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生態系統說課稿

說課稿1.11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態系統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態系統說課稿

生態系統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講述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這節課是在學習了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基礎上引入的,學好本節課知識,可為後面的學習生態平衡的知識做好鋪墊。針對本節課知識的特點,教學中可聯絡前面學習的內容,已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本節課知識比較抽象,在引導學生分析時,首先提示學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生物圈中的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教材以碳迴圈為例,結合所積累的生物知識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間迴圈,從生物體返回無機環境的過程。將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過程對比學習,加強了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迴圈對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和名詞概念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迴圈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過程,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意義。

4、通過設計“草場放牧方案”,為學生(特別是X科)的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電腦課件和課本的圖(圖解)的觀察,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

2、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啟發相結合,將知識化難為易,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3、通過例項和結合課本上例子的分析總結,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等思維能力,從而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4、以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與人類生存的關係為題撰寫小論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生態系統功能的學習,使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三、教材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能量是一切生態系統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中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這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其重點知識是:能量流動的起點、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能量流動的途徑和特點。這部分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與第三章新陳代謝(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聯絡,它又直接關係到物質迴圈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

研究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一方面可鞏固前面學習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為研究生態系統的目的——服務於人類自身(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礎。

指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的過程,同時,還滲透著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絡的辨證觀點,是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極好素材。

碳迴圈過程

碳迴圈是生態系統物質迴圈的具體例項。物質迴圈是生態系統功能的另一個重要體現,學生可以運用學過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學知識來分析碳迴圈的具體過程;通過對碳迴圈過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態系統物質迴圈的基本特徵,也可為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區別與聯絡奠定基礎。

在碳迴圈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生態系統物質迴圈的原理,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碳迴圈過程包含了生態系統各個組成成分之間的物質聯絡,滲透著物質普遍聯絡的辨證觀點,也是進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極好素材。

2、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性和逐級遞減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動也是抽象的,而且各營養級中能量的來源和去路比較複雜,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對於能量的認識不是很充分,對於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更是生疏,因而成為認知上的難點。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時,應首先提示學生“能量是一切生態系統的動力”,“生態系統的存在和發展”也需能量,再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過程。對於能量流動特點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能量流動過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動的特點。組織學生分析必須有很好的切入點,採用設計合理的問題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是教師組織教學的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關係

物質的變化必然伴隨能量的變化,物質和能量在各個營養級傳遞過程中均有遞減的現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數以熱能的形式耗散在環境中,難以被生物體再度利用;而物質不論以有機物或是無機物的形式進入環境後,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群落中,被生物體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動的、物質是迴圈的”。

學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關係,可滲透普遍聯絡的辨證觀點、物質運動觀點和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的觀點的教育。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有兩個知識點: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在引導學生分析時,首先提示學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生物圈中的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認識到能量的傳遞途徑是食物鏈。“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通過提供多媒體課件嗎,直觀顯示碳迴圈的過程,然後組織各種學生對資料進行討論。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請大家欣賞一段動畫!並討論後面的問題。(大螢幕出示這樣的情境動畫)

魯賓遜流落到一個荒島上,那裡除了有能飲用的水以外,幾乎沒有任何食物,隨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隻母雞、15kg玉米。然後出示問題:你認為以下哪種生存策略能讓你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試說明理由。下面有兩項選擇:

1、先吃雞,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時用一部分玉米餵雞,吃雞產下的蛋,最後吃雞。

學生討論。

師:大家都很聰明,都選擇第二個答案,理由也比較充分,因為第二種吃法可以給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動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沒有能量的供給也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能量的流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就是能量流動,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伴隨著物質迴圈。那麼,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怎樣流動的?物質是怎樣迴圈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設計思想從學生喜歡的動畫入手,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考,再加上教師語言的小結,直接切入本課主題,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將枯燥的問題形象化、生動化和趣味化。

(二)新課教學

活動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生態系統能量的源頭是什麼?怎樣流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渠道是什麼?能量是怎樣流動的?

2、播放課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示意圖。

3、學生回答: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太陽能。

4、引導啟發:不是所有的太陽能都參與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只有被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才能流動。

5、師生談話:生產者是如何固定太陽能的呢?是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有機物中的。那麼能量又是怎樣流動的呢?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流動的。我們把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個營養層次稱為營養級。那麼能量是怎樣逐級流動的呢?第一級是綠色植物,第二級是以植物為食的動物,第三級是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以此類推。

6、分組討論:能量在流動過程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麼?

7、播放課件:生態系統能量流向示意圖。

(推薦一個同學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8、師生交流: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綠色植物固定的太陽能有三個去處: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動消耗了,即通過細胞呼吸釋放和生命活動利用了;儲存在體內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營養級;沒被利用的枯枝落葉和下一營養級攝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糞便中的這一部分被分解者釋放出來。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

設計思想本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本部分的教學策略是先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然後播放教師自己製作的直觀性較強的“能量流動圖解”使學生對“能量流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啟發相結合、師生談話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能量流動的過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體現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理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和發散思維,對生態系統是中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理解更加深刻,讓學生感受到生物之間是緊密聯絡的,有利於培養學生辯證的生物學觀點。

活動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迴圈

1、教師語言匯入:在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中還伴隨著物質迴圈,其中碳迴圈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質迴圈。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氣體是空氣中的主要氣體,也是碳參與物質迴圈的形式之一。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碳迴圈是怎樣進行的?

2、複習鞏固:寫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說明二氧化碳在此過程中的作用。

3、學生分組討論,並完成教材P92的填圖,結合書中的課文,練習描述碳迴圈。

4、師生共同小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生態系統中,主要依賴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變成有機物,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和其他生物體中,因此從碳迴圈可見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為有機物。另外,生物體內的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可將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氣中;還有一部分生物遺體沒有被分解者分解,轉變成為地下的石油和煤,暫時脫離迴圈,但一經開採燃燒,便可產生二氧化碳返回碳迴圈。

5、教師引導探索:近年來,由於人類大量地採伐森林,再加上燃燒化石燃料以及環境汙染,因而使大氣中CO2的濃度明顯增加,導致溫室效應。那麼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請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

6、小組討論並回答。

設計思想本部分是本節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我採用的教學策略是:從回顧舊知入手,通過知識遷移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再通過分析、討論、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對“碳的迴圈”知識的理解;通過“課堂延伸”引導學生利用新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的理念,並展開科學、技術、社會的關係(STS)教育,並通過“溫室效應”問題的討論,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活動三: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師: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都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實現的,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而能量又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態系統和無機環境之間迴圈往復,兩者密不可分。

師:請大家閱讀書後的課外探究,瞭解什麼是水體富營養化,並且回去做模擬實驗,或製作一個小的生態球。

設計思想通過簡單的語言對能量流動與物質迴圈之間的關係進行概括,使學生知道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之間是彼此聯絡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於學生樹立普遍聯絡的辯證的生物學觀點。再加上課外探究的設計,使學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實際意義,將課堂內容引申至實際生活,有利於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望,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生態系統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章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五章,前面一章是《種群和群落》,是這一章的學習基礎。平時學生也接觸一些人工生態系統如城市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果園生態系統等,所以本章的學習過程既是對已有經驗進行解釋的過程,又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概念的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內容既要在原有經驗基礎上覆習鞏固,又要建構新概念,且提高學生建構概念模型的能力。所以確定目標是:

1. 明確什麼是生態系統。

2. 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

3. 城市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建構模型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教高,但又是提高學生概括能力,培養整體觀點的好方法、途徑。所以本節重點和難點是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建立、分析、理解。

四、說教學方法。

問題--à學習--à嘗試--à討論--à修正--à完成構建

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建立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因此採用上述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1.引入:複習種群、群落,引出生態系統概念、建立三者關係的模型。

2.生態系統的結構:

①列表分析圖5-1的各成分的聯絡、區別

②建立生態系統成分的四者相互聯絡的模型。

3.食物鏈、食物網。

學生分析,並交流數食物鏈的方法。

重點是方法的建立,最後教師指出注意事項,如

① 三級消費者與第三 營養級的區別。

② 食物鏈中起點是生產者,重點是不被捕食的消費者。

③ 生物的種間關係會重疊,如既是捕食又是競爭。

④ 一種生物可能佔多個營養級等等。

作業:創新p132 研討二 表、圖的總結

p135 7、8 p136 3

既複習知識,又鞏固模型建立的能力培養。

生態系統說課稿3

教材分析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選自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二節,內容包含了本書的第一個探究實 驗。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一節有關周圍生物的知識後,以生活中常見的鼠婦為話題,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再介 紹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讓學生從兩個方面理解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最後再自然的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教學目標

