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範文六篇

說課稿2.86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說課稿範文六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 、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框題是經濟生活第七課第一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一、 說教材

1、本框題的地位和作用及教材結構

在第二單元介紹完我國“如何生產”這個問題之後,與此銜接就要介紹生產出來的社會財富如何分配的問題,也就是說要解決“為誰生產這個基本問題”。第七課主要從個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我國的分配製度,瞭解我國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深入把握按勞分配為主體、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意義和作用。

這一框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之下,承載著下一框題---即人們通過不同方式、途徑獲得收入之後,我國是如何在收入分配中體現社會公平的。當然社會財富不能只由個人佔有,在第八課將要講述國家如何參與財富分配,因此第七課和第八課共同構成我國的收入分配,而我們這一框是基礎,它與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緊密相連,在整個經濟生活中地位突出。

2、教材結構

由生產與分配的關係、基本經濟制度引出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由收入分配製度引出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按勞分配的含義——然後引出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的必然性及意義——由按勞分配在當前所佔的主體地位引出多種分配方式——由此引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意義。由於產品的分配方式屬於生產關係的內容 , 所以本節內容總的教學思路是:緊緊把握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這一主線 , 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功能 , 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既有學生的閱讀討論 , 又有教師的啟發引導、歸納延伸;既有圖表的直觀展示 , 又有抽象的演繹推理 ;既有教師的情景設定、設疑促思 , 又有學生的分析思考、練習鞏固 ; 既有理論知識的傳授 , 又有擴充套件視野、聯絡實際的能力提升 ;總之 , 很好地體現了教學雙方的互動。體現了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我國分配製度的內容,理解我國分配製度的所有制基礎,知道按勞分配的內容和要求,懂得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的必然性,瞭解我國按勞分配的作用及意義,瞭解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與分配的制度及意義。

能力目標:能夠準確把握我國實行按勞分配製度的內涵、必然性、意義的理解能力;分析辨別不同分配方式之間的差異,及準確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堅定社會主義分配製度優越性的信念,增強擁護黨的方針政策的自覺性;樹立勞動光榮的信念,增強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4、教學重點、難點:按勞分配的內涵及必然性是本課的重點,難點問題是按勞分配以外的幾種分配方式。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改的指導思想,按照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進行教學。鑑於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他們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比較少,即使有一些認識也不全面不準確,所以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儲備以及生活體驗來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身邊的經濟現象。因此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情景教學法:立足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取材,創設情景,讓學生就自己熟悉的問題發表見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理論聯絡實際的分析運用能力。

2、舉例法:聯絡學生生活的實際,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分析印證教材的觀點,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易接受。

3、討論法:針對某些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促使學生學會在學習中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學生應學會如何學習,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記憶接受式的學習向理解領悟式的學習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指導學生的學法主要採取:體驗式學習、交流合作學習、分析歸納式學習。

本課的教法與學法是相互聯絡的,只要通過教師創設情景,舉例說明才能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相互間交流合作地學習。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與板書相結合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展示課件:多媒體重現“生產關係和經濟制度”的關係圖,激發學生思考,從圖中推匯出公有制決定按勞分配,設疑:我國的分配製度只是按勞分配嗎?再以多媒體顯示“王大伯一家的收入狀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講授新課: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1、從總體上先讓學生明確實行此種分配製度的原因,由於這部分內容前面的課程涉及過,因此直接闡明即可:生產決定分配,生產關係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分配方式,與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我們必然要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很明顯本課將分成兩部分來學習:按勞分配為主體與除此之外的多種分配方式。

2、(1)按勞分配的含義:先讓學生看教材第88頁,教師提問:什麼是按勞分配?它是由什麼決定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對於按勞分配這個含義從五個方面來講,即地位、範圍、分配的客觀依據、分配的物件、分配的結果。這樣使學生既清晰又明瞭。繼而繼續給學生闡明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2)按勞分配的必然性:包括有原因和意義兩方面。結合我國的現實狀況來闡述原因,與歷史相對比來闡明意義。這是本課的重點,理論性較強,故而採用直接講述法,幫助學生理解。

前提——生產資料公有制

第一、原因 物質基礎——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力水平低,不平衡、多層次,因此不能實行平均分配)

直接原因——勞動的性質和特點(勞動仍然是謀生的手段,且勞動能力有差別,故而不能按需分配)

