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範文集合九篇

說課稿2.4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說課稿範文集合九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頤和園》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1、瞭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和愛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為: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優美景色,受到情感薰陶。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設計理念

1、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國小生有個最為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他感興趣的事物就會想方設法研究它、解決它。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充分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民主、寬鬆的環境放鬆他們,使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主動來參與閱讀,並在閱讀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運用資訊科技的.資源進行設計

資訊科技作為教育現代化程序的開路先鋒已經越來越多的運用到課堂,為課堂的資訊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徑,為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營造較好的外部環境。將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有機的進行整合,特別適合於新課改的要求。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便把網上的一些資源展示給學生看,這樣就會把學生引進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使學生學得更輕鬆、更愉快,也為傳統課堂教學增添了勃勃生機。

3、依據課改的新理念進行設計

新課程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和教學、學習方式,它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而且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學會學習,不斷成熟,不斷進步,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

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更多的是讓學生去“自我學習”、“自己主動的去學習”,在讀中去感悟,在讀、看、思、議中體會頤和園的美麗風光,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了都會得到發展。

三、教學方法

1、談話激趣法

學生在交流頤和園的美麗風光時,教師適時談話激趣,撥動學生理智的琴絃,由此“披情入文”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

2、情境在現法

課堂中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對照,以次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引領學生主動學習課文,共同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3、以讀促讀法

在教學中,實行多項互動,讓學生在讀中感知、感悟,理解課文。用聲音讀出美、用心靈感受美。

4、體驗教學法

讓學生走進文字,做頤和園中的一名小導遊,為前來參觀的遊客們進行解說、介紹,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課文。

四、教學程式

(一)複習引入

課的伊始,讓學生說一說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頤和園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讓學生整體感知對課文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作下鋪墊。

(二)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

請同學們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作者重點遊覽了哪些景點,把這些表示地名的詞語標上記號。為進一步感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三)學習課文

首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進行讀文,想一想,在這裡你都看見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呢?在書的旁邊做一做批註。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梅蘭芳學藝》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梅蘭芳小時候拜師學藝,經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京劇大師的故事,說明勤學苦練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全文共3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梅蘭芳小時候學藝時,師傅說他眼睛沒有神兒,不是唱戲的料子。第二自然段寫梅蘭芳沒有洩氣,堅持苦練,眼睛變得會說話了。第三自然段寫梅蘭芳終於成為了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課文采用對比的手法,生動地說明梅蘭芳的成功是勤學苦練的結果。

二、說教學目標

課文的重點在於第二自然段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梅蘭芳能成為京劇大師是經過他的勤學苦練的;關於“終於”這個詞語的說話練習。難點就是文中的一些詞語“唱戲的料子”、“眼睛會說話了”的理解。從這些出發,我設計了這些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認識2個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終於”說話。

3、能結合課文,理解文中詞語“緊盯”、“注視”、“料子”、“會說話”的意思。

4、懂得勤學苦練能彌補先天的不足,教育學生從小苦練基本功。

三、說教學方法

教法:低年級的學生自控能力比較差,上課往往注意力不能長時間的集中,所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製作了較吸引學生眼球的課件,引起學生注意,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尋找疑問,再共同探討解決,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同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動手劃一劃、動眼看一看、動情演一演,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來更真切地感受體味文字內容。

