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通用18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通用1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通用18篇)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

認識圖形這一課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起始單元,國小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通過本課的學習將他們的已有的感性經驗進行整理抽象。針對對本課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的理解和處理,為了在教學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主要關注:

一、注重動手實踐,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

在本節課中一系列的知識點都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來獲得。興趣是推動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同時根據學生好奇、好動心理,課上就讓學生把課前準備充足的活動材料,每個小組一堆實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塊等)玩一玩,分一分,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感知了這些實物的形狀,併為後繼學習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又如:在摸一摸環節中,讓學生認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圓柱、長方體、正方體有什麼感覺,跟小組同學說一說。這樣不僅每個學生自我表現的慾望得到滿足,而且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形體的特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身心投入,讓學生在活動的課堂中逐步加深了對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的認識,體會感悟出其特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二、創設遊戲環境、讓學生快樂學習

為了更好的聯絡生活,應用所學知識,教師設計了多種有趣的遊戲。找朋友的遊戲,讓學生根據對正方體、長方體等的認識,尋找生活中的實物,這樣能把物體、幾何圖形、圖形名稱聯絡起來感知。猜一猜的遊戲,讓學生通過在對圖形的觀察、觸控、感知後,直接用手進行觸控物體,使學生能通過觸控準確想象出物體的形狀,並同幾何圖形聯絡到一起,說出物體的圖形的名稱。找一找的遊戲是讓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內容,學生通過觸控,找出物體。擺一擺的遊戲,讓學生通過擺長方體或正方體等圖形,感知拼擺後所形成的圖形,並有效感知其數量,如用四個小正方體擺一個大正方體需要幾個,並從不同側面觀察拼擺圖形的形狀。

在遊戲中,讓學生快樂運用所學知識,並進一步進行昇華,提高對圖形的認識,有效的分清物和圖的聯絡,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縱觀學生在課上的表現,參與熱情高、學習興趣濃,從他們歡樂的笑臉上,從他們友好的話語中,從他們不願離開的腳步裡,從他們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教師的快樂,為師者還有何求呢!擁有這些足以!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2

這節《認識圖形》活動課,有著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處,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對我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將遊戲活動貫穿其中是低段教學的重點

1、讓孩子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愉悅的情感體驗

在活動中,我把複習舊知識融入遊戲活動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通過富有兒童情趣的“變魔術”從口袋中依次變出四種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讓學生來猜猜它們都是那些數學朋友,猜對了我就展示它們,再人人動手、動腦,通過摸、看,初步感受,這樣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了,使幼兒輕輕鬆鬆地進入了新的活動課,同時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

2、在活動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在探索階段,我設計了找、畫、說、做、拼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生通過找、描、分,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畫一畫這一環節中,通過設計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和創造的慾望。如:師:這些圖形的家都安在這些物體上,你能想辦法把他們從物體上搬下來嗎,單獨留在紙上嗎?孩子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到了很多的辦法,可以把立體圖形放在紙上,用鉛筆沿著立體圖形的邊畫出來。可以把物體用紙包住,然後使勁按他的邊,這樣就可以看到圖形了。在幼兒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體的面上尋找平面圖形時,他們用剛才找到的那幾種辦法很快就找到了,極易地體會到了,並讓孩子說說是從哪個圖形上面搬下來的,從而活動效果。

3、讓孩子體會數學就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美

在學習了新知之後,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平面圖形,利用平面圖形組成漂亮的圖畫時,孩子們明顯很興奮,在最後的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有趣圖形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學常規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別在學生對於學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聽話的按照老師的話去做了,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總在擺弄自己的學具,等我講到下面的部分時,這部分孩子就沒有聽到,也就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導不夠明確,使少部分學生在操作時無目地,教學設計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實際操作時,孩子們卻是截然不同的表現,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組活動時僅僅是個旁觀者,而沒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動交流中去。這也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注意關注每一個孩子,力求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3、多關注好動幼兒的掌握情況,有些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已經學會認識了這幾種圖形的特徵,但對於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來相對就要困難許多,由於他們好動,所以對於他們的關注我還做的不夠。

