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有關說課稿彙編9篇

說課稿8.58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說課稿彙編9篇

說課稿 篇1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科普童話,他處於人教版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本單元教材以夏天為專題組織材料,內容豐富,既有寫夏天美景的,又有寫夏天情趣的。學習本組教材,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大課堂,讓學生主動識字,注意積累。學生可在本組教材學習過程中,體會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小壁虎借尾巴》這篇課文藉助擬人的手法,通過小壁虎向小魚、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講了幾種動物尾巴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一個道理。文章生動有趣,深入淺出,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使孩子們既學習了科學知識,又受到了美的薰陶,由衷地愛上多姿多彩的夏天。

根據本課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我從三個維度設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會認“壁、虎”等9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生字。

能力目標:瞭解小魚、黃牛、燕子、壁虎的尾巴用處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德育目標:教育學生禮貌待人。

認識生字,讓學生懂得魚、牛、燕子和壁虎尾巴的用處,接受禮貌教育,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小壁虎尾巴得用處和特點是本課的難點。

我班留守兒童較多,許多家長也忙於自己的事情,學生的學習沒有家長的幫助,學習起來稍有吃力,所以本課教學我計劃3課時完成-----第1課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學習課文1、2自然段,第2課時教學三至七自然段並指導朗讀,瞭解小魚、黃牛、燕子、壁虎的尾巴用處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點。激發學生樂於觀察周圍事物,有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趣。第3課時,識記生字的形,指導書寫,完成課後練習。孩子通過這樣的三課時教學,定能夠學的紮實,學得輕鬆愉快,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

今天我著重講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

根據童話故事生動有趣和學生的興趣愛好我將採用情景教學法,讀中玩,玩中學,以讀代講,以讀促悟。根據課文三到五自然段的語言結構特色,以及低年級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我在學習中採用“先扶後放,扶放結合”的方式,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利用典型詞語、句子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

所以我在教學程式中做了如下設計:

1.猜謎語、看動畫片都是孩子喜歡的活動,我用猜謎的方式把孩子引入課堂,檢查孩子們第一課時中學到的.知識,出示字謎:你錯一半。(借)蟲子爬到文字邊。(蚊)看字它是蟲,其實不是蟲。(蛇)用猜謎語引入課堂,不僅讓學生的注意力很快的集中到了課堂上,還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複習鞏固了第一課時中學到的一些新知識,做到寓教於樂。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小朋友喜歡直觀形象的東西,而且樂於接受一些新的挑戰,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什麼都想去嘗試一下,學生猜字謎出後,我播放準備好的無聲動畫片,讓孩子準備當小小配音員,給動畫片配上音。我告訴小朋友:要想配音配得好,就得學好今天的課程,仔細體會人物的感情,記好人物的臺詞。

孩子在興趣引導下,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為更好地為課文配音,必須理清文章思路:包括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故事中有誰,幹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等,實際是引導學生充分研讀課文。

首先,回顧壁虎借尾巴的原因。這個環節就是鞏固上節課所學習的知識,引啟下文的學習的作用。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因為小壁虎的尾巴掙斷了,他覺得沒有尾巴很難看,所以他想去借一條尾巴”。

原因找到了,接下來了解借尾巴的過程。閱讀教學法不是教師講,學生聽,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第三、

四、五自然段。此環節我採用“從扶到放”的教學程式:學習第三自然段以扶為主,學習第四、五自然段,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為主。這個由

扶到放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

我以扶為主,圍繞“向誰借”、“怎樣借”、“借到了嗎”這幾個問題。領學課文第三自然段。做以下引導:

哪個自然段寫小壁虎向小魚借尾巴?讀讀看,他借到尾巴了嗎?是不是他借尾巴時沒有禮貌,所以小魚不借給他?他借尾巴時怎麼說的?出示小壁虎借尾巴時說的話,從哪裡看出他有禮貌?指導朗讀小壁虎的話。比較下面的句子和標點。“小魚,你把尾巴借給我!”“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引導學生理解用上“姐姐、您、行嗎”等詞語,及詢問的語氣,說明小壁虎很有禮貌。這麼有禮貌,為什麼小魚不把尾巴借給他呢?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去到小魚的話中尋求答案。

小魚說:“不行!我要用尾巴撥水。”比較句子:小魚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引導學生體會加上“啊”“呢”這些語氣詞,可以表現小魚是友好拒絕,和因為不能把尾巴借給小壁虎而為難的心情。人物的思想感情已經鮮活分明,教師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根據自己對人物的情感體會有感情地讀第三自然段。讓學生入情入境,深入文字,體會文章內涵。為後邊當配音員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這樣運用比較法,抓住重點詞句,學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禮貌,這既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又進行了文明禮貌教育。收到教育、教學合二為一的效果,體現文道統一的原則。

師生一起總結學習第三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讀---問---悟---讀。“教”是為了“不教”。我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了語文能力的培養。

第四、五自然段採用以上方法教學,使學生處於輕鬆、愉快、積極思維的氣氛中,做到面向全體,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另外,藉助“小魚用尾巴撥水”“黃牛用尾巴趕蠅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提問:你們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進行歸納推理。由個別現象,總結出一般結論——動物的尾巴都有用。

既然動物的尾巴都有用,那麼壁虎的尾巴也有用。有什麼用呢?課文中沒有直接說明,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學生自由讀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變化的詞語。(難過——高興)小壁虎為什麼高興了?(因為他長出了一條新尾巴)【我適時介紹再生的意思:小壁虎這樣尾巴斷了,又重新生長的現象叫做再生】這一特點對它有什麼用處?對照前文,可知壁虎尾巴有自我保護作用。這部分的教學是一種演繹推理,由一般結論推斷出個別現象,至此突破了難點。

