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比的應用》說課稿

說課稿2.18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的應用》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比的應用》說課稿

《比的應用》說課稿1

一.教學內容分析:

列分式方程解決應用問題比列一次方程(組)要稍微複雜一點,教學時候要引導學生抓住尋找等量關係,恰當選擇設未知數,確定主要等量關係,用含未知數的分式或者整式表示未知量等關鍵環節,細心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對於常用的數量關係,雖然學生以前大都接觸過,但是在本章的教學中仍然要注意複習、總結,並且抓住用兩個已知量表示第三個量的表示式,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學時要有意識地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注意檢驗,解釋所獲得結果的合理性。

課本呈現了大量由具體問題抽象出數量關係的例項,目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歸納、類比、猜想等思維過程,所以,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在這些具體活動中的投入程度—————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活動;其次看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的思維發展水平—————能否獨立思考,能否用數學語言(分式分式方程)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而發現新的問題。

課本設定了豐富的實際例子,這些涉及工業、農業、環保、學生實際、教學本身等方面,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能否嘗試用不同方法尋求問題中的數量關係,並且用分式、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否獲得問題的答案,並且檢驗、解釋結果的合理性。

二.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求等量關係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

難點: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並且進行解答,解釋解的合理性。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採用:引導分析、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教學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語言表達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思維的縝密性。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分四部分進行:複習引入、探究新知、應用、小結

(一)複習。首先,我讓學生回顧了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驟,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分式方程與整式方程的區別、解法的不同,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其次,通過一個練習(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公式變形)加強解題能力的培養。

(二)新知探究。例1、是一個工程問題,例2是一個行程問題。這一例題只給出了情境沒有具體的問題,進而讓學生去分析題意及各個量間的關係找出等量關係式。然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最後我在學生所提問題中選一問題進行解決。(規定工期是多少?)這樣給學生的思考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多采用了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獨立完成、互幫互助、上板展示的學習方法。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並且進行解答,解釋解的合理性,這樣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三)知識應用。同樣是一個行程問題一個工程問題,例3、例4作為練習題這樣不僅鞏固了新知應用,而且進一步檢測了學生的分析、表達、書寫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增強他們的應用意識。

(四)小結:讓學生在組內交流和在班內交流,暢所欲言,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回顧知識、表現自我的機會;教師補充小結使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良好習慣。

五、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

1、課本108頁第1題、109頁第5題

2、基礎訓練同步練習

六、板書

板書是基本基本量列表和關係式,讓學生書寫解題過程,這樣有利於把握重點、掌握新知。

《比的應用》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課時是華師大版八年級(上)數學第14章第二節內容,是在掌握勾股定理的基礎上對勾股定理的應用之一。 勾股定理是我國古數學的一項偉大成就。勾股定理為我們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間的數量關係,它的逆定理為我們提供了判斷三角形是否屬於直角三角形的依據,也是判定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一個重要方法,這些成果被廣泛應用於數學和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分析,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印象,通過聯絡和比較,瞭解勾股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據此,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方法目標:通過對一些典型題目的思考,練習,能正確熟練地進行勾股定理有關計算,深入對勾股定理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一些題目的探討,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情感與態度目標: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定理的美。

教學重點:勾股定理的應用。

教學難點:勾股定理的正確使用。

教學關鍵:在現實情境中捕抓直角三角形,確定好直角三角形之後,再應用勾股定理。

二、說教法和學法

1、以自學輔導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習慾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2、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演示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分析,證明,使學生獲得新知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鑽研新知的慾望。

三、教學程式

本節內容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動手,動腦方面,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教學程式設定如下:

一、回顧問:

勾股定理的內容是什麼?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來學習這個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二、新授課例

1、如圖所示,有一個圓柱,它的高AB等於4釐米,底面周長等於20釐米,在圓柱下底面的A點有一隻螞蟻,它想吃到上底面與A點相對的C點處的食物,沿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線是多少?(課本P57圖14.2.1)

①學生取出自制圓柱,,嘗試從A點到C點沿圓柱側面畫出幾條路線。思考:那條路線最短?

②如圖,將圓柱側面剪開展成一個長方形,從A點到C點的最短路線是什麼?你畫得對嗎?

③螞蟻從A點出發,想吃到C點處的食物,它沿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線是什麼?

思路點撥:引導學生在自制的圓柱側面上尋找最短路線;提醒學生將圓柱側面展開成長方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兩點之間的所有線中,線段最短”。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興趣高漲,氣氛異常的活躍,他們發現螞蟻從A點往上爬到B點後順著直徑爬向C點爬行的路線是最短的!我也意外的發現了這種爬法是正確的,但是課本上是順著側面往上爬的,我就告訴學生:“課本中的圓柱體是沒有上蓋的.”。只有這樣課本上的解答才算是完全正確的。例2.(課本P58圖14.2.3)

思路點撥:廠門的寬度是足夠的,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觀察當卡車位於廠門正中間時其高度是否小於CH,點D在離廠門中線0.8米處,且CD⊥AB, 與地面交於H,尋找出Rt△OCD,運用勾股定理求出2.3m,CD= = =0.6,CH=0.6+2.3=2.9>2.5可見卡車能順利通過 。詳細解題過程看課本 引導學生完成P58做一做。

三、課堂小練

1、課本P58練習第1,2題。

2、探究: 一門框的尺寸如圖所示,一塊長3米,寬2.2米的薄木板是否能從門框內通過?為什麼?

四、小結

直角三角形在實際生活中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希望同學們能緊緊抓住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學透勾股定理的具體應用,那樣就能很輕鬆的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佈置作業

課本P60習題14.2第1,2,3題。

《比的應用》說課稿3

1,釐清有關微課定義的幾個問題

1,微課是不是就等於錄影課

我的觀點:不是,微課和錄影課的最大區別是是否有學生,微課可以理解為沒有學生、甚至不出現老師影像的微型錄像課

2,微課是不是等於微課程

專家的觀點:微課程屬於課程式列,要求包括課程設計、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四大範疇;微課是微型課,是微課程的配套資源,包含於微課程體系之中。

3,翻轉課堂和微課的區別與聯絡

我的觀點:翻轉課堂的精髓是教學過程的前置(課堂學習由在家視訊學習取代),課堂教學成為鞏固答疑環節;微課是翻轉課堂的組成要素,不一定是課前學,也可以課中學、課後學;不一定是在家學,也可以在學校學

4,微課是教學片斷還是片斷的教學

我的觀點:片斷的教學,更側重於知識點的分解,而非教學流程的分解

5,微課的時長控制

我的觀點:不要過多的強調時長,只要是就一個問題而非一整節課的講授,都應該視為微課(30分鐘以下)

2,微課如何應用於高中歷史教學?

