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有關五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七篇

說課稿3.06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五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七篇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下午好

剛才,我們一起享受了一節家常課給我們帶來的質樸和美感,聽了大家的評課,我的第一感受是大家真不愧是各校選派來的骨幹,評課時實事求是、觀點鮮明且個性十足,我們的確需要這樣探討甚至爭論,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共同學習與成長,這是種很好的研討氛圍,也是熱愛語文課堂的老師們最好的平臺。

說到這節課,因為張老師之前忙於學校的各種瑣事,只花了一個星期去準備,所以我把這節課稱之為充滿美感的常態課。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去準備去雕琢,並非我們對待這節課的態度不端正,是因為家常課、常態課是張老師,還有我本人一直以來追求的理想課堂,雖然時間緊,張老師在這遍之前試講了二次,也就是一個星期之內共上了三次。三次課呈現出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但有共同點,語文味十足。 有語文味的課堂,我認為把握兩點足矣,一是盡顯語言文字的美,二是扣擊人文之美。這只是我自己比較狹隘的看法。下面我從這節課體現的五處美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自然之美。

一節好課,它不拒絕、不反對預設,我們的備課就是一個預設的過程嘛,但是我們的課堂本質上應該是生成的,包括整個教學流程,跟學生的互動和對話。這節課好就好在它的自然天成。張老師的公開課從來都是背粗案,簡案,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絕不用重複的學生。為的就是呈現一個生成的課堂。就拿今天的課來說,張老師往那一站,首先人美是返璞歸真的那種純淨的美;然後她一張嘴,聲音美極了,甘露一般,這是一種磁石般吸引學生的美;她一朗讀,節奏之美,語感之美顯現出來了,這種美帶給學生的是享受更是語文素養的薰陶,所以學生後面說寫的環節令人賞心悅目,簡直就是張老師的翻版,因為這個班她代了兩年,受其影響之深嘛。大家可能以為完美的流程,完美的表達背後似乎隱藏了太多的預設,其實不然,因為我聽了前面的試講,我有發言權,三節課在細小的環節上的處理都不盡相同,就連每個環節的時間分配上都不一樣,因為她更多的是在關注學生的發展,生成的東西一多,就有了今天自然狀態下的真實的課堂。

智慧之美。

美貌與智慧並存這種魅力,這種美是超乎尋常的。從課程設計上講,一開課張老師用“四五十年後,季老先生再回德國,他發出了怎樣的感嘆?”這有效的一問,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使問題直擊文章中心,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從整體入手,對整篇課文作了整體思考,這也就是我明天要講的閱讀教學的十種模式之一,主線貫穿式。從教學過程來講,這節課生成的東西多,張老師的智慧也就顯現得多,例如:

個性之美。

所謂個性,就是出眾。張老師的與從不同在於什麼?其一讀得與眾不同,從課題上就入手,把語文課的味讀出來。她用抑揚頓挫的朗讀藝術帶著孩子們用讀來詮釋文字的內含,給文字注入生命,去撞擊孩子們的心靈。她還通過範讀,引讀,接讀等多種方式蹲下身子參與到學生的朗讀之中。正是這種個人的素質魅力引領著學生有效地把朗讀訓練和理解課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又通過朗讀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寫花美的那段就體現得很好,如此帶著孩子在文字中走了個來回,大家都看得到效果嘛,從開課時讀題目的疑惑與驚訝到結束時讀題目的由衷讚歎,這就是孩子的理解與成長。

其二張老師用極具感染力的肢體語言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每個老師的教態是不同的,張老師那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不是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在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有了這般的親和力,學生肯定不畏懼,樂於閱讀,教學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豐富之美。

文章篇幅不長,大部分內容學生也不難理解,這節課最美之處是將工具性與人文性體現得淋漓盡致。首先是真正將語言文字的發展放在首位,將聽說讀寫落到實處。老師們不難發現,課中的學法指導無處不在,例如:在張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了邊讀邊思考;學會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學生學會了聯絡上下文和聯絡生活實際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解);學會了合作學習;學生還學會了運用課外資料來促進對文字的理解。

