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1

本課的匯入環節利用情境圖匯入,吸引學生注意力。“你從圖中看到了什麼?”問題提得有些不具體,學生容易提出與數學無關的話題,沒有意義。可以提問“你從圖中發現了哪些咱們學過的圖形?”然後再引出角。讓學生從生活中找角。

新授環節的第一個知識點是本課的重點,即認識角,理解角的特徵。這一部分應該設計多種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把知識點學透。比如,在上面實物基礎上把角的幾何圖形抽象出來,讓學生觀察不同角的共同特徵。然後再讓學生摸一摸,從而引出頂點和邊。而這一活動還不夠,學生認識了頂點和邊,還要能準確地指出來,可以讓同桌之間指一指手中角的頂點和邊在哪裡。之後,反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上臺指一指黑板上的三個不同角的'頂點和邊。同學現在才會意識到,不管這個角是什麼樣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這時再總結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就水到渠成了。

本課的知識點較多,可以採用“新知1——練習1——新知2——練習2——拓展練習”的模式來教學。講完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了,要及時的鞏固練習。指角的活動比較好,還應再加一個判斷角和數角的練習。注意控制時間。

接下來是教學的難點,即比較角的大小。難點的教學要有層次。首先是“引”。給學生兩個大小不一樣的角(一個鈍角,一個銳角),讓同學觀察誰大誰小。兩個角差距比較大,很容易觀察出來,此活動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理解什麼是角的大小。第二是“放”。讓學生自悟自比。可以讓同桌間折一個不一樣的角,然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就會發現比較角的方法。第三是“收”。也就是自主探究的一個反饋。把學生折的角放在黑板上,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比的。然後教師再總結。第四是“悟”。學生把知識點學會了,能不能用呢?需要學生在練習中感悟。可以把原來設計的活動角的環節放在這裡。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活動角在張開、閉合的過程中它的大小是怎樣變化的。另一方面比較兩個邊不一樣長的角,讓學生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只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除此之外,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設計幾個比較角的練習,讓學生比較兩個三角板上的角。

最後一個知識點是畫角。這個環節利用動畫形式教學,效果很好。

板書設計方面,圖形設計和板貼的教具很好,但是缺少文字性的表述。教學的重點上,我畫了一個角,標明瞭頂點和邊,還應該寫上文字:“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教學難點上,我板貼了兩個邊不一樣長的角和兩個用正方形紙折的角,分別用疊合法把他們對齊。應該再加上比較角的方法:“頂點對齊,一條邊對齊。”

在教師素質方面,首先教師的語言要兒童化,與學生更親近些。第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寫字姿勢方面強調的比較好,在傾聽習慣、思考習慣、交流習慣等方面,還要在平時多下功夫,嚴格規範學生的習慣。第三,教師提的問題不夠精準,導致課堂上教室的話太多。備課時應再好好斟酌每一個問題的問法。

感謝教研員趙老師的細心指導,讓我們收穫頗豐,知道了數學教學應該做到“重點落實,難點有層次”。今後我會努力改正出現的問題,悉心鑽研,使自己的數學教學不斷進步。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2

一、源於生活,課堂更有生活味。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因此,教學師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聯絡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由此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由“親”產“趣”,由“趣”生“需”,激發學習的內動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數學探究活動。

本節課我有序地組織學生三次找角的活動。

(1)上課伊始,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幾張漂亮的生活實物圖(鐘面圖、三角形圖、西瓜切面圖),讓學生找找這些物體表面上的角,使他們通過觀察這些物體表面的角,初步體會角是從物體表面抽象出來的幾何圖形,是一種簡單而美麗的圖形。

(2)當學生對“角”已有了一個較模糊的形象記憶時,我就讓他們說說想知道關於角的哪些知識,接著組織學生第二次找角――找找教室各物體表面的角。學生的表達樸素而真實,但正是這樣不規範的語言表述,使學生感悟到要認識的“角”是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提煉的,是生活的樣版。這不僅為他們的後繼學習提供了材料,也為學生他們的交流探索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3)當學生對角的特徵已經把握以後,我組織學生利用各種材料製作和尋找角。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利用兩條小棒可拼成一個角;用圓形的紙可以折出角和直角;用兩根紙條和圖釘可以釘成一個活動的角……這種設計放飛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製作角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既讓學生回顧、應用了所學的數學知識,更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的語言交流和知識探索的環境。