我的觀點:只能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至少目前如此)

1,微課在必修課堂上的應用

(1)藉助網路平臺的授課:微課可以作為課前或課中自主學習的單元,可以實現自主化、重複化、分層化和互動化

(2)藉助非網路平臺的授課:類似教學視訊的作用,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學效果的穩定性、教學過程的可控性

2,微課在選修課堂上的應用

(1)選修IB模組教學:連播形式、分段錄製,通過班級QQ群、移動儲存裝置由學生在家自主學習(案例:毛澤東與蔣介石)

(2)各類選修課:知識拓展、職業技能、社會實踐、興趣特長,在新大學聯考背景下(既要必修課程全科開課,又要選修課程開足開齊)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不受開課時間、地點的`限制

3,微課在學校個性化輔導中的應用

(1)作業點評(案例:二戰的線索)

(2)習題講解

3,微課錄製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須注重實用高效,少追求過度的技術包裝

錄微課不是拍微電影,不需要華美的畫面、跌宕的劇情和深情的旁白,只需要實實在在的把教學目標達成

總的原則:錄製一段微課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限制在微課時長的3倍左右

2,須注意“虛擬互動”運用,做到“不是在上課卻勝似在上課”

要求錄製現場雖無學生,卻時刻把學生“放在心頭”,“掛在嘴邊”

——可以是多一些自問自答式的碎碎念、假肯定。例:這個問題同學們怎麼看?(停頓幾秒)說得太對了!我也是這麼認為的……(揭曉答案)

——可以是黃婆賣瓜式的自我營銷。例:重要問題說三遍,下面是我獨門研製的解題寶典

—可以是虛實結合的課堂批評例如:小明,你不要走神,認真聽課!

3,須有足夠吸引學生長時間關注的地方

話題選擇的趣味性、邏輯分析的嚴密性、歷史學科的深刻性與廣博性、語言或者畫面的幽默等

《比的應用》說課稿4

一、教材

《分數的簡單應用》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知識。教材安排主要是先讓學生理解一個物體或者幾個物體都可以當成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為幾部分,選擇其中的幾部分。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課本的知識特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根據分數的含義,利用整數乘、除法來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數量關係,探求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初步瞭解分數的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根據分數含義分析數量關係,並用整數乘除法來解決問題。教學難點是:應用對分數的理解,解決求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是多少個物體的實際問題。

二、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所以本節課我採取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小組合作,通過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數量關係,探求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方法來進行授課,使學生自己探討出我們不僅可以把一個完整的物體或者圖形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也可以把幾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分的的份數寫在分母上,取其中的幾份寫在分子上。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相互促進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真正做到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所以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在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補充,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通過擺一擺,分一分來得出結論。

三、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複習匯入,發現規律。

上課開始,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一組練習,,讓學生通過觀察,把4個圓片平均分成四份,圈出其中的一份,並用分數表示,再用4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圈出其中的一份,用分數表示,最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我們不僅可以把一個完整的物體或者圖形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也可以把幾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分的的份數寫在分母上,取其中的幾份寫在分子上。以學生合作探究來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新內容。

(二)、應用所學的知識

1在這一環節,我先出示了課本中的例2,一共有12人,其中3

2是女生,3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以小組討論為主探究12表12示什麼,33表示什麼,讓學生通過先把總人數12人平均分成3分,得出每份是12÷3=4(人),而女生佔了3份中的1份就是4人,而男生佔了3份中的2份,所以是4×2=8(人),然後讓學生想一下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算出男生人數,引導學生用總人數減去女生的人數得出:12—4=8(人),最後回過頭來引導學生回憶解題的思路,先把總人數平均分成若干份,算出一份的人數,再通過分析每個關係量所佔的`分數來進行相乘得出結果。最後再通過兩個練習來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

(三)小結

通過問學生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分數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一節課的精華所在,所以本節課我主要針對不僅可以把一個完整的物體或者圖形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也可以把幾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做了重點設計,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分數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五、評價

課堂的有效評價能夠更好地促進課堂的教學,本節課我主要採取對學生的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相結合,先讓學生個別發言給予肯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採取小組評比,讓學生之間互相競爭,這樣能夠更好的讓學生融入課堂,從而學得更好。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遵循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嘗試探究,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

《比的應用》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52頁例2和例3——比的應用,在本冊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

之所以將例2和例3放在一節課,主要是為了形成知識的層次和漸進,以利於通過知識點的對比,讓學生堅定對知識的感知結果。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平均分”和“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延伸。教材是採用把比化為分數,用學生前面已學過的分數的知識來解答。這樣安排學生容易接受,不僅加深了對分數應用題的理解,還有利於加強知識間的聯絡,為今後學習正反比例等知識打下基礎。

二、說學生

六年級的學生在分析問題和綜合運用知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我班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能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學習新知識,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按比例分配是比的應用,又是“平均分”的發展,明確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和作用。

2、讓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答方法,並能應用這一直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以及自學能力,促進能力的發展。

在轟轟烈烈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主導思想。因此,為此,依據《數學課程標準》,我制定了這堂課的以上三個教學目標。

四、說重難點

重點: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答方法

難點:讓學生知道“把什麼數量按什麼比例”進行分配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具有典型的特徵,理解並掌握了這種特徵,就能正確地運用這一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而把什麼數量按什麼比例進行分配,則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比較困難的,因此將其作為難點。主要將採用“自學——比較——應用”的方式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五、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操作實踐,複習引入,指導自學,分析比較,實際應用等教學法。

推廣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如何把學生由被動聽變為主動參與,關鍵在於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因此,我們要樹立起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的觀念。針對這種教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應該通過老師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鼓勵、信任的情感意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其次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採取的手段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動手操作,促使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在“平均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第三就是指導自學,培養自學能力。

讓學生帶著教師給出的問題邊自學,邊思考,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的目的,這樣,可以做到既讓學生學習,又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