在此讓學生思考討論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會產生什麼後果,再結合我國曆史上按需分配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加深印象,更加明確按勞分配的理由所在。

第二、意義:原因理解之後結合我國目前人們積極生活,努力增加自身財富的實際情況就很好理解了,讓學生自己動腦筋進行總結,然後再明確課本知識,加深記憶。

3、其他的分配方式

(1)用多媒體顯示按勞分配與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收入的區別點的表格,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完成。這樣給學生以一個直觀的感覺,既能理清思路,又能輕鬆的掌握知識。

(2)對於按生產要素的分配方式,由於小知識點比較多,而且易搞混,因此是本課的難點。在此採用的方法是通過看書——講解——練習的方式進行:

首先 明確主要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結合例項讓學生區分開;

其次 舉生活中的具體例子幫助學生弄清按不同生產要素分配獲得收入的區別;

最後 採用當堂練習的方式進一步鞏固所有分配方式,讓學生做練習。在練習中顯示“王大伯一家的收入狀況”,先讓學生思考分析,再挑一排學生進行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把知識點真正地落到實處。

(3)最後明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重要意義。可以結合我國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調動學生思維。

4、課堂討論:“按勞分配一定在公有制經濟中,但公有制經濟中不完全是按勞分配 ”此觀點是否正確?闡述觀點時要結合相關事例說明。

七、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按勞分配。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具有客觀必然性。在現階段,按勞分配以外的個人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包括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按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分配的。

八、課後活動:分析家庭收入的分配方式

九、板書設計:

第七課 個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目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一、 我國收入分配製度及其決定性因素

二、 按勞分配為主體

1、 科學內涵: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原則

2、 必然性:(1)原因——前提、物質基礎、直接原因

(2)意義

3、地位:主體地位

三、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1、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

2、按生產要素分配(1)主要的生產要素極其分配方式

(2)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意義

說課稿 篇2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我這次活動的選材就來源於生活。石頭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無生命的物質,同時也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事物,比如在幾次戶外活動時,我看到有幾個孩子特別喜歡去撿石頭玩,用石頭在地面上、牆面上、花壇邊等各地方敲一敲,一邊玩一邊興奮地叫同伴一起過來聽石頭敲擊所發出的聲音。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課程,於是就設計了這個小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石頭碰碰響》,希望通過遊戲引起孩子們對探索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求發展”,就如《綱要》中所說:“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發現和感覺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說目標:

從“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目標:

1、感知石頭的基本特性,樂意參加玩石頭的遊戲,體驗玩石頭的樂趣。

2、嘗試自由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並願意大膽表述。

三、說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通過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在活動中我採用了探索比較法來解決難點,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這一特性。

四、說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人手兩塊石頭;若干件硬的物品(木頭積木,塑料積木,金屬勺子);若干件軟的物品(海綿,毛絨玩具,毛線團);厚墊子,桌子等。

2、經驗準備:已學習節奏樂《閃爍的小星星》。

五、說過程

我通過三個環節“感知特性——探索比較——拓展經驗”來達到活動的目標。

一、感知特性

一開始以“石頭展覽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觀察發現石頭不同的顏色、形狀、質感,對石頭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瞭解,為後面的環節做好鋪墊。

二、探索比較

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難點所在。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並願意大膽表述。第一次以集體共鑑的方式,初步感知軟硬物體與石頭碰撞產生的不同現象;第二次通過自主探索,幼兒運用已有經驗的判斷進行初步猜測,經過探索驗證進一步感知這一現象。

三、拓展經驗

這是活動的延伸環節,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探索石頭的興趣。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24-26頁

教材分析:認識整十數和一百是學生在認識20以內的數,知道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2個十是20的甚而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整十數和一面的實際含義的理解;另一方面,認識這些數後又能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也是以後學習整十數加減整十數,認識100以內的數以及更大數的甚而,並初步體現了十進位制計數法的位值思想。

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制定了三方面的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正確地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讀、寫整十數和一百。

認識計數單位“百”,瞭解10個十是一百,知道個位、十位、百位以及這三個數位的順序。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實踐,親身經歷數數的過程,體會數的產生和發展。 3、情感、態度目標:在老師的組織下,能運用認識的數表達描述、交流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讓學生親身經歷十個十地數數的過程,建立10個十是一百的概念。

教學難點:“百”的概念的建立和“個位”“十位”“百位”三個數位的順序的把握。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小棒、計數器