學法:遊戲法——學生對於遊戲極為感興趣,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快樂,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在詞語訓練的過程中,為改變一味枯燥的認讀方式,我採用讓學生參與衝關的遊戲,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體驗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來感受文中主人公的勤學苦練,由自身到他人,感受會更深刻。合作法——讓學生學會合作,在互動的'學習中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體現自我能力,更促進團結。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掃除字詞障礙,讀通課文。通過課前收集有關京劇的資料,讓學生對京劇有所瞭解,對我國的國粹京劇有初步的認識。第二課時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採用遊戲衝關讓學生有趣味的複習對詞語的掌握,接著留下“勤學苦練”、“世界聞名”、“京劇大師”三個詞語,引導學生回憶第三自然段的內容進行學習。這裡採用了倒置的方法,讓學生先學習最後一段,接著老師質疑:如此聞名的京劇大師為什麼師傅說他不是唱戲的料子呢?如此一來,讓學生產生疑問,帶著問題來學習下文,學生會充滿好奇心,從而順利地展開教學。第一自然段的學習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疑問,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自主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老師的引導來解決疑問。課文第二自然段是學習的重點,讓學生動手劃一劃找到描寫梅蘭芳勤學苦練的句子,讓學生學會手腦並用。其中“緊盯”、“注視”讓學生來表演,其餘學生觀察,然後獲得的理解會更真切,印象會更深刻。同時,讓學生進行一分鐘的眼睛練習,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體會梅蘭芳當時訓練得辛苦。“眼睛會說話了”的教學,老師設計幾個場景,請小朋友來配合演繹,從表演者的眼中讓學生說說自己所觀察到的從他眼神中流露出來的情感,從而體會到眼睛會說話實質是眼神中能表現出一個人的內心情感。這時再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讓學生在有了深刻的體會之後更明白梅蘭芳的不易。在這裡“終於”的說話訓練也是一個重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來練說。在教學最後結合課文的主旨引出四個相關的成語:勤能補拙、笨鳥先飛、人一己百、奮起直追,不僅讓學生學會用這幾個成語來概括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理解了這幾個成語的意思。第三課時則主要是知識的鞏固和一些生字的教學。

五、說板書設計

14、梅蘭芳學藝

沒有神兒——————會說話

勤學苦練

板書內容簡潔讓學生能一目瞭然,前後兩個詞語是對比的突出,下一個詞語則是前後變化的根本原因。

以上所述,是我對《梅蘭芳學藝》一課的構想,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必要的調整,不當之處,請指導老師批評指導!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同學你們好!

我是阿城區實驗國小教師黃貴舟,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人民的代表》。

一、 成課過程:

在開學初,我們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到進修校聽取了段老師的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講解和點播,段老師精闢的講解和輔之多媒體的演示,給我們新學期的教學指明瞭方向。在會上,段老師又組織我們組成四人團隊,讓我們發揮團隊精神,分工合作,相輔相成,完成一個主題、一課時的設計。我確定《人民的代表》這一課為我們的研討課。4月10日我們四人組又來到進修校,在段老師的主持下我們對教學細節進行了逐一斟酌,幾番深入的研究教材、幾經修正教案 ,確定教學設計。

二、 教材分析:

《人民的代表》是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是小小主人翁主題一愛護集體榮譽中的第五個課題。通過對本課的內容學習將學生帶入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本課從三年級學習過的居委會和村委會直接選舉所帶來的變化入手,認識這種選舉的現實意義。然後,對於選舉代表進行管理這種民主形式做初步的瞭解,通過教師中的人民代表為國小生的安全解決實際問題這一例項,感受人民代表與廣大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並從這個例項開始,認識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初步理解人民代表的職責、工作方式。

三、 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設計理念、課程資源請看大螢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代表”的概念,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體現民主;

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人民代表是代表人民利益為人民辦事的.人,能夠參與討論並決定地區、國家大事。瞭解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知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分析、調查能力,提高學生建言獻策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

在學習中,感受集體民主、文明、所帶來的和諧氛圍,喚醒學生髮揚主人翁精神,為自己生活在和諧的中國而自豪。

重難點分析、設計理念

重點:認識人民代表,瞭解人民代表的職責,初步掌握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

難點:人民代表怎樣參與管理國家、地方事物。

設計理念: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指標,通過真實情境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受什麼是代表,感受民主制度的優越性。鼓勵指導學生課前做好充分調查,在校園中調查學校存在問題,把人大代表請到學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

課前準備、課程資源

1、佈置學生做“瞭解學校現狀,為學校發展提建議“的調查並寫好建議

2、選七、八名學生代表與阿城區人大代表座談交流

3、蒐集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式錄影

四、課前預測:

在講人民代表是如何履行職責的,開始是採用分小組學習書中圖片及介紹知道的,通過輔導我們知道教材教材只是範例,還有更廣泛的空間留給我們開拓,所以,我們帶領學生深入社群訪問人民代表是怎樣工作的,今年的人代會提出了那些議案,解決了哪些問題。這樣,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現實生活中例項,耳溽目染,潛移默化受到教育,收到良好效果。也符合了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這一理念。

