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說課稿1.22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地位與內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第8課《詩三首》中的第二首這個單元主要是學習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單元內容包括:《<詩經>兩首》、《離騷》、《孔雀東南飛》、《漢魏晉詩三首》,是高一新生繼必修1第一單元學習中國現代詩歌的基礎上又一關於詩歌學習的階段

而《短歌行》是魏時曹操以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四言詩,它雖然繼承了漢代樂府的傳統,但面對人生苦短卻一掃兩漢時期及時享樂的腐朽詩風,代之以新鮮的現實內容——政治理想的高揚,建功立業的慾望,強烈的個性,都體現了魏晉時代文人的創作風格學習它對中學生思想道德及人生價值取向有著正面的教育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閱讀鑑賞”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主體新課標對這部分的要求是學生能在鑑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並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教學大綱和教材都強調高中語文詩歌鑑賞單元的教學必須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為主,教學重點必須放在如何指導學生閱讀鑑賞這方面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特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詩歌;

(2)、理解曹操“憂”的內涵,感受詩歌的情感變化;

(3)、學習並掌握詩中運用比興、典故等表現手法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情境創設,反覆誦讀、質疑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文字,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方法歸納等學習能力

3、情感與態度:體會並學習曹操為實現人生價值而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難點:1.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2.運用典故及比興手法表達感情的技巧

四、說學情

我所上課的班級為K一1班,該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是這樣的:

1、知識能力方面:詩歌重朗讀,而在朗讀方面,相對其它文學體裁而言,我校高一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興趣會大一些,如果能抓住這一點,會增加課堂的學習氣氛但學生對詩歌的認識基本還停留在初步認識上,在必修一第一單元中國現代詩歌學習的時候,我們發現:學生閱讀面狹窄,生活閱歷淺,沒有耐心透過詩句深入探究詩人的思想情感,以致於難以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本單元雖然有了前面幾首詩歌的教學鋪墊,但感覺學生品讀詩歌的底子仍然比較薄弱,對詩歌鑑賞感悟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2、個性方面:這些學生學習不夠積極主動,喜歡沉默,不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主動表達喜歡被動接收,老師講一點就學一點,自主性需要培養和提高

學習方法方面:由於學習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課外能獨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業的不多,沒有時間複習更不要說來預習新課了,常常是一篇課文在上課前班裡找不到幾個有閱讀過的,很多教學任務只能依賴於課堂時間來完成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習者特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能動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獲得學會學習的能力與方法,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策略:

1、體驗法:學生結合情境,通過誦讀,深刻理解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2、質疑釋疑法: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個性化閱讀能力

3、小組合作與對話交流法:通過學生與文字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教師對話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運用新舊知識進行拓展遷移,豐富詩的文化內涵

五、說教學資源的準備

①《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的一段視訊剪輯

②自制ppt課件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情境,明確學習目標:(4分鐘)

1、導語:歷史是任人塗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煙塵後,歷史人物的模樣難免模糊現在,請你談談,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樣一個人物?

2、匯入課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當年他親率八十萬大軍,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聯盟”,夜宴群雄,橫槊賦詩時所吟唱的《短歌行》

設計意圖:從說曹操開始,看學生的知識儲備和閱讀面如何引導學生走進詩歌,走進曹操的內心

(二)、整體感知詩歌(8分鐘)

1、朗讀感知:組織學生自由閱讀全詩,初步感知詩句

2、正音教師使用多媒體出示對此詩預設的重要字的讀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的一段視訊剪輯

4、請一生朗讀全詩

設計意圖:原生態的閱讀才能真實看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不要先入為主,尊重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讓學生自主閱讀,讀順“橫槊賦詩”的視訊讓學生對比別人的閱讀,以此進一步感知詩歌的情感

(三)、文字賞析過程(25分鐘)

第一種方案(非指示性教學法的嘗試)自主、合作與對話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再讀詩歌,提出問題

2.組內對話:小問題,容易的問題小組內解決

3.組與組對話:小組選派代表將組內部不能解決的且有代表性的問題寫到黑板上去,請求其他組幫助解答

師生對話:組與組對話不能解決的問題再由老師啟發點撥釋疑

第二種教學方案:教師預設問題,師生合作探究

1.解題;

2.寫作背景;

3.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探究一:詩人在這首詩中流露出怎樣的情緒?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呢?

①思考曹操在對酒當歌之際,有著怎樣的情緒,並試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概括這情緒

②當讀到“對酒當歌”時大家有沒有聯想起以前學過的一些有涉及“酒”這個字的詩詞呢?

