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有關五年級數學說課稿集合十篇

說課稿1.4W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五年級數學說課稿集合十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88~90頁的《最小公倍數》一課。最小公倍數是在學生掌握了倍數、因數和公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了以後學習通分做準備。在生活實際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義和作用,這節課是一節以概念為本的教學。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建立概念 ;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嘗試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

二、學情分析:

在不同的學校、班級進行前測,直接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用模擬的小長方形牆磚鋪成正方形。在動手操作中,由於受密鋪的影響,橫拼豎擺,不但耗時過長,而且很難有效的構建公倍數內在的結構關係。因此在設計操作環節時,我搭建 “腳手架”。通過構建公倍數內在的結構關係和構建公倍數體系兩個環節進行有效教學。成功搭建起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的橋樑。

三、教學目標:

(1)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會用集合圖表示。掌握求100以內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2)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思考問題。積極參與到對數學問題的探究活動中。真真切切地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和價值。

教學重點: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掌握求100以內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遊戲卡片一套,模擬牆壁的平面圖、模擬長方形牆磚多套,作業紙多張和多媒體課件一套。

五、教法和學法:

加點理念課堂上我採用嘗試教學法和啟發教學法。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進行學習。

六、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按照下面五個環節進行教學: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動手操作,建立概念;自主探究,歸納方法;實際應用,迴歸生活;全課總結,延伸課外。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首先我從遊戲中引入,我把枯燥的倍數複習設計成“搶倍數的遊戲”。讓學生初步感悟公倍數。(預設5-6分鐘)

具體操作:

首先我手裡拿著數字卡片,給學生說,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風靡我們全班的遊戲—搶倍數遊戲。面對全體同學講一下規則:找兩個同學上來,一個負責搶3的倍數,一個負責搶2的倍數。老師把卡片放到黑板上,過了搶的時間老師會把卡片收起來。最後搶的多的同學獲勝。

然後把全班分成兩大組,要求每組快速派一名代表上來。當兩名學生上臺進行遊戲,其他學生做裁判共同參與。

接下來遊戲,當第7張卡片出來的時候,兩個同學會同時搶6這個數字。如果沒有出現搶的局面。我會再出示12這個數字。學生很容易發現並說出:數字6是決定遊戲勝負的關鍵,因為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

緊跟著追問:“為什麼都來搶6這張卡片”。先讓這兩個代表說說,再讓其他同學說說。

然後揭示出公倍數的概念。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也就是說6是3和2公有的倍數,我們把6叫做3和2的公倍數.(板書公倍數及概念。)

引導學生想想:那你還知道哪個數是3和2的公倍數?

學生答出12、18、24等數,並用這些數完整的表述出公倍數的概念。

及時表揚說的對,說的完整的同學。多讓幾個同學說說,並讓同桌說說,強化公倍數的概念。

【設計理念:布魯納說過:“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整的結構把他們連在一起,那是多半會遺忘的知識。”學習一個概念,需要組織起適當的認知結構,並使之成為內部知識網路的一部分。所以複習倍數的知識是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意義的關鍵。為了創設學生樂學的氛圍,讓學生從無意識的玩到有意識的關注6是3和2的公倍數,建立公倍數的概念。體現了認知的由淺入深的過程。】

(二)、動手操作,建立概念。

這一大環節是深刻理解公倍數,建立最小公倍數的重點內容,為此我分兩個層次進行教學。

(1) 固定的正方形邊長,選擇長方形牆磚。(預設6-7分)

首先在前面通過遊戲感悟公倍數的基礎上,過渡到生活中。讓學生體驗公倍數能在生活中幫我們做什麼。

(出示生活情境,課件顯示。)

當學生明白題意後,要求學生利用模擬的長方形牆磚和牆壁正方形平面圖,

分小組活動進行動手操作。學生通過擺一擺,畫一畫,得到不同的方案。

然後讓學生彙報想法,誰來說說:你們小組選擇的是長几分米,寬幾分米的牆磚,怎樣鋪的?

在彙報方案時,學生都會選擇長3分米,寬2分米的牆磚。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適時進行追問:“正方形牆面牆壁的邊長所用牆磚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

讓學生自主發現:按照要求進行,所鋪成的正方形邊長必須是小長方形長和寬的公倍數這一結論。

這個時候多讓幾個學生說說這一結論。

其次我再追問:“大家為什麼都不選擇長5分米,寬3分米的牆磚?”