1、有興趣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並願與小組其它同學合作和交流,體驗探究的樂趣。

2、能夠對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設,嘗試模仿控制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經歷實驗的過程並認真觀察和記錄。

3、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

4、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係。

6、能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的一般過程,模仿控制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模仿控制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

學生分析

省會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觸過鼠婦,對這種生物瞭解不多。由於這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七年級(七年級)的學生對探究性學習又很少經歷,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對探究的每一個步驟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具有相當多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教師積極加以引導。

教學過程

一、學生髮言,引出問題

師:昨天,同學們捕捉了許多鼠婦放在瓶子裡,下面我們首先請幾位同學給我們講講他是怎樣捉到鼠婦的。

生(女):我在草叢裡和牆角落發現它們,用草杆引它們爬上去,然後放進瓶子裡,不過鼠婦老是從草杆上掉下去,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捉到10只。

(同學們發出善意的笑聲,好幾位男生同時舉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開石塊後找到它們的,然後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裡。

生(女):我們小組的同學把我家的花盤全部挪動了一遍,在花盤底下找到了好多,由於不敢直接用手抓它們,我們想了一個辦法,用紙捲成漏斗狀,然後設法讓鼠婦爬進“漏斗”,把它們從瓶口“漏”到瓶子裡去。

師:看來大家在捕捉鼠婦的時候都動了腦筋,有些同學還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麼,同學們在捕捉鼠婦的過程中想到了什麼問題呢?

生:鼠婦生活的地方又陰暗又潮溼,長年累月。這樣,它們受得了嗎?

師:每種生物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有的習慣在乾燥的地方,有的習慣在潮溼的地方,比如說蚯蚓它就長期生活在土壤裡面。

生:鼠婦生活在潮溼的土壤表層,它們吃什麼呀?

師:這個問題真厲害,把老師給問住了,老師回去查查相應的資料,下節課再回答你,好嗎?

生:好。

生:鼠婦是不是膽子特別小呀?我小心搬開花盤的時候既沒有碰到它,也還沒有動手捉它,它就四處亂爬。

師:是啊,搬開石塊或花盤以後鼠婦很快就爬走了,它們為什麼爬走呢?是膽子特別小嗎?

(老師板書──問題:搬開石塊或花盤,鼠婦為什麼爬走呢?)

【問題最好是讓學生自己提出來,學生提出來的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才有更大的興趣去探究,老師應該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

二、逐步深入,帶領學生進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設

(思考一會兒後,好幾位同學舉起了手)

生:石塊或花盤搬開,對鼠婦來講是一種刺激,它感到危險,知道有人來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為它們長期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塊或花盤拿開的話,陽光照進來,生活的環境溫度升高,它們不適應,就爬走了。

生:鼠婦不喜歡光,光對它們來講是一種刺激,光照進來讓鼠婦感覺到不安,所以它們就跑掉了。

師:那就是說,你認為鼠婦爬走是因為環境變明亮了,或者說,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使它逃離明亮的地方,選擇陰暗的地方。

師:幾位同學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只是同學們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確。因此,我們把這些看法作為這個問題的假設的答案,怎樣驗證誰說得假設對呢?

生:做實驗。

師:老師也同意通過做實驗去驗證。但我們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我們先選擇聽起來最合理的第三種假設(環境變明亮使鼠婦爬走)去驗證,時間有多的話,我們再去驗證其餘兩種假設。

(老師板書──假設:鼠婦適於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環境變明亮會使鼠婦爬走。)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鼠婦爬走,學生髮表了自己的意見,做出了好幾種猜測,每個人談的都有道理,但學生第一次接觸探究實驗,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辦,老師適當做出選擇其一的安排,將學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體的探究活動過程。】

(2)制定和實施探究方案

師:那麼,這個實驗怎麼做呢?同學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應該準備一些乾的土壤和溼的土壤,然後設法保證溼的一邊是陰暗的,乾的一邊是明亮的,然後把鼠婦放進去,看看哪邊的數量多。

師:怎麼樣才能保證溼的一邊是陰暗的,乾的一邊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個大托盤,乾的土壤和溼的土壤放在裡面兩邊,然後在托盤相應的一邊蓋上紙板,另一邊蓋上透明塑料板。

師:看來,這位同學受到了我們桌子上準備的實驗器材的啟發,不過我想問這位同學,不蓋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證了光線明亮嗎?

生:蓋上可以防止鼠婦爬出來。

師:同學們對這位同學的實驗方案還有什麼意見嗎?

生:我覺得應該把兩邊的土壤改成都是乾的土壤或者都是溼的土壤,不然的話,就說不清楚是土壤的乾溼還是光線的明暗使鼠婦爬動。

師: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婦爬走是不是和光線變明亮有關,只有在其它的條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線的明暗這一對不一樣的條件對鼠婦有沒有影響。

師:像這樣的光、水、溫度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條件,我們把它們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師板書──非生物因素:光、水、溫度等)影響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們就把它們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師板書:生物因素)

師:那麼,改成都是乾的土壤好呢?還是改成都是溼的土壤好?

生:改成溼的土壤好。

師:(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呢?

生:因為我們看到鼠婦一般是在潮溼的地方,在乾燥的地方沒有看到,推測鼠婦習慣生活在潮溼的地方,把鼠婦放到溼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適應,很快安靜下來,有利於我們觀察鼠婦的活動,避免造成大的實驗誤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我們剛才推測人掀開石塊這種刺激也可能是鼠婦爬走的原因,把鼠婦放進去對鼠婦來講是一個很強的刺激,它不會四處亂爬嗎?

師:會。

生:那怎麼計算鼠婦哪邊爬得多呢?

師:(把問題拋給學生)同學們說說看,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生:可以把鼠婦靜置幾分鐘,等它脫離了這種刺激的影響後再開始計數。

師: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師:因此,我們要讓鼠婦靜靜地在裡面呆上幾分鐘,讓它適應一下實驗裝置的環境,避免由於鼠婦的緊張而造成實驗誤差,這同時提醒我們做實驗時要保持教室裡的安靜,以免干擾了鼠婦。

【七年級(七年級)的學生在制訂實驗的方案時,常常考慮不周到。教師以引領者的身份啟發學生思考,完善實驗方案,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長期這樣,學生考慮問題、制訂實驗方案的能力就會獲得提高。】

師: 大家對這個實驗裝置考慮得很嚴密,看來同學們都意識到了要想研究某個條件影響鼠婦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條件控制起來,避免它們的干擾。做實驗前,老師還有二 個具體的操作問題想問一下大家。實驗第一步,大家就會遇到一個問題,鼠婦怎麼樣放進去呢?我們每個實驗小組兩個瓶子裡各裝了5只鼠婦,是一起放進托盤的某個地方呢還是分兩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裡比較好?

生:我覺得一起放在托盤的中央比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邊爬。

師:有其它的意見嗎?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僅僅看出它們往哪邊爬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用具體的在明亮和陰暗中的鼠婦數量來證明鼠婦喜歡哪種環境,而一起放在托盤的中央不方便計數,因為中央區域處於陰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處於這一區域的鼠婦算作哪一邊的。

師:那你覺得怎麼做好呢?

生:我覺得應該同時在托盤的兩邊一起放,5只鼠婦放在明亮區域的中央5只鼠婦放在陰暗區域的中央,這樣便於計數。

師: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嗎?

生:同意!

師:好,根據我們的實驗設計,應該是依靠鼠婦安靜下來2、3分鐘後分別呆在明亮的區域和陰暗區域的鼠婦數量來判斷它喜歡哪種環境,但是,有的鼠婦可能適應能力比較差,放進去5分鐘還不能適應這個環境,還在亂爬;還有,你在計數的時候可能會碰到這種情況:有鼠婦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適應,正往回爬但又還沒越過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經計數了。這二種情況都會帶來誤差,怎麼樣解決它們呢?

生:首先保持周圍的環境安靜,然後等到10只鼠婦不再動的時候才開始計數。

師:10只鼠婦不再動的時候?

生:(著急的解釋)我指的是沒有很大的爬來爬去的時候才開始計數。

師:別的同學有什麼想法?