過渡:歷史上,飲酒想起詩,賦詩想起酒,酒與詩好象是孿生兄弟,結下了不解之緣請大家說說此詩中曹操喝酒時發出的是怎樣的`感慨?

③作者憂愁的是什麼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時候用了什麼修辭?這種修辭的好處是什麼?

過渡:自古以來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請說說⑤曹操《短歌行》開頭也發出了時光短促,人生幾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嘆人生苦短之後為什麼又認為只有酒才可解難忘之“憂思”呢?探究二:常說酒後吐真言,那曹操飲酒後有沒有向眾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麼呢?請結合文字中的詩句加以說明

②這些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表達技巧?

③詩人引用典故來表達什麼心理願望,這樣表達又有什麼作用呢?

④請位同學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⑤歸納引用典故的表達效果

過渡:滿腹經綸富有才華的曹操以委婉的語言向眾人傳達了自己渴求賢才、禮遇賢才的一片誠心根據我們剛才對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運用典故的詩句應如何理解清楚,這樣用的好處是什麼?

探究三:詩中除運用典故之外,還使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思想感情?試作分析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師小結:通過對詩人多種表現手法的理解,我們走進了作者的內心,明白曹操在詩中不僅表明了自己的求賢之心,也表明了對賢才的禮待,更表現著一種真誠感人的力量可以說,這首詩本身就是在為求賢做著努力,打著“廣告”

設計意圖:1.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組內生生對話、組與組之間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等幾種互動對話方式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及表現手法,學會鑑賞詩歌,掌握相應的方法與技能讓學生有一課一得的感受這也是重難點突破的手段

2.在學生對話交流的過程中適時穿插進朗讀,使學生的感悟和理解與文字有效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

3.學生臨時生成的問題與考驗著教師的基本功與課堂駕馭能力對教師而言,這是一種挑戰但我以為,這樣的課才真實

(四)、課堂鞏固(8分鐘)

背誦《短歌行》

設計意圖:本首詩表達感情曲折多變,感情充沛,適宜朗讀,且有不少的精華句子,讓學生通過反覆吟詠,體會詩人的情趣用課堂時間也是為了及時落實與鞏固背誦任務

七、說作業設計

閱讀曹操的《求賢令》一文,再結全《短歌行》一詩,以書面的形式談談曹操的求賢觀對現代生活有什麼啟示,對你有什麼啟發?要求:先寫在紙上,再準備發言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讓學生在學完課文後通過寫來交流,通過寫加深對本詩的理解

八、說板書設計

表達格式:手法內容作用或效果

運用了 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 ,表達(抒發、體現)了詩人 的思想感情(心意、情懷、理想、高尚品德等

藝術手法

用典 典雅耐讀 富於文采

增加內涵容量;

詠吏以言志或抒情

比興 形象生動

借代 引人聯想 形象突出

特點鮮明 具體生動

思想情感

憂 解憂

人生苦短——>只爭朝夕

賢才難得——>招納賢才

功業未就——>天下歸心

思想情感和藝術手法是本課的學習重點與難點,將這兩部分板示給學生以條理清楚,重難點突出的印象表達格式的歸納是對知識上升為技巧方法的指導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生命的起源》是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7單元第21章第1節的內容,屬“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之一——生物多樣性的相關內容。本章教學內容從生命起源開始,到生物進化,最後關注人類自身的起源和發展。《生命的起源》是本章的第一節,也是生物進化的歷史起點,主要介紹了生物的起源的過程,為後面繼續學習生物進化的歷程和生物進化的原因起到理論支援的作用。

二、說學情

“盤古開天地”“腐草化螢”“女媧造人”“創世紀”等神話或宗教故事等都涉及生命的起源問題,學生應該能從多個方面獲得一些資訊,但這些資訊往往有所偏頗、失之科學,因本節內容涉及的年代久遠,學生不能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所以難以理解原始大氣與現今大氣的成分差異,以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能量來源等知識。鑑於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圖片、文字等資料,並準備多媒體素材,讓學生逐步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

