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說課稿2.4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和學情

《我的興趣愛好》是《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嘗試自主學習》中的第7課,本單元闡述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自主學習的培養,本課則著重於引導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對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提高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起著重要作用。實踐證明,它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豐富知識,提高本領,發展智力,都是有好處的。還可以陶冶學生情操,鍛鍊毅力,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但是,隨著知識面的拓展和心理上的一些變化,三年級學生對接觸到的更多新鮮事物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而比較缺乏選擇能力,對興趣愛好的選擇還處於從不穩定性向穩定性過渡的階段。實際生活中,學生真正愛好的活動範圍並不廣泛,有侷限性。所以根據這個現狀,從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髮展特點出發,本課教育重點是幫助學生認識什麼是健康的興趣愛好,如何培養興趣愛好,以及瞭解這些興趣愛好對人成長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確定的。

認知目標:

1、知道自己的學習興趣所在。

2、知道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有利於自己的成長。

3、知道興趣愛好的培養需要持之以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有利於自己成長的活動產生興趣,並願意持之以恆地培養有益的興趣愛好。

行為目標:

1、能選擇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

2、通過興趣愛好培養自己的探索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成功的人。

三、教法

在本課中,我採取一系列適當的方法與手段去引導學生自身去參與、體驗、感悟,只有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道德意識和情感,才能轉化為外在的正確的道德行為。

1、媒體教學法。

運用這種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及出示直觀形象的物品,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在說說自己喜歡的課程、小小辯論會、才藝展示會和過關遊戲幾個環節運用多媒體形、聲、色的渲染,還有展示的學生作品,使得學生自然受到吸引,產生共鳴,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意境。

2、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展示給學生的場景是具體的、生動的、直觀的,有利於形成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在課始,通過丹丹的興趣展示,引導每個同學都來說說自己最喜歡學習什麼課程,交流學習中的興趣愛好。這是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學生自然而然會受到感染和啟發。在“小小辯論會”中,讓同學們從中感受到偏科是不利於個人成長的,特別是對於正在打基礎的國小生而言,應該做到全面發展,正確處理好各門功課間的關係。我創設幾個模擬情景,讓學生參與角色表演,充當評判,學生在體驗中感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懂得國小生不應該偏科,這是不利於自己成長的。在才藝展示會上,我注意讓每個同學都有展示的機會,讓每個同學都能體驗到興趣愛好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一件快樂的事,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四、學法

比較多地採用小組成員間進行交流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這種方式為他們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臺,可以自主探究,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互相學習。

五、教學過程

1.情境匯入 初步體驗

兒童認識事物,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易受形象感染,使用情境匯入,能迅速激發他們的情感體驗,並引發道德感性認識。

在上課開始時,先多媒體展示丹丹的興趣——最喜歡學語文的PPt圖片,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本課的教學活動中來。然後引導學生:你最喜歡學校裡的什麼課程?像丹丹那樣,說給大家聽聽吧!考慮到時間的`關係,這裡先讓小組成員間交流,然後老師再請幾位在某學科學習特別突出的同學著重講一講自己的學習體會。展現興趣愛好的多樣性。營造了這樣一個輕鬆的教學氛圍,能很好地使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2.小小辯論會 明白意義

學校為我們開設了許多課程。但在學習中,一些同學僅憑興趣學習,產生了偏科現象。現在請我們們的同學對這一現象進行辯論,看看這樣做是否有利於我們成長。開設小論壇,讓學生就教師出示的兩種情況進行辯論,闡明自己的觀點。然後我讓全班學生自由分成兩組,一組是正方,一組是反方,每組選三個同學做代表參加辯論,其他的組員在後面做啦啦隊。通過這個小小辯論會,讓同學們從中感受到偏科是不利於個人成長的,特別是對於正在打基礎的國小生而言,應該做到全面發展,正確處理好各門功課間的關係。

3.才藝展示會 加深認識

在這個環節,我注意讓每個同學都有展示的機會,然後出示“故事園”裡《“幾何爺爺”蘇步青的故事》加深認識,最後還可以將同學們的才藝作品收集起來做一個小型的展覽。讓每個同學都能體驗到興趣愛好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一件快樂的事,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4、過關遊戲——情境體驗 深化理解

