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範文合集六篇

說課稿2.86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範文合集六篇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篇1

一、說設計思想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產生學習的根本動因是衝突,沒有衝突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同時,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突出學生探究學習的地位。

基於以上兩點,本課設計有兩條主線,一是以思維衝突為主線,設計多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現象,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產生強烈的求知期望;二是以探究性實驗活動解決本節課的難點,利用彈簧測力計實驗來探究。使學生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深刻直觀的認識。

二、說教材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點;(重點)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並能用它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難點)

③能區分“一對平衡力”和“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難點)

④培養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學生實驗,直觀瞭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特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

②通過問題引發“思維衝突”,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③讓學生獨立總結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區別與聯絡,讓總結規律形成一種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結合有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例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感受物理學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養成一種科學探究的意識。

三、說教學過程

1、探究性實驗:

用兩個標準彈簧秤對拉,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關係。獨立或分組總結得出結論:

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2、提出問題,引發矛盾衝突

A、為什麼“捱打了卻不能還手”,打架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臉打別人的腳。

推理:“雞蛋碰石頭”

B、“拔河比賽”

推理:“馬拉車和車拉馬”

3、探究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關係

4、課堂例題強化訓練

1.物體靜止在水平桌面上,則( )

A.桌面對物體的支援力與物體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B.物體的重力和桌面對它的支援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體對桌面的壓力就是物體的重力,這兩個力是同一種性質的力

D.物體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物體的支援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2、關於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馬拉車不動,是因為馬拉車的力小於車拉馬的力。

B.馬拉車前進,是因為馬拉車的力大於車拉馬的力。

C.馬拉車不論動還是不動,馬拉車的力的大小總等於車拉馬的力的大小。

D.馬拉車不動或勻速前進時,才有馬拉車的力與車拉馬的力大小相等。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篇2

本課程選用的是根據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和物理課程教學要求編寫的規劃教材,該教材兼顧了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和實驗技能內容,真正達到了"必須為、夠用為度";內容科學性、系統性較強,有循序漸進淺顯易懂的特點,是學生和教師可用之書。

一、學生方面

教學物件是國中畢業的中差生,學習基礎、課堂紀律較差,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目標不明,年齡小自我約束能力差。針對這幫學生教師必須有和藹耐心的教學態度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重點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三、教學難點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的應用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跟二平衡力的區別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邊教邊實驗、引導、討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作用,提高學習興趣。每兩個學生髮兩個相同的彈簧秤,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做實驗,一起分析實驗結果,推理總結實驗結論。

五、教學過程

1、 複習牛頓第一和第二運動定律(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研究物體慣性問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研究物體加速度問題);2、 引入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物體間相互作用問題用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來研究);3、 以例項引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人提水桶時,人對水桶有作用力,使水桶提起來了;同時水桶也對人有反作用力,使人感覺累);4、 引導學生和老師一起做實驗,把兩個彈簧掛起來對拉,觀察讀數、討論分析結果,推理總結結論——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5、為使學生能正確理解和應用牛頓第三定律,教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必須講清和強調學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它們有著密切的關係,通過實驗驗證和理論論證,它們的關係是: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產生於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成對出現,同時存在,同時消失。

(5)、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而使物體保持平衡狀態。

(6)、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質的力。

例如:用板擦擦黑板時,板擦給黑板一個作用力,黑板給板擦一個反作用力(可任意命名)它們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板擦給黑板的作用力產生於板擦,作用於黑板,而黑板給板擦的反作用產生於黑板,作用於板擦;板擦給黑板的作用力把黑板上的字跡擦掉了,而黑板對板擦的反作用力使板擦磨損而變形,它們各有各的作用效果是無法抵消的;它們性質相同都是摩擦力。

(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跟二平衡力的區別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二平衡力從現象上看,它們似乎相同,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線在同一條直線上的兩個力,但它們有著本質的區別,理論和實驗均以證明它們的區別是:

(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時分別作用在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上,而二平衡力則是同時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2)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分別產生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而二力平衡則產生於,與其相互作用的另外兩個物體。

(3)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效果不能相互抵消,也不能彼此平衡;而二力平衡的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彼此平衡。

(4)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必是相同性質的力,而二平衡力則不一定是相同性質的力。

