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蠟燭說課稿

說課稿1.02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蠟燭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蠟燭說課稿

蠟燭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在本課的教學中應當認真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定的動作、神情、語言和緊張激烈的心理活動去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單獨閱讀理解能力。教學本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從課文描寫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中體會人物的品質。考慮到學生的水平定會參差不齊,為了讓全體學生能借助文字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以及感受從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薰陶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依據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通過朗讀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3、通過品味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走進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學習刻畫人物心理的方法。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理念

教師應當想法設法創設相應的情境,緊抓文字語言不放鬆,引導學生通過概括、揣摩、想象、誦讀等方式潛心會文,深入人物的內心,去感受當時情況的危急和嚴峻,更要感受他們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強烈的愛國心。 如何緊抓語言文字?於永正說:"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根據課文的語言重點和情感重點設計教學過程……"在這裡,我想更進一步地實現自身的意圖,那就是根據課文內容,教師要仔細斟酌、反覆鑽研,找到語言重點和情感重點的交融點,把最能體現當時形勢嚴峻,人物的內心品質的詞句提煉出來,也要大刀闊斧、刪繁就簡地把雖然也很精妙,但與中心無關或關聯不大的詞句撇開。具體展開就是把文中對人物的描寫(語言、神態、動作、心理)和環境的描寫(蠟燭)的詞句精選出來,穿插在有序的故事情節中,引導學生再三咀嚼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從而深入領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在啟迪智慧的基礎上陶冶情操,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凸顯出來,最終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教法、學法

1. 教法:"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我在教學過程中將主要採用質疑點撥法等自主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朗讀感悟,畫重點詞句,討論交流體會,教師適時點撥的學習方式,多渠道接受資訊。

2. 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掌握從讀到思的學習方法。在讀中抓關鍵詞,體會人物心理,進一步思考理解,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細細揣摩,突破難點。

四、說教學程式

第二課時:

(一)預習展示

1、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 你從課文中知道了什麼?

(學生通過回憶思考回答問題,為繼續學習新課文做好鋪墊。)

(二)交流釋疑

1、學習3----7段

教師先提出一個思考題提綱挈領,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如何與敵人周旋的?並且一家留給了你怎樣的印象?讓學生用心地讀課文,畫一畫,說一說,也可同桌相互交流。

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領悟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機智和勇敢。例如:從哪看出伯諾德夫人的機智沉著?學生通過瀏覽、默讀找出"先生們、()輕輕地吹"等詞語讀出人物當時緊張卻不慌亂的心理。

大兒子傑克和小女兒與敵人的周旋以學生的學為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還是通過學生找出表現任務機智和勇敢的關鍵詞來體會心理活動。圈畫出動作、神情、語言的有關語句。於永正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就是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進一步落實‘讀’,讀的方式要多,讀的面積要大,讀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形——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形象;讀出情——讀出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讀出神——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所以,通過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加深感受。

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最後終於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你認為是誰救了大家?為什麼?請再次用心地讀讀課文,同桌相互交流。.預設與生成的和諧充分顯示教者的教學內涵與駕馭課堂的精湛技巧。課堂上,由於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思考都完全正確。怎樣運用巧妙機智的語言不動聲色地調整課堂指向,糾正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正確領悟語言文字的準確運用也是教師的一大難點。

(三)拓展延伸

1.同學們認為是誰拯救他們自己的性命?保護了國家機密?法國總統戴高樂如果知道了這件事,要頒發榮譽獎章,會給誰呢?

2.續寫德軍走後,母子三人的精彩對話。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主要呈現課文的主體結構內容,體現人物的性格和品質。是全文的縮放。

蠟燭說課稿2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半截蠟燭》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冊自讀課文第三篇課文。課文生動地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文可分為四段。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地相當細膩。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學目標:

目標具有激勵,導向功能,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和六年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厄運”、“搖曳”、“鎮定”等詞語。

(3) 能聯絡課文內容,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4) 通過合作的形式,續編故事,培養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些教學目標是在課堂中綜合滲透完成的。]

3.教學重點、難點:

從不脫離教材本身和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圍繞課後練習題,確定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閱讀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4.課時安排:

計劃一課時完成

5.教學準備:

小黑板

二、 說教法、學法

1. 教法:“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我在教學過程中將主要採用質疑點撥法等自主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後聯絡、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多渠道接受資訊。

2. 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掌握從讀到思的學習方法。在讀中抓關鍵詞,體會人物心理,進一步思考理解,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細細揣摩,突破難點。

三、 說教學程式:

(一) 揭示課題

簡單介紹二次大戰: 1939-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重、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讓學生從小了解善惡,瞭解歷史。適當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二) 自學課文,及時反饋。

[這是第一課時的重點,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讀思結合的良好習慣。〈〈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十分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及應用。]

自讀課文

留給學生充分朗讀的時間,掃除字詞障礙,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間採用學生自評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學生體會課文語言的簡練和準確。

指導學生抓住人物活動的主要情節,圍繞中心來歸納段落大意。

四、緊扣中心,重點體味。

教師先提出一個思考題提綱挈領,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想了哪些辦法在跟敵人周旋?讓學生用心地讀讀課文,畫一畫,說一說,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語言材料,在主動、積極的思維中,感知思想內容。]

教師相機板書:伯諾德夫人、傑克、傑奎琳

(“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領悟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機智和勇敢。例如:從哪看出伯諾德夫人的機智沉著?學生通過瀏覽、默讀找出“許多、始終放心不下、絕妙”等詞語讀出人物當時緊張卻不慌亂的.心理。

大兒子傑克和小女兒與敵人的周旋以學生的學為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還是通過學生找出表現任務機智和勇敢的關鍵詞來體會心理活動。圈畫出動作、神情、語言的有關語句。通過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加深感受。

板書:鎮定、勇敢、機智

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長官周旋,最後終於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這三個人你最佩服誰?為什麼?請再次用心地讀讀課文,同桌相互交流。[學會合作,提高課堂實效,交流昇華]

五、迴歸文章,課外延伸。

1、小節全文:本文僅僅是法國人民抗擊德國強盜的一個縮影,其實當時的整個法國天天都在發生著像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所進行的鬥爭,最終將德國強盜趕出了法國的土地。

說話練習: 老師手裡的勳章要獎給誰?

