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說課稿範文集合五篇

說課稿1.6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範文集合五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小節《筆算除法》例1即《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教材首先呈現圖書室的情景,並藉此場景引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分別通過估算、擺小棒,來幫助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以及試商的方法,然後再引導學生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及意義。之後,教材還安排了一些相應的練習題,其意圖在於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並能夠熟練的進行計算。國小生從二年級開始認識除法,三年級接觸除法豎式和有餘數除法。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對於學生掌握試商方法和商的書寫位置具有重要的意義既是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知識的延伸同時又是學生後續學習數的運算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說目標

結合對教材的分析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確定如下三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生能理解和掌握用整十數除商是一位數筆算除法的算理和試商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出結果

2.掌握用豎式計算的思維過程和書寫格式,特別要注意商的書寫位置。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探索、思考、總結,經歷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書寫整潔、計算認真的良好習慣。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我需要對學生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把握: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用觀察、歸納、遷移、類推、合作探究等方法學習知識的認知體驗,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計算中遷移、類推到除法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的計算中。由於國小四年級的學生證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讓每個孩子都能理解算理,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可以藉助直觀學具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再通過在計算中進行思考與交流等教學活動,讓孩子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逐步建構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計演算法則。其重點要學會筆算除法中如何試商、以及商的書寫位置的確定。

三、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我主要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加上談話引導、講練結合等多種方法,並把這些方法優化組合,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法為學法導航,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掌握嘗試計算、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新課程倡導的`課程理念。在本課中,我創設了為希望國小捐書這樣的一個培養學生愛心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數學情景。將90本書分給不同的希望國小,每個學校分30本,那可以分給幾個學校。學生口算可以給出答案,進而引出如果老師在多捐出2本,共有92本,可以捐給幾個國小呢?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

講讓學生經歷提出數學問題,探索計算方法,解決所提問題的全過程。這樣既有利於學生理解掌握計算方法,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探究發現,操作感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親身實踐”是《數學課程標準》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嘗試、探討筆算的方法。

(1)有的同學可能用估演算法,92≈90,92÷30≈3,即可以分給3個班。

(2)有同學想到用筆算,並能列出除法豎式,可是對於豎式計算確遇到難題

這是我會提出問題,分給三個班,夠分嗎?並引導他們小組內用小棒分一分,得到商和餘數,並嘗試讓學生寫出除法豎式。基於是學生的探究結果,總結出92裡面有3個30,所以3要寫在個位上。分給3個班,只分了90本,還剩2本。(講解的同時板書豎式計算過程。)

接著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筆算這道題的,強調3為什麼寫在個位上。最後提示學生寫清橫式得數和答語,找準單位。(同時板書)

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板書課題。小結,兩位數除以整十數,商要寫在個位上;並在此基礎上適時組織討論、交流,如果圖書在清點的時候少了3本,只剩下89本了,那每班分30本,可以分給幾個國小呢?以此來強調利用估算試商時,如果不夠分要進行調商。提升學生對計算過程的認識,完善學生對算理的理解。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空間,為學生贏得不段體驗成功的機會。

(三)鞏固練習,應用提高

計算教學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絡,體會到數學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從而感受數學的價值。為了讓學生鞏固本節課的知識,我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練習內容,按不同層次,循序漸進地安排學生進行適量的練習。第一層次,是每道例題後面的“做一做”,使學生把握本節課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第二層次,設定我是小法官的練習,使學生在改錯的練習中,通過說出錯誤的理由,進一步鞏固除數是整十數的豎式計算。第三層次,完成練習十四的第3題,使學生體會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第四層次是提高練習,通過密切聯絡實際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四)比較遷移,歸納小結。引導學生主動分享這節課的收穫有哪些,並再次強調商的書寫位置。

(五)作業佈置,拓展延伸

回家收集你想給希望國小的朋友分享的書籍每人兩本,並寫一句祝福的話載入書中。下次帶來給老師,我郵寄給他們。並計算一下我們可以總共可以捐出多少書,可以怎麼分配這些書呢?