以上是我們的集體研討過程,這一課雖然還不完美,但我們盡力了,我們也在集體研討中收益匪淺。其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同行指正。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很榮幸我能參加此次的說課比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美術五年級第十冊第六課的內容《喜怒哀樂》。 針對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美術造型表現課。接下來,我將分別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及說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來說課。

一、 說教材

教材分析:

《喜怒哀樂》這一課要面對的教學物件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活躍的時期,結合這一學齡特點,教材要求讓學生了解人物表情的不同表達方式,通過觀察與寫生,掌握基本的人物頭像造型。本課是一節集欣賞性、表演性、創造性、樂趣性於一體的美術課,根據教材要求,本課為一個課時教學。 (根據新課改的精神和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瞭解人物表情的不同表達方式。 技能目標:通過寫生,掌握基本的人物頭像造型。 情感目標:理解不同表情下不同的經歷,發展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表現力、創造力。 本課的重、難點: 分析五官的微妙變化所產生不同的表情。結合表情特徵,大膽創作出獨具個性的肖像畫。 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重難點的突破離不開一定的教學方法,我說課的第二板塊就是教法。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課堂中的我主要採用以下三種方法:

(1)遊戲教學法:

(2)示範指導法

(3)引導欣賞法 以上的方法主要使學生獲得學習興趣和成就感,讓他們積極投入學習之中。 三、說學法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我採用以下兩種方法: 1、問題討論法 2、自主學習法 我時刻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引導學生積極互動,讓他們充分體會創作的快樂。 四、說教學過程 (如果說研究教法、學法是教學的前提,那麼我認為合理優化地組織教學過程便 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 親近學生,遊戲匯入 。(本環節用時3分鐘)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以遊戲的形式輕鬆進入課題,我出示一幅有趣的故事畫。一隻雞蛋打碎了,旁邊的四隻雞蛋看到這一現象露出4種不同的表情。學生觀察故事畫,提出兩個問題:旁觀雞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表情?猜一猜誰才是這隻碎雞蛋的好朋友?經過學生一翻討論,得出了答案。並藉此機會引出人物四大表情:笑、哭、怒、愁。 (設計意圖:使用遊戲激趣法,用從貼近學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匯入課題。更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以此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很快認識到產生的表情和心情有關。)

2、 解析圖例、總結規律。(本環節用時6分鐘)

這一環節,我首先給大家出了一道連線題。讓學生把出示的人物表情照片和對應的簡筆畫表情連起來。學生很快就把對應的表情連起來了。而在簡筆畫人物表情中五官變化的對比非常清晰。使用問題討論法,讓學生根據簡筆畫中出現的五官特徵,討論總結出畫表情的口訣。學生邊讀口訣邊親身體驗做出喜怒哀愁四種表情,同桌之間相互觀察。

(通過本環節的設計,降低了總結五官變化規律的難度,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開動腦筋,讓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猜想。由學生合作、討論交流、形成共識、而得出的結論更能被熟記和領悟,從而使學生學習興趣更濃。 )

3、 遊戲測試、鞏固知識(本環節用時2分鐘)

這一環節中,我例舉了產生微妙變化的眉毛、嘴巴、眼睛等單獨的五官,讓學生先討論後猜,這是哪一種表情中的五官。 (設計意圖:使老師對學生掌握五官表情的情況進行檢測和反饋,為後一步的教學奠定基礎。) 4、欣賞名畫、感受意境(本環節用時7分鐘)

本環節,我準備了4副具有代表性的大師作品。首先為大家講解這幅肖像畫當代的歷史背景,讓學生自己感受畫面主人為何有這種神情。然後大家暢所欲言發表感慨,再繼而讓學生討論分析作品中五官變化和規律。讓他們更深刻的體會大師作畫的意圖和情境。這一階段是作為本堂課情感昇華的部分。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對大師作品的欣賞,讓學生由情入景,深切的感受到畫面的心情與意境,進一步昇華了學生的情感。為學生創作時大膽抒發心情奠下基礎。)