2、改編故事:

作業:

將改編的故事寫下來。

[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字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現其對文字理解的程度。]

板書設計:

半截蠟燭

伯諾德夫人、 鎮定

傑克 勇敢

傑奎琳 機智

蠟燭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中的課文是圍繞著“正義必勝”這一主題而安排的。除了此文,還有《盧溝橋烽火》和《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這兩篇課文。《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文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在本課的教學中應當認真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定的動作、神情、語言和緊張激烈的心理活動去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單獨閱讀理解能力。教學本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從課文描寫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中體會人物的`品質。考慮到學生的水平定會參差不齊,為了讓全體學生能借助文字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以及感受從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薰陶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依據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在險境中動作、神態、語言以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鬥爭時的沉著、鎮定、勇敢和機智。

3、學習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教學理念

教師應當想法設法創設相應的情境,緊抓文字語言不放鬆,引導學生通過概括、揣摩、想象、誦讀等方式潛心會文,深入人物的內心,去感受當時情況的危急和嚴峻,更要感受他們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強烈的愛國心。如何緊抓語言文字?於永正說:“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根據課文的語言重點和情感重點設計教學過程……”在這裡,我想更進一步地實現自身的意圖,那就是根據課文內容,教師要仔細斟酌、反覆鑽研,找到語言重點和情感重點的交融點,把最能體現當時形勢嚴峻,人物的內心品質的詞句提煉出來,也要大刀闊斧、刪繁就簡地把雖然也很精妙,但與中心無關或關聯不大的詞句撇開。具體展開就是把文中對人物的描寫(語言、神態、動作、心理)和環境的描寫(蠟燭)的詞句精選出來,穿插在有序的故事情節中,引導學生再三咀嚼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從而深入領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在啟迪智慧的基礎上陶冶情操,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凸顯出來,最終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我在教學過程中將主要採用質疑點撥法等自主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朗讀感悟,畫重點詞句,討論交流體會,教師適時點撥的學習方式,多渠道接受資訊。

2.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掌握從讀到思的學習方法。在讀中抓關鍵詞,體會人物心理,進一步思考理解,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細細揣摩,突破難點。

四、說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學生彙報自己蒐集的有關資料。

老師補充: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重、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讓學生從小了解善惡,瞭解歷史。適當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二)交流釋疑。

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採用小組學習交流的方式,掃除字詞障礙,並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抓住人物活動的主要情節,理清文章思路,歸納段落大意。中間採用學生自評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法。

(三)課堂檢測

練習冊中的基礎達標1、2、3、4、題。

第二課時:

(一)預習展示

1、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你從課文中知道了什麼?

(學生通過回憶思考回答問題,為繼續學習新課文做好鋪墊。)

(二)交流釋疑

1、老師以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1、2段的學習

A半截蠟燭的特別之處體現在哪?

B伯諾德夫人想到藏情報的主意很絕妙,這又體現在哪?

然後先自己讀讀進行批註,小組交流。

2、學習3----7段

教師先提出一個思考題提綱挈領,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想了哪些辦法在跟敵人周旋?讓學生用心地讀讀課文,畫一畫,說一說,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領悟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機智和勇敢。例如:從哪看出伯諾德夫人的機智沉著?學生通過瀏覽、默讀找出“許多、始終放心不下、絕妙”等詞語讀出人物當時緊張卻不慌亂的心理。

大兒子傑克和小女兒與敵人的周旋以學生的學為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還是通過學生找出表現任務機智和勇敢的關鍵詞來體會心理活動。圈畫出動作、神情、語言的有關語句。通過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加深感受。

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最後終於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這三個人你最佩服誰?為什麼?請再次用心地讀讀課文,同桌相互交流。[學會合作,提高課堂實效,昇華感情]。

(三)拓展延伸

1.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法國總統戴高樂如果知道了這件事,要頒發榮譽獎章,那麼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之中誰將有幸榮膺此獎呢?

2.交流自己蒐集的愛國小故事。

(四)課堂檢測

1.用四字詞語評價文中的人物。

2.結合課文內容填空。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主要呈現課文的主體結構內容,體現人物的性格和品質。是全文的縮放。具體情況如下:

板書設計:

6.半截蠟燭

點燃重新點燃奪回

╲╱╲╱╲緊張

吹熄端走拿上樓

敬佩

急忙輕輕慢慢從容嬌聲鎮定

更多說課文章,請訪問說課網頻道。

蠟燭說課稿4

【教學目標】

1.把握記敘的要素,概括並理解文章主旨。

2.品析老婦人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細節描寫,品味其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

【教學重點】品析老婦人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揣摩細節描寫,品味其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匯入

1.由蠟燭我們可以聯想到哪些詩句、成語或歌曲呢?蠟燭各有什麼寓意?

2.學生思考,老師點撥: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常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

《燭光裡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

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麼這篇課文中的“蠟燭”有什麼深意呢?這是一支怎麼樣的蠟燭呢?今天讓一同走近前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

燒灼(zhuó)橋頭堡(zhuó)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腋(yè)下拂(fú)曉瓦礫(lì)顫巍巍(wēi)西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舀(yǎo)鞠躬(jū gōng)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竭:盡。

永垂不朽:永遠流傳,不磨滅。垂,流傳。朽,腐爛。

2.快速閱讀文章,概括故事大意。

(點撥,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原因、經過、結果等要素概括)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紅軍戰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經過),最後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的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結果)。

三、品讀語句,感悟人物。

1.老婦人的行為有哪些感動我們的地方?默讀文章,勾畫語句,並簡要概括感受。

2.用“我被所感動,原因是”的句式說話。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

2)年老體弱,掩埋吃力

3)視若親人,沉痛哀悼

4)燭光閃爍,真情祭悼

3.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覆交代和描寫。作者對老婦人動作的反覆描寫,描寫了三次“跪”、三次“爬”、三次“休息”。

三次寫“爬”

①她從地窖裡爬出來,想招呼那五個紅軍到她那裡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

②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

③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裡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揣在懷裡,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寫“跪”

①老婦人跪在那坑裡,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夠了,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

③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引導思考:作者為什麼反覆描寫老婦人動作?

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4.內心體驗: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如老婦人為什麼深深一鞠躬?她心裡又是怎麼想的?如果她說話,會說些什麼呢?

5.總結:說說你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

1)老婦人飽受戰爭之苦,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在戰火中,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四、感悟細節的魅力

1.同學們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剛才找到的這些感動點都能讓我們進入到文章中,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對蘇聯紅軍烈士崇高而深厚愛。可是老師還有一個疑問,難道作者僅僅是為了表現這一個主題嗎?請大家再讀讀那些作者反覆強調的細節:對炮火的十一次描寫,及對蠟燭的七次描寫,思考其作用。

⒉思考:從對炮火的十一次描寫中,你讀出了什麼?

①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五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後,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著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

②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幾次間歇。

③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

④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

⑤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⑥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⑦天氣很冷,四下裡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⑧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⑨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⑩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⑾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了。

明確: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定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戰爭的殘酷,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也表現了戰爭中的人性美。

3.思考:朗讀對蠟燭的七次描寫,說說,蠟燭有什麼特殊含義?

對蠟燭的'七次描寫:

①她又在衣袋裡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蜡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

②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

③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④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杆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鏽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⑤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思考含義: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怎樣理解結尾這兩句話?