學生受到正面榜樣的感染,知道了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更多的知識,培養我們的探索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成功的人。可是,興趣愛好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喜歡做什麼就能夠做什麼。真正的興趣愛好是需要培養的。那怎麼樣才能培養好自己的興趣愛好呢?我就通過讓同學們玩玩書本上“過關”小遊戲,根據課本中的過關遊戲可能出現的問題,分五個小組,由每個小小組選擇一個參與角色表演,通過演一演、評一評,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感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體現了學生真正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懂得要培養好自己的興趣愛好,首先必須要自己願意,並得到父母支援,然後一有時間就去做,並且在做的過程中有自己的好點子,在實際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我們要學會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如果你能樂在其中的話,那你就成功了。

5、課外延伸 知行統一

我要求學生課後蒐集有關名人培養興趣愛好的故事,以榜樣來激勵學生培養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展“興趣伴我成長”的隊會活動展示自己的興趣愛好,這對學生來說是展示自我、體現自身價值的機會,也會對他們起到一個激勵的作用。

教學的空間不再侷限於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認知與體驗感悟,在課外實踐中進一步得到強化,真正促進知情意行的統一,促進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

說課稿 篇2

一、說課題

各位老師,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略讀課文《永生的眼睛》。

二、說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讀者、學生和教師的立場反覆研讀了課文。感受到第五單元這組課文以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展示著人們對生命的熱愛。這篇課文的作者是美國的琳達·裡弗斯,文章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為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題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則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從更深的意義上理解,“永生的眼睛”體現的就是一種熱愛生命的情懷。

三、說學生

四年級學生讀了本篇課文後,應該能夠感受到這其中體現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夠湧起很多的感動。但是我想,他們還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麼使自己產生了感動,這正是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提升的地方。

四、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成功的基礎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學地制定出教學目標,才能駕於全域性。正如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所說:“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因此,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認識6個生字,理解“角膜、永生”等詞語

2.圍繞對話核心主題——“因為誰、為什麼而感動”、抓住具體的語言文字進行體會感受。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在對話中培養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珍惜和熱愛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4.瞭解角膜捐獻,對捐獻角膜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

目標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其中教學目標2、3是本課教學重點,目標4是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方法得當,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體現語文教學的本質,踐行新課程理念,我採用“對話式教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是閱讀的本質,也是閱讀教學的本質,因此,營造一個和諧的、高效的對話課堂是本節課的設計理念。

對話是參與對話的人員圍繞主題平等地表達內心的思想和情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話的內涵不斷豐富和深入,對話的外延不斷拓展,對話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從中獲得新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對話不僅是一種本質,更是一種策略。以“對話核心主題”為中心點,以“對話分主題”為線索,以“對話依託點”為具體內容,“由點拉線、由線畫面、由面及點”的主題鮮明、各環相融、對話引證式的課堂結構,並具體設計了“預習與交流→確定對話核心主題→引出分主題→藉助對話依託點闡述分主題→整合分主題迴歸核心主題”的教學流程。

六、說教學流程

上課之前,我佈置學生進行預習,這是確定“對話核心主題”的重要素材。

(一)匯入課文,揭示課題

匯入的設計至關重要,所謂“萬事開頭難”就是這個道理。富有感情與哲理的匯入,就像在師生之間架起溝通心距的橋樑,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接近了。這篇課文學習中,教師首先

配樂朗誦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而重見光明的人寫的文章。讀完後教師說:“這位重見光明的人在呼喚、在尋找給他帶來光明的使者,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國的琳達·裡弗斯寫的作品《永生的眼睛》”。這樣的匯入,為後面的對話創設了很好的情境,為後面參與你“因為什麼而感動”這一主題的對話打下基礎。

(二)出示對話核心主題“你因為什麼而感動”

教師說:“同學們,這篇課文老師讀了很多遍,當我讀第一遍的時候,我有了一種感動。當我讀了很多遍的時候,我的心中湧動著許多的感動。在同學們預習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也有這樣的感動。文章為什麼帶給我們這麼多的感動,我們感動的究竟是什麼?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來交流這些感動,共享這些感動。”這一“對話核心主題”的確定,充分考慮了作品的內涵、創作的意圖、學生和教師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閱讀心理和規律,能夠使對話有效展開。

(三)引出分主題,運用對話依託點展開對話

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用心靈與作者交流,與文字對話。

接著,學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動,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引導。我預設學生會提出因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愛心”、“勇於奉獻”、“熱愛生命”而感動,這些就是分論點。教師追問: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動,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和其他資料讀一讀、說一說。這些語句和資料就是“對話依託點”。此中,我預設重點把握兩個語段,這兩個語段是文章表達思想的重點段。

第一個語段:“琳達,”爸爸坐到我身邊,平靜地說,“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後的身體能有助於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原來,他和媽媽早已決定死後捐贈器官了。