二、說學生

學生已經掌握1個十是10,2個十是20。大部分學生能從1數到100,對計數器有了初步認識。但對一個具體數字所表示的數學含義卻不清楚。教學中將通過數小棒、方塊、珠子等一些列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較為清晰的認識。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本節課採用情境教學法,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同時採取嘗試教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引導學生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進行有效銜接、遷移。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整節課的教學中,老師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自主探究,做好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四、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因此本節課將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分為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課件創設情境:帶領學生參觀動物園,動物園正在舉行數學比賽,引導學生參與其中。

一些小動物正在舉行數數比賽。讓學生數出10根小棒,並引導學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幫助學生複習鞏固1捆有10根是一個十,2捆是2個十,2個十是20。(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力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探索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加快,為促進知識的遷移,進一步學習認識其它整十數構建認知平臺,同時滲透了十進位制思想。)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主要分兩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認識整十數和一百。課件創設情境:小動物們的比賽很緊張,不分勝負,正加大難度。老師在前2捆的基礎上,添上整捆的小棒,引導學生說出分別有幾捆小棒,有幾個十是幾十。並讓學生動手拿一拿,數一數。(設計意圖:這樣在複習了10、20之後,學習30、60。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的實踐,自然地與所學新知接軌,順利進行了新舊知識的遷移。)

然後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動手拿小棒,數小棒,說組成。達到看到幾捆就知道是幾個十,聽到幾十就能想到是幾個十,擺出幾捆小棒。(設計意圖:讓學生藉助於小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符合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課件展示老師帶來的小棒:一個盒慢慢開啟,先出現9捆小棒,在學生數完後,又出現一捆。老師利用9捆加1捆讓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同桌交流,拿小棒數等方式,明確10個十是一百。(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數學教育應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經過前面的學習和已有知識經驗,老師留給學生思考、合作的空間。通過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的活動,進一步鞏固學生已有知識,並順利突破難點,使學生直觀地感悟到“百”和“一”“十”一樣是計數單位,而且是更大的計數單位。)

在認識整十數和一百後,及時的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這樣有且於內化所學知識。練習由淺入深,針對性較強。

情境:一起去看看其它的小動物們比賽的情況吧!完成想想做做1-3題。

第1題:數珠子。先指名一生說一串,知道一串是10個,是一個十後,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說出共有多少個珠子,這樣逼學生動腦思考,而不是一個一個地去數珠子。

第2題:小猴、小鹿正在比賽堆木塊呢?我們一起來當裁判好嗎?獨立數一數。

第3題:①讓學生猜。②圈出其中10個,再猜。③圈一圈,數一數,來驗證。(設計意圖:看似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內容,把這看似簡單、枯燥的圈一圈再數數通過創造變得有趣,富有吸引力,引發了學生思維的碰撞,在猜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著自己的思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滲透了估算意識。)

第二部分:讀、寫整十數和一百

情境:小蜜蜂們正圍著一個東西邊看邊議論:“這是什麼呀?”

課件出示計數器。讓學生來介紹,給計數器定位,師強調注意順序。並引出右起第三位是百位。(板書: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小組合作,提出問題:想撥哪個整十數。小組成員通過交流撥數。教師再說一些數讓學生撥一撥,並說出理由。接著追問:這覺得這個數應該怎麼寫呢?讓學生明確寫法。

(設計意圖:在利用計數器讀、寫整十數時,教師只是站在了引導者角度,讓學生小組合作提出問題,動手操作,交流解決問題。通過挖掘新舊知識的共同因素,進行知識的遷移,逐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撥整十數後,學生應該能提出要撥100,寫100。若沒提出,教師直接提出。讓學生通過已有知識經驗以及知識的整合來嘗試撥出100,寫出100並能說出理由。(設計意圖:讓學生運用剛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解決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了知識的再創造,同時這個過程又顧及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所有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練習階段:①嘗試看計數器寫數:30、3、100,然後進行比較,引導學生說出寫數注意點。②看數在計數器上畫珠,校對後,提出這樣問題:哪個最好畫,哪個最難畫,為什麼?100在這裡是最大的數,為什麼最好畫?9和90都畫了9個珠子,它們一樣嗎?(設計意圖:這裡的練習再次引起學生興趣思考,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第三個環節:想想做做,深化運用