二、互動的課堂,讓課堂更靈動。

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數學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在數學活動過程中,學生與教材及教師產生互動作用,形成了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了情感態度和思維品質。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不能僅僅考慮自己教得方便、精彩和舒暢,而應更多的考慮學生如何“學”,突出學生自己鑽研、領悟和感受的過程。

為了讓學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我組織學生進行了摸一摸三角板上任意一個角的兩條邊,把角尖尖的部分往手心戳一戳等活動。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感受並歸納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當學生對角的特徵已經把握以後,組織學生利用:兩根小棒、一張圓形的紙和兩根紙條、一枚圖釘自己創造一個角,看誰的方法最多?這樣的活動設計,不僅使學生對於角的特徵認識得更加清晰、明確,而且教師可以巧妙的利用學生在圓形紙上折出的各種角中找到一種特殊的角――直角。引導學生通過猜想、討論、合作、操作探索出判斷直角、畫直角和角的方法。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學生的求知為主線,面對知識和學生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對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和探究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使每個學生對角在認知上產生的矛盾衝突,在衝突中逐步構建角的概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根據所需重組材料的能力。

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我組織學生利用自己做好的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使角變得大一點?怎樣使這個角變得小一點?那麼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的長短有關嗎?當學生思維發生衝突、矛盾,課堂上就這個問題爭議不下時,教師及時出示了一道眼力題和一個活動角的教具,通過課件和教具的演示,幫助學生體驗發現:“角的大小和兩邊的長短無關,當角的兩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兩邊叉開得越小,這個角就越小。”這些簡單而又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活動,輕而易舉的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蹲下來參於學生的.學習活動,讓課堂更加活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力求實現師生、生生的平等對話。“蹲”下身來參與學生的所有學習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凡是能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在教學活動中,我儘可能多地讓不同的學生表達自己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然後組織全體學生對這些不同看法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們在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中,有機會對同一知識的不同層面進行理解。教師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足夠的思維時間,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主動地、積極地表現自我。在關鍵時刻,教師又不失去有價值的引導和適當的點撥,使學生在獨立獲取知識的同時,體嚐到成功的愉快和合作的成果分享,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創造活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3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畫角,做角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為以後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在整堂課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運用自身的語言魅力,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在備課中,教師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整堂課中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1、整節課,構思新穎,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其次是放手學生,探究新知;最後是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環節又包括4個小環節,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徵、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2、匯入快而有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比如:在匯入過程中,讓學生擺一個三角形,再任意拿走一根小棒,變成了什麼圖形。學生很快反應出這是一個角,也對角的特徵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3、聯絡生活,切入主題。整堂課,我都是在學生熟悉的情境中進行教學,讓學生體會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物體都有角,你能舉例嗎?”之後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你能找出藏在物體中的角嗎?”對於生活中熟悉的物體,學生很快能找到角,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學習效率顯著。

4、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難點時,能夠利用電腦多媒體的優勢,由實物直觀過渡到抽象直觀,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化難為簡。

5、充分開展操作活動,並與小組活動相結合。本節課中,我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研究,讓學生找角,動手摺角,用小棒擺角。通過個體的獨立思考、小組的多次合作學習和全班交流,產生了多種思維方式,並在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對數學的理解不斷地加深,認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6、練習形式多樣並層層深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縱觀整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但在一些數學術語上把握得不夠好,導致學生在找角時不能準確地把找到的角描述出來。其次在比較大小時,除了多媒體演示,最直觀的方法就是拿活動角來進行對比,讓學生學會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取長補短,爭取讓學生在我的課堂上學有所獲,學得開心,自己也能不斷進步。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4

作為第三單元的第1課時,角這部分知識比較簡單,而且教材的設計完整地呈現了角從實物中抽象出來的過程、角的特徵、角的變化、角的畫法,所以對於學生來說,教材就是一個很好地自學材料,所以這節課我就放手直接交給學生自主進行了。

課堂一開始我就直接點明本節課利用10分鐘自己閱讀課本,然後我來提問,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們一聽特別興奮,還沒試過這種完全放手的學習方法呢,一個個認真地閱讀起來。我開始將問題板書在黑板上:1。什麼是角?2。角有什麼特徵?3。怎麼畫角?4。你能利用手中的物品做一個角嗎?

