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集錦5篇

說課稿6.09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說課稿集錦5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

《古代詩歌四首》中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思》。這一部分用一個課時完成。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秋思》的主題,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引導學生學生體會《秋思》的意境。品析《秋思》的精煉的語言。

2、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知道:馬致遠及元曲的文學常識。

理解:①每句曲句的含義。

②曲的主題思想。體會:《秋思》的意境。

(2)重點:①朗讀本曲。②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3)難點: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二、說教法

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使學生既能紮紮實實地掌握基本功,又能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所以,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引導學生動既腦又動筆,激發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審美享受中,啟迪藝術靈感。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提到家鄉我們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懷。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詩來寄託他們的思鄉之情。比如說小時候學過李白的《靜夜思》還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散曲《天淨沙思》。

(二)新課講授

1、解題:《天淨沙·秋思》

2、作者簡介及相關資料:

教師介紹有關內容要求學生知道: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最多的一個。雜劇以《漢宮秋》為代表,散曲有《東籬樂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學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首先,教師範讀。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呤誦,邊讀教師邊指導,在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這樣反覆誦讀,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以能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內涵和豐富的情味。

另外,它講究煉字,格律要求嚴格,僅僅五句28個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個漂泊天涯遊子孤寂之情,。

4、看插圖品詩句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插圖更有助於我們理解詩句。

5、《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繪了一幅什麼圖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之情。

再循循善誘,

設疑提問:

這首小令前幾句寫多少景?這些景物是實景還是虛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討論後,我及時歸納:小令前三句僅18個字就寫了九景:(板書):“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個修飾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時實景表達了遊子孤寂之懷。(板書):實景這種情是通過眼中的秋景表達的,秋是這種情思的傳媒體。“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景物如此蕭條和暗淡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淒涼,三者正好牽動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筆鋒一轉為我們推出一幅悠遠恬靜的畫面,這是全文的伏筆,與下面的三句相照應,起到強烈的反襯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雖然還只是說景物名稱,但是這三個詞卻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蒼涼寂寥的,“西風”是蕭瑟悲涼的,“瘦馬”是疲憊無力的,這已經不是單純地寫景了。而“瘦馬”一詞,在這裡還應該包含騎在馬上的人,這是主要部分。“夕陽西下”寫時間,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遊子,寫到遊子的心情。秋天本來就容易使遊子發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對著荒郊蕭瑟的景物,騎著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他更想到故鄉的人,瞻望漫長的前路,因而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時

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

5、下筆

在學生體會了《秋思》的意境後,我讓學生仿寫,並大膽地改寫,以啟迪藝術靈感。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蘊美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成為具體可感或上升到一種思

想高度。

6、小結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僅意境突出,還包容了音樂美、繪畫美等等在內的綜合藝術。我們學習了這首小令,從中受到了各類美的薰陶,它不愧為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中華文化之精華,所以,我們應多讀一些詩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訓練。

7、作業

背誦這首小令。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來自嫩江縣第一中學的語文教師上冊中的黃久平。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美猴王》,本節課內容出自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第十四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按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一是說教材;二是教學方法;三是學法指導;四是教學過程;五是教學自評。

一,首先我來介紹第一部分內容,教材分析。這一部分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美猴王這一課是第四單元的第二課。課文主要寫了石猴從出世到稱王的全過程。以後的故事都是從這裡生髮出來的。作者抓住了猴子的特點,突出了猴王的特性。是學習塑造人物形象的良好的範文。美猴王這篇文章選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學習本文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這是一般的小說做不到的。而且這篇文章情節生動,猴王個性鮮明,深受學生喜愛;語言通俗,生動,簡潔十分適合學生閱讀。學生還可以從猴王身上學習追求自由,自信,勇敢的思想和品格。

(二)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學習小說中藝術形象的表現手法,體會本文語言通俗,簡潔,生動的特點。

能力目標: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觀察、表演等多種能力。

情感目標:瞭解作者塑造美猴王這一藝術形象的現實意義,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

(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這一單元的訓練重點中有一點就是把握人物形象。《美猴王》這一課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尤為出色,所以我把本節課的學習重點設為把握美猴王這一藝術形象。學習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七年級的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認識還不夠深刻,所以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設為了解作者塑造

