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五篇

說課稿6.46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五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國小五年級數學上冊說課稿:《可能性》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統計與可能性》的第一課時《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五年級上冊的“可能性”是一個新增的內容,它是建立在三年級上冊的“可能性”初步認識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來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恰當的詞語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而且會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雖然在國小的教材中,內容佔的不是很多,但它卻是為國小生步入中學學習概率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鑑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結合“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理念”,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遊戲活動中,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與遊戲規則公平性之間的關係,會用分數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能力目標:讓學生在觀察、思考、討論、交流中探索新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公平、公證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本課教學重點是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初步學習用分數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教學難點在於:充分經歷、體驗“可能性相等”的過程。驗證拋硬幣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教學的關鍵是理解等可能性與遊戲公平性之間的因果關係。

二、說教法學法:

“可能性”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但將它從生活中抽象出來,學生仍然會感到有些陌生,需要教師用一種學生樂於接受的形式來吸引他們參與課堂。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打算創設情境,讓學生經歷“現實生活問題——探究解決——得出結論——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本節課主要採用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以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探究學習法”。目的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小組活動,以合作學習促進自主探究。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等可能性這個知識的主軸,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結合新課程理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設計為四個環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猜想驗證,探究新知——實踐深化,發展能力——聯絡生活,思維拓展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為了讓學生儘早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一開始,我設計瞭如下的情境:從而向學生直接出示了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研究不確定事件的可能性。(板書:可能性)這一環節的教學,很自然的揭示了課題,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二)、猜想驗證,探究新知

引導學生弄懂遊戲公平性的數學含義是教學中的重點環節。這節課,我引導學生理解“公平”、“等可能性”分三步走:

第一步,出示主題圖,猜測遊戲是否公平。

在這一環節,學生憑藉已有的生活經驗,和三年級打下的基礎,通過簡單的推理,可以得出:硬幣只有兩個面,拋一次硬幣,會出現兩種可能,一種是正面朝上,另一種是反面朝上,用分數表示每一個面的可能性是1/2,所以都會說遊戲公平。而這個結論只是停留在表層,在這裡大多數學生把“公平”理解為絕對的公平。為了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公平”的數學含義。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九冊《分數基本性質》首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教材分析:

《分數基本性質》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九冊內容。是在三年級下冊已經體驗了分數產生的過程,認識了整體“1”,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真假分數,分數基本性質,約分通分、比大小等知識,為後續學習分數與小數互化、分數乘除法四則混合運算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知道了真假分數,掌握了分數與除數的關係及商不變性質,再來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一種規律性知識,分數的分子分母變了,分數的大小卻不變。學生在這種“變”與“不變”中發現規律,掌握新知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並且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

3.情感目標:經歷觀察、操作和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通過學生的成功體驗,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理解分數基本性質的含義,掌握分數基本性質的推導過程。

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採用講授法,小組合作學習。

教具準備:

準備大小相等的圓形紙片,水彩筆等。

教學過程:

一、故事設疑,揭示課題。

我將以唐僧師徒分餅的故事創設問題情景。八戒吃第一塊餅的1/4,沙和尚吃第二塊餅的2/8,悟空吃第三塊餅的4/16,他們誰吃的多呢?以此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並在這個環節設計學生動手摺、畫、標等活動,折出1/4,2/8,4/16,用彩筆在折的圓上塗出1/4,2/8,4/16,再用鉛筆標出分數。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初步理解分數基本性質。

二、合作探索,尋找規律。

請同學們觀察1/4,2/8,4/16;3/4,6/8,12/16這兩組分數,分子分母有什麼變化,分數又有什麼變化?組織討論交流彙報。如果沒有概括出“把0除外”就設計一組練習:分子分母同乘0,完善結論;如果概括出來了,就順勢進行驗證。推匯出分數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三、鞏固練習。

練習題的設計有簡單到複雜,例:分數的分子乘5,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 ( );2/3=??( )/186/21=2/( )等這樣的題,進行練習。

四、梳理知識,溝通聯絡。

小結分數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回憶“商不變性質”。------在除法中,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零除外),商不變。

然後比較這兩個性質的聯絡。這樣設計主要是為了共建知識之間的聯絡,有助於學生靈活遷移應用,觸類旁通。

五、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1)把5/6和1/4化為分母為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2)把2/3和3/4化為分子為6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2.考考你:1/4的分子加上3,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應加上( )。

六、全課小結

現在讓我們看板書,回憶這節課學到了什麼知識,比上眼睛想一想,覺得把內容記下了,就微笑一下,是不是覺得學習是件快樂的是呢?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第三冊教材第二單元第10~11頁內容。 乘法口訣是我國國小生提高計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訣作為學習乘法口訣的起始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意義,並具有數數技能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應切實學好。教材創設數松果的現實情境,通過輕鬆的、自然地情景引導學生自覺投入學習活動,主動探索、體會5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教材設計的5 的乘法口訣的練習豐富多彩,既有學生喜歡的遊戲,也有他們力所能及的問題解決。

學情分析:

由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動手操作。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採用形象與逐步歸納相結合來組織教學。但是學生對本節課還是比較熟悉。

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好動、思維活躍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和經驗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和含義,感知口訣的基本特徵。