三、今後需要加強的地方

1、加強孩子的常規訓練,例如在操作學具方面,能很好地鍛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讓孩子在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該拿出來的時候就整齊快速的拿出,該收起來的時候就迅速的收好並擺在指定的位置。

2、數學活動教學,要給幼兒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幼兒在一種“心理自由”與“心理安全”的狀態下,自主的學習,大膽的創新,主動的發展。例如在用什麼方法找出物體的面,讓幼兒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在展示幼兒的探索結果是不急於評價是很好的做法,讓幼兒自己評價,讓幼兒成為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如果老師直接講授,幼兒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只有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這樣掌握的知識是比較紮實的。

這節活動課我覺得最大特點在於以活動為載體。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數學;在活動中交流,建構數學;在活動中發展,創新。透過幼兒的這些反應,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敢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3

認識圖形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一是通過動手操作複習學過的圖形,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回憶學過的知識,“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二是動中擺圖形,這一過程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對幾個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對邊數命名圖形有更深的理解。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融入學習活動中,也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的能力。

這部分對於學生來講並沒有很大的難度,許多學生在學前已基本認識了這些圖形,但對於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還很模糊。在做題時,要求他們把四邊形塗上顏色,他們把正方體也塗上了顏色。因此,在認識圖形的練習課上我很注意這點,要求學生看清題分清圖形。由於學生的年齡問題,有的時候學生在邊數多的圖形面前不是很自信,也怕他們在數邊的時候多數或少數導致錯誤,我在佈置練習前教授了在學生做題方法中提煉的一個好方法:

比如一個這個圖形,我們事先不知道它是幾邊形,用個這好方法可以有準確又快,你想學嗎?學生積極性很高。方法介紹:為了不多數每條邊也為了不漏掉每條邊,每數一條邊的時候在它的邊上畫個小豎條,這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就不會犯重數或少數的錯誤了,也不會把圖形認錯了!

這種方法學生很快用到了練習中,錯誤率大大減少。新方法掌握的都很快很好。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4

“認識圖形”這節課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

基於學生在學習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提供了大量實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讓學生通過觀察物體,動手摸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通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後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

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5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在描一描,畫一畫的基礎上體會從立體圖形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並能夠正確指出物體的某一個面是什麼圖形。

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從情景圖中觀察,找出認識的立體圖形。再要求學生拿出學具盒中找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以及一個我們沒有接觸過的三稜柱,要求學生在紙上描出來,並給他們命名,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圖形的特徵,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這些圖形,並指出是物體的面,而不是這個物體是,在學生舉例的過程中不斷糾正,讓學生完整的描述,例如。數學書本的封面是正方形,時鐘的表面是圓,黑板的面大致是長方形等等。接著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一下新認識的幾位朋友,並追問可以圍出圓嗎?為什麼?讓學生想一想為什麼,說出這幾個圖形和圓的區別。接著,讓學生試著在方格紙上畫一畫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在畫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指導,進一步明確這幾個圖形的特徵。為之後進一步學習這些圖形奠定基礎。

在本節課中,通過操作,探究,畫一畫,描一描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教學中,時間的把握還不夠到位,作業的練習沒有分層,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體現。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6

《認識圖形》一課是北京版實驗教材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內容。在設計和教學中,我緊緊圍繞“三維目標”和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及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進行組織教學,較好地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教學中要求自己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眼與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培養,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畫,由於這部分的內容有很多學生在之前就已經掌握,所以我就不僅侷限於學生單純的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過程,在過程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在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我的收穫很多。

1、情境匯入,拉近學生的生活

上課伊始,我通過詢問學生在上學期學習過的《腳印》一課,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到了形象思維之中,在學生回憶中,我把課文中的幾個小動物請到了課堂上,通過動畫的形式讓學生觀看,動畫是學生最喜歡看的,設計成動畫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觀看結束時,開始追問:小動物的腳印都像什麼?它們是怎樣留下自己的腳印的?這時學生的興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給自己的小腳丫留下腳印,有什麼好辦法呢?這樣的問題設計,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學習過的課文到學生熟悉的生活,這樣既有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又有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同時還為下面的學習鋪墊了基礎。

