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九篇

說課稿6.03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九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本節課我著力構建主體性課堂,加強教學的互動,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學情,讓學生自學探討,尋求合適的課堂結構。

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直觀地認識了圓,課堂中通過教師的遊戲匯入以及讓學生找例項,使學生在收集資訊的過程中刺激對圓的表象認識,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而且這樣的匯入能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內容。

2、儘量讓學生多交流,讓自己少開口。

在教學中要加強教學的互動,嚴格控制教師講的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比如說,對教學圓的半徑和直徑之間關係時,我只給學生提出研究提示,讓學生在同組裡多交流、多思考,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空洞、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發現,以學生的講說來代替教師的講解,我想這樣得來的知識學生很容易被記住,完全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而不是純粹的.死記硬背。

3、多給學生操作、練習的機會。

教學中我安排了學生三次用圓規畫圓,第一認讓學生嘗試畫圓,第二次重點指導學生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形成畫圓的技能,第三次讓學生畫一個指定大小的圓,在作業紙上完成,配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並讓學生在自己的圖中畫出半徑,直徑和圓心,進一步感圓的操作,如此安排,合乎情理,順其自然。

4、當堂練習,及時反饋。

在教學完本課內容後,我設計了一張作業紙,給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力爭做到當堂完成,當堂檢測,當堂反饋。練習題富有層次性,設計了一星題和二星題,這們不但可以使學生鞏固基本知識的基本技能,而且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豐富知識,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西師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的內容:《軸對稱圖形》。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三年級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對稱現象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許多事物為學生的認知提供了一定的感性基礎。為此,教材在編寫時十分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建立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這兩個概念。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並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和創造生活的美。根據課標的要求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並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能準確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並能找出對稱軸。

能力目標: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積極情感。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概念教學的規律,從過於注重概念本身轉化到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目標,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美學價值。

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認識並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能準確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 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中,要用到的多媒體課件,彩色紙,幾何圖片,剪刀,尺子等是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教學中,我精心設計遊戲,誘導學生思考、操作。鼓勵學生交流,並讓學生運用知識去大膽創新。

學生作為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體現出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後交流合作的思想。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

我先設計了一個學生喜歡的摺紙遊戲,我用彩色紙折了學生比較喜歡的簡單圖形,讓學生仔細觀察我折的方法。讓學生說發現了什麼?生邊彙報,師邊演示對摺,既形象又生動地讓學生體會到軸對稱的含義。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摺出對稱圖形,從而引出課題【板書】這樣的設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又在遊戲中滲透了軸對稱圖形的內容,為新課的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

第二個環節 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我給每個小組準備了蝴蝶、蜻蜓,獎盃、楓葉等圖片。首先讓學生找出裡面的軸對稱圖形,說一說找的方法,然後讓學生想想,這些圖形有什麼規律?讓學生通過剛才的感知和操作活動初步感知平面圖形的對稱性,並能感悟和理解“對摺”、“完全重合”、“摺痕”等關鍵詞,有的學生歸納得出:這些圖形都要沿著中間的直線對摺,圖形的兩側疊起來是完全一樣的。而我,則引導學生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表達概念,都要沿著直線對摺,[板書] 兩側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就叫做軸對稱圖形。而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畫)就是對稱軸(寫)。 通過對稱和非對稱的直觀比較,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我的'適時引導。把美術圖形和數學教學有機的整合起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概括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再一次讓學生動起手來,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的幾何圖形,折一折、畫一畫,找出軸對稱圖形和它們的對稱軸,而我,則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重點指導容易判斷錯誤的平行四邊形,沿著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折,你發現了什麼,圓的對稱軸,沿著圓的任意一條直徑對摺,多試幾次,你又發現了什麼? 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和動口歸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即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第三個環節 綜合實踐 學以致用

為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首先,我安排的直觀判斷題把一些學生明天大量運用的字母,數字。漢子寫在卡片上,只讓學生觀察,判斷,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特點的認識。學生判斷後我又引導學生品味中國文字的對稱美,既弘揚了中華文化,又體現了數學課堂的德育功效。

接著,我又讓學生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創造性地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我先讓學生獨立創造一個從正面看身體的左右兩側是軸對稱圖形的姿勢,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擺出了各種呈軸對稱圖形的姿勢。