完成想想做做5-7題。第6題在回答,80是接近100還是30時,利用課件演示,讓學生能有個更加直觀的判斷。第7題,說說小動物們各是幾號運動員,這樣以參觀動物園開始,最後在動物園中結束,前後呼應。

第四個環節:全課總結,快樂遊戲

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有什麼要注意的。

猜數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結束本節課的學習,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鞏固新知,同時還為接下來學習比較數的大小打下基礎,真是一舉多得啊。

五、說教學評價

本節課主要是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獲取新知。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採用激勵性評價,允許學生出錯,對學生反饋的情況作出及時有效的評價,充分調動學生求知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84頁表內乘法二例5解決問題,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說我對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課例題是運用學生在學習並掌握7、8、9的乘法口訣後,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過的加、乘法運算解決座位夠不夠的問題,新課標中提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增加了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要求。因此教材非常注重用學生熟悉的事例創設情境,為學生髮現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了生動的資源。

學情分析:二年級的學生還屬於比較活躍的孩子們,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喜歡動手和動腦去體驗學習的快樂,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環境中完成課堂的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思考交流的思維過程,初步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學習的愉悅

教學重難點:重點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解題方法的多樣性

難點:培養學生如何分析、理解數學資訊,尋找解題方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2~9的乘法口訣,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成就高效課堂,我準備採用以下的方法:

情境激趣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我想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在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把學生自然的帶入課堂。

優化探索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通過觀察,小組中討論交流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不同的解決方法,體現方法多樣化,從而選擇最優演算法,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靈活操練法:設計生動活潑的練習形式,讓學生獲得一些解決簡單問題的方法,同時體驗成功的快樂

多媒體協助法:將多媒體融入到課堂當中,讓學生感覺到課堂的直觀有趣和充實。

三說教學過程(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複習舊知識、創設情景、收集資訊

1.口算(並說出口訣)

9×8= 6×3= 7×5= 5×8= 9×9=

8×6= 6×7= 9×3= 2×8= 7×7=

2、商店裡有4盒兵乓球,每盒6個,一共有多少個?

3、商店裡有20個紅皮球和17個花皮球,賣出35個,還剩多少個?

4.同學們,你們喜歡參觀科技館嗎?(喜歡)那今天老師帶大家一起乘車去科技館看一看。可是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請同學們幫老師解決一下好不好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創境激趣利用教材呈現資源,把學生帶入到實際生活中,突破了數學教學的封閉狀態,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將課內外結合起來,將學生置身於一種動態、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使學生逐步豐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二)、整理資訊 、提出問題

1.出示教材第84頁例5的主題圖

談話:仔細觀察,你從中發現了什麼數學資訊?引導學生觀察文字資訊和圖片資訊。

學生可能找到如下資訊:1)從文字資訊中知道兩名學生和30名學生2)從圖片資訊中瞭解到這輛車左右個兩列,每列8個座位3)最後一排5個座4)橫著看每排4個一共7排,最後一排5個座。

根據學生的彙報資訊板書相關資訊

參觀人數:2名老師30名學生

客車情況:縱向觀察------4列,每列8座,最後一排多一座

橫向觀察------每排4座,共7排,最後一排5座

2.根據資訊尋找問題:坐得下嗎?(板書)

同學們的資訊尋找的很準確那麼解決“坐得下嗎”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哪些資訊?

“有多少人坐車”和“客車能坐多少人”這兩條資訊中哪個沒有直接告訴我們?

(設計意圖:通過主題圖創設情境學生在情境中收集資訊並提出問題,體現新課標要求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又培養學生的興趣,感受數學問題在生活中的存在。學生在尋找問題並探索的過程中,把學習的難點相應分散,更有利於後面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提高探究效率)

(三)、自主合作、探究問題

1、深入分析

老師現在遇到的問題就是我們租這輛車去科技館能坐的下嗎,請同學們幫老師解決一下,要想知道能不能坐下要先求什麼?下面同學們先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你的想法這道題怎樣解答,請你試著把你的想法在主題圖上畫一畫, 並用算式表示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交流,啟用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路,並同時引導學生用適當的方式理解數學問題。組織引導各小組提出不同的方法,發現新的思路、方法,並給予及時評價和指導)

(四)、交流方法、 解決問題

1、指名說板,呈現不同的解題過程。(讓學生結合圖形說出解題的思路)