2、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

概念性的知識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存在著較大的距離,我們在教學中務必要找到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概念知識的“幫手”,這就是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在現實情景中“做”數學,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實踐機會,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當我提出問題:“怎樣把物體的面印在紙上呢?”學生馬上思考並且動手操作實踐起來,他們通過找一找、畫一畫、印一印等方法,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表象,讓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這樣安排既蘊含了面與體的關係,使學生在整體上直觀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也符合了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有利於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教材強調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其設計的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活動,既可以將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蘊含在活動中,又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要。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有利於學生培養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又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並且教材選取的題材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生動有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分類貼上,展示學生的智慧

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我把學生的作品放在實物投影上加以展示,進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後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學生表現的特別積極,紛紛表示要把自己的圖形貼上去,看到學生對學習知識的積極勁,作為老師我感到十分的欣慰。這樣的安排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4、迴歸生活,強化學生的認知

在學習了新知以後,我通過設計“在日常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到過這些平面圖形”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在找的過程中,還強化了學生對幾種基本圖形的認識。之後,帶領學生欣賞多彩的相片,從美麗的動畫中尋找圖形,在觀賞的過程中,再一次強化對圖形的認識,還使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精彩的動畫效果刺激了學生的美感,讓資訊科技在數學課堂上發揮了它的作用。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雖然也有重視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但是因為孩子年齡和知識結構的特點,在尋找物體上的面時孩子們想到的方法不夠全面、精確,展示作品時,也沒有明確的讓孩子們評價,合作也沒有達到一定的實效性,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加強對孩子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他們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本課還要注意語言的簡明性,讓學生在最少的語言資訊中獲得最多的數學資訊。在不斷的修煉中,練就自己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做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同時通過這節課,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勇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7

高老師來聽課,我講的《認識圖形》,總的來說,我的這節課缺點比較多,具體有:

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參上要求學生能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就可以了,能認識,能分類,並能說出分類的依據。我講的深淺不一,比如長方體和正方體,我還讓學生認識了它們有幾個面,幾條稜,幾個頂點,而這些內容是高年級才學的,一年級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講圓柱時又講的少了,沒說出什麼來。﹙我覺得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是必要的,雖然課本不要求,但是做題的時候用得著啊,書本上的東西很淺顯,同步訓練上的題就把知識延伸了,長方體和長方形怎麼區別?還不是用立體和平面來分嗎,立體和平面怎麼分呢?總得用幾個面幾條邊幾個頂點來說明吧!﹚

2:語言太隨便。上課時,我說了這麼一句話“由長方形組成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確實,這句話不對,太隨便了!

3:課件中的物體不規範。在認識生活中的圖形時,我找了一些圖片,有一張是長方體的飯盒,但是轉折的稜是圓弧過渡的,不是嚴格的稜。雖然總體感覺是長方體,但是不該用它。

4:課堂不嚴謹。我在講正方體時,在黑板上徒手畫了一個正方體,“你用工具了嗎?”沒有,我學了十多年的美術,畫幾何體從來都是目測,用直尺是作弊行為,但數學相反,必須要用直尺畫直線,用圓規畫圓。我應該注意這一點。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科學和藝術要區分清楚。不要用藝術的眼光來對待科學。

5:學生動手少,學具準備不充分。一直是老師在講,沒讓學生自己摸一摸、擺一擺。(其實讓學生帶學具了,領導來聽課,要嚴肅嘛,出於課堂紀律考慮,怕他們玩起來不聽課,沒讓學生拿出來……)

總之,要多琢磨,多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多看好的課例,先模仿在創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8

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教學理念,突出體現在:

1、注重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各種感官認知物體。

認識物體一課的學習,既有知識目標,又有過程性目標。因此不能把這節課僅僅作為一個知識點,讓學生根據“標準答案”去識別,而應創設孩子們喜歡的活動,讓他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逐漸認識物體,體會各種物體之間的區別。本節課從開始的“分類”活動,到“命名”活動,再到“神奇的袋子”遊戲,都是建立在兒童認知特點的基礎上設計的,這樣的活動能夠較好地體現地“三維目標”,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2、鼓勵學生用自然的語言描述各種物體的形狀。

數學概念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過去的教學往往追求精確程度等,因而教師說得多,學生模仿得多。而本節課則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感知,描述對物體的認識,這是學生積累發展空間必須經歷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

