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說課稿1.62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學會自護自救》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課,第一單元都是以“我會保護自己”為主題展開的。《自護自救》主要通過身邊具體的事例來警覺自己,並掌握一定的自護自救的知識。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懂得一些常見事故的預防和解除方法。

2、當危險發生的時候,能夠機智冷靜地保護自己,尋求自救的方法。

二、 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堅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彙報法和活動遊戲法,把一些生活小知識從身邊來到自身去,通過真實的事例和遊戲的方法,把知識貫徹到實處。

三、 教學思路

本課承接上一課的思路,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培養學生自救自護的能力上,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預防和解除事故的辦法,以及當我們面對危險的時候,怎樣機智冷靜地面對它,因此,在教材中涉及了很多具體的活動細節,讓學生從中尋找到怎樣避免受到傷害,以及當危險出現的時候,怎樣機智應對,懂得自救的方法。在本單元教學的最後,設計了一個“探險奪寶,安全歸來”的遊戲,學生可以在遊戲活動中,運用所學的安全知識順利解決實際問題。

四、 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活動準備

1、學生準備:蒐集一些常見事故的預防和解除辦法的相關資料。尋找存在家庭、學校、社群中的安全隱患。

2、老師準備:製作“探險奪寶,安全歸來”多媒體課件。

環節二:情境展現,敲擊心靈,激發情感。

通過最近的一則有關自救自護的新聞開啟這節課的帷幕。

環節三:眼力大比拼

通過一系列真實的國內發生在兒童身上的危險事例,認識到自我保護的重要性,並提出問題:通過這些資料和調查,你想說些什麼?通過看再過度到說,以說促進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一些自救自護的知識。再切入到課本中的18面的12345幅圖,讓他們在遵循現實的情況下發揮想象,他們可能會發生什麼危險?把課堂的主動權再次給孩子,從中有所醒悟。最後出示常見的場合讓孩子自己設計警示牌。

環節四:脫險使奇招

創設情景,讓學生通過自己學到的知識,巧妙脫險。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遇到險境時一定要保持沉著冷靜,根據不同的情況隨機“應變”。

環節五:自護小錦囊

讓學生按照教材的要求填寫自護自救小錦囊並互相交流,比一比看誰的辦法最多,目的是通過賽一賽方式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環節六:遊戲探險奪獎,安全歸來

讓同學通過多媒體課件,同時開始遊戲活動,看誰最先安全歸來,課件設計時採用多種迴路和互動,讓學生通過選擇一步一步到達目標,並安全歸來。

環節七:以安全拍手歌作為本課的結尾

學會自護自救 安全防範意識高

提高警惕是關鍵 遇到險情莫驚慌

沉著冷靜記心間 隨即應變巧脫險

平安快樂每一天

五、 說板書

板書是正節課的紐帶,讓學生能對本節課通過板書貫穿起來。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全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整體美化》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資訊科技下冊第三單元的第2課,是整冊教材的第18課。本課教學關鍵是要讓學生掌握“藝術型”頁面邊框的設定和頁首、頁尾的新增,同時瞭解“節”的概念及其作用。每組學生在這課之前都有相應的電子雜誌初稿,具備了一定word操作技能。這課教學是對所作電子雜誌的整體修飾和完善的一個環節,旨在讓雜誌看起來整體風格統一、協調、更加精美,同時也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處事風格,讓學生通過對電子雜誌的修飾、美化,從中去感受美、追求美,體驗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

2、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

A、重點:

①“藝術型”頁面邊框的設定;

②頁首、頁尾的設定。

B、難點:頁面邊框及頁首、頁尾設定時應用範圍的選擇(即節的設定和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本節課以“為電子雜誌設定藝術型頁面邊框,新增頁首和頁尾”為任務,以“美化和完善電子雜誌”為目標,展開教學,具體有以下幾個目標培養:

知識與技能:

1、 掌握設定“藝術型”頁面邊框的基本方法;