學生們獨立學習完成,一個個地舉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回答問題,並且說出從課本那句話找到的答案。很快我們就總結出了角的特徵:1個頂點2條邊。在畫角環節,選取學生上臺展示,邊演示邊說過程,重點一起分析了先畫什麼,為什麼強調必須是兩個不同的方向,為什麼必須是筆直的`線,學生們認真閱讀教材後都能回答到點子上,而且因為是自己的發現,成就感頗高。

最後再讓學生們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因為明確了角的特徵,孩子們你一嘴我一嘴地說起來,異常興奮。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放手將課堂交給學生,總是害怕學生學不會、學不透,有的時候真的是我們太過憂心,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你會發現學生總能給你驚喜。

學習歸根到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方法交給學生之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強,主觀能動性越強,學生的學習力就越強,而學習力正是我們目前所缺的技能。所以不放在課堂上放放手,你少講點,讓學生多思考、多說說。畢竟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我們就不用講了,在備課時一定要善於甄別那些課程內容能夠放手交給學生,如果是學生獨立學習有困難的課時,你這樣放手,那效果可就差了,說不定還會打消學習積極性呢。所以該放手就放手,不該放手千萬不要放手,度要把握住。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5

我覺得這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多方面向學生帶給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用心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去創新。如:設計讓學生動手比賽折角,看哪一組折角的方法多,還設計讓學生自學畫角的方法等。透過這些數學活動的設計,幫忙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創設搞笑的數學情境。數學情境的設計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忙。我也努力在這方面進行設計,也取得了必須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時候,插入學生們感興趣的動畫,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用心性,從而更有興趣的`來學習有關角的知識;在找角時,設計讓學生觀察、尋找教室的角,透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真正學會“生活即數學,數學即生活”。

三、運用多媒體課件,解決教學重難點。本節課透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很好地解決了本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課件演示形象、直觀,取得較好的效果。

但是,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從不同側面我瞭解到,每一個學生都有豐富的知識體驗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見過的角和頭腦中的角,主要還有:人民幣中的“角”、牛角、羊角、牆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個幾何中的“角”,要把“角”從生活中抽象出來對於他們而言還存在一些問題。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6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本課教學通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內容,學生已經初步學會如何認識角,知道角的大小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張口越大角就越大。

而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忽視了學生對生活中的直觀物體的依賴性強。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來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先讓他們自己感受直角。在此過程中花費了一些時間,在判斷直角時,老師應該先做出正確的示範和引導,再讓學生自己去比一比。

在動手摺直角的過程中,大多數數學都是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去折的,所以比較簡單,而我準備了一張不規則的報紙,用上下對摺再左右對摺的方法告訴學生折出來的一定是一個直角。

另外認識直角這一節課上,學生在三角尺上找直角是個難點,有部分學生找不到哪個角是直角,在課堂上應該多加以強調。

由於前面時間的把握不好,導致在畫直角這個環節中時間不夠,沒有完成本節課所預設的內容。但在課後又將此內容補充了,由於學生在認識中的'出現圖形存在的偏差,導致在畫直角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需要學生能夠把直角的認識更加清楚才能畫出一個正確的直角,所以感覺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一節課要解決所有的內容有些困難。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7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活動中加深了對角的認識,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認識角。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找身邊的角,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對角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讓學生去折,他們會利用手中的紙,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把他們折的角收集起來,讓他們自己來分類。通過小組討論,彙報、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二)比較角。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也是下了大力氣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有變,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口”的大小有關。學生在活動中把本節課的難點輕而易舉的突破了。(三)畫角。畫角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首先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畫角,從畫出的'角可以看出學生畫的角都很規範,因此對他們畫角的過程不做正確與否的點評。看完學生畫的角之後,我再傳授規範的畫角方法,對以後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打下基礎。數學課有很多的內容可以通過實踐、操作來學習,我們要讓數學從實踐活動中來,再回到實踐活動中去(即,學會運用數學的本領),這是我們現在的新課程教學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從這方面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做到不打無準備之戰,也就是說我要力爭做到每節課都要認真備課,認真鑽研教材,另外我還要不斷的給自己充電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使自己感覺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學生更對得起家長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8