第四就是重視應用,正所謂“學以致用”,這樣既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又可以鞏固學生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六、教學程式

本課的教學程式共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解決什麼是按比例分配,採用分石子的實際操作法,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從而感知,以加深學生對按比例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解決怎麼按比例分配的問題。

要讓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答方法,並能應用這一直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就必須要首先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按比例分配”,而採用分石子的實際操作法,即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又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感知,既貫徹了新課程理念,又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更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一部分

什麼是“按比例分配”

操作感知,匯入新課。

在實際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數學課程標準》第21頁】

以同方為單位分一分

(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能力)

(1)、按1:1把8顆石子分成兩部分。

(2)、按2:1把8顆石子分成兩部分。

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而第二種情況不是“平均分”。說明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除了“平均分”以外,還常常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除了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外,還有第二種情況,由此匯入新課,“按比例分配”。

這樣安排匯入有利於學生把握知識的發展變化與延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二部分

怎樣按比例分配

(一)、複習

(1)、甲數是8,乙數是10,則甲數是乙數的( ),甲數與乙數的比是( ):( )

(2)、第52頁出示複習題: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裡播種60公頃小麥和40公頃玉米;小麥和玉米的播種面積各佔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小麥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多少?

這樣安排,目的是把握新舊知識和連線點,為分散難點起著積極的遷移作用。

(二)、自學

1、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的的自學

先出示自學要求:這道題分配的是什麼?按照什麼來分配?播種小麥和玉米的面積比是3:2,表示播種小麥和總播種面積的比是幾比幾?播種的小麥佔總播種面積的幾分之幾?玉米的面積與總播種面積的比是幾比幾?播種的玉米佔總播種面積的幾分之幾?

老師引導學生嘗試,讓學生自學課本例2。其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在課本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2、學生小組自學,教師進行指導

小組自學是合作學習的重要形式,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也是新課程要求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品質之一。

3、學生彙報,師生共同解題

先檢查自學情況,師生共同簡略解決例2

然後讓學生彙報:把誰按什麼比例分配

4、自學例3

讓學生在學習、理解了例2的基礎上自然的過渡到例3,並運用例2的技能來解決例3,使學生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以及綜合運用。

5、比較例2、例3

例2是把總面積100公頃按3:2進行分配,例3是把總棵樹按3個班的人數所佔比例進行分配。

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比較,讓學生知道,按比例分配既可以是2個量比,還可以是3個或3個以上的量比。

(三)、練習

多層次訓練,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練習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洽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1、基礎練習

某班男女學生人數的比是9:4,男生佔全班人數的( ),女生佔全班人數的( )。

這個練習用採分散難點,促使知識結構的內化。

2、對應性練習。

62頁的“做一做”第1題

採用講練結合的形式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後即時得到鞏固。

3、綜合性練習。

(1)甲、乙兩數的平均數是50,甲和乙的比是7:3,甲、乙兩數各是多少?

(2)一塊長方形地周長120米,長和寬的比是3:1,它的長和寬各是多少米?

這種練習旨在加強對比,提高學生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運用

混凝土,石子、沙和水泥的比是3:2:5,現在有20噸水泥,需要多少石子和沙才能生產出這種合格的混凝土?

有了基礎知識,並不等於擁有了技能。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知識方法的同時,教師大力提供應用時空,讓學生自主地運用“雙基”去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使學生形成技能和對知識與方法的遷移應用能力,應用已有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全新而又生疏的實際問題,這一點對於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非常重要。

(五)、全課總結

你學會了什麼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這樣做既檢驗了效果,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

《比的應用》說課稿6

說“教材”

本節課所採用的教材是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內容節選其中第四章第四節,即字元和段落的格式編排。在前三節課中我們已經學習了Word20xx的基礎知識,下一節我們將要學習圖片和圖形物件的排版處理,所以本節課內容在這一章中十分重要,也為學生將來深入學習文書處理軟體以及其他排版軟體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新課標的三維教學模式,我確定本堂課有三個教學目標:他們分別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知識目標就是學生通過學習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設定以及在上機操作中的演練,掌握一般文字排版的方法,並能夠在已有的基礎之上有所提高和創新。能力目標著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斷髮現新問題,通過師生間的互相交流最終解決問題,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和學習中,並能夠指出字元和段落格式編排在文書處理軟體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情感目標是培養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這堂課的學習興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形成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課堂氣氛。

教學重難點

在完成了向Word文件輸入文字內容並進行編輯修改以後,就可以充分利用Word提供的各種排版功能對Word文件進行排版,包括設定字元和段落的格式、新增邊框和底紋等,從而得到一個整齊、美觀、符合規範的版面。因此,本課教學重點之一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良好學習動機;字元和段落格式和合理運用將直接影響到今後Word文件的學習。特別是段落格式的編排,裡面涉及到的教學內容基本貫穿Word文件學習的全過程,因此這一內容是教學的又一個重點;此外,本節學習是在上機實踐基礎上進行的,上機練習是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的重要手段,而認真、有序的進行任務練習是上機課的關鍵點,因此藉助上機實踐培養學生實踐的目的性和有序性是本節課第三個重點。

由於學生平時接觸這部分時間少,頭腦中的感性材料積累有限,而這部分內容比較零散,學生自己很難組織起有效系統的理性認識,所以能夠獨立運用文字和段落格式編排,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說“學情”

本節課所面對的教學物件是中等職業高中一年級學生,由於很多學生在國中階段都已經學習過資訊科技,知道文字編輯軟體Word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也知道字元和段落格式的編排對於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重要性,這些知識為計算機應用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此外,經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計算機理論知識”和“計算機上機實踐探究”來學習文字編輯軟體的方法。因此,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Word文字和段落格式編排是完全能夠實現的。當然,教材只是介紹了字元和段落格式的設定方法,並未說明採用哪種文字或字

符格式是符合規範版面要求的、使用什麼樣的排版才能讓整個文件顯得美觀大方、不同的文字應該用哪些格式來區分等等,這些內容將會成為學生的疑點。此外,受家庭條件、個體身心發展、知識水平等的限制,學生對教材中提到的“製表位”等日常生活中不太常用的內容也會感到困惑。

說“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教學方法恰到好處,就會事半功倍。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遵循“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實踐操作為主線”的'教學理念,注重實際操作技能的掌握,因此,我採用在任務驅動模式下“示範+實操”的教學方法,具體是:

1. 講授法和演示法相結合:我通過課件向學生講授製作精美、符合規範版

式文件的製作過程,同時通過展示平臺和投影儀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報紙雜誌的優秀版面展示給學生,堅持直觀性與抽象理論教學相結合的原則。

2. 觀察法和練習法相結合:學生通過觀察正確的示範操作、生動的畫面展

示產生了強烈的學習動機,而這種學習動機恰恰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然後通過分組練習的方式,將班級分成五個小組,每組六人,由一個基礎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配合教師完成本堂課給學生布置的任務。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之間存在的知識水平差異負責指導、答疑體現教學主導的作用,並且要堅持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

說“學法”

古人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力爭做到學與練緊密結合,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先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領悟到製作符合規範版面文件的要點和難點,再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積極思考,大膽操作,邊思考邊操作,遇到難點及時提問,互相請教,互幫互助,共同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現擬定以下學法:

1. 觀察法:通過演示操作,課堂氣氛被調動起來,學生積極性得到提高,他們仔細觀察,並熟悉操作步驟,體會操作重點和難點。

2. 主動探究法: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力,大膽操作,勇於實踐,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 討論法:通過分組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模式得到充分地發揮,那些基礎不好的學生在這堂課的學習過程中也能有所提高。

教學裝置:

教師:電腦、展示臺、投影儀。

學生:學生電腦。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4分鐘)

(二)、新課講解(11分鐘)

(三)、課堂練習(24分鐘)

(四)、課堂小結(5分鐘)

(五)佈置作業(1分鐘)

《比的應用》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海南省中國小《資訊科技》七年級(下冊)20xx版,第二章——第四節《資料處理》中的《常用函式》,這裡我擴充套件為《EXCEL中公式與函式》。它前面學習的內容有:《電子表格資訊的收集》、《電子表格資訊的排版》、《資料的查詢與替換》、《資料的排序與篩選》的延伸,並貫穿了EXCEL的整個教學,是學生能夠順利快捷的使用EXCEL進行資料處理的基礎,也是學生形成合理知識鏈的一個必要環節。公式和函式是Excel中的精髓,公式和函式的合理正確使用,將能夠大大的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因此,我聯絡實際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了一些修改,讓它更貼近我們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明白學習EXCEL電子表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學情分析

為了適應資訊快速化的發展,當前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就開設資訊科技課程。在國小階段的課程設定中,主要是培養國小生對電腦的感性認識,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認識到通過電腦可以收集和處理很多資訊,讓他們感覺到電腦無所不能。然而對軟體操作技能的要求都只停留在表面。對七年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幾年接觸電腦的學習經驗,可以適當的學習一些辦公軟體,讓他們慢慢的由原來的表面認識轉換為實際所需的操作,讓他們明白,電腦是現實生活工作中的工具,掌握好後,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力,進而提高他們的求知慾望。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EXCEL的公式組成格式。理解函式的概念,掌握常見函式如 (sum,average)的使用。

2、能力目標:掌握使用函式(sum,average)計算所給資料的求和,求平均值,並且能夠根據工作需要修改函式引數,最後達到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能來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3、情感目標:故事情境的匯入,激發了學生學習EXCEL電子表格的強烈慾望,在逐一問題得到解決中,感受學習EXCEL電子表格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任務的驅動下,啟用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並在具體的任務中感受助人為樂的快樂與充實。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公式格式的輸入,sum、average函式的插入和使用。

2、難點:公式格式的修改,函式引數的正確使用以及修改。

五、說教學方法:

引導操作,自主探究,任務驅動,互助學習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說教學過程:

1、情境引入:

劉老師是位有著28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在這28年當中,都擔任班主任,工作盡心盡責,深受學生、校領導、家長的好評!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校從今年起開始步入無紙化辦公,面對計算機的使用操作,劉老師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畢竟老了.如今劉老師要分析學生第一次月考成績,面對EXCEL電子表格,她向以往填紙製表格一樣,用計算器逐個計算,然後再填入表格中,用時大概兩個小時。對於這項工作,如果你會操作電子表格,只需兩分鐘左右就可以解決。同學們,你們想擁有這種能力嗎?願意幫劉老師的大忙嗎?

展示劉老師要處理的EXCEL電子表格。

【設定意圖】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劉老師在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需要要處理的EXCEL電子表格,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與目的,——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明確學習目標

(1)、瞭解公式的.概念,掌握公式格式,並使用公式對資料進行處理。

(2)、瞭解函式的概念,掌握常用函式的使用如:求和函式 sum,求平均值函式 average。

(3)、能夠根據工作需要修改函式引數,最後達到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能來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3、新課教學

(1)、技能研究一

公式的概念——公式是EXCEL電子表格中進行數值計算的等式。

公式的組成格式: =表示式。

表示式可包含:有運算子、單元格、常量、函式等。

例如: =B2+6,=B2+C2+D3, =SUM(引數)

在預設定的電子表格——“練兵場1”進行探究,首先通過引導操作,讓學生掌握公式的組成及自定義公式的使用,再把時間留給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互助學習,最終掌握最基本公式組成格式及自定義公式的使用,最後利用自定義公式計算10名學生成績的總分、平均分。

假如: 對於某項工作,共有200列,也需要我們進行求和,那麼,我們也一樣逐個這樣進行相加操作嗎?有沒有更快的解決辦法呢?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引出特殊公式——函式。

【設定意圖】對於七年級年級的學生而言,要想用電腦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想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應該要從最基本,選擇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學起。旨在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學生明白,在EXCEL電子表格中,要想學EXCEL的精髓部分——公式,必須從最基本的公式組成格式及自定義公式的使用學起,而這部分又和他們在國小時學習的“四則運算的運演算法則”有著很大的共性,因此,他們很容易就接受了,並歡快就明白,EXCEL運算子的優先順序與他們的數學運算子的優先順序一樣。只是數學中的乘法符號“×”和除法符號“÷”與EXCEL電子表格的乘法符號“﹡”和除法符號“∕”不同而已,括號用法一樣。

(2)、技能探究二

函式的概念——函式是EXCEL電子表格預先定義好的特殊公式。

函式組成: = 函式名(引數)

例如: =SUM(B2:D2)