2、掌握節的設定和應用;

3、 進一步熟練運用對文字、段落的修飾和美化;

4、 掌握設定頁首和頁尾的基本方法。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遷移、拓展能力;

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和熱愛,同時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處事風格。

三、教學物件分析:

本課教學的物件是國中一年級的學生,此年齡段學生較易動,好奇心強,愛表現,上課時容易操作或和左右同學談論與課本教學無關的內容。因此,教師除了組織常規教學外,更多的要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事和物,利用七年級學生愛表現的特點,通過試一試,看一看,比一比,將知識融入到活動中,並充分給予鼓勵和肯定。由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不同,水平高低不一,個性特徵也是多樣化的,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也要分層,旨在讓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域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有所體驗:

四、教法分析:

1、堅持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學生探討實踐為主,教師講解為輔”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組內探討、實踐操作,並結合書本,掌握相關知識;同時,教師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加以幫助,並對某些難點操作可通過電子教室(易思電子教室)進行強化,加深學生記憶;

五、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

1、對於本課重點 “藝術型”頁面邊框的設定/頁首、頁尾的設定:

教師講解,這樣提高了教學效率,給學生更多的上機練習時間。

2、對於本課難點“頁面邊框及頁首、頁尾設定時應用範圍的選擇(即節的設定和應用)”:

“節”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概念,但在word電子雜誌的整體修飾和美化中又舉足輕重。學生在美化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其產生這樣的疑問:“如何使每一頁上的藝術型頁面邊框或者是頁首、頁尾在統一的前提下,又有所不一樣呢?”然後,教師抓住契機,讓學生結合書本知識去發現“節”、瞭解“節”,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通過探索、嘗試、實踐,去突破它,掌握其操作。

六、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教學程序

師生活動

設計思路

創設情景

匯入新課

(大概5分鐘時間)

情景1(課前):播放汶川地震視訊

情景2:教師自己的兩份word電子稿的對比欣賞:一份是未經修飾的,另一份是用藝術型頁面邊框和頁首、頁尾修飾過的。

情景1的創設:引導學生去感知整體美,同時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此舉的作用:引入新知:藝術型頁面邊框、頁首和頁尾;

新 課

[教師板書]:第18課 整體美化

(一)、“藝術型”頁面邊框的設定:

1。教師演示操作

具體操作:

1、 選擇要插入藝術型頁面邊框的頁;

2、 單擊“格式”選單――>“邊框和底紋”;

3、 在所得的“邊框和底紋”對話方塊中選擇“頁面邊框”標籤

4、 在“藝術型”下拉組合框中選擇合適的邊框型別,並適當調整其“寬度”;

5、 在“應用範圍”下拉組合框中選擇相應的“範圍”,再單擊“確定”按鈕即可

[教師活動]:

(1)對完成此項操作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2)對完成任務較快的學生予以適當鼓勵,同時激勵其他同學向他看齊、學習;並請他幫助指導有困難學生。

教師講解,這樣提高了教學效率,給學生更多的上機練習時間。

通過相互激勵,互幫互助,形成和諧的師生關係,在愉悅中掌握知識,快樂學習

新 課

(二)節的設定:

具體操作:

(1) 先把游標定位在第三頁的首處(第一個文字前);

(2) 單擊“插入”選單――>“分隔符”――>從“分節符型別”中選擇相應的分節符。

[學生鞏固練習]:(大致控制在5分鐘左右)

為雜誌設定兩個不同的藝術型頁面邊框。

[教師活動]:教師對操作困難的學生予以幫助,關注學生操作過程中的“亮點”與“誤點”。

(三)頁首和頁尾的設定:

教師演示操作:

單擊“檢視”選單→“頁首和頁尾”

[教師活動]:對個別有困難的小組或個人必須及時予以幫助、指導,促使其掌握。

學生根據自身實際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本課知識的鞏固練習。

基礎一般的學生:能掌握“藝術型”頁面邊框的設定和頁首、頁尾的插入;