美猴王這一藝術形象的現實意義,從而正確把握本文中心。

二、教學方法

在充分分析了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方法為設定情境、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活躍課堂氣氛,我還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學法指導:

在學習過程中我通過設定情境,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講故事、解說、配音、講故事多種形式的體驗和學習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美猴王這一藝術形象,並鍛鍊各方面能力。以出色地達到教學目的。

四、教學過程:

設計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從學生的發展方面進行考慮,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創設良好的情境,實現師生互動,以實現共同發展感的目的。這一部分內容我設計了引`讀`感`析`結練六個環節。下面我來說一下:

第一個環節激情引入:我播放《西遊記》動畫片的片頭曲,讓學生一邊聽一邊跟著唱,學生激情高漲。再讓學生說說歌中的猴哥還有哪些稱號。這樣的問題學生張口就來,都搶著說。接著老師引導:每一個稱號後邊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那麼美猴王這一稱號是怎麼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美猴王》這一課。通過這一唱,一說,一引,自然地引出了課題。學生自然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並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個環節“讀”首先初讀課文,讓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有不認識的字、詞,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向同學請教,也可以和老師交流。讓學生通過互相解疑達到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再分段進行朗讀,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來讀,分段進行朗讀,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來讀。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給學生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三個環節“感”整體感悟。這一環節我採用的形式是片斷欣賞。我播放大型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與課文相符的片斷。讓學生通過動態的畫面和人物精彩的表演來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指導學生觀察片中石猴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為後面分析人物形象做準備。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第四個環節“析”分析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我設定情境、合作、體驗的方法學習。我把課文分成猴王出世、山間生活、自薦探泉、被擁為王四個部分。分別採用講故事、解說、配音、表演四種方式來學習。讓學生通過切身體會逐一分析每一情節中表現出來的猴子的特點。每一方式訓練結束都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情節中表現了石猴具有什麼特點?”最後加以總結。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把枯燥的人物分析生動化。學生的興趣大大增加,大膽嘗試各種角色,並在體驗中明確石猴的個性特點。並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下面我就把這一部分的教學步驟給大家介紹一下:

1、引入: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六小齡童的精湛表演為我們再現了美猴王的形象,接下來我們通過多種方式分析這一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a、第一種方式:講故事,故事大王。大家結合課文第一自然段,配合畫面來講猴王出世這一情節。這種方式學生非常喜歡,所以積極參與。在講故事的同時鍛鍊學生數的能力。然後引導學生總結這一情節中猴子的特點是神異出眾。B、第二種方式:解說。先由趙忠祥老師解說的動物世界引起大家的興趣。再試著配合畫面為石猴山間生活一情節做解說。這種方式非常新奇,學生興趣濃厚。既培養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再引導學生從這一情節中總結出石猴自由、活潑的個性特點。C、第三種方式:配音。我把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石猴自薦探泉這一情節的音消掉,由學生用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的語言來配音,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又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再從石猴的語言中總結石猴的特點:自信、勇敢。D、四種方式:表演。請大家大膽嘗試,自由結合小組,把第四自然段改編成劇本,自由分配角色進行表演。要求把群猴的頑劣、石猴的自信,勇於當王的果敢表現出來。再讓學生從惟妙惟肖的表演和切身體會中總結石猴特點。學生在表演中也體會到了學習中合作的快樂。F、最後,引導學生把幾部分中概括出來的石猴的個性特點總結出來,同時,教師出示板書幫助學生總結。考試大整理

3、分析美猴王藝術形象的現實意義:這是本課的難點。如果簡單這樣問,七年級學生理解起來無從下手,我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設定了這樣兩個問題,起到點撥的作用:a、在猴王的身上,寄託了作者什麼樣的願望和理想?b、我們今天應從猴王身上學習些什麼?然後,結合這兩個問題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教育。

第五個環節是“結”,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今日學習的重點,通過分析美猴王這一藝術形象,瞭解到要把人物刻畫如生,就應該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特點,突出人物個性。

進而引出今天的作業,就是第六個環節:用百字左右描寫班級內一位同學,抓住動作、語言來描寫,突出人物性格特點。設定這一作業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鞏固今天學習知識要點,並提高了學生的寫的能力。

