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課後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課後教學反思(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課後教學反思(通用8篇)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課後教學反思1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在描一描,畫一畫的基礎上體會從立體圖形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並能夠正確指出物體的某一個面是什麼圖形。

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從情景圖中觀察,找出認識的立體圖形。再要求學生拿出學具盒中找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以及一個我們沒有接觸過的`三稜柱,要求學生在紙上描出來,並給他們命名,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圖形的特徵,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這些圖形,並指出是物體的面,而不是這個物體是,在學生舉例的過程中不斷糾正,讓學生完整的描述,例如.數學書本的封面是正方形,時鐘的表面是圓,黑板的面大致是長方形等等。

接著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一下新認識的幾位朋友,並追問可以圍出圓嗎?為什麼?讓學生想一想為什麼,說出這幾個圖形和圓的區別。接著,讓學生試著在方格紙上畫一畫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在畫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指導,進一步明確這幾個圖形的特徵。為之後進一步學習這些圖形奠定基礎。

在本節課中,通過操作,探究,畫一畫,描一描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教學中,時間的把握還不夠到位,作業的練習沒有分層,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體現。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課後教學反思2

《認識圖形》一課是北京版實驗教材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內容。在設計和教學中,我緊緊圍繞“三維目標”和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及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進行組織教學,較好地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教學中要求自己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眼與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培養,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畫,由於這部分的內容有很多學生在之前就已經掌握,所以我就不僅侷限於學生單純的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過程,在過程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在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我的收穫很多。

1、情境匯入,拉近學生的生活

上課伊始,我通過詢問學生在上學期學習過的《腳印》一課,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到了形象思維之中,在學生回憶中,我把課文中的幾個小動物請到了課堂上,通過動畫的形式讓學生觀看,動畫是學生最喜歡看的,設計成動畫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觀看結束時,開始追問:小動物的腳印都像什麼?它們是怎樣留下自己的腳印的?這時學生的興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給自己的小腳丫留下腳印,有什麼好辦法呢?這樣的問題設計,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學習過的課文到學生熟悉的生活,這樣既有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又有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同時還為下面的'學習鋪墊了基礎。

2、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

概念性的知識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存在著較大的距離,我們在教學中務必要找到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概念知識的“幫手”,這就是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在現實情景中“做”數學,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實踐機會,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當我提出問題:“怎樣把物體的面印在紙上呢?”學生馬上思考並且動手操作實踐起來,他們通過找一找、畫一畫、印一印等方法,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表象,讓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這樣安排既蘊含了面與體的關係,使學生在整體上直觀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也符合了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有利於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教材強調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其設計的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活動,既可以將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蘊含在活動中,又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要。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有利於學生培養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又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並且教材選取的題材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生動有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分類貼上,展示學生的智慧

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我把學生的作品放在實物投影上加以展示,進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後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學生表現的特別積極,紛紛表示要把自己的圖形貼上去,看到學生對學習知識的積極勁,作為老師我感到十分的欣慰。這樣的安排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4、迴歸生活,強化學生的認知

在學習了新知以後,我通過設計“在日常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到過這些平面圖形”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在找的過程中,還強化了學生對幾種基本圖形的認識。之後,帶領學生欣賞多彩的相片,從美麗的動畫中尋找圖形,在觀賞的過程中,再一次強化對圖形的認識,還使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精彩的動畫效果刺激了學生的美感,讓資訊科技在數學課堂上發揮了它的作用。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雖然也有重視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但是因為孩子年齡和知識結構的特點,在尋找物體上的面時孩子們想到的方法不夠全面、精確,展示作品時,也沒有明確的讓孩子們評價,合作也沒有達到一定的實效性,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加強對孩子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他們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本課還要注意語言的簡明性,讓學生在最少的語言資訊中獲得最多的數學資訊。在不斷的修煉中,練就自己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做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同時通過這節課,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勇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課後教學反思3

這節《認識圖形》活動課,有著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處,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對我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將遊戲活動貫穿其中是低段教學的重點

1、讓孩子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愉悅的情感體驗

在活動中,我把複習舊知識融入遊戲活動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通過富有兒童情趣的“變魔術”從口袋中依次變出四種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讓學生來猜猜它們都是那些數學朋友,猜對了我就展示它們,再人人動手、動腦,通過摸、看,初步感受,這樣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了,使幼兒輕輕鬆鬆地進入了新的活動課,同時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

