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說課稿1.15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參與區語文教研活動,通過這節課的備課、教學,讓我也嘗試了新教材略讀課文的教法。下面我就來說說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意圖。

【教學理念與目標】

新課程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強調教育要體現人文性、實踐性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根據以上這些,從三個維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能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於質疑。

⑵ 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

⑶ 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穫,並從中獲得感悟。

3、知識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內容及過程】

這篇略讀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一、首先,提出質疑,初步感悟 讓學生第一次拿到文字時,通過閱讀,整體感知,能捕捉並提煉課文的重要資訊,對《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補充課堂中學生的反饋情況)同時,在閱讀過程中能產生問題,“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培養了學生細心讀書、邊讀邊想的好習慣。(補充學生提出的問題)今天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集中,實際只要解決了“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那麼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導讀,解決問題,昇華感悟 我利用略讀課文中的導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解決問題。導讀的三個問題是層層深入的,同時也揭示了課文的中心。前兩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通過讀,學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學生的情感也同時得到昇華。對最後一個問題“聯絡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安排了寫,主要意圖是學生對文字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三、最後,以讀代講,體驗感悟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抓住把讀書貫穿於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自己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設計時教學時,主要想讓學生靠在課堂上讀通,讀懂,讀熟課文。備課時,抓住備”讀“。要多讀,善讀,每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麼方式讀要有明確的目的。 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課文,根據要求來自由讀課文;交流”老人創造的奇蹟和什麼情況下創造奇蹟“時,以讀代講,講得少,用讀去體會。最後對重點句子的理解,通過寫感想後讀一讀。

以上這些是我的教學意圖,但在實際教學中,可能還有很多問題(簡單談談課的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一起探討略讀課文的教學方法。最後,我以葉聖陶先生曾說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講話,”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葉老的主張是,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和各位老師一起共勉。謝謝!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背篼》是浙教版義務教材第九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短小而優美的散文,文章以山區為背景,選取了一個農家孩子黃昏時分打柴歸來的形象,描繪出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勤勞的山區孩子的讚美之情。

整篇文章篇幅短小,語言簡練而又富有情味,適宜學生朗讀和背誦。

二、說教學目標

1、感受山區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2、學會7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盛”,理解14個新詞語的意思。

3、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預習課文,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完成部分書面作業

第二課時: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第2——7自然段,體會小男孩的勤勞、純樸和可愛。

第三課時:找出課文的重點句,圍繞重點句讀讀議議,朗讀,背誦全文。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語文課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已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絕非是簡單地多搞些練習、多做些作業,而應是形式多樣地、生動有趣地進行品詞賞句、感情讀背等訓練。語言文字訓練與閱讀教學的有機統一、閱讀中與片斷練筆的有機的結合,是語文教學中增強學生語文素養與提高學生讀寫水平的基本要求和途徑。對讀寫結合、文道統一的教學要求。

第一課時

一、猜謎匯入。

1、小小一個兜,寶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褲兜,你猜它是什麼兜?

2、揭題,學習“篼”字

3、《背篼》這篇課文主要寫什麼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文錄音,邊聽邊思考。

二、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用課題擴充法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什麼時候) (誰) (用“背篼”幹什麼)

2、按三項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字詞。(基礎較差)

(2)提出難讀、難寫、不理解的字詞。

字音重點:梢、攢、漬、背、盛。

字形重點:篼、撩、揩。

檢查詞義:蜿蜒依依送別積攢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說說讀後的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勤勞

4、學習“學習提示”。

(1)投影出示:我們在學習課文時要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找出課文重點句。

三、作業;抄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一、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

1、讀課文重點句,匯入:這個勤勞的孩子回來了。自由讀,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同桌互說。

2、句子比較,體會感情。(投影出示)

(1)山風吹著他蓬亂的頭髮。

山風梳理著他蓬亂的頭髮。

(2)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

小溪對他說著悄悄話。

(3)鳥兒在樹枝上叫著。

鳥兒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比一比,體會表達的方法和情感有什麼不同。

3、指導朗讀第2、3自然段。理解“炊煙裊裊”。

4、如果你是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怎麼想?

5、聽到媽媽的呼喚,孩子怎麼做了?默讀第4自然段,你發現了什麼?(動詞很多:.拐、繞、走、跨、走、走)

6、感情朗讀,小結。

二、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5——7自然段。

1、匯入:山裡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們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

2、朗讀5——7自然段,談談讀後的感受。

3、山裡的孩子多麼勤勞,多麼懂事。他不但幫助家裡打柴,還採集藥材,積攢學費,同時不忘愛護鄰家小弟弟。你有什麼話對他說?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

4、理解重點句:背篼裡裝的是什麼?

