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槓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

說課稿1.6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槓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槓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

槓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1

新課標倡導教師積極利用日常生活用品進行實驗。日常用品來自我們的身邊,來自我們的生活,學生對它有親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簡單、直觀、經濟等特點,有利於學生去創造發揮,去做實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創新精神。

新課改下積極倡導“罈罈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為了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實驗資源,本人執教滬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節《科學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我嘗試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進實驗,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得到與會專家和老師的認可。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認識槓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槓桿平衡條件,根據一定的方法對槓桿進行分類;過程與方法方面,讓學生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歸納得出槓桿平衡條件,鍛鍊自己觀察、動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同學間合作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探究物理的方法和規律。本節教學重點是探究槓桿平衡條件,教學難點是設計探究槓桿平衡的方案。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著手準備:

一、從日常用品中設計教具

教學過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體驗器材,帶蓋的鐵桶、鉗子、剪刀、核桃鉗、鑷子、天平等;

演示實驗器材,蹺蹺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組實驗器材,改進的槓桿和支架、鉤碼。

二、合理改進實驗

1.實驗器材的改進

改進教具所用器材:槓桿、塑料掛環、釣魚的鉛墜、釣魚線、釣魚線上的聯結器。

槓桿做了三點改進:由單面有刻度變為雙面有刻度,一旦分組人數較多時,槓桿前後學生都可以做實驗;由固定的掛鉤變為可移動的掛環,讓學生移動鉤碼的範圍更大;由直接掛鉤碼改為用兩端帶鉤的懸線懸掛鉤碼,更好的體現出力的感覺。

在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判定上,突破如下:在支架上固定一個白板,白板上標有互相垂直的橫線和豎線。白板前掛有一個重垂線,當重垂線和豎線重合,說明白板是水平的。當槓桿和橫線平行時,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外,如果學生單獨實驗,可以在白板的上端距離槓桿不遠處放兩根小鐵釘,限制槓桿的轉動範圍。

2.資料記錄表格的改進

我在課本實驗記錄表格上,做了三點改進:

其一是實驗資料表格設計的完整性。我將表格分為兩部分,橫欄是物理量,豎欄是實驗序號。

其二是空白實驗序號,讓學生自己填寫,從而引導學生明確本實驗要分析多組資料得結論,避免偶然性。

其三是添加了四列空白。

如果學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們就可以在前兩欄新增上F1l1 和F2l2,然後將計算結果填上,從而比較得結論。

如果學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們就可以在前兩欄新增上F1/l1和F2/l2,然後將計算結果填上,若不相等,則可以在後欄上填寫F1l1 和F2l2,然後將計算結果填上,從而比較得結論。

特別是資料記錄表格的第三點改進,為學生分析與論證資料帶來了方便,也很有效的突破了實驗探究中的分析與論證環節。

三、精心設計實驗,尋求實驗教學的高效率

教學中緊緊圍繞 “一個載體——蹺蹺板”、“一個遊戲----翹翹板上放橘子”、“一個改進——表格多四列” 展開教學,有效突破重點和難點。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一個大盒子,盒內是什麼,徒手打不開,大家想辦法。在這樣的場景中,讓學生開啟盒子,並展示用類似於棒的物體撬開盒蓋,引入新課。

說明:在“認識槓桿”中,創設情景“開盒蓋”。一方面是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動起來。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撬的一剎那,就初步建構槓桿的模型。

(二)合作探究,進行新課。

包括三大板塊:

1、體驗生活,認識槓桿:

經歷三次體驗:第一次體驗生活中常用到的槓桿,討論說出共同特徵,並給槓桿下定義。第二次體驗用棒撬動物體,自學槓桿五要素。第三次是在“認一 認”基礎上對比分析槓桿,體驗槓桿的平衡,明確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於直接測量力臂。

說明:在“槓桿的五要素”中,讓學生體驗用棒撬動物體,加深對槓桿五要素的認識;讓學生體驗傾斜靜止和水平靜止的槓桿,體驗槓桿平衡,並比較發現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於直接測量力臂,為探究實驗做好充分準備。

2、科學探究,槓桿平衡:

我認為此處可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認識到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一部分是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條件。

在“影響槓桿平衡因素”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是:

先讓學生認識水平平衡的蹺蹺板的五要素,特別是明確動力和動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再讓學生在體驗遊戲過程中,認識到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影響槓桿的平衡。最後提出探究的問題“槓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滿足怎樣的關係?”