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必須是“文道同行”的。這節課的人文滲透有力度,不是在單純地講大道理,而是與工具性相結合,既練習了說、寫,又起到了思想引領,指導行為的作用。

再次,作業的設計也為這堂課增添了光彩,使課堂豐滿起來。課結束時張老師向大家推薦了有價值的.書籍,力求學生邁進更為廣闊的閱讀世界。

遺憾之美。

語文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

A上午我們講到了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對照起來,這節課中默讀的成份少點,靜思默想應該是高年級課堂中最常見的讀的形式,課如果一直處在高音區,不管是老師和同學,這樣肯定有點累,教得不輕鬆學得也不輕鬆。

B今天的課各個層面的東西都有,雖豐富卻顯得繁瑣了一些。這也不是張老師的問題,因為在試課後我們是希望張老師的課能夠將閱讀教學中應該注意的方方面面能儘可能多的展現出來,也就是這節課是純粹為了迎合我們這次閱讀教學的主題而量身設計的。本身我們是提倡閱讀課一課一得,抓住重要部分,帶著學生搞透徹的。C張老師是典型的淑女形象,課堂細而顯得碎,柔而顯得膩,這節課多了一丁點綿長,少了一份利索。各環節轉換得稍嫌繁重,例如

D學語文其實就兩點,就是多讀和多寫。有些文字根本可以不用講,可今天有的環節卻問過來,問過去,嚼過來,嚼過去例如在說寫奇特的句子時。所以,我們的孩子在課堂約後半節產生了審美疲勞。

E要想大幅度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有三個關健,一是對文字要有正確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的課堂實施。就這堂課而言,教育機智略顯單薄,例如在講花的美與多時,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一組課文中的第三課。品讀課文,腦海中逐漸浮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一個人獨自駕舟環繞世界旅行,在蒼茫的大海上以書為侶,享受著閱讀的樂趣。面對漫長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猶豫地選擇帶一本書上路。書如友,書似家,每讀一遍都像故地重遊,會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覆地讀一本喜愛的書,真像與一個朋友同船而行。

見多了博覽群書的高論,本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將一本書讀精-—”一遍又一遍地讀”。作者以獨自駕舟環繞世界旅行,只有選擇帶一樣東西娛樂的假設開始,引出自己的觀點。然後以新鮮的比喻,即反覆地讀一本書,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遊,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新的驚喜,來說明選擇的理由。然後繼續假設,列舉了“一遍又一遍地讀”的方式和方法,只要從不同的角度反覆地讀,就會常讀常新,百讀不厭。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精緻,語言淺顯易懂,角度新穎,表達獨特。作者通過層層遞進的假設和設問、反問,靈動鮮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層層剝筍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你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的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走遍天下書為侶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並受到啟發;二是體會作者是怎樣表明觀點的,他的說明方法及表達方式,體會假設、設問、反問、比喻等的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三是進一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本文教學的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學的難點是:理解反覆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

二、說學習目標

1、認識“侶、娛”等4個生字,會寫“侶、娛”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7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讀書樂趣,學習一些讀書方法。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2、繼續開展讀書的綜合性學習。

難點:理解反覆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通過讓學生讀書在讀中學習作者反覆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學習這種讀書的方法。從而對自己在讀書中的方法產生思考。

五、說課前準備

名人讀書的故事或讀書名言。

抄有重點詞句的小黑板。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1、一本好書,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歡閱讀,從童年時的“竊讀”,到季先生對讀書的見解,可以看出他們都善於從書中汲取營養。今天,我們學習第3課“走遍天下書為侶”。

2、齊讀課題。釋題。(侶:伴侶。)

3、用自己的話說說課題的意思。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大家幫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聯絡上下文理解。

4、默讀課文,想想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麼,在書上作批註。

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小組合作讀課文,交流: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的方法分別在課文的哪些段落。

2、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與大家交流讀懂了什麼。

3、課件出示關鍵句子:

a.“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經見過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見面時,你還會說:‘真想不到你懂這個! ’”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過了多少年,你還會說:‘我怎麼沒注意過,燈光照著那個角落,光線怎麼那麼美!’”