“讀”是對資訊的輸入,而“說”應該是對資訊的輸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說結合起來。

學生知道了這幾種動物尾巴的作用之後。我播放課件,鼓勵學生說說他們尾巴的作用。如果僅僅只讓學生說說這些動物尾巴的作用,就沒有體現語文課的特點,所以我讓學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結構句式說一段話。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森林裡,看見松鼠蓬鬆著尾巴在樹下吃野果,小壁虎說:“松鼠哥哥,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松鼠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當降落傘呢!”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成能力,從而獲得成功的快樂。

(2)在教完課文後延伸設疑,指導學生討論:如果以後小壁虎尾巴再斷了,還會去借巴嗎?既緊扣課文重點,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加以總

結,突出難點——壁虎尾巴可以再生。

至此,課文思路已經清晰,人物、語言、情感也已明瞭,為動畫片配音的時機成熟,再配以清新優美的鋼琴曲,孩子們踴躍地參與到配音活動中。

得法於課內,延伸於課外,提高語文實踐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至高境界,我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擴大孩子的視野,增強閱讀興趣。

根據教學目標,強化教學效果,我還對學生進行能力延伸的指引:

小壁虎看到長出的新尾巴真開心呀!它要去告訴他的好朋友。小壁虎會怎樣把這件事告訴它的朋友呢?朋友又會對小壁虎說些什麼?請同學們也來噹噹小作家,像課文那樣,編個小故事。

我想通過這種訓練,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頭表達能力均能得到發展。總之,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必須經過持久的強化訓練。所以,我堅持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不斷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中成長,在合作中成長,在實踐中成長。v

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立方根"。這一節課是第十章數的開方第六節第一課時的內容。

求數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運算是數學的基本運算之一,在根式運算、解方程及幾何圖形解法等問題中經常要用到。學習立方根的意義在於:

(1)它有著廣泛應用,因為空間形體都是三維的,關於有關體積的計算經常涉及開立方。

(2)立方根是奇次方根的特例,就像平方根是偶次方的特例一樣,立方根對進一步研究奇次方根的性質具有典型意義。

教學目標:

1、能說出開立方、立方根的定義,記住正數、零、負數的立方根的不同結論;能用符號 表示a的立方根,並指出被開方數、根指數,會正確讀出符號 ,知道開立方與立方互為逆運算。

2、能依據立方根的定義求完全立方數的立方根。教學重點是:立方根相關概念的理解和求法。在教學中突出立方根與平方根的對比,弄清兩者的區別與聯絡,這樣做既有利於鞏固平方根的概念,又便於加深對立方根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新課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中盡力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把教師的點撥和學生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情境。

在課堂的引入上採用了一個求立方根的`實際應用問題,已知體積,求正方體的稜長。由實際應用問題是學生易於接受。再對已學過的相似運算---平方根進行復習,為接下來與立方根進行比較打下基礎。

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為他們佈置了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看書。自己找出立方根的基本概念。關於立方根的個數的討論,是本節的一個難點。考慮到這個結論與平方根的相應結論不同,採用了先啟發學生思考的辦法,用“想一想”提出有關正數、0、負數立方根個數的思考題,接著安排一個例題,求一些具體數的立方根,在學生經過思考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之後,自己總結出結論。

其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平方根與立方根的區別,強調:用根號式子表示立方根時,根指數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唯一性。考慮到如果教學計劃提前完成,我在練習卷之外,還準備了一些易混淆的命題讓學生判斷、區分,鞏固所學內容。

本節內容設計了兩課時完成,在第二課時進一步深入學習立方根在解方程,以及與平方根部分的綜合應用。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望各位老師指教。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

《社戲》是國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說。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2、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關於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和方法的綜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知識目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

能力目標: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中景物描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體會小說通過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主題的作用。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追憶及作者眷戀故鄉的情感。

3、重點難點: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的筆法,從色彩、氣味和音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本文最後一段對豆對戲的讚美,似乎與文章前面的內容矛盾,因此,對文章的最後一段的正確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1、導讀法、問答法。2、質疑法、精講法。3、賞析法和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提高能力。

《社戲》這篇課文寫的是少年兒童的故事,裡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相仿,因此會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麼在學習上,為了顯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可以採取自主學習的方法。但是學生的閱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人物刻畫不會很在意。也由於作品年代久遠,學生對寫作背景不熟悉,所以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有些問題需要在老師的點撥下,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小組討論,分別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過集體的智慧,解決疑難問題,從而顯示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用具: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佈置學生結合課後練習預習課文。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激發興趣

同學們,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但隨著我們一天天的長大,童年生活會離我們逐漸遠去,在這裡老師很想知道你們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童年時你最喜歡做什麼?喜歡去哪裡?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魯迅的一篇小說《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怎樣的童年生活畫面。

(設計意圖說明:由提問匯入,揭示課題。通過提問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回憶童年生活,引發學生課堂對話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幻燈片。

1、讀下列詞語,辨別字音、字形、字義。

歸省 行輩 不憚 絮叨 怠慢 攛掇 鳧水 潺潺 歌吹 蘊藻 家眷 皎潔 漂渺 糾葛 旺相 模樣 欺侮

(設計意圖說明:掃清閱讀障礙,重在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達到漢字的辨形、辨音、辨義的目的,培養學生養成的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2、這篇課文的體裁是什麼?

(設計意圖說明:通過這個問題,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3、課文的作者是誰?選自他哪部集子?我們學過他的什麼作品?

(設計意圖說明:通過這個問題的回答,來複習舊知識,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4、哪位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主要寫了什麼事件?圍繞這一中心事件,作者寫了哪些相關的事情?

