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必備】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說課稿9.57K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科版國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第四章第3節《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的第1課時。對於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與學生現實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與學生現實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在國中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實際應用在國中數學應用問題中極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應用的繼續,又是二次函式學習的基礎,它是研究現實世界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的重要模型。從巨集觀上來看,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以及分式方程等知識,感受了方程模型的作用和價值,積累了一些用方程解決問題的經驗,從微觀而言,學生已經學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作為第3節第一課時承上啟下,直接影響後續的學習效果。本節課以實際問題為載體,藉助有一定挑戰性和思考性的現實問題情境,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研究,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體現數學建模的過程幫助學生增強應用認識。

然而,對於國中學生來說他們比較缺乏社會生活經歷,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較弱,將實際問題提煉為數學問題是我們老師實施教學設計方案不容忽視的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分析

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根據新課標對方程的具體要求和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的特點,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分析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係,並能夠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知道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和關鍵所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是刻畫客觀世界的有效模型,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在實際問題中尋找等量關係,建立方程

難點:分析問題尋找等量關係

三、教法與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課堂中,通過提供適當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的反思,引起學生必要的認知衝突,從而讓學生最終通過其主動的思辨建構起新的的認知結構。

四、教學流程

一)課堂結構:

創設情境——互動探究——新知建構——練習鞏固——小結提升

一)教學簡要過程

1、創設情境

1)一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是216cm2,求這個長方體的稜長。

2)一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24cm2,兩條直角邊的差是2cm,求兩條直角邊長。

設計意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外部刺激喚起主體的情感活動時,就更容易成為注意的中心,由此我選了這樣的建模較為的問題情境,提高學生探究慾望。

2、互動探究

問題串:

1.通過學生自己獨立審題,找尋等量關係:稜長2×6=216cm2

直角邊×直角邊÷2=24 cm2

2.如何設未知數,列方程?

3.怎樣解方程?方程的解是否都符合題意?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使學生感受到,先審清題意,抓準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找出相等關係,再設未知數和列方程,有利於理清思路,降低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難度,從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3、新知構建 例題講評

例:課本P94,組織員工旅遊問題。

這一問題源於生活,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但數量關係較為複雜,所以對題意的理解尤為重要。請學生獨立審題,並設計問題:人數會超過30人嗎?實際人均費用為多少?實際人均費用,人數與總費用有怎樣的等量關係?怎樣設未知數,列方程?在層層遞進的問題串下幫助學生理清數量之間的關係,突破難點,建立數學模型。得到方程:[800-10(x-30)]x=28000,解方程,並引導到學生檢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實際意義:“人數多於30人且不超過40人”與“人均旅遊費用不得低於500元”。經歷審、設、列、解、驗、答六環節,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以及嚴謹客觀的良好思維品質。

4、變式練習

變式:該公司有組織第二批員工到龍灣風景區旅遊,並支付給旅社29250元,求該公司第二批參加旅遊的員工人數。

九年級學生已經有較強的知識遷移能力,通過變式練習,類比例題的解題思想方法進而幫助學生加深對新知的理解,提高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

5、小結提升

學而不思則罔,最後引導學生回顧收穫與交流感悟,幫助形成知識體系。

1)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審、設、列、解、驗、答。

2)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尋找等量關係。

提升:某學校會議室的地面是一個長方形,長比寬多一米,用320塊邊長為25釐米的正方形瓷磚恰好可將地面鋪滿。求會議室地面的長和寬。

作業:P99 1、2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方法的核心是強調學習者是一個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構建者。本節課,從審題,到找等量關係,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動都從學生實際出發,藉助適當的問題情景或例項促使學生反思,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從而讓學生最終通過主動的思考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構思,不到之處請多多指正。

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我說課的課題是《任意角的三角函式》,內容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④(必修)第1、2、1節。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三角函式是描述週期運動現象的重要的數學模型,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三角函式的定義是在國中對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以及剛學過的“角的概念的推廣”的基礎上討論和研究的。三角函式的定義是本章最基本的概念,對三角內容的整體學習至關重要,是其他所有知識的出發點。緊緊扣住三角函式定義這個寶貴的源泉,可以自然地匯出本章的具體內容:三角函式線、定義域、符號判斷、值域、同角三角函式關係、多組誘導公式、多組變換公式、圖象和性質。三角函式的定義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函式這一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它又為平面向量、解析幾何等內容的學習作必要的準備。三角函式知識還是物理學、高等數學、測量學、天文學的重要基礎。