3、注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

國小生的合作意識必須一點一滴地培養,本節課設計的活動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組中完成,這對幫助學生建立合作意識,在活動中達成共同遵守的規則是很有益的。本節課教學匯入採取如何記住學生最喜歡的小貓、小狗的樣子來進行的,利用多媒體課件,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習記憶方法,吸引學生學習新知識。接著以小貓和小狗的問題為線索認識物體。教學過程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教學中給學生創設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做到精心創設教學情景、以情促動、以動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與實踐、討論與交流相結合。

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積極的動手摸一摸,開口數一數,用眼睛觀察物體的樣子,猜一猜物體的形狀,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區別中記憶。同時教學的最後安排小建築師的遊戲,目的在於讓學生有空間的感覺,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建立自細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9

根據學生在學前班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課的開始,我重點利用教學掛圖讓學生說說圖中有認識的圖形嗎?引出要學習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與球。

接著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收集好的生活中的物品,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

初步瞭解了立體圖形後,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收集好的生活中的物品,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先讓孩子們一一識別,再試著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著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著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

長方體認識之後,難點是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區別,為了能讓學生準確找出長方體與正方體,我拿出不同的長方體與正方體,讓學生與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再說一說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特別是對於那種特殊的長方體,即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有不少學生誤認為是正方體,實際上是長方體。

一節課下來,書本知識與生活中經驗結合起來,多數學生能準確認出各種立體圖形並找準,但仍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中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如果我能在課堂中再多設計些小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激發學習的興趣,這樣課堂效果應該會理想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0

認識圖形這節課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辨認實物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主要特徵,知道這些形體的名稱,並能完整的表達出來,以及能夠辨認出不同的形體。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的知識聯絡比較緊密,因此,我在教學中,認真遵守“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個宗旨。在上這節課之前,學生對於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從實際生活出發,我準備了生活中一些常見物體的包裝盒、玩具之類的物體,通過這些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物體,使他們能大致概括出每種物體的名稱,教師再加以總結。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從學具盒中找出這幾種圖形,進一步通過摸一摸,感知每種圖形的特點,建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表象。最後通過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絡在一起。

本節課不足之處:這節課涉及到學生自己動手觀察、操作,所以會有一些好動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光顧著玩學具盒中的東西,而教師沒有及時提醒,影響課堂進度,對於班級的紀律也要加以約束。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對於長方體的教學力度還不夠,因為長方體的形狀種類很多,讓學生完全掌握還有一定的困難,對於長方形的舉例較少,以至於在後面的練習中,對於很扁的、很長的一些長方體,學生不認識了。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的開始,主要是藉助直觀的感知使學生初步認識立體圖形。北師大版的教材在認識圖形這一部分內容的編排上採用的是“先體後形”的策略,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是有先整體後具體的特點,因此我在進行備課時也是力求從學生的視野來設計這節課。比如在流程的安排上,先讓學生通過對物體的外部觀察和感知對一些物體進行分類,然後再具體觀察每一類物體的形狀並找尋特點;由於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有非常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我們也是力圖從生活入手,藉助生活實際並應用於生活實際。

整節課基本順利實施了我對這節課的想法,並大膽的組織低年級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雖然有諸多問題,但對一年級學生來講已屬不易,並且在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歸納能力也做出一些嘗試和努力,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在教學的最後,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

但是,在整節課的調控組織方面,我還需要繼續學習和努力;在學生交流合作中,也有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其中,我將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使學生適應並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另外,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於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困難,我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但是如果對長方體的內容進行過多的探討就會涉及許多平面圖形的問題,因此這一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2

《認識圖形》這一單元新課有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幾個平面圖形,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就是在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再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幾個立體圖形

我在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一是通過創設情景“堆積木”複習學過的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再通過摸一摸“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由此引入新課的教學。二是出示長方體模型,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問:“你有什麼感覺?”促使學生獨立發現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時激勵學生想出不同的辦法,從而體會“面”在“體”上;再描一描、畫一畫、用手比劃等實踐活動中是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進一步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學生學會從“體”上找“面”的方法,並充分體驗到與人合作及成功的快樂。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這三種平面圖形,這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和交流機會,並在區分圖形的過程中,相互啟發,發現圖形的本質特徵。四是動手在釘子板上圍一圍,這一過程讓學生通過圍,對這三種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在釘子板上是圍不出圓的。五是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通過畫學生體會到畫長方形時上下格數相等,左右格數相等;畫正方形時上下左右格數都相等;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是憶中說圖形,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自由、輕鬆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數學。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3

核心提示:學生在上個學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課的開始我先從孩子們認識的老朋友引入,同時從老朋友中得到新朋友:長方形、正...