生:我覺得讓鼠婦安靜幾分鐘後,可以多觀察幾次,每次觀察都作記錄。

師: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生:可以包含各種情況對實驗的影響,減少誤差。

師:不錯,能想到這一點真是不容易。好,我們確定下來,將鼠婦靜置的時間是2分鐘,2分鐘之後每隔1分鐘統計一次,共統計10次。一會兒各小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婦開始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的時候注意分工合作並做好實驗記錄。

【由於科學探究實驗具有很大的嚴謹性,有些實驗設計的細節問題學生確實想不到,這時候需要老師加以提問、引導,將一些需要補充交代的問題講清楚,以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學生分組實驗,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注意糾正他們錯誤的做法並對分工合作表現好的實驗小組予以及時表揚。)

師:哪個小組先來彙報一下你們分工的情況以及你們的實驗結果?

生:(上講臺)我們小組是這樣分工的:甲同學負責把鼠婦放進去,並蓋好紙板和塑料板;乙同學計時;丙同學統計鼠婦的數量;丁同學負責記錄。我們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在黑板上的第一個表格內記錄實驗資料)。

師:看上去這一組同學的實驗結果中,每次記錄的數字大都是陰暗處的比明亮處的大,其它小組的情況也是這樣嗎?

生:是這樣。

師:10組資料挺多的,有沒有更簡單明確的表示實驗結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運用數學中求平均數的方法。

師:(進一步追問)具體怎麼求?

生:明亮處的資料加起來除以10,陰暗處的資料加起來除以10。

師:(啟發提問)這可能會得到小數,怎麼處理呢?

生:四捨五入。

師:有沒有反對意見?

(同學們思考了一會兒,有幾位同學急不可耐地舉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捨五入來處理!因為數學老師講過,應用題要按實際情況處理,這是實際問題,鼠婦超過半隻才能算一隻,所以應該是小數點後的數字大於0.5才進一位,並且只保留整數。

師:很好,每個小組計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後各組給大家彙報一下。

(各小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個表格中記錄資料)

師:看,用平均數表示大家的實驗結果就十分簡單明瞭。實際上,我們班有13個組,相當於做了12次 重複實驗,我們知道,實驗重複的越多,就越容易減少誤差,得到的結果就越可靠。比如說我們扔一枚硬幣,落地時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結果假如 是正面朝上的話,我們並不能得出“扔硬幣落地正面會朝上”的結論,因為大家都知道,多扔幾次就可以得到硬幣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結果是一樣多的。那麼,我 們怎麼樣來處理這13組實驗資料呢?

生:將每一組的平均值加起來再求一次平均數。

師:很好,這位同學反應很快,說明他理解了處理重複實驗資料的方法,請大家算一下這個平均值。

(學生計算,彙報)

師:明亮處的平均值是2,陰暗處的平均值是8,這兩個平均值可以說明鼠婦喜歡陰暗的環境,從而可以得出結論,環境變明亮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實驗資料的處理對於七年級(七年級)的孩子來講是一個比較難掌握的內容,老師應合理的予以啟發,讓學生充分運用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教學實際情況證明, 做到這一點不是很難,而且學生使用了其它學科的知識感覺很有成就感,無形之中讓學生明白了學科知識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補性,使他們努力學好其它學科。】

三、鞏固拓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師: 其實不僅是光,在我們完成剛才這個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想到鼠婦的生活也許還會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土壤的潮溼程度以及溫度等等。請大家參照 我們課堂上設計的這個探究性實驗的裝置和步驟,設計一個類似的探究實驗,看看鼠婦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響。由於時間的原因,同學們只能下課以後去試 一試了。最後提醒大家一下,課後完成自己設計的另一個探究實驗後,鼠婦怎麼處理呢?

生:放回到適合它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中。

師:好,我們就要養成這種愛護實驗動物的好習慣。

四、從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響

師: 同學們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說過,人掀動石塊或移動花盤會使鼠婦爬走,影響鼠婦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當然也可能影響鼠婦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提到過 的生物因素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際上,自然界中這種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講的就是螳螂對蟬生活的 影響和黃雀對螳螂生活的影響,我們知道,這是一種捕食關係,大家還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例子嗎?

(學生髮言舉例子)

五、從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轉而講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師:大家舉的例子都不錯。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會影響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動地受環境的影響,它對環境就不會有一定的影響嗎?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第10頁圖1-6“土培中的蚯蚓”閱讀相關文字,思考這個問題。

生:蚯蚓在土壤裡鑽來鑽去可以使土壤疏鬆。

生:蚯蚓會吃掉落葉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環境汙染;蚯蚓的糞便是植物生稱的好肥料;還有,蚯蚓是高蛋白的,營養豐富。

(同學們“哄”的一聲都笑了)

師:看來這位同學的課外知識挺豐富的。通過幾位同學的回答,我們知道生物確實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但我們可以想到,生物對環境產生影響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它已經適應了這個環境。比如說蚯蚓沒有適應在土壤中生活的話,它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影響土壤的。請大家翻到課本第8頁,觀察節頭情影圖“沙漠中的仙人掌”,這是一個典型的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學生觀察、思考)

師:同學們還能舉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的例子嗎?

(學生髮言舉例子並討論)

課後反思

學 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 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 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臺(其實老師回 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說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 丟三拉四而乾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 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 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 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資料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 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 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 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 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

生態系統說課稿4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態系統的結構》。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佈置五個方面對該科進行剖析。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生態系統的結構》是人教版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的第一節。本章內容主要體現巨集觀的生態學的內容,位於第4、6章內容之間,處於承上啟下的作用,繼於第四章生態系統中生物群體的研究,繼續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並且也要研究生物與環境的研究。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學習了個體、種群、群落這幾個生命系統層次的基礎上對生命系統結構層次中更高層次的剖析。這節課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營養結構的分析,是銜接生態系統型別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唸的很好素材,是本章的重點。食物鏈的寫法和條數更是歷年大學聯考的熱點。

2、學情分析。由於本節內容在國中就有所涉及,高二的學生對生態系統的基本內涵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但對於生態系統的判別依據與結構組成的還缺乏深思。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學生應該比較輕鬆,但也容易產生輕視的念頭,因此,創設情境和引發學生深層次思考便顯得尤為重要。

3、課標考綱要求及教材內容安排。課標和11年考綱都是一類要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兩方面:生態系統的成分、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其中生態系統的成分是重點,食物鏈條數的確定、營養級的確定是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1、場景匯入法、小組討論教學法、課件展示直觀教學法、聯絡實際的談話法。

2、教學用具:多媒體裝置及相關圖片。

學法:自學探究法、歸納分析方法等。

三、說教學設計思路

聯絡生活實際設定情境,並以提問的方式匯出新課題→學生觀察溼地生態系統圖解,具體分析討論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學生根據所學設計生態缸,經過小組討論得出各成分的功能及它們之間的聯絡→得出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的結論→通過視訊分析討論食物鏈與食物網的功能、特點→再次證明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四、說教學過程

㈠聯絡實際,匯入新課:本節課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本著注重與現實生

活相聯絡的指導思想,用學生最熟悉的場景引入,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並歸納出各類不同生態系統的共同點。接著提問:生態系統具體又有哪些組成成分等相關問題匯出新課。

㈡合作互助—自學探究

1、生態系統的成份。指導學生設計生態缸並小組討論得出生態系統各組分的地位及作用,教師總結,最後指導學生完成生態系統各組分的框架圖和關係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過程中,共同歸納並輔以多媒體來顯示整個生態系統完整的組成成分知識系統框架圖。注意邏輯推理與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及時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

2、營養結構

觀看視訊讓學生領悟到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捕食關係引出食物鏈的概念。

指導學生關鍵是弄清兩個問題,一是食物鏈上的各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於什麼成分,二是食物鏈上的生物處在哪個營養環節。

同時指導學生交流和掌握食物鏈的計算方法。並及時指出注意事項等。

然後請同學們學以致用,改錯鞏固。

接著教師通過講述引出食物網的概念。

以多媒體展示“溫帶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簡圖”,指導學生完成所設定的學案,然後教師加以擴充套件: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這個渠道,生態系統可以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食物網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種群變化。並直接影響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思想意識教育。

最後學有所用,利用本節課所學相關知識,設計生態村的結構成分。

佈置反饋習題。

五、說教學反思

1、設定問題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逐層揭示問題的本質,使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概念,有效掌握知識。