“這一點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燭光,“不會熄滅”、“永遠燃著”是有象徵意義的。象徵著老婦人對烈士的敬意,象徵著紅軍戰士為了和平而獻出了生命;也象徵著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徵著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

討論明確:在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覆描寫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燭光,寄託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五、感悟文章主旨

1)人物形象——老婦人——動作描寫

2)環境描寫——炮聲蠟燭——襯托人物。

3)主題——蠟燭————讚美與哀痛——表達了老婦人的深沉的愛,還表現了作者對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的讚美。

蠟燭說課稿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下面我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說說自己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起始部分的內容,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化學活動與探究實驗。因此,本課是化學實驗的基礎,對全部國中化學乃至今後的化學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節課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加深學生對“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認識。這個探究活動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會給學生以新的感受和啟迪。

學生通過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時和熄滅後三個階段的觀察,著重培養他們對現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同時進行設計簡單實驗的嘗試。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認識石蠟的性質,初步學會對蠟燭燃燒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準確描述;

②能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石蠟性質及變化的有關結論

(2)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

③初步樹立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使學生掌握化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訓練學生主動發現實驗現象,準確表述實驗現象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推理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於剛進入九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他們的第三堂化學課,此時的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很足,他們希望教師給他們展示才華的機會,針對學生學習化學興趣濃這點,始終堅持探究式教學,放手讓學生去做,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敢於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

但是此時的學生很多化學知識有限,由於受知識和能力所限,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強,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部分同學膽子小,怕回答問題犯錯誤,乾脆不去思考、不動手,學習的主動性差。因此我認為可以抓住觀察方法這一中心不放鬆,讓學生自主盲目的觀察,充分的暴露他們在觀察中的不足,教師再來引導學生注重觀察內容,真切的感受這個實驗的知識。另外在講解和提問要考慮到中下層學生的基礎,多給他們思考的時間,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儘可能的投入到探究活動中來,讓他們在探究中享受樂趣。同時在教學中還要多發現學生的優點,充分肯定學生成功的地方,讓學生樹立起學習化學的信心。

三、教法分析:

1、探究式實驗教學法:根據目標設疑,引導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以懷疑和挑剔的心態去觀察實驗、體驗思考和分析,教給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科學結論的學習方法。

2、互動式教學法:運用學案,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猜想、討論、搶答,老師進行指導、答疑。師生之間不停的交流。

3、競賽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讓學生回答問題競賽。

四、學法分析:

動態辯證的觀察方法(透過現象看本質)

動態的對比觀察方法。

在本節教材中設計的實驗要求讓學生對比觀察蠟燭點燃前、點燃時、熄滅後,並寫出對現象的描述,學會動態辯證的觀察方法,學會觀察實驗的具體內容如顏色、狀態、氣味、硬度、密度、硬度、熔點等。

本節實驗課的重點是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CO2、H2O這些產物的生成,是一個肉眼看不到的現象,怎樣呈現出來,這個實驗放給學生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我採取的是示範講解結合閱讀教材的方式使學生順利的進行分組實驗;但也有個別的學生實驗沒有成功,小燒杯內沒有出現水霧。這是什麼原因呢?大膽放手讓學生討論、講解,最後得出結論,小燒杯要用幹而冷的;燒杯離火焰的距離要適中。至於點燃蠟燭熄滅後的白煙,這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個現象,不過對於這一現象學生通常不會有過於深入的思考,我認為這可以讓學生觀察蠟燭三態的迴圈變化來深入探究蠟燭的燃燒。讓學生思考是蠟蒸汽還是液態蠟在燃燒?為什麼白煙中有蠟固體。從而讓學生得出結論:說明該白煙是由石蠟蒸汽冷凝形成的。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觀察和實驗證明,有利於學生掌握動態的對比觀察方法。

五、教學過程

(1)採用多媒體資料演示激發學生興趣

上課時先用一些多媒體資料展示古代和近代的一些化學實驗以及由化學實驗得出的重要成果(如古代的巫師,煉丹師這些人都是早期的化學研究人士),讓學生了解化學實驗的重要性(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的化學成果與創造都是在實驗室中通過反覆地實驗而得出的),激發他們做化學實驗探究的興趣。

(2)學生對生活現象的回憶與描述

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蠟燭燃燒的現象,學生回答得不完整、不繫統,認真傾聽,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將內容羅列在黑板上。(這個問題提出的目的在於和後面對於蠟燭研究後的收穫做對比,使學生更深刻的意識到化學實驗對於研究物質的重要性)。給學生講明白科學觀察法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3)學生分組實驗,主動探究蠟燭的物理性質、燃燒過程

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對照學案中的表格自己想辦法探究蠟燭的物理性質,顏色氣味狀態觸控感覺密度。

觀察記錄比水

在學生的課桌上已經提前準備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燒杯等物品,對於這些物品,學生早就很想擺弄擺弄了,再加上學案中表格的引導,學生能夠很順利地完成這個探究實驗。在學生探究階段,我注意觀察各小組的表現情況,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輔導。在學生順利完成後高調的表揚使學生體會到設計實驗、動手實驗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然後放手讓學生觀察蠟燭燃燒時、熄滅後的現象,在學生探究蠟燭燃燒時,用一根火柴在其火焰上方燃燒讓學生自主的分析蠟燭火焰的的分層以及各層的溫度情況;在學生探究蠟燭燃燒時是否有CO2、H2O生成時,先讓學生了解這兩種物質的一些性質(如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在日常生活中CO2的用途等),讓學生去分析反應後這兩種物質的存在,白煙的點燃強調要求與方法,對於結果,多鼓勵學生猜想,最後老師來總結,並強調煙在化學中的意思。

(4)學生之間、小組之間、師生之間互動、討論、交流、評價

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同學們認識了蠟燭的性質、變化及其變化過程中伴隨的現象。為了使所學到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再進一步追問:通過這個探究活動,你認為化學是一門什麼樣的科學?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是什麼?化學學習中應關注哪些內容?