學生在上個學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課的開始我先從孩子們認識的老朋友引入,同時從老朋友中得到新朋友: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然後讓學生自己嘗試想辦法從老朋友身上找到新朋友並畫出來,從而進一步體會到面從體來,然後讓學生找生活中的新朋友,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在通過有趣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4

《認識平面圖形》這個教學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之後進行學習的,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這節課我的安排是這樣的:

1、讓學生準備好學具並看書預習。我先讓學生在家找好長方體、正方體等物體,並看書預習,進行摸一摸、畫一畫平面圖形,把自己的發現與父母分享,然後把準備好的學具帶到學校。

2、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複習立體圖形,通過立體圖形引入到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平面圖形。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我又先讓學生觀察立體圖形,並摸一摸、畫一畫這些立體圖形的的面,讓學生經歷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表象,體會到“面”在“體”上。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勇於探索,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第三個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各個物體的面。在上面的環節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鍛鍊。學生通過合作操作,在玩中學、學中玩,樂此不疲,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

4、動手設計美麗的圖案,並且在小組裡面說一說自己的設計。學生興致很濃,個個都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整節課學生都在想學樂學的氛圍中輕鬆地學習,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鍛鍊,但學生在說的時候沒有能夠很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說的能力不強。在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時僅僅侷限於簡單的房子圖,思維還是沒有得到拓展開放。所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引導加強。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5

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國小階段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使學生既對這5種圖形的特徵有一定的認識,還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數學思想的滲透,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這節課只有在認真領會課標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各教學環節,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情境的創設與問題的提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本節課我創設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七巧板"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最熟悉的一種玩具,幾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2、能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對這5種圖形的認識,我改變了教材原來的編排順序。這樣安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體現了教師能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3、重視學生的體驗,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1)能讓學生在"玩"中體驗。

(2)能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

(3)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

總之,"平體圖形的認識"一課,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性方面,都能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努力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理念。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6

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匯入部分,我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圓、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後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三角形、圓、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於長方形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

教學改進的措施:

1、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把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使學生慢慢學會發散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數學的樂趣。

2、精心設計練習,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加深各類物體特徵的認識的目的。

3、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通過觀察、操作、發現,用感觀來體驗不同立體圖形有不同的特點,加深對各平面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動手操做,用腦想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與創新。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7

一、體會與反思: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體現幾何的價值,特別是幾何在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合情推理等方面“過程性”的教育價值。幾何教學,從20世紀60年代的教具演示,到80年代的學具操作;從形式推導到公式意義的理解;從關注學習結果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形成了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實際教學中我嚐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在教學《認識圖形》中,我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著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例項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二、值得思考的問題:

1、如何把握國小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範的定義上靠?如學生在找例項時說: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

2、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問題。由於我們還是在大班額的條件下組織教學,如何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目前還尚無良策。

3、讓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說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麼辦?如果就這樣浮於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8

週四我開了《認識圖形》公開課,通過各位老師的聽課,評課,我對我的教學有所反思。

本課我以複習舊知,匯入新課來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驗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

本節課的設計中,我藉助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挖掘數學外在的情感因素,發揮情感魅力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很有趣的。這節課,我設計以“交朋友”為主線來串聯知識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學生學得有趣、活躍、自然,使全體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我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獲取知識,教學中教師注重從感知入手,通過“看、摸、描“和討論、交流、認識平面圖形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學生學習興趣深厚,同時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長方形、正方形的四邊長來親自體驗感悟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區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這節課我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1)我的教學語言不夠嚴謹,如圓柱的下面那個面應該叫“底面”

(2)在將下一個要點時,要先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過來。

(3)在有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提醒學生做一個傾聽者。

(4)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回答。

(5)評價學生的能力還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