2、在活動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在探索階段,我設計了找、畫、說、做、拼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生通過找、描、分,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畫一畫這一環節中,通過設計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和創造的慾望。如:師:這些圖形的家都安在這些物體上,你能想辦法把他們從物體上搬下來嗎,單獨留在紙上嗎?孩子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到了很多的辦法,可以把立體圖形放在紙上,用鉛筆沿著立體圖形的邊畫出來。可以把物體用紙包住,然後使勁按他的邊,這樣就可以看到圖形了。在幼兒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體的面上尋找平面圖形時,他們用剛才找到的那幾種辦法很快就找到了,極易地體會到了,並讓孩子說說是從哪個圖形上面搬下來的,從而活動效果。

3、讓孩子體會數學就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美

在學習了新知之後,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平面圖形,利用平面圖形組成漂亮的圖畫時,孩子們明顯很興奮,在最後的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有趣圖形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學常規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別在學生對於學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聽話的按照老師的話去做了,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總在擺弄自己的學具,等我講到下面的部分時,這部分孩子就沒有聽到,也就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導不夠明確,使少部分學生在操作時無目地,教學設計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實際操作時,孩子們卻是截然不同的表現,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組活動時僅僅是個旁觀者,而沒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動交流中去。這也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注意關注每一個孩子,力求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3、多關注好動幼兒的掌握情況,有些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已經學會認識了這幾種圖形的特徵,但對於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來相對就要困難許多,由於他們好動,所以對於他們的關注我還做的不夠。

三、今後需要加強的地方

1、加強孩子的常規訓練,例如在操作學具方面,能很好地鍛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讓孩子在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該拿出來的時候就整齊快速的拿出,該收起來的時候就迅速的收好並擺在指定的位置。

2、數學活動教學,要給幼兒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幼兒在一種“心理自由”與“心理安全”的狀態下,自主的學習,大膽的創新,主動的發展。例如在用什麼方法找出物體的面,讓幼兒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在展示幼兒的探索結果是不急於評價是很好的做法,讓幼兒自己評價,讓幼兒成為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如果老師直接講授,幼兒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只有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這樣掌握的知識是比較紮實的。

這節活動課我覺得最大特點在於以活動為載體。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數學;在活動中交流,建構數學;在活動中發展,創新。透過幼兒的這些反應,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敢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課後教學反思4

高老師來聽課,我講的《認識圖形》,總的來說,我的這節課缺點比較多,具體有:

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參上要求學生能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就可以了,能認識,能分類,並能說出分類的依據。我講的深淺不一,比如長方體和正方體,我還讓學生認識了它們有幾個面,幾條稜,幾個頂點,而這些內容是高年級才學的,一年級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講圓柱時又講的少了,沒說出什麼來。﹙我覺得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是必要的',雖然課本不要求,但是做題的時候用得著啊,書本上的東西很淺顯,同步訓練上的題就把知識延伸了,長方體和長方形怎麼區別?還不是用立體和平面來分嗎,立體和平面怎麼分呢?總得用幾個面幾條邊幾個頂點來說明吧!﹚

2、語言太隨便。上課時,我說了這麼一句話“由長方形組成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確實,這句話不對,太隨便了!

3、課件中的物體不規範。在認識生活中的圖形時,我找了一些圖片,有一張是長方體的飯盒,但是轉折的稜是圓弧過渡的,不是嚴格的稜。雖然總體感覺是長方體,但是不該用它。

4、課堂不嚴謹。我在講正方體時,在黑板上徒手畫了一個正方體,“你用工具了嗎?”沒有,我學了十多年的美術,畫幾何體從來都是目測,用直尺是作弊行為,但數學相反,必須要用直尺畫直線,用圓規畫圓。我應該注意這一點。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科學和藝術要區分清楚。不要用藝術的眼光來對待科學。

5、學生動手少,學具準備不充分。一直是老師在講,沒讓學生自己摸一摸、擺一擺。(其實讓學生帶學具了,領導來聽課,要嚴肅嘛,出於課堂紀律考慮,怕他們玩起來不聽課,沒讓學生拿出來……)

總之,要多琢磨,多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多看好的課例,先模仿在創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課後教學反思5

認識圖形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一是通過動手操作複習學過的圖形,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回憶學過的知識,“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二是動中擺圖形,這一過程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對幾個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對邊數命名圖形有更深的理解。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融入學習活動中,也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的能力。

這部分對於學生來講並沒有很大的難度,許多學生在學前已基本認識了這些圖形,但對於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還很模糊。在做題時,要求他們把四邊形塗上顏色,他們把正方體也塗上了顏色。因此,在認識圖形的練習課上我很注意這點,要求學生看清題分清圖形。由於學生的年齡問題,有的時候學生在邊數多的圖形面前不是很自信,也怕他們在數邊的.時候多數或少數導致錯誤,我在佈置練習前教授了在學生做題方法中提煉的一個好方法:

比如一個這個圖形,我們事先不知道它是幾邊形,用個這好方法可以有準確又快,你想學嗎?學生積極性很高。方法介紹:為了不多數每條邊也為了不漏掉每條邊,每數一條邊的時候在它的邊上畫個小豎條,這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就不會犯重數或少數的錯誤了,也不會把圖形認錯了!