學生很容易答出,因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數。

最後我作課堂小結:“看來所鋪正方形牆壁的邊長必須是長方形牆磚長3分米,寬2分米的公倍數。”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搭建的“腳手架”過程,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公倍數的意義,這樣由實際生活抽象出概念,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也有利揭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絡,幫助學生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概念的現實意義。】

(2) 用固定的長方形牆磚,鋪多個的正方形。(預設6-7分)

從上個環節直接過渡到問題中。“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動手操作,獲得很有價值的發現。(課件出示情境)用這種長3分米寬2分米的長方形牆磚,整塊整塊的鋪,還可以鋪成邊長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

然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當有的同學有想法後,請同學們拿出表格,填寫完整。

讓學生填出表格,空間想象能力好的學生能直接想到這些正方形的邊長都是2和3的公倍數,想象不出來的,允許動手擺一擺,畫一畫。

其次把兩個同學的表格用實物投影儀打出。讓學生交流這樣填的想法。

學生有可能答出:發現這些正方形的邊長必須是所鋪長方形牆磚長和寬的公倍數。及時表揚:“你能用今天所學的公倍數知識解決問題,這了不起”

還可能發現:其他公倍數都是6的倍數;最小的公倍數;公倍數是有很多個…

如果沒有學生說出來,及時追問:“察這些公倍數,最小的是幾?”學生很容易

說出6是公倍數中最小的。 揭示出:6是最小的公倍數。叫做3和2的最小公倍數。(板書:最小)

及時強化最小公倍數的概念。讓多個學生說說6是3和2的什麼數?同桌也互相說說。

再次追問:3和2有沒有最大的公倍數?這些公倍數能寫完嗎?讓學生說出公倍數是無限的。

【設計意圖:怎樣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學生構建數學概念的過程,決不能是簡單“告知”的過程,以概念為本的學習需要經歷一些經驗性的活動過程。通過學生親自操作和體驗,在一種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創造過程中,主動建立概念。完成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

(3) 用集合圈表示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預設4-5分)

首先讓學生用數學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3的倍數和2的倍數。並把3和2的公倍數畫出來。(課件出示兩個空白的集合圈)。學生寫完後,彙報結果。同時課件顯示出答案。

然後利用課件使集合圈重疊一部分。給學生問題:如果這兩個集合圈這樣放在一起,該怎樣填呢?(課件出示空白的交叉的集合圈)

讓學生思考、交流。明白各部分填什麼,怎樣填。讓學生在作業紙上

完成後彙報結果。(課件出示答案)並讓學生說說3和2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再次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設計意圖:根據弗賴登塔爾“數學是一項人類活動”的觀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開始,從生活中的問題到數學問題,從具體到抽象概念,從特殊關係到一般規則,逐步通過學生自己的發現去學習數學。進行集合思想和極限思想的滲透。感受數學化的簡潔美。】

(三)、自主探究,歸納方法。(預設7-8分鐘)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出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直接出示問題:那給你兩個數6和8,怎樣求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板書:怎樣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數。)

這時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當學生有了想法後,讓學生拿出作業紙,把過程寫出來。

然後讓學生小組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接下來讓學生進行彙報。(找幾個不同的方法,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

在展示過程中,讓學生交流、爭辯,在交流各種方法的同時,可能發現:兩個數相乘方法和倍數關係時找最大數的侷限性。認識到列舉法的普遍性。

在學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後。我會說:老師非常欣賞大家的方法。我這也

有個方法。我們可以把這些數在有方向的直線上表示出來。上面表示6的倍數,下面表示8的倍數。所圈重疊的線段是6和8的公倍數。

(教材中出現了數軸上表示倍數的方法,考慮到學生想不到這種方法,我參與活動中,最後展示這種圖形結合的方法。)

【設計理念:探究學習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獲得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滲透數學歸納思想,體現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

(四)、實際應用,迴歸生活。(預設3-4分鐘)

做一個課堂小結,轉到學生解決問題中。“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 。掌握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相信大家一定有很深的收穫。讓我們帶著收穫進行下面的練習。相信你一定沒有問題。”

課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題)

2、學生交流彙報得出:全班可能有48人或24人,最少為24人。

【教學理念:數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應當是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學生得到抽象化的數學知識之後,應及時把它們應用到新的現實問題中去。】

(五)、全課總結,延伸課外。(預設3分鐘)

告訴學生在天文學中也有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讓學生邊聽邊看螢幕:

(隨著音樂的響起,播放圖片。)。

我朗誦:中國人對日食現象的記載,已有將近四千年的歷史。在漢代就發現日食出現具有一定的週期。月球從月初到下一次月初是一個朔望月,平均約長30天。太陽從月球軌道的升交點再回到升交點是一交點年,平均約長347天。朔望月與交點年的最小公倍數就和日食的週期有關。

課堂結語:“奇妙吧!如果大家還想繼續瞭解,回去可以上網查詢一下相關的資料。讓我們帶著收穫,下課!”