這一段,教師通過創設一種衝突情境激發學生深入對話。首先,引導學生理解父親和琳達的態度是不相同的並找到相關的段落朗讀;其次,教師以“能給予別人的東西有很多種,身體是最珍貴的。中國的傳統說法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損傷。面對著捐贈器官這件事,琳達是痛苦難忍,可父親卻如此平靜,難道父親不愛妻子,不尊重給予自己身體的父母嗎?”引導學生討論從而進一步得出:父親愛妻子、愛自己、尊重父母,但也愛別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這時,教師適時補充呈現關於眼角膜的資料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字,說明對於盲人而言是多麼渴望得到角膜重見光明,使學生心靈得到震撼,真正地為琳達父親感動。然後在感動中全班齊讀該段,並以“這時,你想對琳達的父親說些什麼”的`方式表達感動。

第二個語段:“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所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我緊緊地摟著溫迪,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教師通過“作者說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那麼,父親留下的更是什麼?”來幫助學生體會“熱愛生命的精神”;用“‘我為我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作者用了14歲這數字詞,想說明什麼?”來啟發學生與作者自己14歲的時候的情況進行比較從而感受溫迪的富有愛心、勇於奉獻和熱愛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後面沒有選進課文的結尾,並再一次配樂朗讀,激發出學生對溫迪更深的敬意和對“永生的眼睛”的內涵的更深的理解。

沒有想到,僅僅是兩週之後,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麼也看不見會有多麼痛苦嗎!”

失去溫迪二週後,我收到一封來自俄勒岡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寫道:“角膜移植

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您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並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我的金髮的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當學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師用“看了這樣的結尾,你的心靈是否有了一種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動,把你的這份感動,用你的筆寫出來吧。”寫好後,請部分學生朗讀自己所寫的內容,要求讀出自己心靈深處那份最深刻的感動。

所以在這一環節中,在呈現“對話核心主題”後,學生們各抒己見,運用“對話依託點“闡述“對話分主題”,教極地發揮“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過“說課文內容”、“品關鍵詞句”、“讀相應語段”等方式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養語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題迴歸對話核心主題,昇華“感動”,延伸課外

首先,教師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人類美好的情感是沒有國界的,這來自異國的文章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我們為他們的富有愛心而感動,為他們的——勇於奉獻——而感動,為他們的熱愛生命——而感動??[此時教師手指板書,加以動作上的暗示,讓學生接話]當我們擁有了這些感動之後,讓我們再來看看課題,永生的眼睛永生的僅僅是眼睛嗎?僅僅是將要消失的眼睛在別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續嗎?還有什麼?(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還指他們一家三代人富有愛心、勇於奉獻、熱愛生命的那種偉大的行動和美好的情懷將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感染著我們,將永遠流傳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們這一家三代人也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他們也是永生的。”

然後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理解,再來讀課題。並給予簡短的時間討論:“我們身體所能給予他人的不僅僅是角膜,還可以是什麼?”並呈現資料加以說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就是這樣做的。接著,教師說:“如果你善於感動生活中的真、善、美,善於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動,那麼,你將會是一個幸福而快樂的人。”課外延伸作業是“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用你的這份感動感染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吧。”

在對分主題進行對話之後,教師通過總結,完成對“對話核心主題”的集體構建。使學生在明白為什麼而感動的基礎上,拓展感動的外延,將“感動”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學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時,這一課堂結束形式,與開頭形成很好的照應,體現課堂結構的圓合之美。

板書:

永生的眼睛

富有愛心

勇於奉獻 感動

熱愛生命

[效果預估]

本課設計,我們圍繞共同確定的“對話核心主題”開展對話,因為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提高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因為營造了良好的對話場、圍繞集中的主題、緊緊地基於文字對話而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因為切實關注學生真實思想的表達和有意識地挖掘和研究文字衝突點而促進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說課稿 篇3

一、說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針對本年級組提出的“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專題研究而設計的。設計的過程中力圖體現出本專題的研究成果,把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各種方法融入了教學當中。同時在本節課設計中,我也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形式上採用多種形式交替變換,注重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另外,我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也沒有忽視素質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聯絡,另一方面注意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薰陶。

二、說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是以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練習為依託,通過對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鞏固練習,把本年級的研究結果——培養計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針對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設計了一些有趣味、有時代科氣息的練習,但實際並沒有改變知識內容和結構。下面我對本節課知識點做了簡單分析:

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是本冊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先是從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開始的,然後是接近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接著是由淺入深的學習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不連續進位、連續進位的乘法,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安排既是對前面知識的鞏固和熟練,也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鋪墊,又是為以後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計算打好基礎。在這節課中學生在鞏固練習的同時,我把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培養計算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加強口算、掌握演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個教學中,使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計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基於以上認識,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使學生較熟練地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使學生初步理解提高計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體會成功的快樂。

初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2、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並熟練地計算。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難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著眼點來看,要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會學、樂學、主動去學。

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方法上,採用談話激趣、回憶交流、討論歸納、強化練習等教學方法,循循誘導,讓學生在比賽、遊戲、練習、合作中自主學習,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什麼知識?想一想。學生可能會根據教材說學習新知。是啊,從課本的內容看這節我們要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乘法,但是老師想讓大家看看最近幾次的作業,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但是老師想問問:這幾天我們學的知識,你們都熟練了嗎?作業得怎麼樣?(可以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引導學生說一些學生還不太懂,應該再練習。……那就鞏固複習一下,使我們計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計算的準確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嗎?師板書課題。

(這樣設計匯入主要是讓學生覺得我們是有必要上這節課,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最大的發揮)

(二)回憶交流,討論歸納,明確演算法,理清算理。

1、回憶交流

師: 好,那回憶一下,我們這幾天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師:對,這段時間我們就是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那每天學習都一樣嗎?……

請學生想一想都學了哪幾種情況的乘法,同桌之間先互相說一說,然後請學生在全班上說一說。

2、討論歸納,明確演算法,理清算理

師:你會計算這幾種乘法題嗎?你能說一說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嗎?小組內互相說說,師巡視指導。

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彙報。師據學生彙報板書計算方法。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不錯,雖然有些還說不完整,但已有一些進步了。

師生一起來說演算法,並理解算理。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計算方法,下面我們就算一算。

(這裡這樣安排同桌、及小組合作是讓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互相補充,使學生體會小組合作的作用,培養初步合作的意識,體會成功的快樂。然後師生一起說使演算法進一步明確,算理更加清淅。)

(三)、強化練習

1、口算鋪墊(開火車)

6×4 = 3×8 = 7×5 = 9×4+6=

2×8+7= 3×6+4= 8×8+7= 4×2+3=

2、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比賽誰快就可以到黑板上來做。然後請做題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1 5 8 2 6 3 2 78 7

× 4 × 5 × 7× 6

3、師:同學們知道啄木鳥會做什麼呢?……對,它是益鳥,專門給老樹治病的。現在你們也來當一回醫生,誰能幫助下面的題治一治病呢?

1 2 5 2 4 7 6

× 7 × 4 × 8

7 4 2 8 3 8 8

集體評價。

師:同學們當醫生好當嗎?當醫生應該怎樣才能幫病人查出病來?

師:那計算多位數乘一位數時,要注意哪些地方?學生說師板書

引導學生說出要細心,不能馬虎,注意學習習慣的.培養。

(這裡設計從口算到筆算再糾錯的有梯度練習,並注意練習的針對性和趣味性,一方面是為了學生積極地鞏固和紮實所學知識,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的計算能力能穩步提高,同時也滲透一些科學和品德方面的教育,注重學科的聯絡。)

四、拓展延伸

1、師:剛才又是比賽,又是當醫生,一定有點累了,那我們輕鬆一下做個遊戲:

老師這裡有一棵蘋果樹,上面結了許多蘋果(蘋果上有數),這邊還有籃子(上面有乘法算式),如果你們摘對了,這個蘋果和籃子都歸你。你們想來摘嗎?……

那我們怎麼摘呢?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然後請學生上來摘,並說說為什麼這樣摘?

(遊戲是兒童最喜歡的課堂學習形式。讓學生在遊戲中、玩樂中輕輕鬆鬆學知識,培養能力這正是我們這節課的追求。)

2、同學們,你們知道楊利偉叔叔嗎?他是做什麼的?……知道今年我國又有兩位叔叔坐著神州六號宇宙飛船在太空生活水平生活了5天5夜,他們是誰呢?

……

師; 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中國的驕傲。同學們現在我們再來了解一個有關航天知識並來解決問題好嗎?

小黑板出示:

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繞地球一週需要114分鐘,繞地球9周,需 要多少分鐘?