基礎較好的學生:能運用“節”設定不同的“藝術型”頁面邊框和頁首、頁尾;

通過練習,鞏固知識,全體落實。

任務分層

總結歸納

1、 對學生作出鼓勵性評價,提出期望;

2、 藝術型頁面邊框的設定;

3、 節的設定及運用;

4、 頁首和頁尾的相關設定。

注意總結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的“亮點”與“誤點”,以加深學生印象。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與教法設計

1、教材的地位

統計是研究如何合理的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學科,它可以為人們制定決策提供依據,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需要收集資料,根據所獲得資料提取有價值的資訊,作出合理的決策,統計基礎知識已經成為一個未來公民的必備常識。本節課主要通過對資料的整理分析,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課程標準

(1)通過例項理解樣本資料標準差的意義和作用,學會計算資料的標準差。

(2)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合理地選取樣本,從樣本資料中提取基本的數字特徵。

(3)進一步體會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會用樣本的基本數字特徵估計總體的基本數字特徵,形成對資料處理過程進行初步評價的意識。

3、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在國中已經初步接觸了平均數、方差、標準差等數字特徵的相關概念,並掌握了用樣本的數字特徵進行相關的運用,也嘗試過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所以說從知識和學習方式上學生已具備了自我探究的基礎。

4、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內容與教材地位的分析,按照《普通高中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例項讓學生明確樣本資料的平均數和標準差的意義和作用,能熟練計算樣本資料的平均數、方差、標準差。

(2)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能從實際問題中合理提取資料,利用樣本資料計算方差,標準差,並對總體穩定性水平作出科學的估計。

(3)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讓學生總結出平均數和方差的常用結論,能深刻領會通過合理的抽樣對總體的穩定性水平作出科學的估計的思想。

5、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通過例項讓學生明確樣本資料的平均數和標準差的意義和作用,能熟練計算樣本資料的平均數、方差、標準差。

(2)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能從實際問題中合理提取資料,利用樣本資料計算方差,標準差,並對總體穩定性水平作出科學的估計。

難點:理解樣本標準差的意義和作用,形成對資料處理過程進行初步評價的意識。

6、教學方法

教法: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在教學中為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我進行這樣的教法設計,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類比,探究與合作交流進行教學。

學法指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學生受益終身。本節課的很多環節都是以學生主動參與為主,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手段:利用電腦和投影儀進行輔助教學。

二、教學程式設計

1、回顧舊知,做好鋪墊。

通過複習平均數、方差、標準差使學生熟悉相關公式,為新課的推進做好充分準備。

2、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本節課通過倫敦奧運會射擊選拔賽的例子引出課題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參與了情境中的角色,這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思維活動就會極大地調動起來。因為問題的設定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當學生躍躍欲試地解答時,課題的引入已經水到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地吸引到了課堂上來,從而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3、探究新知,步步為營

質檢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平均數是工業生產中監測產品質量的重要指標,當樣本的平均數超過規定界限的時候,說明這批產品的質量可能距生產要求有較大的偏離,應該進行檢查,找出原因,從而及時的解決問題。通過螢幕顯示相關的具體例項,讓學生深刻理解到用樣本的平均數估計總體的平均數時,樣本的平均數只是總體的平均數近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自主研究,既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又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處理方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完成任務後,組長可舉手示意。

設計意圖:不僅營造了學生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的氛圍,而且培養了學生從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提煉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競爭合作意識。

4、鞏固應用,提升思維

應用一是公式的拓展,一方面是通過幾組資料檢查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過展示數學的簡潔美,來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應用二是實際應用,用一個應聘問題讓學生逆向求解,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僅僅依靠均數是片面的。

5、課堂小結,知識梳理

通過學生自我總結,老師補充的方式,達到讓學生的學習由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

6、課堂小測,鞏固反饋

針對自學情況,教師立即小測,完成本節基礎知識的學習。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國小語文第七冊裡的一篇觀察描寫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

葉聖陶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二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背誦2~3自然段。

三、教學重難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

四、教具準備:

1、爬山虎實物展示。

2、學生準備水彩筆及白紙一張。

3、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八張。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出示實物,你在哪兒見過?爬山虎是一種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麼組成的?(由根、莖、葉組成,可爬山虎還有腳,覺得奇怪嗎?)