把這些句子多讀幾遍,再充分說說自己的感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發表不同的見解。)

4、齊讀第6自然段,聯絡上下文說說“新東西”指的是什麼。

5、有感情地朗讀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課時

激趣讀文,深入感悟

1、朗讀課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讀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讀那本書的方法到底是怎樣的?從哪些詞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讀。(抓住“首先、然後、最後”這三個表示順序的詞語感悟。)從這“一遍又一遍地讀”,你們感受到什麼?

3、聯絡實際交流作者讀書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後……最後……”說一說。

4。默讀最後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書比作一位朋友,還比作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比

比?這樣比的好處是什麼?

5、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積累運用,昇華認識

1、畫出自己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試著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與夥伴比賽,看誰記得又快又牢,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讀一本書的方法對你有什麼啟示?說說如果有一本書陪伴你去旅遊,你會怎樣去讀?(用上首先……然後……最後……)

3、還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交流。

拓展活動

1。讀一讀“閱讀連結”——《神奇的書》,把自己的感受用幾句話寫下來。

2。向大家介紹你怎樣讀一本自己喜愛的書,並說說你喜愛它的原因。

佈置作業

1、背誦第7自然段。

2、抄寫生字詞。

3、完成課後“小練筆”。

說板書設計:

走遍天下書為侶

書是:伴侶、朋友、家、故地……

一遍又一遍的讀:首先 然後 最後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以歷史記載過的一個小故事引入,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隨後通過詳細敘述張騫通西域的故事,向讀者介紹了絲綢之路開闢的過程。最後點明瞭絲綢之路發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課文第四自然段是一個過渡段,它巧妙地把開闢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過程這兩部分內容銜接起來。

二、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瞭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闢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通過反覆讀課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3、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複述課文。

教學重點:

①瞭解張騫被稱為外交家、探險家的原因。

②學會複述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教法建構主義教學法

四、教具準備<<絲綢之路>>網路課件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直入課文。

1、匯入。

連線視訊:(展示各種華美的絲綢面料,過渡到絲綢面料的衣服),由欣賞絲綢的風采匯入,引起學生思考“絲綢是怎樣被世界認識的?”

2、自讀課文。

(二)、質疑解疑合作探究

1、課中質疑,直指重點。

課件連接出示地圖,顯示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有七千多公里。

2、學生就課文內容介紹當時的交通條件:(電子課文顯示)“沒有公路鐵路,沒有汽車飛機。羅馬位於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還隔著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由此引起學生思考,並提出疑問:

中國絲綢究竟是怎麼運到歐洲去的呢?

那是一條什麼樣的路?是誰開闢的?

為什麼稱張騫為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

張騫是怎樣開闢絲綢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在文中舉了哪些事例來說明“畢生的精力”這一詞?

3、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課前所查資料思考問題,邊讀邊作批註。然後學生聯機討論,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的`功能,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能力。

4、交流後反饋,並完成練習:

(1)()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俘虜→被軟禁草原(),後來逃到西域→()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長安→漢武帝再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烏孫國共同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這條路以()為起點→經過()→一直通向()。

(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是在熟悉課文內容下,通過研讀第四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電子課文顯示:“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到達羅馬各地。歷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為了開闢這條道路,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1、2、3句為第一部分,最後一句為第二部分。引導學生理解: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問題,後半部分則和下面的自然段有關。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開闢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闢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後的自然段連線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2、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提供的網路環境和多媒體手段創設情景,啟發學生研讀重點詞句: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羅馬位於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還隔著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2)從“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

(3)“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燕陣向南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