2、熟記5的乘法口訣,能靈活運用5的乘法口訣。

3、體會用一句口訣計算乘法算式,感受學習乘法口訣的好處。

4、在經歷編、記、用口訣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本班學生對乘法口訣已經有了一定的接觸,但由於5的乘法口訣是編制口訣的`第一課時,還應當做新授課。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歸納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難點是: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意義。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為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和實踐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的有效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無論是教師的積極引導,還是多媒體課件的直觀、生動呈現,在教學中我都在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教學情景,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將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來訓練學生的數學能力,使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5的乘法口訣》的知識,並加深同學之間的友誼。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本節課。

第一, 指導思想

本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科學健身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使學生快樂學習。

第二, 教學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國中《體育與健康》____ 教學模組____ 必修單元的______ 技術,______ 直接影響學生的______ 素質,在教學中佔重要地位。其技術動作並不複雜,但要是學生做到____ _就比較困難,所以師生都應高度重視,努力完成教學目標。

第三, 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可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____ 的基本知識,形成正確的概念。

2、通過學習,使大部分學生掌握____ 的技術動作,發展學生____ 素質。

3、培養學生______ 精神。

第四,重點和難點。根據___ 的技術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可確定本課的

重點是:

難點是:

可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突破次重點和難點。

第五,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主題學生是 年級學生,共40人。由於國小生處於生長髮育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術較差,但對於直觀的,易於模仿的知識興趣較高,根據此特點,本課採用直觀的教學原則,利用學校現有場地和器材,努力完成教學目標。

第六,教法和學法

本課採用教師啟發指導,學生反覆練習的教學策略,利用講解、示範、啟發、問答和糾正錯誤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主題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利用循序漸進的練習過程,使學生掌握______ 的技術,努力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______ 素質。

第六, 教學過程。

根據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變化規律,可將本課教學分為引入情境階段、激發動機階段、技能學習階段、總結整理階段。

激發動機階段包括

1課堂常規 ,包括正隊、檢查人數、師生問好等,使學生進入上課狀態。

2向學生宣佈本課教學內容、目標和要求

激發動機階段包括:

1學生熱身,進入運動狀態,防止運動損傷出現。

2(新內容的輔助練習)進一步熱身,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為新技能的學習奠定基礎。

技能學習階段:

1學生觀看教學錄影,瞭解__ 的基本知識,教師提出觀看目標,學生討論__ 技術動作,形成模糊概念。

2教師利用掛圖向學生講解示範動作,學生模仿教師動作。講解時注意重點和難點,示範時注意分解動作和示範速度,以側面示範為主,正面示範為輔,使學生看的更清楚。

3徒手練習,使學生初步體驗動作和初步形成動作。

4分組練習,教師指導、觀察學生練習,發現錯誤並糾正錯誤,通過提問,瞭解學生練習感受。使學生基本形成動作。

5.遊戲或比賽,瞭解學生掌握動作情況。

總結整理階段:

1在音樂的伴奏下,教師指導學生做放鬆操,使學生身心。

2教師總結學習情況,回收器材,宣佈下課。

第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本課需要場地為————

需要器材為———

第九:本課的練習密度為35%,學生平均心率為140/分鐘。

第十:本課遵循客觀事物認識規律和動作技能形成規律,課堂教學合理,氣氛活躍,能完成教學目標。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課本第九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這節課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很顯然,這節課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2)材編寫的特徵:

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絡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絡,便於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匯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平等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轉化問題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長方形等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平行四邊形課件,學生準備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在本節課中,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法的體現:(1)在匯入部分我採用了創設生活情境,設疑引入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2)在探究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熟悉的具體情境中,通過探究和體驗,感受新知;聯絡生活經驗,構建新知;小組合作交流,擴充套件新知;創新活動設計,超越新知。

(二)說學法

堅持“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習數學的終結所在。讓學生感到數學的有趣和可學,我們還應注重將數學知識提升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教學教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1 複習 我們前面學習了很多的平面圖形,老師這裡有一些圖形大家認識一下。多媒體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說一說各是什麼圖形。並回答那些圖形的面積會計算。

2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探索,推導公式

1、數方格法求面積(課件出示) 數完後,問問學生結果如何?你發現了什麼?

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它的底和高有關係,並得知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分別相等,它們的面積就相等。

2、轉換法

教師啟發談話,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我們已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不能根據已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新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可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

3、歸納:

提問:這個平行四邊形轉換成了什麼圖形?它們的面積有變化沒有?拼成的這個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

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用字母怎樣表示?S=ab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三)實際應用:

1.計算停車場的面積。

2.變式練習。

3.拓展練習。

四)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問學生: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盤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

長方形面積 = 長 × 寬

平行四邊形面積 = 底 × 高

S=ah

課後反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對學生的學習,必須賦予“真實性”的學習任務。這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可以驅動學生迅速產生學習的需要。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創設的問題情境是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在學生探索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正是這種沒有鋪墊的教學,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得到了體現,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學整齊劃一,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充滿了生命活力。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成長並不需要教師“迫不及待”的幫助,他們需要經歷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他們需要的是探索的時空、交流的機會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勵性的學習氛圍,這些才是學生需要的幫助。

在操作探索,推導公式中。先啟發談話,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這樣讓學生憑藉“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初步感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這樣設計,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問題到一般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到重點突破,為後面進一步學習面積公式作好鋪墊。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管是操作還是彙報,感覺還不夠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