從中學到國小,就必須轉換教學思考方式,必須努力化解數學的理性與學生感性之間的矛盾,其中,研究學生是非常關鍵的,“角的初步認識”內容雖然簡單,其實簡單的東西往往不簡單,學生的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足。怎樣在孩子的感性基礎上讓孩子學習到感受到數學的理性,是非常重要的。本章內容的教學,需要設定生活化的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情情景性和直觀性應該是本節課的有效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適當的選取現實素材,讓生活例項、生活經驗成為學習的支撐。所以,儘可能讓學生動手去發現其中的道理。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一開始,通過用不規則的紙片遮住三角形、四邊形的部分。只漏出三個角、四個角。讓同學們來猜,被遮住的兩個圖形是什麼圖形,從而引入本節課課題。

二、引導探究,建構新知

二年級學生思維正處於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步過渡的階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十分重要。在對角的認識過程中,先通過認識角---判斷角——畫角---製作活動角---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形成對角的認識。

在認識角的基本特徵時,我通過舉同學們都熟悉的三個例子,三角板,鐘錶,剪刀。從這三個物體表面的一個角來認識角的.共同特徵,例子貼近生活,學生較為熟悉。通過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一個角,形成對角的直觀認識,如:頂點是尖尖的,有兩條直角邊,之後抽象出角的幾何模型。同學們都能很快總結出角的特徵。熟悉角的特徵後,注意讓學生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知識相結合,找一找班級都有那些角,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有前面的知識維基礎,再讓學生判斷角就較為容易。通過判斷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角的概念的理解。另外,數學學習中,有時候還需要畫角,先提醒畫前的注意事項,演示標準畫角一般步驟,強調畫角內容後,在讓學生畫角。對學生畫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一一展示並糾正。評講後,再總結前面講過的內容。

接下來,通過利用吸管做不同角度的滑梯,來展示角有大有小,在動手中,發現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無關,與邊的長短無關,給同學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題材來源於生活,激發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不至於感受到數學課的乏味。在瞭解角有大小的前提下,提出問題:怎麼判斷一個角的大小呢?拿出已經剪好的兩個不同顏色的手工角,讓同學們獨自嘗試比一比。在探索中發現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利用這一環節,引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就這樣,把本節課的重難點給突破了。

三、總結

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點,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系統總結與回顧。

四、拓展延伸

回顧整個備課到上課的過程,個人感到不足的地方是:說話不夠簡練,數學語言不夠精準。另外畫角活動中,對角的展示時間沒有合理的掌控,導致最後角的比較大小的活動中時間不足,較為倉促。我以後將更加認真的學習課改精神,積極參加各種教研活動,像優秀的老師進行請教,不斷反思,在教學中探索,不斷學習及時反饋,打造有效而充滿活力的課堂。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9

現實世界是數學知識的豐富源泉,國小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在這環節能讓學生給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將學習主動權放給學生;一方面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這環節教學中也有個人反思的地方,比如當學生回答“角的樣貌是那些物體留下來的”時,如果能及時捉住有用資訊,用孩子的`話去引導“生活中能沒有角嗎?”這樣就更能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因此,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表現,認真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觀點,並及時捉住有用資訊,去引導學生,調控整個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斷深入,思維水平不斷飛躍,知識結構不斷完善。上完這堂課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學生才是學習的實踐者,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自己“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潛力才能獲得有效培養,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會有新的突破和發展。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10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角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第一次接觸難以理解,因此在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我先通過單元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角,逐步抽象出角;通過觀察、操作、演示、驗證、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玩一玩、畫一畫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並讓學生初步學會畫角。此外,在教學中,我力求為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廣闊天地。

整個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1、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節課我注意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彙報交流,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認識角;在小組討論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在不同觀點、創造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2、教學思路設計清晰。

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我充分研究了教參,懂得了本節課有三部分的教學內容,第一部分是角的認識,第二部分是比較角的大小,第三部分是畫角。然後再精心設計每一部分的教學,爭取做到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會每一個知識點。

3、採用現代教學技術。

比較角的大小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我在PPT中插入了視訊動畫“紅角與藍角的爭論”,這樣會更有助於學生的學習。