【教學理念: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利用收集到的生活資料,開發出更多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整體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真正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 學生是帶著問號走進課堂,又將帶著問號走出課堂?這樣的數學教學帶給學生的是智慧的行囊,生命的啟迪。】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九冊第一單元第二小節教學內容之一,本節課教學P20—P21的例4、例5以及第21頁的做一做中的題目,練習五第1-4題。

數除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另一種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一個數除以小數”是在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商不變性質”等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小數除法教學的重點,也是今後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學好本節課教學內容,旨在讓學生初步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算理,掌握計演算法則,滲透轉化的數學方法來培養相互聯絡的辯證觀點,幫助學生理解計算方法,從而建立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法則,為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簡單問題和今後進一步學習打下初步基礎。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可以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算理;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演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概括、嘗試以及創新能力,提高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及事物之間互相聯絡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其中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演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進行計算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但是由於五年級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算理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教學新課之前首先要檢查學生對商不變性質的掌握情況,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商不變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從而把新知轉化為舊知,使新知舊知融為一體。本節教材適合採用“嘗試教學法”。在學生已經掌握除數是整數除法和充分複習商不變性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學習例4,二次嘗試例5,最後達到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的目的。

學法: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面向全體學生,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放手讓學生利用舊知遷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通過嘗試經歷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數變成整數,必須分別把它們擴大多少倍?小數點怎樣移動?

2、把下面的數分別擴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582130.63.95

3、填寫下表。

被除數252502500

除數550500

根據上表,說說被除數、除數和商之間有什麼變化規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二)探究算理歸納法則

1.例5:奶奶編"中國結",編一個要用0.85米絲繩,這裡有7.65米絲繩,可以編幾個

列式0.58÷7.65

提問:怎樣才能轉化為我們前面所學的整數除法

同桌討論(引出根據商不變的規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0倍)

然後按什麼除法去算?

2.例6:12.6÷0.28

提問:這道題和上面例題的方法相同嗎如不同該怎樣擴大被除數和除數呢

同桌討論:引出應以除數的小數位數為標準,這裡被除數和除數應擴大100倍,才能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同時教師要適時點撥:被除數的位數不夠時用"0"補足;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分小組演算,討論和提煉方法

A組:6.4÷0.857.6÷4.246.8÷1.2

B組:16.1÷0.460.093÷0.3190÷0.06

課堂學生演算時,教師巡視,進行引導,點撥,使學生逐步領悟本節知識的要點所在.

思考:你用哪種方法轉化?為什麼?

同桌互相說說轉化的方法及道理。獨立計算後,訂正。強調: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多少倍,由哪個數的小數位數決定?

4、比較例4與例5有什麼不同?(被除數在移動小數點時,位數不夠在末尾用“0”補足。)

(三)、練習:課本P21練一練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後,歸納小結。

對被除數小數點移位後補“0”的方法,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學生試做後先不急於講評,讓他們對照教材中的兩個例題啟發學生觀察、比較兩道例題的不同點與計算時的注意點。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逐步抽象出移位的方法。讓學生在充分積累經驗的基礎上歸納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演算法則,會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四)回顧總結

思考: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應怎樣計算?討論得出(填空):除數是小當選的除法的計演算法則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的小數點,使它變成();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也()移動()(位數不夠的,在被除數的()用“0”補足);然後按照除數是()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看書P19-20,劃出重點詞語

板書例5:奶奶編"中國結",編一個要用0.85米絲繩,這裡有7.65米絲繩,可以編幾個

列式7.65÷0.58=9個

答:可以做9個。

例6:12.6÷0.28

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100倍,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三角形的面積》,它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課的教學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知識。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三角形相關特徵,具有推導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前提)。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是進一步學習圓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的基礎知識之一(作用)。因此,經歷和感知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探索過程,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後繼學習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意義)。為此學好本節課意義重大。

二、說學情

學習本節課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知識儲蓄、一定的推導經驗與實踐能力,5年級學生好奇心與積極表現的心理特點有利於本節課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含重難點教學法)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認識,結合新課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經歷探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過程,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說明:這裡強調“過程”是讓學生親身經歷三角形面積公式探索與獲得的過程,而不是要教師直接呈現讓學生被動接受。這樣設計,符合了課程標準下的現代學習觀。)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經歷三角形的拼擺、觀察、討論、歸納等,滲透轉化思想,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獲得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並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難點:理解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體會轉化思想。

5、說教法、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國小生獲得幾何知識並形成空間觀念,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動手操作,故我採用教學方法是“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突出本節課重點。在學習方式上,我設計以“完全一樣三角形拼擺出學過的哪些圖形”為切入點,組織學生操作→觀察→討論等實踐活動,融入的動態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推導過程,滲透轉化思想,突破本節課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與學法的基礎上,我預設的教學程式為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情境1:請學生回憶並指名學生說明上節課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過程。