(5)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成對出現,一個力消失或變化,另一個力也就同時消失或變化,而二平衡力則其中一個力消失或變化,並不影響其另一個力的存在。只是物體的平衡被破壞了。

例如,懸掛在天花板上電燈,受到電線對它的拉力T,同時它對電線有反作用力 T′,它們分別作用在電燈和電線上;它們分別產生與於電線和電燈;它們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電線對電燈作用力T,使電燈被吊起來,而電燈對電線的反作用力T′,使電線形變(拉長);它們的作用力T和反作用力T′都是彈性力;電線吊起電燈,這兩個力同時出現,一旦電線斷了,這兩個力就同時消失。那麼電燈受到電線對它拉力T和地球給它的重力G這對平衡力,都同時作用在燈上;拉力T產生於電線,重力生於地球;它們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電燈保持靜止狀態;它們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力,拉力T是彈力,重力G是引力;它們是成對出現,拉力T大小變化,重力G不變,當電線斷了拉力T為零(即消失),而重力仍不變,但電燈不能保持靜止狀態,而是向地面落去。

(三)應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牛頓第三定律反映了物體間發生相互作用的規律,在實際和理論上有著廣泛的應用。但在應用中也常常存在一些問題,為了正確理解和應用牛頓第三定律,必須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把一個力的平衡力誤認為是該力的"反作用力".例如,放在桌面上的物體受到桌面給它的支援力是物體重力的平衡力而不是重力的反作用力。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物體吸引地球的力,支援力的反作用力是物體對桌面的壓力。

(2)壓力不是重力。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而壓力是垂直作用在支援物表面上的作用力。有時壓力的大小等於物體的重力或重力的一部分。有時壓力的大小與重量毫無關係。例如: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對水平地面的壓力,剛好等於木箱的重力。()停放在斜坡上的汽車對斜坡的壓力只是汽車重力在垂直於斜坡方向上的一部分。手向牆上按圖釘時,手對圖釘的壓力,圖釘對牆的壓力都等於手對圖釘的作用力,跟重力毫無關係。故壓力不是重力。

(3)當兩個物體發生相互作用時,雖然只有其中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但也不能對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產生懷疑。相互作用力即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它們的大小是相等的,是不容質疑的。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有時只有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這可以從兩方面分析說明:一是,其中一個物體的質量較大,運動狀態不易改變,所以它就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而質量小的物體運動狀態容易改變,它在力的作用下,就改變了原來的運動狀態。例如,熟透了的果子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向下落入地球。而地球由於質量很大,雖在果子引力作用下但運動狀態仍保持不變,所以地球巋然不動。二是,由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所受到外力的合力所決定。當其中一個物體所受的動力和阻力的合力為零時,它就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而另一個物體所受的合力大於零(∑F>0)時,這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就會發生改變。

六、課堂小結

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牛頓第三定律2、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跟二平衡力的比較——相同點和不相同點七、作業

1、思考拔河時決定勝負的因素是他們拉力的大小嗎?

2、P42 T3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牛頓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與運動”第3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與運動的關係,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好壞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2.牛頓第三定律;3.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本節講述 研究物體間相互作用的牛頓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頓第三定律,能用該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3.能區分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研究物理現象,總結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牛頓第三定律;教學的難點是: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區別。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教師通過例項來引導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並利用實物或作圖法進行分析,進一步的區別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歸納總結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學習了牛頓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礎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來引導學生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實驗探究,分析、總結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並通過例項講解,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巧用提問、評價啟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舉生活中的例項(手拍桌子,手會痛;腳踢足球,腳的感覺怎樣?等),學生覺得很簡單,這時教師把例子轉化為物理模型,進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說明力是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時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教師複習:力的概念,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並舉例說明(手壓桌面,手是施力物體,桌面是受力物體)。那麼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那麼桌面會對手有力的作用嗎?引導學生作圖分析(課本圖6-20),教師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問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著怎樣的關係?提供實驗儀器:兩個彈簧測力計(116頁迷你實驗)。學生進行分組設計實驗,討論、歸納總結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在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形成過程有了體驗後,教師給出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題目(如117頁,作業2 .3)來幫助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從中,學生有疑難點是: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這是教師通過舉例,作圖分析,詳細講解來區別,並列表對比分析。