學生討論後小結並投影:

1、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2、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學習化學知識;

3、關注物質的性質,關注物質的變化,關注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象。通過小結幫助學生構建完整認知體系。

(5)歸納總結、知識昇華、課外延展

同時還要讓學生養成在試驗後自我評價的習慣,如這次試驗設計合理嗎?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餘地,我的操作中有哪些不足。

六、教學後的反思:

(1)CO2、H2O、蠟蒸汽等知識點的探究,對於剛做實驗的學生是否有點太難,另外在探究產物生成的過程當中,這個實驗還是有改進餘地的。

(2)這是一堂實驗課,在探究過程當中,學生的熱情和組織紀律的矛盾始終是存在的,如何更好的組織學生探究也是在今後的課中值得改進的。

蠟燭說課稿6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23半截蠟燭》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語蘇教版第十冊第九課。課文生動地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文可分為四段。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地相當細膩。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學目標:

目標句有激勵,導向功能,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5/8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2/3個字只識不寫。理解“厄運”、“搖曳”、“鎮定”等詞語。

(3) 能聯絡課文內容,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4) 通過合作的形式,續編故事,培養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些教學目標是在課堂中綜合滲透完成的。]

3、教學重點、難點:

從不脫離教材本身和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圍繞課後練習題,確定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閱讀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4、課時安排:

計劃3課時完成

5、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二、 說教法、學法

1、 教法:“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我在教學過程中將主要採用質疑點撥法等自主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後聯絡、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多渠道接受資訊。

2、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掌握從讀到思的學習方法。在讀中抓關鍵詞,體會人物心理,進一步思考理解,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細細揣摩,突破難點。

三、 說教學程式:

(一) 揭示課題

激趣直接板書課題——半截蠟燭,學生質疑,你會想到什麼?是不是會想:為什麼會是半截蠟燭?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用呢?然後學生帶著問題自讀。簡煉地概括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或含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人沉著地和德國軍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護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的事。)

簡單介紹二次大戰: 1939-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重、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讓學生從小了解善惡,瞭解歷史。適當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二) 自學課文,及時反饋。

[這是第一課時的重點,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讀思結合的良好習慣。〈〈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十分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及應用。]

1、檢查生字詞

2、檢查朗讀

指名學生逐段朗讀,掃除字詞障礙,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間採用學生自評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學生體會課文語言的簡練和準確。

指導學生抓住人物活動的主要情節,圍繞中心來歸納段落大意。

四、緊扣中心,重點體味。

教師先提出一個思考題提綱挈領,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想了哪些辦法在跟敵人周旋?讓學生用心地讀讀課文,畫一畫,說一說,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語言材料,在主動、積極的思維中,感知思想內容。]

教師相機板書:一吹二端、外靜內急

“外靜內急”,這不僅是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跟三個德國軍官的鬥爭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個法國人民的一種特有的鬥爭方式。

“外靜內急”,著急什麼?

(“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文章2、3、4自然段是重點段落,要著重讓學生反覆朗讀,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領悟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機智和勇敢。例如:從哪看出伯諾德夫人的機智沉著?學生通過瀏覽、默讀找出“許多、始終放心不下、絕妙”等詞語讀出人物當時緊張卻不慌亂的心理。

大兒子傑克和小女兒與敵人的周旋以學生的學為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還是通過學生找出表現任務機智和勇敢的關鍵詞來體會心理活動。圈畫出動作、神情、語言的有關語句。通過指名讀,賽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加深感受。

板書:鎮定、勇敢、機智

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最後終於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這三個人你最佩服誰?為什麼?請再次用心地讀讀課文,同桌相互交流。[學會合作,提高課堂實效,交流昇華]

五、迴歸文章,課外延伸。

1、小節全文:本文僅僅是法國人民抗擊德國強盜的一個縮影,其實當時的整個法國天天都在發生著像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所進行的鬥爭,最終將德國強盜趕出了法國的土地。

說話練習:你最佩服誰?你們覺得這家人怎麼樣?

師要追問、生疑。引導孩子再讀。

[學生對人物的體驗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更豐滿了,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絡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2、第三課時可讓學生表演課本劇,課前準備好,加深學生體會。

3、續編故事:

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下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 如果被發現會出現什麼情景?如果沒有被發現又會出現什麼情景?[給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說話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作業:

將續編的故事寫下來。

[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字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現其對文字理解的程度。]

板書設計:

半截蠟燭(拯救)

一吹二端 鎮定

勇敢

機智

外靜內急

蠟燭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半截蠟燭》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第12課。這是一篇劇本,課文生動地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母親伯諾德夫人和兒子傑克、女兒傑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裡的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個德國敵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緊張激烈的戰鬥,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絃。

2、教學目標:

目標句有激勵,導向功能,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讀讀記記“解釋、負責、無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無損、不惜代價、例行檢查、若無其事、瞭如指掌”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初步瞭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些教學目標是在課堂中綜合滲透完成的。]

3.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初步瞭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5.教學準備:課前查閱資料,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法西斯對法國人的殘酷迫害。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我在教學過程中將主要採用質疑點撥法等自主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後聯絡、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多渠道接受資訊。

2.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掌握從讀到思的學習方法。在讀中抓關鍵詞,體會人物心理,進一步思考理解,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細細揣摩,突破難點。

三、說教學程式:

(一)揭示課題

1、激趣直接板書課題——《半截蠟燭》,學生質疑,你會想到什麼?是不是會想:為什麼會是半截蠟燭?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用呢?

2、然後學生帶著問題自讀。簡煉地概括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或含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人沉著地和德國軍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護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的事。)〈〈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十分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及應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養成讀思結合的良好習慣。因此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是這節課學生能力培養目標之一。

3、介紹劇本這種新題材的.語言特點。

(1)課文的開頭列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2)整篇課文以對話的形式展開故事情節。

(3)課文的中間用括號的形式提示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動作、神態等。教師根據學生的意見概括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這是一種新的文體──劇本。

4、簡單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重、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讓學生從小了解善惡,瞭解歷史。適當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二)、緊扣中心,重點體味。

1、劇本前半部分是故事的起因,主要通過“絕妙”、“絕密”這兩個詞圍繞課文內容造句:伯諾德夫人想了個絕妙的主意,把絕密情報封在半截蠟燭裡。通過重點句的朗讀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不惜代價。[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語言材料,在主動、積極的思維中,感知思想內容。]

2、劇本後半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教師先提出一個思考題提綱挈領,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想了哪些辦法在跟敵人周旋?讓學生用心地讀讀課文,畫一畫,說一說,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教師相機板書:萬分危急、一吹二端

“萬分危急”,著急什麼?

(“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劇本後半部分是重點段落,要著重讓學生反覆朗讀,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領悟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機智和勇敢。通過指名讀,賽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加深感受。

板書:勇敢、機智、熱愛祖國

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最後終於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這三個人你最佩服誰?為什麼?請再次用心地讀讀課文,同桌相互交流。[學會合作,提高課堂實效,交流昇華]

五、迴歸,課外延伸。

續編故事:

“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下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 如果被發現會出現什麼情景?如果沒有被發現又會出現什麼情景?[給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說話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作業:

將續編的故事寫下來。

[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字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現其對文字理解的程度。]

板書設計:

萬分危急 不惜代價

三個德國軍官 絕 截 絕 伯諾德夫人 傑克 傑奎琳

點燃 重新點燃 密 蠟 妙 奪回 吹熄 端走 端上樓

燭 機敏 勇敢 熱愛祖國

學與問教案

蠟燭說課稿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三冊的一篇課文――《紅蠟燭》。

這是一篇日本童話故事。講的是猴子在山下見到一個像花炮一樣的東西,準備晚上點花炮,烏龜和黃鼠狼都不敢點,只有野豬最勇敢,把花炮點著了。原來,它不是花炮,而是一支紅蠟燭。它寫出了動物們那種好奇、想嘗試又害怕的心理。本篇課文我一共安排了3課時。第一課時,初步感知課文。用多種方法認識生字,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在識記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做到人人能自主學習。

第二課時,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進行朗讀感悟。在教學中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發表見解,續編故事。第三課時是識字教學,著重寫好左右結構的字。

現在我要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授課。

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直觀的事物易於激發他們的學習激情。我先出示花炮和紅蠟燭的實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故事情節創設教學情境,讓孩子們沉浸在童話的世界裡。並且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都讓孩子們融入童話描述的情境中。學習生字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勇敢的小野豬還為森林王國請來了許多客人呢!看,它們來了。指導第一、二自然段朗讀時,我創設了生動的情境,“看樣子,老師難不倒你們,讓我再想想辦法。哎呀,差點兒把小野豬給忘了,它正催我們去森林王國呢!森林王國熱鬧極了,小動物們在幹什麼呢?”