情景2:就學生熟悉的紅領巾面積是多少引出求三角形的面積問題。

(設計意圖:要求學生敘述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繼續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為探究三角形的面積做準備。從紅領巾入手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練習)

(二)動手操作

推導公式

本環節首先出示問題:怎樣把三角形的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

再設計4個層級的活動完成公式的探究過程。

第一層次:結組拼擺,說說方法。

這一環節我對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進行預設,基本上有3種方法(單位面積度量法、拼擺法、割補法)共7種可能。度量法適合估算,拼擺法相對割補法推導過程更直觀、更易於理解,故課堂上挖掘以拼擺法為重點的3種操作,也就是一對銳角三角形、一對直角三角形、一對鈍角三角形拼擺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者長方形,割補法作為拓展資料,以自學為主。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動手拼擺,自主探究,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而不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在動手拼擺中讓學生感悟到“形狀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是拼擺的前提,建立起“用兩個形狀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等概念)

第二層次:交流成果,演示過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彙報成果,教師給予肯定,使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彙報之後,再組織學生觀看演示,這就更形象、更直觀,更生動的展現了圖形拼擺的過程,利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三層次:小組討論 觀察比較

教師結合出示一組三角形與對應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思考: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小組彙報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中發現三角形的底、高和麵積與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麵積的關係,幫助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

第四層級:概括總結

推導公式讓學生可以自己比較準確敘說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並用字母規範表示。

總體思路:第二環節我設計四個層次的學習活動之間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遵循了學習的基本規律,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推導過程,也感受到一次有意義的探究性學習。

鞏固理解

實踐應用

結合課本中的3

類題型分層次進行練習,達到學生理解鞏固會應用的學習目標。結合演示板書過程,引導學生規範書寫的習慣。

課堂總結

回扣目標

從學生談談學習本節課有哪些收穫說起,提高對數學的認識層次。讓學生從學習活動中認識到數學思想和學數學意義:第一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認識到重要的轉化思想,第二從紅領巾大小→三角形面積公式→計算紅領巾面積,幫助學生認識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學習觀。

五 說教學反思

從目標完成情況、教學法轉變、資訊科技應用等方面進行反思,便於更好開展課堂教學。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說課內容,不足之處敬請指正。謝謝。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時“中位數”。

一、說教材

中位數的學習是在學生已學過“平均數”的基礎上進行的。“中位數”也是《數學課程標準》對國小數學教學內容的一個新的要求。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到: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不僅能用“平均數”來反映,在一些情況下,還能用“中位數”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資料組的整體水平和集中趨勢。

這一節主要安排了兩個內容:一是理解某些情況下,用中位數作一組資料代表,反映一組資料集中趨勢的合理性;二是學會計算一組資料中資料個數分別是奇數或偶數時中位數的值,理解中位數的意義。

根據國小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心理特點、認知規以及《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和例項,讓學生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學會計算一組資料中位數的值;

2、能在具體的例項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3、在學習活動中,感受中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交流評價的能力。

基於以上目標,我認為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會求一組資料中位數的值上,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我主要採用:

1、自學.展示.點撥指導教學法:此方法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通過讓學生自學可以鍛鍊學生自學能力,展示交流可以鍛鍊學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點撥指導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2、合作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

以教法促學法,本節課學生的學法應是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三、說教學程式

我想利用我們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學模式結合教研室下發的“五環節”教學模式來設計本節課。

一)複習鋪墊,談話匯入

1、複習求一組資料平均數的方法

多媒體出示105頁例4,談話匯入,這是某校五年級一班舉行擲沙包比賽時第3組的同學們製作的他們小組人員的成績統計表,仔細想一想,用什麼數表示第3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2、學生很可能想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時可以鼓勵學生求出它的平均數。

3、然後引導學生髮現這組資料中有5個同學的成績低於他們的平均數,請學生思考並小組討論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有兩個人的成績特別優秀)

4、引導學生明確,平均數高於這組學生中大部分同學的成績,是因為有兩個人的成績特別優秀,因此用平均數表示這組學生成績的一般情況不合適。哪用什麼數來表示這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二)自學嘗試

1、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自主學習。

預習提綱:

1)認真觀察統計圖中的資料,用什麼數來表示這組同學的擲沙包水平呢?

2)怎麼能很快地找到這個數呢?

3)誰來給這個數起個名字呢?