=AVERAGE(B2:D2)

在預設定的電子表格——“練兵場2”進行探究,首先通過引導操作,讓學生掌握最常用的函式(SUM,AVERAGE)的組成及使用,再把時間留給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互助學習,最終掌握最常用的函式(SUM,AVERAGE)的組成及使用。最後讓他們利用所學知識技能計算10名學生成績的總分、平均分。

請同學們談談特殊公式——函式與我們自定義的公式相比,有哪些優點 。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

函式可以簡化公式,提高工作效率,能實現特殊運算及智慧判斷。

【設定意圖】本環節主要是通過已掌握的自定義公式與函式做對比,通過對比,發現函式可以簡化公式,提高工作效率,能實現特殊運算及智慧判斷。加深學習常用函式的印象,也讓他們明白學習函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八、小結

1、公式的組成及自定義公式的操作

2、函式的使用如:求和函式sum(引數)

求平均值函式average(引數)

3、分析存在問題,表揚有能力幫劉老師減輕工作負擔的同學,鼓勵同學們要有自主探究學習的精神。

《比的應用》說課稿8

在中學數學的新課程中,導數單元作為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重要的銜接點,顯得格外引人矚目。導數的思想及其內涵豐富了對函式等問題的研究方法,已經成為近幾年大學聯考數學的一大熱點。另外,導數又具有很強的知識交匯功能,以其為載體的問題情景很多,給師生在複習內容和方法上的選擇帶來困惑。從這個意義上說,高三師生採取什麼樣的策略複習,複習的重點落在何處?顯得至關重要。

1、 教材分析與考點分析

在教材中,導數處於一種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它是溝通初、高等數學知識的重要銜接點,滲透和加強了對學生由有限到無限的辯證思想的教育,突破了許多初等數學在思想和方法上的障礙,拓寬、優化和豐富了許多數學問題解決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它具有很強的知識交匯功能,可以聯絡多個章節內容,如常與函式、數列、三角、向量、不等式、解析幾何等內容交叉滲透,併成為解決相關問題的重要工具。

從大學聯考關於導數單元的考查情況來看,以下兩個特點非常明顯:

(1) 循序漸進:從總體上看,大學聯考考查導數的有關知識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導數的內容剛進入大學聯考數學新課程卷時,其考試要求都是很基本的,以後逐漸加深,分析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可以看出大學聯考對導數考查的思路已基本成熟。考查的基本原則是重點考查導數的概念與應用。

這部分內容的考查一般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主要考查導數的概念、求導公式、求導法則和與實際背景有關的問題(如瞬時速度,邊際成本,加速度、切線的斜率)

第二層次:主要考查導數的簡單應用,包括求函式的極值、最值,求函式的單調區間,證明函式的單調性等。

第三層次:綜合考查,將導數內容和傳統內容中有關函式、三角、數列、不等式和解析幾何等有機地結合在一塊,設計綜合題(包括應用題)。這是學生感到困難和疑惑的主要部分。

(2) 與時俱進:大學聯考關於導數部分的命題的第二個特點是與時俱進。由於利用導數這個有效的工具,突破了許多初等數學在思想和方法上的障礙,拓寬了許多數學問題解決得思路,優化和豐富瞭解題的方法和技巧,大大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去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越來越多地受到大學聯考命題專家的青睞,加之大學聯考命題專家一般都有高等數學的背景,對導數的內涵和價值的認識比較深刻,導數的應用是命題的熱點。

2、 導數單元的複習策略和重點

從導數本身的重要性和大學聯考命題的趨勢看,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導數單元的複習。

首先課標明確指出:通過導數及其應用部分的教學,理解導數的.含義,體會導數的思想及其內涵;掌握導數在研究函式的單調性、極值等性質及其在實際中的作用;感受導數在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以及變數數學的思想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導數的知識和函式的思想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次,從近幾年全國大學聯考新課程卷的命題重點來看,利用導數研究函式性質的數學試題有上升的趨勢。在這類試題中,導數只不過是一種工具,是創設這類題的一種取向,求導的過程並不難,它不是這類試題的最後落腳點,最後落腳點是考查函式的性質及等價轉化,數形結合、歸納類比和分類討論等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由此可見,在導數單元的複習中我們要防止僅僅將導數作為一種規則和步驟來學習和複習,而忽視它的思想和價值,在複習中應該突出導數的工具價值。

導數的工具性和應用性3個方面:切線的斜率(導數的幾何意義);函式的單調性;函式的極值和最值。

《比的應用》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及地位:

本節課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三單元最後一節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比的聯絡,掌握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並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有廣泛的應用。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今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礎。

按比例分配問題看似新知,實際上是用比的意義和分數乘法的意義來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是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甚至解決過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有一定體悟和經驗,只是對於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並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範的分配方法,繼而形成數學模型。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六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 1、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體會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種應用,又是“平均分”的發展,以加深對按比例分配的意義的理解。

2、通過解決問題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以及解題方法,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3、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關注學生自主探索意識、靈活思維品質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知識的能力和多策略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體會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現實意義和特徵,探索並掌握其解決策略,能正確解決相關的現實問題。

教學難點:把比轉化分數或成份,再使題目轉化為分數乘法應用題或歸一應用題來解決。

教具準備: 幻燈片電視

三、教學設想:

本著《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要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例項作為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絡。”這一理念,對比新舊教材對該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情的需求,本節課我預設了五個環節:熱身練習,複習鋪墊;激趣引入,揭示概念;引導探究,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形成體系;分層練習,拓展延伸。力求達到課堂環節環環相扣,學生認知步步為營。在每個環節中也只是預設了有層次性和目的性較強的問題,而給學生以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以問題為引路,在學習活動中活躍思維、暢所欲言,使所學的知識自然生成,使學生既對只是有較深的體驗和理解,又可提高能力、訓練思維,使每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有所發展。

四、教法和學法

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學中要因勢利導,採用合理的教法,教給學法,掌握學法,學會用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法我總體歸納為兩點:

1、“引導—探索”是本節可我採用的主要教學方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只是適當的點撥引領,而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提高能力。

2、緊密結合實際體現數學的應用性。長期以來應用題教學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只是流於簡單的解題訓練,而忽略了數學自身的應用價值,本節課我將力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現其應用性,將數學生活化。例如:截木棒,分蘋果,種樹,分紅利等情景的引入,問題的呈現,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而用於生活,體現數學價值的同時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五、課堂流程

<一>、熱身練習、複習鋪墊

1、 35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長()米,2段長()米,5段長()米。

2、六二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2:3,男生佔全班的(),女生佔全班的()。

3、鹽和水的比是1:10,鹽佔鹽水的( ),水佔鹽水的( )。

(設計意圖:從學生最基本的認知水平出發,複習舊知,為新知做好鋪墊,同時讓學生以積極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情景引入,揭示意義

1、一根木棒,按1:1分成兩段,你如何分?