4、給每個學生機會,尊重每個孩子的發展。

在這節課上我儘量調動每個孩子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尤其是在畫角的時候,讓每個學生都拿起筆來畫角,並一一指導,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

雖然,這節課有以上成功之處,但也有很多不足,現就自己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如下:

整個教學設計顯得過於累贅。在情景圖中讓學生找角指角,在生活中讓學生找角指角,在做完角之後還是讓學生找角指角,雖然這樣的設計會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但是顯得過於繁瑣,找角指角的部分適度即可。

在講解角的特點這一部分的時候,除了讓學生上到講臺上指一指角,還可以讓學生表達一下在哪裡找到了角,比如情景圖中,就可以引導學生說:“我在鐘錶上發現了角,鐘錶的時針和分針組成了一個角。”這樣子,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不僅僅停留在學生用手指指說那有角,只會指不會說。

在比較角的大小時,學生自己動手做了角,教師拿學生做的角和老師三角板上的角去比較,不夠明顯。可以拿出學生做的兩個角去比一比誰大誰小,得出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在講解本節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時”,也可以搜尋一些網上的動畫演示,讓一個角的邊加上,再加長,縮短,再縮短,讓學生觀察這個角的大小是否變化,這樣學生更易於理解,也不會產生視覺疲勞,相反,學生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高。

在練習的設計上,也可以更新穎一些。這就需要備課的時候下功夫,從網路上、各種資料上查詢或者自己設計,新穎的設計可以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做題的積極性,讓枯燥的練習變得生動有趣。

5、評價語言相對單調、機械。

對於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或操作練習,我的評價相對而言比較單調,缺乏教學藝術,有些評價語言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還需要學習。

聽了導師的課,我感覺自己的課設計得不夠理想。“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我想因為有遺憾,才會不斷反思,才會有所發現,才會逐漸進步,所以,我會一直努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11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資料,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知識的活動。全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學生原有的對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小棒擺圖形,當擺到三角形時問:再拿走一根後是什麼圖形?從而自然地引入所學的資料。第二部分是活動實踐並小結。第三部分是練習。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據自己對角的感受制作角、結合課本和實踐小結角的特徵、畫角等幾個部分。那裡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識,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也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潛力和對所教學資料的熟悉程度。因為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教學中,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狀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狀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裡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明白髮現並創造出來。教師此時應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說出他說的角是指哪個,問僅此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用心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

新課改給廣大教師帶給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也在教學中根據它採取了許多新的方法,創設了許多情境。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務必從思想上時刻意識到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發現,從自己的成敗體驗中獲取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用心的、有價值的學習。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12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內容,由於需要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首先設計教案如下:

以“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與“結合生活情景能辨認角。”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重點是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將初步學會用尺畫角設計為教學難點。同時準備好白板課件,教具、學具等。將教學過程設計如下:首先開門見山,揭示課題,用白板出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同時板書課題。接著情景匯入,實踐探究。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認識角。通過出示實物圖,提問觀察這幾幅圖,你能找到角嗎?由學生觀察圖,並且交流資訊。接著教師用線標出角。隱去實物,再讓學生仔細觀察,請學生說一說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特徵,並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在教學時發現這一環節對白板的操作運用不足。用自己的身體擺出角。設計的第二個環節是活動角。請學生用學具製作出一個角。教師展示將角的'兩條邊張開大和小的兩個角。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在這一個環節中對學具的運用不足。設計的第三個環節是畫角。教師示範畫角,並說明:先畫一個頂點,再從這個頂點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了一個角。學生練習畫角。課後覺得可以讓學生先畫。

接下來是鞏固練習,拓展延伸部分。銜接回顧環節。通過兒童歌謠回憶所學知識。最後找一找,和同桌說一說你周圍哪些地方有角?由於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到最後一步時明顯時間還有很多,還需改進。