2、學生思考之後,可以讓他們開啟數105頁,從書上找答案。

(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自主學習。目的是指導學生如何自學,對學生的學習給與方法的指導。當學生思考之後再看書找答案,可以激發他們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展示交流

1、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首先讓小組中推選出的代表到黑板上板演,找中位數的過程,然後讓他們當小老師把他們的思路將給大家聽。

(設計這一環節目的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點撥指導

重點和學生理清找中位數的方法是先把這組數從大到小排列,然後找中間的數。

(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五)鞏固拓展

微機出示例5,五年級二班的7名同學的跳遠成績統計表,並出示問題前3個問題讓學生練習。

當學生都完成作業之後,再出示第4個問題,如果再增加一個同學楊東的成績2.94m,這組資料中的中位數是多少?

再次組織學生自學嘗試,展示交流、點撥指導,使學生明白資料有偶數個時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作為中位數。

六)小結讓學生總結這節課通過學習得到的

結論:總結自己在小組討論和交流中的表現,來個自我評價。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本課是浙江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的內容,P99~101。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課本例1是教學通分的意義和方法,著重使學生懂得這個公分母應該是幾?課本試一試是給三個數通分,其中還有帶分數,關鍵是提醒學生注意在帶分數通分時,只要把分數部分的分數通分,整數部分不變。但每個帶分數通分後,不能丟掉整數部分。

三、教學目標: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並能正確地通分。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教法: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通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藉助投影的演示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運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學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教學過程:一、複習鋪墊(出示小黑板)

1、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13和398和1116和20

2、(課本準備題)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填空題)。

(設計思路: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這兩題都分散了教學中的難點;

二、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約分,並且知道通過約分可以不改變分數的大小而使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發生變化。那麼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使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發生變化而大小不變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新的方法。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

把1/6和2/9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

(1)化成和原來相等的同分母分數,首先要確定什麼?(相同的分母)

(2)這個相同的分母如何確定?(討論)這個相同的分母我們可以簡單的稱作什麼?所以我們首先做的一步也可以叫什麼?(找公分母)

(3)怎樣把1/6和2/9化成分母是18,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4)看圖驗證,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思路:在教學例1時,我先通過例題中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1/6和2/9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6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哪一個公倍數作公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歸納通分的意義並揭題。

看書瞭解我們剛才做的書本上稱做什麼?

3、總結通分的方法。

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現通分一般先確定什麼?如何確定?再怎樣?

4、嘗試練習。

(1)課本練一練第1題

(2)試一試把3/4、2、和7/8通分。

第(2)題又是一個教學的關鍵點。首先引導學生討論有3個分數怎麼辦?再討論其中的帶分數又如何處理,然後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把出現的情況進行反饋總結。

(設計思路: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公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

四、鞏固練習

1、找一找下面每組中兩個分數的公分母。(強調通分的關鍵)

2/3和1/4、3/8和5/12、4/21和1/7、3/4和7/10

11/15和5/6、7/12和5/8、5/22和4/33、10/39和9/52

2、把下面每組中的兩個分數通分。(練一練第2題,強調通分的幾種特殊情況)

3、把下面每組中的三個分數通分。(練一練第3題

五、綜合練習

1、小明、小紅和小軍三人賽跑,跑同樣長的一段路,小明用3/5分鐘,小紅用7/10分鐘,小軍用5/8分鐘,請幫助他們排出名次。

4、找出幾個比1/3大,比2/3小的最簡分數。

六、課堂總結

1、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讓學生自己歸納,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2、什麼叫通分?通分的依據是什麼?怎樣通分?

3、通分和約分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各位領導和和老師!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人教版第十冊數學課本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間的進率以及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複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和釐米相鄰單位間的進率關係,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相鄰單位間的進率關係,建立相鄰體積單位的進率之間的關係。首先出示了一個的正方體,一個稜長為1分米,再出示一個稜長為10釐米。讓學生分別算一算它們的體積。由此發現: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對於另一組相鄰體積單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進率,教材則放手讓學生根據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經驗自主進行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最後通過例3和例4的教學,讓學生初步嘗試應用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不同體積單位的換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堂課我設計了讓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了數學知識,提高了數學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達到以下目標:

①通過計算、比較、分析、歸納,使學生經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過程,理解和掌握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

②會應用對比的方法,記憶並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掌握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並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的轉化。

③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學生對舊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

④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絡性,能夠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並能正確地進行體積單位間的互化。

教學難點:通過計算、比較、分析、歸納,使學生能探究出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

四、說教法和學法

現在教學的目標不是使學生“學會”,而是讓學生“會學”,也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教給學生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本節課的教學我準備運用談話法、觀察法、比較法、分析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教材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計算、概括出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教給學生髮現、探索新知的方法,使學生深刻地理解體積單位間進率的來龍去脈,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五、說教學程式

這節課我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一、複習鋪墊,引入新課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板書: 1米=10分米 1分米=10釐米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板書: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3、填空,並說明演算法和算理。

①6米=( )分米=( )釐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演算法:進率×高階單位的數

②700釐米=( )分米=( )米

8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

演算法:低階單位的數÷進率

4、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體積單位?這些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各是多少?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板書: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展開教學,有利於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

二、探究新知

1、推導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間的進率。

課件出示:稜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1×1×1=1(立方分米)

師:因為1分米=10釐米,如果把稜長1分米改寫成10釐米,那麼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又是多少呢?(課件出示:稜長是10釐米的正方體)

學生計算:10×10×10=1000(立方厘米)

師:同一個正方體,它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分米或者1000立方厘米來表示,說明這兩者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呢?