結束語:如果大家還知道石猴稱王以後的故事,就請回去閱讀《西遊記》。而且,我國還有許許多多像《西遊記》一樣優秀的文學作品,季候,我們要讀好書,開拓視野,還要用你的升花妙筆,描繪今天美好的生活。

五、教學自評:

這節課我利用多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供了大量由於教材篇幅所限無法納入的學習內容,大大突破了傳統教學以“課堂”、“教科書”為中心的狹小範圍。在學法指導上我重點採用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程式的設計上,我做到了優化導課,優化學生的學習活動,讓趣味貫穿課堂始終,把學生的“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教學效果確實很好。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下面我將根據我的備課思路和設想,一一展開講說。

一,說教材,學情

(一)說教材特點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中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相互映襯的美麗圖景,語言文字優美、典雅,藝術技巧純熟、自然,是一篇著名的美文。也是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歷年來重點保留並解讀的文章,因此相當重要。

(二)說學情

本篇課文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年級的學生,目前高一年級的學生多數都對寫景抒情的散文有所瞭解,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有所領會。但由於知識水平和年齡限制,閱讀多停留在粗讀和泛讀。思維能力,審美能力還尚待形成。尤其對作者在寫景狀物中所流露的情感還不瞭解。所以在引導閱讀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創設適當的情境,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靈敏的語感。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為做到因材施教,根據本課內容特點,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學習情境交融的寫作手法,感悟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體會作者感情。由於本篇課文較為重要,對高一年級學生理解起來較難,因此我將本篇課文分兩課時講解。

第一課時:學生閱讀,整體感知,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對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課時:深入理解感情,品味文中語言,賞析第六自然段,理解《採蓮賦》作用。

以下為第一課時講解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2,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二)教學重,難點

1,走進作品,理解本課寫景特點,通過重點語段分析,品味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體會文章語言美。

2,走進作者情感世界,體會作者苦悶彷徨,內心矛盾的情感。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都說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但為了響應新課標改革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教師不能以自主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師生、生生等多重對話的基礎上,走入本文意境,品味作者語言,感悟作者情感。

1、朗讀體味法。本文語言文字優美,適合反覆朗讀。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通過有感情的反覆朗讀課文,可以直接地品味到文中語言,進而有助於情感的理解。如閱讀前自由朗讀,賞析前的部分內容配樂範讀,賞析中的個讀、配樂齊讀,賞析後的配樂領讀與齊讀相結合。通過反覆朗讀,在讀中生悟,在悟中促讀。

2、媒體輔助法。運用媒體的語音播放功能,播放部分精彩段落的配樂朗有助於同學們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調,領悟作者情感。通過畫面播放功能再現相關歷史畫面,更容易使同學們體會文中意境,進而更好的理解課文。

3、設疑討論法。由於本文情感地理解是本文理解的難點,對於高一年級學生來說自己解決相對困難,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動性和團體協作的精神,在合作自行解決中加深印象。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充分綜合意見中,在群體中做到“跳一跳,夠的著”,活躍課堂氣氛。

(二)說學法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藉助朗讀和質疑討論等,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走入文中意境,體會文中語言,體悟作者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導語設計: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積累中有多少關於荷花的詩句呢?(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還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這些詩句都有一個共同的時間特點,就是描寫白天的荷塘,白天的荷塘是如此的美不勝收,那麼夜晚呢?同學們,月亮這個意象又代表什麼呢?(是思鄉,寄託哀思,由月的陰晴圓缺引發人生喟嘆等等。)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腳步去領略月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的美景。來看看作者是否用月亮寄託了你們剛剛所說的情感呢?(我採用的是問句匯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為課堂講解做一個良好的鋪墊。)

(二)學生自讀,初步感知課文。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是這一堂課中佔時較多的一部分。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最好的辦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一部分大約分這樣幾步:

1,學生自由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字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2,播放課文中4——6段課文範讀錄音,聽後請同學們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文中描寫的荷塘,並進行發言。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此後用PPT放映讓學生欣賞荷塘美景,帶領學生走入文中情境。

3,學生再次自讀課文,仔細品味文中語言。

(四)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經過幾次閱讀,學生們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引導學生們理清課文情感發展脈絡把握文章結構。為此我將提出如下幾個問題:

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課文分為幾部分?結構有什麼特點?