比較句子:

背篼裡盛著滿滿的柴火。

背篼裡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這兩句話有什麼關聯?作者用第2句話來讚揚這個孩子,好在哪裡?(前一句寫了作者看到的事實,是“一次”,是平實的記敘;後一句寫了作者的聯想,是“許多次”,是“習以為常”的,是指整個童年辛勤地背柴火,點出背篼裡柴火的象徵意義。)

5、小結:山裡的孩子,利用課餘的時間,去打柴、採藥材,他是多麼勤勞啊!

三、朗讀全文。

1、自由讀。

2、四人小組交流。

3、個別交流(評議)。

4、集體讀。

五、回顧學習過程與方法,小結寫作順序。

(課文按山裡的孩子歸來的`順序,先寫大山的孩子,揹著柴火回來;再寫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裡;最後作者讚揚了大山孩子的勤勞童年。)

六、作業。

完成《作業本》第2、5、6題。

第三課時

一、邊聽課文錄音邊輕讀課文,回顧:你喜歡這個山裡的孩子嗎?他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1、交流:勤勞、孝順、愛學習、愛他人

2、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集體交流疑難點。

3、聽寫詞語。

二、自讀課文,欣賞語句。劃下優美詞句,試背。指名背誦部分語句。

三、背誦全文。

1、自由背誦。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課本劇表演。

5、集體背誦。

四、城市裡的孩子與這些山村裡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1、仿寫練習:

哦,山裡的孩子,背篼裡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哦,城裡的孩子,

2、學了這篇課文後,你希望自己有一個怎樣的童年?圍繞上面的重點句,寫一段話。

五、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第3、4、7題。

3、補充練習:辨字組詞。

延() 民() 責()

蜓() 抿() 漬()

梢() 贊()

哨() 攢()

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詠雪》選自《世說新語·言語》,文章講的是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世說新語》文筆簡潔明快,語言含蓄雋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卻鮮明地塑造了謝安、謝朗、謝道韞這三個人物。“詠雪”成為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詠雪之才、詠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我以為“詠雪”固然體現了親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晉名士那種灑脫、儒雅的氣質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盡力帶著學生去感受古人那種灑脫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氣息。

學生分析:

我們之前已經學過《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學生積累了一些文言知識,並且熟悉了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步驟,要讀懂這個故事沒有太大的困難。所以,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整理歸納文言知識,挖掘其文化內涵,並努力創造氛圍,讓學生真切感受“詠雪”的情境,鼓勵學生去想象。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

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多角

度思維的能力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理解基本內容。

教學重點

個性解讀。

教學方法:

朗讀法。反覆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主要方法之一,設定此環節的目的是以讀促悟,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故事匯入 激發興趣

由王戎識李的故事匯入新課,引起學生的興趣。

設定此環節的目的主要是考慮到七年級的學生童心未泯,對故事仍有極大的興趣,以此匯入更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

聽讀課文 整體感知

本環節是要求學生通過多形式的讀,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有助於很好的理解文意。

小組合作 疏通文意

難點質疑

本環節要求學生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能大膽的質疑,提出問題。

字詞積累

字詞積累永遠是學習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此環節主要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對關鍵字詞進行歸納整理,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 講故事 談認識

以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文意,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又能檢測學生對文意的認識水平。更符合認知規律。

自主探究 個性解讀

1、文中營造了怎樣一種家庭氛圍?

預設此環節的目的是通過文字進一步理解文意,做到個性解讀。

2、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更好呢?

本環節最能考察學生的`語言文字功底,學生的個性解讀能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

3、你能寫出一個關於雪的比喻句嗎?

