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總五篇

說課稿4.16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總五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課內容: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P42-----P43《平均數》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平均數》這個內容被安排在《統計》這個單元之內,教材強調的是平均數的計算方法,而在本冊教材中,並非編者任意而為,它是在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之後進行教學的。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資料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學習數的知識,並不僅僅是為了達成求平均數的技能,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更顯重要。

三、教學目標: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制定的。

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結合例項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資訊,培養學生策略意識、觀察、動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驗運用已學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通過小組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四、教學的重、難點:

與老教材只強調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數產生的意義,它的功能與生活的聯絡,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難點是平均數在統計意義上的理解和認識。

五、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我力求體現以內容定教法,教法為內容與學生服務的宗旨,力求體現師生平等、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師生互動式的討論,使學生充滿求知的慾望。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易於操作的學具,鼓勵學生髮表自已的意見,使他們在合作中,討論中獲取有價值的資訊,並能運用新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步:創設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情境,以學生喜歡的問題引發新的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對平均數的需求。營造學習新知識的氛圍,引入平均數。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進行投籃比賽,每人投中的個數表示在條形統計圖上,要比較男生投得準一些還是女生投得準一些。由於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總個數顯然不合理。又由於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績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難對應著進行比較。在學生處於認知衝突的時候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自己提出應該求出男生與女生每人平均套中的個數才能比較。

第二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新課程提倡學生的主導地位,老師的引導地位,使學生主動得探究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新知會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機械的。在學生產生了對平均數的需求之後,就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該如何求兩個隊的平均得分,可以在紙上寫一寫、算一算,也可以用學具移一移。這裡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指出了不同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層次低的學生可以選擇老師提供的可以移動方片的學具,層次高的學生可以用列算式的辦法,從得出兩個班的平均得分。在反饋移動方片方法時,老師適時引出把多的分給少的,這樣的方法叫移多補少。在反饋列算式的方法時,讓學生明確先算出投中的總個數,再平均分給每一個人,介紹這種方法稱為“先合後分” 。

以上過程我覺得應該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相結合,清晰地過程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以及平均數的比較功能。在求平均數的活動中,探索演算法,瞭解平均數的意義。在這裡有兩種方法,移多補少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數。讓學生體會求平均數一般用先求和在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萬以內數的連加計算,學生已經在一、二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了萬以內數(三位數)的加減法,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安排的。學習本節課可以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充實和發展,為一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學習奠定基礎。

2、教材的編排意圖:

教材注重結合生活實際,用圖表形式呈現兩所國小捐書情況,創設“捐書活動”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抓住兩步計算的問題展開教學,教材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較大的思考空間,未計算前先要求學生估計結果和大致範圍,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難點是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已經掌握了列豎式計算三位數加減法的法則。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三位數連加的數目比較大,計算時容易發生錯誤,因此,本節課學生要通過探索活動熟知算理,提高計算正確率。再次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認真細心的計算習慣也是本節課的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情況,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發展從表格中獲得資訊,提出問題及估算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連加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運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用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等利用教材提供的資訊,讓學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時,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學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鋪墊:在計算三位數加減法時注意什麼?

一個簡單的問題引起了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同時也為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做了鋪墊。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獲取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然後通過自主探究、彙報交流的方式來解決三個問題:1。哪個年級捐的多一些?2。三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3。四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三)達標檢測

這一環節設計了兩個題(“練一練”第1、2題),促使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四)拓展延伸、回顧整理。

這一環節中先設計了課後的第3題,可以讓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然後讓學生通過回憶本節所學內容,對知識進行了梳理、總結。

六、說教學效果。

1、提出數學問題環節學生可能出現誰比誰多或少的問題。

2、本節課容量較大,學生計算量及數字大,可能會完不成學習任務。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六冊第二單元第二小節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和乘數是整十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為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也為本冊中第三、五兩個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學習作準備。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後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目標教學目標是教材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標準和尺度。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教學目標應在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品質三方面進行明確。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在弄清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計算的能力,滲透教學源於生活,我們要會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激發學生認真計算的熱情及善於探索、思考的學習品質。