三、說教學目標

1.比較並區別神創論、自然發生論、生生論、宇宙生命論和化學進化論等有關生命起源的主要觀點;描述化學進化的過程。

2.通過分析本節課的幾個重要實驗,提高實驗分析的能力。

3.通過對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討,形成敢於質疑的科學品質。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雷迪實驗和巴斯德實驗、化學進化過程和米勒實驗為本節重點內容,而原始地球條件下的化學進化過程為本節課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情況,我運用情境創設、互動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比較法。充分利用圖片和視訊展示化學進化的過程,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六、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活動匯入:讓學生簡述課前蒐集到的有關生命發生的神話故事。學生通過課前的資料蒐集,能說出“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創世紀”等神話傳說或宗教故事,我及時對學生的描述給予鼓勵性評價,隨後追問:你們認同神創論的觀點嗎?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從而引出課題——生命的起源。通過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意識到神創論觀點的錯誤之處。

2.新課展開

這一部分將分為如下三個環節:

環節一:自然發生論

教師通過多媒體簡單向學生講述自然發生論的主要觀點:生命是從無生命物質自然發生的,如“腐草化螢”“腐肉生蛆”等。

環節二:生生論

給學生播放巴斯德鵝頸瓶的實驗視訊,同時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最終是誰通過實驗證明“腐肉中的微生物也不是來自肉塊本身,而是來自微生物的”?

(2)鵝頸瓶實驗徹底否定了自然發生論,確立了生生論。生生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通過該環節,讓學生對巴斯德的實驗有清晰地認識,並且明確生生論的主要觀點:生物只能來自生物,不能由非生命物質隨時自發地產生。

之後設疑:為什麼說生生論沒有解決生命起源的問題?從而引出第三個環節。

環節三:化學進化論

首先簡單介紹宇宙生命論的主要觀點:認為生命是來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之後講述化學進化論的觀點: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漫長的化學進化過程逐漸演變而來的。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該觀點,我會播放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動畫,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化學進化過程的三個階段。當學生對化學進化的.過程有了感性認識之後,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總結每個階段的發生場所、條件以及生成物質。教師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結合板畫補充講解化學進化過程示意圖。

這樣,通過直觀演示動畫、小組討論以及畫示意圖,化抽象為直觀形象,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從而突破本節課難點。

繼續設疑:在原始地球條件下能夠形成有機小分子嗎?從而引出米勒的實驗。教師首先講解米勒的實驗裝置以及實驗過程。同時在PPT上展示如下幾個問題:

(1)實驗過程中的火花放點模擬了原始地球的什麼現象?冷凝器可使反應後的氣體與水蒸氣冷凝形成液體,這模擬了什麼過程?

(2)米勒的實驗結果支援了生命起源過程中的哪個階段?

這樣,讓學生自主合作分析米勒的實驗裝置及結果,得出結論:無機物合成簡單的有機小分子物質。提高了學生觀察分析以及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之後,教師給學生補充“熱泉水口”的相關內容以及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人工合成核酸的實驗,讓學生認同:化學進化是可能的,也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

3.小結作業

通過讓學生列表對比有關生命的起源的幾種主要觀點,讓學生進一步梳理知識,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減輕學生的負擔。

讓學生課下通過網際網路、報刊等媒體蒐集有關生命起源的最新報道,並與學生交流。提高蒐集資料的能力,讓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究無止境。

七、說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閆美玲,來自金茵國小。今天我主要說說《學會感恩》這節課。

一、 設計背景: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 ”,“知恩圖報”一直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自古以來,人類感恩的美德一直在延續。然而現在的國小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地位特殊,長輩的呵護、父母的溺愛,使他們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還有不少的學生令人遺憾地成了不知感恩,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我們身邊,這些現象比比皆是:在家裡,吃飯時最好的菜他一人獨享;電視遙控器他一人主宰;一點兒不如意就大吵大鬧,或時不時給父母臉色等等,不知感恩父母。為了把中華民族感恩的傳統美德一直延續下去;也為了喚回學生回報愛心的良知,重新構築健全的人格,激發學生愛的情感。所以,我設計了《學會感恩》這節課。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會感恩,能夠體會父母對他們的關愛,喚醒孩子們麻木的心靈,感受親情的溫暖,培養感恩意識。

2、引導學生在自主反思,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學習中,認識到做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3、通過體驗活動激發學生情感昇華,學會感恩,以充滿愛的心態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感恩意識,學會感恩。

難點:在生活中學會感恩

(三)時間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環節:

1、故事匯入,滲透話題。

2、傾訴心聲,感受親情

3、感悟親情,學會感恩。

4、創設情境,體驗親情。

5、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6、行前站,做一做。

三、教學方法:

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本節課具體的內容,我採用了故事、測試、創設情境、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等方法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和情感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滲透話題。