生生交流 拓展延伸

再舉幾例古人吟詠白雪時用的比喻的詩句,相互交流並積累。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李白《北風行》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高群《對雪》

教師小結及作業的佈置。

1. 閱讀《世說新語》中的其它小故事,並講給同學聽。

2. 小練筆,冬天到了,請你也寫寫雪景。 反思:我以為,一堂課就像一篇文章,有鋪墊,有懸念,有伏筆,有照應,有過渡,有昇華,要思路清晰,結構完整、行文嚴密、首尾呼應、過渡自然。而課堂的主體就是學生,所以整堂我都以學生為主體,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展示自我展示才華。在設計中,我也力求一種詩意的表達,力求以一個主持人的姿態讓學生感到書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著的,讓學生感到文化延續不斷的脈絡。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地球自轉及其意義》是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第一框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地球自轉和其產生的地理現象;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大大降低了難度,並且具有很大的彈性。我是這樣來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第一:地球自轉的週期、方向等知識看作學生已初步具備的知識,因為學生在國小已經學過了;第二:不要學生系統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只要瞭解“地理現象”;第三:不是要求學生被動的接受,而是要求學生能用事實說明。

2、編排意圖和前後聯絡

這節內容是繼第1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後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現在,對地球自轉進行學習,為下一節學習地球公轉打下了基礎,也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

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為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進述。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為了教學上的方便。

本節內容較簡單,為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是地轉還是天轉?”引出了人類研究地球運動的歷史,讓學生理解了一個簡單的現象是靠人類不斷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學生提高了對科學知識的重視性。

3、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

(2)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能用地球儀科學地解釋晝夜更替現象。

(3)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鍛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學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和實際相聯。

過程與方法:

本節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對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所以本節主要採用組織學生活動的方法,使學生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著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限於七年級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對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理解較為困難,所以把地球自轉和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作為本節重點.採用播放地球自轉視訊的方法使學生直觀地觀察.

教學難點:

由晝夜更替而產生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這是地球自轉的另一個事實。但是學生受活動範圍的限制,對不同地方時間差異較為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於學生系統的理解.

二、說教法

1、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為主。

2、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於七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十分喜愛的網路,生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轉視訊使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地球自轉運動情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3、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教師指導、課件播放、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草原》是一篇敘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作者以生動、清新的筆觸描繪了大草原美麗的風光,而且表現了這裡的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深情謳歌了蒙漢同胞的民族情誼。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寫以及自己情感發展,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一個大家庭,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語言美文質兼美於一體的佳作。下面我要說的是我為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正確讀寫本課的生詞。

過程與方法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和學習中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領悟課文具體描寫景物的方法,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薰陶,體會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意。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領悟課文具體描寫景物的方法,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結構,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體會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意。

二、說學情

國小五年級學生,他們擁有了一定的字詞知識的積累,也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但在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強;學生對重點語句的理解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國小五年級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好動、愛模仿,學習積極性強,渴望受到老師的肯定。這些都將成為我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的因素。

三、說教法

1.情境教學法

由於本文所說的事情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較遠,所以在教學中我會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現場體驗、情感表演等方法,讓學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體會作者期待民族團結的美好心願。

2.多媒體輔助法

我會運用課件出示圖片、播放音樂,渲染氣氛,達到教學目標。

3.朗讀感悟法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雖然與課文中的事情距離很遠,但是我希望學生能夠在我的引導下,採用朗讀體會法,通過默讀、有感情朗讀、男女分組朗讀等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和體會。同時,輔以問答法,通過丟擲問題讓學生思考與回答,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說學法

1.質疑法

我倡導學生對文字質疑、對教師質疑,具有懷疑態度的學生才是真正自主學習的,通過質疑獲得的知識也是能夠牢記的。

2.自主學習法

根據課程標準,我們教師應該作為一個組織引導者出現課堂上,因此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發揮自己的潛力,展示自己的學識,運用自主學習法,才可以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學得更紮實。

3.小組合作法

在學習過程中,我不僅注重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字的交流,也要讓學生互相交流,通過此方法,可以讓學生互相合作、互相競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進入說課的最重要環節:說教學過程。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匯入、新授、情感昇華幾個部分。

(一).情境匯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讓學生靜靜聆聽。

2.由音樂的出處引出陳巴爾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圖、圖片進行簡介,激發學生對這個草原的好奇心。

3.結合圖片音樂,請學生齊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讓學生覺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車上,進入陳巴爾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環境。由文中句子體會到草原之大;接著請學生用眼看,用耳聽,看看前後有什麼區別。體會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後由景及人,走進草原。

(二)新授

1.走進草原

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草原的人們出來迎接大家的情景,這時我會讓學生注意他們的穿著、行為等。講解描寫穿著的比喻句,說明草原人民對“我們”的到來鄭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齊漂亮;講解他們不顧路途遙遠,來接“我們”的情景,說明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講解他們接到“我們”以後的歡騰景象,由男女生分別朗讀文中的各種聲音,最後融合一起,體會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的場景。由本段最後一句“看見了幾座蒙古包”來過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讓學生圈出重點詞,劃出重點句,讓學生明白“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道理,並在今後的閱讀中也養成此習慣。同時,整個體驗過程以學生為主,把機會讓給學生,請他們來談自己的感受,時刻以學生為主體。