二年級的孩子已經積累了許多識字方法,有了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我設計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會認字。如,“轟”字可用編故事的方法:兩節車廂相撞,轟的一聲響。“鹿”可用字理識字:你看,“鹿”像什麼?它是個象形字,就像一隻鹿。“蠟”字可用換一換的.方法:借字換成蟲字旁。“燭、險、炸、籤、挨、膽、繞、捂”都可用換一換的方法。“柔”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矛加木很溫柔。還有孩子們學會了在生活環境中認字,在公共車上、廣告牌上、標語、電視等等生活場所他們都記住了許多生字。這樣,孩子們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合作意識也更強。

指導學生朗讀感悟時,我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朗讀感悟,第二自然段重點寫了猴子說的話,我指導學生理解後進行朗讀。如“危險!危險!不能離它太近,會炸的!”請學生先讀讀這句話,試著結合這句話中的三個感嘆號體會當時的情景。看到小動物們向花炮圍上來,小猴子的心情怎樣?猴子當時覺得這東西非常危險,所以他的聲音一定特別大,尤其是“會炸的”中的“炸”字要讀得更響亮,讓所有的小動物都能聽見。

整個教學過程我多處滲透安全教育,讓孩子們明白勇敢的真正含義。如學生講到野豬勇敢時,我趁機進行安全教育:小野豬是很勇敢,可放花炮必須經過專門訓練的大人才能放,小朋友不能放花炮,太危險了。教學“你推我搡”的意思時,我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說話,引導學生上下樓梯時,小朋友不要你推我搡。

蠟燭說課稿9

我今天要說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瞭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鬥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國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設計說明:

總體理念;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2)做到三個結合:文字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課前熱身→情境匯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昇華(滲透我校五步教學法:讀標-預習-初檢-精講-測評進行)

三.教學流程:

(一)課前熱身

學生交流1)通訊的相關知識;2)課前蒐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瞭解。

(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匯入

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著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匯入:

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鏽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

(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匯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敘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資訊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

學生:援助—安葬—悼念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於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瞭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字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

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

(設計說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

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

(設計說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後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絡)

(六)拓展昇華

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

(設計說明:此項設計在於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並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迴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七)學生心得

結末,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再讀課文,並把自己最深刻而真切的感悟以圈點評註的形式寫出來,然後與大家分享。

蠟燭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蠟燭會熄滅嗎》是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節課。本單元屬於綜合探究活動單元。而本節課又是單元探究的重點,以猜想與實驗(兩個杯中的蠟燭會熄滅嗎?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可能與什麼有關?)作為探究活動的開始,然後安排了實驗與記錄(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與杯口下墊棋子數量即空隙大小的關係,揭示了對比實驗的實質)、設計實驗(蠟燭高度的不同與燃燒時間長短的關係)討論(蠟燭熄滅的原因,引出燃燒與空氣的關係)、閱讀(空氣的成分,按比例塗畫)。《蠟燭會熄滅嗎》這一活動力圖引導學生學習做控制變數的簡單探究性實驗,並學習用表格、柱形統計圖等方法進行記錄,最後達到初步設計控制變數實驗的目的。

二、說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 能做控制變數的簡單探究性實驗,並做實驗記錄。

(2)知道燃燒的'條件,會用簡單儀器進行實驗。

(3)認識空氣的氣體形態及成分,瞭解人類對空氣性質的利用。

2、過程和方法

在猜想和實驗的過程中,能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方式,用秒錶計時,並做記錄,揭示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與什麼有關的實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耐心細緻,善於反思,尊重證據。

(2)進行防火安全教育。

(3)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討論解疑的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我採用的是三勤四環節教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用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入手,提出猜想,讓學生帶著猜想引入課題;接著為學生列出自學提綱,讓學生分組做實驗,在探究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與什麼有關時,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提出了明確的活動要求,留給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和思維空間,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生帶著急於解決問題的心理,進行探索,通過討論、交流等探索活動,同時體驗了成功感。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動手、動腦、動口,提高學生能力。讓學生記錄實驗資料,再通過自學成果彙報,來解決教學重點;在討論解疑的過程中,可以解決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疑點。最後,通過師生共同總結課文內容,鞏固新知。

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在老師的引導下,真正經歷探究活動,動手、動口、動腦,並通過猜想、比較、觀察、討論等方式,自己學到了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發展意識、成功意識不斷得到昇華。

四、說教學流程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是定向誘導,第二個環節是自學探究,第三個環節是討論解疑,第四個環節是反饋總結。

蠟燭說課稿11

教學目標

★初步感知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受小動物們第一次看到紅蠟燭時的好奇心理。

★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用多種方法認識生字。教師重點指導難認難寫的字。

★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小動物的心理,通過動物的神態、動作指導朗讀對話。(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在教學時滲透安全教育。告訴學生放花炮是很危險的事,小朋友不能放花炮。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認識生字,變學會為會學。

★通過朗讀,引導學生自己感悟課文。體會小動物們看到紅蠟燭時好奇又害怕的心理,感受故事的趣味。

難點: 難認難寫字的指導;通過朗讀揣摩小動物的心理。

教法學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法:創設情境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準備

★課件、小動物頭飾。

課時安排

3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匯入

瞧,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出示花炮和紅蠟燭的實物)森林王國的小動物們從來沒見過紅蠟燭,這一天,小猴子撿到了一支紅蠟燭,會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呢?小朋友們已經預習了《紅蠟燭》這一課,還想聽這個故事嗎?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播放課件,朗讀課文。

2、談話:小朋友們聽得入迷了,誰來說說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小動物?為什麼? 趁機進行安全教育:小野豬是很勇敢,可放花炮必須經過專門訓練的大人才能放,小朋友不能放花炮,太危險了。

三、學生自主學習生字

1、談話:勇敢的小野豬還為森林王國請來了許多客人呢!看,它們來了。(課件出示帶有拼音的'生字)

2、咱們班的小朋友已經養成了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你們讀了課文,圈出了生字嗎?