5、步驟示範、技法總結(本環節用時5分鐘) 示範前,我先抒發自己的心情,講述今天發生了許多讓我感到開心的.事,可以用一個“樂”字來概括。我忍不住想把“樂”畫出來。在黑板上示範自畫像。邊示範邊提醒學生作畫可以將五官適度誇張,結合表情口訣。以及用線的粗細、疏密、深淺虛實等,並留出一個五官“嘴巴”,請一位學生上講臺根據我的表情新增。 (設計意圖:通過示範指導法,讓學生更清楚更有效的掌握作畫的步驟,留空示範的方法是為了讓學生產生合作意識,與老師建立親密關係。也為他們後續無拘無束的作畫做好鋪墊。)

6、大膽創作、巡迴指導(10分鐘)這也是學生自主學習階段。 在積累了一定的美術技法和情境之後,學生的表現欲已經很強烈了。這時我給學生自主創作的機會。以鏡子中的自己為模特,畫一幅生動的肖像畫。也可以畫你的同學、父母、老師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表情。 (作業設計意圖:這一階段是對自主學習的體現。讓學生對自己抒發心情後五官的微妙變化產生了興趣。讓他們畫出具有表情特徵的自己,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從而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也間接教育學生用心觀察生活。) 在巡迴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學生知道想要表達的心情,但由於拘泥於技法,又害怕把自己畫的不像,導致人物表現的很緊、構圖不飽滿、表情不誇張生動這些問題。於是我立刻當堂挑出一位學生的作品,這幅作品線條畫的不夠流暢、也不是很像自己,但將人物表情表現的很誇張,笑的時候顴骨和下巴也會跟著變形,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徵,大膽的畫出了自己的感受,我抓住機會大力的表揚這幅作品。這時很多同學不再糾結於畫像不像,都放開手筆,大膽的去創作,隨心所欲的去表達自己的心情。以至於來後出又現很多生動的作業。

7、展示作品、自評互評 。(本環節用時5分鐘) 對作品的評價這一環節我尤為重視,我設定了兩個環節:1、學生自評,給自己作業寫上評語或評分,為大家講述這張心情背後的故事。2、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猜畫面所表達的是什麼表情,也可以從美術技法,如線條、構圖這些方面去評價(這樣設計評價方式的目的是讓學生之間加深瞭解、增進感情。)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美術能力、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

8、課堂小結,擴充套件延伸。(本環節用時2分鐘)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濃濃鄉土情》第一課時。

一、說教材:

《濃濃鄉土情》選自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本單元是對國小低年級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意在讓學生通過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風景名勝、風俗文化、地域特色、歷史變遷等,多方面的瞭解家鄉。本課的設計主旨是通過考察和了解家鄉的文化風采,感受家鄉的可愛,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目標:

1.瞭解家鄉的文化藝術,認識具有家鄉特色的地域文化藝術。 2.感受家鄉的可愛,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從而理解“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含義。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考察和了解家鄉文化藝術,認識具有家鄉特色的地域文化藝術,感受家鄉的可愛,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 難點:理解“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含義。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電子課件(1)各地區不同民族風情的畫面 (2)具有家鄉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圖片。

2.教師準備視訊歌曲《蒙古人》《山丹丹開花紅豔豔》。 3.學生準備自己喜歡的一個民族相關資料。(文字、圖片、音像)

五、說教法

在教法上我選擇直觀教學法、合作交流法、集體討論法、活動探究法,因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應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他們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教師不僅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六、說學法

本課的學法有:學生自主探究法,角色扮演法,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接受的生動活潑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的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七、說教學過程

(一)歌曲匯入,誘趣入題

課件播放《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播放完後,問學生此歌是讚美什麼地方的?孩子們會很自然說:“家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那是我們生長的地方,家鄉的水土養育了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家鄉都有各自的特點、文化風采,從而匯入新課,學習瞭解我們家鄉的文化風采。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伴隨著優美的音樂走進課堂,走進本課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看圖學文

1、課件展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風情的畫面,並講解在不同地方有不同文化風采,結合課本,第一組畫面是賽龍舟、潑水節,第二組是不同地方的方言,第三組是不同地方的手工藝術品。

2、讓學生在圖中找到自己的家鄉張北,說一說張北的文化風采。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畫面理解文化風采的範疇,然後說出自己家鄉的'一些風采,這樣教學符合學生感受、體驗、領悟的情感過程。