三角函式定義必然是學好全章內容的關鍵,如果學生掌握不好,將直接影響到後續內容的學習,由三角函式定義的基礎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決定了本節教材的重點就是定義本身。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嘗試類比、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三角函式的符號規律。

教學難點:任意角的三角函式概念的建構過程。

教學關鍵: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座標系;六個比值的確定性(α確定,比值也隨之確定)與依賴性(比值隨著α的變化而變化)。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及學生學習能力

1、學生在國中時已經學習了基本的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掌握了銳角三角函式的一些常見的知識和求法。

2、學生的運算能力較差。

3、部分同學對數學的學習有相當的興趣和積極性。

4、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發展不夠均衡,必須在老師一定的指導下才能進行。

四、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使學生正確理解任意角的正弦、餘弦、正切的定義,瞭解餘切、正割、餘割的定義;

2、能力訓練目標: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發現”與“形成”的過程,培養合情猜測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滲透數形結合和類比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教學理念和方法

教學中注意用新課程理念處理傳統教材,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僅要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而且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師生互動,教師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揭示本質、經歷過程。

根據本節課內容、高一學生認知特點和我自己的教學風格,本節課採用“啟發探索、講練結合”的方法組織教學教法,在課堂結構上,設計了①創設情境——揭示課題②推廣認知——形成概念③鞏固新知——探求規律④總結反思——提高認識⑤任務後延——自主探究五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式及設想

總體來說,由舊及新,由易及難,逐步加強,逐步推進,給定定義後通過應用定義又逐步發現新知識,拓展、完善定義、

先由國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過度到直角座標系中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再發展到直角座標系中任意角三角函式的定義。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問題1:在國中我們學習了銳角三角函式,那麼銳角三角函式是如何定義的?

【設計意圖】學生在國中學習了銳角的三角函式概念,現在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式,又是一種推廣和拓展的過程(類似於從有理數到實數的擴充套件)。溫故知新,要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就要從源頭上開始,從學生現有認知狀況開始,對銳角三角函式的複習就必不可少。

問題2:角的概念推廣之後,這樣的三角函式定義還適用嗎?

問題3:若將銳角放入直角座標系中,你能用角的終邊上的點的座標來表示銳角三角函式嗎?

留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或自由討論,教師參與討論或巡迴對學困生作啟發引導。

能表示嗎?怎樣表示?針對剛才的問題點名讓學生回答。用角的對邊、鄰邊、斜邊比值的說法顯然是受到阻礙了,由於前面已經以直角座標系為工具來研究任意角了,學生一般會想到(否則教師進行提示)繼續用直角座標系來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式。

【設計意圖】

從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出發,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進行必要的啟發,將學生思維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創造”征程。

教師對學生回答情況進行點評後佈置任務情景:請同學們用直角座標系重新研究銳角三角函式定義!

師生共做(學生口述,教師板書圖形和比值)。

問題4:對於確定的角,這三個比值是否與P在

的終邊上的位置有關?為什麼?

先讓學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觀判斷,再引導學生觀察右圖,

聯絡相似三角形知識,探索發現:對於銳角α的每一個確定值,

六個比值都是確定的,不會隨P在終邊上的移動而變化。

得出結論(強調):當α為銳角時,六個比值隨α的.變化而變化;但對於銳角α的每一個確定值,六個比值都是確定的,不會隨P在終邊上的移動而變化、所以,六個比值分別是以角α為自變數、以比值為函式值的函式。

(二)推廣認知——形成概念

將銳角的比值情形推廣到任意角α後,水到渠成,師生共同進行探索和推廣出:任意角的三角函式定義。同時教師強調:由於弧度制使角和實數建立了一一對應關係,所以三角函式是以實數為自變數的函式,對數學學習能力較好的同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教師指出:sinα、cosα、tanα的定義域必須緊扣三角函式定義在理解的基礎上記熟,cotα、cscα、secα的定義域不要求記憶。