2.蒙古包外

我會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第3自然段,並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學生的`回答過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結合圖片,讓學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夥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雖然是聽不懂的語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測,他們一定都會說的一句話,這是一句什麼話?這時候就要把機會讓給學生,給學生髮揮想象力的平臺,綜合學生的回答,迴歸到文字——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蒙古包外的美好願望,是怎樣在蒙古包內表現出來的呢?由此銜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內發生的事情。

3.蒙古包內

首先請一位學生來朗讀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兩個事情,一是草原人們與我們歡飲,二是鄂溫克姑娘為我們表演,大夥一起唱起歌來。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當時的情景,我將運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反覆朗讀。最後進行一個現場體驗,教師播放音樂、出示圖片,將學生分成兩組,扮演兩族人民,同時請幾位女生扮演鄂溫克姑娘,其他同學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課堂氣氛,也體會到當時兩族人民的情感。接著讓學生想象在這樣豐盛的晚餐後,人們會做些什麼,從而自然地過渡到最後一個自然段。

(三)情感昇華

全班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看到草原人們這樣熱情,客人們也忍不住一同歡跳,最後都不捨得走,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課文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句話,我會引導學生回顧剛才學的內容,從初入草原到走進草原,接著進入蒙古包後的種種情景,再次體會草原人民的熱情與希望民族團結互助的美好心願,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體會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意。最後,不需要累贅的語言,只要請學生帶著深深地感情齊讀這句話,結束本課。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無聲的教學語言。我的板書形象直觀的展示了我在本節課的授課內容,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

草原

不捨草原——民族團結

走進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雨說》選自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本單元在七年級上、下冊新詩教學的基礎上,相對集中學習新詩,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和鑑賞能力。

《雨說》是詩人鄭愁予借春雨的擬人化形象,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充滿“愛心”的傾訴,是詩人心靈唱出的一曲動人心絃的愛之歌。在詩人筆下,“雨”被賦予了生命的靈性,成為了一位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這首詩清新明麗、節奏歡快。

2、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詩詞教學要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使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①注重朗讀,感受詩歌語言美

②理解詩情,體悟詩歌情感美

③合作鑑賞,品味詩歌意境美

對於這樣一首優美的詩歌,組織教學時,我把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擺在首位,作為本課教學重點。我希望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挖掘出詩歌中各種美的因素,體會詩歌魅力。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品味詩歌意境美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分析

1、誦讀法 美文需要美讀,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教學中我將“讀”貫徹到課堂始終,要求學生以切合的語氣和語調,很好地表現“雨”的形象,在誦讀中感悟體味詩歌之美。我希望通過“練讀”、“悟讀”、“品讀”三個環節,由淺入深地訓練學生的閱讀和審美能力。“練讀”即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對朗讀進行有效練習,把握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感受詩歌語言美;“悟讀”即邊讀邊領悟,體會詩歌的主旨和詩人的感情,體悟詩歌情感美;“品讀”即品味和鑑賞詩歌意境美。

2、合作探究法 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互相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

3、創設情境法 運用相關圖片創設適合本課的情境。

此外,我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課前確立預習步驟,要求學生熟讀詩歌並蒐集描繪春雨的古詩佳句。

教學過程分析

整體思路: 情境匯入,創設審美情境 品讀詩歌,強化審美體驗 拓展延伸,提高審美情趣

一、情境匯入

(多媒體出示一幅優美的春雨圖,學生欣賞並想象自己就是圖中的某一景物,想象雨姑娘在對你說些什麼?)在現代詩人鄭愁予的筆下,雨更獲得了一種生動活潑的靈氣,幻化成了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淅淅瀝瀝、綿綿密密的雨點是她探訪大地的殷勤的腳步。今天,就讓我們和著喜悅、輕快的節拍,去聆聽“雨說”,感受詩人的清美詩風。

設計思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劉國顯在《開講藝術》中說:“它起著從舊知到新知的誘導作用,起著誘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我設計的匯入環節,希望通過相關圖片,創設特定審美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進入到一種積極的審美狀態中來。由學生說引出鄭愁予筆下溫柔而富有靈性的'春雨。匯入時,教師使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將學生帶入詩一般的情境。

二、品讀詩歌

(一)配樂朗讀,感受詩歌語言美

1、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分小組交流朗讀效果

(2)推選優勝者在全班交流、朗讀比拼(可自選配樂),師生共同點評

(3)多媒體播放課文配樂朗讀,學生聽讀、跟讀

設計思想:這裡留足時間讓學生朗讀,朗讀採用多種形式。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感受詩歌喜悅輕鬆的節奏和韻律,感知清新、明朗、歡快的詩歌語言,把握讀本詩的語氣和語調。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也採用多種方式,師評、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完成這個環節,學生整體感知了詩歌內容,也初步感受了詩歌優美的語言。

2、問題思考:

(1)詩中的“雨”留給你的是一個什麼形象?