學了這篇課文你就會明白爬山虎的腳究竟是怎麼樣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2、介紹作者(課件出示)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世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二、初讀檢查

1、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找一找課文中那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麼?

檢查交流:

1、開火車讀,齊讀詞語。(課件)

2、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3——5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3、小結:作者按順序先寫再寫最後寫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兒看到了爬山虎?

這兩處地方有什麼共同點?(都在牆上)

2、教師小結:作者這樣寫是以這兩處的爬山虎生長的情況,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其實爬山虎還可以長在岩石上。

3、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兩句話除了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外,你還能從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麼特點?

從“滿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4、再讀第一自然段。

四、講讀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歡的句子劃出來。

2、小組交流,說說你為什麼喜歡這個句子。

3、品味語言。隨機理解:新鮮、舒服、均勻、拂過、漾起等詞語。

新鮮指爬山虎的葉子綠得醒目,葉子生長旺盛,充滿生機。

舒服指看上去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當你心情煩躁的時候,看一看爬山虎,會覺得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了九霄雲外;當你悲傷的時候,看著它心情會舒暢。當你疲憊的時候看到它會覺得神清氣爽。

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這句話寫出了爬山虎的動態美。我們一般描寫植物只會寫植物的靜態,而葉聖陶爺爺把爬山虎的動態也寫得惟妙惟肖,值得我們借鑑。

區別“蕩起”與“漾起”的含義。

5、指名朗讀,要求讀出對爬山虎葉子的讚美之情。

6、練習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看著非常()。葉尖()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沒有()起來的,也不留()。一陣風(),一牆的葉子就(),好看得很。

7、作者為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絡,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出示課件,讀相關句子。

交流討論:生長位置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腳的樣子:枝狀的——指六七根細絲構成的樣子,像蝸牛的觸角——指每根細絲的樣子。

腳的顏色——嫩紅的。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莖上添畫葉子和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的語言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4、再次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的腳作者卻描寫得那麼細膩,這都是因為作者在仔細的觀察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指導寫作方法。我們不瞭解爬山虎的腳,但是看見過蝸牛的觸角,即使沒有看見過蝸牛的觸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龍的爪子,所以說採用比喻的寫法能讓我們對描寫的事物瞭解得更加具體、形象。那麼爬山虎的腳有什麼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教育同仁:

大家好:我來自於北安管理局龍門農場中學。

今天,我就我們團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就是用SAS的方法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這一節課的課件製作和使用向大家做一下說明,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一、課件設計的意圖:

現在教學中我們使用的是新教材,新教材向我們提供的是一種教學素材,新教材有些知識點較舊教材難度有所降低,但對知識的手段要求更高了,靈活性更強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多了,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充分挖掘教材,領會課程標準的要求,深入揣摩編者的意圖,由於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抽象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把教學內容要重新進行整合。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學過程中從實際出發,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意識,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是結合具體的數學活動內容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的模式和結構展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實際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合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把資訊科技更好地應用到數學教學中去。

二、課件的作用:

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現代化數學教學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教學手段具有直觀性,內容具有豐富性,特別是在許多無法用實物教學的過程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動等手段活躍課堂氣氛,在數學教學中能克服許多常規教學中無法解決的困難,便於在短時間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知識,同時增大課堂容量,對於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著傳統教學中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我們把這一節課以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們,學生們在這些豐富多彩以及動感的學習環境中,對教學內容更容易領會和掌握。

三、課件效果預測:

我們的課件製作採用當今操作比較簡單,應用比較廣,省時、省力的POWERPORT軟體,該軟體動感也比較強,是非常易於操作的一個軟體平臺。

首先,我們用激勵性的語言和一隻展翅飛翔的'鷹做了一個片頭,這為學生們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充滿了自信,也很給力,同時使心情得到放鬆,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去學習。

接著,我們用一個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匯入這節課,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現實生活,同時又反作用於現實生活。由於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是無法用實物教學的,所以我們把這一問題製作成幻燈片,讓學生通過聯想,眼前呈現現實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慾望。

同時,我們把其它的內容也製作成了幻燈片,來實現圖形和文字等一些要素的結合,使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實現和學生更好地互動,並節省了一些時間,擴充了知識的範圍,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優化了課堂教學,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

在課件的製作上,我們把有的圖形設計成動畫,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直觀,更形象了,避免傳統式枯燥的說教,使學生在輕鬆愉悅中掌握了知識,同時,難點得到突破。並在文字的設計上,我們把關鍵的字和詞配上顏色,加深對學生的印象,使重點得到突出,詳略得當。

四、課件的製作力求創新:

我們對這節課的課件製作上儘量簡潔實用,突出實效性,避免出現一些花哨的畫面,干擾學生的學習,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課件使用與課堂教學的完美結合。同時,我們並沒有完全依賴於課件教學,還是以教材為主線,以課件為輔的教學理念充實課堂教學。

以上就是我們團隊的課件製作的相關資訊,敬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的第一課時,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是在國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學習基礎上,分別從生物科學史、物質和能量轉變、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三個角度進一步學習光合作用,包括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希望學生不僅能從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深化對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從光合作用經典實驗中學習到科學家實驗設計的智慧,培養實驗設計能力,還能感受到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實驗設計的巧妙。本節與其他章節有密切的聯絡,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如前面學過的細胞代謝、後面將要學的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等。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說出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

(2)技能目標:

正確使用實驗器材,完成“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操作。

(3)情感目標:

體驗科學實驗的研究方法及規範的操作程式,學會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及主動與人交流。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其作用。

通過完成“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讓學生分析色素帶,歸納出色素的種類及作用。

2)教學難點:“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操作

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學、探究、親自操作及觀察分析等方法完成。

二、說學生

本節的授課物件是高一的學生,他們在國中的生物學學習中已具備了一定的關於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也做過“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這個實驗。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實施問題探究教學是可行的。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實驗法:以實驗說明結論。生物學的教學就是實驗的教學過程,實驗的展示形式有學生分組實驗、老師示範實驗、動畫和圖片演示實驗等,讓實驗現象說明問題,而不是直接讓學生記住結論。

2)問題探究教學法:以問題引發興趣。整個教學過程要設定好問題,層層展開,層層遞進,讓新知識與舊知識融為一個整體。

四、說教學過程

1、 引入新課:

“萬物生長靠太陽”,對絕大多數生物來說活細胞所需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光能,將光能轉變為細胞能夠利用的化學能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呢?綠色植物又是怎樣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的?這是本節課要掌握的內容,

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首先要能夠捕獲光能,因此,我們先來學習捕獲光能的色素與結構。 說明:此匯入方式先匯入到節再到課時,用情景加問題的模式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學習的主題-----光合作用,即明確了本節要掌握的目標,又清楚本節課的內容。

2、捕獲光能的結構------葉綠體

教學內容包括葉綠體的結構與功能

1) 葉綠體的功能:

學生閱讀P100資料分析(恩格爾曼的實驗),思索以下問題:

①恩格爾曼實驗的結論是什麼?

②恩格爾曼的實驗方法有什麼巧妙之處?(從實驗材料、實驗條件方面考慮)

③資料2可得出什麼推論?