引導學生比較總結出:

板書: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導立方米與立方分米的進率

師:仿照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1立方米等於多少立方分米?

稜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稜長是1米的正方體可以劃分成1000個稜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體,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學生計算:10×10×10=1000(立方分米)

板書:1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師: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每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嗎?

師生交流總結:每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4、思考:1立方米等於多少立方厘米呢?

板書: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計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時及時引導學生回顧得出這一結論的方法與過程,用類比、遷移的方法,放手讓學生根據探索中得到的經驗自主進行推算立方米與立方分米的.進率,不僅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

5、比較相鄰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關係

單位名稱 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長度單位 米、分米、釐米 10

面積單位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100

體積單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00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這三者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不同的,即長度十、面積百、體積千,加強學生的理解與掌握。】

6、體積單位的互化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轉化。從高階單位、低階單位之間的轉化是怎樣進行讓學生相互說說後,教師指出:體積單位間的轉化與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換算的方法相同。

①出示教學例3

3.8立方米=( )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 )立方米

讓學生試一試!

教師提示:看一看問題是從高階單位向低階單位轉換,還是低階單位向高階單位轉換?

想:因為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000×3.8=3800。

3.8立方米(=3800)立方分米

想:因為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2400÷1000=2.4。

2400立方厘米=(2.4)立方分米

師:請對比例3的這兩道小題有什麼不同?

板書:

高階單位→低階單位,用進率×高階單位的數

低階單位→高階單位,用低階單位的數÷進率

小結: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把高階單位的數改寫成低階單位的數要乘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把體積低階單位的數改寫成高階單位的數,要除以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

【設計意圖:突出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體積單位名數的改寫雖然是新知,但是學生已有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名數的改寫作基礎,獨立解答這類新知並不困難,因此這一層的教學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學生在嘗試做了幾道題的基礎上概括出解題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②教學例4

課件出示:一個牛奶包裝箱上的尺寸:50×30×40。這個牛奶包裝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教師提示:箱上的尺寸一般是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單位:釐米)

學生獨立解決可能有兩種方法:

(1)先算出用立方厘米作單位的數,再改寫成用立方米作單位。

(2)先把釐米數改寫成用米作單位的數,算出體積,就是立方米作單位了。

50釐米=0.5米30釐米=0.3米40釐米=0.4米

方法一:V=abh=0.5×0.3×0.4=0.06(立方米)

方法二:V=abh=50×30×40=60000(立方厘米)=60(立方分米)=0.06(立方米)

【組織學生先自主讀題,並進行仔細審題,交流題目的意思,交流解決的方法。適當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養成仔細審題的良好習慣。對於這兩種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比較,可以進一步驗證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發展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

1、口答,說出計算過程。

1.02立方米=( )立方分米9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68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20xx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0.55立方米=( )立方分米 8.63立方米=( )立方分米

0.6立方米=( )立方分米 1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8米=( )分米 60釐米=( )分米

2、一塊長方體鋼板長2.5米,寬1.6米,厚0.03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新知識的補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識結構和發展能力的重要過程。通過單位換算的對比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一步掌握體積單位的換算方法,同時溝通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聯絡和區別,加深對這些單位意義的理解。】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平均數的應用(二)部分推測整體”是五上統計章節內容,平均數是統計學中最常用的一個統計量,在應用中,平均數除了可以用來比較同類資料的整體情況,當需要“大資料”的整體情況時,我們一般還可以用部分平均數來推出整體的水平,或者用來歸納、分析、預測全體的情況或趨向。

二、說學情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均數的概念、計算以及簡單應用的基礎上教學的,之前,學生還學習過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統計資料的能力。通過本節課串聯的問題情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數來推測全體的情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中,理解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整體情況的方法。

2、初步體會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全體的情況時選取的部分樣本要具有代表性。

3、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算整體的情況。

教學重點:理解利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總體資料情況的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利用部分平均數來推算整體的情況。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大致劃分為為三個環節,即談話引入,探究方法、深入探究,合理應用、實踐體驗,鞏固新知。

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以下特點:

1、為學而教的學習內容組織。第一環節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與數學知識的自身特性入手,創設情境,引發認知矛盾衝突,激發學生內在探究學習動力。