而後,我又大膽建議讓兩位同學或三位同學共同組成一個軸對稱圖形。並鼓勵其他同學做個小裁裁判,大膽的提出質疑。這樣做,即激發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大膽質疑的品質。

最後,我開展了一個小小設計家的活動,我先利用網路資源向學生展示具有軸對稱性質的各種建築,天安門城樓、清真寺的門樓,汕頭海灣大橋的門樓等等 , 通過資訊網路,美術鑑賞和數學教學的3科整合,教會了學生獲取資訊的途徑,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然後,又利用學生熱愛學校的情感,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新校門的設計,做到學以致用!

練習的設計,從加深認識到體驗創造再到拓展參與,逐層加深,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合作意識,教學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增加了學生應用實踐的機會。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的內容,之前,學生已學過了加法、乘法、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以及代數的初步知識,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歸納能力,教材在本冊安排這個知識,目的主要有2個1、讓學生體會圖形與數字的聯絡。2、進一步發展學生觀察歸納和概括的能力。

二、說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圖形與數字的聯絡,培養學生能從多個角度觀察同一個事物的意識。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道例題和4道習題,都從不同程度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點陣,歸納並概括出點陣的變化規律。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如何組織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點陣的變化規律,並能用代數法表示點陣的變化規律。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先從一道學生們容易接受的方形點陣入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和歸納規律。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意識和歸納技巧後,又按照從易到難的梯度設計了4道習題,分別組織了學生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等活動形式,使學生的觀察和歸納能力進一步提升,最後一道“我想我創”的習題設計,使學生的觀察和歸納能力得到昇華。

三、說教法

本年段的學生,具備有一定的觀察、歸納和概括的能力,所以我例題和第1、2道習題設計中,我採用了由學生自主獨立觀察和概括,師

生共同訂正的方式展開教學。第3、4道習題稍有難度,我採取了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來突破難點,同時,我還用到了演示、類比、提示等方法幫助孩子們突破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我以讓學生欣賞國慶閱兵儀仗隊圖片,引入點陣的概念,引導點陣中有很多數學規律,然後引出例題:正方形點陣。通過學生獨立觀察和思考,歸納點陣的規律,並要求學生用算式表示點數,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總結出點陣規律的多樣性,並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第三,練習環節:我分別設計了“荷葉點陣”“武僧點陣”和“螺旋點陣”,均按照從簡單到複雜,從形象到抽象的原則進行設計。第四,圖片欣賞環節,目的有兩個

1、從中感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適度休息,為下一環節做好準備。

最後一環節:開放性作業,主要是想通過學生自主設計,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也允許不同程度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

 五、實際完成計劃和目標的情況

從整體來看,我基本按照課前預設的方案完成了課堂教學。較好的方面有教學環節完整,層次分明。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上公開課的經驗不足,有些緊張,情緒和狀態調節到最佳。

2、組織活動的方法比較單一,只是加分加分,再加分,缺乏靈活多樣且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所以不足以喚起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

3、 準備不足,沒有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教學設計還有待於進一步修訂,課件也要進一步修改。

上好一節優秀的公開課,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大量的積累教學經驗,掌握教學技能,不斷的提升自己課堂組織能力,還需要很多教育教學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他需要授課老師通過很多遍的修改,試講,再修改,再試講,一遍一遍的磨出來。總而言之,自己在以上方面均有不足,以後,我一定要多爭取上公開課的機會,鍛鍊自己的能力,積極的向名師專家請教,不斷提升自己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我有信心在兩年內就能上出一節優秀的公開課。希望大家監督,指正。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因此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有關組合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針對五年級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割補法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絡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直觀操作,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不會很難。所以在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我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達到方法的多樣化。重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活動有實效,真正讓學生在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方面有所發展。

在新授部分展開過程中,根據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組合圖形的趣味性,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創設情境、複習匯入——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創設情境、複習匯入

1.說一說已經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

2.拼一拼七巧板

3.看一看拼出的圖形像什麼?有哪些圖形拼成的。

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說一說,拼一拼,看一看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 ,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知識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明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和組合圖形的面積有關.