學生思考後,師生共同歸納出其功能。

2)葉綠體的結構:

從功能過渡到結構,以簡筆圖的形式呈現出來,結合前面學過的細胞器的相關知識,與學生一起歸納葉綠體的一些重要結構組成。

3、捕獲光能的分子-------光合色素

教學內容包括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色素的種類與作用

從捕獲光能的結構過渡到捕獲光能的分子,採用實驗法和問題探究法來突破此教學重點。實驗法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驟。本實驗相關的藥品和實驗注意事項較多,故採用問題探究法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與師生共同探究相結合(含自學、實驗、演示、談話、討論、講授等)來突破。可設定以下問題:

①如何提取色素?用到什麼試劑?各有何作用?

②為什麼要畫濾液細線?在畫線時要注意什麼問題?

③如何分離色素?利用什麼原理?

④觀察到的色素帶中有哪幾種顏色?色素的分佈順序及寬窄說明什麼?

4、小結及課堂練習 :鞏固所學內容

說課稿 篇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人教版的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可能性”,這部分的知識是在學生已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基礎,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本節課的教學正是以這樣的理念來設計的,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我面對的學生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活潑好動、求知慾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勢,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又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不隨意注意占主導地位,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很容易被新異的事物所吸引,從而產生學習動機,然而學生之間還存在著個別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恰當的利用評價手段,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新的課程標準中倡導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因此,我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並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整合的角度特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遊戲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

2、通過小組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嘗試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表達事件發生的.情況;

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及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特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通過遊戲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確定的,會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詞語來表達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結合新課標的理念,教學時為學生創設了豐富的情境教學,並通過遊戲、競賽、實踐操作、小組合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的輕鬆,學的愉快,形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了五大環節:

一、遊戲激趣,匯入新知;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四、聯絡生活,拓展視野;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具體的設計意圖闡述如下:

一、遊戲激趣,匯入新知:

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方面,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數學模型,因此,在上課伊始,我丟掉了教材中聯歡會主題圖的引入,而是選用了“石頭、剪子、布”這一項師生互動的遊戲來匯入新課,這項遊戲學生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猜測了老師和自己誰會贏之後,師生共同進行遊戲,並要求學生做好記錄,遊戲結束後,從同學們的記錄結果和開始猜測的結果的對比中得出結論,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發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從遊戲的形式匯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組摸棋子的遊戲,共將此環節分成三個板塊來進行,一是讓學生感知“一定”與“不可能”在課前教師為每組的同學各準備一袋大小個數相等的棋子。要求各組的同學分別進行摸棋子的遊戲。要求摸到黃色棋子最多一組同學獲勝。實際上,分發到各組的棋子袋中,有四組同學袋內的棋子全是白色,而有一組同學袋內的棋子全是黃色,在同學們高興的遊戲,到失敗的嘆氣,再到對比賽規則的猜疑中,教師適時點拔,讓學生開啟口袋看一看,在同學們對“如此比賽不平”的抗議聲中,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總結出在全是黃棋子的袋裡任意摸出一個棋子的結果一定是黃棋子,那其他小組沒有獲勝的原因是在全是白棋子的袋裡不可能摸到黃棋子。在學生親身實踐,動手操作,用眼觀察,評析結果的過程中,感知了“一定”和“不可能”,隨著教師的適時提問:“這樣的遊戲公平嗎?怎樣才能使比賽公平呢?”將教學推入本環節的第二和第三板塊,體驗“可能”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在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後,也就是說出“在一個袋既要有黃棋子,又要有白棋子。這樣才公平”之後,教師適時引導,“這時我們在這樣的袋中任意摸出一個棋子的結果會怎樣?”點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為了對可能性的大小進行驗證感知,此時教師將一袋白棋子和一袋黃棋子中的一顆棋子進行對換,強調如果遊戲規則不變,還是摸到黃棋子多的為勝的話,你願意到哪組的袋裡來摸棋子呢?為什麼?並讓學生再次進行摸棋子的遊戲,並做好記錄,實際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連,使所學過渡自然進入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此環節的設計來源於聯歡會情境圖的啟發,依據學生的分組情況為每組學生準備了各種水果和托盤,來進行“水果拼盤”的競賽,共設立了五項內容