國小生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因而生動有趣的童話、寓言故事最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啟發他們思考,根據這一特點,我採用了故事匯入法。上課,我先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人同時去見上帝,問上天堂的路怎麼走。上帝見兩人飢餓難忍,就給他們一人一份食物。一個人接過食物,甚是感激,連聲說:“謝謝,謝謝!”而另一個人接過食物,卻無動於衷,好像別人就應該給他似的。於是,上帝讓那個說“謝謝”的人進了天堂,另一個人則拒之門外。被拒之門外的人很是不服:“我不就是忘了說句‘謝謝’嗎?”上帝說:“不是忘了,沒有感恩的心,就不可能說出謝謝的話;不知感恩的人,就不知愛別人且也得不到別人的愛”那個人還是不服:“那少說一句‘謝謝’差別也不能這麼大呀?”上帝說:“這沒有辦法,因為上天堂的路是用感恩的心鋪成的,上天堂的門也只能用感恩的心才能開啟。”講完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上帝為什麼讓那個說‘謝謝’的人進了天堂,另一個人則拒之門外呢?”這正是這節心理課要討論的要點,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懂得:做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感恩的理解,初步瞭解感恩就是感謝別人給予你的恩情。

(二)傾訴心聲,感受親情:

在我們的生活中最應該感恩的人莫過於父母,因為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讓我們享受到了人世間的'親情和幸福,親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礎,只有愛父母,才會愛老師、愛學校、愛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才能永駐真愛,形成質樸健全的人格。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選擇了父母作為切入點,找了一些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圖片(出示)這些圖片是孩子們生活的縮影,可以幫助他們開啟記憶的大門,回憶一下過去和父母相處的日子。學生一邊看,我一邊敘述:“同學們,是媽媽冒著生命的危險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從我們呱呱墜地到啞啞學語,又到上學讀書,這期間少不了風風雨雨、磕磕碰碰,同學們在這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多少心血啊!父母是一把屎一把尿的養大你,想想生日時父母的祝福,想想生活中父母的關懷,回憶一下和爸爸在一起的歡樂時刻,想想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再回憶一下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時刻。此時此刻你最想對父母說些什麼呢?”引導學生講一講平時父母是怎樣關心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的事例,說一說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讓大家一起來分享。心理健康課對老師來說是傾聽、是引導;對學生來說是傾訴、是交流,它為學生提供一個說心裡話,宣洩情緒的機會和場所。課堂上,我為儘量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說出他們的心聲,在感知、傾訴、明理之後,再引導學生對自己過去的行為進行反思、檢查、評價,,讓學生髮現自己的不足,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懂得用實際行動關愛父母。

(三)感悟親情,學會感恩:

教學中,我們經常運用正面事例來教育和引導學生,但是,反面事例運用好了更能給學生以警戒和啟迪。所以這個環節,我從生活中選取了一個典型的反面事例(出示)。國小生的情緒很容易激動,看了這則報道,可能會說出一些偏激的話,“小良真是太沒良心了!我真想揍他一頓!”面對這些情緒化的孩子我會及時引導他們:“小良確實太讓人生氣了,但是我們揍他一頓能解決問題嗎?假如小良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會怎麼說?”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理智地面對現實,學會冷靜地處理問題,幫助小良改過自新,從小良身上汲取教訓。然後,我再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小良,你會怎麼做呢?”讓學生在角色轉換中,體會到父母心靈深處對自己的期望,感悟親情,從而學會感恩。

接下來我準備了一個親情小測試(出示),讓學生從這個小測試中懂得做子女的不僅要接受來自父母的愛,更應該懂得回報父母的愛。我及時捕捉教育時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出示):“請閉上眼睛想像,假如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就在你的面前,此刻,你最想為父母做些什麼呢?”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用

為您服務

為您服務 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喚回學生愛的良知,把親情回報付諸於行動,學會表達感恩之情。

(四)創設情境,體驗親情:

心理健康課上,無論多麼精彩、多麼生動的講授都無法替代學生親身的體驗,只有體驗才會讓學生有不同程度的感悟。所以,我設計了這個環節,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出示)。我先讓同學們選一個最舒服的姿勢,然後閉上眼睛,想像此刻我們正坐在一架寬敞明亮的飛機裡,耳邊迴響著美妙的音樂,望著窗外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飛機下方是一片汪洋大海,景色是那麼迷人,空氣是那麼清新,心情是那麼的愉快,我們陶醉其中。突然,飛機劇烈的抖動,甚至還發出刺耳的鳴叫,這時,揚聲器裡傳來機長的聲音:“各位乘客請注意!飛機發生故障無法排除,五分鐘之後將墜入大海,請在五分鐘之內寫下您最後的遺言!”遇到這樣突如起來的事件,也許會有同學大哭起來,也許會有同學不願接受這個現實,我會這樣引導他們:“同學們,我知道你們不願意離開你們的父母,但你們必須接受現實,只有五分鐘的時間,此刻,你最想對爸爸媽媽說些什麼呢?把它寫下來吧”也許他們會寫出平時想說卻沒有對父母說出的心理話;也許會寫出自己以前的任性不懂事;也許他們想再聽聽媽媽的嘮叨,看看爸爸嚴厲的目光,此刻,他們會感到媽媽的嘮叨聲是那麼動聽,父親嚴厲的目光是那麼親切……寫完後,我這樣引導:“同學們,飛機將要墜入大海了,如果你想讓父母聽到你的心聲就大聲的念出來了吧!”學生唸完後可能已經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了,我再次引導:“同學們,飛機就要墜入大海了,讓我們一起大聲喊一聲‘爸爸媽媽,我愛你!’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通過“寫遺言-念遺言” 使學生的情緒得到了很好的宣洩,這樣既營造了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又能增強學生的心靈體驗,從而有助於學生主動地、自覺地去調整自己的某些觀念,進而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我相信孩子們經歷了這樣一次“生死離別”之後,對感恩會有更深的體會,相信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對父母會多一份的理解和關懷,做一個懂父母愛父母的人。

(五)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為了引導學生把感恩父母拓展到感恩更多的人和物上,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同學們,生活中我們應該感恩的太多了,除了我們的父母還有教我們知識的老師,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同學,以及賜予我們萬物的大自然等等。同學們,如果你對他們有感恩之心,感激之請,就儘快的表達出來吧!”(出示)我感謝—(老師、同學、社會、大自然……)我相信學生們興致一定會很高,一定會說出很多感謝的話。他們可能會感謝老師給予他們知識,感謝同學給予他們幫助,會感謝陽光給予他們溫暖,感謝醫生給予他們健康……這時,孩子們每一句感謝的話,都是一顆顆純真的心,我相信一顆顆感恩的種子已經悄悄地播種到了每一個孩子的心田,而且將生根、發芽。

為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感恩,培養正確的感恩觀。我又選擇了這首詩(出示)。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周圍所有的人。感恩傷害你的人,是他們磨練了你的意志。感恩鼓勵你的人,是他們讓你信心十足。感恩授予你知識的人,是他們照亮了你前進的道路。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們讓你豐衣足食。感恩幫助你的人,是他們給了你再生的希望。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們激發了你的自尊。通過配樂朗誦創設情景,烘托氣氛,激發了學生讀詩的熱情,目的是引導學生做一個胸懷寬廣的人,這樣才能對社會對他人長存感恩之情。

精彩的結束語不僅僅是對這節課的總結昇華,更是對學生寄予的無限期望與啟迪。所以,最後,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同學們,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這樣做並不難,只要我們有這份心,我們終會發現,如果有一顆感恩的心,生活便會在我們的眼裡變得越來越美好!”

(六)、行前站,做一做:

我安排了這樣的實踐活動——做一做:每天為父母、老師、同學等最少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達你對他們的感激之情;寫一寫:課下寫一寫,你要感激的人以及你打算為他們做些什麼。

最後我選擇了《感恩的心》這首歌曲(出示),和同學們一起用手語來表達感恩之心,用歌聲來唱出感激之情,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情感得到昇華,在歌聲中結束這節課。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的說課篇目《〈論語〉十二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12課課文。它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

第三單元所談論的“學習生活”這個話題,所選課文側重於寫學習生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髮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國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知曉學生學情

1、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這是同進入七年級後第二次學習文言文,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難度,而且學習興趣較低。

2、從學生基礎分析:我們位於城鄉結合部,生源嚴重不足,所照學生基礎薄弱,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定應降低難度。

2、要上好這節公開課,教師必須在預習課上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三、學法和教法

1、根據學生學情,我們在預習課上應指導學生要充分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弄清實詞的含義,理解每一章語錄的意思。為將來繼續學習古文打下堅實基礎。

2、分類整理歸納法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這也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

3.情景教學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載道”。教師充分利用語文課文中生動、豐富的德育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點撥學生。國中學生已逐漸產生了豐富的精神需求,他們渴望知識,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價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學生的切身體會喚醒學生;用民族自尊、愛國主義的信仰激發學生。

4.誦讀法

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國中生剛接觸文言文不久,通過反覆地讀、大聲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古文的語感。注音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

