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與聯絡。”

“三角形的認識”是新課標四年級下冊中的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的延伸。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P82頁的例3,教學難點是概括三角形的定義和探究三角形三條的關係。因此在備課時我設計了一些動手實踐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己探究,解決問題。

一、動手操作,藉助直觀,化靜態為動態

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賴於辨別和概括這兩種心理活動,所以,我們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抓住學生對三角形的初步認識,讓學生動手畫出一個三角形或用學具擺出一個三角形,並進行展示。通過動手實踐和觀察比較,在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徵後,師生共同抽象出三條線段圍成封閉的圖形是三角形的兩個本質屬性,然後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通過實踐活動深化了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

二、 動手操作,藉助直觀,化抽象為具體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認識“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①課前準備4根長度分別為10釐米、6釐米、5釐米和4釐米的小棒;②把小棒看作線段,任意選出3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③提出問題“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由這一個問題作為教學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究、分析資料。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自己解決了教學的難點,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三、 動手操作,藉助直觀,化混濁為清晰

在討論三角形三邊關係時,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一部分學生用10釐米、6釐米和4釐米圍成了一個三角形。一時之間課堂上同學們就 能與不能爭論開來。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立刻冷靜下來,讓全班的學生選出這三根小棒圍圍看。結果發現能圍成三角形的同學都是用吸管或是較粗的小棒來圍的,這就使誤差增大了。於是我先讓認為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同學來說說理由。

生1:6釐米加4釐米等於10釐米,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生2:把4釐米和6釐米連線起來的話,就和10釐米重疊,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兩位同學的發言並沒有使他們信服,於是我藉助了這兩位同學的小棒讓他們在投影儀上展示,結果發現真的是無法圍成一個三角形。接著我又藉助投影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兩邊之和與第三條邊相等,不能圍成三角形”。

反思:從本堂課的教學來看,學生只有通過動手操作,才能充分調動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解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才能敢於大膽表達不同的見解,提出個性化的問題,想出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辦法,也正是經歷了從混濁到清晰的過程,學生才從中體會到了數學思考的樂趣、探索成功的喜悅。

從多次實踐使我體會到,只有噹噹教師真正瞭解學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才能在學生感到“柳暗花明疑無路”時,他才巧妙地“撥開烏雲見月明”,讓學生眼前“豁然開朗”,只有這樣的幫助才是促進學生髮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幫助。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2

三角形是常見的一種圖形,在平面圖形中,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多邊形,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個多邊形都可以分成若干個三角形。三角形的穩定性在實際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把握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實驗和聯絡生活應用數學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學生在平常的生活學習中已經對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些知識與經驗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豐富多彩的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情景和動手實驗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數學知識。

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我首先出示一些圖形,讓學生判斷哪些是三角形,在判斷中學生自然運用已有的經驗(有3條邊,3個角)判斷出哪個是,並對不是三角形的分別說出理由,如有的不是封閉圖形等。在這樣判斷的基礎上對什麼是三角形這一數學概念就能充分地理解和記憶。

2.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

三角形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學時我要求學生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三角形,他們找到了許多,如變速自行車的車架、籃球架等等。為什麼這些地方用了三角形呢?可不可以換成四邊形?很多學生想到了四邊形具有容易變形的特點,想到三角形應該是很穩定的。為了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這個特性,我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去動手實驗,沒人準備三支鉛筆,同桌間想和拉一拉看三角形是不是很穩定,通過實驗來證明。在這樣的動手實踐中,學生不僅是知道了結果,同時還感受到為什麼三角形是穩定的。所學就要有所用,接著我讓學生幫助老師解決問題,門閂壞了,門老是被風吹開怎麼辦?有了剛才的知識經驗學生很容易想到要建立一個三角形,還有些學生要自己當做木棒抵住門。學生們在這樣的動手實踐中,輕鬆愉快地掌握了知識。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3