(設計意圖說明:這一環節主要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資訊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資訊的能力。)

5、根據小說的情節,課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說明: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從分析情節入手來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說閱讀的一般規律。探究的問題則是引導學生全面把握文章的佈局謀篇。)

(三)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導讀法 問答法)出示幻燈片

(1)快速讀課文,找出自己感興趣的情節,並大聲朗讀,說出自己讀後的感受。

(設計意圖說明:藉助多媒體教學課件,採用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手法。這一環節既是因為《語文新課標》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也是試圖培養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把握課文內容,又能通過適當的朗讀品位、體驗,培養語感。)

(2)女生讀課文1—3段,思考:

平橋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莊,住戶不到三十家,但課文卻說是“我”的樂土,為什麼?這與看戲有關係嗎?

(設計意圖說明:這幾個問題均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資訊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資訊的能力。)

(3)男生讀課文4—6段,思考

平橋村是“我”的樂土,但也有不樂的時候,作者抓住什麼事,用了哪些詞句來寫自己不樂的心情,

(設計意圖說明: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

(4)課文描寫的人物有哪些?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設計意圖說明:小說就是通過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響到對小說主題的理解。因此,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善於扣住人物個性化的東西。)

(四)研讀課文 合作探究 品味賞析(討論法 賞析法 點撥法)出示幻燈片

(1)課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仔細研讀11—13段“夏夜行船”和22—23段“月夜歸航”的片斷,討論分析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調動什麼感官展開描寫的?

(設計意圖說明:《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積累,感悟和運用……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就很有必要讓他們說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歡的段落情節,並談談讀後的感受。)

(2)找一個學生朗讀寫景段落,思考討論:

這些景物描寫前後有什麼不同,反映了人物什麼樣的心情,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設計意圖說明:教師要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髮散思維,並表示自己的意見,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解決問題,對於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給予表揚。)

(3)思考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件,這與我們平常意義上的“偷”性質一樣嗎?為什麼?

(設計意圖說明:《語文新課標》中強調“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4)小說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似乎與前面的敘述相矛盾,應當怎樣理解?

(設計意圖說明:《語文新課標》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這篇課文的特點,要讓學生盡情的發揮個人的感受,教師只要適時應用點撥引導法在朗讀方法或回答問題時稍作指導,對於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給予表揚,對於不當之處適當給予點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質疑問難 學生將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與同學們交流。

(設計意圖說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六)小結:你能用一兩句話,表述自己通過本文的學習得到的收穫或感受嗎?

(設計意圖說明:這是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強調教學目標的同時,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七)拓展延伸 遷移練習 (出示幻燈片)

學習描寫景物片斷〈秋天來了〉,要求能抓住景物特點,調動多種感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多方面的反映秋天這一季節特點,做到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設計意圖說明:《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克服以課本為中心學習的傾向,實現教材內外的溝通和課堂內外的溝通。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習慣,訓練學生寫作的能力。)

板書:

平橋村我的“樂土”;

看戲前 看戲前的波折;

夏夜行船。

看戲中 船頭看戲

午夜歸航

看戲後

偷豆吃豆

(設計意圖說明:板書的功能是教師可以簡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學內容)

尋找新世界,發現新內容!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虞城高中的化學老師,我叫李傑鬆。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簡介

本節選自高中化學選修三《物質結構與性質》的第一章原子結構與性質。本節共包含六大內容:原子的誕生,能層與能級,構造原理和電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態與激發態、光譜,電子雲與原子軌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規則。本節共分三課時,我今天主要講解的是第一課時:原子的誕生、能層和能級、構造原理和電子排布式。

2,學情分析

本節是在學生已有原子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結構,因而學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我們在學習新課時,一定要注意與必修二中物質結構與元素週期系的聯絡,注意把學生已有的知識應用到新知識中來。

新課從內容到形式都比較注意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興趣,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內容屬於物質結構理論的範疇,而物質結構不僅是本書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通過本節教材的學習,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原子結構的知識,並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認識物質構成的規律,並能運用原子結構的知識解釋一些生活中長見得化學現象。 4,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師生互動由必修二知識引入能層和能級

和學生一起了解原子結構的構造原理,認識能級交錯現象。

通過練習教師解說讓學生總結出基態原子的電子排布式,能自己動手寫出1-----36號原子

核外電子排布式。

引導學生了解原子的簡化排布式

情感目標:發現生產、生活中有趣的化學問題,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5,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能層和能級的認識

構造原理和基態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式

二、 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

根據本節特點和理論基礎,可採用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從而知識由舊------新聯絡起來。

2,目標導學

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的探索發現。

3,多媒體教學

本節教學是微觀粒子的結構和理論,許多知識比較抽象,可採用多媒體教學。用電腦動畫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

這些方法都立足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真正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

三、 教學過程

1,複習回顧必修二相關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原子核 質子 中子

核外電子

原子結構示意圖 : K2 8 8 1

2,匯入新課明確目標和方向,

從原子的發展史引入原子結構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課本總結規律從而得出:

(1)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能層和能級。(本節重點)

師生互動寫出鉀的影子結構示意圖引學生思考進而於老師一起學習:

(2)根據能層和能級引出構造原理。(本節重點和難點)

(3)由構造原-----------能量最低原理----------原子軌道---------泡利原理------------洪特規則 學生活動寫出1---10號元素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和電子排布式

(4)由構造原理學會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並且學會1----36號元素的基態原子的電子排布式

3,師生互動-----------課堂學生演練

4,回顧小結本節重點,並且提出設疑為下節課做鋪墊。

四、反饋練習

五、佈置作業 :課本12頁1----7題

板書設計

一、能層和能級

1,能層

2,能級

二、構造原理和電子排布式

1, 構造原理

2, 電子排布式

說課稿 篇5

說課內容:表達《照片起名字》

說教材分析:

《照片起名字》是長春出版社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是一年級下冊第10板塊中的表達一課。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春夏秋冬,單元呈現了4首古詩,1篇韻文和1篇現代詩歌。後面的表達給《照片起名字》,教材中編寫了四幅春夏秋冬照片,應該說緊扣單元主題,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運用語言,發展語言的空間。但我使用教材的時候做了處理,一會再詳談自己的想法。

說教學目標:

1.學會給照片起恰當,合理的名字;

2.初步學會描繪照片內容的能力;

3.激發學生表達的興趣,讓學生敢說、樂說、會說。

4.培養良好的傾聽、應對、表達、評價能力。

說教學設計:

說句心理話,我非常感謝這一年來3次遠端教育學習,他帶給我們每一位參與學習的老師,不止是新的課例,更有教育的前言資訊,有效的策略,和客觀、人文的教學理念……記得在“作文指導的問題和方法”專題學習中,專家說這樣一段話,我們語文老師首先要能夠激起孩子的慾望,讓他想說,其次把他想說的東西,或者想表達的東西能夠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文學家。將來孩子從事什麼工作都可能有,但是首先,他能夠擁有作為一個跟人溝通,生存立命的一個基本的本領,培養孩子和人家對話,交流的一個基本的水平和能力,或者說有效表達,這才是我們的培養目標。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主要體現以下3點

一. 活用教材,讓孩子樂說

語文課程標準中談到:教材使用要有彈性。本課教材上的四幅照片,有大多數孩子沒見過的天鵝,大海,還有連我們都極少見過的雪雕……我覺得這些遠離學生生活,沒有情趣的照片,怎能激起學生表達的慾望?於是,我換成了今天2幅貼近兒童生活,有兒童趣味,內容豐富的照片。課堂上,學生們對小朋友在水池子裡捉魚非常感興趣,只有感興趣的話題,學生才會產生表達的慾望,不怕不會說,就怕不想說。只要想說,樂說,孩子們課堂上一定有所收穫。上完這節課,孩子們說完整話,說語句通順的話,說具體生動的話的能力一定有所提高,有所發展。

二. 巧用評價,讓孩子敢說

1. 鼓勵行評價 評價是有效促進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本節課,我從激發學生表達興趣、養成傾聽習慣出發,設立了表達星,傾聽星的評比。其實,教師的一句讚揚的話語,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個充滿愛心的撫摸都是學生敢於表達,願意參與學習的催化劑。

2.方法性評價 。我認為我們的教學評價已經從最開始的“棒,棒,你真棒!”的模糊評價中摸索出來,向著針對性更強,啟發性更強,方向性更強的評價發展。比如,本節課,我就運用了這種方法性評價,你是抓住時間來起的,你能用上“因為”這個詞語真好,誰能向他這樣說……避免了給孩子直接講從時間、地點、事件、心情等不同側面起名的方法,也避免了直接命令孩子說話儘量使用好詞、成語的做法。教師把對方法枯燥傳授,有機滲透在課堂評價之中,學生學得輕鬆、學得自然。

3.生生評價。現在的.課堂機制也由原來老師的一言堂,一言定學生,發展到現在由學生自己評價自己,學生互相評價學生,這樣非常有利於學生的傾聽與表達,課堂也成了他們自己學習交流的天地。

三. 適當引導,讓孩子會說

1. 課前積累。巧婦難為無米之吹。我們知道一年級的孩子詞語不豐富。前2天,我就給學生們準備了大量的詞語寫在黑板上進行朗讀。所以孩子在本節課能把積累的語言恰當的進行運用。讓孩子充分體會到了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帶來的快樂。

2. 明析句式。一年級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完整話,我們教師就要在教學中,尋找恰當的機會引導孩子“誰在幹什麼”、“在什麼地方有什麼”就是一句完整的話語了,孩子們如果知道這些,我們再一步步引導,要想把句子說具體應該這樣說:“什麼時間,誰在什麼地方怎麼樣的做什麼。”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地做到會說,實現表達課的教學目標。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很榮幸參加這次說課比賽,在這裡感謝學校對我的信任,感謝同事們對我的幫助與鼓勵。下 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說板書設 計五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長江的開發與治理》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自然環境第三節 河流的第二課時, 前兩節中國地形和地勢,氣候的學習是這一課時的 知識鋪墊, 反過來這一課是對前幾節內容的實踐與運用, 是接前幾節內容更直觀動態地反映中國自然環境的一課時內容同時是第三課時,《黃河的治理與開發》的自學指導, 又與第三章自然資源和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在本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興衰與長江息息相關,其中蘊含著深刻的 人地思想。長江的功與過引發我們深入研究分析,對長江的開發與治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極強的發散思維價值。通過學習,讓學生對長江有一客觀地認識,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提高環保意識。結合使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開發利用以及綜合治理長江的主要措施, 可以說這節課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化知識為能力的平臺。

(二)說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瞭解長江的源流概況,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深入教材,結合八年級學生特點,我確定教學目標有: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具體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利用好長江水系圖、中國地形圖瞭解長江的源流概況,是本節 課的基礎,意在圖文結合,養成自主探究學習的好習慣。

2、 對長江中上游地區豐富的水能資源有初步的感官認識, “水 理解 能寶庫” ;通過長江航運圖認識長江“黃金水道”的含義;通過有關 圖文資料的分析,瞭解長江的開發利用狀況。

3、從河流與人類活動關係的角度,說明長江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對應本條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說出長江不同河段突出的開發或防治問題,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地圖的能力,初步具有綜合分析區域地理特徵的能力,以及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地圖等地理輔助資料,從圖入手,讀取相關的地理知識,自主探究發現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並學會繪製地圖,新課標要求學習地理必須掌握圖文結合這一方法。