方法一4×7=28(個) 28+5=33(個) 33 > 32

答:所以能坐下

我們組先算前面每排四個座位,有7排,一共就有28個,再加上最後一排5個,所以一共有33個座位。有32人,能坐下。

方法二2×7=14(個)2×7=14(個)

14+14+5=33(個) 33 > 32

答:所以能坐下

我們組先算出左邊有2*7=14(個)座位。右邊有2*7=14個座位,在加上最後一排5個座位,一共33個你,能坐下。

方法三2×8=16(個) 2×8=16(個)

16+16+1=33(個)33 > 32

答:所以能坐下

我們組先算出左邊2*8=16個座位,再算出右邊2*8=16個座位最後在加上最後一排多出的一個座位,一共有33個座位,也能坐下

方法四4×8=32(個) 32+1=33(個)33 > 32

答:所以能坐下

我們組先算出每排4個座位一共8排,再加上最後一排多出的一個座位,也是33個座位,能坐下

方法五8×4=32(個)32+1=33(個) 33>32

答:所以能座下

我們組先算每8個座位一共4行,再加上最後一排多出的一個座位,也是33個座位,能坐下

方法六7×4=28(個)28+5=33(個)33 >32

答:所以能坐下

我們組先算每行7個座位,一共四行,再加上最後一排多出的五個座位,也是33個座位,能坐下

(設計意圖:遵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理念,通過放手讓學生去思考、交流、討論、合作等自主學習方法方式,探索發現解題策略,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2. 小結:同學由於觀察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策略也就不同,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都利用了乘法和加法的意義,以及畫圖的方法解決問題。

3、優化演算法

通過剛才的談論和分析,我們發現六種方法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六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引導學生再次對思維過程進行分析,鞏固新知。

(設計意圖:將小組共同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全班共有,激勵創新,拓展思維。呈現學生的不同解法,讓學生在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後,享受成功的快樂。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良性迴圈。讓學生學會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實現課堂的高效。)?

(五)鞏固與拓展

1.教材第84頁做一做(出示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同時收集資訊提出問題,學生進行解答教師巡視,找不同解決方法進行板演

橫向觀察:每行六個的有四行,每行五個的有兩行

縱向觀察:每列6個的有5列,最後一列有4個

方法一:6×4+5×2=34(個)

方法二:6×5+4=34(個)

2教材第85頁練習21第三題

讓學生收集資訊後提出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解決。彙報解決問題的方法。

5×5+2=27(盆)

27<30

所以這些花夠

(設計意圖通過同類型的題型的訓練,認識同樣的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答,不僅拓展學生的思維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六)、梳理收穫,反饋評價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對本課內容進行系統的回顧與總結)

四:說板書 解決問題

參觀人數:2名老師30名學生

客車情況:縱向觀察------4列,每列8座,最後一排多一座

橫向觀察------每排4座,共7排,最後一排5座

問題:能坐下嗎?

方案一: 方案二:

30+2=32(人) 30+2=32(人)

8×4+1=33 (個) 4×7+5=33(個)

32<33 32<33

答:能坐下 答:能坐下

五:總結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總體設計,我以《新課標》和區教研室提出的高效課堂為指導思想,並貫徹落實到具體教學環節當中。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友誼的回聲》這首歌曲以回聲作比喻,表達了對友誼的讚美、珍惜追求。歌曲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個由三個樂句組成的樂段,表現了孩子們不僅是在向大自然發出呼喚,更是對友誼的熾熱的追求。第二段落音樂轉為平穩,表達了對友誼的讚美,前一樂段末句在這裡再現,突出了“友誼是美好的”這一主題。

教學理念:

本課設計旨在通過激勵、體驗、探究、合作等教學方法與手段,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積極性和表現欲。使學生在審美、創造、社會交往等方面都得到培養。增強學生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及合作能力,讓學生樹立自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根據教材和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及教學流程。

教學目標:

1、學習用甜美的聲音演唱《友誼的回聲》,在音樂的感悟下去探索發現大自然的奧祕。

2、聆聽無伴奏合唱《回聲》,感受音樂中力度的強弱變化表現的回聲在空曠、靜謐的山谷中時隱時現的迴盪。

3、結合自己生活中的經驗探索感知音的強弱。

教學重點:

在聽、想、唱、創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逐步體驗回聲這一自然音響的獨特魅力。

教學難點:

創編並運用音樂中力度的強弱變化表現回聲。

教材切入點:

聆聽無伴奏混聲合唱《回聲》,感受回聲這一自然現象。

教法、學法:

教法:通過啟發引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運用欣賞法、對比法、啟發式教學法、鼓勵法、交談法、討論法等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運用現代化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增強直觀性,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主導作用,二者相互結合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學法:感受樂曲的藝術形象,通過欣賞、感受、遊戲、討論、演唱、體驗相結合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電子琴、旋律條、圖片等。

教學流程:

一、聆聽感受

1、欣賞歌曲《回聲》

問:在歌曲中聽到了什麼聲音?