今天的課,我把三角形的認識和三角形的高拆開,分兩節課來完成。

其實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三角行,因此對於三角行的特徵,學生完全能自行概括出來。但是對於本節課的難點:探索、發現三條邊的長度關係,感覺自己沒有處理好(從課後的作業反映出來),雖然課前我再三強調讓學生帶10 cm、6 cm、5 cm和4 cm的小棒各一根,但是今天還是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帶,即使是動手擺的同學,得出了不能圍三角形的情況,可是就是無法探究出是何緣由,再加上學生自制學具的侷限性,認為10 cm、6 cm、和4 cm的.小棒也能圍成三角形,那些沒有動手擺,只是看別人活動的同學,就更談不上探索和發現了……總之,本節課的效果不好,可能連難點也沒攻破。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一些突發情況的處理,對於學生課前的準備工作情況還得多加註意、強化要求。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4

三角形的分類既作為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採用實驗方法,分小組完成。既可以利用手頭已有的三角形,也可以用小棒擺其他的三角形,認識到三角形是無限多的`,觀察記錄每個三角形角的情況,進而將三角形按角分三類。進而讓學生比較三類三角形的異同點,使教學向深層次推進,促進了學生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進一步理解三角形分類的知識,本課安排了根據露出的一個角猜三角形的遊戲。這個遊戲的重點放在只露出一個銳角來猜三角形上,這個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三種可能,通過這個練習,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等能力。

在前面判斷三角形練習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練習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判斷、選擇練習由淺入深,並注意從不同角度來強化知識。最後的練習激發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將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5

1、本課的教學,從挖掘機工作的生活場境入手,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角,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養成注意觀察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習慣。

在研究學習中對於平角、周角的認識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得用對活動角的操作來感受各種角的形成,進而形成一個新的角的特點討論,來認識平角、周角,掌握其特點。

2、難點的突破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生對角認識的基礎上,先從最熟悉的直角、銳角、鈍角入手,最後認識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認識是本節課難點,雖然學生已經認識了直角、銳角、鈍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現仍然與學生的認知經驗相沖突,為了突破難點,我抓住這一認知衝突,精心設計了兩場辯論賽,使整個辯論過程成為學生認真思辨、積極探索和自我建構的過程。

3、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我一直認為日常生活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本節課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從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機工作時剷鬥臂形成的各種角入題,到課末讓學生找身邊的各種型別的角,到最後演示各種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發出學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慾望和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積極性。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6

昨天我佈置了預習作業。

1、找找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

2、自己做一個三角形。

3、畫一個三角形,說說三角形有幾個頂點,幾個角,幾條邊。

4、準備4根小棒長度分別為10cm、6cm、5cm、4cm。

今天一上課讓學生交流1-3的預習作業,同學們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好極了。本節課的難點是三角形三條邊間的關係。當學生操作完,討論: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邊長度之間有什麼關係?從交流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說不到要點,我引導得好苦!哪位有什麼高招,這個環節怎麼上教師才能輕鬆呢?

今天我也上了《三角形的認識》。課上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一個三角形,學生們的回答是精彩的,有的是用小棒擺一擺,有的說在釘子板上圍一圍,有的說用三角板畫一畫,有的說用橡皮筋直接拉一拉,還有的說用剪刀剪一剪……其中有個孩子的想法更奇特,他說用兩本書與桌面搭一搭,那個孩子搭出了一個三角錐其中的一個面是三角形。孩子是聰慧的一旦激起他們智慧的火花,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真令我想象不到。

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關係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力量自己探索出來的,其間的喜悅洋溢在孩子們的`臉上。對於三角形的兩條邊的長度的和大於第三邊這個概念,有一部分差生還是不能準確的判斷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我還是決定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利用小組的力量討論出最佳方案。“你們能有什麼好辦法能又快又對的判斷出三條邊是否能圍成三角形?”最後孩子們給了我滿意的答案:先把三條邊從長到短排一排,只要找出兩條短邊之和大於最長的那條就能拼成。本節課感覺師生之間互動,生生之間的互動都比較到位,自我感覺較好。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7