說明:此外為了更好突破槓桿平衡教學,我設計了“在蹺蹺板上放橘子”遊戲,其目的是:

在放橘子游戲中,學生可以學會規定動力和阻力,可以歸納出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

師生在放橘子的過程中,在改變力或力臂或力、力臂同時改變,學生可以清醒的感受到實驗的操作過程,那就是先固定某端的力和力臂,然後改變另一端的力或力臂,使槓桿重新平衡。而這種感受恰恰是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困惑點。

而且,學生在放橘子的過程中,僅僅是停留在感性上,沒有理論的支援。正因如此,也給實驗的深入開展埋下伏筆。在實驗結論出來以後,再讓學生來比較橘子的重,那時候學生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分析問題。這樣的設計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實驗”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是:

提出問題—學生獨立猜想——展示猜想——排除不合理的猜想——介紹實驗器材——小組設計實驗——展示實驗方案——優化實驗方案——合作探究實驗——分析與論證實驗——異組交流合作———評估實驗———應用實驗結論。

3、感受生活,槓桿分類。

從“蹺蹺板上猜橘子重”入手,讓學生明確基本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給槓桿分類。並向學生說明分類只是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歸納總結,當堂達標。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充分利用日常用品設計教學,通過對日常用品做實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快樂,增強了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和應用。由於用到的是身邊的器材,又是學生自己設計出的實驗,這樣也消除了物理學習中的神密感,增加了親切感。

運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實驗,可以讓學生比較清楚的觀察物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從而反覆地品味其中的物理原理,也有利於學生課內課外獨立操作,培養學生獨立實驗的能力。

要想充分發揮實驗對物理教學的獨特作用,就要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應一味的等和靠,要學會自我開發和設計實驗資源,要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去創造更好的實驗資源,讓學生每一節課都能樂在其中、樂得其所,讓學生每一個實驗都能研究的淋漓盡致。

槓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2

一、課程標準的要求

1、在槓桿的定義,相關名詞上做主要介紹,特別是力臂的畫法上著重落實。

2、學生學會自主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通過多次、反覆的實驗記錄來驗證槓桿的平衡條件。

3、要求學生牢固掌握這一知識,並在生活實踐中熟練應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什麼是槓桿及槓桿的五個要素。能確定槓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能通過實驗歸納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經歷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會提出猜想、並從實驗資料中歸納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槓桿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興趣。

(2)結合我國古代對槓桿的研究,激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養學生探索槓桿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興趣以及關注歷史、關注科學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畫力臂。2。通過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四、教學重點

利用槓桿的平衡條件來解析生活中的現象。

五、對教材進行分析

從學科的角度而言,槓桿是一種簡單機械。從認知的角度而言,槓桿是一種模型。槓桿是最重要的一種簡單機械,是學習後面的滑輪,滑輪組的重要基礎。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設計理念,本節課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開始引入。通過男女生拔釘子比賽遊戲,體會使用簡單機械的好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猜想和探究,得到槓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再利用生活中槓桿的應用例項,引入槓桿平衡條件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並得出槓桿平衡條件。最後結合槓桿平衡條件探討槓桿的科學使用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分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探究槓桿的平衡,第二課時槓桿的實際應用及其分類。

六、學情分析

槓桿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學生會切實感受到使用它的好處,學習興趣濃厚。但對槓桿的概念及槓桿的平衡條件,學生還不十分清楚,在具體的教學中,應當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瞭解槓桿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以幫助學生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降低學習難度。

七、教法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知識,特別是已經明確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維。

所以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

八、教學過程的處理

1、引入新課

通過古埃及金字塔的巨集偉壯觀,讓學生聯想到它的建設過程,運用了哪些工具。再通過學生熟悉的玩蹺蹺板的情景,比賽拔釘子等,讓學生初步認識槓桿這種簡單機械,並知道使用機械的好處。

用課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這些工具所能進行的簡單操作,說明它們的使用方法。從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認識槓桿,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發學習興趣。

2、通過觀察課件中撬石頭的撬棒,抽水機的手柄,拔釘子的釘錘等,總結它們工作過程中的共同特徵,得出槓桿的概念。

(1)接著再以撬棒撬石頭為例,介紹槓桿的五個要素: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2)提出問題:如何作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學生根據數學知識,點到線的距離,通過數理結合,作出力臂。

以蹺蹺板為例,要求學生畫出蹺蹺板兩端的動力臂和阻力臂。並巡視學生完成的情況,有比較典型的畫法可以投影給學生看。

3、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1)通過讓學生畫蹺蹺板動力臂和阻力臂,引出如果蹺蹺板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時候,什麼方法最有效?

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離翹翹板近,輕的人離翹翹板遠。作用在翹翹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長。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如果蹺蹺板要平衡,是否與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有關?槓桿要平衡,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要滿足什麼關係?引導學生猜想,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直覺感受,引發學生猜想。

(2)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用所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並驗證自己的猜想。

(3)在學生實驗時,提出問題:為什麼要讓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後可得出,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從槓桿上的刻度讀出力臂的長度。

分別在槓桿兩端懸掛鉤碼,多次測量,取得實驗資料。並讓學生保留最後一次實驗鉤碼懸掛在槓桿上平衡的實驗情況。讓學生觀察,最後一次平衡時懸掛的鉤碼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槓桿平衡,增加實驗的可信度。

(4)根據實驗資料,驗證猜想。在此過程中,可培養學生對實驗資料的歸納分析能力。各小組的實驗結論是一樣的,培養學生對實驗結論進行評估能力。

4、槓桿的應用

(1)請同學們思考:能否用一把彈簧測力計測量一頭大象的重呢?