(4)從“忍受著炎熱和乾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

結合相關圖片和視訊《絲綢之路》,引導學生想象:在這十一年中,張騫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難和誘惑,他是怎麼想的。體會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愛國情懷,從而理解“為什麼稱張騫為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

3、全班交流。協作討論反饋,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指導朗讀相關句段。

(四)情感昇華

1、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段。

觀看視訊(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意義)。

2、瀏覽網頁:(交流物品)

3、學生結合課文和收集的資料談“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4、練習。(網頁出示)

填空:有了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和四大()開始陸續西傳。西域的()、()、()以及()、()、()藝術也傳到了中國。

5、總結:絲綢之路是連線古代東方與西方文明的紐帶和文化走廊,將四大文明古國串聯起來,組成一個橫亙亞非歐三大洲的歷史文化大舞臺;絲綢之路有恢弘壯麗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瀾壯闊的宗教民族融合,給後人留下了無數激動人心的歷史畫卷和不盡的歷史之謎。

絲綢之路在等待著我們去了解,去探索……

(五)課外延伸

1、留言板:寫下你學習課文後的感想和收穫、或者是你所瞭解到的自張騫出使西域後絲綢之路的發展情況。

2、給學生提供相關網址及主要搜尋引擎,瞭解自張騫出使西域後絲綢之路的發展。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談禮貌》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訴我們: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人交往的時候,以禮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是:“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把讀的主權還給學生,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讀書。”根據這些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以下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禮貌待人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從國小會以禮待人,養成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

3、教學重、難點:

懂得禮貌待人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學生從國小會以禮待人,養成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這一重點的確定是根據教材編寫特點決定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質疑問難,展示探究,在讀中體會感情,明白禮貌待人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從而養成以禮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

二、說學情。

作為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幾年的語文學習中,已習慣懂得按一定的預習方法預習課文。學生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這樣,課堂上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輕鬆。

三、說教法學法。

本課主要採用學案導學的教學方法。學習本文的三個小故事要從以下三點入手:a、劃出描寫人物態度和語言的詞句,能有感情地朗讀;b、在表演中體會禮貌的好處;c、能講出每個故事重點要說明的道理,並能聯絡實際,對比自己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收穫。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採取談話匯入,讓學生感受到文明禮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並提出問題,文明禮貌有什麼好處?接著板書課題,走進文字。通過複述回顧,讓學生明確本課作者的觀點以及作者所舉的三個事例:問路、踩裙、理髮。

(二)設問導讀。

在本課,我圍繞三個故事設計了三個問題:讀故事,學知識,明道理。

引導學生抓住故事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去感悟人物特點。在這個環節中,我認為既鍛鍊了小組之間成員的默契度,也增加了全班同學的凝聚力,也讓他們在分角色朗讀、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禮貌待人的好處。

(三)展示交流。

1、故事交流。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把學習的主權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能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文字,在交流展示的環節中,教師只需要予以指導、點撥。對於學生的表演,通過生生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知識源於不斷的積累。

開啟你的知識庫,展示一下自己吧!請你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禮貌待人的事例,並寫出有關禮貌的名言、俗語或成語。

學生暢所欲言,在班上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課下蒐集的小故事,聯絡生活實際,真正感受到禮貌待人的好處。語文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天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正所謂“厚積而薄發”。因此,在這裡,我讓學生交流古今中外一些有關禮貌的名言、俗語和成語,讓他們養成積累名言警句、俗語、成語的好習慣,這樣的學習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四)達標檢測 拓展延伸。

語文來源於生活,更要運用到生活中去。通過讀寫練習來鍛鍊學生的靈活應用能力,也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鞏固。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草原》這一課,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上好這堂課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說教材】

《草原》是一篇寫景狀物、抒情言志的範文,在本組教材中佔重要地位。因此,我認為本課的教學要求:一是讀懂課文,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二是品讀課文,談出自己的見解。三是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找出課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並理解句子中把什麼比做什麼。四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本課分兩課時進行教學,我設計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為:學會字詞,理解句子並體會思想感情;瞭解草原的遼闊壯美,受到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嘗試談出自己閱讀時的理解和感受,這是教學的重點。