由此揭示課題:組合圖形面積(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學生獨立與小組合作交流解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問題。

出示例題,請學生自主獨立嘗試解決“這面牆的面積”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在這一環節中我真正的轉變們了教師的角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先進行獨立思考,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為基礎的小組交流是無效的,那樣只能是學優生、思維敏捷孩子表演的領地,只有建立在每個孩子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每個孩子才有話說,那樣的小組合作才有效。在這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獲取更多的解題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2.小組彙報學習情況

彙報時用多媒體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演示出來,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 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一個正方形、一個三角形。

(2) 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梯形

學生邊彙報,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後隨即板書。其他同學能清楚地與自己的思路進行比較,並及時發現錯誤並糾正過來。

3.師生總結分割法。

接下來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上面幾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後,再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分割法”這種計算方法.讓學生明確分割圖形越簡潔,解題方法越簡單。

4.新授部分的練習:練習是為了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能用學到的新知進行遷移。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

a.模仿練習,以割補法為主。

b.變式練習,滲透“添補法”。

(三)練畢校對,及時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醒學生們要考慮到分割的圖形與所給條件的關係,有些圖形分割後找不到相關的條件就是失敗的。這樣做有利於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交流多種計算方法,使學生感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選擇最優的方法。

5 .各位評委: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關於《組合圖形面積》。

《組合圖形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一方面可以鞏固已經學過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用字母表示數》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認識方程》中的第一節。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一些用字母表示的計算公式和運算律,對簡單實際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也已經比較熟悉,這些都是學生理解本單元所學知識的重要基礎。同時本單元知識又是學生進入代數知識學習的入門知識,是學習方程的基礎。

用字母表示數這一內容,看似淺顯,平淡,但它是由具體的數和運算子號組成的式子過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轉折點,也是認識過程上的一次飛躍。因此,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藉助生活中的例項,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在具體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數進行表達和交流。知道字母所表示的不同取值範圍。

過程方法目標:

1、在探索現實世界數量關係的過程中,體驗用字母表示數的簡明性。

2、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滲透歸納猜想、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目標:

1、感受數學的簡約之美。

2、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感悟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探索規律,並用字母表示一般規律的過程。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1、理解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是屬於“程式性知識”,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採用建構主義教學策略,具體實施方法是情境體驗法。即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應用,從而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2、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寫方法是屬於“陳述性知識”,依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採用有益於學生接受的方式。首先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簡寫規則,然後在運用中加強理解與認識。

學習方式多樣:觀察、比較、思考、交流、概括、應用與反思等,加深對字母表示數的方法的理解。

探索過程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

三、說教學流程。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國小生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本課的教學構想是:首先創造良好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喜歡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讓學生不知不覺中感悟到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再通過學生合作討論,從中體會用字母表示數字,運算定律,計算公式具有簡明易記和便於應用的優勢。最後幫助學生掌握一個數的平方與乘號省略的簡寫法。總體體現“具體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運用實踐”的'教學思路。主要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結合生活引入新課。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趣味應用、綜合提高。

具體流程如下:

環節一:上課之前我先讓學生唱字母歌,然後出示一張撲克牌(Q),讓學生說說它在英文中讀作什麼?在漢語拼音中呢?在撲克牌中代表幾?從而感受到字母還可以代表數,繼而匯入本課。

環節二:本環節共有三個活動:

活動一:說兒歌。

兒歌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通過兒歌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

1、師生合作說《數青蛙》的兒歌(一隻青蛙一張嘴,二隻青蛙二張嘴……),然後問學生:這個兒歌能說完嗎?為什麼?

2、如果老師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數,你能重新說說這個兒歌嗎?(a只青蛙a張嘴)

3、讓學生思考“這裡的字母a可以代表哪些數?”

4、除了用字母a,你還想用哪個字母來說說這個兒歌?