2、合作探究學習,共同完成學習過程,並進行互評,重在發散學生思維能力,拓寬思路,這是學好地理必要的手段,意在培養學生敢於探索科學的創新精神。

3、引導學生學習時創設情境,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絡起來,給學生自由發散思維的空間,幫助學生化知識為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長江開發的案例,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興利除弊的觀念、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樹立保護環境、保護“母親河”的思想,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這一目標可以達成對學生國情、生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等方面的教育。

(三)說教學重點:

掌握長江的源流概況,理解長江“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稱號的意義。這一重點的解決是對前兩節知識內容的具體實踐與運用,可以解決“是什麼”的問題,讓學生知道長江開發和治理的是什麼?可以順利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

(四)說教學難點:

運用資料分析探究長江水文特徵下的功與過,長江今後開發利用方向及治理的措施。難點的突破,可以樹立學生大膽探索地理知識的科學精神,可以培養學生人地協調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為實現方法與過程目標和情感價值觀目標創造了有利的平臺。

二、說學情

已掌握了地理基礎的知識的`八年級學生,可以做到聯絡地理與生活實際的能力,歸納整合知識點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通過自主合作繪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課堂體驗提高學習效果。

三、說教法

結合八年級學生本身的生理特點,以及已有的學習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考慮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完成教學任務,為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依教材繪圖,以學定教,先學後教

2.基礎知識採取小組競賽形式完成

3.重難點採取自主探究、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教學方法。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學會讀圖和繪圖,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四、說學法

課堂上我將時刻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給學生更多的探究學習時間,以正確的學法指導,有效完成學習任務。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將指導學生採用以下幾種學法:

1.觀察法: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影象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2.綜合分析法: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3.討論法:

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在互動中發散思維。

4.小組合作學習:

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過渡:教法和學法的具體實施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下面我重點說說自己的教學程式,主要有以下六個環節:

時事問題匯入、歸納長江源流概況、理解“水能寶庫”“黃金水道”及長江的開發、探

究長江的治理、小結、當堂訓練六部分組成。

整個課堂的活動是邊講邊繪圖,最終完成板書。

五、說教學程式,教具準備:繪圖稿紙、掛圖、課件

1、時事問題匯入(2分鐘)

匯入:“今年夏天,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三峽水庫能不能經的住考驗?”

發問質疑,利用這一時事問題匯入新課,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地理,引出學習的物件——長江。

課件展示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上課主要任務。

2、歸納長江源流概況(8分鐘)

利用前面學過外流河的相關內容,歸納長江的水文特徵,指導學生先學、思考,小組合作完成簡易圖例,要求一目瞭然,看圖就能歸納出長江源流概況。

採用小組競賽的方法展示,互評得出選出最佳繪圖,並將其板書呈現,教師可採用引導學生讀圖2.34、提問補充說明四大支流及湘江、贛江通過湖泊注入長江,指出沿途重要的四大城市(重慶、武漢、南京、上海)。

提問:長江是我國當之無愧的第一大河,是不是僅僅因為它的長度呢?它的“大”

體現在哪些方面?此問題重在考查學生從教材從歸納知識點的能力,明確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板書“三最”。

3、理解“水能寶庫”

“黃金水道”的含義及長江的開發(10分鐘)

探究

1、指導學生讀“長江干流剖面圖”、結合《中國地形圖》,根據中國的地形地勢,繼續補充繪圖,並分析其豐富的水能資源產生的原因,理解“水能寶庫”的含義。

歸納明確:長江落差最大的是上游河段,水能資源十分豐富,蘊藏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可利用水能資源佔全國一半,這不僅為第三章我國的自然資源的學習做好鋪墊,而且引出這節課要解決的難點問題——如何開發利用長江水能資源?——引出三峽工程,電力事業、旅遊業、養殖業等的發展。

過渡:

長江不僅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航運價值。

閱讀長江航運圖,結合繪圖分析中下游“黃金水道”形成的原因以及對黃金水道的開發,和上游“水能寶庫”一脈相承,帶動沿江地區的經濟發展,如運輸業、工農業等行業的發展。

這又為第四章中國經濟的發展起了引子作用。

(這一部分邊講邊補充板書,主要有學生參與完成)

4、探究:長江的治理(10分鐘)

明確長江不是一開始就具有如此巨大的航運能力,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其進行開發和整治,如灘多流急的川江,九曲迴腸的荊江河段,繼續繪圖,結合課後活動材料,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發現問題,創設“湖南老鄉和環境管理局局長見面對話”這一情景,引導學生用本章前幾節的內容分析問題,從自然和人文方面出發分析長江干流各河段主要生態和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並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對策,合作完成導學圖表。

提出問題

問題出現的原因

治理(解決問題)

上中游

下游

學生反饋,並隨機將其呈現在板書上。這一環節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以及與人合作能力,體驗不同角色對開發與治理長江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得出啟示: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人和自然和諧相處。

5、小結(5分鐘)

最後讓學生看板書圖例總結歸納本節內容,並說說學習一條河流應從哪些方面入手。聯絡家鄉河流分析開都河的開發與治理,寫一篇小論文。

6、當堂訓練(5分鐘)

做練習冊課時達標,達成鞏固練習。

(此環節按時間分配靈活處理)

六、說板書設計

此板書設計重在學生參與繪圖,將知識以簡圖呈現,有助於學生

形象記憶,學會知識的歸納整合與應用,從而突破重難點。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車溪中心國小的老師——王婷,今天我要說課的主題是《以竹明志,傲立於天地》,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誦讀《竹石》。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此首古詩進行說課:一是簡明扼要說教材,二是與時俱進說理念,三是循序漸進說目標,四是因材施教說方法,五是步步為營說流程。