(2)通過反覆朗讀,你認為詩歌的語言美嗎?美在哪裡?

設計思想:這兩個問題只要求學生談自己在朗讀後形成的初步印象。如第二個問題學生通過朗讀可能感受到語言美在活潑歡快、親切感人、充滿情趣等方面,談得不全面的可在後面環節的學習中補充。

(二)合作探究,體悟詩歌情感美

學生合作探究以下問題:

1、詩歌題為《雨說》,雨到底說了哪些話?找出其中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詩句,反覆吟詠,仔細體悟其中蘊含了詩人一種怎樣的情感?

2、詩人為什麼會通過“雨”來傾訴自己的情感呢?

設計思想:這個環節主要設計兩個問題讓學生體悟詩歌的情感美。要求學生在朗讀詩歌的基礎上,仔細體會,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第一個環節學生已感受了“雨”溫柔、親切的愛的形象,所以能很容易地找出詩歌中體現詩人情感的句子。讓學生反覆吟詠這些詩句,領悟詩歌所蘊含的美好情感:對中國兒童的真誠祝福,對中國未來的美好祝願。第二個問題的探討讓學生掌握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更好地認識詩歌的語言美。若學生通過問題探究未能很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則可運用資料助讀法,在此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

(三)合作鑑賞,品味詩歌意境美

1、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詩節,與同學一起交流為什麼喜歡它?

2、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配樂齊聲讀詩歌,進一步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設計思想:品味詩歌意境有一定難度,因此我設計一個學生容易把握的問題引導學生品味。學生在談喜歡的原因時可能會談到詩節所表達的情感很美好、描繪的畫面很優美、詩節中某個句子用得很好,甚至某個詞語用得很貼切等等,學生暢所欲言後,教師順勢引導:同學們剛剛從詩歌描繪的畫面、表達的情感和作者的譴詞造句等方面來談,其實詩人正是用典雅的詞語、活潑的口語、優美的畫面來表達自己美好的情感,營造詩歌優美的意境。這樣水到渠成,學生在談自己感受的過程中已經很好地品味了詩歌的意境,與詩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同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與詩歌意境相切合的具體可感的雨中圖景,讓學生如臨其境。

三、拓展延伸

1、多媒體展示幾幅意境優美的畫面,學生欣賞,挖掘畫面中美的因素,任選一幅用優美的語言把畫面中的美表現出來。(課內完成)

設計思想:對於課文的鑑賞,強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但教材只是個範例,我們必須從中走出來,設計拓展延伸環節,旨在推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積累審美經驗。完成這個環節時,教師可給予提示,在每個人心裡對美都有不同的看法,讓學生拋開所提供的畫面,放開視野,談自己心中最美的一道風景。

2、學生選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歌賞析。(課外完成)

設計思想:葉老說:“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在練讀、悟讀、品讀的過程中感受了這首詩歌的音美、情美、意美,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詩歌的重要方法,課後佈置學生賞析詩歌,讓學生能在學有所得後將所學知識遷移與深化。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師也可向學生推薦幾首自己認為很美的詩歌。

評價分析:

本節課我對評價的出發點有兩個:激勵的角度、發展的角度。

1、注重過程性評價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是否與同學進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學習詩歌的興趣和鑑賞詩歌的情趣。在整節課中,對學生每個活動,都注意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2、注意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老師善於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肯定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採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之間的互評相結合,使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獲益。

總之,整節課以審美教育為中心線索,以“讀”貫穿全域性,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能成為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第一步!

說課稿 篇7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魯迅的《故鄉》。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鄉》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小說。第三單元選編的主要是描寫少年生活的小說。而《故鄉》中因為有少年閏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單元。《故鄉》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教材入選這篇小說,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名家名篇,學習閱讀小說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內涵的語言,領悟文章內涵,從而獲得人生真諦!