先讓學生說說從上面的資訊中你知道了什麼?要求什麼?怎樣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能先估算一下,再獨立解答。

(這裡設計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問題,一方面是多位數乘一位數應用拓展,因為計算教學如果只重視計算技能的學習,往往比較枯燥。只有把計算教學至於問題解決中去,使學生感受到計算是有用的,是能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會更感興趣。另一方面是為了開拓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國家的一些大事,滲透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又練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你覺得比以前算得快了嗎?算得準了嗎?你認為怎樣才能算又對又快呢?你還哪些收穫?(這樣設計學生自己來談收穫,是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在課堂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收穫。)

說課稿 篇4

一、本人簡歷

二、設計理念及指導思想

本課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鍛鍊身體,學練結合,合理的搭配教材,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路,使每個學生都能在練習中體驗到成功,更使有技術特長的學生張揚其個性,滿足其展示自我的願望。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對行進間三步上籃有進一步的瞭解,並建立“一跨、二邁、三高跳”動作概念。

2、技能目標: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觀察、模仿、相互交流、練習,使學生領會行進間三步上籃的動作技術,並能提高上下肢的協調配合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能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學習,在相互學習和交流中培養學生謙虛好學、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四、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我校籃球課程初級階段中進行(16—7),學生為高二男生,前六課中,學生分別學習了原地及行進間的左右手運球和原地的雙手胸前傳接球動作技術。行進間三步低手上籃在本階段中分三課進行,本課為第一堂課,教師要使學生對行進間三步低手上籃動作技術有一個正確的概念,並能進一步瞭解和規範這一技術動作,本課重點解決學生三步上籃中的腳下動作,並能通過學習,提高了整個動作的節奏感和協調性,為“最後出手”動作技術作好必要的.鋪墊。教學中,教師分別要採用示範、講解、練習、指導糾正等方式圍繞重難點展開教學,並在學生練習中仔細觀察練習和掌握的情況,及時給予指導與評價。

五、學情分析

籃球運動深受男同學喜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比較濃厚,本課是一堂新授課,教師要將行進間三步上籃的種類和用途大致介紹給學生,使學生能從理論上進一步的瞭解它,新知識傳授的同時,也要對已經養成錯誤習慣和多餘動作的部分學生進行技術動作上的改正和規範。如:起跳不充分、和籃圈的距離掌握不好、最後出手時的手臂、手指、手腕位置動作等,教學方法從基本開始,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學生逐漸的得到提高。充分利用好個別基礎比較好的學生,他們在教學中能起到一定的示範、帶動效果。

六、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教學重點:接球與跨步動作相結合

(2)本課教學難點:腳步動作的節奏感與協調性

七、教法

1、講解法

基本部分中,教師將行進間三步上籃結合比賽中的作用概括的介紹給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講解技術動作時,用詞準確、生動形象,要有一定的啟發性,要使學生看、聽、想、練有機的結合起來,達到預計的課堂效果。

2、示範法

本課教師的示範動作要突出三步上籃整個動作的節奏感和協調性,作到熟練、輕鬆、優美。

3、分解練習法:

採用循序漸進的練習方法將行進間低手上籃動作技術逐步提高,從手指手腕撥球動作練習、徒手的腳步動作練習、拋接球動作練習、拋接球結合腳步動作練習,到最後的完整練習。

4、指導、糾正法:

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要仔細的觀察學生的動作掌握情況,針對錯誤,選擇有效的手段及時糾正錯誤,並檢驗糾正後的效果。

八、學法

本課在教法上主要採用了直觀法、. 循序漸進法、嘗試學習法、互教互評法進行教學。

教師的示範動作給學生建立了正確的動作技術概念,並引導學生採用循序漸進的練習方式嘗試學習行進間三步低手上籃的動作技術環節,在分組練習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九、教學過程

本課採用三段式教學結構

(一) 開始及準備部分

上課常規、明確教學目標、任務、並提出有關要求,學生通慢跑、聽哨聲反方向跑、助跑摸高、徒手操的形式進行熱身。.

(二) 基本部分

1、 半場內運球,相互間進行打、躲避球練習

此練習的目的意義:利用半個籃球場地,加強學生的運球、和保護球的能力,基本動作和自身習慣相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活動熱情,達到練習的目的。

2、複習雙手胸前傳接球

分組進行雙手胸前傳接球練習,要求學生上下肢協調配合,傳球時注意持球動作、手臂跟進動作、球的落點,並在傳球時體會手指手腕的撥球動作,接球時注意對球的緩衝,學生通過複習,動作技術上得以規範與提高。

3、 行進間三步低手上籃

教師先把整個動作完整地示範給學生,(以右手為例)此時教師示範動作的重點要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整個動作的節奏感和協調性上。使學生對動作有初步的概念。其次,強調接球和跨步要結合在一起(“接球同時跨步”與“接球后再跨步”是兩個技術概念),在此基礎上,通過分解示範法、講解與口令組織學生進行練習。