這樣的設定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樂於助人與人分享的好品質,又可以講數學應用到生活中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五、說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意在加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條理清晰,讓學生能夠更直觀的接受新知。

我的說課就到這裡,謝謝!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次活動選材於《幼兒園和藹發展課程》大班上學期科學《尋找聲音》。自然界、生活中各種聲音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到處充滿著各種各樣奇妙的聲音,但小朋友對聲音的產生又瞭解多少呢?對於大班幼兒來說,聲音是熟悉的,但對於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卻又是陌生的。隨著幼兒身心的發展,大班幼兒對周圍環境充滿好奇,他們總是不停的看,聽,摸,動,見到新奇的東西總會去探索,去了解。大班幼兒有了辯聽、探索各種各樣聲音的能力,由此,一方面結合《綱要》中"強調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探索意識,以幼兒的實現生活為軸心開展活動"的指導,一方面結合《指南》中"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總是刨根問底",從孩子的興趣出發,並根據該年齡特點的幼兒活潑、好奇,喜歡新奇的特點,設計了《尋找聲音》這一活動,在幼兒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讓孩子們對聲音有進一步的認識。給孩子們有個提升。另一方面這一選材能進一步增加幼兒瞭解自然的事物,使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更主動地探索自然中各種奇妙的聲音,激發幼兒探索的能力。為幼兒的傾聽打下基礎。所以我設計了這個嘗試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指南》中指出: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訂了以目標:

認知目標:感知物體振動後產生聲音。

能力目標:能積極探索尋找周圍環境中的各種聲音,發現聲音的多樣性,並大膽表述。

情感目標:培養幼兒樂意探究的興趣。

三、說重難點:

重點:感知物體振動後產生聲音。

難點:能積極探索尋找周圍環境中的各種聲音,發現聲音的多樣性,並大膽表述。

四、說活動準備:

豐富的教學用具,能使活動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為了使本次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於教於生活遊戲之中,我做了以下準備:

課前準備:幼兒已對自然界的聲音有了初步的瞭解。

環境準備:在教室裡提供多種樂,讓幼兒操作感受聲音的產生。

物質準備:

1、教師製造聲音的材料:黑米、鼓、小棍、鑼、碰鈴等。

2、幼兒製造聲音用的操作材料:碗裡裝有水、米物品若干,積木、玩具等。

五、說教學法:

1、教法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提問法:在活動中教師適當的提出問題,有助於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幼兒獲得新的知識和發展智力。

直觀法:以鼓直接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能使活動生動活潑。

2、學法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應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了以下學法:

自由探索法:是通過提供材料,讓幼兒通過探索,敲、拍等動手操作過程,體驗和探究物體發出聲音的過程。

操作法:《新綱要》中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讓孩子們通過操作探索,初步感知物品碰撞後會發出聲音。

發現法:教師提供適於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教材,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過程,發現知識。

觀察法:通過讓幼兒觀察敲鼓時米的變化,使幼兒直觀形象地看鼓棍敲擊鼓面使鼓面振動才讓大米跳起來的。

對比法:

體驗法: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採用體驗法,是讓幼兒在觀察體驗的過程中發現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六、說活動過程:

(一)、自由探索,發現聲音是怎麼來的。

1、老師這裡有很多的東西,請你們用它們發出聲音。等一下告訴老師你用了什麼方法使它發出聲音?

2、幼兒自由探索。

(通過碰、打、敲等方法讓各種物體發出聲音,知道物品發出聲音是由多樣物品碰撞發出來的,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3、個別提問:剛才你玩了什麼?你是怎麼讓它發出聲音的?

4、教師小結(兩個物體碰撞在一起後才會發出聲音,從而引出尋找聲音這一課題,為下一環節作鋪墊)(二)、通過實驗,讓幼兒瞭解聲音的產生,引出"振動"。

1、出示鼓,讓幼兒摸鼓面,感知鼓面。

2、教師敲鼓再次讓幼兒感知鼓面有什麼不一樣,從而引出下面的實驗。

3、教師實驗,幼兒觀察、對比鼓面的變化。

4、這些米怎麼樣了?它是怎樣才會跳起來的?通過幼兒討論,教師小結引出振動。

(引導幼兒感知棍子敲擊鼓面使得鼓面振動才讓大米跳起來的,輕輕敲大米跳得低,用力敲大米跳得高,初步瞭解聲音是兩個物體碰撞在一起後產生振動而產生的。)(三)、引導幼兒通過摸喉、發聲的過程,說說有什麼感覺?