二.教學物件分析

本文教學的物件是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閱讀小說的知識基礎,因此設計教學活動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們的知識積累和提高閱讀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層內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特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節。

2.學習運用對比和多種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說中內涵豐富的語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課文章較長,在整體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學習運用對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學重點;由於魯迅文章語言晦澀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法學法

新課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上,我主要採取自主、合作的方式,讓他們主動質疑,自己辯疑,自主解答,通過探究學習,思考感悟,從而達到提高個人能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辯論法、誦讀法、重點精講法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以少年閏土,匯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少年閏土嗎?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什麼模樣?同學們想象過中年閏土的模樣嗎?今天我們就走進魯迅的《故鄉》來了解他的模樣。出示課題。

二、走近作者,瞭解作品

魯迅,我們已經學過他的好多作品,所以作者的情況不再詳細介紹。但《故鄉》是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說,選自《吶喊》,可以多做介紹,裡面收錄了好多名篇,比如《孔乙己》、《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及人物形象

1.快速閱讀文章,解決文中的生字詞。(目的是掃清閱讀障礙,積累基礎知識)

2.瞭解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快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小說內容,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通過小組討論,劃分層次,學生主動作答,最後明確: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我設計這一環節是鍛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及概括總結的能力,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3.分析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首先學生默讀描寫閏土和楊二嫂的段落,完成表格。通過表格,體會人物的變化,學習對比手法和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方法。

閏土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動作、語言

對“我”的態度

對“生活”的態度

楊二嫂

年輕時

年老時

外貌

語言

動作

(這一環節通過師生與文字之間的反覆對話,讓學生從文字中搜集資訊、整合資訊,對人物形象獲得初步體驗,突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第二課時

一、回顧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二、由閏土和楊二嫂的形象特徵,引導學生探究人物命運根源

學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師引導歸納:

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

2)辛亥革命後十年間……;

3)閏土揀“香爐”和“燭臺”。

歸納原因: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是農民生活貧困的根源,也是造成人民人格扭曲的罪魁禍首。

三、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1、品讀文章78——最後,理解作者的希望。(通過小組辯論的方式)

這一部分中有一些較難理解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品味其深刻內涵。如:“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隻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去奮鬥.就會迎來新生活。

2、總結本文中心思想:文章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的變化,揭示了舊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願望。

四、拓展延伸:有關故鄉的詩詞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4、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5、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逢入京使》

五、作業練習

1.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句子,試著分析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

2.運用對比等描寫手法,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字數不限。

(第一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對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題一方面為了讓學生掌握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附板書設計

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少年閏土→對比←中年閏土

可愛、勇敢、活潑麻木、遲疑、受盡苦難

人物(喜愛、崇拜)(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年輕楊二嫂→對比←年老楊二嫂愛打扮、精明貪小便宜、尖酸刻薄

(不討厭、不喜歡)(厭惡、討厭)

情感揭示了舊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願望。

(板書是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這樣的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此板書設計是為突出教學重點、難點服務的,並且也使學生能通過板書對文章一目瞭然,且加深了理解。)

結束: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內容,希望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導,謝謝。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與課題

這節課的課題是《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課哲學部分第七課《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第一節第三框題。教材第六課講有關價值觀的內容,第七課前兩個框題闡述人的社會性及個人和社會的關係,這些內容都為討論人生價值問題作了理論鋪墊,後面的內容都講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因此,該課具有承前啟後的功能,加之顯而易見的德育目標,該課是至關重要的一課。

二、學生情況

從學生普遍的思想狀況看,都存在著對人生價值目標定位模糊或定位過低、在此問題上認識能力到位而行為能力較差的狀況,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一些學生不願意甚至拒絕談論這一話題。如何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感動並樂意探討人生價值問題是關鍵。

三、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以人為本、重視開放性、實效性、創新性;自我設想:知識不如體驗,知道不如行動,德能兼顧,知行合一,以此為據,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層面:識記人生價值的內容,理解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及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的關係,能夠用這些原理分析評價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蹟,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通過感受先進人物的事蹟和理論分析,讓學生懂得只有給社會做了貢獻才有實現自我價值的可能,從而感到應當並樂意討論這一話題;通過情景問題的討論和互動,讓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可以為社會做點貢獻,並從貢獻中體味到實現人生價值的樂趣。