設計這一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就兒歌中隱含的數量關係,發現其中的規律,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同時還要明確字母所表示的取值範圍。

活動二:猜年齡。

從猜年齡遊戲中學習用字母表示數。

1、先讓學生說自己的年齡,並猜一猜老師的年齡。

2、告訴學生老師比××大23歲,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由同學的年齡,不斷推算出老師的年齡。當他在某一歲時老師的年齡是多少,列出算式。並想個辦法用一個式子概括所有同學的想法。(x+23)

3、這裡的x代表什麼,x+23呢?通過看這個算式你能知道什麼?讓學生明白了x+23不僅代表老師的年齡,還表示老師比同學大23歲,由此發現含有字母的式子不僅可以表示老師的年齡,還可以表示老師與同學之間的年齡關係;發現不僅x在變,x+23的結果也在跟著變,但x+23之間的關係卻永遠不變,即用字母所表示的數量關係不變。

4、這個字母x表示的範圍又是多少?讓學生明白用字母表示年齡應有個範圍。

5、如果老師的年齡用b來表示,你的年齡可以怎樣表示?設計這一問題的目的是鞏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同時也瞭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便於有效指導。

猜年齡這一活動是從一般到個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x表示一個具體的歲數,x+23也表示一個具體的歲數,進而幫助學生真正理解x+23既表示老師年齡,也表示老師與同學的年齡關係,從而突破重點。

活動三:擺一擺。

通過擺小棒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和意義。

1、說規則:用小棒擺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想一想擺一個這樣的圖形需要幾根小棒,擺2個、3個、甚至更多個同樣的圖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列出算式並填在表中。同桌三人合作,一人擺、一人填表。

2、根據學生的彙報講解:像這樣數字與表示數的字母相乘時,乘號可以省略不寫,或用“?”來表示,同時數字要寫在字母的前面,讀作4a。

3、4a表示什麼?

(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簡寫規則,在辨析中加強理解和認識,這一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簡寫方法。)

4、如果窗臺上的花1瓶需要x元,那麼這些花共要多少元?

本環節的三個活動都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知不僅用字母直接表示一個量,同時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個量,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了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同時反覆感悟字母表示數的不同取值範圍,促進學生對字母表示不確定的數的理解,而且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簡潔明瞭的表述規律和公式,使學生充分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和作用,從而突破了難點。

環節三: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練習設計的趣味性與層次性。激起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達到鞏固深化的目的,共設計了4道相關練習題。

1、再次回到《數青蛙》的兒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補充完整。

2、用字母表示學過的所有圖形的計算公式。

3、動物氣象員:你們知道嗎,有些動物具有特殊的本領,能預告天氣變化的情況,被人們稱為“動物氣象員”。你們都知道有哪些動物具有這種本領?(出示)在某地,人們發現蟋蟀叫的次數與該地當時的溫度有以下的近似關係:用蟋蟀1分鐘叫的次數除以7加上3,就近似的得到該地當時的溫度。你能用帶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該地當時的溫度嗎?如果蟋蟀1分鐘叫了140次,該地當時的溫度大約是多少?

4、讀書節:這學期學校開展的讀書節活動,市圖書館、市新華書店為同學們捐贈了大批好書,據統計:(出示)

(1)捐贈的《西遊記》的本書正好是《科學家的故事》一書的2倍。

(2)《童話故事》比《西遊記》和《科學家的故事》的總和少60本。你能根據提供的資訊提出什麼問題並列出帶有字母的關係式?

5、總結。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體積與容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和表面積計算,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本課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也為將來學習體積、容積的單位和計算奠定良好的基礎。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掌握體積和容積的概念,理解“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2、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探索、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並感知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建立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依據教材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教學中要用到的課件、量杯、紅薯、土豆等是我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

而魔方、粉筆盒、橡皮泥等是學生要準備的`學具。

新課程標準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根據這一理念,教學中我採用實驗操作法、主體教學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把課堂完完全全地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我採用讓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

本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的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用烏鴉喝水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在學生看過烏鴉喝水的故事的影片之後,我提出兩個問題:聰明的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瓶子裡的水面為什麼會上升?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知原來是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把水擠上來了。緊接著,我又提問:教室裡還有像小石子這樣佔有空間的物體嗎?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小?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這節課的課題:體積與容積。

這樣用學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強烈慾望,也體現出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絡。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土豆和紅薯,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所佔的空間大。單憑眼睛很難作出判斷,怎麼辦?我把問題拋給學生,要他們先獨立思考比較的方法,然後在小組交流,最後彙報意見。