(四)、瞭解聲音的多樣性。

1、生活中你聽見過哪些聲音呢?

(啟發幼兒回憶在不同的場所聽過的不同聲音,如公園裡、大街上等。)

2、播放尋音:這裡有一段聲音,你們能聽出來是什麼發出的聲音嗎?

3、引導幼兒說出自己聽到的聲音,並能大膽表述。

(五)、教師小結結束活動。

七、說活動:

延伸平時利用散步時間帶幼兒到戶外尋找聲音,繼續感受聲音的多樣性。

八、效果分析:(略)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xx中學的生物教師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六年級上冊中的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練習使用顯微鏡》。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法、教法、課前準備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對這節課的教學總體設計進行說明。

一.關於教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屬於新課標十大主題中第二大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中的內容。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觀察工具,初步學會獨立使用顯微鏡是國中階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學習認識、使用顯微鏡是學生在後面進一步從微觀認識動植物,乃至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基礎,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規定,以及新的課程理念的要求,確立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為:

(1)知識目標: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規範操作顯微鏡;嘗試使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玻片標本。

(3)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3.教學的重難點

依據:學生能夠獨立操作使用顯微鏡是必須具備的生物技能,確立教學重點為: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依據:規範操作是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需要反覆強化練習,所以教學難點是: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清晰的物像。

二.關於學法

1.學情分析

六年級年級的學生還是處於一個活潑好動的年齡,思維活躍,樂於動手,但實驗操作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不是很強。

2.學法運用

由於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確立的學法主要有:動手實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小組競賽等形式。

三.關於教法

由於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讓學生直接動手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實驗指導法,通過教師的演示與指導使學生明確規範操作的方法。

四.課前準備

1.顯微鏡、木本植物莖的橫切片、寫有“上”字的玻片

2.課前將每臺顯微鏡找到木本植物莖橫切片的物像。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利用導語: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各功能的基本單位。匯入新單元《生物和細胞》的學習。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接著指出細胞太小了,必須藉助顯微鏡進行觀察。然後引導學生先觀察“木本植物莖的橫切片”的物像,這是我的'第一個創新點,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明確要想自己也能找到清晰的物像,就必須練習使用顯微鏡,匯入這節課的學習。

(二)教學新課

1指出要想規範操作顯微鏡我們必須熟知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要求學生藉助教材和實物學習學案中的第一部分:認識顯微鏡的構造和各部分的作用。 自學完成後,同桌互查,教師抽查。

教師強調:顯微鏡的重要部件是鏡頭,及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設計意圖:給學生展示自我、交流與合作的機會,激發學生探究微觀世界的慾望,使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為顯微鏡的使用打好基礎。

2.顯微鏡的使用:(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中運用“自學+演示+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難點。在自學環節將使用顯微鏡的步驟口訣與明確具體的方法步驟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簡潔明快,利於學生掌握。

通過學生自學,明確使用顯微鏡的四個步驟:即(1)取鏡和安放;(2)對光;(三)觀察;(四)整理。

然後教師一步一步演示,強調注意事項,學生跟著一步一步練習,觀察寫有“上”字的玻片。完成“拓展延伸”的第一題。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對學生進行愛護實驗器材的教育,規範學生的操作要領。

請學生藉助口訣回顧方法步驟,然後要求觀察“木本植物莖的橫切片”,每位同學都練習顯微鏡使用一邊,完成拓展延伸的第二題和第三題,注意看清題目要求。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養成探究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以及對事物現象的觀察進行分析,通過合作學習,體驗成功與失敗,學會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3.拓展延伸 鞏固提高