5.採用多媒體,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採用多媒體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四、教學過程展示及設計理念闡述

1、匯入語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這樣標榜過《論語》的作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中北京大學教授于丹曾用七天時間講解《論語》心得。孔子在國外的影響:韓國的孔廟、日本的孔廟、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論語》的著作、法國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國著名哲學家孔子生平》。

設計理念闡述: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看到中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理由無非是時代久遠、學了沒用、枯燥乏味之類。也有語文教師向我說傾訴過同樣的感受,問我文言文該怎麼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說。這樣的導語無非是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他們學習古文的興趣。

2、預習檢測

A、學《論語》說《論語》(介紹《論語》這部書)。

B、學《論語》知孔子(介紹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

C、學《論語》清字詞(掃除課文中的生字詞障礙)

D、學《論語》譯課文

本環節設計目的:瞭解《論語》及孔子,理解每一章。可以以學生為主,教師只稍加點撥即可。

3.教學目標確定

教學目標的'確定可有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討論確定,也可有師生共同確定。但無論是那種確定方法都在強調學生的參與。我採用的是:師生共同確定。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依據單元提示,結合本課具體內容及課後練習,師生共同確定本課的教學目的:

A、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B、理解、掌握重點詞語的讀音、解釋,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C、掌握整理歸納的學習方法;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懂得聯絡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目標為“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種三維目標有利於教師操作。

4、學《論語》理知識

A、梳理文言文知識

此環節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之一,不僅讓學生理解鞏固課文的主要知識點,而且在此基礎上,能讓學生了解掌握“歸納整理知識點”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複習習慣。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異義”、“成語歸納”

教學方法:先展示課件,請同學舉手發言,回答各個部分的問題,老師適當加以解釋。然後,在學生掌握課內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延伸說明這種學習方法——“歸納整理法”的好處:a有利於理清課文知識點,便於積累、複習。b有利於訓練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c有利於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

B、梳理課文思想內容

在上節課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小組合作從“求知識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個方面梳理課文內容,從而感受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5.學《論語》悟人生(聯絡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論語》所蘊含的人生道理)

此環節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針對我班學生2個月時間所出現的學習及人際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有意識地通過本節課所蘊含的道理,旁敲側擊的對同學進行指導教育,通過他們自己的思考討論,理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文含義,加深記憶,並能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老師舉例,設定情景,請同學們討論,面對這種情況,應該用我們所學的課文中的哪一則來教育他們。

例:有位同學每天回家都急著把作業寫完,但老師發現他的作業質量不高,好像都沒有經過思考,不會的就空著交上來;還有一位,覺得自己都會了,可以自己思考問題了,上課都不注意聽,你們覺得這樣做對不對?我們該怎麼教育他們呢?為什麼?

討論之後,回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並解釋意思。

6.學《論語》寫心得

我們學習完這篇課文,接觸到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對課文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與掌握,大家把自己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寫下來。也希望同學們把今天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做到學以致用。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是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國中數學七年級下學期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的第一節第三課時內容。

2、地位和作用

由於角的形成與兩條直線的相互位置有關,學生已有的概念是兩相交直線所形成的有公共頂點的角(鄰補角、對頂角等)即兩線四角,在此基礎上引出了這節課:兩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形成的沒有公共頂點的八個角的位置關係——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研究這些角的關係主要是為了學習平行線做準備,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判定恰恰是後面順利地學習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的基礎和關鍵。這一節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兩線四角 承上 三線八角 啟下 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

二、教學目標設計

由於本節課只有一課時,主要讓學生理解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概念,明確構成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條件。所以,教學目標體現在:

(一)

1、明確構成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條件,理解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概念。

2、結合圖形識別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

3、通過變式或複雜圖形找出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讓學生找到在千變萬化的'圖形中的不變之處,能夠抓住概念的重點。

(二)

1、從複雜圖形分解為基本圖形過程中,滲透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化歸思想,從圖形變化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位置美。

2、通過觀察,探究“三線八角”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抽象能力;發展圖形觀念,積極參與數學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一)重點:根據圖形識別哪兩條直線被哪條直線所截構成的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

(二)難點:在複雜圖形中辨別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

(三)教學疑點及解決辦法:

正確理解新概念,引導學生討論、歸納三類角的特徵,並以練習加以鞏固。

四、教法、學法

(一)教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一節課中不能是單一的教法,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採用的教法有:觀察法、講授法、啟發教學法等。