【說教法】

以學生為主體,靈活選擇教法,大膽放手,嘗試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適當引導運用以下教法:

(一)導讀法。

①導預讀,激發學習興趣;

②導感知,理解清文章條理;

③導理解,嘗試自讀自悟;

④導運用,注重知識遷移。

一句話,本課的教學設計和施教之功主要體現在導讀二字上。

(二)演示法。讓學生邊看錄影邊聽誦。這樣既縮短了學生的生活距離,又為認識草原的遼闊、秀美了借鑑,具體生動的影象把學生帶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了語言文字。

(三)談話法。在教學中的分段學習、理解內容等過程,我多處採用談話法,讓學生自讀討論,再以自由談話的方式彙報自己的收穫。這樣,學生所理解掌握的內容能得到及時反饋,使學生在談話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這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認識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因此,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一)預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主要是感知語言,因而在預習中注重讓學生反覆誦讀,領會文意,提出問題,同時,查閱與課文有關的資料。

(二)思維方法的指導:教學中,我通過分析、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的內在聯絡,誘導學生學會由表及裡地思考問題,如走了許久,遠遠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一句,我引導學生從標點符號入手,注意句中為什麼用!。體會作者見到河時,那分驚喜,這樣的逐層設疑理解,能掀起學生層層思考的漣漪。

(三)讀書方法指導:我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是: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景物特點;品讀精彩語段,說出自己見解;大聲朗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分析表現手法,用以指導寫作。

【教學過程】

本課時教學,我注重讓學生大膽嘗試,自讀、自語、自動地發展。

(一)嘗試預讀,激起閱讀興趣

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草原美景的圖片,上課時用實物投影展示給大家看,再放錄影,讓學生邊看邊想象,最後依據預習中提出的要求,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並嘗試著在旁邊註上自己的體會。

(二)嘗試感知,理清文章條理

1.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2.理清條理: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敘述的?

(三)嘗試感悟,談出自己見解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以質疑研討為主線,以自主發展為靈魂的教學思想,學生大膽嘗試,問題讓學生提出,疑問讓學生自己討論,方法讓學生自己歸納,教師則點撥關鍵處,

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然後討論,你認為哪句話最美?美在哪?

2.仔細品讀課文,嘗試大膽說出自己的體會和收穫。

3.嘗試有感情朗讀,體會草原的遼闊壯美及作者喜愛之情。

這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點撥一些重點詞句。如: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都像很無邊的地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裡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體恰當地描繪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嘗試運用,注重積累、遷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細讀一讀,說一說句子把什麼比作什麼。把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2.觀察一處景物,寫一段話,用上打比方的表現手法。

【教後總結】

本堂課,我重點採用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沒有繁瑣的一問一答,沒有教師瑣碎的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自讀、自悟,課堂上書聲琅琅,議論紛紛,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及特點:

這篇文章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四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於通過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表達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簷下躲雨、你總不好意思趕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這種理所當然的藉口、自我安慰、在書店裡開心地讀下去、有幾分童稚、還有幾分詭異。在竊讀這種氛圍中一方面享受閱讀的快樂,一方面還要時刻關注周圍的環境、非常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我的心情變化,使人如臨其境。

此外、作者還善於用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我跨進店門、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鑽過去。喲、把短髮弄亂了,沒關係、我總算擠到裡邊了……等等。

選擇這篇課文、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通過動作和心理活動、將竊讀滋味具體化的寫法:三是受到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閱讀的興趣。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人物心理活動、動作的語句朗讀與理解,揣摩人物思想情感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圈劃和討論等方法體會作者竊讀的滋味。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熱愛讀書、渴求知識的精神。

教學重點:劃出並且有感情地朗讀描寫竊讀時心理、動作的語句,體會與理解作者竊讀的滋味。

教學難點:揣摩人物情感變化。

三、說教法: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齊讀、賽讀、小組讀、男女學生賽讀等方法讓學生感悟作者平實、自然、柔美的風格。