(關於值域,到後面再學習)。

【設計意圖】定義域是函式三要素之一,研究函式必須明確定義域、指導學生根據定義自主探索確定三角函式定義域,有利於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它、應用它,也增進對三角函式概念的掌握。

(三)鞏固新知——探求規律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進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

例1、已知角的終邊過點,求的六個三角函式值

要求:讀完題目,思考:計算什麼?需要準備什麼?閉目心算,對照板書,模仿書面表達格式。

鞏固定義之後,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以鞏固和加深對三角函式概念的理解,通過課堂積極主動的練習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2、求的正弦、餘弦和正切值。

分析:終邊上有無窮多個點,根據三角函式的定義,只要知道終邊上任意一個點的座標,就可以計算這個角的三角函式值(或判斷其無意義)

師生探索:緊扣三角函式定義求解,首先要在終邊上取定一點。終邊在哪兒呢?取定哪一點呢?任意點、還是特殊點?要靈活,只要能夠算出三角函式值,都可以。

取特殊點能使計算更簡明。

等待學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式定義後,觀察、分析初、高中所計算的函式值有何變化,讓學生意識到三角函式值的正負與角所在象限有關,然後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三角函式定義來分析,從而匯出三角函式值的正負與角所在象限的關係,進而由教師總結符號記憶方法,便於學生記憶。

【設計意圖】判斷三角函式值的正負符號,是本章教材的一項重要的知識、技能要求、要引導學生抓住定義、數形結合判斷和記憶三角函式值的正負符號,並總結出形象的“才”字元號法則,這也是理解和記憶的關鍵。

(四)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及其定義域;⑵三角函式的符號規律。讓學生通過知識性內容的小結,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通過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五)任務後延——自主探究

學生經過以上四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及三角函式的符號規律,有待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因此我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設計了有層次的作業,其中思考題的設計思想是:綜合練習鞏固提高,更為下節的學習內容打下基礎,同時留給學生課後自主探究,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以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

七、簡述板書設計。

cotα、cscα、secα的定義寫在sinα、cosα、tanα的左下方,突出本節重要內容的主體地位。

結束: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上說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認識幾分之一》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學好。“認識幾分之一”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學時可以藉助多媒體課件和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通過演示和學生的操作,使學生逐漸形成分數的正確表象,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化抽象為具體、寓枯燥於趣味,使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為以後學習分數和小數等知識打下的基礎。

二、說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情感教育三者的統一以及數學知識掌握的要求,加上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生的瞭解,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方面。

1、知識目標:知道分數的產生,瞭解分數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價值;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探索意識,合作意識得到發展。

3、情感目標: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

重點和難點的確定 :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難點:認識幾分之一。

三、說教法與學法:

1、說教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本課教學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採用啟發誘導式的教學法,穿插講授、自學、練習等方法,通過動手操作、課件演示、觀察、估計、比較、歸納、鞏固的程式,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把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動手、觀察、發現、探索、應用的過程,使整個教學遵循了由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學生是初次接觸分數,根據直觀性原則,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圍繞教學內容、教學重點、練習內容,自制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通過電腦媒體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增強學生的感知力,充分認識幾分之一。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完成教學任務和練習,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說學法。

(1)有意識地教給學生獨立探索知識的方法。先是實物演示分的過程,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摺一折、塗一塗,表示出長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學生通過對直觀形象的認識後,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義。然後讓學生自由摺紙、塗色,交流結果,自己用分數表示出來,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2)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本節課精心選擇的合作學習的內容,都是對個體而言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合作成為了學生自發的要求。此外,合作前注意講清楚合作的方法及要求,讓學生人人都有事可做,使合作學習不至於流於形式。

(3)有意識地設定由易到難的聯絡使學生逐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練習涵蓋了塗一塗、畫一畫、比一比,折一折,猜一猜多種不同的層次,引導學生在愉悅的心境、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習分數。

四、說教學過程:

考慮到學生年齡小的原因,設計本課時,在學生學習基礎知識,訓練運用技能的基礎上,著重考慮了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在生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完成任務,掌握新知。