2、一個蘋果3個同學來吃,如果讓你來分,你如何分?

教師:像這樣將一個物體等分成若干份,叫做平均分。

3、生活中的比

(1)我們喝的鮮橙中橙汁與水的比是2:9.

(2)安利洗滌劑與水的正常比是1:8.

(3)媽媽做米飯時,水與大米的比是2:1.

質疑:所給資訊中,兩個部分量是平均分嗎?

教師:像這樣的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比在生活中的應用。

出示課題:比的應用———按比例分配

(設計意圖;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易於解決的例子和生活中的比,使學生體會“平均分”和“按比例分”只是兩種分配方式,“平均分”只是“按比例分”的特例,而“按比例分”是“平均分”的發展,從而體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三>、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問題1. 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地裡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的面積比是3:2。兩中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問題2. 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各班的人數,分配給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設計意圖:這是本節課最主要的一個環節,以教材中的兩個例題為依據,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教師只是適當進行點撥,以及線段圖的出示,讓學生從份數轉化成分數,然後用分數乘法的意義解決問題,加強學生對部分量和總量之間關係的掌握,讓後在用份數歸一的方法解決,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多策略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

<四>、對比歸納,形成體系

同時呈現已解決的兩個問題:

1、兩個問題有什麼相同點?

2、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

3、小組交流,歸納概括。

(設計意圖:將已經解決的兩個問題同時呈現,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歸納概括“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策略,從而形成數學模型。)

<五>、分層練習,鞏固延伸

1、基本練習

(1)一個三角形三各邊的長度比是3:5:4.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釐米,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多少釐米?

(2)甲、乙、丙三個數的比是2:3:4.這三個數的平均數是12.這三個數分別是多少?

2、應用拓展

小明說:“我爸爸和王叔叔合作投資做生意,爸爸投資8000元,王叔叔投資4000元,一年後共獲利3000元,請你幫我算一算,我爸爸和王叔叔各應分得多少元錢?”

(設計意圖: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練習是課堂教學效果的體現和驗證,我設計的練習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有利於數學知識的領會、掌握、鞏固和發展,並能初步形成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設計意圖:將已經解決的兩個問題同時呈現,引導學生觀

《比的應用》說課稿10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的式題的特點,學會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2、讓學生學習應用估算的方法判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3、讓學生聯絡現實問題主動運用規律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規律的普遍適用性,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獲得運用數學規律提高計算效率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增加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重點難點:

學會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準備:

課件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部分內容教學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能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式題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個數乘兩個數的和(或可以轉化成一個數乘兩個數的和),分別相乘比較簡便,可以直接應用乘法分配律分別相乘,再求和,算出結果;另一種是:求兩積之和的算式裡有一個乘數相同,另外兩個乘數的和正好是整百、整十的數,可以逆向應用乘法分配律把相同的加數提出來,先求和,再相乘,算出結果。這兩種情況分別在例題和“試一試”中進行教學。

(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三)《大綱》要求

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正確理解乘法分配律,熟練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來得簡便。

(四)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乘法分配律,初步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體驗簡便演算法的實際應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大綱》要求,教學內容和學情,本節課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會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

(二)智慧目標:

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一)教學方法

在教學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時,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採用自主學習、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多思、多說、多練,使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為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

(二)學法指導

本節課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交流為主,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通過學生多思、多說、多練。積極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鋪墊引入

l.把相等的式子用線連起來。

(35+65)×3780×125+8×125

(80+8)×12511×4+25×4

(35+45)×1235×37+65×37

(11×25)×435×12+45

為什麼(35+45)×12和35×12+45,(11×25)×4和11×4+25×4不相等?要使它們的結果相等,該怎麼改?

想一想,我們是根據什麼來找的?

(a+b)×c=a×c+b×c

2.談話: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題。

王叔叔到商場去採購一批服裝。

(1)出示例題圖。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資訊?

談話:求買102件短袖衫.一共要多少錢,應該選擇哪些資訊來解決這個問題?怎樣列式?

板書:32×102=________元

(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強烈的的求知慾望,這樣的學習素材生動、真實、有效,緊密聯絡生活實際。)

(2)提問:你能先估計一下計算的結果嗎?

預設:

(1)32接近30,102接近100,30×100=3000(元)

(2)把102件看作100件,32×100=3200(元),

師:3200比3000更接近準確的結果。

實際付出的錢要比3200元(),多多少,你能口算出來嗎?

(學生在估計時會很自然地把102件看作100件,根據32×100=3200,估計出實際結果一定大於3200。估計是過程自然提示學生注意到102是個接近100的數,從而為把102看作“100+2”進行口算,以及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作了必要的孕伏。)

提問:你能口算出買102件要付多少錢了嗎?

學生回答時,教師板書:買100件用3200元,買2件用64元,一共用3264元。

(3)談話:口算得對不對呢,我們再用筆算來驗證一下,各自列式計算,指定一人板演。

(4)談話:口算和筆算相比,你覺得哪種演算法更簡便?

(學生用筆算和口算的方法計算結果是已有的經驗。呈現出完整的豎式計算過程和口算過程,既是解決問題的需要,也能讓學生體會口算比豎式計算快捷方便。)

(指名口答)現在我們就把口算的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邊板書邊談話:我們把102分成兩個數,於是寫成32×(100+2)。你能把下面的算式填完整嗎?為什麼可以這樣計算?你能接著算下去嗎?

32×102

=32×(100+2)

=32×口+32×口

學生說算式,教師完成板書。

談話:這就是用簡便方法計算32×102的思考過程。回顧這個過程,誰來說一說,先怎麼辦?再怎麼辦?這樣計算的根據是什麼?