2、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小組的集體智慧、自主學習、勇於提出自己的意見、讓小組內成員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四、說學法:

教給學生學法是很重要的,本節課上課前給學生講好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心到、眼到、口到,積極讀書,抓住文中描寫的細節、重點。

2、朗讀法:指導學生各種形式的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高爾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則格言進入題目解讀、由竊讀的意思進入文字學習。

(同學們:偉大的作家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讀書。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林海音孩童時代那奇特的竊讀生活吧。首先、看看題目、竊字的原意是指什麼

竊讀又是什麼意思連起來、竊讀記可以解釋為……)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讀書的名言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文字,做到由已知知識到新知識的過渡。

(二)、整體感知

快速默讀全文,找一找:作者是用怎樣的方法來竊讀的。試著用一兩句話分別概括出來。讓學生初讀一遍課文,鍛鍊他們的閱讀理解歸納能力。

(過渡語:好的,下面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找找看作者究竟是怎樣竊讀的?並試著用一兩句話概括。四人小組交流)

貼在大人身邊來竊讀

下雨天竊讀

飢腸轆轆地竊讀

(三)、品讀賞析

(過渡:通過剛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時候想出了許多方法來竊讀。那麼有誰能很快找出課文中集中體現作者竊讀時心情的語句呢?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1、學生小組合作劃出描寫作者竊讀時心理活動、動作等詞語或語句,並簡單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自己小組內各成員的各種觀點,交流他們各自喜歡的段落,擴大他們的思路。

追問:作者又是如何表現他的快樂和恐懼的?

2、學生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四)整體把握,情感昇華

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後,結合生活實際,仔細揣摩“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並受到啟發。吃飯長大,是指身體對物質的需求,讀書長大,是指精神的成長,心靈的`成長。糧食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一個知識與智慧不斷增長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學生從小就要熱愛讀書,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

六、設計思路

文字成為學習活動的載體而不是學習活動的最終目的、這樣設計始終把語文素養的提高放在顯著的位置。學生的小組討論環節,讓學生時刻處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都在學習過程中會有積極的思維活動,都在為本小組的榮譽貢獻自己的力量,並且學生始終都在自我反思、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思路,使用多種學習方法。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鳥的天堂》是長春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版的課文。課文記敘了作者和他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不同景象。全文按作者遊覽的順序記敘的,先寫了作者和朋友們划船出去遊玩;然後寫了作者和朋友們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景象;接著寫了作者和朋友第二天又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看到的景象;最後寫了作者對“鳥的天堂”的留戀和讚美。根據本冊教材的編排,本組訓練重點是“事物的靜態和動態”,在設計本篇課文的教學時,圍繞重點訓練專案制定如下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三個生字:梢、暇、戀。

(2)學會本課幾個新詞:留戀、展示、顫動南國、應接不暇。會用“應接不暇”、“陸續”造句。

(3)理解本課重點句:

① 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棵大榕樹,樹幹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

②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③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1、能力培養目標。

(1)訓練學生學習按作者遊覽順序理清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靜態與動態描寫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作文能力以及閱讀、思維能力。

2、思想教育目標。

認識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體會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薰陶。

三、說重點、難點。

1、說重點:

(1)瞭解大榕樹的外形特點,體會“鳥的天堂”的含義。

(2)學習作者描寫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2、說難點。

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1)、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

(2)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3)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根據教材的編排和本文的重點、難點,教師在教學中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三、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設想:

1、在教學形式上,採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

為了把學生帶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我通過形象的語言描述和多媒體錄影,設定了以下兩處情境:情境(1):伴隨著音樂的錄音,播放大榕樹的錄影片斷,使學生進入“我”欣賞大榕樹的情境中。情境(2):伴隨著音樂的錄音,播放大榕樹上群鳥紛飛的錄影,使學生進入“我”欣賞鳥兒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2、把質疑問難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培養學生帶著問題學,針對問題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在語言文字訓練中,讓學生讀、思、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詞語訓練中,用解釋、聯絡上下文等方法,讓學生把詞語置於具體語境中,體會其內涵。把詞語教學與對課文的理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學生對詞語的感知能力,有利於今後遷移運用。