3、請小朋友們再看著拼音讀生字,讀準音。

4、現在老師指著生字,請會讀的小朋友站起來大聲地讀。還有幾個小朋友一直沒站起來,老師這兒有機會,來,咱們也學學勇敢的小野豬,大膽地站起來讀一讀。

5、學生合作學習,想辦法記住生字。

6、學生彙報方法,教師巡視交流。 “轟” 如, 字可用編故事的方法:兩節車廂相撞, “鹿” 轟的一聲響。可用字理識字(投影出示“鹿”字的字理演變過程) “鹿”像 :你看,什麼?它是個象形字,就像一隻鹿。“蠟”字可用換一換的方法:借字換成蟲字旁。“燭、險、炸、籤、挨、膽、繞、捂”都可用換一換的方法。“柔”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矛加木很溫柔。等等。

7、鞏固練習。

四、指導抓住神態、動作、語言進行朗讀感悟

談話:看樣子,老師難不倒你們。哎呀,差點兒把小野豬給忘了,它正催我們去森林王國呢!

1、森林王國熱鬧極了,小動物們在幹什麼呢?請小朋友們自由讀1、2 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等會兒告訴老師你知道了什麼?

2、學生彙報,教師隨機指導朗讀,體會人物心情。

問題設計

A、 小猴子是怎樣把蠟燭帶上山的?你知道“小心翼翼”是 什麼意思?小猴子為什麼會小心翼翼地帶上山?(可適 當進行安全教育)你做什麼事情時會小心翼翼?

B、 小動物都跑來看花炮,它們是怎樣向花炮靠近的?“你 推我搡”是怎麼做的?

C、 學生自由提問,如:小猴子為什麼說紅蠟燭像花炮?老 師趁機引入猴子介紹花炮的話並提問:猴子見多識廣, 他說話時會是什麼樣子?誰來神氣地讀一讀?

D、 看到小動物們向花炮圍上來,猴子會怎麼說?這時是什 麼心情? 在學生小組交流讀書感受時,教師應該巡視學生,和學生 進行交流,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適 時引導學生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語言進行朗讀感悟

3、學生自由練讀,男女生賽讀。

4、小結:到了晚上,森林王國還會發生什麼故事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蠟燭說課稿12

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給大家說課的題目是《蠟燭的變化》。本課是蘇教版國小《科學》六年級上冊第3單元“物質在變化”的第一課,屬於課程標準中的物質世界的範疇,主要通過圍繞蠟燭的系列研究,發現物質的變化有形態的變化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兩大類。

一、說教材

按照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的,運動變化中又有規律可循。教材選取了學生十分熟悉的蠟燭作為研究物件,分三部分安排教學內容:第一部分實驗探究,通過加熱蠟塊實驗、蠟燭火焰燻烤白瓷片實驗和火焰烘烤塗與不塗石灰水燒杯壁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物質的變化有形態變化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兩大類;第二部分是交流討論,辨析判斷生活中的變化屬於哪一種型別;第三部分拓展探究,在六個實驗中,選擇幾個來做一做,通過動手做,來判斷是屬於哪類變化。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問題—實驗—結論—應用”的編排思路。

本課由實驗得出結論時所採用的邏輯推理方法是歸納法,從蠟塊熔化由固體變成液體,蠟塊燃燒產生水氣、黑灰、內壁“渾濁”等一系列現象中,歸納出物質的變化有產生和不產生新物質兩類,這是一個從具體到一般的歸納推理過程。然而,無論在教學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不知不覺地犯這樣的錯誤,就是從一次觀察中得出普遍性的結論。本課僅僅用跟蠟燭有關的4個實驗,從蠟燭這一種物質的變化就得出關於所有物質變化規律的普遍性結論,恰恰犯了這樣的邏輯錯誤,為了彌補教材的不足,我將對教材進行如下調整和處理,一是加大第一部分實驗探究的分量,除了關於蠟燭的系列變化實驗外,把第三部分的一些實驗適當移前,如碾碎蛋殼,在鹼中倒入少量白醋,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等,同時找更多的關於物質變化的直觀圖片資料,如鐵欄杆生鏽、小樹長高、河流拐道、水滴石穿等,在學生觀察面不斷拓寬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收集更多的資訊和證據,從而為得出關於物質變化的普遍性規律的結論。二是加強課堂的拓展外延性,讓學生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更多的物質世界的變化,並能說說變化的其他特徵,如變化速度上的快、慢等,使學生對變化有一種更全面的認識。

鑑於以上對教材的認識和處理,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能從蠟燭熔化和燃燒、碾碎蛋殼、白醋反應、水滴石穿等現象中歸納出物質變化的兩種型別,既形態的變化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蒐集物質變化的證據,並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和概括。知識與技能: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學習用歸納的方法對複雜現象進行整理和概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物質是在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無時無刻不發生在我們身邊。體驗實驗獲得證據、交流獲得結論的重要。

六年級的學生,處於形象思維成熟、邏輯思維正在發展的階段,通過實驗和觀察,收集大量證據,歸納物質變化的型別,得出結論,正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學習環境下,在教師和學生夥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主要採用“探究發現——集體研討”教學法進行教學。

科學課堂的探究是人類認識發展史的濃縮。對於物質變化的認識,人類同樣也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本課就是把通過漫長的研究獲得的認識濃縮在一節課中,因此,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可以動手做的研究資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資料是基礎,其中包括各種有結構的材料,如蠟燭、酒精燈、蛋殼,鹼、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各種直觀圖片資料,如鐵欄杆生鏽、小樹長高、河流拐道、鐵杵磨成針等。因為本課涉及到的實驗,都比較簡單,對於實驗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將弱化處理,讓學生自主實驗。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從收集的廣泛的現象中歸納、得出物質變化的規律。為了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我採用“分類”和“集體研討”的教學策略。在學生獲得大量的關於物質變化現象的認識後,請學生把所有看到的物質變化現象分成兩大類,並在大家集體研討的基礎上,歸納得出物質變化分為形態的變化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兩大類。這個規律的認識,不是教師強加於學生,而是學生經歷“收集證據——概括分類——得出結論”這樣的探究和思考過程自行獲得。

三、說學法

根據我採用的教學方法,可以看出,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是實驗法、觀察法、互動討論法。特別要說的是,在學生對物質變化的`現象進行分類歸納的時候,將採用唯恩圖法進行分類,用直觀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思維概括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準備主要是教師準備,如前面提到的蠟燭、酒精燈、蛋殼,鹼、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本課堂教學力圖體現基於現代建構主義理論下,運用多元智力理論,將以往“個體戶”式的單向學習,轉為主動參與小組活動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根據以上各教學要素的分析,我將採用如下教學流程:

1、故事匯入,引生入境。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請學生講述李白小時候的故事,引出“變化”這一話題,再請學生舉出一些物質變化的例子,然後通過教師的敘述:“大千世界的變化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雲捲雲舒、草木生長、生米熟飯、平地高樓……可是,這些變化背後隱藏著什麼科學奧祕?今天,我們就以蠟燭為例,來研究周圍世界的變化”進入實質性的探究學習階段。就是2、學習探究,建構新知。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方法和技巧,關於蠟燭燃燒的實驗不需要教師一步一步的帶領,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圖例和提示去做,重要的是把觀察到的事實收集並在“實驗觀察記錄表”上記錄下來。實驗活動結束後,再用多媒體播放音樂短片,種子發芽、鐵桿生鏽、小樹長高、饅頭髮黴、冰塊化水等,然後請學生比較“蠟炬成灰”和“加熱蠟燭”兩種變化的不同,在比較的基礎上,請學生互相交流、討論,用維恩圖的形式給這些變化來分類,最後歸納出物質變化的型別:形態的變化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兩大類。這一部分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學生可能對燃燒時蠟燭油的流淌有關心,但對蠟燭為什麼越燒越短可能沒有深入去研究。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物質變化中的原因,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發現知識,在知識的建構中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提高。3、應用原理,判斷解釋。如果說,前一階段學生的學習,經歷了具體到一般的歸納推理過程,那麼,接下來,對於普遍原理的應用,就是從一般到具體的演繹過程,在這種螺旋式上升的認識過程中,學生的科學概念才不斷地明瞭和清晰。我用幻燈片形式向學生呈示和簡單介紹一些物質的變化過程,請學生說說它們是屬於哪一種變化。如蘋果生鏽、生雞蛋變熟、鐵水變鋼錠等。同時,也請學生列舉幾種自己觀察到的變化,互相說說是屬於哪一種變化。通過多種形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認識。4、實踐拓展,引發新思考。呈示“滴水石穿”圖片,引發學生更多的關於物質變化的思考。我認為“一節課下來,教師不一定給學生一個肯定的、標籤式的結論”,不應該是一個圓滿的句號,應該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因課堂的結束而中止,課的結束應成為學生新的探索的起點。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思考,是否能在實踐中能很好地是實現,這還是個疑問,這中間肯定也還有很多問題存在,希望各位專家老師毫無保留地給予批評指正。

五、板書設計

變化

蠟燭說課稿13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半截蠟燭》。《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是圍繞“正義必勝”這個主題而安排的。《半截蠟燭》這篇課文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高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文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在本科的教學中,應當認真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夫人一家從容鎮定的動作、語言、神態和緊張激烈的心理活動去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單獨閱讀理解能力。教學本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從課文描寫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中體會人物的品質。考慮到學生的水平定會參差不齊,為了讓全體學生能借助文字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以及感受從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薰陶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依據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說一說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拯救這場災難的。

3、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在險境中動作、神態、語言以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鬥爭時的沉著、鎮定、勇敢和機智。學習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為學服務”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半截蠟燭》是一篇自讀課文,在其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學明主,充分發揮教師的潛能,所以我才用了“學-議-練”的教學模式。所謂學就是自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自學;議也就是質疑問難,並儘可能的自己解決問題;而練就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會越俎代庖,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議議等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自學能力。

對於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

(一):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讓學生從小了解善惡,瞭解歷史。適當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所以在上課伊始,我會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描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重、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二):複習舊識,溫故知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半截蠟燭在本文中的作用,我會先讓學生回想上節課所學對著半截蠟燭進行分析,領會這半截蠟燭的特別之處,以及瞭解課文為何會以半截蠟燭作為敘事主線。同時對課文也有了整體把握。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自由讀3-7自然段。因為閱讀是自我探究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為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學習方法,根據本課的特點,指導學生將“抓住文章中心線索”的學習與對課文的學習多次緊密的結合起來,自己觀察為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讓他們邊讀邊思考“為什麼這半截蠟燭會成為全家的關注焦點?”這樣使學生既有了對事物的整體把握,又激發了興趣。第三、四、五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感悟文章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深刻內涵,並抓住關鍵詞句來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沉著和機智。首先引導學生感受當時其概況的緊急和氣氛的緊張。

(四)合作探究。重點分析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說一說這一家人是怎樣拯救這場災難的。這一設計的意圖是滿足學生急於知道故事結局的好奇心,讓每個學生課堂上都有獨立思維的空間,自主學習的能力,使每位學生都會為了問題有目的的學習。

(2)精讀課文,分析人物動作,體會人物的心理,並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最喜歡誰?這主要是本著在教學方法上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朗讀感悟,畫重點詞句,討論交流體會,教師適時點撥的學習方式,多渠道接受資訊。此外,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個性化的,同時又由於個體對事物的欣賞和理解不同,所以容易引發不同見解的碰撞與融合,我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最佩服的人是誰?為什麼會佩服他?就是為了讓學生自己發現課文細微之處對人物形象刻畫的作用,從而跟你更好的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險境中的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與敵人鬥爭時的沉著、勇敢和機智。

(五)情感昇華,自主交流

首先小結全文,說明本文只是法國人民對抗德國侵略的一個縮影。在對人物進行分析之後,學生的觀點肯恩那個會有所改變,此時重提上一階段的問題“你最佩服誰?”學生可能會有另外的回答以及更升入的深析。並且讓他們當著全班同學面前將自己的想法、見解說出來,鍛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

對於作業佈置,我讓他們試著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的形式,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試著演一演。這主要是旨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六)板書:

半截蠟燭

伯諾德夫人沉著、機智

傑克 鎮定、勇敢

傑奎琳勇敢、機智

這一板書旨在體現伯諾德夫人一家在拯救半截蠟燭中體現出的品質。

蠟燭說課稿14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是圍繞"正義必勝"這個主題而安排的。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高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文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

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在本課的教學中,應當認真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夫人一家從容鎮定的動作、語言、神態和緊張激烈的心理活動去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單獨閱讀理解能力。教學本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從課文描寫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中體會人物的品質。考慮到學生的水平定會參差不齊,為了讓全體學生能借助文字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以及感受從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薰陶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依據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說一說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拯救這場災難的。

3.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在險境中動作、神態、語言以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鬥爭時的'沉著、鎮定、勇敢和機智。學習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為學服務"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如何指導學生高效閱讀"使我們本學期要研究的課題。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學民主,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所以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討論-----交流探究----總結提升----拓展閱讀"的教學模式。希望能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閱讀能力。

對於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

(一)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讓學生從小了解善惡,瞭解歷史。適當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所以在上課伊始,我會讓學生交流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讓學生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重、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二)抓住主線,整體感悟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領會這半截蠟燭的特別之處,同時對課文也有了整體把握。在學生讀完課文後,我設計了"這是怎樣的半截蠟燭?"的問題。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能夠把握學生對課文的預習情況,從而瞭解學情。