(三)、課堂教學延伸

1、讓同學扮演不同地區的小朋友,讓大家猜是什麼地方的小朋友,同時在課件圖上找到相應的地方。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視野,激勵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風采。

八、作業佈置

學生自己當小記者回家採訪家中的老人簡單瞭解這些文化風采的形成原因。

設計意圖:這樣的作業更加生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為下節課做準備。

九、板書設計

濃濃鄉土情

我的家鄉 可愛

熱愛

我們

設計意圖:板書設計簡明扼要的概括了本課的重點和導航要求,使它能為教學目標的達到構建視覺框架。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徵,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線段。

三、教具和學具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四、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主要採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五、教學程式的設計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六個部分:

流程一、曲直對比,情境匯入:(2分鐘)

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明家和學校兩點之間很多條路,只有中間一條路是直的,用紅色的線段表示;其它路線都是曲線。

啟發學生思考:小明從學校回家,走那條路最近?為什麼?

這一環節充分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髮現,這條路因為直,所以近。使學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情境中滲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流程二:反覆體驗,認識線段(8分鐘)

這個流程分三個層次教學。

首先是直觀感知:請學生把桌上的棉線拉直,觀察棉線的形狀。

第二層次,通過講解和變式練習,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講解:像剛才的那條路,和我們兩手之間的這樣直直的一段線就是線段。手捏住的棉線的兩頭,在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

在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線段有幾個端點?你認為線段的特徵主要有哪些?線段的端點是怎樣表示的.?

改變棉線的方向和形狀:這樣是線段嗎?為什麼?

通過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線段的本質特徵。

第三個層次:迴歸具體,找線段。

請學生在身邊找一找有哪些線段?摸一摸線段的特徵,和同桌說一說線段在哪兒,端點在哪兒?

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曲直對比和變曲為直,使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通過感知實物,再由抽象回到具體,學生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從而對線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認識。

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為什麼?

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為什麼?

說課稿 篇7

1.教材簡析

《珍珠鳥》是七年級(下)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以“人與動物”為內容專題編選課文,其中的五篇課文都是寫動物的佳作。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感受並思考課文中所表現的“人和動物”的關係,以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珍珠鳥》這篇課文通過人與鳥相親相伴的細膩描寫,發出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由衷感慨。從對“人與鳥”的關係變化的敘述中,啟發學生在“人與動物”和諧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2.教學目標

1)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由此,我確定本課的“情感和態度目標”為:激發學生關愛生命的情感,引發學生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

2)根據教材的知識構建特點和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為:品味語言,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培養閱讀、鑑賞作品的能力。

3)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確立本課的“過程和方法目標”為: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新課程開放性的特點。

3.教學重點:

1)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變化的過程,展示人和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

2)提高對課文的感悟能力。

4.教學難點:

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現實意義的理解。

二、說教法

對本課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閱讀法與自學輔導法相結合,出示自由閱讀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初步理解“人與鳥”之間的關係。

2.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品味語言,探究課文內容,同時向課外延伸,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且引導學生從中總結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三、說學法

我採用的教學有助於學生掌握以下學法:

1.養成學生快速閱讀習慣,掌握從中篩選資訊的能力。

2.學會品味語言,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提高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

3.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這種學習方法符合新課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育理念,貫穿於教學之中,使學生素質全面提高。

4.學會聯絡現實,以開拓眼界,進一步感悟“人和動物”的關係。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多媒體展示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圖片匯入,然後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談談自己與動物之間的故事,再從“人和動物”聯絡到課文中“人和鳥”的關係,把自己的實際生活與課文的內容有機結合,突出學習的重點。

2.整體感知課文

帶著問題快速閱讀課文,多媒體出示問題:

1)分別畫出“我對珍珠鳥的照料與呵護”和“珍珠鳥的活動變化”的語句。

2)用簡單的語句概括珍珠鳥的活動變化,並說說為什麼珍珠鳥的活動會有這些變化?