3、重點、難點:重點: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難點: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學具準備cAI課件、每位學生一份作業紙。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因為課標上指出:國小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現實的、具體的問題解決,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願意並且想學數學。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絡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整堂課始終貫穿杭州遊玩這一情境,設計色彩鮮明的學生喜愛的“動物”和“過山車”等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去學習。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方法。因為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計算教學過多了強調運算、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課標》所倡導的今天,使我們清楚認識到:只有將計算教學置於現實問題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問題融於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才能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並且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心理學家表明:不經過學生個人親身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變成學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通過觀察課件中出示的小朋友們被售票員阿姨攔在“動物園”門口,針對誰能正確地並很快地回答售票員阿姨的比賽題,誰就能排在隊伍的前面,先進門看小動物時所設計的第二個過渡題,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具體問題情境,同時也設計了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逐步的加深對算理和法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鬆地獲得新知識。

四、說教學程式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經過設計而勾起學生求知慾望的教學,正如同垂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而問題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形成問題答案的慾望,從而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然後帶著小朋友去杭州遊玩,第一站到動物園,遇到買門票付錢的問題,向學生提問:我們班有53位小朋友,門票要8元一張,一共需要付多少錢?讓學生列出:53×8的算式,複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又根據小朋友進動物園時著急的心切,結合課件的情境,對學生講到:你們看,這些小朋友都想排到隊伍的前面,怎麼辦呢?瞧,售票員阿姨想了一個好辦法,她對小朋友說:“你們不要急,誰能正確地並很快地口答我的比賽題,誰就能排到隊伍的前面,先進門看小動物。”這時我設計了三道典型的口算比賽題:14×2、31×30、214×3(要求學生說口算過程);同時設計了四道根據乘法的意義寫出算式並說出結果的比賽題:1個532個533個5310個53並要求小朋友想想:3個53和10個53合起來是幾個53?這時,學生就會根據乘法的意義,13個53寫成乘法算式:53×13,這樣,

由複習舊知識自然地過渡到本節課的新知識,為講授法則和算理做好了知識上和心理上準備。

第二環節:自主參與,探究新知《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為學生提供了現實而又有趣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針對前面複習舊知得到的53×13這個算式,先揭示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算理,向學生提問:①你會說一說53×13的意義嗎?②53×13中的13可以分成幾部分?怎樣求出這兩部分的得數?根據學生的回答(先求53×3的積,再求53×10的.積,最後把53×3和53×10的積相加。)我進行板書,在豎式中分三個豎式標明乘的箭頭。535315953×3×10+530×13159530689159……53×3的積53……53×10的積(個位上零不寫)689然後提問怎樣把這三步寫在一個豎式裡呢?讓學生進行演算法的探討。根據學生的彙報,強調書寫格式,用個位上的3去乘53,乘得的積是表示159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53,乘得的積表示53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這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演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接著我對學生豎式格式的書寫進行了規範,並讓學生說說完整的豎式和分步計算的聯絡和區別,強呼叫豎式計算比較簡便。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在這一環節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生活問題和遊戲中,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計算解決身邊問題的活動經驗並在玩樂中進行鞏固。而且練習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這兒我設計了四大板塊:1、嘗試練習利用課件中的情境杭州遊玩到達第二站“未來世界”提出幾個問題:①、門票48元一張,要給我們班53位小朋友買門票共需要付多少元錢?②、進了“未來世界”後,我們班有38位小朋友要坐“過山車”,“過山車”每人要付16元,你能幫忙算一算這38位小朋友一共要付的錢嗎?③、這次杭州遊玩在小朋友們開開心心中結束了,我們現在要乘車回家了,可我們的司機師傅給我們接送真是太辛苦了,我們應該怎樣表示感謝呢?(付車費)那誰能幫老師算算;我們班小朋友和老師一共55人,每人要付26元的車費,我們一共要付多少元錢的車費給司機師傅表示感謝呢?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賦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2、鞏固練習出示小馬虎做題:52677557×43×13×29×36156xxxx75302208671515136469018251812小馬虎做的這四道題中,前三小題錯在對位上,第四道錯在計算的進位上。這題主要啟發學生不能當小馬虎,不能犯小馬虎這樣的錯誤,要求學生在發下的紙上找出錯的原因後訂正並交換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使學生在理解乘法意義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演算法,明確算理,激發學生認真計算的熱情,懂得認真計算的重要性。3、加深練習:聰明的小朋友,你們會填嗎?□84□×7□×□7□□□1□3□□□□□□□6□□□□這裡出示兩道填數題,對練習稍以加深,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4、延伸練習:由杭州遊玩結束,我向學生髮問到:下次我們全校小朋友都要來杭州遊玩呢,你能算一算我們全校216位小朋友,一共要付多少元錢的車費嗎?引出一道216×26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題目,讓學生大膽的猜想計算方法,激發學生探索、思考的慾望,為下節課的教學作好鋪墊。