2、整個教學過程都讓學生“動起來”,老師通過設問匯入,學生動腦筋構建生態系統的概念圖框架系統,通過討論、修改和補充,讓學生自己更正錯誤,最後歸納總結,全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思考,尋找答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刻,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果。

3、整節課的教學緊扣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聯絡,體現生態系統的統一性,為以後的教學打下基礎。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生態系統說課稿5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第三部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下面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確定”、“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佈置”、“課後反思”等幾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 說教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絡密切,又直接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絡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大學聯考題,該部分知識為大學聯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大學聯考都會考查。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絡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迴圈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大學聯考命題的焦點。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瞭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絡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絡的辯證觀點

三、 說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藉助於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瞭然,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 說教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複習目標,並要求學生提前複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大學聯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並加以掌握。

五、 說學法

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本身對本部分知識有較好的掌握,對大學聯考題有個正確的認識,理解大學聯考的重難點及試題的難易程度。

六、 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主要分為“基礎知識複習”、“鞏固練習”、“走近大學聯考”三個版塊。

1、基礎知識複習

由於本節知識相對較簡單,內容明瞭,在課前教師佈置了複習的作業,所以在複習的過程中採用提問和學生自問自答的方式,分別複習能量流動的概念、過程、特點及研究意義。首先學生回答能量流動的概念並從概念推出能量流動的過程。在複習過程時,教師利用大螢幕出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解,讓學生以概念為主軸,按照“輸入、傳遞、散失”的順序複習能量流動的過程。同樣根據這幅圖讓學生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和傳遞效率同時帶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並拓展講解生態金字塔的形態和意義。最後教師設問,學生回答,複習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研究意義。在這個複習過程中教師也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了檢查。

2、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穿插在基礎知識複習的各版塊中,選取了一些和本節知識密切相關且難度適中的習題,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如:在複習完能量流動的過程後,選擇瞭如下習題:

七、 板書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板書列舉了本節的知識結構框架,可以使學生簡單明瞭的掌握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加深記憶。板書設計如下:

八、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概念:

能量的輸入、傳遞、散失的過程

(二)、過程:

輸入:總能量為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

傳遞:沿食物鏈(網)逐級傳遞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營養級所同化=攝入量—糞便量

(三)、特點:

1、單向流動

2、逐級遞減:傳遞效率為10—20﹪

(四)、研究目的:

合理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關係,使之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九、 作業佈置

在課堂上將發給學生的練習題選取一部分進行精講,剩下的一部分留作課後作業。

十、 課後反思

這節課複習的知識比較簡單,所以在設計時就定下了以複習知識為輔,以做題為主的方針。在幾位老師的建議下,上課時適當壓縮了複習的時間,精簡了語言,所以這節課留給學生做題的時間還是比較充分的,符合原先的設計。此外在複習的方式上也加以了改進,主要以學生為主,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較好。

這就是我的說課稿,謝謝大家。

生態系統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

1、學習主題的位置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人教版《生物》第3冊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3節“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 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2課時。(包括實驗的組織和準備0.5課時)

教材第5章是以生態系統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迴圈、資訊傳遞及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巨集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5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穩定性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併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實現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該節內容與必修1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細胞的能量利用和供應有聯絡。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生態系統結構和能量流動的知識,對這部分的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對於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容易停留在簡單識記水平,難以建立起結構功能間的聯絡,通過本節學習,可以深入理解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關係,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觀點。通過做實驗,引起學生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以碳迴圈為例,分析生態系統中物質迴圈的基本規律。

2、說明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關係。

能力目標:

1、進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嘗試探究。

2、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並完成相應的功能。當系統執行發生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使自己的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標:

1、通過帶領學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實驗,學生能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通過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驗,加深對生態系統物質迴圈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探究問題的樂趣。

2、通過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可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生物與環境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從而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3、關注碳迴圈平衡失調與溫室效應的關係。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迴圈。

教學難點:

說明能量流動與物質迴圈的關係。

三.教學設想:

本節課從“問題探討”匯入,既與上一節內容相聯絡,又從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執行規律與能量流動規律的差異入手,便於激發學生興趣。隨後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關注碳的來源和去向。然後以碳迴圈為例闡述物質迴圈。在該部分引導學生畫出碳迴圈過程圖, 明確碳迴圈的主要環節及主要形式。“溫室效應”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迴圈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迴圈的形式;同時對實驗設計的等量對照原則再次鞏固。

關於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關係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四.理論依據:

依據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象,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是生態系統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並掌握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才能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從巨集觀的角度去理解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論聯絡實際,把本章的前後知識串成線、聯成網,為進一步的學習和解題打下基礎。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匯入

不少學生會認為與消耗能量一樣,生物也在不斷地消耗著物質,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問題探討――生態系統依靠太陽不斷地提供能量,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卻都是由地球提供的。為什麼維持生態系統所需的大量物質,如氧、水、氮、碳和許多其它物質,億萬年來卻沒有被生命活動所耗盡?”,引起學生認知衝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興趣。在討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出“石油等資源難道不能被耗盡嗎?”等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1)煤、石油等是人類從事工業活動的物質資源,而非生態系統中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資源;

(2)煤、石油等資源是有限的,這些資源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消耗它們所需的時間卻要短得多。

2、新課

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聯絡自己的身體,關注體內碳氧這兩種元素的來源和去向以及碳氧的來去形式。關於碳迴圈的過程,指導學生識圖,讓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識進行討論,進而深入理解參與碳迴圈的生物類群和各生物類群的具體功能。啟發學生歸納出碳迴圈的形式和範圍及特點。概述物質迴圈與能量流動不同之處:在物質迴圈中,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覆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方向的流動,而不是迴圈流動。引導學生畫出碳迴圈過程簡圖,搞清楚兩個問題:

(1)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的迴圈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內部的迴圈形式

關於生態系統物質迴圈的概念,主要講清楚以下要點:這裡所說的“生態系統”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也就是要讓學生明確生態系統物質迴圈的範圍;這是所說的“物質”主要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而不是指由這些元素組成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生物體內所特有的物質;這裡所說的“迴圈”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往返運動,其中伴隨著複雜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並不是物質的單純移動;生態系統物質迴圈離不開能量的驅動。

聯絡生態環境的實際,如濫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燒等對碳迴圈的影響,引出溫室效應這個話題。 “溫室效應”是近年來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的詞彙,學生並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溫室效應的存在。對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包括溫室效應的成因、危害、對策)。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

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迴圈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迴圈的形式;尤其是物質迴圈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複習前面的物質鑑定知識,進一步深入理解實驗設計的控制單一變數原則、等量對照原則等。

關於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關係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的關係:

(1)區別:

能量流動物質迴圈

形式

特點

範圍

(2)聯絡

兩者是______進行的,彼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都離不開物質的_____和 _____ 過程。

物質作為能量的_____,使能量沿著______________流動;能量作為_______,使物質能夠不斷的在________和_________之間__________。

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正是通過___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3、課堂作業p104練習

4、小結:本課重點是以碳迴圈為例掌握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迴圈。

六.板書設計:

第3節 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

一.碳迴圈

1.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的概念

2.碳迴圈的形式

3.碳迴圈的範圍和特點

4.碳迴圈的過程

5.溫室效應的成因、危害及對策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關係

1.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

2.兩者的區別和聯絡

生態系統說課稿7

說教材:

教材特點: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2、當今社會,由於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的變化也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因此,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從巨集觀而不是微觀角度來開始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生物課標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本節從生物圈的角度介紹人和其他生物,先讓學生對生物圈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便於後續內容的學習。

學習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通過對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認識,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學習重點:1、描述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3、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學習難點: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說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描述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能力培養目標:1、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組合作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2、閱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汙染》課題報告,初步認識課題報告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說教法: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角色扮演,閱讀。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向學生提出問題,“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那麼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什麼是生態系統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生態系統特點:有植物、動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個區域內;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是一個整體。

二、生態系統的型別:地球的表面並不是都一樣的,而且各地的氣候也不一樣,因此生物的種類也不盡相同,那麼開動你們的思維,你認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態系統呢?學生根據生活常識來認識各種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