可能學生們剛被問到都會覺得有點困難,在此我將會進行適當點撥。

2,分組討論

我將學生們六人為一個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討論法可以激發學生們的集體意識和團結協作意識,在意見的相互交流之下,共同進步。為此我將提出如下問題:找出文章中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並進行分析,找出作者情感發展脈絡。(由於情感理解是本文的難點,在此之前我將插入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本文寫於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於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等等。這樣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做到知人論世)

感情變化是:“心裡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體現的複雜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悅”。這從景物描寫中也能看出。

(五)仔細品讀語言,把握情感。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調的基礎上,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賞析課文精彩語段四,五自然段,引導學生欣賞朱自清筆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色。教師作必要的啟發指點,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處,以下僅舉幾例:揣摩語言A、“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麼?(引導學生用比較法揣摩語言)B、荷香與歌聲有什麼可比的共同點?(領會通感手法的運用)C、一個人在這月夜,能夠如此細緻地欣賞這樣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體會借景抒情)D、此段運用那些修辭手法(重點講博喻和通感的修辭手法運用)

這些問題的設定,主要引導學生從修辭、的運用,融情於景的手法這方面賞析文章。這些問題有學生未發現的,有已發現而仍用心不細的,可從不同角度發問。

通過對第四段的這種分析方法,可以讓同學們沿用此法對本文五自然段進行分析,讓同學們學會這種方法,這便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能體會到這篇文章的佳處,而且掌握一些賞析散文的手法,學會自己賞析文章。

五,作業佈置

仔細品讀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試著圈點文中的精彩語句,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美景,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六,板書設計

行蹤: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情緒的變化:不寧靜——淡淡的喜悅——超脫——不寧靜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氮肥的生產和使用》,本節內容選自蘇教版化學1專題四第二單元。教材以氮肥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為切入點,介紹了合成氨工藝的生產原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掌握氨氣的物理性質以及化學性質,並由氨作為氮肥的缺點引入固態銨鹽的性質探究。最後迴歸到氮肥的使用,讓學生體會科學使用氮肥的意義。

在國中,學生已經對氨氣的性質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及之前典型非金屬元素氯、硫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均為本節課的教學打下基礎。同時也將為以後硝酸性質的學習作鋪墊。因此,它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啟後的過渡作用。

基於以上分析並結合《學科指導意見》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定為,掌握氨氣和銨鹽的性質。

高一學生對於“噴泉”實驗可能還停留在觀察階段,無法認清實驗的本質。此外,在國中學生已經接觸到氨氣,然而對於氨水相對比較陌生,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將本節課時的難點定為理解“噴泉”實驗的原理以及知道氨水的成分。

針對以上內容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說出合成氨工藝的反應原理;

2.掌握氨和銨鹽的性質和用途,知道液氨與氨水的區別;

3.知道氮肥的效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項;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氨和銨鹽性質實驗的探究,體驗實驗探究的過程,形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氮肥對社會生產的作用,體會化學與農業生產的密切聯絡;

2.通過了解合成氨工藝的發展,感受科學探索的艱辛。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實驗探究、交流討論和歸納分析等方法,並結合講授法、自主學習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來實現我的教學目標。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首先,我會用幾張金燦燦的稻田圖片,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使他們瞭解氮肥對社會生產的作用。我將以“雷雨發莊稼”為引導,引入其餘兩種固氮方式的介紹。並組織學生討論三種固氮方式的優缺點,在強調人工固氮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

2.實驗探究,獲得新知

我將通過播放一段視訊引領學生回顧合成氨工藝的發展,體會科學探索的艱辛。掌握反應原理和反應條件並提出疑問“氨氣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氣體呢?”。