接著我讓兩個學生上臺進行實驗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臺下的學生可以給他們提建議):在兩個大小相同的量杯中放入同樣多的水,第一次讓學生觀察水面在哪裡,瞭解兩杯水是一樣多的。然後,慢慢將兩個物體放入杯中,讓學生進行第二次觀察,同時思考兩個問題:“兩個杯子的水面發生了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 “兩個杯子現在的水面不一樣高,又說明了什麼?”。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物體放入水中佔了一定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說明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在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的 基礎上,揭示體積的概念: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接著,我及時提問:土豆和紅薯,哪個體積大?哪個體積小?誰還能說說生活中什麼物體體積大、什麼物體體積小。並出示背投電視與液晶電視,臺式電腦與手提電腦,大哥大手機與超薄手機,它們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為什麼現在的電視、電腦、手機設計越來越薄呢?

(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合作等過程,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不同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不同,理解了體積的實際意義,同時感受到生活在不斷地變化。)

接下來我又引出“碗和水杯,哪個容器裝水多?”的問題,你們能設計一個方案並在小組裡動手操作進行比較嗎?

實驗方法是多樣的,如把碗裝滿水,倒入杯中,看滿還是不滿,或者把碗和杯子裝滿水,分別倒入兩個量杯中,看哪個量杯水位高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這時我揭示容積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為了加深對容積的認識,我再做一個演示:倒半杯水,這時候所裝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積?為什麼?那要裝多少水才是杯子的容積?

(這樣設計,使學生人人蔘與實驗,充分理解比較抽象的容積的概念,並且明白:容器所容納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積。)

為了區別體積和容積。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魔方和粉筆盒。讓他們比一比、說一說:它倆誰的體積大?誰的容積大?粉筆盒的體積和容積有什麼不同?

(這個片段的設計,使學生會區別體積與容積的不同,並懂得了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有容積,為實際應用打下基礎。)

為了體現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層次、形式多樣的練習:

一、基本練習。

這一層次有口答、選擇和判斷題。

這類題目的目的是趁熱打鐵,鞏固剛剛學習的基礎知識,加深對體積和容積概念的認識,練習的多樣化,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第二層次的練習,是動手擺長方體、小組合作疊硬幣、用橡皮泥捏不同的形體,比較它們體積的大小。

動手擺長方體,目的是使學生明白擺的小正方體多,所擺的長方體體積就大,為以後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作了良好的鋪墊;疊硬幣、捏橡皮泥的練習,是讓學生明白“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第三層次:提高練習

我設計了一個趣味比較:

胖子和瘦子誰的體積大?

這道練習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開放性思維。

四、評價體驗,交流心得。

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評價自我,評價他人,促進學生養成正確評價的觀念。

我的板書是這樣的。

意圖是:儘量用簡單明瞭的文字來表達重點內容。

我的說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執教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資訊窗1長方體的認識。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幾何知識的基礎上,第一次學習立體幾何圖形,因此,這一節課的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而且應該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形體觀念。

2、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在知識技能方面:使學生認識長方體並掌握其特徵。

在能力訓練方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及空間想象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在情感態度方面: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體會“實踐第一”的觀點,享受成功的喜悅。

3、教材重、難點:

重點: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難點:建立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二、說學生

五年級的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學生有了較強的自信心和強烈的表現慾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

三、說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作用,教學中向學生提供更廣更寬的操作、思維的空間,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做一做等實踐活動,逐步認識長方體的特徵,使學生成為認識活動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想通過以下四個環節來完成教學。

(一)溫故布新、創設情境

先複習了學過的圖形,從中認識到立體圖形。俗話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開始時學生的狀態便為本節課定下了基調。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以提問調動學生積極性,自由發言舉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為新課作好鋪墊。考慮學生對於面、稜、頂點的認識有困難,因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為進一步探討長方體的特徵奠定基礎。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探討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的特徵:讓學生先自己結合手中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完成導學案(一)考慮學生直接填寫長方體的特徵表有困難,先讓學生完成我們能發現:其實問題和長方體的'特徵表相近,只是這裡沒有涉及相對的面、相對的稜。同時也為小組合作完成長方體的特徵表打下基礎。