一、簡明扼要說教材

古詩《竹石》是鄭板橋晚年時的一首題畫詩,鄭板橋不但是丹青大師,而且對填詞作賦也頗有造詣。《竹石》一詩短短的四句詩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形象鮮明的畫卷:亂崖之下,幾枝青竹傲立風中,頑強地生長著、抗爭著,其堅韌挺拔之態躍然紙上。詩人由亂崖惡風壓制摧殘著竹枝的生長聯想到在封建王朝殘酷統治下的自己,通過詩句,除竹子外,還深深地讓我們體會到詩人借竹來明面對諸多打擊而不屈服之志。

二、與時俱進說理念

新課標指出:高年級在古詩閱讀教學中,應加強對詩文誦讀的研究,讀出詩文的節奏韻律,加強借助註釋達到對詩文意思理解的能力,進而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以理解詩人的創作情懷及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意境。

三、循序漸進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想象古詩描述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

初讀詩文,自主感知,讀懂古詩,理解詩意;品讀賞析,領悟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使人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表達手法,體會詩人堅定頑強、不畏艱險、剛正不阿的品質。

四、因材施教說方法

1、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學生自由讀詩初步感知古詩內容;

(2)合作探究法,學生分小組合作共同交流探究古詩詩意;

(3)想象畫面學習法,讓學生通過想象視線語言文字到畫面的轉換。

2、說教法:

(1)陶冶法,通過多媒體出示“歲寒三友”圖片,品悟其義;

(2)直觀演示法,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古詩讀法,進而領悟竹石的精神。

(3)情境教學法,創設竹石面對“千磨萬擊”依然堅挺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昇華情感。

(4)讀書指導法,指導學生讀中悟,悟中讀,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五、步步為營說流程

(一)、創設情境,看圖匯入。

師課件展示“歲寒三友”圖片,問學生稱之為“歲寒三友”的原因,藉機瞭解“竹石”,隨後揭題,課件介紹詩人——鄭燮。

【課件展示意圖:形象直觀展示“歲寒三友”嚴寒中的傲然挺立,學生初步感受竹石,】

(二)、初讀詩文,自主感知。

師以“這究竟是一首怎樣的詩呢”引領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古

詩,藉助名家範讀,使學生在此基礎上,讀出古詩的節奏,讀出古詩的韻味。

【演示名家範讀,意為指導學生進行正確、規範地朗讀古詩】

(三)、品味語言,理解詩情。

1、師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繼而質疑古詩字詞,最後讓學生帶著疑問,小組學習、交流對詩的理解。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課件出示自學要求的意圖: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能緊緊扣住目標學習,】

2、、學生反饋

讓學生自由反饋對詞語的理解以及藉助關鍵詞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教師相機扣關鍵詞“咬定”、“立根”“堅勁”“任爾”“ 千磨萬擊”創設情境,理解古詩意思,品味竹子的精神。

例如:竹子,你為什麼要死死的咬住青山呢?

再如:當強勁的風吹來的時候,它依然傲然挺立;當沉重的.雨落下來的時候,它鐵骨錚錚頂天立地。當冰冷的雪覆蓋在它身上的時候,它依舊咬著牙挺了過來。當炙熱的太陽暴晒在它身上的時候,它依舊默不作聲沒喊一句。不管什麼樣的困難,它依舊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出示後兩句詩句)等.

3、感悟詩人的寫作方法。

師:作者寫的僅僅是竹子嗎?(生說:不,寫的也是像竹子一樣堅忍不拔、不畏艱險、剛正不阿的人)

師:這種借寫物來寫人的手法叫做:借物喻人、託物言志。

師:人們常說言為心生,那這首詩作者想要表達自己怎樣的心聲,怎樣的志向呢?接著藉助資料來了解鄭板橋這個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學習詩人的寫作方法,感悟詩人的情感,深入地悟情悟意,同時,使用多媒體出示鄭板橋事蹟,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當時詩人的寫作背景,為學生體會詩人情感奠定基礎。】

(四)、拓展延伸

師:泱泱華夏,中華上下五千年,不乏具有竹子精神的能人志士值得我們學習,你能來說一說嗎?

【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走出文字,聯絡實際,進而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中,設計意圖:學生在理解竹石的精神後,聯絡課外積累,進而增強自身的良好品質的培養。】

(五)、作業

1、積累寫竹的詩句。

2、寫一寫你想對竹石說的話。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這首詩歌具有奇妙別緻的想象,將大海、天空、花園、媽媽的手這些美好的景物比喻成搖籃,描寫了小寶寶們分別在不同的搖籃裡睡著了的那種寧靜、溫馨的意境。要讓幼兒理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就必須對詩歌中所提到的各種景色和事物有所瞭解,知道它們之間的依存關係。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知識基礎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教師在課前利用散步、談話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認識詩歌中所提到的事物,如天空和花園,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中的大自然的美,為詩歌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班幼兒以四到五週歲兒童為主體,這一年齡段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方式多以無意注意為主體,觀察力隨自身的興趣產生或結束,並喜歡模仿,而且模仿出色,語言學習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在這一階段的幼兒中,想象力多是在遊戲、製作、觀察活動中有所發現而產生的突發奇想,所以在教學上要緊緊結合這一年齡段幼兒的特點來進行。

三.教學目標:

依據素質教育中"提高審美觀,提高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制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大膽表達,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興趣和想象力。

2、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3、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歌寧靜、溫馨的意境,初步嘗試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4、初步學習使用動詞:飄、翻、吹,進行仿編詩歌的嘗試。

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詩歌的內容,初步學習朗誦。這是依據了語言的教育意義指出:語言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進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提高審美觀。這首詩歌的含義有豐富的知識性,用是一般的語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兒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兒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內容感受到詩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進行朗誦。