3、過程與方法:閱讀中歸納知識,對話中理解知識,探究中運用知識,互動中踐行知識。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為什麼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確立依據:(1)從內容結構看,人生價值觀的本質是本課的中心問題。(2)從學生的思想實際看,學生在看待人生價值問題時存在著只重視索取而淡化貢獻的片面認識。

2、教學難點: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的關係。

確立依據:(1)理論色彩強,非常抽象,若不通過具體事例分析,學生很難懂得“物質貢獻可以轉化為精神力量”的道理。(2)從現實來說,社會評價體系中的確存在看重物質貢獻而看不到精神貢獻的情況。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教無定法。本節課教學中運用到了師生談話法,問題引導法,合作探究法。

2、學法:比較分析法、閱讀歸納法和合作探究方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1、課題的引出

情景匯入,選取央視感動中國人物圖片(袁隆平、叢飛、黃柏雲、王順友)分別進行點評,用時較多,意在引出課題,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2、關於“人生價值的內容”的學習

首先讓學生集體朗讀P80第三段(強化氛圍),回顧第六課關於“價值”概念的定義,將事物價值的界定和人生價值的界定進行比較分析,找到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幻燈同步展示。

3、重點內容的提出與解決

前面分析認為人生價值包含兩個方面,而課本標題卻說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為什麼?自然引出了重點問題。為什麼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是重點,但重而不難,課本從三個方面闡述理由,已經很透徹全面了,一一講授費時費力效果不好,我的做法是: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本,由一位同學概括理由後教師稍做點拔,只要學生理解三條理由都在說明貢獻比索取更重要就行。同步展示幻燈。

4、討論互動並解決難點問題

前面說只有先做貢獻,創造了社會價值才有可能得到社會的肯定和回報,並實現自我價值,那作為學生的我們能否給社會做點貢獻呢?幻燈展示問題:

[1]說明:討論互動環節,開放不是放開,重在組織和引導,我的問題本身既限定了討論的範圍也提供了切入的角度,在組織方式上可以迅速分成小組,產生組長或發言人,記錄討論中每個人的觀點並進行整理。

[2]討論過程及結果:三個小組發言人發了言,教師概括主要觀點並板書“每個人都可以為社會做貢獻。

[3]難點的克服:

當發言學生提到對社會的貢獻既可以是物質的也可是精神的時,抓住時機,解決難點。難點克服的辦法是:化抽象為具體,舉例說明。

5、互動中產生並佈置作業。

一句話引出活動:“現在只是口頭上說學生也能為社會做貢獻,行動上能不能?”要求學生每個同學拿出一張小紙條,在小紙條上寫一件事,這件事出門就能做到且能為社會做貢獻,寫好後相互交換,使得每個學生至少知道有兩件這樣的事可以做,並且要求這件事一定要做,並在班會上檢查完成情況。我把它叫行為作業,好像比做幾道選擇題更合適些。

6、結尾

建議唱《愛的奉獻》,教師起頭大家齊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麗的人間……”(鈴響,下課)。

說課稿 篇9

一、文字解讀

《我與祖父的園子》選自蘇教版第十冊,這篇課文節選於著名作家蕭紅寫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通過對“我”童年時代跟隨祖父在園子裡勞動情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懷念。

課文共14個自然段,可以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通過蜜蜂、蝴蝶等的描寫,來反映祖父的園子充滿生機。 第二段(3--12自然段):我和祖父在園子中勞作的情景,體現出祖父的園子帶給了我無窮的樂趣。第三段(13-14自然段):作者記憶中的園子裡一切都是鮮活的自由的。

文章語言平實、質樸、自然,富有獨特的藝術個性,既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農家園子的風景圖,又勾畫了一個天真、活潑、頑皮的農家小姑娘形象。正如著名作家矛盾所說的,蕭紅的作品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

隨著作者富有詩意的語言,我們走進了祖父的園子。祖父的園子是一幅明麗的漂亮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畫裡有樹、有花、有菜、有莊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螞蚱、有小鳥、有風、有雨,還有太陽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這是作者童年的樂園(作者曾稱它為自己的後花園),就像作者說的一樣,“花園裡邊明晃晃的”,“新鮮漂亮”。

這裡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滿了生命的氣息。這裡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鳥是自由的,蟲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麼都是自由的,空氣裡瀰漫著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這自由是她童年快樂的源泉。