學生練習方法如下:

A、學生在教師帶領下進行原地的單手託舉球及撥球練習,讓學生體會單手低手投籃中的手指手腕撥球技術動作。

B、學生徒手在教師的示範和口令下練習三步上籃的腳步動作(一跨、二邁、三高跳)。

C、原地拋接球練習,主要是為行進間三步上籃的第一步做引導練習,要求學生接球和跨步動作同時進行,重心隨腳步前移,此動作環節是本課重點部分,學生必須熟練掌握。

D、學生將拋接球與上籃動作相結合進行練習,要求學生提高腳步的節奏感和整個動作的協調性,並作好充分的起跳準備。

E、分組後,結合籃圈,半場內45°三分線內,拋接球進行完整動作練習。此部分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積極性,也給學生提供相互學習,評價、共同探討的學習空間。教師進行巡迴觀察與指導。

F、集合學生,每組選出一名動作技術掌握較好的學生進行展示,學生和教師對其掌握情況共同進行討論與評價。

4、遊戲“橄欖球”

遊戲方法:利用籃球場地,學生運用橄欖球抱球跑的方式,進行攻防轉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配合意識、並提高了學生傳接球、控制球的能力,並能使學生在遊戲中身體素質得到了有效的鍛鍊。

(三)結束部分

常規的方式進行放鬆。並對學生的練習和掌握情況進行總結,收拾器材、師生再見、結束本課。

七、運動負荷

本節課預計學生的生理負荷最高心率——165次/分;平均心率120——130次/分,練習密度:48%—50%。

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立方根"。這一節課是第十章數的開方第六節第一課時的內容。

求數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運算是數學的基本運算之一,在根式運算、解方程及幾何圖形解法等問題中經常要用到。學習立方根的意義在於:

(1)它有著廣泛應用,因為空間形體都是三維的,關於有關體積的計算經常涉及開立方。

(2)立方根是奇次方根的特例,就像平方根是偶次方的特例一樣,立方根對進一步研究奇次方根的性質具有典型意義。

教學目標:

1、能說出開立方、立方根的定義,記住正數、零、負數的立方根的不同結論;能用符號 表示a的立方根,並指出被開方數、根指數,會正確讀出符號 ,知道開立方與立方互為逆運算。

2、能依據立方根的定義求完全立方數的立方根。教學重點是:立方根相關概念的理解和求法。在教學中突出立方根與平方根的對比,弄清兩者的區別與聯絡,這樣做既有利於鞏固平方根的概念,又便於加深對立方根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新課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中盡力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把教師的`點撥和學生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情境。

在課堂的引入上採用了一個求立方根的實際應用問題,已知體積,求正方體的稜長。由實際應用問題是學生易於接受。再對已學過的相似運算---平方根進行復習,為接下來與立方根進行比較打下基礎。

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為他們佈置了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看書。自己找出立方根的基本概念。關於立方根的個數的討論,是本節的一個難點。考慮到這個結論與平方根的相應結論不同,採用了先啟發學生思考的辦法,用“想一想”提出有關正數、0、負數立方根個數的思考題,接著安排一個例題,求一些具體數的立方根,在學生經過思考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之後,自己總結出結論。

其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平方根與立方根的區別,強調:用根號式子表示立方根時,根指數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唯一性。考慮到如果教學計劃提前完成,我在練習卷之外,還準備了一些易混淆的命題讓學生判斷、區分,鞏固所學內容。

本節內容設計了兩課時完成,在第二課時進一步深入學習立方根在解方程,以及與平方根部分的綜合應用。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望各位老師指教。

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這節課的教材選自教科版的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中的第5課。它是繼上一課“食物變化”之後從另一個角度探究食物的變化。本課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編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觀察發黴的麵包,是引領學生們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食物。第二部分:麵包發黴的條件。通過觀察,讓學生猜想麵包發黴的條件。(書本上的第二、三兩個問題有一定難度,我將它們改成了“你是怎麼知道的?”)第三部分:哪一塊麵包容易發黴,尋找麵包發老黴的原因。(在麵包上放些黴菌的環節,我把它刪除了,因為可能會引起學生的誤會,認為黴菌放得多會長得快一點,黴菌放得少會長得慢一點,對黴菌生長條件,引起誤解。)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①通過對黴菌的培養可以進行黴菌生活條件的研究活動;