你能給這首歌曲起一個名字嗎?

2、介紹歌曲:

《回聲》是一首無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是十六世紀以來的一首經典合唱曲。

3、復聽:

邊看教材中的歌詞邊欣賞歌曲。

問:聽了這首歌曲,使你聯想到了什麼?

介紹歌曲的演唱形式:這首歌曲的演唱是採用一支只有幾個人的小型合唱組間隔一小節追隨一個大的.合唱組,形成聲音力度強弱的對比,生動的表現了回聲在空曠、靜謐的山谷中時隱時現、時強時弱的迴盪。

[設計意圖:根據主題內容把學生引入一個帶有回聲的山谷中,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興趣,積極參與,並能產生相關的聯想、想像。]

二、情景創作

1、問:你們知道回聲是怎樣產生的嗎?(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

[設計理念:從學生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引起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同時為下一步學好歌曲做鋪墊。]

2、學唱旋律:

3、回聲遊戲:

①請一名同學模仿全體同學的聲音。

師生互評:是否有回聲的效果。

②請一組同學模仿另外三組同學的聲音。

師生互評:是否有回聲的效果。

③請兩組同學模仿另外兩組同學的聲音。

師生互評:是否有回聲的效果。

小結:①人數差距②演唱技巧

[設計理念:通過遊戲,使學生在不同的體驗中感受回聲的不同效果。教師通過對即時的資訊反饋進行評價,對學生模仿的效果予以肯定和表揚,培養了學生的成功感與創新精神。通過學生間互評,培養學生的音樂鑑賞力。]

4、為學唱的旋律加上力度變化,並演唱。

5、小組創作:

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旋律設計一句話,表現回聲的效果。

[設計意圖:以探索自然界(回聲)的音響為創作主題,充分發揮學生想像力和思維潛能,通過探究性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綜合表現

1、欣賞歌曲《友誼的回聲》。

剛才,我們做了回聲的遊戲,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首歌曲《友誼的回聲》。

2、問:歌曲的速度、情緒?

3、再次欣賞歌曲,指導學生隨音樂輕聲哼唱歌曲旋律。

[設計意圖:反覆聆聽、哼唱歌曲,使學生熟悉歌曲的曲調,減輕學習的難度,為學唱旋律做鋪墊。]

4、學唱歌曲旋律:

①教師範唱歌曲旋律。

②隨教師輕聲視唱歌曲的旋律。

③隨琴演唱歌曲的旋律。

5、學習歌詞:

①把歌詞以詩歌的形式展現出來,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②全體學生按女聲、男聲、合這一要求朗讀歌詞。

[設計意圖:注重音樂與相關學科的整合,幫助學生提高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6、隨音樂輕聲填詞。

7、完整演唱歌曲。

8、問:為什麼稱“友誼的回聲”?

這首歌曲以回聲作比喻,表達了對友誼的讚美,同時告訴我們要珍惜身邊的友誼。

四、擴充套件昇華

1、問:除了回聲部分有力度變化外,還可以根據歌詞加入哪些力度變化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歌曲及力度變化的理解,為歌曲加入適當的力度記號,鼓勵學生對音樂有獨特的見解,激發學生創作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

2、教師按照學生設計的力度變化演唱歌曲。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師生在愉快的歌聲中結束全課。

說課稿 篇6

《山谷中的謎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語文(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敘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說起,主要寫謎底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啟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體、真實的事情來說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這是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

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聯絡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4、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文敘事簡潔,內容較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遇到太大問題。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上述情況,我設想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

一、話匯入,揭示課題:

上課伊始,我板書課題,指名讀,引導學生說說讀了課題後想知道什麼?(估計學生的問題:這是哪個山谷?謎是什麼?謎底是什麼?怎樣揭開的?)引導學生帶著疑問走進文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初讀要求,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檢查初讀情況,正音,對文中比較長的句子,重點加以指導,並理解相關的字詞。(重點交流:“抗爭、反彈、完好無損”等,著重交給理解的方法: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或理解詞語。)在讀通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什麼?怎樣揭開的?並且找出文中相應的段落,從而引導學生理清文字條理,整體感知文字內容.