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著祖父在園中,栽花、拔草、種白菜、鏟地、澆水,當然這都是童年遊戲的內容,不是真正的勞作,是“亂鬧”,至於摘黃瓜、追蜻蜓、採倭瓜花、捉綠螞蚱,更是孩童的遊戲了。玩鬧累了,就在園子裡睡下。當然,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他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對孩子傾盡了愛心和耐心。他的愛放飛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愛的包圍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正是因為作者的心靈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裡,一切才是自由的.,快樂的,甚至是充滿夢幻色彩的。

孩子氣十足的腔調,春天的泥土般新鮮的語言,詩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達方式上的突出特點。

選編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書,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並積累語言。

二、說設計理念

題目中最核心的詞語是“園子”。是園子給了蕭紅自由歡樂、幸福的童年,是園子承載了祖父和蕭紅純真、親密而濃厚的親情之美。園子中的兩個人物,“我”如此的調皮、搗蛋,在園子裡瞎鬧、亂鬧、盡情玩耍;祖父慈祥,有親和力,只要我開心,祖父就是快樂的。祖孫二人互為對方快樂的源泉,說說笑笑,其樂融融。課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在園子中小蕭紅是自由的,園中的萬物也是自由的,正因為心是自由的,所以眼中的物也是自由的。教學時要扣住這條情感線索,展開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相關要求,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結合課文情境,學習生字新詞;感知課文內容。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感受園子的快樂、自由。

4、感受蕭紅語言新鮮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其中,教學重點為:感受在園子裡充滿樂趣、自由自在的生活。

教學難點為:初步感悟園子的精神意義以及感受蕭紅語言新鮮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時,我大致安排瞭如下教學環節。

(一)、原著匯入,引出課題。

上課伊始,藉由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寫下的心聲“就這樣一天一天的,祖父,後園,我,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引出課題。以“為什麼她對園子如此念念不忘呢?這個園子給童年的蕭紅留下了什麼呢?”領著學生一起走進文字。

設計說明:以小說中經典的語言過渡、拓展,將課文置於《呼蘭河傳》的背景中,既與文字的理解相得益彰,又可引發學生閱讀的慾望。

(二)、初讀檢查,整體感知 。

1、檢查對課前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整體感知。

2、在三組詞:蜜蜂 蝴蝶 蜻蜓 螞蚱、倭瓜 黃瓜 玉米 穀穗 韭菜、栽花 拔草 下種 鏟地 澆菜的教學中把握“倭瓜、下種、螞蚱”等詞語的讀音,理解“倭瓜”的意思。並利用三組詞的不同規律找出課文中的相應段落。

3、指名讀直接描寫園子中花草蟲鳥的段落。

4、讀我和祖父在園子中勞動的內容,並選擇有趣的場景讀給大家聽。

設計說明:略讀課文前的“學習提示語”和每組課文前的“單元導語”,意在燃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課文與課文之間的前後聯絡,還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所以要讓學生結合課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讀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特點。

(三)、走進園子,感受園子的快樂與自由。

1、自由的讀第2小節,在“我”眼裡,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呢?

抓住“我家有一個大園子,這園子裡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體會園子裡樣樣都有;抓住“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些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體會園子中色彩之美;抓住“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跟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體會園子的生機之美。並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感悟領略到這是一個給人帶來欣喜、快樂的園子。

2、讀第13小節,說說在“我”眼裡,又是一個怎樣的園子?

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為總領,抓住“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體會花兒、鳥兒、蟲兒的自由;抓住“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體會作物的自由。在體會中感悟語言新鮮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設計說明:精讀文字,抓住重點句段,採用質疑提問、感情朗讀、想象說話等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思考和自由發揮的空間,還能更好地讓學生體驗和感受文中的場景和意境,並把語言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四)總結課文,課外延伸。

1、同學們,讀著讀著,我們開始羨慕作者的童年有這麼一個園子,我們也似乎讀出了作者為什麼對祖父的園子念念不忘,因為它是一個——快樂的園子,因為它是一個自由的園子。同學們當我們下次再次走近這個園子的時候,也許你就會有許多新的感受。讓我們深深地注視著這個園子,輕輕地與它告別——我和祖父的園子。

2、課後閱讀蕭紅的《呼蘭河傳》或魯迅的《三味書屋和百草園》。

設計說明:通過課文的學習,為學生架設一座橋樑,以此走進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知道一本名著《呼蘭河傳》,知道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學生的視野稍稍地越過課文的圍牆駛向更遙遠的天地。

五、說板書設計

附板書: 快樂

我和祖父的園子

自由

板書設計含概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即園子的精神意義——快樂和自由,簡潔,精練,讓人對課時內容一目瞭然。

標籤:說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