2、探討長方體稜的特徵是難點:讓學生在小組中完成,同時給每組準備了3種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小棒,每種顏色長度相等各四根,8個頂點。在拼擺前先讓學生給小棒分類,為給為長方體的稜分類打下基礎。學生提供一個操作、思維的空間。學生利用拼出的長方體,這樣能較好地理解、掌握長方體的稜和頂點的特徵。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學生通過自學課本瞭解,長方體的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相交於每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都可以叫做長、寬、高。

4、認識透視立體圖形:讓學生觀察講臺上的長方體紙盒,圍繞“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展開討論,引導學生不定位觀察、定位觀察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實線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虛線表示,幫助學生建立空間形體觀念。這樣的設計可以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難點。

(三)成果展示、演講交流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示導學案。師生共同理解問題,加深理解。

(四)歸納總結、提升拓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顧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深化對長方體特徵的認識過程。拓展:方形西瓜,學知識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穫?”“你想提醒同學們什麼?”等語言,讓學生感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五)反饋訓練、佈置預習

學生完成練習案

預習:正方體的特徵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P58旅遊費用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已有的知識,依據實際情況給出較經濟的方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2、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運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合作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依據實際情況給出較經濟的方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難點:

能依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談愛好

師:誰願意大聲地向同學介紹一下你的愛好?

師:猜一猜老師的愛好?(旅遊)

2、匯入新課

師:旅遊最需要準備的是什麼?(錢)都花在哪些地方呢?

師:通常我們把旅遊用的錢統稱為旅遊費用。

板書:旅遊費用

師:旅遊費用的多少是因人而異的,即使同一個景點花費也會不同。聰明的人往往會利用智慧節省很多錢。你們想不想當聰明人?

( 針對國小生求知慾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依據教學內容創設製造懸念,來誘發學生想揭密的問題意識。)

二、研究探討

1、單選方案問題探討

師:據我瞭解,你們最熟悉的王新運同學也很喜歡旅遊,而且還碰到了一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吧!

(放錄影1:母子倆討論旅遊方案 )

(有道是:“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國小數學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這種與學生密切相連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著一種多麼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師:王新運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你們敢接受這個挑戰嗎?請看大螢幕!

出示:旅行社推出兩種優惠方案

A 景園一日遊 B 景園一日遊

大人每位160元 團體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 每位100元

師:從旅行社推出的兩種優惠方案中,你瞭解了哪些數學資訊?

學生分析。

師:究竟選哪種方案比較省錢呢?

同桌兩人合作,先討論方法,再把思考過程寫在紙上。看哪個組最快。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學生彙報:(可能出現)

第一種: 第二種:(大力表揚)

A 4×160=640 4-1=3

640+40=680 3×60=180

B 5×100=500 選B方案

680>500

選B方案

(對方法奇特的給予鼓勵,對兩人有明確分工的更要大力表揚其主動合作意識)

板書: 4大1小 B

師:誰能總結一下我們的思考過程?

板書:計算 比較 選擇

師:同學們選擇的結果和王新運一樣不一樣呢?讓我們看一看。

(放課件2:結論)

師:看來你們的想法是一致的,不愧是好同學好夥伴。就在王新運與媽媽繼續商量準備的東西時,事情發生了變化。

(放課件3:三個老師加入)

師:三個老師家究竟要選哪個方案呢?這可累壞了王新運,我們能不能替他分擔一下呢?

出示:蔡老師家: 2個大人 4個小孩

王老師家: 3個大人 2個小孩

劉老師家: 1個大人 6個小孩

要求:選擇一個老師家,自己完成任務。

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彙報

教師板書: 2大3小 A 1大6小 3大2小

師:我們每位同學都能作出準確地判斷,不愧是聰明人!

那如果去6個大人3個孩子,你能很快地判斷嗎?

2個大人5個孩子呢?

你們發現了什麼祕密?

隨學生彙報板書: 小孩多 大人多

師:你們不僅通過計算、比較、選擇為四個家庭作出了較準確的判斷,還通過認真觀察、分析發現了規律,並加以運用,真厲害!