(二)學法:以複習舊知識創設情境引入課題,以指導閱讀、設計問題、小組討論學習新知,以變式練習鞏固新知。在這節課中使用的學法主要有:合作學習法、探究法、觀察發現法、練習法、討論法等。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課本模組二,專案7的內容。本教材是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企業用工標準為依據,進行編寫的,更加貼近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

本知識點是在學習了 劃線、銼削、鋸削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前面所學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基本形體的典型銼配打下基礎,所以銼削長方體是本模組的重要內容。此外,《 銼削長方體 》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學習這部分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銼削是鉗工的一項基本的操作技能。本課題是在實習學生掌握銼削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學生的銼削姿勢和銼削的熟練程度,並掌握有關量具的使用和測量的技能,掌握長方體的加工方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量具的使用測量方法。

2、長方體的加工方法。

能力目標;

1、鞏固銼削姿勢,提高銼削熟練程度;

2、掌握長方體加工方法及加工精度。

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

機械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是非常高的,精度的把握取決於量具的選擇和使用。因此我把相關量具的測量方法及技能定為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長方體的精加工方法及測量尺寸的`準確性。

四、教法與學法

1、教法:

教有常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

採用任務驅動法,精講多練,充分將課堂交給學生,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有機貫穿在任務之中,讓學生在任務的引領下,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教師起引導的作用。

(2)示範講解法:

教師一邊示範操作,一邊講解操作要領,實現做中教。

(3)理實一體化

理論與實踐並進,改變了學生厭學的情緒,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學法:

學情分析:

(1)學生是中職一年級數控專業的新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文化理論基礎不佳,理解和接受新知識能力反應較慢。

(2)沒有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學習方法。

(3)有部分同學學習興趣 濃厚,喜歡動手和動腦思考。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如下的學習方法,

(1)自學法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針對的進行自學,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提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

(2)討論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辨明真偽以獲得知識,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 實踐法

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驗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增加自身知識和技能,實現做中學。

五、教學過程

Ⅰ、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成品樣件一件、實習卡片、10寸、8寸平銼若把,高度遊標卡尺、遊標卡尺、角尺、刀口尺、厚薄規格各10把。

Ⅱ、組織教學:5分鐘

清點人數,檢查學生兩穿一戴,檢查出勤情況、宣佈上課。

Ⅲ、入門指導:

(1)介紹相關工藝知識:

①遊標卡尺的讀法;

②遊標卡尺測量尺寸的方法;

③細板銼的握法,清除銼齒內的銼屑方法。

(2)簡明工藝分析:

①加工線的劃法及注意事項;

②加工順序:粗銼→半精銼→精銼;

③如何達到尺寸、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要求;

(3)操作要領講解:

① 加工垂直面,必須在平面、平行面加工好以後進行;

②如何用細銼精加工達到 Ra3.2粗糙度;

③操作姿勢正確,兩手用力方向、大小變化正確熟練。

(4)操作難點演示:

①細銼精加工方法;

② 工件中凸產生的原因:銼削力不平平衡;

③測量工件尺寸的準確性及注意事項。

(5)長方體加工步驟:

①檢查工件是否有加工餘量,確認基準面和加工面。

②劃線:分別以A、B、C面為基準,劃出28mm、68 mm、88 mm的尺寸平行線,四周都應劃出,打上樣衝眼。

③加工順序:先粗精銼A的平行面:面1;再粗精銼B的平行面:面2;最後粗精銼C的平行面:面3

粗銼加工:使用10寸銼刀進行銼削。它分兩個階段,單純銼削階段,銼削與測量結合運用階段。

粗加工時:使用8寸的細齒銼刀進行,精銼時,不斷地檢查尺寸,形位公差,並注意表面粗糙度情況,使各項精度均符合圖紙要求,即可完成。

④面2和麵3的粗精加工與面1相同。

⑤全面精度複檢:

檢查尺寸,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有關工藝知識及注意事項:

①細銼精修法(重點演示)

銼刀的握法;

清除銼齒內的銼屑方法;

銼法,結合演示左右手握法講解;

銼刀放置要輕,感覺貼平壓力要小,速度稍慢,平行平回兩次一看,不斷測量,胸中有數。

②用細銼如何達到Ra3.2的粗糙度?

塗粉筆灰(演示)

清除銼刀齒內的鐵屑(演示)

③ 銼削中產生平面中凸,怎樣消除?