(讓學生在快速閱讀中篩選課文有關資訊,通過以上幾個問題有效地幫助學生逐漸明白人與鳥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種彼此信賴的關係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3.合作探究

作者在珍珠鳥所相處過程中得出了怎樣的感受。結合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在這個環節中採用小組討論再進行課堂交流的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團結合作和語言交流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掌握作者的感情基調,把握文章的主題,聯絡實際,從中得到感悟。)

4.品味語言,閱讀賞析

請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愛的語句成細節,讀一讀,然後說說自己喜愛的理由。

(在這個環節中,鼓勵學生大膽合作交流,表達自己對語句的鑑賞評析,欣賞並學習課文的`優秀表達技巧,如擬人化手法的運用,對動物各種描寫方法的學習融情於景的寫法等,這對於提高語文學習的基本功是很有好處的。)

5.拓展延伸

同學們,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人鳥和諧相處的生動畫面,可正當我們陶醉在這美好的意境之中時,在你的腦海中是否也和我一樣出現了一些我們不願看到的畫面呢?

1)觀看圖片,說說造成這些事實的根源。(多媒體出示有關人類破壞“人與動物和諧相處”關係的圖片)

2)結合實際,談談你在看了這幾幅圖片之後的感想,課後把它整理在你的作業上。

(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是想通過逆反性思維的方式,讓學生觀察圖片再聯絡實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腦海中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以此達到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的主題,得到更深的感悟的目的。在這裡也可做一定的引導,讓學生的感悟由“人與動物”的關係聯絡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把“信賴”放到更為廣闊的背景中去。)

6.課堂結束:

多媒體展示各種和諧的畫面,配以優美的音樂,結束本堂課的學習。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麋鹿》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中的一篇課文,該文以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內容,介紹了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敘述了它們歷經磨難終於回到祖國的坎坷命運,樸素的說明中注入濃濃的情趣,也滲透了強烈的愛國情感。教學這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稱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同時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感受該文中的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

三、說重難點

學生學習課文,除了瞭解課文內容,還要用自己的話介紹麋鹿的外形特點和傳奇色彩。因此我認為本課的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感受該文中的說明方法。

難點:通過課文的學習來體會我國對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

四、說教學過程

一、概括全文,匯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主要介紹了麋鹿哪幾方面的內容?(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傳奇經歷)

二、學習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

(一)圖文對照,明晰外形特點

如果我們的教室裡出現一頭“鹿”,怎麼能辨別出它是否是麋鹿。

學生先仔細觀察圖片,再讀讀課文2-3小節的內容,將兩者對比,找出依據,再下定論。

然後進行交流,其他同學補充。

預設:角型、尾巴、蹄子、毛色、所處的環境

作者在介紹麋鹿的外形時,緊緊抓住了它區別於其他鹿的顯著特點,讓讀者對它的特點了然於胸,這得益於作者介紹麋鹿時嚴謹、科學的語言,這是說明文語言的一大特色。(板書:嚴謹 科學)

請一位講解員,來給遊客們介紹一下麋鹿的外形特點。

(二)提出問題,明確生活習性

針對學生介紹的麋鹿外形特點進行提問。同學們有什麼問題?

(1)每頭麋鹿的體重都能達到250千克左右嗎?它們都有角嗎?角什麼時候能發育完全?

(2)麋鹿的哪些身體特徵和溼地環境相適應?

穿插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三、學習麋鹿的傳奇經歷

(一)感受傳奇經歷

麋鹿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 根據課文5-6小節內容,組內交流,關注概括的語言是否準確、精練,進行補充和修改。將麋鹿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做成了一張示意圖,看著這張圖,感受麋鹿數量變化之大。

(二)感受敘述方法

作者用5、6兩個自然段記敘了麋鹿的經歷。3000多年間發生的事,作者只用了248個字來記敘,還能讓我們對麋鹿的經歷瞭解得清清楚楚,作者是怎麼做到的?

(3)作者正是抓住這些麋鹿經歷發生轉折的重要時間點,來敘述麋鹿的發展變化,令它3000年的經歷讀起來既簡練又明瞭,這種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鑑。

(三)感受言中之“情”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使用的語言除了科學嚴謹之外,還表達著他的觀點和態度,這段文字處處含“情”。

“早在”一詞,說明我國自古就有麋鹿,麋鹿最早是在中國發現的,一種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用了“盜”這個字眼,表達了不恥和憎恨。

類似這樣的字眼文中還有很多,在5-7小節的敘述中,作者的語言可謂處處含“情”,仔細找找並試著體會吧!