課始,設計幫小巧解決“瓜農難題”和“花農問題”這兩個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瓜農問題”:我們的小夥伴小巧今天遇到了難題,你們願意幫助她嗎?我們一起來看看,瓜農有一批西瓜,大大小小共500千克,還給你提供了工具稱稱,怎樣才能又快又比較精確地推測出這批西瓜大約有多少個呢?有什麼好方法嗎?“花農問題”:一塊20xx平方米的鬱金香,如果以市場平均每支鬱金香3.00元計算,這片鬱金香能收穫多少元?你能幫他比較準確地推測出來嗎?圍繞著“怎樣又快又準確地估測出整體”這一核心問題,打破學生的認知平衡,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揭示數學概念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在對比中完善問題解決的策略第二環節在學生初步掌握整體推測部分的方法後,媒體再次呈現“瓜農”和“花農”問題,通過提問““兩農問題”在解決過程中的相同之處?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策略,再交流、歸納、補充,完善對此類問題解決的策略。

在學生掌握方法後,畫風一轉,又給出一道“精密零件”的例題,“求精密儀器的總重量?”預設學生“中招落馬”:隨機挑選幾個零件,求平均重量。20xx×平均數,引導學生重新審題:“精密零件”個個重量相同,直接稱一個,乘20xx即可。此處設計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再次引發思考:什麼情況才要用部分平均數去推測整體。

3、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第三環節鞏固階段的習題設計從判斷到應用,如情景辨析(1)用10月1日到7日上海迪斯尼樂園的平均日客流量來估測十月份這一個月的總客流量。

(2)學校捐書義賣活動,老師隨機選出五年級10個同學,用這10個同學平均每人捐書的數量估測全年級同學捐書的總量。

(3)廣播操比賽,把我們班級的男生按照廣播操隊伍排列後,用前5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來估測我們全班男生的身高情況。

通過辨析用部分平均數推測整體是否合理?學生內化新知。

應用環節,解決廢紙問題,結合學生實際,滲透環保教育,綜合性較高,有利思維磨礪。

整個練習應用環節,我嘗試讓學生去分析辨析,不僅要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還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比較、思考,從而對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總體水平有更深的認識。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課本第九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這節課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很顯然,這節課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2)材編寫的特徵:

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絡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絡,便於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匯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平等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轉化問題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長方形等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平行四邊形課件,學生準備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在本節課中,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法的體現:(1)在匯入部分我採用了創設生活情境,設疑引入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2)在探究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熟悉的具體情境中,通過探究和體驗,感受新知;聯絡生活經驗,構建新知;小組合作交流,擴充套件新知;創新活動設計,超越新知。

(二)說學法

堅持“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習數學的終結所在。讓學生感到數學的有趣和可學,我們還應注重將數學知識提升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教學教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1 複習 我們前面學習了很多的平面圖形,老師這裡有一些圖形大家認識一下。多媒體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說一說各是什麼圖形。並回答那些圖形的面積會計算。

2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探索,推導公式

1、數方格法求面積(課件出示) 數完後,問問學生結果如何?你發現了什麼?

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它的底和高有關係,並得知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分別相等,它們的面積就相等。

2、轉換法

教師啟發談話,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我們已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不能根據已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新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可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

3、歸納:

提問:這個平行四邊形轉換成了什麼圖形?它們的面積有變化沒有?拼成的這個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

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用字母怎樣表示?S=ab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三)實際應用:

1.計算停車場的面積。

2.變式練習。

3.拓展練習。

四)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問學生: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盤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

長方形面積 = 長 × 寬

平行四邊形面積 = 底 × 高

S=ah

課後反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對學生的學習,必須賦予“真實性”的學習任務。這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可以驅動學生迅速產生學習的需要。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創設的問題情境是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在學生探索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正是這種沒有鋪墊的教學,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得到了體現,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學整齊劃一,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充滿了生命活力。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成長並不需要教師“迫不及待”的幫助,他們需要經歷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他們需要的是探索的時空、交流的機會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勵性的學習氛圍,這些才是學生需要的幫助。

在操作探索,推導公式中。先啟發談話,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這樣讓學生憑藉“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初步感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這樣設計,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問題到一般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到重點突破,為後面進一步學習面積公式作好鋪墊。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管是操作還是彙報,感覺還不夠到位。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課題:三角形的面積

二、說教材:

“三角形的面積”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第九冊中“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中的第二課時內容,新課標中把這一知識作為國小階段學習幾何圖形的重要內容,是在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掌握了正方形,長方形及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併為以後學習圓形面積與複合圖形面積計算起到鋪墊的作用。

三、說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及新課標中數學課程要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的教學理念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應用公式熟練正確地進行計算。