教學難點是:正確的使用動詞,根據詩歌的節奏和語言情緒進行詩歌的創編。語言教育能力激發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的感情色彩對幼兒有很大的感染力。作為中班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已經有了部分提高,幼兒往往不滿足於一首詩歌的.朗誦,他們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創編的渴望。可這種渴望要變成實踐行動就必須有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這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所在。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教材內容和分析,我主要運用了遊戲法、視聽結合法和分段跟誦法三種教學方法。

第一種遊戲法:同中國小不同的是幼兒園的羈絆活動形式就是遊戲,幼兒在遊戲中發展在遊戲中學習。《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的環境,支援、促進、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提出了讓幼兒"想說、敢說"。那麼遊戲法恰恰能完成綱要的要求,激發幼兒想說、敢說的願望。我設計了三個不同的遊戲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配合遊戲運用製作了教學掛圖和小圖片。首先,在課題匯入部分,運用了音樂小遊戲"模仿動作"。隨著音樂引導幼兒模仿白雲飄等動作,用動作理解詩歌裡的動詞。在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它那別緻的想象時,設計了遊戲"送寶寶回家"。通過這個遊戲,讓幼兒理解詩歌中描述的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絡。最後在活動結束時運用了音樂表演遊戲"快樂寶寶"。

第二種視聽結合法:主要根據了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站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採用的。視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在自由寬鬆且安靜的環境中,為幼兒提供了探索性強的小圖片和形象可愛、顏色鮮豔的大掛圖。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兒的視覺感官,引導喲而進行細緻的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範。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探究性和啟發性提問,比如:"誰會是寶寶的搖籃?""你想想還會有哪些寶寶?誰又會是他們的搖籃?"。在教學中為了讓幼兒充分體驗詩歌的美,在示範朗誦時配上了優美的"夢幻曲"聲情並茂的朗誦,充分刺激了幼兒的聽覺感官。講就是指幼兒的講述。幼兒通過在遊戲中自由結伴講、分組講,充分表達自己的願望。在反覆的表達講述中理解詩歌的內容,從而能有感情的進行朗誦。而且這樣能滿足每個幼兒的願望,充分注重了個別差異。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第三種分段跟誦法:在幼兒自由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利用大圖片進行了分段跟誦的方法因為形象的的圖片很容易在幼兒的頭腦中引起對詩歌內容的表象,通過直觀形象的感知獲得知識,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由於這首詩歌描寫了4個不同的場景,完整教學不利於幼兒的記憶,分句又會破壞了詩歌的完整性。所以,選用分段跟誦法,每一段設計幾種不同形式的提問,使幼兒熟悉理解記憶詩歌中的語句。

以上三種教學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補充,配合使用色彩鮮豔的圖片,適合幼兒操作的小圖片和優美的音樂,充分發揮了這兩種教學方法的作用。

五.教學過程:(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聽音樂"模仿動作"

匯入課題,隨著優美的音樂教師說:"白雲飄來了。"幼兒用動作表現出來白雲飄,並用語言說:"白雲白雲飄啊飄,飄到藍天上。"教師再將白雲的圖片貼到天空的背景圖上。通過動作模仿來初步理解動詞"飄、吹、翻",為詩歌的學習做基礎。

第二部分展開分為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語言遊戲"送寶寶回家"。教師先出示小寶寶的圖片,引導幼兒討論:"小寶寶的家在哪裡?"小寶寶想睡覺了,誰來哄他呢?怎樣哄?"通過集體想辦法,把小寶寶送到媽媽的懷抱裡,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詩歌的第四段"媽媽得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即而啟發幼兒想"這些寶寶的家在哪裡?"誰是它們的搖籃?誰又在哄寶寶睡覺?"給幼兒充分的遊戲空間,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一一回答,邊操作邊表達。比如幼兒會說:"星寶寶的家在天上,白雲是星寶寶的搖籃,月亮在哄星寶寶睡覺。"可能幼兒的想法和詩歌中的內容不同,可是教師也要充分的肯定幼兒的想象。因為這個遊戲的目的就是讓幼兒理解詩歌中描寫的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絡,擴充套件幼兒的思維。

第二環節完整欣賞,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聽"這些小寶寶找到自己的家可高興了,家可真好啊,你看他們都舒服的睡著了,仔細聽一聽詩歌裡說了些什麼?"(教師進行配樂詩朗誦)聽完後啟發性提問:"你覺得小寶寶舒服嗎?為什麼?誰是小寶寶的搖籃?"誰在哄寶寶睡覺啊?"通過一系列的啟發性提問讓幼兒深入瞭解詩歌中的白雲輕輕飄等動詞的運用,感受詩歌中的美。

第三環節分段跟誦。首先,幼兒自選圖片扮演各種寶寶學習有感情的朗誦,教師進行個別指導,調動起幼兒的感情共鳴,進行有感而發的朗誦。然後教師在組織全體幼兒進行有感情的分段跟誦。

第四環節有感情朗誦。由第三環節自然地過渡到第四環節完整的有感情的配樂朗誦,完成教學的重點。

第五環節仿編詩歌。出示各種寶寶的圖片讓幼兒自選一種與同伴討論創編詩歌。利用這些圖片能引起幼兒的思考,教師引導幼兒:"這些寶寶的搖籃是什麼?"誰會哄小寶寶睡覺?怎樣哄?"比如這隻鳥寶寶,幼兒通過探索思考有可能編出這樣的詩句"大樹是搖籃,搖著鳥寶寶,樹葉沙沙沙,鳥寶寶睡著了。"通過這樣的仿編和操作活動,讓幼兒利用剛學到的知識參與仿編,教師適時地指導和幫助,順利自然的完成教學的難點。