通過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1、由於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開始學習分數時,掌握分數的意義是很困難的,利用實物演示,直觀、清晰,提高了學習效率。

2、在這堂課中,由於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發現分數的產生,瞭解分數的意義,這就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了主動學習,將枯燥的知識藏於生動有趣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領悟新知識,輕鬆地學習。

3、充分考慮到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把現代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使學生樂意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興趣。

本節課教學設計三個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 :

運用電腦動畫,以舊引新。一節新課,往往是從舊知識引入,關鍵是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回答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動物,每隻分得多少?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把1個蘋果分成兩份(實物演示),觀察1個蘋果切成2份後,重疊比較大小兩份一樣大。 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個”,“半個”蛋糕能用整數表示嗎?由此引入新課。

(二)指導探索 :

(1)實際操作,促進內化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想認識的幾分之一。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折法,這時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提問:為什麼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學生按老師設計的目的說出:因為把這幾張紙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這張紙的四分之一。通過延伸總結,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

(2)創設情景,鼓勵學生主動探索

教學“想想做做”第3題時,學生先自行估計是整張紙條的幾分之一,再通過觀察電腦動畫,驗證自己的估計是否正確,隨即提出問題,再在小組裡交流認識,主動發現問題的答案。

(3)合作學習,幫助認識

“認識幾分之一”為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幾分之一”時,讓學生在小組裡合作交流,輪流說一說怎樣表示出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認識。

(三)反饋練習

在練習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為了使課內練習起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在組織練習活動時注意以下三點:一是練習的形式要有變化,使學生在練習中保持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提高,讓學生做題時都要動腦想一想。三是面向全體學生,練習要有“彈性”,保證全班每個同學都有較多的參與機會,最後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了全課小結。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教學是探索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數的小數位數的關係,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以下特點:

1、街心廣場教材創設了計算街心廣場面積,花壇面積和每塊地磚的面積等情景,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三個長方形長、寬、面積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小數乘法可以先按整數乘法計算,再來確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

2、教材還通過情境圖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探索地板磚面積,女少可以從前兩個整數乘法算式的得數,推想出小數乘法得數;可以通過單位名稱的轉換推出得數。

3、教材通過嘗試練習:試一試和填一填的活動,使學生歸納出兩個乘數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的規律,這些都能激起學生獨立探索的熱情和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結合三個長方形面積關係,促能學生探索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法的'小數位數的關係。

2、通過具體情境,發現數學資訊。培養觀察、收集資訊的習慣。

3、能應用這一關係進行簡單的小數乘法計算。

4、培養學生探索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說設計意圖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學生實際水平狀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本節課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主,採用情境教學法,先通過小數點搬家情境感知並進行猜想,再通過操作驗證,從故事中提取數學問題,自己總結歸納出小數點移動的變化規律,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驗證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時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尤其注重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

自主探索,發展學習,不斷創新課題實驗研究,旨在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創造條件,是為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引導搭橋在設計這一課時,是讓學生真正在探索中發展自主探究和。因此,我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索的全過程,具體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索活動。

活動 1 :教師給每個學生髮一張街心廣場的放大平面圖,讓學生進行討論三個長方形的長與長、寬與寬有什麼關係?它們的面積之間可能有什麼關係?

活動 2 :在計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時,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字特徵和小數點的位置,教師板書配合說明。

活動 3 :根據積隨因數變化的規律,舉出例項讓學生探索、解答。

活動 4 :在嘗試練習中,師生共同探索、歸納出: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數的小數位數的關係。

總之,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自己能發現的都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難就創造條件讓他們合作探索。教師尊重學生自我發現,尊重學生創新思維和方法。

三、說教學流程

(一)回顧舊知識,過渡新知識

1、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

2、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3、接著教師發給每生一張街心廣場放大平面圖提出問題。

A 、它們都是什麼圖形?

B 、三個長方形的長之間,寬之間有什麼關係,面積之間可能有什麼關係?