三、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我愛我家”。兩個學習小組(每個班級均有10個學習小組)合成一個學習小組,分成5組分別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農田,發揮你們的想像力,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你們各自的生態系統表達出來,向其他同學展示一下你們的“家”。學生暢所欲言將各自的生態系統表達出來,在表達的過程中抒發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同學們把各自的生態系統都表達出來了,而且表達得非常好,看來同學們都以自己的家為榮,都非常愛自己的家,這種情感非常可貴。剛才同學們都是以自己的家為中心來談的,那麼生態系統是獨立存在的嗎?與其他的生態系統有關係嗎?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討論,分析自己的生態系統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的聯絡:農田生態系統需要淡水澆灌;森林生態系統可以為地球大氣提供清新的空氣;海洋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海產品;等等。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發現各個生態系統並不是孤立存在於生物圈中的,他們都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聯絡,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當其中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時候,會影響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態系統。通過我們剛才的分析,從整個生物圈來說你能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各個生態系統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其他的生態系統也會受到影響,生物圈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包括各種生物,還有光、水、大氣等非生物,當某一部分發生變化時,都會影響整個生物圈,所以我們說生物圈它就是一個生態系統,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五、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在上節課我們瞭解到生態系統遭到輕度破壞時能依靠自我調節能力調節過來,但是當遭到嚴重破壞時,生態系統就無法恢復了。在整個生物圈中,誰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最大?是人類的活動。那麼在你們身邊,有沒有破壞環境的行為呢?學生暢所欲言將身邊人類的破壞活動揭示出來,並表現出極大的憤慨:白色汙染;隨意堆放垃圾;濫砍濫伐;浪費淡水資源;湖泊、河流受到汙染;工廠隨意排放廢氣,汙染空氣,產生溫室效應……

六、保護我們的生物圈:閱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汙染》課題報告(《電池對水體的汙染》連結)後,同學們你們認為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該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達成共識:我們要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隨意亂扔垃圾;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影響我們周圍的人,帶動其他人共同保護我們的環境;我們要多種樹,綠化環境。

七、教師總結:生物圈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壞,就很難恢復,那麼地球上的生物也就無法生存了。所以我們要記住一句話:地球不僅是我們人類的,它也是那些美麗植物和可愛動物的共同家園。

八、課下作業:以“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為題,寫一篇文章。

說學法:因為本節課的教學重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讓學生深入體驗。1、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可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氣氛中體驗到生態系統的型別及特點,體驗到各生態系統是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當其中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時候,會影響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態系統。2、觀看課件裡的環境汙染圖片,讓學習認識到地球上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汙染狀況。體驗環境汙染的危害。3、閱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汙染》課題報告,讓學生明白蓮花鎮電池汙染的嚴重性及前景是不容樂觀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應從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態系統說課稿8

我把本節課設計定位於“展示教學常態”,因為大家都是來自於教學第一線,平時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在一節課上,而是應該立足於課堂每一節課,為此,本節課的設計意圖是最普通的、常規的,但卻有意義的的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課時安排:2課時。

本節課從巨集觀的生態學角度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瞭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學習,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本節課是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的基礎上的提升與總結,第五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也是本節課的延伸與補充。本節課也為八年級《生物》“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生態系統”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據以上分析及生物課標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圖片分析,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二、教法與學法設計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採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閱讀、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啟發、引領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3.角色扮演法:通過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成分,進行辯論“誰最重要”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導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要點,如箭號方向的意義,食物鏈的起點和止點,食物網書寫順序等;指導學生辯論進行的準備、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組織等;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資料、觀察與閱讀等。

三、教學程式

一、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1.初識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學生熟悉的校園圖片、廈門市區、國家景點圖片,說說看到哪些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熟悉的圖片不僅親切,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匯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態系統範圍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型別多種多樣: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

通過以上由表及裡、環環相扣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二、小至一個水滴、一塊草地,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麼,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這也是高中的一個學習重點,要打好基礎。

1.讓學生觀察P23的“資料分析”,閱讀課文,討論,並回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以上學習後初步瞭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名字來由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2.教師引導: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麼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沒有非生物部分呢?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3.角色扮演與辯論——“誰更重要?“:四個小組分別承擔一種角色,每個組先用1—2分鐘說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每個組用2-3分鐘相互攻擊,相互辯論。通過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並使學生在辯論中的過程學會傾聽他人,而且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慧。

4.師生歸納:通過辯論顯而易見歸納出各種生物無法獨立生存,生態系統是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

課堂小結:

提問:本節課你學會了什麼?還學學習什麼?

教師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點評。

以上內容為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引入: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提出問題:蟬吃什麼?黃雀會成為誰的食物?(展示蟬吸樹葉的汁液的圖片、鷹的圖片)。讓學生明確即取食與被取食的食物關係。按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畫出相應的箭頭“→”。(提醒學生注意箭頭要從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學生易錯。)

新知識部分: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認識食物鏈通過以上鋪墊,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食物鏈”概念的抽象。

2.閱讀課本25頁的觀察與思考,對學生進行閱圖指導:

(1)“圖中有哪些動植物?你能說出這幾種動物和植物之間的食物關係嗎?你能用箭頭“→”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食物聯絡嗎?看哪些同學連得又快又好。”

(2)教師指導:以兔子為例,與兔子有關的2條食物鏈。

(3)連線時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個分析生物之間的關係。

(4)請3位同學上臺板書:1個寫與老鼠有關的食物鏈,2個寫與食草昆蟲有關的食物鏈

(5)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思考: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麼開始的?

為什麼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麼結束?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於食物鏈中的環節。

討論交流:你畫的食物鏈是否合理?這些食物鏈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許多食物鏈會互相交錯?大家看這幅圖象不象一張網?(板書)食物網

3.讓學生閱讀課文88頁第一段,明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於什麼位置呢?請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並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閱讀課本26頁,分析以上所學食物網,討論“兔子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的增加呢?”

“放養的牲畜太多,草場會發生那些變化”

2.教師展示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圖片

3.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生態系統被破壞

4.歸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與上一節課內容相呼應: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數量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影響。

5.“資料分析”,通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並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那麼最終受到危害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通過閱讀日本水俁病的資料(一個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汙染的危害的認識,使學生自然產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環境汙染現象深惡痛絕的情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堂小結

本節課採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課後活動:課後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蒐集環境汙染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汙染現狀的瞭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生態系統說課稿9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組三《穩態與環境》中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二節的內容。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習題設計等七個方面來簡要談一下我對這節內容的構思和設計,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一節課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概念、過程、特點及研究意義四部分內容,在教材內容的設計上首先由能量流動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動的方法:由個體→群體→系統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發現科學規律的能力。在學生揭示能量流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桑基魚塘、草原放牧兩個例項分析,使學生切身體驗生態學規律與現實生活及生產實踐的密切聯絡,自覺樹立生態學觀點,遵循生態學規律,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努力。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整個高中生物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陳代謝、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等知識為基礎,同時又是學生鞏固生態系統結構,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以及生態系統等知識的基礎,它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是重點和難點。

(二)課程標準內容

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

(三)考綱要求

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Ⅱ)

(四)教學目標

為落實課程標準內容,結合本節教材內容設計及高中二年級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心理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例項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及特點

2.在運用能量流動規律進行例項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並概述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能力目標:

1.能從整體水平對生態系統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統分析,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判斷的思維能力。

2.應用能量流動的規律進行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釋,並能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農業的發展和生態農業的建設,注重生態學觀點的培養。

2.認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觀點,養成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五)重難點及其突破

1.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系統,這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

(2)指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推理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習用準確語言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的過程。

(3)研究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一方面可以鞏固前面學習的食物鏈、食物網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為研究生態系統的目的——更好地服務於人類自身(調節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礎,教育學生樹立生態學觀點,自覺堅持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原理。

基於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現實生活的需要,確定了以上教學的重點。

2.難點及其突破策略

難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難在能量流動比較抽象和學生缺少揭示規律的方法。針對這一難點主要採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採用由區域性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能量流動過程,歸納能量流動的特點。

在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時,先由一個個體的能量輸入、儲存、轉化和散失途徑分析,逐步種群、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最終歸納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在能量流動的特點的教學中,先由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測,然後以賽達泊格湖能量為例定量分析,最終得出能量流動的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

2.設計合理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的合作進行推理探究,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師生互動,共同探究規律。

在學生完成能量流動概念學習之後,教師提出問題:一個個體的能量如何輸入儲存和散失?一個種群呢?引導學生進行教材的學習和思考;接著提出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是如何流動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小組探究:第一營養級的能量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第二營養級呢?在小組探究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歸納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歸納:①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是什麼?②如何輸入?③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④能量在各個營養級的來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動的起點和渠道?通過探究和師生互動準確掌握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