(三)合作探究,重點分析

(1)以小組為單位,全班自由補充,說一說這一家人是怎樣拯救這場災難的。這一設計的意圖是讓每個學生課堂上都有獨立思維的空間,自主學習的能力,使每位學生都會為了問題有目的的學習。

(2)精讀課文,分析人物動作、神態、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品質,並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最喜歡誰?這主要是本著在教學方法上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在預習時試著批註,畫重點詞句,討論交流體會,教師適時點撥的學習方式,多渠道接受資訊。此外,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個性化的,同時又由於個體對事物的欣賞和理解不同,所以容易引發不同見解的碰撞與融合。

我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最佩服的人是誰?為什麼會佩服他?就是為了讓學生自己發現課文細微之處對人物形象刻畫的作用,從而跟你更好的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險境中的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與敵人鬥爭時的沉著、勇敢和機智。

(3)體會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讓學生找找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通過增減詞語,讓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烘托氣氛的作用。

(四)情感昇華,自主交流

首先小結全文,說明本文只是法國人民對抗德國侵略的一個縮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湧現了許多平凡而偉大的人物。讓他們抒發對這些人的敬仰之情。

(五)拓展閱讀

《一路花香》上的《勇氣》講的就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我設計了三個問題;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讚揚了誰的勇氣?你對他們有什麼看法?

(六)作業佈置,

我讓他們試著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的形式,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試著演一演。這主要是旨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七)板書:

半截蠟燭

伯諾德夫人 沉著、機智

傑 克 鎮定、勇敢

傑 奎 琳 勇敢、機智

這一板書旨在體現伯諾德夫人一家在拯救半截蠟燭中體現出的品質。

蠟燭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評委、親愛的同行們:

大家好!今天我將從以下5各方面說說《蠟燭》這篇課文的教學。1 說教材。2說教法 3說學法 4說教學過程。5說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

一、首先談談教材

《蠟燭》是九年義務教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語文基本功訓練的重點是: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形象,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和驚心動魄的情節有自己的體驗和評價,而《蠟燭》正是一篇能體現這些訓練重點的極好例子,《蠟燭》一文通過描寫在二戰期間一位飽受法西斯強烈侵略之苦的老婦人,不顧個人安危掩埋蘇聯紅軍的動人事蹟,讚揚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戰鬥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友誼。抓住人物和環境描寫,體會人物內心情感是文章的主要寫作特點,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體會老婦人豐富的內心世界,體會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蘇聯紅軍戰士的深沉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以《蠟燭》為線索,精心選擇材料,詳細描寫老婦人,把握文章意蘊地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正義戰爭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誼

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教學重點:掌握詳細描寫老婦人地方法,把握文章意蘊。 教學難點:為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

二、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為此我主要採用以下教法:

朗讀探究法,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法,同時將創設情景法,指導學生自讀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及想象體驗法作為輔助教學。

三、學法

八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教材。採用以下學法:

質疑提問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法,朗讀理解法,讓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達到教師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程式我從5各方面設計。

一.激情匯入,誘發興趣。

二.指導方法,輕鬆預習。

三.討論交流,重在激勵。

四.直奔重點,集中理解。

五.品析內化,拓展延伸。

第一環節是:激情匯入,誘發興趣

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出示大幅相關配樂圖片,看與思相結合,蠟燭讓你想起了什麼?學生自由談,及時順勢而導,又提出文中的蠟燭你最想知道什麼?這樣順利的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第二環節是:指導方法,輕鬆預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的這種需要尤為強烈,為此在上新課以前,我要求學生運用老師教的學法做好預習,準備好兩個記錄本,一本收穫本,一本問號本,將在預習中讀懂的問題記錄在收穫本里,如對作者的理解,背景的瞭解,生字詞的瞭解,收穫一收穫二。不懂的問題記錄在問號本里,問號一問號二,其實這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讀書批註法。

第三個環節是:討論交流,重在激勵。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要求學生用三分鐘的時間分小組討論交流預習情況,這時師參與其中,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重在激勵喚醒。接著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瞭解情況,雖然到了國中,但對字詞的瞭解仍然是基礎。再檢查課文內容的把握情況,之後在之後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對於問題師要做的心中有數,分別處理,對於不涉及文章重點的問題引導學生及時解決,對於引領全文中心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講解,流到下一集中閱讀環節,重點突出。

第四個環節是:直奔重點,集中理解

到了這一環節,我沒有鬍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帶領學生從以下方面著手:

分析老婦人形象,感悟人物內心情感,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小點首先請你用恰當的詞語形容閱讀後的感受,在這個地方我做了兩個預設:悲痛,悲痛源於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教師隨時出示戰爭影片,加深對戰爭造成傷害的理解,這也是本課的背景,瞭解背景也是學習的一種方法。預設二:感人紅軍戰士浴血奮戰不顧個人安危的事蹟感人,出示圖片真實再現紅軍的感人事蹟。老婦人不顧個人安危掩埋紅軍屍體的事蹟感人,這也正是文章的重中之重,這就轉到了對老婦人形象的分析,這是我要求學生找出老婦人不顧個人安危掩埋紅軍屍體的語句和段落,讀一讀,交流一下,這樣對老婦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接著老師出示重點句子與學生共同探討,這時候老婦人的形象和情感便躍然紙上。在要求學生習作:老婦人的這種對蘇聯紅軍的超越國際的母親般的愛,我們非常感動,那麼你想對老媽媽說些什麼呢?把它寫出來,這樣從讀到寫,讀寫遷移。讀寫遷移法的運用讓學生對老婦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更加透徹了。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一方面我鼓勵學生自己選擇教學內容,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又深刻的體會,真正的體現了學習自主性。而師生共同探討重點句段,有利於解決重難點,也體現了互動性。

最後談談這一環節的學法:談感受----找句子----品句子-----讀句子-----寫感想----悟真情地方法。

第五個環節是:品析內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內化就要對文章的整體內容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課堂之外。在這裡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①文章的線索是什麼?那麼為什麼不是炮火呢?文章很多地方都出現了炮火很容易給學生以誤導,這是師生共同交流,探討得出結論炮火只是環境描寫,起到烘托

氣氛的作用,能更好的為突出主題服務。

②出示文章最後一段,品蠟燭深意。

指明學生有感情朗讀,重點詞句交流討論,師適當的補充,說明。最後得出蠟燭深意。 拓展延伸:結合實際談談在當今和平年代,戰爭的硝煙仍瀰漫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現在的你會做些什麼?今後的你會怎麼做?讓學生加深對戰爭的理解及認識。真正的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遵循美觀,實用,簡潔的原則。主題《蠟燭》,線索《蠟燭》,血肉之軀凝聚成的火焰所散發的光芒是永不熄滅,它是生命之光的延續,是在正義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之軀所凝聚的情誼,情誼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