說明文的語言不僅要嚴謹科學,還可以處處含情。(板書:有情)

四、學習“描述法”的開頭方式

麋鹿終於回家了,個讀最後一段

這個結尾與開頭的這段文字遙相呼應

思考:既然開頭已經很完整了,作者為什麼還要描寫這樣的一幕?

學生髮表看法,談感受。

師小結:我們都知道,說明文語言的主要特點是科學嚴謹,但有時為了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說明文語言也會講究生動形象。像這樣的開頭方法叫做“描述法”:在說明文的開頭,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對說明物件及其相關事物進行描述,使之更有趣味,令讀者產生想讀下去的心理。原來,說明文的語言不僅可以有“情”,還可以這樣有趣味。(板書:有趣)

五、總結板書,整理收穫

同學們,我們學習了《麋鹿》這樣一篇說明文,一方面瞭解了關於麋鹿的各種知識,另一方面還知道了寫說明文,語言不但要嚴謹科學,同時也可以是有情的,有趣的。希望今天這堂課給大家的學習帶來收穫,也希望你今天的收穫能用到以後的學習中去。

說課稿 篇9

1、說教材分析

《去開啟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現代詩。作者以敏銳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情趣。全詩共有6個小節。第一小節與第六小節詩內容的反覆,首尾呼應,都是寫可愛的祖國號召少年兒童去開啟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第二、三、四、五小節寫只要少年兒童勇於探索,善於發現,大自然會給他們以豐富的饋贈。

2、說教育目標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課教材的訓練重難點,特制訂以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在對課文語言的品味的過程中,感受世界的絢麗多彩,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朗讀品味語言文字,啟發學生通過想象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

3、引導學生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繪自然,讚美自然,從而更加熱愛自然

二、說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程理念,現階段國小高年級語文學習中以讀為本的出發點及本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的特點,根據課文特色和課標精神,進行本課教學設計是考慮到以下三方面:把握詩意;領悟意境;超越課本。在課上引導學生讀、悟、交流、理解,從而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情感。

在學法方面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學會通過畫讀、問、悟、創,從而正確全面地理解詩歌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

三、說教學程式: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及制定的目標要求,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一)示錯解題,導讀課文。(二)自學探究,知讀課文。(三)總結激疑,賞讀課文。(四)超越文字,創作課文

(一)示錯解題,導讀課文。

因為“錯誤往往更容易被大家注意到”,所以我設計了在板書課題時故意少寫“綠色”兩個字,引起學生注意,並能更順其自然的引出學生提問“為什麼說大自然是‘綠色’的?”“為什麼說大自然是‘課本’?”和“課本是開啟讀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樣“開啟”的呢”等核心問題?

然後我會進一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層層深入的“讀”詩歌的語言與情感,引導學生有的放矢的“悟”詩歌的意境與情懷。

(二)自學探究,知讀課文。

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我主要考慮要讓學生先整體把握詩歌的結構,再細細的去品讀文字內容。然後為了更好的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我把匯入時學生提到的主線問題由淺入深的呈現出來,真正達到學生自讀自悟的效果。

我首先用多媒體出示三個問題:1)自讀詩歌,整體品讀。

2)補充:( )去開啟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你能說說文章結構嗎?

3)在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里,我們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麼?

學生在自學和與老師的共同交流中,找到(祖國號召我們)去開啟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後,再讓學生討論詩歌結構就成了顯而易見的事。讀悟第一、第六小節。教師通過講述,告訴學生這兩小節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在詩歌裡面常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反覆。這兩小節完全一樣,但是表達的含義有所不同:第一小節首先描繪了“大自然綠色課本”的美麗神奇,吸引讀者走了進去;而第六小節既呼應了開頭,又總結了全文。使得學生對詩歌寫作的修辭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