(現代教學論指導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創設師生互愛、人格平等、教學民主、生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因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保障。所以,教學時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師表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讓愛充滿著整個課堂,學生之間形成了和諧友好、互助、競爭的良好關係。課上,我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反饋、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為師生、互相合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

板書:發現 運用

2、組合方案問題探討

師:就在我們這邊熱列討論時,老師們那裡又發生了變化

(放課件4:組團去)

師:組團去,誰能快速口算一下他們去幾個大人幾個孩子呢?

出示投影: 組 團: 10個大人13個小孩

師:這麼多人去,怎樣選擇最省錢呢?

學生討論:AB組合方案

板書:靈活

(備用:如果去4個大人7個孩子,怎樣選擇最省錢呢?)

(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認識的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覆漸進過程。在新課引入時,教師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認知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衝突,從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產生探求新知的慾望。這樣由淺入深不斷施問的情境,誘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產生探求強烈願望。)

師:看來我們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不僅掌握了基本方法,還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選擇方案已達到最佳目的。

三、小結

說一說你有什麼收穫?

四、作業

1、回家向家長講一講我們今天探討的問題,讓家長了解我們的理財本領,並允許我們參加家庭理財活動。

2、運用我們智慧的雙眼,去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類似問題,並嘗試著去解決。下節課與同學進行交流。

(國小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絡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充套件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後,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P83的內容,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以及認識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同時又是後面進一步學習分數乘、除法以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根據新課標和教材內容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絡具體的問題情境,理解並掌握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2)、使學生能用分數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能運用運演算法則正確進行計算,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掌握什麼時候一次通分好,什麼時候分步通分好。

二、設計理念

(1)注重新課程理念的體現,主動讓學生參與。

(2)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並且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穫。

(3)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圖,鼓勵學生分析情境中的數學資訊和數量關係,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瞭解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進而列出算式。

2、討論具體的計算方法。教材中呈現了兩種計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進行計算,再組織討論和交流演算法之間的聯絡,明白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的觀察題、認真審題、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正確計算、概括總結、檢查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程式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式:複習匯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反饋總結。

(一)、複習引入。

首先讓學生回顧異分母的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相加減時,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則進行計算,得數能約分的要約分。有了知識的積累,緊接著出示4個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

這樣,我就很自然的引入本節課的學習:說“大家已經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今天我們學習新的知識。”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找準了新知識的起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各分數的意義。

(1)出示例2:在指導學生讀懂題意的基礎上,我重點抓住兩個環節,第一、正確理解題中分數的`意義,讓學生明白表示月季花和杜鵑花的面積的分數都是把花園的面積看作單位“1”,在求草坪面積的時候,則要把1當作被減數參加列式計算。學生在小組交流基礎上,

預設學生的答案一:可以用單位“1”,減去月季花的面積14 ,再減去杜鵑花的面積13 ,剩下的就是草坪的面積。 1 - 14 - 13

預設學生的答案二:先算兩種花一共佔花園面積的幾分之幾,再用單位“1”減去兩種花所佔的幾分之幾,可以得到草坪的面積佔幾分之幾。 1 - ( 14 + 13 )。

第二、探索分數混合運算的方法及順序。在例2列出算式以後,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這是由於學生已經能計算兩個異分母的加法和減法,應用已有的計算知識解決更復雜的計算問題,能積累計算經驗,發展計算能力。通過對算式的比較,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相同。加減混合運算是同級運算,運算順序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有括號時,先算括號裡的算式。

(評價: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比較、推理、反思、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發現了分數混合運算的方法和順序,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實踐應用

在在學生掌握了運算順序和方法的基礎上計算“練一練”裡的5/9+2/3-2/5,學生可能出現分步計算或一次通分計算兩種方法。前一種方法適宜多數學生,因為按運算順序可以分兩步計算,而且每一步計算都是兩個分數的加法和減法,與例1是銜接的,有利於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後一種方法把三個分數同時通分,計算可以快一些,學生中有能力採用後一種演算法的應該鼓勵。第二題讓學生先思考把哪個量看做一“1”,然後啟發學生列式計算。

(評價: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上述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的理解

(四)、反饋總結

1、今天學習了什麼

內容?成果的簍子中又裝了什麼新“果子”?說說看?

2、誰願意再說說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怎樣?在計算中要注意什麼?

(評價: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