相同點及不同點

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等大、反向、共線 作用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 一定是同性質的力 同時產生、消滅 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一對平衡力 同一物體 力的性質不一定相同 不一定同時產生、消滅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有時間的話)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小車、彈簧片、細線;三合板、遙控玩具汽車、玻璃棒;通草球、橡膠棒、毛皮、玻璃棒、絲綢;磁鐵、彈簧秤等

 二、說教法

知識與技能:

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確切含義

會區分平衡力與作用力反作用力

 過程與方法:

觀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現象

2、實驗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規律

3、鼓勵學生勇於探索,促使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探究,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體會物理定律的簡捷,準確,嚴密

3、滲透物理學史

4、引申,重視人際交往

 三、教學重點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及應用

四、教學難點

作用力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人在划船時用槳推河岸,發生了什麼現象呢?船離開了岸.這個問題在國中已經研究過,當時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是: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這個物體同樣會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的力的作用,我們把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兩個力分別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進一步來研究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係.

二、教學過程設計

1、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們通過幾個實驗來研究今天的內容.通過實驗大家要總結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點及其關係.在實驗中大家要注意觀察現象,分析現象所說明的問題.

實驗1、在桌面上放兩輛相同的小車,兩車用細線套在一起,兩車間夾一彈簧片.當用火燒斷線後,兩車被彈開,所走的距離相等.

實驗2、在桌面上並排放上一些圓杆,可用靜電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鋪一塊三合板,板上放一輛遙控電動玩具小車.用遙控器控制小車向前運動時,板向後運動;當車向後運動時板向前運動.

實驗3、用細線拴兩個通草球,當兩個通草球帶同種電荷時,相互推斥而遠離;當帶異種電荷時,相互吸引而靠近.

實驗4、在兩輛小車上各固定一根條形磁鐵,當磁鐵的同名磁極靠近時,放手小車兩車被推開;當異名磁極接近時,兩輛小車被吸攏.

實驗5、把兩輛能站人的小車放在地面上,小車上各站一個學生,每個學生拿著繩子的一端.當一個學生用力拉繩時,兩輛小車同時向中間移動.

實驗分析:①相互性:兩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對兩個力來說是互換的,分別把這兩個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時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沒有作用就沒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是相同的.這一點從幾個實驗中可以看出,當作用力是彈力時,反作用力也是彈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條直線上.

實驗6.用兩個彈簧秤對拉,觀察兩個彈簧秤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數量關係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數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結論:

2.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教師舉幾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例項.

提問:學生舉例說明.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區別

前面學習物體受到的平衡力的關係時曾提到,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麼不同呢?下面通過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較.

在列表的同時用相應的例子加以說明.

六、課堂訓練

提問:既然兩個物體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雞蛋與石頭相碰時,雞蛋破碎而石頭不破碎;馬拉車時,車會向前走而馬不後退呢?

答:這個效果由物體本身的特性和物體受到其它力的情況有關.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大就不易損壞;物體是否發生運動狀態的變化還要看物體受到的其它力的情況.

 七、課堂小結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物體間相互作用的一對力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牛頓第三定律:兩物體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點:同值,同性,同變化;異物,反向,又共線。

4、平衡力性質不一定相同,作用於同一個物體。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從課程整體而言,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牛頓第三定律作為其中的一個獨立定律,應用極其廣泛。加之本定律可設計為學生動手實驗、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價值和思想教育價值。

教學物件

學生的學習動機

作為高一年級實驗班的學生,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較強,有參與意識。這是在教學中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前提。

學生的接受能力

大多數人的接受能力較強。好奇心強是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徵之一,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已具備的知識情況

學生在國中已有“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知識,對定律又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故他們對定律的認識既熟悉而又較片面。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規律來彌補已有知識在處理相關問題時的缺陷。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功能及新課標的要求,並聯系學生的情況,我將教學目標定位為:

一、知識教學點

1.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3.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觀察、實驗總結規律的能力

2.在具體受力分析中應用牛頓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敢於實踐,勇於創新的精神;讓學生體驗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對稱美。

為實現教學目標我確定的重、難疑點如下:

重點:

1.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2.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難點: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疑點:

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它們能平衡嗎?

2.馬拉車向前運動是因為馬拉車的力大於車拉馬的力嗎?