板書課題:街心廣場

(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學生思考,並回答自己的想法。

觀察情境圖,得知街心廣場、花壇和每塊地磚的長分別為 30 米、 3 米和 0.3 米,寬分別為 20 米、 2 米和 0.2 米,從這些資料中可以看出,三個長方形長是依次縮小到原來的,寬之間也是如此。那麼,面積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根據長方形面積=長 x 寬,我們先求出三個長方形的面積。

板書: ( 1)街心廣場面積為 30 20 = 600 (平方米 )

( 2)花壇的面積為 3 x 2 = 6 (平方米 )

( 3)每塊地磚的面積為 0.3 x 0.2 二 0.06 (平方米 )

學生可能對 0.3 0.2 =0.06不大理解,教師引導可以利用單位之間的換算來求。 0.3米 = 3 分米 0.2米=2分米 3 x2= 6 (平方米 ) 6 平方分米= 0.06平方米故 0.30.2=0.06

2、引導探索發現:在乘法中,一個因數縮小到原來的,另一個因數縮小到原來的,積則縮小到原來的。(反之,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 10 倍,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 10 倍,積則擴大到原來的 100 倍)

3、嘗試練習,引導提問,歸納。

課本第 43 頁試一試,填一填,可以發現,在4 0.3 =1.2 中,兩個乘數共有 0 + 1=1位小數,積 1.2 裡也有 1 位小數:在 0.40.3 = 0.12 中,兩個乘數共有 1 + 1 =2位小數,積 0 .12 也有 2 位小數。在 0.13x2 = 26 中,兩個乘數共有 2 + 0 =2位小數,積 0.26 是也有 2 位小數;在 0.13x 0.2 = 0.026 中,兩個乘數共有 2十1 = 3 位小數,積 0 . 026 裡也有 3 位小數。

歸納:在小數乘法中,兩個乘數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

(三)課堂小結

(四)鞏固練習

1、課堂作業,完成課本第 43 頁的練一練第 1 一 2 題。

2、基礎訓練上的相關作業。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41-43頁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100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運算過程是從數的組成角度去理解這些簡單的加減口算,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數的認識,鞏固100以內數的組成,同時也為後面正式10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和筆算做準備。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數的認識,使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的計算。

2.鞏固數的組成概念,滲透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滲透加法交換律。

3.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100以內數的組成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算理,並能準確計算.

二、說教法及學法

本節課採用多媒體演示教學法,為學生提供形象思維的材料,以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主要採用創設情景、觀察、比較、操作等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幫助學生掌握整十數加、減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初步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三、教學過程

1、進行“數的組成”的練習

課始通過“文字敘述填空”和“一數分兩數圖示填空”進行“數的組成”的練習。“數的組成”這部分的複習,為下面學習“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進行必要的鋪墊。

2.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計算意識

通過課件展示“媽媽帶小明到商場去買酸奶”的情景,將學生帶入生動的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問題設計主要是為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經常思考、提問的意識。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圖意,引導學生理解算理。

3.運用實踐操作,鞏固練習

幻燈片出示擺小棒,請學生仔細觀察後,列出相應的算式,再計算,並由學生說說是怎樣算的。隨後根據教師的描述先擺小棒,然後根據操作列出相應的算式。如此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具操作,加深對所學加減法計算過程的理解,也是培養學生利用學具幫助學習的意識,更是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4.“找朋友”遊戲

在音樂聲中讓上臺的5名同學出示算式依次呼叫找朋友。數學遊戲的設計,有利於“寓教於樂”,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知識與能力得到了長進。

5.反饋練習

通過計時計算課本練習題,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度和計算能力,加強對新知的鞏固程度,同時教師在巡查中掌握全班同學對本講內容的掌握情況。

6.數學遊戲:誰先吃到玉米

通過有趣的故事,把學生帶入遊戲情境之中,利用遊戲進行口算練習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全班學生都參與到愉快的活動中。通過這個練習,可檢驗學生對本課知識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提升了一年級小同學的注意力。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遵循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注重“動手實踐”數學遊戲的設計,有利於“寓教於樂”,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知識與能力得到了長進。充分利用了新課程實驗教材的特點,將新的教學理念融入了常規教學。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國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八節的內容,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整式的加、減、乘、除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礎上,對多項式乘法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因式分解》《配方法》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式》 的工具性內容。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說,國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有待培養,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多項式乘法法則、平方差公式的探索過程,對“完全平方公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完全平方公式” 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