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本節課我注意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彙報交流,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認識角;在討論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在不同觀點、創造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有所欠缺:在教學時,教師講解稍多,學生的主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教學任務,害怕學生弄不懂,理解不了,導致我在課堂上學生在動手操作,而我在旁邊不停地講。今後,我儘量做到放手去鍛鍊學生,相信學生,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13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資料。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必須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透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徵,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潛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作為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作為低段數學教研組的第一堂教研課,多少感覺有些壓力。上完課之後,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構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由“角”字帶給你的想法到情景圖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交流。各環節過渡比較自然,而且自我感覺流暢。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思考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潛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用心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透過思考能說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之後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資料,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後透過巧妙剪角遊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比如:一開始我在板書完“角”字問學生,你對“角”的理解是什麼?結果學生回答:“角,是人民幣的單位,象1角錢、2角錢。”這一狀況就出乎我的預料,我只預設到孩子們會說:角在我的眼裡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我想,如果這樣問:在你的眼裡,角是什麼樣貌的?這樣問就應會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動角過程中,我拋給學生的問題是:“你發現了什麼?”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說不到點上。之後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麼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著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14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第三冊的教學內容,主要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初步的認識角。這節課也曾聽過一些公開課,有過各種各樣的處理方法,但大體的也主要是認識角的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畫角、比較角的大小這三塊內容。那麼怎樣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讓學生掌握這個內容,建立正確的空間觀念呢?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建立角的概念。

學生對於角究竟有多少認識呢?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曾經有過觀察物體的學習體驗,學生覺得在長方體、正方體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說對於角的認識他們是比較模糊的,只是直覺中感覺角應該是尖尖的,另外學生也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這些平面圖形中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覺得角的認識首先應該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出發,並在這節課當中發展他的認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學匯入的環節,運用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兒童化的語言“認認老朋友”引導學生把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逐個地呈現出來,而後又從學生以及認識的三角形出發,把三角形的一條邊去掉形成一個新的圖形,這個圖形就是角。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來接受角的形象。這樣的教學處理我覺得是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的,另外正確的角的出示也有利於學生對角的概念的形成。角雖然出現了,但並不代表學生就已經認識了。在這個基礎上,我又設計了一個瞭解學生基礎的環節“關於角,你聽到過或者知道些什麼?”,學生究竟有怎樣的.基礎呢?這個基礎對於後續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開展教學,也就是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只有切合學生實際的才是對學生有意義的。

二、依存學生體驗,發展學生認知。

數學教學一向來都是以知識和技能為重要目標的,直至到了新的課程標準出臺才有了“經歷、體驗”這樣的詞語。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自我的體驗,因為文科更需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來理解文章的意蘊,那麼在理科中又為什麼要提到這個字眼呢。我覺得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哪一種教育,其心理機制是一樣的,什麼東西都必須是來自學生內心的,無論是知識的重點還是難點,無論是他們容易出錯的地方,只有學生自己體會到了這個點的重要性,學生才能真正的重視起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問題。體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在畫角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回顧自己剛才創造角的時候是怎樣畫的?因為有了剛才畫角的過程,學生紛紛敘說自己的畫角的步驟,這個步驟有比較成功的、簡便的,也有比較繁雜的,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說,先畫一條邊,再畫一條邊,然後再將兩條邊延長到相交點,這個方法就有很多同學認為過於複雜,都比較喜歡先畫點再畫邊的方法。因為學生對於畫角都有了切身的體驗,所以能夠認同比較好的畫法,所以,我覺得建立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正確的認識是很有好處的。體驗帶來的是一種學習的革命,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進入體驗的概念,要不斷豐富學生的體驗。

這節課,我覺得在比較角的大小的處理上還不夠好,學生折角後比較角的大小,這個比的過程還太短,給學生提供的素材太過於開放,沒有提供一些有利於學生觀察、比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還不夠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15

縱觀整節課,感覺優點有三:

一、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構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其次是放手學生,探究新知;最終是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環節又包括5個小環節,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徵、畫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二、能夠在匯入新課中把問題的切入點拋給學生,如:你們最想明白角的哪些知識?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主動進入到學習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讓教師牽著鼻子被動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難點時,能夠利用電腦多媒體的優勢,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化難為簡。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一、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比如:在找角的特徵時,教師意在引著學生用自我的話說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一樣,有的心中空白,一向說不到點上,只說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教師也無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教師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二、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簡煉。尤其是對一些數學術語把握得不夠。導致學生對角的認識不是很清晰,從而在數角時走了許多彎路。

經過這次研討課,我感覺自我受益匪淺,並由衷地慶幸自我能獲得這次難得的機會,並時時提醒自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進取,從而逐步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