(2)用視訊展示槓桿在當今生活中的作用。在抗震救災中,用吊車吊起水泥橫樑,救援人員用液壓剪剪斷鋼筋。

通過以上的視訊可以讓學生為我們的祖國在災難面前的堅強而感到自豪。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九、佈置作業

1、P169第1、2、3題。

2、利用筷子、塑料蓋、細線和小重物製作一架小桿秤。通過製作小桿秤,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昇華學習興趣。

槓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主要內容:

本節是九年義務教育滬粵版八年級物理課本第六章第五節內容,它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實用性,槓桿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源於生活,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槓桿平衡條件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這一結論。三是基礎性,這一節是學習滑輪和其他機械以及機械效率的重要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槓桿,什麼是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能從常見的簡單機械中認識槓桿。

(2)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

過程與方法:

(1)經歷繪製槓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

(2)通過對槓桿的探究,讓學生逐步學會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槓桿的使用。

(2)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學習物理的興趣,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人文教育。

二、學生心理分析

學生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維,也初步學習了科學探究法,形象思維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他們厭倦教師的單獨說教,希望教師創設便於他們進行科學探究的環境,讓他們進行科學探究,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造願望,讓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本節課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對身邊的各種槓桿的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讓學生熱愛生活,讓課堂充滿活力,使知識的傳承在探究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從而縮短生活與物理的距離,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學習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邊。

三、 重點和難點

槓桿平衡條件是本節的核心內容,應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當力臂不等於槓桿上的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時,學生往往不能正確畫出力臂,因此,力臂的確定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 教法和學法

結合幾種槓桿受力平衡的圖示和例項講述槓桿、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引導學生畫動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顯然,教上述概念時除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外,適宜採用觀察法和講練法。在進行探究槓桿的平衡原理時,採用科學探究法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親自經歷科學家的科學探究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卓有成效地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五、教學程式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式。

1、形象引題

教師以日常生活中覺的一些簡單機械為話題,提出疑問,引出本章話題。然後,指導學生觀察多媒體放出的幾種槓桿,讓學生找出幾種槓桿的共同特徵,建立槓桿的概念,並引出本節課題……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使槓桿概念的建立與課題的引入並行。

2、 創設直觀環境,建立物理概念

結合用木棒撬石頭的示意圖,建立支點、動力、阻力、動力作用線和阻力作用線的概念。繼而在這個示意圖中畫動力臂和阻力臂,建立它們的概念。展出描述上物理概念的文字,讓學生看一遍,並且齊讀上述物理概念,強化學生對這些概念的認識,引導學生畫出多媒體中所示的幾幅圖的動力臂和阻力臂,突破教學難點。基於前面的觀察,針對槓桿的形狀、支點的位置進行上述內容,遵循創設物理環境,突出觀察實驗的原則,在學生通過觀察教師創設的物理圖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礎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3、 點撥、設疑、引導、探索、概括、應用

演示槓桿在水平位置的靜態平衡的概念,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形象點撥,找出影響槓桿平衡的四個因素,然後質疑:槓桿平衡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什麼關係?教師簡略說明並提出要求,讓學生按多媒體的圖表依次進行實驗,把各次實驗的資料填在物理課本23頁的表中,對比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並對比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揭示物理規律。這樣進行引導,能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索的目的性,對學生的探索具有導向作用。

學生分組研究槓桿平衡問題,對記錄的實驗資料進行整理,通過對比、綜合和概括,總結出槓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彙報研究結果。對學生的彙報,正確的給予肯定,不完善的給予補充,在此基礎上扼要板書槓桿原理,並引導學生寫出槓桿平衡條件公式。

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觀察力、思維力和想像力受到有效的鍛鍊,學生完成探索的過程,不但能學會知識和探索的方法,體驗到探索的樂趣,還能認識到探索物理規律必須採取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學生剛剛知道槓桿原理,只有應用它解決實際問題,才能達到理解。因此,要安排一個例題,引導學生去做。學生通過演練,能學會應用槓桿平衡條件公式解決簡單的問題,增強解題能力。

4、 回顧總結

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要點進行回顧,加以總結,訓練學生歸納物理知識的能力。

5、 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p27 第1題

家庭作業:p27 第3、4題

通過實施科學探究式的教學,我班學生對力臂的畫法和槓桿平衡條件的掌握效果比以往的各屆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的正確率都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