4、寫一份廣告詞,向他人介紹“小鳥天堂”的景色。開發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鼓勵學生創新。

四、說學法。

在教學前,教給學生用“讀、劃、思、議”的方法認真預習。通過讀,讓學生有所思,再思考之後,劃出重點句,議出文章的訓練難點。

在學習中,藉助配樂朗讀,運用圖文對照的方法,理解課文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能力。

五、課時安排。

根據上述內容,本課安排三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設疑、析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作者遊覽順序。教授學習方法,完成課後第一題;第二課時,從中心句入手,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深入理解課文,瞭解作者描寫靜態和動態的方法。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完成課後第二、三題;第三課時,圍繞重點內容,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完成課後第四、五題。

六、說教學過程

(1)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沒看到一隻鳥看到了什麼?

(2)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樣描寫榕樹的?

在學習中,教師藉助投影讓學生理解“枝幹又生根,有許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 弄清 “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體會榕樹的茂盛。想象樹葉綠得耀眼。綠得發亮。充滿活力,從而感受榕樹的蓬勃生機。在學習中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之所以會有的這樣的景象。是因為南方氣候溼潤,加上榕樹正處於生長旺盛時期,所以枝繁葉茂,每片葉子都充滿生機。

在學習這一部分時,引入作者的描寫方法------靜態描寫,教學中設計下述問題:

(1)你讀懂了那些描寫榕樹的詞或句?這樣描寫有什麼好處?

(2)這些詞句都說明了什麼?是什麼描寫方法呢?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出示圖畫投影片,讓學生看榕樹近景,再出示描寫榕樹的詞句投影片,引導學生體會榕樹之“大”,說明生長年代已久遠。在教學中,教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體會,並及時指導朗讀,從而使學生體會到靜態描寫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中的理解重點句子的(1)(2)和能力目標。

三、結方法,放手自學。

在教師引導點撥學習了靜態描寫之後,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方法,運用總接觸學習方式、法,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劃出重點詞句,同學間互相討論、思考、議出疑難問題學習作者動態描寫的一部分。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引導:

(1)作者的感受怎麼會發生變化?為生麼兩次看到的景象不同?

(2)和寫榕樹比較,作者寫鳥採取了什麼方法?

(3)本文最後一句話中,第一個“鳥的天堂”為什麼加引號?第二個為什麼不加引號?

通過上述問題讓學生自學動態描寫,體會眾鳥紛飛,大小不一、顏色各一、動作千姿百態,有的飛,有的叫。有的拍翅膀,使人應接不暇的熱鬧場面,以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自學能力。在學生自學中,教師藉助電教手段,播放眾鳥紛飛的錄影,加深學生體會從靜到動的壯觀景象。學生課文之後,進行配樂朗讀,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完成思想教育目標。

五、再讀全文,遷移深化

《鳥的天堂》是本組中的第一篇課文,要真正落實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教師藉以配樂朗讀外,再自己從反覆品讀中體會,從電化教學的觀看中對比,體會作者抓住榕樹靜止不動的特點進行靜態描寫,抓住鳥兒活潑好動的特點進行動態描寫,這一靜一動互相映襯,突出了“鳥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既可以概括課文內容,有突出了重點,便於學生記憶,符合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特點。

12、鳥的天堂

榕樹 枝 幹 根 葉(靜態)

鳥 形 色 聲 姿 (動態)

七、 自選練習

教師出示以下不同形式的練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任選其中一項,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課中自己喜歡的好詞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來;

2.畫鳥的天堂:根據文中描寫的情景來畫鳥的天堂,可插入簡短的文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