產生原因,銼削力不平衡。

消除方法:找出並使用銼刀的凸面段;

在工件表面塗示劑;

銼削時壓力小,行程短。(演示)

④測量時注意的幾個問題:

a、檢驗遊標卡尺;

b、卡尺的測量爪及工件被測表面擦試乾淨;

c、測量垂直度時銳邊要倒稜,角尺、刀口尺測量時不要拖動;

d、墊好鉗口襯鐵,以免工件表面損傷,出現凸凹不平現象。

⑤安全文明要求:

a、工具擺放整齊,量具要輕拿輕放;

b、勿揮舞銼刀,防止脫柄傷人;

c、銼屑應用毛刷清除,勿用嘴吹;

d、工件夾牢防掉下傷人;

⑥本題的實習要求:

a、工時:6小時;

b、只使用10寸粗齒和8寸細齒平銼;

c、粗銼時可採用交叉銼,精加工時採用順向銼。

⑦本課題講授完畢,抽查學生聽課情況,抽查題目:

a、加工工件分為幾個加工步驟?

b、測量工件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c、怎樣消除中凸現象。

Ⅳ、巡迴指導:5小時

(1)全面檢查學生的工序操作情況;

(2)檢查指導操作姿勢(不正確的及時糾正)。

(3)根據情況,全面集中指導,部分集中指導和個別指導。

Ⅴ、結束部分:20分鐘

1、驗收工件;

根據評分考核標準對學生作品進行打分,並分析存在的不足。

2、總結一天的實習情況。

六、課後作業

事先準好一張圖紙,在本節實訓的基礎上對這一圖紙的加工工藝進行分析,寫明加工工藝,所需要量具和加工工具, 七、說教學反思,講完這節課後總結自己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一些不足,並作出整改措施。

說課稿 篇7

教材簡析:

《愛如茉莉》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優美的敘事散文,文章雖然用樸實、簡潔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這一普通小事,卻在字裡行間都釋放著那清新含蓄如茉莉般的芬芳與光澤,根據教材特點和高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要求,本課教學,應在引導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特別是細緻入微地品味感悟文中的一些細節描寫中,感受父母那平淡中見真情,無聲中撼人心的那份如茉莉般的真愛。上述目標在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中得以落實。

一、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在第一課時中,我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力求使學生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相機引導學生學會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談初讀課文的初步感受。當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本課時的主要任務,那就是真正的走進文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真正領悟,爸爸媽媽那如茉莉般的愛。

二、巧妙選擇話題

第二課時一開始,我抓住開頭映兒與媽媽對真愛和認識這一矛盾點,引出下文。挖掘出媽媽認為她與爸爸的.愛如平淡無奇的茉莉,而映子由一開始感到可笑到被愛怔住,最後由衷發出“愛如茉莉”的感嘆這一情感的巨大變化。把“為什麼爸爸媽媽的愛如這平淡無奇的茉莉?”作為對話話題,既是作者的思路,又是對話展開的線索,符合認知規律。

三、圍繞話題,尋找細節,感悟真愛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從根本上說,言語理解就是學生與文字之間的一種對話過程。圍繞著上述對話的話題,學生默讀課文6-17節,圈畫、批註文中能夠體現“愛如茉莉”的細節描寫,教師不失時機滲透默讀方法的指導,呈現了一個真真實實的生本對話過程。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交流體會。通過“買餃子”這一平凡小事,引導體會平凡中見真情,平淡中見真愛,學生從中感受到真愛如茉莉般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

觀察病房裡動人的畫面,先讓學生初步感受那溫馨靜謐的場景,抓住爸爸的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體會爸爸那默默的,涓涓細流般的真愛,如茉莉般散發的縷縷幽香,沁人心脾。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刪去一些去詞比較句子表達效果,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

抓住“麻木”一詞體會媽媽與爸爸的愛是相互無怨無悔的付出,是無私的奉獻。

通過對“鑽”字的感悟,學生與映子的感受進一步產生共鳴,那無奇的愛,深深地打動我們的心,振撼著我們的靈魂,文末“愛如茉莉”的感嘆既是映子又是學生心靈流淌的心聲。該教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步一步地沉浸於字裡行間。學生的心靈浸染著墨韻書香而悄然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自然地融合一體。

四、再現場景,創寫詩歌。

語文教學的本體價值就是促使學生言與意的積極感悟、內化、轉換,進而運用個性的言語表達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此,老師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轉換的平臺,以愛如茉莉用詩一般的語方再現課文內容,作恰如其分的引領,學生從文字細節中感受到的真愛,心中那湧動著的涓涓細流,化成跳躍著真情的文字,流瀉於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