我會向學生展示一瓶氨氣,通過觀察顏色並聞其氣味,引導學生掌握氨氣的物理性質。

“那麼大家想不想看氨氣形成的噴泉呢?”以此激發學生興趣,演示“噴泉”實驗。我將引導學生從觀察到的現象出發,通過明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種探究式教學方式達到其中一個教學難點的突破。學生在觀察的同時會充滿好奇,據此我將提出疑問:“氨氣為什麼能形成紅色的噴泉呢?”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進行大膽猜測,可能得出氨氣易溶於水,氨氣的水溶液呈鹼性等。我將引導學生設計探究實驗,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同時提出疑問:“還有哪些物質可以形成噴泉呢?”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加深理解。

3.觀察分析,拓展新知

對於氨氣不穩定性的探究實驗我將採用邊講邊實驗的方式。我將根據實驗現象向學生提出疑問:“溼潤的紅色石蕊試紙為什麼會變藍?”引導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在學生得出氨氣不穩定後,我將繼續發問:“氨水中存在哪些粒子?”以此引導學生分析氨水中存在的粒子,並與液氨作比較。

對於氨氣與酸的反應,我會通過演示濃氨氣與濃鹽酸和濃硫酸的對照實驗,引導學生比較現象的差異,分析其中原因。

接著我將引導學生對銨鹽的不穩定性以及與鹼共熱放出氨氣進行探究,寫出反應方程式。

4.課堂小結,複習鞏固

最後,我將引導學生熟悉常用的氮肥,掌握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項,並對課堂進行小結,並佈置形成性練習。

板書設計:

氮肥的生產和使用

一、合成氨

二、氨氣的性質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

(1)與水反應

(2)與酸反應

三、銨鹽的性質

1.不穩定性

2.與鹼反應

四、常見的氮肥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學情

《琵琶行並序》選自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三篇課文,屬於閱讀鑑賞課,這個單元均是唐代詩歌,單元目標是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樹立背景意識和審美情趣,把握好朗讀和背誦,而本篇《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在整個單元,甚至整個高中學習階段,都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本篇課文是高一下學期的課文,此時高一的學生已經初具理性思維,也具有相關的文言文學習基礎,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結合註釋在課前預習完成。但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

二、教法學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把學生原有的被動學習方式轉變為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此種理念,結合學生鑑賞詩歌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的現實情形,我想以誦讀法和合作探究法為主,讓學生反覆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鑑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基於以上幾點,結合新課標的具體要求,本篇課文計劃用三課時講授完成,具體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一、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感情。

二、學習作者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三、反覆誦讀,體悟詩情。

教學重難點:把握作者用文字描寫音樂的手法。

下面,我著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課文匯入

“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俞伯牙鍾子期的故事告訴我們,擁有知音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失去知音是多麼痛苦的事情,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並且他還真的就找到了,可是擁有知音的他卻依然眼淚婆娑,這又究竟為何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琵琶行》,去探個究竟。

【設計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學生學過,以學生所熟知的舊知識來引發新知識,契合學生心理,也符合學生階段性認知規律,同時,本文思想所蘊含的“知音之遇”,學生通讀文字是可以體會到的,這與學生課前的預習就不謀而合了,學生私下會為自己的預習成果,竊喜一番,併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對課堂的興趣便愈加濃厚了。

二、預習反饋。

【設計思路】此環節設定,主要檢查學生對於課文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包括生字讀音,重點字詞含義,課文大意瞭解等等。目的在於:把握學生整體預習情況,為教師靈活展開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三、簡要介紹歌行體詩歌常識及小序的作用。

【設計思路】該部分,用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對文體有所瞭解,並積累相關的文學常識。而對於小序的作用,可結合《孔雀東南飛》中小序的學習,舉一反三,遷移把握。具體操作中,字詞理解、大意疏通可以讓學生來回答,教師來補充。以此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也可用師生共讀的方式進行。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再次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分析琵琶女一共彈奏了幾次曲(三次),並以此為依據,梳理文章思路。(可板書)

第一部分:第1段,獨自彈琴。

第二部分:第2段到第4段,應邀彈琴。

第三部分:第5段,感言彈琴。

【設計思路】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於古代詩文的學習,反覆吟誦是一種有效感知詩歌內容的手段,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門絕學。在未完全瞭解作者寫作背景的情況下,反覆朗讀,感知詩歌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儘快理清文章思路,同時,運用“以意逆志”的閱讀方法,能夠很有效地提高學生品讀感悟能力。