對公式(a+b) 2=a2+2ab+b2的理解,包括它的推導過程、結構特點、語言表述(學生自己的語言)、幾何解釋。

難點確定為:從廣泛意義上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符號含義,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絡的一個有機整體,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藉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經歷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符號感和推理能力。會推導完全平方公式,並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運算。

2.在探索討論、歸結總結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 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並且同時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並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 教學方法分析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定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複習舊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注意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 是本節課深入研究 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 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裡,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範圍等) ,通過對定義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匯入下一 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等幾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麼三個問題: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地位,作用特點

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在國小學過垂直的概念及畫法,但由於是在國小四年級,學生接受幾何知識能力較差,很多學生並不能真正理解垂直概念中所蘊含的識別與性質,因此在教學時我注重學生對概念本質的探索,而對於畫法,學生多數沒有掌握這一基本技能,所以我在教學時先讓學生代表任意畫兩條垂直直線,再過直線外一點畫垂線,然後共同總結規範畫法步驟,然後再讓學生練習,很好培養了學生這一基本技能,本節課還涉及到垂直的一些性質和點到直線距離的概念,這些知識的學習直接影響後續學習的情況,如畫三角形的高,垂直的識別和性質的應用,垂線段、點到直線之間的距離、兩點間的距離之間的聯絡與區別等,因此本節課垂直的教學極其重要。另外在教材處理上比其他版教材更注重情境性,生活性、探索性,本節課教學時可關注這些有利因素,完全可以克服學習接受難,幾何語音敘述難,抽像幾何圖形難的特點,多讓學生動手操作、感悟、交流,再恰當的使用多媒體,完全可以上出一節輕鬆活潑,有趣的課來,也能夠讓學生的三維目標均得以實現。

二、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情境中探索並理解垂直的概念,並學會符號表示和書寫格式,從中體會數學於生活,感受定義概念的合理性、簡潔性。

2、探索並掌握畫垂線的方法,從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習慣和團結協作的意識。

3、探索並瞭解垂線的一些性質,感悟實踐出真知的哲理性。

[設計意圖]:目標的確定融合了三維目標,並沒有把它們割裂開來,體現了在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中,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計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垂直的概念及畫法

難點:垂直概念的探索與理解

[設計意圖]: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畫法是學生後續學習的基礎和關健,學生在以後學習中出錯均源於這兩點學習的不到位,故如此確定重點,而對於概念的'理解包含二個方面:性質與識別,學生不易理解,故須加強探索,如此確定難點。

四、學習準備

全班同學按成績好中差與性格互補分成6—8組,每組6人。

[設計意圖]:方便學生分組討論,利於提高活動的有效性,也是對學習杜朗口的課堂教學精華的一個體現。

五、過程設計

(一)演示教具,揭示課題

1、問題:國小學過兩線之間有哪些位置關係?

誰能到黑板上擺一擺

2、學生代表擺教具

3追問:垂直是不是相交?相交是不是垂直?

4總結:垂直是相交的特例

5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來進一步研究和學習垂直。

[設計意圖]:本節課垂直的知識點起源是相交線,讓學生回顧,擺一擺,加深體會垂直是相交的特例,如此設計,既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是對國小知識系統的一次提升。

(二)多個角度,探索概念

1、認一認:欣賞畫面,從中指出垂直線。。

2、舉一舉:舉生活中垂直的例項。

3、折一折:用一張長方形紙擠出兩條垂直的成本。

4、想一想:上面我們從感性上再次認識了垂直,那麼究意怎樣給垂直下個定義呢?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活動,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並感悟數學就在身邊,同時也培養他們觀察問題本質,勤于思考的數學思維習慣,同時激發他們對數學本質的思考。

5、議一議:哪種說法最好?

[設計意圖]:可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教師追問,並出示探索問題,從而加深對概念本質的理解,也為以後垂直的性質與識別的應用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在這裡學生的探索討論遠比教師的直接給出好得多,通過這個活動也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謂三維目標在此環節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6、說一說:垂直的概念。

7、記一記:默記1分鐘。

8、看一看:表示方法與用法。

9、擺一擺:讓學生分組用三角板組合擺放並指出垂直的線來。

10、練一練:做2個小題目。

(三)探索畫法,總結性質

1、問題:上面你已經學會了判斷兩線垂直的方法。那麼你能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條嗎?有幾種方法?