②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假設,並設計實驗,研究黴菌的生長與環境的關係;

情感態度目標:

①通過對黴菌的觀察,拓寬觀察周圍世界的視野,保護並發展對事物的好奇心。

②在對黴菌生長的實踐活動中,鍛鍊長週期實驗的意志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觀察發黴的麵包,瞭解黴菌;探究麵包發黴的條件。

難點:觀察黴菌的.生長情況。

二、說教學物件

四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驗,對於食物的變化有一定的聯想。在以往的實驗中,他們還積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維方法。

三、說教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為:

教法:本課主要採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對黴菌進行觀察、研討、猜測、驗證,以進一步尋找黴菌生長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為了能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發現法、討論法、實驗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學法: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學習對黴菌的生長有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

四、說教學程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1.匯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2.探究過程

(1)觀察發黴的麵包

(2)麵包發黴的條件

(3)哪一塊麵包的上的黴菌生長得快?

①設計實驗方案。

②選擇實驗條件

③分組準備對比實驗

(4)後續觀察活動:

根據你的實驗方法,注意每天觀察記錄兩塊麵包上黴菌的生長情況,認真填寫實驗記錄單,下一次上課時帶上你的觀察研究成果。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不怕冷的大衣》選自大班上學期第八個主題:《冬天的故事》中,是一節語言活動課,採用了寓言故事,講述怕冷的小兔子跑去外婆家拿“不怕冷的大衣”,非常貼近幼兒的生活,寓意深刻,讓幼兒在欣賞故事的過程中感受、感悟不怕冷的祕密是運動,同時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說活動目標

我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2、知道不怕冷的祕密是多運動。

3、能積極主動的說出自己的見解,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活動重難點

根據目標,我把本次活動的重點預設為:理解故事的內容,知道不怕冷的祕密是運動;把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說出自己的見解,樹立不怕寒冷堅持鍛鍊的精神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說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為幼兒準備《不怕冷的大衣》故事磁帶和錄音機,並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操作方便,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將採用:

1、直觀法:以看課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2、提問法:有效的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的、仔細的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

3、討論法:積極的討論能開拓幼兒的思維,促使幼兒積極言語,最終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展開教育活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談話匯入

談話,通過調動幼兒生活經驗,在寒冷的冬天,用穿厚的衣服等方法抵制寒冷,從而引出故事《不怕冷的'大衣》。

(二)幼兒看課件嘗試創編故事

根據課件中的圖片引導幼兒講故事,可根據圖片提出以下問題對幼兒進行引導:

1、圖中有誰?天氣怎樣?小兔在幹什麼?兔媽媽對他說了什麼?

2、小兔出門到哪裡去?穿上了什麼?他怎樣去姥姥家的?

3、小兔到姥姥家時姥姥對她說了什麼?

(三)聽故事錄音《不怕冷的大衣》,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隨故事情節設定提問:

1、小兔往外跑時感覺怎樣?

2、小兔跑到姥姥家時還感覺冷嗎?

3、小兔拿到了不怕冷的大衣了嗎?

4、為什麼說不怕冷的大衣在小兔自己身上?讓幼兒在層層問題的追問下,通過觀察、思考,感悟出媽媽說的“不怕冷的大衣”的祕密就是運動,突破重點。

(四)師幼合作複述並演示故事內容

通過複述並演示故事內容,使幼兒明白不怕冷的大衣是運動,加深孩子對運動取暖的意識,更透徹的明白世上沒有不怕冷的大衣,通過運動可以使人變暖的道理,也使我本次活動的目標達成,突破難點。

(五)活動

帶孩子們到戶外進行拍球運動,讓幼兒進一步感受運動取暖的意識。

說課稿 篇8

今天我要說的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七冊第二單元中的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板書:徐悲鴻勵志學畫)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讚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課文層次清楚,過渡自然,用“更加奮發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等詞句,承上啟下,轉承自然。另外課文首尾呼應,前文寫外國學生因偏見而出言不遜,後文寫那個學生,因徐悲鴻油畫轟動畫界而鞠躬道歉。前後對比更鮮明地突出了的主題。這是一篇培養學生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好。

基於課程改革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本篇課文的內容,針對中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我確定了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學習本課“鞠、躬”等生字及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情感和態度目標:

讀懂課文內容,瞭解徐悲鴻勵志學畫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後為國爭光。

 過程和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其中第二個教學目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有眼不識泰山”的意義,通過探究外國學生前後態度變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鴻的愛國精神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課文的78兩個自然段從兩個方面直接或間接來說明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我引導學生從“優異的成績、轟動了巴黎整個畫界”體會徐悲鴻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國人向徐悲鴻道歉的有關描寫“非常震驚、鞠了一躬、我承認中國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識泰山’”體會徐悲鴻的成功不僅僅是個人的成功,更是中國的`人的成功,並通過前後文前後對比閱讀,體會徐悲鴻通過自己的努力確實為中國人爭光了。

4、推敲課題,培養語感

學完課文之後,我再讓學生辨別課題“勵志”改為“立志”是否合適,通過研讀、交流,學生明白了徐悲鴻到法國留學,拜達仰為師,已經立志成為一個畫家了,而這不是課文的重點,所以用立志並不恰當。而且“勵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層,含有“下定決心”的意思。對於課題的揣摩,不僅更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5、暢談感受,昇華情感

首先,我簡單介紹了徐悲鴻一生所取得的傑出的藝術成就,並藉助,讓學生欣賞他的作品。“面對著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畫家,面對著這位為中國人爭光的畫家,此時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在直觀畫面、暢談感受中,學生完成了對人物豐滿、立體的感知。

隨後,我總結全課:“徐悲鴻的成功得益於他的勵志,得益於他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接著,我讓學生誦讀有關愛國、立志、勤奮的名言,讓學生進一步領悟的內涵,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6、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為了鼓勵學生更好多地瞭解人物,通過更多地渠道學習語文,我還佈置實踐性、生活性強的語文作業,繼續瞭解這位繪畫大師的藝術人生;收集有關名人立志的故事,班隊課開展“名人立志”的故事會。在活動性強的作業中實現著在生活中用語文、學語文的新課標的理念。

說課稿 篇9

一、教學設計理念

語文 “閱讀”課程目標指出:“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

為此,《明天不封陽臺》教學過程是建立在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基礎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課堂教學旨在把新知識蘊含在有準備的教育環境中,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對話,藉助語文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圍繞認知衝突,更好的解讀文章,提高能力,從而建構新知識。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支援學生的表達與表現,激發認知衝突,放手給學生一個實踐反思學習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成為閱讀學習的真正主人,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學生自主的學習,快樂的學習,創造的學習,使閱讀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天不封陽臺》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人與環境”單元主題下的一篇記敘文。人與環境這一單元既可以欣賞和諧的自然組合,又可以傾聽大自然的呼聲,透過自然界來解讀人類,從而作出善待自然,優化生存環境的明智抉擇,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教材中安排這樣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為了反映這一重大主題,而本文正對此作出了很好的詮釋。

作為居於高樓大廈的某一單元的都市人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考和展現,這裡有作者一段心靈歷程的敘說,有對受傷而“身孕”的鴿子的簡潔傳神的描摹,表達了一個現代都市人樸素美好的願望。文章篇幅不長,行文脈絡清晰,文字平實,八年級學生完全可以在與文字對話的基礎上通過一課時披文入情,但更重要的是審視隱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維活動,體會樸實傳神語言中傳遞的資訊,進而自然的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2、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結合新課程理念,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綱”,更要“目中有人”,即堅持以育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為本。由此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學會簡潔而傳神的描寫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發學生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思考,

幫助他們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簡潔而傳神的描寫。 難點: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4、教材處理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一個過程,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因此,無論是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還是品味妙筆,傾聽心聲,都是讓學生通過對文字的解讀和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去發現,去建構。

為了把學生從“吸收——儲存——再現”傳統學習模式中解放出來,我將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內化、組合。首先,在整體感知上,打破常規,從標題的關鍵詞入手來理解圍繞“陽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為什麼會發生變化而將這種感性認識引入一個理性的'思考,又因為“在任何領域的學習中,語言都是重要工具,”所以,文學的薰陶自然離不開語言文字,將變化的直接原因鎖定在鴿子上,就自然轉入品味對鴿子的描寫,並總結方法,這樣不但使變化的根本原因的引出自然合理,同時將培養學生的能力落到實處;其次,從讀的本質來看,是對作者所表達的對現實世界的再認識,再體驗,所以通過學生描述圖片來傾聽大自然本身的敘說,這樣學生在嘗試中交流、討論,,可以再次強化重點,也使難點得以突破;最後,設疑,創造認知衝突,進行思想的碰撞,不僅具有靈活開放的特點,而且對文字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自然充分的培養。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本節課在教法上,體現教師的“啟發引導”,在學法上,立足文字“自主合作,探索發現”,達到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立足於讓學生去理解,去感受,去發現,去創新,避免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

教學手段上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啟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