A.一定是桔子

B.一定不是桔子

C.可能是桔子

D.很可能是桔子

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讓學生在托盤中擺出相應的答案。實物的再現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動手、動腦、動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小組合體的意識,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貫通,進入教學的第四環節。

四、聯絡生活,拓展視野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一定、可能、經常、偶爾、不可能”等詞語,說說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應用於生活,進而完成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動手操作、實踐感知”讓學生用手中的圓形紙製做搖獎轉盤,並用顧客或商場經理的不同的身份來設計,再次感知所學。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遵循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嘗試探究,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待於在實踐中去完善,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給予批評和指正。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課是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25頁-26頁的內容。這節課的知識基礎是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倒數的認識。教材中呈現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的共同點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題是平均分成2份,第(2)題是平均分成3份,第(1)題的算式是4/7 ÷2,被除數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數整除的,而第(2)題的算式是4/7 ÷3,被除數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無論哪一種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讓學生在塗一塗、算一算的過程中,藉助圖形語言,利用已學過的`分數乘法的意義,解決有關分數除法的問題,從而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並從中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我認為這節課應該達到以下的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藉助操作活動,探索並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

2、探索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在分數除法算理探究中,滲透轉化思想。

三、教學重點: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四、教學難點:分數除以整數計演算法則……

五、教學過程:

一、舊知複習,蘊伏鋪墊

(1)求下列各組數的倒數。

(2)把2張長方形的紙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張長方形的紙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學生理解題意列出算式,並說出每個算式表示的意義。

二、感知分數除法的意義

課件出示:把一張長方形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1、提問:4/7表示什麼意思?(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圖上的哪一個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會回答:

1)把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佔這張紙的2/7。

2)4/7裡有4個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個1/7,是2/7。

4、怎樣列式計算呢?(板書:4/7÷2=)到底應該怎樣計算分數除法呢?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齊來探索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分數除法(一))

三、大膽猜想,舉例驗證K12教育空間

1、提問:想一想,如果不看圖,你會計算4/7÷2=2/7嗎?你能提出你的大膽猜想嗎?

學生可能會得到“分母不變,被除數的分子除以整數得到商的分子”的結論,舉例驗證。

師:大膽地猜想是一種非常好的數學思考方法,但還要經過科學的驗證。

2、課件出示:把一張長方形紙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師:可以列出算式嗎?

四、激發矛盾,再次探究

1、提問: 4/7÷3這道題與剛才那幾道有什麼不同?(分數的分子不能被除數整除)

如果要算4/7÷3剛才的方法還能用嗎?

師:看來我們要換一個思維方式探索能普遍運用的方法。

2、提問:把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呢?請同學們用課前準備的圖形分一分、塗一塗。塗好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一下怎樣分。

3、你是怎樣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這張紙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這其中的一份實際上就是4/7的幾分之幾?求4/7的1/3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計算?(板書)

5、對照這兩道算式,你有什麼想法嗎?

師: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當於求4/7的1/3,結果都是4/21。因此,中間我們可以用等號連起來。你們看,這樣,原來的除法算式就轉化成了什麼算式的?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這樣有什麼作用?

師:分數除以整數,就等於分數乘以整數的倒數。

6、小結:同學們真能幹!會把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來解決,以舊學新是我們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小結:這就是分數除以整數的常用的方法,誰來說一說這種演算法是怎樣的?那麼0能不能作除數呢?所以,這裡還要補上一個條件(0除外)。

7、在今後的分數除法計算中,我們常用這種方法。因為無論分數的分子能否被整數都可以進行計算,不受什麼條件限制,它的應用更普遍。當然,分數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數整除時,我們也可以應用第一種演算法計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題時要合理靈活地選擇計算方法。

五、鞏固提升

1、引導學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導學生完成試一試。

 六:課堂總結:談一談這一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標籤:說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