1.機智,開放地吸納各種資訊,善於捕捉教育契機,合理地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

2、教師的教學方式要適應學生的學習。新課程明確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應當從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設定了一個開放的、面向實際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探究驗證其他學生已發現的知識,通過實驗、操作、表達、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我想:只要我們堅持“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的發展而教”,那麼我們的課堂將會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智慧的歡樂和創造的快意。

3、讓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這節課我進行了8次課堂巡視,其中4次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兩次分別對三名學困生進行重點輔導,巡視時關注面較廣,目的性明確。但在“個別學生課堂行為表現”的重點觀察中,一位學困生在前半節課中共舉了兩次手,未被我關注,之後再沒舉過一次手。課後這位學生找到我問我原因。我與他進行了個別談話,問他為什麼後半節課沒再舉手,回答是:“反正也不會提問到我。”學生的態度似乎有些不以為然,其實蘊含著不滿。說明我們教師在課堂中不應忽略個體差異、害怕問題暴露,相反應充分重視、關愛學困生,讓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

4、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做到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重視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應予以熱情的肯定,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5、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和方法的指導。創造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情境,提供孩子們理解數學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學設計活動中的第一步,但是要讓學生看到其中所蘊涵的數學觀念,作為教師不能讓這些數學活動只停留在表面。因此我鼓勵兒童進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8

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多邊形,學生對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為在生活中他們經常會接觸到。本節三角形的認識是學生在角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有關知識的`重要基礎。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義、特徵、特性,三角形的分類和三角形之間的關係等內容。

我在教學中貫徹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原則,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力求做到層次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操作,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

在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辨認出銳角、直角、鈍角,並通過學生動手擺角,進一步體驗角的特徵,引出頂點與邊,為學生對三角形的意義和三角形的分類等做好知識和思路方面的準備。

通過學生動手擺拼,體現三角形的形成,並通過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義的內涵,即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否具有三條線段;

二,是否圍成封閉的圖形。接著安排練習,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

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徵時放手給學生探索,有了角的經驗,學生不難歸納出三角形的特徵,有意識地與角進行對比,深化認識。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我分為三層進行教學,先通過對電線杆、自行車圖的觀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然後通過拉四邊形、五邊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實驗,總結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穩定性。再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特性來解釋上圖例項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課後練習實地操作,更深層次地體會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數學源於生活。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9

本節課是圖形與幾何部分內容,我想通過本節課讓孩子學會利用想像拓展空間思維。

這部分內容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三角形、垂線等基礎上教學的,主要通過觀察、操作、比較、想像等具體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徵。根據以上理解我採用如下方法:

一、知識的遷移

任何知識的獲得都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結果,我們在學習新知時,可以拿來參考、應用及探究學習新知。例如:三角形畫高,通過聯想學過的畫垂線理解。教學時讓孩子聽一聽、看一看比劃下理解,教學效果反應,孩子對此掌握較好,學生明白什麼是高、底等,畫高時都能應用畫垂線方法作高。

二、聯想記憶

學習的目的就是記住、理解、應用等;如何讓孩子最大可能記住?本節課我採用了授孩子方法,而不獨知識的.講解。利用圖形的空間想像,讓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運用思維圖的板書,符合頭腦的記憶。例如:上課前的交流,讓孩子明白想像記憶的好處及思考,課始,通過三角形-家-房的聯想在頭腦中形成畫面;過渡,通過人字樑房頂聯想出高、理解高;最後,通過三角形的圖形聯想三角形文化理解、運用等。課後問孩子,本節課你現在還記得什麼圖?學生說房子、三角形等。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0

前幾天,在校內上了"三角形的認識"一課。當我選定這一課之後,如何備課,如何上出新意,幾天都困擾著我。手中的教材是浙教版的,這一課時安排的內容是認識三角形,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掌握根據三角形角的特徵進行分類,並畫三類按角分的三角形,而第二課時是認識等腰,等邊的三角形,學習畫三角形的高。當我著手備課時,我總是想著如何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因此,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我考慮了許多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特別在將三角形進行分類時,我想到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根據自己的觀察,按照不同的標準來給三角形進行分類,而學生必然會出現根據三角形邊的特徵來分類,那我豈不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本節課的教材進行處理,將三角形按角、按邊分類的內容都在本節課完成呢?主意打定之後,經過兩三天的思考,與他人完全不同的教案出爐了!