在解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能量流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你能總結出什麼規律?”通過小組合作,最終歸納出能能量流動的規律。

3.重視聯絡實際,鞏固規律,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生歸納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為什麼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鏈長度一般只有4-5級?”“魯賓遜荒島生存策略”等例項分析,既鞏固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分析例項的同時,體驗了生活實際中的科學規律,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發現規律、運用規律、揭示事物本質的科學探究,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授課物件為高二年級學生,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已經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通過高一年級的學習已經養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且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邏輯推理能力;從學生的知識水平來看,學生通過初、高中學習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傳遞,能量守恆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學學習中,已學習了儲存能量的物質、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等內容,這些都是理解本節內容的基礎。

三、教學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為學習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體等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加工資訊、推理判斷、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思考、合作、探究、歸納,教師啟發引導、歸納、拓展延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落實課堂教學目標。在樂學氛圍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直觀性,條理性、動態性、高效性等優點,設計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

四、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由現象發現規律、掌握規律,並運用規律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去分析問題、揭示問題,方法很重要。本節內容教學中教師重在指導學生掌握由個別→一般,由區域性→系統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規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時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聯絡生產、生活實際,進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重要途徑之一。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1.問題探討、設疑激趣

2. 理解概念、問題引導,學生由個體→種群→營養級→生態系統逐步進行能量流動分析。

3.小組探討交流,師生共同歸綱總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

4.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能量流動,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共同歸納能量流動特點並探究其表示形式。

5.例項分析,運用能量流動的規律。

6.小組探討例項、歸納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7.課堂小結

(二)本節課教學的設計思路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導誘,使學生樂學、會學、學有所獲是本節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

本節課一開始通過問題探討,使學生置身其中;與生存挑戰相聯絡,激發學生求知。自覺主動投入本節課的學習。

接著通過教師問題引導,指導學生進行能量流動的分析,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學會由個體→群體→系統的分析方法。然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小組交流探究,師生共同總結出能量流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做出定性推測:能量有逐級遞減的趨勢。

教師進一步提出這一推測的準確性有待驗證,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教師因勢利導轉入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的能量流動,通過定量分析和小組的交流探究歸納出能量流動的規律。

學生沉浸在發現規律的快樂中,教師趁熱打鐵引入例項分析,使學生在分析例項中體驗規律應用的快樂進而加深對規律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農田生態系統與桑基魚塘,以及小組變流如何更好的進行草原放牧,嘗試將所學知識運用於新情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理解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突出學生由現象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發現規律的教學思路,容易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的幾個注意點

1.注意區分攝入量和同化量

2.在講能量金字塔時要避免學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識鞏固不牢時,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擾,暫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區分提高能量利用率與提高能量傳遞效率不同。

六、板書設計

為突出重點,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知識體系。板書設計如下: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能量流動的概念 三、能量流動的特點

輸入傳遞、轉化、散失 1.特點

二、能量流動的過程 單向流動

1.來源 逐級遞減

2.起點 2.表現形式

3.渠道 能量金字塔

4.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四、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5.各個營養級能量來源 1.最高效利用

6.各個營養級能量的去路 2.持續高效流向對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轉化過程

七、習題設計

1.課堂鞏固練習

旨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區分易混點

2.課後探究

設計課後探究的目的,在於進一步調動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科學研究的積及性;同時通過開放性試題,拓寬學生思維。

生態系統說課稿10

一、教材的分析:

“生態系統的組成及相互關係”是《科學》牛津上海版七年級第二學期第十五章《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中“環境與環境保護”中的第一課時。

本章節以“人與自然”為框架,闡述了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本節課從知識的地位來看,對後繼內容的學習具有引導、鋪墊的作用;從知識的結構來看,是對“保持生態平衡意義”的理性探討;從態度情感上來看,是引導學生樹立維護生態平衡意識的關鍵。所以,本節課內容在本章節及本學科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二、學生的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科學》已經進入第二年了,初步掌握了《科學》學習中觀察、討論、交流、歸納等方法,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積累了一定的生活和理論經驗。但又由於他們還是國中的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行為還趨於情緒化,思維的過程中缺乏成熟。因此,我首先要滿足學生能有一個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然後,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通過觀察、討論、交流、歸納等方法,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思考和相互交往活動的空間,不斷提高思維的成熟度,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教學目標的分析

《科學》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能力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的和諧發展。鑑於上述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的分析,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在知識、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確立了具體的目標,在知識目標中,讓學生知道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相互關係,為實現後面二個目標奠定基礎;情感目標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自覺樹立“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與責任;技能目標重在通過討論、分析、歸納等,拓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四、教法與學法的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始於他們在生活實踐中對自然界的認識,而不是單純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接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學生原有認識對科學學習的影響,盡最大可能借助各種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認識原有經驗的侷限性,主動構建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學習能力,樹立正確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因此本節課充分利用教材給教師和學生留下的自由發揮的空間,採用多媒體演示創設情景、師生雙向交流、觀察與分析、討論與歸納等多種學習方法。鼓勵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重視師生、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真實的體驗與感悟。

五、教學過程

第一步:創設情境,整體感知,激發興趣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新課伊始,我從鳥語花香的美麗校園環境著手,將學生們引入課題,讓學生回憶生活經驗和日常觀察,通過小組討論,自己得出生態系統的組成。緊接著通過觀察森林、河流的生態系統,鞏固知識目標之一——生態系統的組成。

第二步:聯絡實際,引導思考,難度適當

生態系統的相互關係是一個複雜的整體,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而且課程進行了三分之一,學生容易產生學習上的疲勞。為此,教師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從學生每天進行的午餐著手,緩解課堂氣氛,使學生感到好奇、有趣,並在產生濃厚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教師將知識點由淺入深,通過師生共同練習、學生獨立聯絡及鞏固練習,把教學引向學生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自主地接受知識目標——生態系統的相互關係,以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第三步:拓展知識,學以致用,完善思維

國中《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加強學生、社會和學科發展三者的有機聯絡,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課堂內學生掌握的“食物鏈”新知識及時昇華,列舉生活中一些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通過討論,不僅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平臺,而且在逐漸完善思維的同時,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學生自覺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與責任。而通過“老虎吃羚羊,就必須要消滅老虎嗎?”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各種活動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從而初步樹立辨證的觀點。在這過程中,教師加強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能力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之間的有機聯絡,促進學生認知與情感的同步發展,實現課程目標的整合。

當確立要開設這節公開課時,也有許多的教學設計方案,如曾設計為探究課,讓學生通過課外的調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活動;也曾設想將食物鏈排成一個小品,以表演的形式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一些小環節上,也有過許多的構想。但最後定稿時,我推翻了一切複雜的教學設計,把本節課定位於“展示教學常態”,因為大家都是來自於教學第一線,平時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在一節課上,而是應該立足於課堂每一節課,為此,我認為應該設計一節最普通的、常規的課堂教學,通過今天的教學研討活動,我們每一位老師回去之後都有“照葫蘆畫瓢”的可能,為大家今後的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參考。這是我個人的想法,還希望聽完課以後大家商榷。

生態系統說課稿11

作用地位:

本節是必修三第五章第四節,是在學生學習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即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之後,它補充完善了生態系統的功能。同時,資訊傳遞有調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作用,為後來學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埋下伏筆,可見,本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視訊展示生態系統的資訊種類及分析定義,讓學生舉例說出生態系統中的三種資訊傳遞。

2、用例項分析各種資訊傳遞,讓學生歸納總結資訊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3、通過視訊展示各種資訊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讓學生描述資訊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技能目標:

通過描述資訊傳遞的作用及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各種型別資訊傳遞的視訊演示,使學生認同資訊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資訊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突破方法:視訊展示、學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

學情分析及學法指導:高二的學生已經能夠讀懂這一部分,所以學習時可以讓學生相互討論理解這些內容。

教學用具:ppt課件

教學過程及策略:

本節主要基於對生物現象的描述,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分析討論理解這些內容,因此利用資料,組織學生討論是良好的教學策略。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資訊在自然界和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在人類社會中資訊往往以文字、影象、圖形、語言、聲音等形式出現。教師可結合“問題探討”中的素材,讓學生列舉生物間資訊傳遞的例項引入新課。