考慮到“與孩子相處時,我們有必要考慮創造性問題。我們要尋找一些方法來鼓勵孩子學習或增強理解力。”詩歌的語言凝練、簡潔,跳躍性強。賞讀詩歌不能只滿足於理解字詞的意思,感知詩歌的主要內容,還要走進詩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這樣,才能和詩人一道,遊覽名山大川,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對詩歌的理解才能不浮於表面,才能真正理解、領悟詩歌的內涵。我設計了第三個的問題,“在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里,我們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麼?”學生依據課文詩歌中的內容,分別找出了“空氣、翠竹、松柏、果園、沃野鳴禽、野花、青山、綠水、雲錦”等表示景物的詞語。點撥概括,適時指導朗讀:“大自然是什麼樣的?大自然如此美麗、絢麗、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讀表達出來嗎?讓我們身臨其境,也到美麗、絢麗、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歡樂和溫馨。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

(三)總結激疑,賞讀課文。

這時要不失時機的進入第三個“總結激疑,賞讀課文”環節。

這裡設計了三處激疑,實際就是圍繞學生在讀題之初提到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滲透解決。讓學生更有主體意識,更有主動學習的意識。

第一處激疑賞讀:“大自然到底是什麼顏色的?課題中為什麼說是綠色的?”

“同學們用那麼多美妙的詞語來概括形容大自然,我卻根據文題想說,大自然是綠色的。你同意嗎?大自然還有其他顏色嗎?讓我們用詩歌一般的語言來說一說。這個問題的設計是想讓學生超越課本,在用心思考、全面感悟大自然的同時,不但語言能力得到訓練,而且增強了對大自然的美的認識。進一步提出:那為什麼詩歌題目中卻用到了“綠色”?要學生認識到綠色代表生命的顏色,大自然是充滿生命力,充滿希望的,從而激發學生對富有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熱愛。

“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啊,你讓我們怎能不熱愛。我們禁不住要走進您的懷抱,去體會您的美好了。讓我們齊讀課文,讀出大自然的美,讀出我們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第二處激疑賞讀:“大自然這課本如何開啟?開啟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這個環節的設計也是從文字出發,讓學生在自學中明確“開啟”就是“去呼吸、去發現、去描繪、聽一聽、攀登吧、前進吧”,祖國號召我們去開啟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也就是叫我們到大自然中聞、看、畫、聽、登、走。讓詩歌原來凝練、簡潔、跳躍性強的.詞語,就變成了有聲有色、有形有味、有景有情、連貫性很強、立體的、鮮活的畫面,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身臨其境,真的置身於大自然之中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得就是既要向課本學習,還要向自然學習,知識無處不在,關鍵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顆勇於探索的心靈。我們一定會響應號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發現、去描繪、聽一聽、攀登吧、前進吧”,請同學帶著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讀2—5節。師提醒語調熱烈、高昂、歡快,要蘊含興奮的心情和讚美的感情,再次分別叫喜歡讀2—5節的人站立起來齊讀。

第三次激疑賞讀:為什麼把自然比作課本?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通過比較“自然”與“課本”的相同點,很容易地認識到大自然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大自然中隱藏著無數的祕密。同時,進一步提出“既然說大自然中有知識,那麼,你覺得大自然是一本什麼樣的課本?”擴充套件學生對大自然認識與感悟,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對大自然探索的好奇,對領略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努力。

(四)超越文字,創作詩歌

引發學生思考:“在我們的大自然中,還有哪些綠色的課本等待我們去開啟,我們將如何開啟更多的自然的課本?同學們,拿起你手中的筆,寫出你心中對大自然的理解!進行我們自己的詩歌創作。”

“讀得美,悟得真,寫的好。”是我對學生語文學習的要求,學生們在充分感悟詩情、語意之後,難道不正需要這種筆端的抒發嗎?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不但加強了詩歌的仿寫、創作能力,同時更加深了對詩歌理解,對詩情的領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嚮往。

“去開啟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是多麼富有號召力的召喚。我們應憑藉教材,激發學生的熱情,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空間,這既是語文學習的需要,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正如書中說的“沒有什麼比擁有熱情更重要的了。如果你對教學充滿渴望與興奮,學生們就會對學習你所教的課程興奮無比。我們必須鼓勵和鞭策他們,使他們渴望學習,期盼成功。”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立足文字,超越課堂,迴歸自然,多渠道、多途徑地去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繪自

然,讚美自然,從而更加熱愛自然。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方面,我力求簡單明瞭,圍繞詩題“去開啟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展開學習主線,讓學生明瞭的感受到,我們要跟隨召喚,走進這充滿無限生機的大自然中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去探索更多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