在本節課中,第一環節我先讓學生通過小棒擺三角形,來理解並試著自己歸納出三角形的定義,而且著重讓學生理解了什麼是"圍成";讓學生舉生活中三角形的例子,從中抽象平面圖形的三角形,自己概括出三角形的共同特徵,從而瞭解三角形的的各部分名稱。第二環節從生活中發現問題,通過拉動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學具,來體會三角形穩定性的.特性,並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解釋生活中發現的問題,進而解決"凳子的腿搖晃了,該怎樣修理"的問題。第三環節就是分類的環節,實踐證明,我的想法是正確的,學生課堂上生成的都在自己的預設之中,學生將三角形按角的不同,邊的長短進行了分類,因此教學效果是挺不錯的!

在本節課中,某些細節之處處理得還欠到位,比如三角形按邊的長短分類中,對不等邊的這一類的特點強調不夠些等等。

總之,一堂公開課,讓我收穫了不少!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1

本節課安排在完成整冊新授任務後,通過師生的合作,將本冊中空間與圖形方面的知識進行回顧整合,以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結合學生實際,創設相應的情境,始終圍繞學生學習興趣展開教學。

學生喜歡上美術課,因為美術課堂輕鬆無壓力。所以教師在設計本節課時,力爭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輕鬆、愉悅。課堂上教師帶動學生誦吟古詩、欣賞美圖、拼擺圖案、動手構圖,所有的這一切既遵循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原則,也讓學生在老師創始的情境中達到輕鬆複習的目的`。

2、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方式,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特點。

新課改後的課堂教學,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注重創設輕鬆的複習氛圍,而且所有的知識均由學生自己回顧、總結,並加以練習應用。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方式下,學生不再感到壓力,學習效率自然提高。

3、加強了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以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絡。

教學設計中將知識的複習中穿插入語文的故事誦讀、美術的繪圖欣賞等等,使各個學科自然的貫穿在一起。另外知識的各複習環節,均選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更加體驗到生活中蘊含數學知識、數學來源於生活的內涵。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2

1、教師的教學方式要適應學生的學習。新課程明確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應當從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設定了一個開放的、面向實際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探究驗證其他學生已發現的知識,通過實驗、操作、表達、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我想:只要我們堅持“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的發展而教”,那麼我們的課堂將會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智慧的歡樂和創造的快意。

2、讓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這節課我進行了8次課堂巡視,其中4次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兩次分別對三名學困生進行重點輔導,巡視時關注面較廣,目的性明確。但在“個別學生課堂行為表現”的重點觀察中,一位學困生在前半節課中共舉了兩次手,未被我關注,之後再沒舉過一次手。課後這位學生找到我問我原因。我與他進行了個別談話,問他為什麼後半節課沒再舉手,回答是:“反正也不會提問到我。”學生的態度似乎有些不以為然,其實蘊含著不滿。說明我們教師在課堂中不應忽略個體差異、害怕問題暴露,相反應充分重視、關愛學困生,讓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

3、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做到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重視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應予以熱情的肯定,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4、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和方法的指導。創造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情境,提供孩子們理解數學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學設計活動中的第一步,但是要讓學生看到其中所蘊涵的數學觀念,作為教師不能讓這些數學活動只停留在表面。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3

此次三位一體的教學活動,我們團隊教學內容為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數學第八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節《三角形的認識》,經過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較好的實現了課前的預設。現在由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反思。

一、教學效果預測及反思:

本節課大部分同學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全體同學都有自己動手實踐的機會。同學們都能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牢固的掌握知識點,同時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和提高,在想象與猜想中發現解決問題,在懸念與比較觀察中總結特徵,在激勵與創造中發展思維張揚個性,在評價與交流中學會學習的方法。這些都是本節課中的閃光之處,當然,課堂教學中也表現出了一些不足和遺憾,學生的思維有時過於活躍,在創造和操作中耽誤過多時間等。我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有效的把握課堂教學時間,在有效的時間內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關注個性差異,感悟數學的課堂魅力。

二、教師的教學機智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能遇到各種必須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發揮教學機智,做出準確的'判斷,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這節課中,老師……

三、對本次三位一體活動的反思

三位一體活動營建了一種和諧融洽的討論氛圍。大家有話可說,暢所欲言,在這種既寬鬆平等,又理性嚴謹的研究氛圍中,大家各抒已見,發表自己的見地和心得,這樣能更好的提高教師把握教材、把握課堂的能力,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互相交流、啟發,討論受益匪淺,同時獲取了寶貴而實用的教學技巧。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了以下三點:

1、本課的教學,從挖掘機工作的生活場境入手,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角,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養成注意觀察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習慣。

在研究學習中對於平角、周角的認識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得用對活動角的操作來感受各種角的形成,進而形成一個新的角的特點討論,來認識平角、周角,掌握其特點。

2、難點的突破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生對角認識的基礎上,先從最熟悉的直角、銳角、鈍角入手,最後認識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認識是本節課難點,雖然學生已經認識了直角、銳角、鈍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現仍然與學生的認知經驗相沖突,為了突破難點,我抓住這一認知衝突,精心設計了兩場辯論賽,使整個辯論過程成為學生認真思辨、積極探索和自我建構的過程。

3、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我一直認為日常生活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本節課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從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機工作時剷鬥臂形成的各種角入題,到課末讓學生找身邊的各種型別的角,到最後演示各種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發出學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慾望和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積極性。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5

今天我上了兩節《認識三角形》,為了這一節課,我們已經準備了近一週的時間,找資料、同科研究討論、在進行修改備課,同時還準備了10釐米、6釐米、5釐米、4釐米的小棒。

三角形的認識是建立在對角,線段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這一節課主要分三個部分:一、認識三角形,製作三角形;二、探索三角形邊的祕密:三、引入生活,拓展。

一、認識三角形。

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經驗,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並發現三角形的有關特徵,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上第一節課時,介紹三角形的特徵時直接板書了: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從圖形中直接抽象出了圖形的特徵,沒有照顧到學生接受知識所需要的一個過程。雖然學生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徵,可是在真正面對實際問題時能想到這一條被抽離出來的特徵嗎?值得懷疑。

下午又上了一遍《三角形的認識》,這一次對於這一個問題我重新處理了一下:首先在學生畫三角形後,我也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在觀察三角形後得出三角形的特徵時,我沒有像上午一樣另外列出三角形的特徵,而是直接在圖上標出三角形的特徵。並強調了三角形的三條邊是三條線段,從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鞏固練習: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並起到過渡的作用。

二、探索三角形的祕密

通過實驗活動驗證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特點。學生每兩至三人一組,每一組有四根長短不同的小棒(10釐米、6釐米、5釐米、4釐米),任取三根小棒來圍三角形,做好試驗結果表。並討論“是不是任意的三條邊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這一個實際操作的過程是這一節課的關鍵。但是上午我在這一環節花了太多的時間來討論,以至於後面的鞏固練習顯得有些倉促,有一個題目甚至還沒有講完,只講了一下方法讓學生下課後按照這一個方法來做。學生一時推導不出: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個規律時,我應該適時的提醒,可當時我只提醒了幾組同學,也一時不察,時間就這麼悄悄地溜走了。每一個知識告一段落設計一個小練習以便學生鞏固:小小判官(判斷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並說明理由)

三、引入生活,拓展

知識最終還是要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在這兒設計一個路程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繼續抽象知識,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間去。並能找出理由。最後的拓展題是為了使學生能下意識地找出最短的兩條線段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