三、組織質疑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所以,我讓學生提出課文中有哪些不懂不懂的.地方。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幫助確定下節課的學習目標。把重點問題留到下節課再研究。

四、指導書寫:

出示生字,複習認讀。指導描紅,臨寫、交流難寫易錯的字,相機範寫:摧、貞。組織描紅,巡視指導。

五、佈置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讀熟課文。

3、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

下面我重點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主要分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上課一開始,我先複習提問:魁北克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個什麼“謎”?學生回答後,我用多媒體演示簡筆畫,加深了印象。然後匯入第二個教學環節。

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圍繞“為什麼西坡長滿鬆、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呢?”這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當學生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說出“由於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和“雪松的枝幹富有彈性,能把積雪抖落下來”這兩個原因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告訴他們,“特殊的風向,造成東坡的雪來得大”這是外部原因,而雪松那特殊的本領則是雪松能夠在東坡生存的內部原因。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層的理解。為解決課文的難點作好輔墊。接下來,我順勢出示課文中的關鍵句子:“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又立即反彈回來,雪松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我要求學生找出反映雪松特點的詞語“富有彈性”“向下彎曲”“立即反彈”“依舊保持”,先讀好這四個關鍵詞,再讀好這個句子,循序漸進。為了理解“彈性”“反彈”等詞語,我將用鋼皮尺作演示,使學生更地理解雪松的有彈性,能彎曲,會反彈的特點。接著,我會出示“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無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這一句,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說一說,哪些詞最使你受感動,為什麼?從而使學生理解:“反覆地落:雪大,狂;反覆地彎:雪松承受的壓力大,且作出了適當的讓步;反覆地落,退讓成功;反覆地彈:雪松不屈不撓。不論……始終……雪松是個勝利者”等內涵,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因為有了理解作依託,學生一定會讀出真正的感情,讀出對雪松的敬佩和讚美。

當學生對雪松的不屈不撓已有較深的印象後,我預設了一個小小的辯論“有人讀了課文的第三段以後說,雪松面對風雪,一個勁地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群膽小的弱者。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用辯論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雪松的頑強,雪松的彎曲策略。

在學習課文最後一個段落,這一奇特的景觀給兩位旅行者的啟示的時候,我重點放在理解第二位旅行者所說的話,和最後一小節的句子。“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兩句話,學生比較難以理解,因此,也是本課的難點之所在。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第一課時之後,我安排學生們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這兩句話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這兩句話作了輔墊。在這一課時教學這兩個句子的時候,我讓學生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問題。學生可能會交流出:“臥薪嚐膽”、“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自己沒有考好試,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準備在其它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出示一個口頭作業:1、藺相如的躲避不是,而是。

2、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十多年不是,而是。

3、平日裡同學們的謙讓不是,而是。

4、雪松彎曲一下,不是,而是

通過這一練習,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

三、總結文字,拓展練習

在小結時,我將特別強調“正面抗爭”的重要,要學生懂得,面對困難,挫折甚至打擊的時候,首先應該做的不是彎曲一下,而是“正面抗爭”,要盡最大的可能去承受,去主動挑戰,但當困難已經大到你無法承受的地步的時候,就要學會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以求反彈的機會。

至此,我要求學生以“雪松的啟示”為題,說說學習這篇文章以後的感受。

四、佈置作業課後延伸

1、摘抄描寫雪松與大雪抗爭和旅行者得到的啟示的句子。

2、推薦閱讀:《十萬個為什麼》《自然現象之謎》

3、觀察一奇特的自然,並找出原因,說說得到什麼啟示,並把它寫下來

4、有興趣的同學可寫一篇讀後感

板書

10、山谷中的謎底

謎東坡只有雪松西坡有鬆、柏等雜樹

特殊的風向,東坡雪大,西坡雪小(外因)

謎底

松樹的特性決定(彈性彎曲反彈依舊保持)

積彎落彈

啟示彎曲更好地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