(5)填一填

15×2031001×84

=15×(200+)=(+)×84

=15×200+15×=×84+×84

(6)用簡便方法計算下列各題。

48×20273×lOl302×15

指定三人板演,其他學生任意做1~3題,共同訂正。

這些題目都可以用簡便方法計算,它們都有什麼特點?學生交流。

2.教學補充題:王叔叔如果買8件上衣和8條褲子,一共要多少元?

預設

(1)根據已知條件列式。

65×8+45×8

(2)(65+45)×8

=110×8

=880(元)

比較兩種解法。

提問:你覺得哪個計算簡便?第一步進行算式變形的依據是什麼?

3.教學“試一試”。

獨立練習:用簡便方法計算。

46×12+54×12

展示部分學生的答案,共同評議。

(讓學生逆向應用乘法分配律,探索求兩積之和的簡便計算的方法,更全面地掌握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思路。)

4.想一想;下面橫線上怎樣填可以使計算來得簡便?

39×65+×

生練習後討論交流。

①這類題目的結構形式的`特點是式子的運算子號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兩個積的和.

②在兩個乘法式子中,有一個相同的因數,也就是兩個數的和要乘的那個數.

③另外兩個不同的因數,是兩個能湊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數。

(在練習階段,還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自我展示的空間。並通過比較,感悟計算方法的靈活多樣,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設計練習時,設計了有層次的練習題,使學有餘力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實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本教學理念。)

5.小結:

什麼樣的式題能夠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來得簡便呢?

一種是:一個數乘兩個數的和(或可以轉化成一個數乘兩個數的和),分別相乘比較簡便,可以直接應用乘法分配律分別相乘,再求和,算出結果;另一種是:求兩積之和的算式裡有一個乘數相同,另外兩個乘數的和正好是整百、整十的數,可以逆向應用乘法分配律把相同的加數提出來,先求和,再相乘,算出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先獨立填空,再讓學生交流各是怎麼想的,依據是什麼。

2.做“想想做做”第3題。

指名口算第1題,學生說口算過程,教師演示:

32×3

=(30+2)×3

=30×3+2×3

提問:你能說一說這樣做的依據嗎?

同桌相互說一說另外兩題是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的。

預設:

16×4

=(10+6)×4或(20-4)×4(乘法分配律的方法思想)

3.做“想想做做”第5題,第6題。說說解題思路。

五、全課總結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文章

《比的應用》說課稿11

一、勾股定理是我國古數學的一項偉大成就.勾股定理為我們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間的數量關係,它的逆定理為我們提供了判斷三角形是否屬於直角三角形的依據,也是判定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一個重要方法,這些成果被廣泛應用於數學和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分析,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印象,通過聯絡和比較,瞭解勾股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據此,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方法目標:通過對一些典型題目的思考,練習,能正確熟練地進行勾股定理有關計算,深入對勾股定理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一些題目的.探討,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情感與態度目標: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定理的美.

教學重點:勾股定理的應用. 教學難點:勾股定理的正確使用.

教學關鍵:在現實情境中捕抓直角三角形,確定好直角三角形之後,再應用勾股定理.

二.說教法和學法

1.以自學輔導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習慾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2.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演示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分析,證明,使學生獲得新知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鑽研新知的慾望.

三、教學程式本節內容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動手,動腦方面,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教學程式設定如下: 回顧問:勾股定理的內容是什麼?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來學習這個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比的應用》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一單元分數乘法應用題第一課時:“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課本第14頁例1,練習四第1——5題。

2、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所學的分數乘法應用題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它是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在實際中的運用,同時還是學習“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以及今後學習較複雜的分數應用的基礎。因此使學生掌握這種應用題的解答方法有重要的意義。

3、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特點,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數量關係。

(2)、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解題方法,能正確解答這類應用題。

(3)、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主動參與數學活動。

4、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使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分析數量關係,掌握解題思路是本節重點,其中分析數量關係,找準單位“1”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及分數應用題的特點,在教學中採用如下幾點教法:

1、有目的的運用遷移規律,啟發引導的方法組織教學,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採用“嘗試教學法”,利用學生好奇心和求知心切的特點,讓學生通過畫線段直觀上理解弄清數量關係,掌握例題的解題思路。然後通過各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三、說學法

葉聖陶先生的數學核心思想是:“教是為了不教。”這正體現了現代教學的目標不是使學生“學會”,而是讓學生“會學”,也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教給學生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節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以下學法:學會通過畫線段圖、觀察、分析、歸納最後概括出此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掌握解題技能,發展智力,提高解題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一)、出示複習題

1、列式計算

(1)20的1/5是多少?(2)6的3/4是多少?

(通過複習,使學生喚起回憶,鞏固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溝通新知識,為學好分數應用題打下好的'基礎。)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學校買來100千克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白菜?

(1)學生讀題、審題,明確條件和要求問題。

(2)通過畫線段圖,幫助學生弄清數量關係。指名多位學生說說該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吃了4/5是指吃了哪個數量的4/5。

(3)學生嘗試練習解答,師巡視,指名學生板演。

(4)引導學生歸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小結: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用乘法計算。即:單位“1”×幾/幾=幾分之幾的對應量。

(通過畫線段圖,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弄清數量關係,讓學生自己去找出題中的“單位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知識的規律,特別是差生,先讓他們發表見解,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嘗試獨立解答同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反饋資訊”,教師進行精講小結,歸納,解決疑難,揭示解題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做教科書第14頁“做一做”第1、2題。

2、做練習四的第1.4.5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解題方法。)

《比的應用》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百分數中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的意義和寫法,掌握了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的基礎上學習的,也為今後繼續學習有關百分數的計算和應用做準備。教材編排了41頁的例題。請看:例題是把這樣利率結合百分數的計算的。

教材這樣編寫的好處是知識要點明確,思路清晰,易於教師和學生把握,但這樣純數學計算的呈現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如沒有提供知識產生的背景,還有如何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進行學習等等,這些在教材中都沒有體現。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數學教學應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及知識經驗上。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及方法經驗,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讓學生感受到利率與人們的生活、理財等實際應用息息相關。

學情分析:

根據教材特點,我也對學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還可以,同學之間的相互質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學生在分析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較薄弱,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目標設定: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計算,主動探索的活動,認識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計算及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習合理理財,逐步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