第四環節:引導學生總結全課: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了什麼內容?再談談自己的收穫?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五、設計亮點:

第一,教學設計圍繞杭州遊玩這一情境,並從中滲入買門票付錢等生活問題,體現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教學過程利用鮮明的、學生感性的(動物、過山車等)課件,具有動態生存性。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合部分。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筆算535315953×3×10+530×13159530689159……53×3的積53……53×10的積(個位上零不寫)689板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半獨立的形式逐步完成的,它打破了板書由教師一手包辦,全盤授予的局面,這樣不僅美觀、簡潔,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簡潔美、邏輯美,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展了思維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1、筆算熱身賽,在這一環節,侯老師讓做起的學生站起來,然後通過答案又讓做對的學生坐下,最後讓站著的學生講解。我覺得這個方法很好,教師可以全面掌控學生聯絡的完成情況和正確率。

2、侯老師在引出題目的情境創設自然,感情真摯,讓我們覺得數學也可以有感情,並從中教育學生保護環境,珍惜野生動植物。

3、在課堂上,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而且不僅有教師評價,還有學生評價。“如果你是老師,怎麼評價?”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4、侯老師在要求估算“445+298”時,有位同學說450+300-7,老師處理的很好,他告訴學生這是另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在後面還提到按這位同學的方法算一算。

5、自己嘗試筆算後,請一位學生上黑板講解過程,侯老師還讓其他學生當小記者提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其中道理,處處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然後教師質疑,“1從哪來”“從哪一位算起”進一步強調一些關鍵問題,從而突破難點。

6、從學生的錯題中找素材,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

整節課下來,讓我們感覺教師只是問題引領,而學生在真正體驗做數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為大家展示的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課時《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本節課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是本學期新增教學內容,是學生在一年級直觀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來進一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為後面學習長、正方形的周長和麵積打好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十分重要。

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例項圖片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後,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來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接著,他們可以用尺量或用對摺的方法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最後,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為此我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長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稱;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聯絡和區別。

2、讓學生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獲得新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我認為本課時的重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難點是:學生通過觀察、驗證,自主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在教學中主要通過學生分組合作、動手實踐、討論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同時培養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空間觀念。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根據圖形新授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生本理念下的六步教學法這一教學模式來設計本課。

一、預習:完成前置作業

教師根據本課學習目標及重點,佈置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完成前置性作業,為新課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定向:出示學習目標,指名讀、齊讀

明確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並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加深對目標的理解。

三、討論:

1.出示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出示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是為了讓學生有目的的學習,明確自己做什麼,怎麼做,從而使討論變得更加高效、具體)

2.學生相互討論、動手操作,形成小組的意見。(這樣設計能夠讓學生充分交流,交流不同的理解、認識、方法,同時可以糾錯,優生幫差生釋疑解惑,繼而確定前置作業的正確答案。)

四、交流

1.指名小組臺前彙報、交流學習情況。(這一環節主要是彙報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講解解決問題的思路、解法、答案,通過這一環節初步生成這一節課的主幹知識)

2.其他小組適時補充不同的方法。(這一部分設計主要是解決在彙報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通過學生不斷的展示、質疑、補充,教師擇機對重難點、易錯點進行適當點播、提煉等。最後形成知識,主要通過這一環節,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五.檢測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通過畫一畫、猜一猜、折一折、剪一剪等多種形式的練習活動,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瞭解學生掌握的程度,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六、總結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談一談通過本節課學習的收穫,是一個知識的反饋過程,通過總結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再一次回固,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實現知識系統化。

總之,本節課我們十分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動手“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進行操作、觀察、探究交流,從而發現並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同時學生通過動手“做數學”,獲得數學知識,體會學習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能力。

以上就是我們三年組教師對這課的淺薄理解,不當之處,還請專家、領導批評指正,下面請張鳳玉老師為我們做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