體積小於兩者體積之和?”,而是故意很嚴肅地說:“剛才做實驗時誰偷著喝酒了?”他們當然沒喝,也就不會承認了,這是我再說:“誰能做一回福爾摩斯,把這個案子給破了?”這樣就引起了全部學生的注意,教學效果明顯比以前好,而且對這個實驗印象深刻。另外,我並沒有做類似“小米和黃豆混合”的實驗來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因為根據以前的教學效果來看,做完等體積的`酒精與水混合的實驗後,學生雖然看不見分子,但也能夠理解分子之間有間隔這個性質,也會用這個例子來說明分子的這條性質;反而是做了上述那樣的實驗後,給學生造成誤導。因為他們對親眼看見的事實印象深刻,在舉分子之間有間隔的例子時,一部分學生就把它當做正確答案。

在比較固態、液態和氣態三類物質的分子間間隔時,我又補充了“比一比誰的力氣大”(注射器實驗),學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但是從分子的角度去分析混合物和純淨物時,我只是讓學生口答,而沒有畫圖,如果用圖示或磁扣的方式表示,我想效果要比口答好多了。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15

本節課“分子和原子”是學生從巨集觀的物質間的反應向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原子在物質發生變化時從個數和種類的變化讓學生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同時也是為以後進一步學好化學打好基礎。但學生對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抽象認識存在疑惑,這就從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引導學生接受微觀粒子的存在,並且也讓學生知道巨集觀物質間的反應其實就是構成物質的微粒粒子在發生著重新的組合而形成新的物質或微粒間間隔的變化。

本課從學生熟知的幾個常見生活現象入手,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雖然學生對常見生活現象有一定的瞭解,但從化學的角度來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或回答不夠完整,隨時給學生講解人類認識物質的過程,引起學生的進一步思考。通過展示苯分子結構和原子移動形成的'“中國”二字,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存在,由此引出分子的幾個性質。但由於分子很小,無法觀察,通過一系列數字的舉例,讓學生感受分子的質量小、體積小、不斷運動、存在間隔等,同時通過再次舉例驗證分子的性質。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只有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瞭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學變化、物理變化中種類、個數的變化與否來定義分子原子的概念。並通過例項舉證瞭解化學變化的實質,最後讓學生形成物質、分子、原子之間的關係,達到知識間的聯絡和融合。

所以本節課以提問、討論、舉例、歸納、驗證等形式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但學生對分子原子的微觀概念還是存有一定的困難,在以後的學習中加以強調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