第三部分結束:

音樂遊戲"快樂寶寶"。教師進行情感啟發:"每個寶寶都有一個家,都有疼愛自己的媽媽。媽媽愛我們,我們也愛媽媽。我們的生活多麼美好,寶寶們多麼快樂啊!讓我們一起快樂地跳起來吧!"在歡快的音樂中讓幼兒充分表達那種仿編詩歌后的成功的喜悅之情和對美好生活追求、愛媽媽的情感。

另外,為了進一步鞏固幼兒獲得的各種情感體驗、知識能力和學習方法我又設計了延伸活動,請幼兒欣賞幾首搖籃曲和其他有關於搖籃的詩歌,或組織美術繪畫等延伸活動,體現了各科教學的整合性。

六.板書設計:(幼兒園教學主要以圖片或影響的方式展開教學,沒有板書設計)

七.作業設計:請幼兒回家後把今天學過的詩歌有感情的朗誦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也讓他們找找"寶寶"的"搖籃"

八.課後反思:

本節課在完成所定的教學目標的同時,利用遊戲,談話等多種方式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熱情,為完成所定教學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分段式教學法,孩子們不僅能在短時間內記住詩歌的內容,而且還能通過動作對詩歌所描寫的事物進行立體的展現,充分的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在詩歌的創編上,孩子們通過老師所提供的圖片,不僅找到了"寶寶"們的"搖籃"還能將其以詩歌的形式展現,完成了本次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也存在著幾點不足,首先在對幼兒提問時,還需要進一步給予滲透和引導,在對幼兒的照顧全體和而別差異的引導上,還有所欠缺。在詩歌創編環節中,小圖片的使用可以幫助幼兒突破創編詩歌的困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的思維。在欣賞詩歌的次數上也略有欠缺,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能逐漸的改正缺點,更好的完成教學。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通過數糖塊這個活動,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展示了學生可能出現1個1個地數,2個2個數,5個5個數等不同的數法,讓學生直觀感受可以1個1個 ,也可以幾個幾個數。為學生學習乘法積累經驗的起始課,是學習乘法的開始,也是學習乘法口訣的直接基礎,更為進一步學習比較複雜的乘法計算及其應用奠定了的重要基礎。

二、說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農村學生特別熟悉的玉米粒代替教材中的糖果,讓學生經歷不同的數數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通過橫著數,豎著數,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觀察角度。幫助學生理解相同加數連加的抽象過程。

三、說學法

本節課《有多少塊糖果》關鍵是讓學生通過數數這個活動,經歷相同加數連加的一個抽象過程。我指導學生先從數玉米開始,讓學生直觀感受可以幾個幾個地數,然後,通過兩組糖果的出現,介紹什麼是“橫著數”什麼是“豎著數”。這樣,為下面相同數連加做了鋪墊。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有多少塊糖果》是一課時的內容,教學重點是,經歷相同加數連加的抽象過程,難點是,橫著數怎麼列出加法算式,豎著數怎麼列出加法算式。

第一個環節我先用課件出示一些糖果,讓學生觀察並和同桌說說你想怎樣數,然後拿出自帶的玉米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出來。通過提問知道學生有不同的數法。

第二個環節出示一行7個糖果,讓學生觀察橫著數有7塊糖果,也就是一個7,而且知道有2行,知道了2行就是2個7,豎著數一列有2塊,有7列,也就是有7個2,這時候學生剛剛接觸行和列,還沒有弄明白,接著又出示一行3個糖果,用相同的方法。為下面相同數連加做好了準備。

第三個環節就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出示一行5個糖果,引導學生思考,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糖果,我們怎麼來數?受上一個問題的啟發,學生會想到可以橫著數,也可以豎著數,再引導學生根據兩種數法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橫著數3個5,加法算式5+5+5=15,豎著數是5個3,加法算式3+3+3+3+3=15。接下來,通過數熊貓,圓片,讓學生髮現對於方陣形狀,會用兩種數法數,並且會列出兩個算式。發現最後得數是一樣的,再一次積累數數的經驗。

第四個環節是練習。第一題熊貓圖的出現,讓學生通過圈一圈,數一數,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知道一共有多少隻熊貓。這個環節我給了學生較長的時間,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要快速數出物體的個數,可以先把這些物體分組,然後用加法計算。第二題是蛋糕圖。從圖中很容易看出,每盤有4塊蛋糕,有5盤。讓學生知道當物體像這樣1堆1堆放的`時候,而且每一堆同樣多時,學生自然會想到1堆1堆的數。第三題是方格圖,從數蛋糕到數方格。數的範圍逐漸擴大了,抽象的程度也提高了。這道題是考察學生橫著數和豎著數,橫著數是每行有10個格子,有3行,也就是3個10.豎著數每列有3個格子,有10列,也就是10個3.這也是教學的難點。讓學生逐漸明白有多少行就表示多少個幾相加,同樣,有多少列也表示多少個幾相加。第四題,以“數線”的形式呈現,並要求學生列出加法算式,目的是通過計算小青蛙跳了多少格,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數數的經驗。

二年級數學《有多少塊糖》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自身有以下體會:

第一:在教學中忽視了一很關鍵的部分,當學生列出加法算式的時候,沒有給學生強調算式中的加數是幾,有幾個幾在相加,每一個加數有什麼特點?(就是讓學生明白是加數相同,都是連加算式。)

第二:環節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我自身感覺有脫節的現象。

第三;圈一圈,數一數熊貓有多少個?注重讓學生動手圈,但是沒有讓學生寫出加法算式,我不應該代替學生寫算式。這個環節匆匆而過。

第四: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夠充足,到最後我覺得教學效果不是太好。

標籤:說課稿 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