教師通過視訊顯示物理、化學、行為等方面的例項進行分析、分類,由此進行生態系統資訊的種類的教學。

利用“資料分析”中的四則資料,用以分析資訊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同時播放“蝙蝠回聲定位”、“螞蟻的資訊傳遞”的視訊,讓學生分析討論,歸納出資訊傳遞的三個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資訊傳遞與生物迴圈、能量流動一樣重要,都是把生態系統各組分聯絡成一整體。

由資訊傳遞的作用歸納後自然引入到資訊傳遞在生產中的應用的教學,這時教師可補充例項,用ppt展示收集到的各種應用,讓學生分析理解。

最後用具體的習題來鞏固本節課的相關知識,用概念圖歸納本節所學的知識。

生態系統說課稿12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人教社《生物》第二冊,第八章第三節《生態系統》第二課時的內容:生態系統的結構。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學習了個體、種群、群落這幾個生命系統層次的基礎上對生命系統結構層次中更高層次的剖析。當前,對生態系統的研究對於解決人類所面臨的許多全球性資源與環境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兩方面內容:“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食物鏈和食物網”,該內容既是銜接生態系統型別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唸的很好素材,是本章的重點。在教學中可採用“理論聯絡實際”和“聯想分析”的方法。

2、學情分析:

由於本節內容在國中就有所涉及,高二的學生對生態系統的基本內涵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但對於生態系統的判別依據與結構組成的還缺乏深思。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學生應該比較輕鬆,但也容易產生輕視的念頭,因此,創設情境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便顯得尤為重要。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生態系統的成分及各成分的相互關係。

2、理解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及營養級的確定,掌握簡單的食物網簡圖。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歸納能力。

2、通過食物鏈、食物網的有關素材展示,培養學生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生態系統各成分間相互關係,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2、通過學習生態系統的結構,培養學生對立與統一的世界觀。

4、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討論生態系統的結構

難點:說明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1、場景匯入法、討論教學法、課件與圖形展示的直觀教學法、聯絡實際的談話法。

2、教學用具:多媒體裝置及相關圖片。

學法:自學探究法、知識遷移法、歸納分析方法等。

三、說教學設計思路:

聯絡生活實際設定情境,進行知識回顧,並以提問的方式匯出新課題→學生觀察課本P86—87池塘生態系統圖解,具體分析討論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及它們之間的聯絡→得出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的結論→通過學案導學分析討論食物鏈與食物網的功能、特點及其中各種生物成分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響→再次證明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四、說教學過程:

一、聯絡實際,匯入新課

本節課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本著注重與現實生活相聯絡的指導思想,用學生最熟悉的場景引入,提高學生的興趣。首先以一個由各種生物及腐木組成的陰溼山洞學案及各種生態系統圖片作為複習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初步認識到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並歸納出各類不同生態系統的共同點。接著提問:各生物與環境各有什麼作用,相互之間有何關係等相關問題匯出新課。

二、合作互助—自學探究

指導學生自學閱讀教材,教師參與討論,注意邏輯推理與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及時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 (一)生態系統的成份

佈置學生閱讀課本P86—87,生態系統成份的內容,示池塘生態系統圖片,教師設定一系列邏輯緊密的問題串,積極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討論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及它們之間的聯絡,得出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的結論,並得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師生共同解決問題過程中,共同歸納並輔以多媒體來顯示整個生態系統完整的組成成份知識系統框架圖。

(二)營養結構

聯絡課件“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及生活俗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引出食物鏈的概念。

指導學生關鍵是弄清兩個問題,一是食物鏈上的各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於什麼成分,二是食物鏈上的生物處在哪個營養環節。

同時指導學生交流和掌握食物鏈的計算方法。並及時指出注意事項等

然後請同學們寫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條食物鏈。

接著教師通過講述引出食物網的概念。

以多媒體示“溫帶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簡圖”,指導學生完成所設定的學案及經典分析題。然後教師加以擴充套件: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這個渠道,生態系統可以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食物網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種群變化。並直接影響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思想意識教育。

最後提問;讓學生討論食物鏈上的營養級是否能無限多?

課程結束時請一名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完成板書設計。

佈置反饋習題。

五、說教學反思:

1、設定問題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逐層揭示問題的本質,使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概念,有效掌握知識。

2、整個教學過程都讓學生“動起來”,老師通過設問匯入,學生動腦筋構建生態系統的概念圖框架系統,通過討論、修改和補充,讓學生自己更正錯誤,最後歸納總結,全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思考,尋找答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刻,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果。

3、整節課的教學緊扣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聯絡,體現生態系統的統一性,是進行環保意識教育的良好素材,為以後的教學打下基礎。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生態系統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點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第一單元第二章中的一個重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當今社會,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的變化也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節內容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從巨集觀角度進行學習,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通過對各種各樣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態系統的認識,讓學生對生物圈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便於後續內容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要求:能夠描述生態系統的種類及特點。

2、 能力要求:能夠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2、難點:考慮到七年級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定位在“學生能夠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二、說教法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景相聯絡,在此理論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生態系統景觀的資料以及美國科學家進行生物圈II號實驗的影象資料。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些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分析、討論,讓他們充分展示課下在網路上獲得的知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後教師展示兩則對比材料,讓學生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始終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通過學生對各種影象資料、圖片的觀看、討論、分析、交流,培養他們通過分析資料、圖片獲取知識。

四、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匯入

複習提問“什麼叫生態系統?並舉一兩個生態系統的例子。”學生回答後,教師順便匯入新課: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陸地,有冰冷的南極和北極,也有炎熱的赤道和沙漠地區,可見各地氣候差異很大,生物種類也不盡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著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

(二)導學達標

1、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反映生態系統景觀的短片。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呈現生動的畫面,鮮豔的色彩,恰當的解說,感人的音響,能在學生的大腦皮層引起興奮,能激發興趣,因此,我先提出問題:短片中介紹了哪幾種生態系統?它們各自具有什麼特點和作用?讓學生帶者問題觀看短片,然後,分別針對各個生態系統的主要特點和作用進行提問,請同學舉手回答,教師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達到本節課的知識要求。

2、資料分析、討論和交流

我針對國中學生愛表現自我、自我意識強的心理特徵,在課堂上充分運用課堂小組競賽的手段,調節、控制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活而不亂,穩而不死,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因此我

(1)請同學閱讀書P30資料。

(2)小組討論:河流生態系統與哪些生態系統有關聯?

(3)進行交流:各小組代表發言,說明本組的討論結果,各小組的討論結果相互補充,最後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河流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都有著密切的聯絡,其實,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生態系統有著方方面面的聯絡。

3、學生閱讀分析

教師應讓學生體會學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讓學生掌握生物學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素質大有裨益。為了達到本節課的能力目標,我請學生閱讀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動”這段文字,並結合插圖進行分析,教師加以適當引導,新教材尤其重視學生圖文轉換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能以圖釋文,在影象中收集相關重要資訊等等。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確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促進了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最後大部分同學都能闡明: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4、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突出本課重點。

(共分四步進行)

(1)觀看“生物圈Ⅱ號實驗”短片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思維,增強求知慾,形成深刻的記憶,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學資源,播放“生物圈Ⅱ號實驗”短片。 使學生意識到:迄今為止,地球仍是人類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園,我們應該珍惜它,愛護它。這時我提出疑問:可是,生活中,我們常可見到或聽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例子。

(2)學生展示課下收集的資料

現代教育技術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學生不再只從教師的講解中獲取知識,他們可以通過網路獲得無比豐富的知識。我就根據適當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讓他們充分展示課下在網路上獲得的知識。本節課我就請同學代表利用多媒體展示展示課下從網路上收集的環境遭到破壞的資料或圖片,使學生看到,我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非常嚴重,致使生態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惡劣等一系列嚴重後果,這些狀況不僅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將嚴重製約我國的經濟建設。同學們分析後意識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從而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實現了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教師展示對比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昇華

對比材料一

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已達80%,遠遠高於我國(不足30%)但日本人從不肆意過渡採伐林木,日本沒有製造一次性筷子的工廠,使用的全部有國外進口,其中57%來自中國、印度、越南。

我國的夜市、餐館中,一次性筷子隨處可見,我國亂砍濫伐的惡事件屢屢暴光卻屢禁不止。

對比材料二

在幾年前,日本人就防患於未然,義務到我國甘肅毛烏素去植樹造林,防風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國把3月12日定為植樹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國政府不惜動用車輛興師動眾去植樹造林,年年植樹,卻不見植樹的地方綠樹成蔭。