能力目標:通過圖形的拼擺,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滲透轉化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教學重點:新課標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我把讓學生經歷探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進行計算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

教學關鍵:教學關鍵在於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義。

五、課前準備:

為了能夠更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使學生人人蔘與其中,我讓學生課前準備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兩個。

六、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在新理念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而進行教學,所以本節課中由老師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與空間,然後再從旁輔助與點撥,而由學生去主動探索發現,合作交流。且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真正做到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做學習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七、說教學過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為本節課安排瞭如下教學流程:

(1)匯入新課,揭示課題

新課的匯入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那麼我在開課時首先複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為接下來的新課做好鋪墊。接著給出學生最常見的一種三角形的物品---紅領巾,提出疑問:如果我想知道這條紅領巾的面積該怎麼辦呢?設疑並引出課題:,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如何計算(板書課題:三角形的面積)

(2)合作探究,推導公式

公式的推導過程也是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此過程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有目的,有步驟的進行分組合作,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講述來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① 操作過程中我引導學生以不同的三角形去拼擺,怎樣才能把三角轉化成我們已知的`能夠求出面積的圖形呢?在學生的分組合作過程中,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②小組合作拼擺過後,請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③請同學來回答我提出的問題,通過拼擺你發現了什麼?可能有學生會這樣回答: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四邊形。(這時教師給予鼓勵,真棒!)。然後就會有學生說:老師,老師,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一下子變得熱情高漲)(我接著鼓勵他們:拼得太好了,做的真不錯等等)。那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呢?

④讓學生通過這種拼擺形式,以不同的三角形拼擺得出相同的結論: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都知道了是底×高,你覺得三角形應該如何計算呢?

⑤讓學生總結得出:三角形的面積是與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應該這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低×高÷2。用字母表示為s=ah÷2。

(3)實際應用,拓展延伸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

⒈這裡我首先讓學生迴歸實踐應用,解決最初提出的疑問,求紅領巾的面積。

⒉然後給出下面的判斷題強化學生對公式的理解。

⒊求下列三角形的面積,既考驗了學生動手測量能力又鞏固了新知。

⒋這兩題一題是鍛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一題是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數學課堂中發散學生思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為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鍛鍊我還設計了一道拓展延伸的思考題。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了嗎?都知道了,你們真棒!那你想知道我國古時候的人是怎麼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的嗎?讓學生開啟課本,閱讀下面的內容,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情感目標得到昇華。

(4)全課小結

請同學們相互交流一下今天你有那些收穫?在選出小組代表說一說。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抓住要點內容,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這節課,我通過讓學生擺一擺,說一說,量一量,看一看等試驗,猜想,驗證,鞏固的方式使整節課善始善終。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眾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是“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教學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及特點;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資料的不同特徵。對於國小數學教學內容而言,眾數是一個全新的內容,但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他們對眾數的應用並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設計的舞蹈隊選隊員、生活中衣服的均碼問題等。教材編寫方面有兩個特點。一是注重與所學統計知識的聯絡。二是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凸現統計知識的價值。

2、學生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有三個基礎:1.理解了平均數、中位數的含義,會用平均數、中位數反映資料特徵。2.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統計思想方法。3.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學生對眾數的產生並不陌生,有些生活體驗,如舞蹈隊選隊員、均碼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如何根據統計量對事物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並作出簡單的預測或決策。

教材的重點數學思想是讓學生感知眾數產生的必要性,幫助學生理解眾數的統計意義。本節課在整個統計教學中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3、基於前面的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制定瞭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資料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求真的科學態度,揭示數學中美的因素。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眾數,理解眾數的含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資料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二、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鼓勵探究,變教為引”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學法上則通過學生的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進行學習。我讓學生在觀察交流中學會“擇優錄取”。在討論合作中來辨別應該選擇哪一種統計量。學生通過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議一議、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動,逐步認識眾數的意義和求法。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五個環節來完成:第一環節:依據情境,理解眾數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我分三個小環節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讓學生試著來選擇合適的身高,讓學生對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三個統計量再次進行討論,然後得出眾數的選擇——整齊美觀(即集中性的特點)。

第二環節為說明一組資料中眾數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設計了“找眾數”環節:其中第一、二組是隻有一個眾數的,第三組是有兩個眾數的,第四組是沒有眾數的。這樣學生對眾數就會有進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環節:比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首先是說一說三個統計量的不同作用,然後出示不同的情境題,讓學生來選擇其中的統計量。這樣很好地體現了練習的針對性和層次感。

第四環節:聯絡情境,應用眾數。

1、通過出示班級成績情況,讓學生可以怎樣表示個人成績在班級中的水平。

2、介紹均碼,讓學生了解眾數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環節:全課小結,課後延伸談談這堂課的收穫,加深整堂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