這種方法學生很快用到了練習中,錯誤率大大減少。新方法掌握的都很快很好。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課後教學反思6

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教學理念,突出體現在:

1、注重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各種感官認知物體。

認識物體一課的學習,既有知識目標,又有過程性目標。因此不能把這節課僅僅作為一個知識點,讓學生根據“標準答案”去識別,而應創設孩子們喜歡的活動,讓他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逐漸認識物體,體會各種物體之間的區別。本節課從開始的“分類”活動,到“命名”活動,再到“神奇的袋子”遊戲,都是建立在兒童認知特點的基礎上設計的,這樣的活動能夠較好地體現地“三維目標”,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2、鼓勵學生用自然的語言描述各種物體的形狀。

數學概念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過去的教學往往追求精確程度等,因而教師說得多,學生模仿得多。而本節課則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感知,描述對物體的認識,這是學生積累發展空間必須經歷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

3、注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

國小生的合作意識必須一點一滴地培養,本節課設計的活動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組中完成,這對幫助學生建立合作意識,在活動中達成共同遵守的規則是很有益的。本節課教學匯入採取如何記住學生最喜歡的小貓、小狗的樣子來進行的,利用多媒體課件,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習記憶方法,吸引學生學習新知識。接著以小貓和小狗的問題為線索認識物體。教學過程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教學中給學生創設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做到精心創設教學情景、以情促動、以動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與實踐、討論與交流相結合。

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積極的動手摸一摸,開口數一數,用眼睛觀察物體的樣子,猜一猜物體的形狀,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區別中記憶。同時教學的最後安排小建築師的遊戲,目的在於讓學生有空間的感覺,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建立自細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課後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國小階段第一次認識幾何圖形,只要求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能夠辨認這些圖形,正確地說出它們的名稱。對於每種圖形的特徵,不需要學生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進行描述,因為這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極其困難的,也不符合學生的實際。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教師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在綜合運用多種感官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並通過從實物抽象到圖形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這節課的主要特點是以“玩”為主線,將各個教學目標貫穿其中,使學生在一種積極的情緒中學習和體驗,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將遊戲活動貫穿其中是低段教學的重點,

1、讓孩子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愉悅的情感體驗;

2、在活動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3、讓孩子體會數學就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美。

第一層的'玩,是讓學生無意識地玩,學生是在原有生活經驗對各種物體認識的基礎上玩。

第二層的玩,是讓學生整理物體。學生在整理物體的過程中,發現了其中蘊涵的數學知識,從而使無意識的玩開始向研究數學知識的方向轉化。

第三層的玩,則是在學生髮現了圖形的特徵之後,教師設計的有目的的教學活動──“摸一摸、猜一猜”。學生在閉上眼睛摸出指定形狀的物體的過程,就是對圖形的特徵進行再認識的過程。

由於情境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最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層次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比較恰當。因此,全班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態度積極,主動參與,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這節課也有它的不足之處,首先張老師有些緊張,表現不太自然,出現了一些語言上的口誤,數學要求語言嚴謹,準確,希望以後多多注意;其次,低年級學生做遊戲活動易放不易收,教師的要求必須細緻,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活動的習慣。

今後需要加強的地方:

1、加強孩子的常規訓練,例如在操作學具方面,能很好地鍛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讓孩子在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該拿出來的時候就整齊快速的拿出,該收起來的時候就迅速的收好並擺在指定的位置。

2、數學課堂教學,要給學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一種“心理自由”與“心理安全”的狀態下,自主的學習,大膽的創新,主動的發展。

這節課我覺得教學的最大特點在於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數學;在活動中交流,建構數學;在活動中發展,創新。透過學生的這些反應,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敢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課後教學反思8

根據學生在學前班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課的開始,我重點利用教學掛圖讓學生說說圖中有認識的圖形嗎?引出要學習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與球。

接著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收集好的生活中的物品,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

初步瞭解了立體圖形後,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收集好的生活中的物品,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先讓孩子們一一識別,再試著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著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著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

長方體認識之後,難點是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區別,為了能讓學生準確找出長方體與正方體,我拿出不同的長方體與正方體,讓學生與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再說一說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特別是對於那種特殊的長方體,即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有不少學生誤認為是正方體,實際上是長方體。

一節課下來,書本知識與生活中經驗結合起來,多數學生能準確認出各種立體圖形並找準,但仍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中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如果我能在課堂中再多設計些小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激發學習的興趣,這樣課堂效果應該會理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