為此我打算採取以下解決方法

1.改演示為學生實驗,讓他們從實驗中歸納出規律

2.例題練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釋疑

教法學法

一、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的本質就是活動的原則,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課採用的教法為實驗法、探索法。我通過創設問題情景,激發興趣,把教學引導到心理層面。再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自主實驗探索,使學生積極參與建立物理規律的全過程,從而對所得結論深信不疑,體驗到創造的成功和快樂。

二、學法指導

學而得法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給學生恰當的學法指導可以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開展,使教學輕鬆而高效。本節課主要教會學生“三會”:會觀察、會實驗探索、會分析總結規律。

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我對師生間的互動是這樣設計的。

三、師生互動設計

1.教師設問提出研究問題,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

2.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總結相互作用力的特點。

3.應用討論,練習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4.鞏固練習。

教學程式

為突出物理學科的特點,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動的氛圍中學習,我安排了這樣的教學程式,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程式設計

逆向質疑,誘發探索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實驗探索,尋找規律

分析歸納,總結規律

鞏固反饋,知識遷移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篇6

一、 教學目標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確切含義,能用它解決簡單問題。

3.能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

二、教學重點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三、教學難點

正確區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教學過程

從力的概念我們已經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體必有施力物體,那麼兩物體相互作用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是我們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須探討的問題。

(一)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使玩具汽車的後輪(驅動輪)上緊發條,使它做逆時針轉動,然後抓住汽車頂部,把它按在墊著試管的薄木板上。在起點處,轉動的後輪給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於是木板向右運動,這時木板對後輪有沒有作用力?再把汽車拿起,使木板制動,然後使後輪再轉動,把玩具汽車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運動的同時,玩具汽車向在運動,說明後輪對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時,木板對後輪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這兩個均為摩擦力,且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通過學生的觀察,教師的引導得出結論:

1. 力是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我們把這一對相互作用的力稱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相同,同時存在,同時消失。

【演示】把兩個相同的彈簧秤A和B連線在一起,用手拉彈簧秤A,可以看到兩個彈簧秤的指標同時移動,彈簧秤B的示數指出彈簧秤A對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彈簧秤A的示數指出彈簧秤B對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兩彈簧秤的示數是相等的,改變手的拉彈簧秤的力,彈簧秤的示數隨著改變(同時增大,同時減小,同時為零),但兩個彈簧秤示數總相等,方向總相反。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在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相互作用的物體上。

(二)牛頓第三定律

1. 牛頓第三定律的表述: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 牛頓第三定律的數學表示式表述:F=-F′(負號表示反作用力F′與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3.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深層理解:

⑴ 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同時產生,同時消失,作用時間相同,力的性質相同,總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等性質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還必須具有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才可肯定其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力。

(2)定律中的"總是"這兩個字是強調對於任何物體,在任何條件下,這兩個相等的關係都成立即;不管物體大小形狀如何,例如大物體與大物體之間,或大物體與小物體間,還是任何形狀的物位之間其相互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體的運動狀態如何。例如靜止的物體之間,運動的物體之間或靜止物體與靜止的物體之間,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⑶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產生和消失是同時的。因為兩者中若有一個產生和消失,則另一個必須同時產生或消失。否則其間的相等關係就不成立了。可見認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產生有先後的說法是不對的。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區別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雖有相似之處(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但更重要的是它們之間存在本質的區別。

⑴ 作用物體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兩個不同物體上,而平衡力只作用在一個物體上。

⑵ 力的性質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質的力,而平衡力可以是性質不同的一對力。

⑶ 力的作用時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消失,而一對平衡力中的一個消失,另一個可以存在⑷ 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兩個不同物體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不存在平衡問題。而一對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外同處於平衡狀態。

可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異體(相互作用的兩物體)、共線(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性質相同)、同存(同時存在同時消失)",平衡力是"同體(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共線、等值、反向".

【例1】一個大人跟一個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氣,結果大人把小孩拉過來了。對這個過程中作用於雙方的力的關係,不正確的說法是( )A. 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B. 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C. 大人拉小孩的力與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同D. 地面對大人的最大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對小孩的最大摩擦力大【解析】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的,大人與小孩手拉手比力氣時,無論是相持階段還是小孩被拉過來的過程中,大人拉小孩的力與小孩拉大人的力總是相等的。大人為什麼能把小孩拉過來呢?關鍵在於地面對兩者的最大靜摩擦力不同。答案為A、B.

【小結】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們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它們跟兩力平衡有本質區別【作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