3.合作探討:詩中琵琶女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她和詩人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可板書)

【設計思路】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開始於準確知道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此問題設定,難度適中,但目標性很強。通過探討以上問題,學生可以清楚看到,琵琶女是一個早年得意,中年失意,淪落天涯,但是彈奏技藝又十分高超的歌女。同時,順理成章便會聯想到,作者的人生究竟發生了什麼?他為何會對一個流落江湖的歌女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呢?此時教師便可以把握時機展示出作者生平際遇和本詩的詳細寫作背景,並進一步引導,讓學生進一步感悟作者這首詩的主題和寫作用意。同時激發出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慾望。琵琶女的技藝究竟有多高超?她的琴聲為何能讓作者“淚灑青衫”?詩人的文字又究竟有多神奇?能讓琵琶女的琴聲在歷史長河奏響千年?順理成章,下一步,不用刻意引導,學生便會主動去文中尋找描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語段了,因為他們迫切期待看到更多的.神奇。

4、反覆朗讀第二段描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描寫,嘗試探討體會其精妙之處。

【設計思路】此處再次設定朗讀環節,是為了順勢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描寫音樂的相關語句,尤其是本文的第二次彈奏時的描寫,感受作者如何用文字書寫音樂,如何運用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直到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又到曲終收撥如裂帛,化抽象為具象,表現出琴聲“低沉舒緩--急切歡快--艱澀凝滯--激越雄壯”四個起伏變化過程,推敲琢磨其中所運用的比喻、疊詞,擬聲詞等藝術手法對音樂效果的渲染作用;(1)感受作者如何用文字書寫音樂,如何運用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直到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化抽象為具象,表現出琴聲“低沉舒緩--急切歡快--艱澀凝滯--激越雄壯”四個起伏變化過程;(2)推敲琢磨其中所運用的比喻、疊詞,擬聲詞等藝術手法對音樂效果的渲染作用;(3)思考琵琶女的琴聲變化,是否暗含著她情感與生活變化的軌跡呢?因為前面已經有了情感講解的鋪墊,此時學生便能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字與音樂的雙重魅力:作者果真牛人,短短几行字,便讓我們所有人“如聽仙樂而暫明。”琵琶女果真才女,信手徐彈,便讓我們“別有幽愁暗恨生”。

而此時,思維火花被點燃的學生,極有可能會冒出更多的問題。諸如:琵琶女的琴聲變化,是否有著她情感與生活變化的軌跡?三次奏響的琵琶聲,音調節奏有何不同?甚至,作者真的很有音樂欣賞的才華嗎?等等。課堂因發問和討論而充實並精彩起來,而教師此時只需借勢引導,讓課堂在激烈的探討聲中,逐漸走向尾聲,並戛然而止,只剩餘音繞樑的琅琅讀書聲。詩,美到極致便成了音樂;音樂,美到極致便也成了詩。一堂優秀的課,也應該是如此。

【設計思路】在學生們此起彼伏的探討聲中,到此,本節課便告一段落了。綜觀整堂課,教師起到的僅僅是引導,點撥,再引導的角色,課堂真正的主人公是一群被點燃了激情的學生。這是對我們學校“1+4”高效課堂目標追求的貫徹,也是一次摒棄課堂花拳繡腿展示,將精力完全聚焦教學重點難點的嘗試,這樣的設計,會使課堂各環節中隨機生成的東西多起來,課堂也因此自然充實起來,真正體現課堂是生成,而非刻意設定的教學理念。

作業: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的景物描寫很多,試就本文的景物描寫對抒發作者感情的作用,寫不少於300字的論述文章。

【設計思路】培養學生獨力審美並用文字表達的能力,提高學生整體素養,最終實現遊刃有餘地應對大學聯考閱讀鑑賞類試題的目的。

最後,說一下本堂課的板書設計。我認為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直觀,有利於學生把握這篇課文的重點,也為深入探討文章內容以及藝術手法,做了鋪墊。

琵琶行

白居易

聲情

獨自彈--情相觸

應邀彈--情相通

感言彈--情相融

標籤:說課稿 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