2、選3名學生用不同方法在黑板上畫。

3、師問:過直線外一點向已知直線畫垂線,你會畫嗎?

4、學生代表上黑板畫,並說明畫法,教師演示,共同總結方法。

5、畫一畫

6、議一議:經過一點有幾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既複習了垂線的多種畫法,又讓學生再此探索掌握了用三角板畫垂直的方法,多讓學生動手操作,直觀感知,另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利於知識的基本落實。

(四)動手操作了解性質

1、問題:過路如何走最短的路線?

2、學生邊走邊說方法

3、學生畫出最短路線,並設計方法驗證

4、總結

5、結合上述情境給出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

6、演示

7、生活小常識的應用

[設計意圖]:用過馬路引出垂直的性質遠比跳遠例項更具生活性,一般性,情趣性,也利於學生接受,而藉助這個情境又引出了點到直線的距離,再借助的輔助演示,突破這一難點 ,而用跳運作為應用,又是對這一概念的鞏固,也激發了學習積極性。

六、練習

課後練習

七、小結

1、讓學生談收穫與體會,並質疑。

2、出示本節課主要知識點,讓學生體會。

八、作業

設計說明

1、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關注實效。

讓學生學會垂直的畫法是後續學習的重要基礎,但多年來學生學的並不好,甚至到了九年級都未學會,根本原因在於教師教學時沒有夯實這一基本功,設計時通過讓學生先畫再展示畫法,再借助總結畫法,再讓學生畫,再反饋等活動,確實讓學生學會了畫法,比國小的技能也有一個質的飛躍。

2、注重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關注三維。

學生在國小基礎上對於垂直的概念的理解並不到位,尤其對垂直的性質及識別不理解,也易混淆,這直接導致以後學習會出現以下問題:不知如何證明垂直,不會用性質。因此本節課設定一個探索活動,讓學生去議一議哪種說法更好,從而規範格式,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對於概念的理解和感悟會更深刻,記憶會更長遠,也激發了學習慾望,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關注操作。

本節課中多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利於學生對於知識的深刻理解。

4、加強的精確使用,關注有效。

僅為教學輔助手段,不可濫用,本節課只在情境引入、探索概念本質、規範畫法、給出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時使用,可謂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既省時又激趣,而且沒有沖淡數學課注重思考的本質特性。

5、注重恰當創設情境

本節課的情境創設融入逐個教學環節中,由於生活性、趣味性、欣賞性強,極大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6、因為本節課內容多且偏難,又重要,所以教學時可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調整為2課時。

7、本設計力求體現與融合杜朗口課堂教學的精華。

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領導 教師同仁:

我說課的內容是正切函式的性質和影象。

教材理解分析

《1,4.3 正切函式的性質與影象》是人教社A版必修4第一章第4節的第3小節的內容。是前面系統的學習了正弦與餘弦函式的概念,影象及其性質以後滴內容

學習目標

1、掌握正切函式的.性質及其應用

2、理解並掌握作正切函式圖象的方法;

3、體會類比、換元、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

學情分析

由於我們文科平行班基礎不太好加之學習函式的影象及性質又是一個難點,自主學習必然會出現困難。加之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前面地學習也不是很好。

根據教材結構和學情我對具體地教學過程和設計作如下說明:

在學法上大膽採用高效課堂模式,讓學生探究,大膽去掉非主線知識內容,內容程式儘量簡潔明瞭,一課一得,便於學生掌握。教學過程共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複習引入

(1)畫出下列各角的正切線

(2)複習相關誘導公式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正切函式的性質

探究二 正切函式的影象

三、新知運用

例1 求函式的定義域、週期和單調區間.

四、課堂練習

1、求函式y=tan3x的定義域,值域,單調增區間。

2、 觀察正切曲線,寫出滿足下列條件x的範圍:

(1) ; (2) ; (3)

五.小結與課後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