讓學生進一步練習使用顯微鏡,根據實驗操作,討論並完成下列問題:

(1). 觀察寫有“上”字的玻片,從目鏡中觀察到的物像是 。

由此判斷從目鏡中觀察到的物像是 像。

移動玻片,觀察玻片的移動方向與物像的移動方向______。(選擇“一致”或“相反”)

(2).觀察“木本植物莖的橫切片”,將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觀察到視野變 (亮或暗),所看到的細胞數目變 。

(3).玻片標本上汙點的判斷:

轉動目鏡時,汙點也動,判斷汙點在__________上;

移動玻片標本時,汙點也動,判斷汙點在__________上;

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時,汙點不動,則判斷汙點在 。

4.小組競賽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操作興趣,並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談收穫,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本堂課的理解及記憶。

說課稿 篇4

教材:三年級下冊P13-15,《口算除法》

問題:

1、簡述你對於計算教學中算理、演算法的理解,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2、本課的算理與演算法分別是怎樣的?

3、你會如何進行本課的算理與演算法教學?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口算除法》

1、簡述你對於計算教學中算理、演算法的理解,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首先對於第一個問題,我來談談自己的理解。我認為計算教學中的算理就是計算的依據、道理,讓學生理解“為什麼這樣算”,比較直觀;演算法就是計算的基本程式或方法,讓學生掌握“怎樣進行計算”,比較抽象。算理是計算的理論依據,而演算法是依據算理提煉出來的計算方法,是算理的具體體現。這是我對算理演算法及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的理解。

2、本課的算理與演算法分別是怎樣的?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除法和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材中,以小朋友對話的形式呈現了三種演算法:1、想乘法做除法,20×3=60,60÷3=20;2、6÷3=2,所以60÷3=20;3、擺小棒,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根據第二種演算法來理解算理:60裡有6個十,6個十除以3等於2個十,2個十是20,所以60÷3=20。

3、你會如何進行本課的算理與演算法教學?

對於本課的算理與演算法的教學我設計瞭如下幾個環節來進行突破和鞏固。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圖片尋找數學資訊,具體資訊如下:趙伯伯蹬著三輪車,3次運完60箱黃瓜;李阿姨開著小卡車,3次運完240箱辣椒;王叔叔開著大卡車,3次運完600箱西紅柿;李叔叔等三人一次運完124箱茄子。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趙伯伯用三輪車3次運完60箱黃瓜”這條資訊,自己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出示情境圖,以生活實際為背景,讓學生體會數學於生活,用於生活,“學用結合”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讀取資訊的能力。

第二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列出算式,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能夠很快的列出算式寫出得數,60÷3=20,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計算的方法,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讓學生初步感知演算法,最後全班彙報交流計算方法,理解算理。讓學生先自己獨立思考,一方面為了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另一方面讓學生對自己的計算方法進行有序的整理;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小組裡的每個小朋友瞭解演算法的多樣化;全班交流,總結演算法,預測演算法有如下幾個:1、想乘法算除法,20×3=60 60÷3=20 2、6÷3=2 60÷3 3、擺小棒,把60平均分成3堆,每堆是20根。(這是第二個問題中的演算法)當學生說到第二種方法時,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說出“6”表示6個十,6個十除以3是2個十,2個十是20(這也就是第二個問題中要回答的算理),學生理解算理之後,再出示600÷3=200,學生能夠在理解算理的情況下掌握演算法,600可以看成6個百,6個百除以3是2個百,2個百是200,解決完這一題教師馬上追問:那6000÷3呢,進行鞏固。最後師生小結方法,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除以一位數,可以把被除數看成幾個十、幾個百、幾個千,最後的結果就是相應的十、百、千。接著出示240÷3=80,讓學生了解240可以看成24個十,24個十除以3是8個十,8個十是80,學生理解之後追問:2700÷3呢,學生能夠類推得到2700可以看成27個百。

第三環節:練習強化,鞏固新知

出示幾組題:

9÷3= 8÷2= 15÷5= 20÷4=

90÷3= 80÷2= 150÷5= 200÷4=

900÷3= 800÷2= 1500÷5= 20xx÷4=

先口算,再說一說演算法,重點說一說200÷4 ,這裡200看成20個十而不是2個百

再讓學生觀察每組題,發現規律,被除數擴大10倍,商也相應擴大10倍,滲透函式思想。

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橋之思,這是一篇散文詩,文章闡述了人們對橋的直觀上的認識和心靈上的聯想,圖文對照,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的“心橋”的讚譽,也寄託了作者美好的願望。本課以“橋之思”為題,說明路橋雖不可少,但心橋更為珍貴。課文內涵豐富,從橋的基本要素寫到橋與人的關係,聯絡到人與人,心與心的交流。語言樸實,富有哲理。

1、所展示的兩節課哪些地方側重體現了那種課型?

第一節課是預習課,通過練習寫摘錄筆記,能正確認讀6個二類生字,會寫會用7個一類生字。利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文中的詞語。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學生自由預習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詞,自由學習生字,從書寫到認讀在同桌、組內過關,並完成本課摘錄筆記。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理解文中重點字詞,並能歸納,交流學習方法。初步清除課文朗讀障礙,能背誦文中喜歡的句段,體會個別詞語、句式在文中的精妙之處,融入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情。

第二課時是展示課,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橋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無形的'橋的深刻含義。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內容。本節課將展示學生對課文的預習結果,通過小組展示課文朗讀,從正確、流利度,到感情融入程度,掌握學生的字詞預習、句段理解情況,以及是否能恰當概括三節的主要內容。

2、根據學校高效課改的基本要求、基本模式及教學流程,在每個課型中注重了“先學後教,合作探究、當堂達標課堂教學四環節”教學模式的哪些環節?

在預習課中,側重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習,和鞏固練習、當堂達標環節,自學生字,尋找易錯處,掌握書寫格式,小組內過關認讀字詞,力求在本節課中解決本課的生字、生詞,能流利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加上適當的學生討論、更正、教師點撥

在展示課中,則側重學生展示,在學生討論、更正、教師點撥中,讓學生以個人、組隊等方式展示朗讀表演,互相點評尋找錯誤和優點,學習別人朗讀時的方法,指導自己的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對三部分的主要內容的概括是重點,設想能通過上節預習所得在小組內交流後,得到一致的結果並展示,其他各組能積極評價,更正存在的錯誤和不足,由我點撥、補充,講解學生未提到、未拓展到的知識點。

3、在課堂上是如何組織、引導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

我準備了8張生字卡片,原計劃各小組每組一張,分小組學習生字,展示學習結果。上課後我發現學生乏力、氣氛死沉,改變計劃吧,我想是讓大家來爭取,搶一搶,基本達到效果,學生精神了許多。為了練習生字的學習結果,在中間環節在一次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讓同學們上來貼讀音,也還不錯,氣氛活了不少。

4、在課堂上是如何組織調動學習小組的活動的?

為了更好的調動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和組內之間的團結,也便於在課後實施和管理,我將教室內的星級加分站的評定改為從星星到宇宙的升級過程,從學生的平時表現到上課回答問題,作業評價各個方面綜合,隨時加,換組監督。在課堂上,團結一致,有向上力的小組才能凝聚在一起,並能很快達成共識,也是為了小組能獲得升級,獲得肯定,課堂上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很快的反應,並投入討論,大膽展示。

5、在貫徹學校課改要求的同時,兩節課的亮點是什麼?

生字教學時,利用圖染生字卡,標註易錯處,組內過關認讀,學困生重點指導,生字基本過關,完成目標。

學生積極參加課文朗讀表演,基本能做到聲音洪亮,感情豐富、正確、流利。

6、自己是如何準備這節課的?

在上課之前熟悉了整篇課文,初步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並編寫導學案,提前下發指導學生預習課文,並完成部分導學案內容,根據導學案的完成情況,設計教學方案,分解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及破解策略,準備教學用具。再次下發導學案,小組內總結存在的錯誤,並達成共識,能夠上課認真聽講,課後組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