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說教法

“施之教,貴在得法”。教學方法運用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標指出,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我試圖引導學生通過以下的學習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讓學生通過抽象,概括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3、互助學習法,在互助合作中體驗成功的愉悅。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一、激發興趣,喚起參與;二、創設情境,探求新知;三、充分練習,鞏固新知。

教學過程:

一、用口算來回顧百分數的知識。

二、激發興趣,喚起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重要的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在上課伊始就要抓住學生的心。而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興趣是最活躍、最現實的心理成分,是一種趨向性的心理特徵。因此,喚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所以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如何理財(合理利用自己的零用錢)為切入口展開。近來全世界的範圍內發生了金融危機,使得很多人的財富減值。那麼如何使自己的財富不減值,或者是少減值,甚至升值,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能否有自己的方法使自己的財富保值?我相信,我的這段話一定能抓住學生的各種感官,充分調動起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的傳授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學習就失去了味道。同時,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我把本節課的教材設定做了適當改動。

三、創設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例題(教科書P41頁)咱們就以笑笑的300元為例,如果你有300元錢,打算怎樣存款,你是怎麼想的?

在這裡我之所以沒有直接出示問題,就是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新課標也指出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於是,本環節我放手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就是想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素養。

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通常能提出三類問題

第一類:存一年有多少利息?

第二類:存三年有多少利息?

第三類:存五年有多少利息?

第四類:存活期一年有多少利息?

如果學生提問不全,則老師可參與提問。第一、第四類問題可讓學生直接列式,這樣既複習了舊知,也為下面難點的攻克做好了鋪墊。然後告訴學生今天我們重點解決第三類問題,同時引出課題:較複雜的百分數應用題。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這樣給了學生很大的探索空間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解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巡視,遇到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予以幫助,同時也鼓勵學生做完後可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同桌分享,如果不會也可向別人請教。這樣培養了學生互助合作的意識,在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鍊和提高。

四、充分練習,鞏固新知

“數學源自生活而應用於生活”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下面,我繼續沿著抗震救災這一主線設定情境,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兼顧了習題的層次性和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練習,以求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

1、小華把得到的2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她準備到期後將錢全部取出捐給“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計算,到期後小華可以捐給“希望工程”多少元錢?

2、李老師把20xx元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稅率為20%。到期後,李老師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師交了多少利息稅?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錢存入銀行(三年後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題的情境設計為希望工程捐款,在問題的設計上需要學生仔細思考,真正理解問題的含義後才能做對,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題目的是要檢驗學生對本課例題的理解程度。第三題為開放性題目,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作為數學教師,本節課我力求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探究中提高,在合作中發展,體現數學活動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作為教育者的我更加註重在數學課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儘可能的使數學課堂凸現人文精神,使每一個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昇華!

《比的應用》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直線與圓問題研究"是解析幾何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之一。它是學生在學習了圓錐曲線之後的後續內容,又可貫穿於解析幾何學習的始終。所以,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析幾何的核心問題--圓錐曲線的概念,也能為學好圓錐曲線作好理論和方法上的準備,是解析幾何中承上啟下的關鍵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基於對課程標準、教材的學習與分析和學生學情的分析,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1)利用平面直角座標系解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會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解決問題.

能力目標: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理解並掌握直線與圓的方程的應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來源:學。科。網Z。X。X。K]

情感目標:在利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探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線面垂直性質的研究中,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教學重點:直線與圓的方程的應用,用座標法解決平面幾何.

教學難點:用座標法解決平面幾何。

教學關鍵:類比、轉化數學思想的應用。

二、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學習時,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直線與方程、圓的方程的相關知識,並初步探索了運用解析法解決平面上一些與直線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運用解析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察、概括、總結、歸納、類比、聯想是學法指導的重點。讓學生觀察、思考後,總結、概括、歸納的知識更有利於學生掌握;為了加深知識理解、掌握和更靈活地運用,運用類比聯想去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更系統地掌握所學知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網路,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在問題解決中學習,在交流中學習。這樣,可以增進熱愛數學的情感,應用數學的自信心和形成新的學習動力。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同化和順應,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以轉換和發展。基於建構主義理論及對學生認知基礎和認知規律的考慮,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教學方法

觀察發現、問題引導、類比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同時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幫助學生優化思維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滲透分層教學法,採用提問分層、評價分層、作業分層,讓每名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

(二)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空間想象的難度,藉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比的應用》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原電池原理是中學化學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它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是承前啟後,因為原電池原理教學是建立在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化及有關金屬的性質、用途等教學基礎之上的,是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應用,是能量轉化的具體體現,是有關金屬性質和用途等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延伸,同時,為後續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其它常見電池的原理及電解原理等重要電化學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它是電化學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核心內容。因此,原電池原理教學在整個中學化學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和教材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理解原電池原理。

b、初步掌握電極判斷。

c、掌握原電池的組成條件,能設計簡單的原電池。

(2)過程與方法

能對電池概念及形成條件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奧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和奇妙與和諧。

3、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教學目標以及電化學的基礎和核心地位,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原電池原理和原電池的組成條件。

由於原電池原理理論性強、抽象、難理解,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建立電子在原電池正負兩極轉移的微觀模式,故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原電池的反應原理。

二、教法、學法分析

知識方面:學生已掌握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化及金屬與酸反應規律的基本知識,是學習本節重要的知識基礎。

能力方面:通過高一,高二的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分析與歸納能力還很欠缺。

情感方面:中學生普遍對新鮮事物感興趣,求知慾旺盛,因此,本節課教學通過①情境激學法,②討論教學法,③CAI輔助教學法進行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在讓學生自主探究中,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主要通過討論法和歸納、總結法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增強合作意識,並掌握從實踐到理論,以理論指導實踐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流程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

(一)重點剖析;

(二)考點精講;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一)重點剖析

教學重點一:原電池工作原理

2在歸納出原電池定義之後,由於原電池的化學原理比較抽象,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我採用動畫模擬鋅銅原電池的微觀反應,使學生更加容易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在教學中達到直觀、形象、生動的效果,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二: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通過總結得出正確結論後,適當的增加課堂練習鞏固加深學生對於本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

教學重點三: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

(二)考點精講講練結合,讓學生掌握原電池常見考點。

(三)鞏固練習。這幾道作業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並感受這個過程中的快樂。

(四)課堂小結以板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