教師向學生表明:日本人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不可取,但他們這種環保意識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4)根據上述對比材料,展開小組討論

讓同學們馬上展開討論:作為中學生,為了保護地球,愛護環境,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通過這些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昇華,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再次突出本節課重點。

(三)認定目標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講內容,使學生明白本課的三個目標要求(知識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

(四)達標測評

反饋練習,訓練學生對知識的應用,綜合能力。

(五)佈置作業

做練習冊,並以“從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環保小衛士”為題寫一篇400字短文

生態系統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結構》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的第一節內容,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結構和食物鏈食物網等主要內容,教材中以池塘生態系統為例,介紹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並總結出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讓學生對生態系統這一概念有個整體的把握。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闡述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通過複雜的營養關係形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因此,本節內容是後續學習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江蘇省的大學聯考說明,《生態系統的結構》這一部分內容在大學聯考說明中是A等級,即為了解,所列知識點要能在相對簡單的情境中識別和使用它們。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瞭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2)理解生態系統四種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關係

(3)掌握營養級的概念以及營養級與食物鏈的關係

2.能力目標

通過指導學生歸納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分析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生態系統各組分的相互關係及食物網,滲透普遍聯絡的辯證觀點的教育;通過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滲透“人是生態系統中一員”的觀點,從而對學生進行生態觀點的教育。

三、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四種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關係

2.教學難點 食物鏈和食物網中各種生物的關係及其數量變化關係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知識填空、判斷舉例、學生板演四中成分的關係,四種成分的判斷,練習來突出重點,利用知識填空,學生歸納總結,教師講解,習題訓練來解決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複習目標,並要求學生以作業的形式提前複習,教師認真批改。授課中以板書和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手段,採用啟發式、討論式、講練結合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大學聯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並加以掌握。

五、學習方法

通過思考、分析、討論、練習等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本身對本部分知識有較好的掌握,對大學聯考題有個正確的認識,理解大學聯考的重難點及試題的難易程度。

六、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絡較多,如城市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果園生態系統等,對於自然生態系統,學生或多或少有些瞭解,所以,本節內容的學習,可以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來展開。

七、教學過程

1、課前熱身

請據圖回答:

(1)該圖所示成分構成一個 ,陽光是它的

(2)圖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類群是 ,處於最高營養級的生物是 。

(3)蛇佔有 條食物鏈,佔有的營養級有 。

(4)螳螂和黃雀之間存在 關係

(5)若螳螂全部遷走,則黃雀的數量將會 。

(6)動植物屍體是由圖中的 通過 和 這兩種作用分解的。因此該生物在生態系統的 中起著重要作用。

通過一個題目來檢測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掌握的情況,使學生知道哪裡有問題,上課時要認真聽講;也能使老師清楚存在的問題,對於問題能更好的重點講解。

2、知識網路

3、要點講解和練習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及型別

[P201回扣基礎要點一]學生整理基礎知識,完成[練一練]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P201回扣基礎要點二]學生整理基礎知識,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請說明]

1、細菌都是分解者

2、動物都是消費者

3、生產者都是綠色植物

4、植物都是生產者

5、溫度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P202考點突破考點一]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1)生態系統中四種成分的聯絡 學生看書記關係圖,後板演,教師分析四中成分的關係

(2)四種成分的判斷 上面一點內容理解透徹的話,這一個知識點就不需要多講解,學生回答就可以了。

[P202對位訓練1、2、3]

三、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P201回扣基礎要點三] 學生整理基礎知識

通過一條食物鏈:草 → 兔 → 狐 →狼 來分析各種生物分別屬於哪種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營養級別,所屬生物型別,營養狀況,內容較簡單,採用學生回答的方式。

最後,學生前後相互說寫食物鏈中需要注意的要點,討論好後,請學生來回答。

[P203對位訓練4、5]

[P203考點突破考點三]食物鏈(網)中各營養級生物數量的變動

舉例分析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生物數量的各種變動情況

[P203對位訓練6、7、8]

最後,回到知識網路,回顧小結本節課的內容和重難點。

八、作業佈置

定時檢測 P325 第36課時 生態系統的結構

九、課後反思

這節課複習的知識比較簡單,所以在備課時就決定採取教師少講,學生多背,多說,多練的方法,但是學生的說背練多了以後,課堂上的時間相對就較難把握,因為像這樣的基礎複習要照顧到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使每一個學生通過一堂課都有所收穫。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在備課時,在課前,對學生對每一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要做更好的瞭解,這樣能更好備好課,把握課堂上的每一分鐘。

生態系統說課稿1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下午好!

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材分析:

教材特點:本課的內容來自人教版《生物》“瞭解生物圈”第2節“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教材第是以生態系統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生態系統的組成、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等知識,主要體現巨集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型別與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重要環節。

學習內容、重點、難點: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三方面:生態系統的成分、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其中生態系統的成分是重點。下面說一下我是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

突出重點:生態系統的成分是學習重點。通過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兩幅森林生態系統中的常見圖片,結合閱讀課本,讓他們瞭解生態系統中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種生物成分,討論分析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者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明確三者相互依存關係的同時,提醒同學們注意陽光等非生物成分也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從而使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組成形成整體印象,然後通過練習,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組成的網路圖。通過學生對生態系統的成分的角色扮演,加深了學生對生態系統各成分的關係的理解,從而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突破難點:能量流動及其傳遞是學習難點。通過分析魚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並使學生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鑑於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要求及學生實際,確立了具體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舉例說出你所熟悉的生態系統及其基本成分。

舉例說明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培養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學情分析:

前面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已經學過了相關知識: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也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環境中直接影響生物生活的生態因素可以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角色扮演,閱讀。

教學過程: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優美的圖片,要求學生在觀察時想象在這些環境中可能聽到、看到哪些生物,說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匯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板書)生態系統

在一定地域裡,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讓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讓學生舉幾個生態系統的例子,加深他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

二、小至一塊草地、一個校園,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麼,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板書)生態系統的成分

讓學生觀察分析兩幅圖片(啄木鳥吃蟲子、腐爛的樹樁上長滿真菌),閱讀課文,討論,並回答問題:在這個森林生態系統中有哪些生物?要維持這些生物的生存必須滿足哪些條件?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絡?有怎樣的聯絡? (板書)讓學生到黑板上填空,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生態系統

非生物成分:陽光、溫度、空氣、水份、土壤

生物成分:生產者(植物) 、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課後思考第二題 用箭頭表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係,並說明理由。讓學生板書、講解,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書) 生產者 ——→ 消費者

↖↘ ↙

分解者

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係可以用這個圖解來表示。從圖上可以看出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最終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後的物質又被生產者利用,這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學生思考討論: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麼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說出各種生物能否獨立生存。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而且能夠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充分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慧。

思考討論:農民朋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勞作,收穫著豐收的果實,那麼他們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嗎?為什麼?可以這樣理解,人是社會意義上的生產者,植物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產者。為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作準備。

三、俗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提出問題:蟬吃什麼?黃雀會成為誰的食物?(展示蟬吸樹葉的汁液的圖片、鷹的圖片)。讓學生明確螳螂、蟬、黃雀之間是“誰”被“誰”吃、“誰”吃“誰” 即取食與被取食的食物關係。按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畫出相應的箭頭“→”。(注意箭頭要從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

(板書):樹葉→蟬→螳螂→黃雀→老鷹。

“這種生物之間通過取食的關係而形成的互相聯絡像什麼?你能給起個形象的名稱嗎?”(板書)食物鏈

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概念的抽象,“食物鏈”理解透徹了,“食物網”等部分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觀察連的幾條食物鏈,思考: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麼開始的?

為什麼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麼結束?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於食物鏈中的環節。

討論交流:你畫的食物鏈是否合理?這些食物鏈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許多食物鏈會互相交錯?大家看這幅圖象不象一張網?(板書)食物網

提出問題: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於什麼位置呢?請學生課後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學生懂得了一些關於生態系統的問題,知道了生態系統的成分,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和食物網的關係,還知道有毒物質能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富集,並對生物造成嚴重危害。

提出問題,“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什麼是生態系統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生態系統的特點,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鞏固本節所學的知識。

六、生質疑,師釋疑解惑

七、練習:本節課採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八、課後活動:課後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蒐集環境汙染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汙染現狀的瞭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