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公開課說課稿(通用17篇)

說課稿2.96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公開課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公開課說課稿(通用17篇)

公開課說課稿 篇1

【說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感知毛毛蟲變化的過程;

2、根據畫面資訊,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並願意表達。

3、在觀察、猜測、表演的過程中體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白板、課件

活動過程】:

一、出示毛毛蟲,激起幼兒興趣。

——聚光燈聚焦毛毛蟲區域性,幼兒猜測,引出課題。

師:看一看、猜一猜,這是誰?(毛毛蟲)今天我們就來聽一個毛毛蟲的故事。

二、根據看到的畫面資訊,觀察、猜測並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1、"聚焦蟲卵",欣賞故事第一片段,激發幼兒講述的慾望。

——聚光燈聚在卵上。

師:看一看它什麼顏色的?誰願意碰一碰這顆卵,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孩子觸碰白板上的卵,出現毛毛蟲)你覺得毛毛蟲要去做什麼?

2、"毛毛蟲飽餐",講述故事第二片段,願意隨老師一起說一說。

——講述看到毛毛蟲吃的東西,學一學毛毛蟲吃東西的樣子。

師:它要去找東西吃,我們跟著毛毛蟲一起,看看它都找到了哪些好吃的。(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麼?幾個?

——遮屏,孩子大膽猜測毛毛蟲吃了幾個食物。

——聚光燈聚焦在被放大的毛毛蟲的臉上。

師:你覺得,毛毛蟲的肚子還餓嗎?它怎麼了?該怎麼辦呢?

3、"結繭化蝶",講述故事第三片段,瞭解毛毛蟲的生長變化。

——孩子喊出毛毛蟲,出示又肥又大的毛毛蟲圖片。

師:咦!毛毛蟲怎麼沒有了?我們把它叫出來好不好。(出示圖片)呀!毛毛蟲變成什麼樣啦?變成了一隻又肥又大的毛毛蟲了。

——出示繭的圖片。

師:毛毛蟲吃飽了,就給自己造了一間小房子,叫做繭。

師:繭怎麼了?(出示破了一個洞的繭),毛毛蟲把繭咬破了一個洞,誰願意幫助毛毛蟲把這個洞咬的更大一些。(幼兒操作)毛毛蟲變成了一隻漂亮的蝴蝶。

三、幼兒隨樂表演。

——聽著好聽的音樂,我們一起來學一學毛毛蟲吧。(播放音樂和幻燈片,師生隨樂遊戲)

【活動反思】

繪本《好餓的毛毛蟲》故事情節簡單、充滿趣味性,很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本次活動側重點在語言領域,但我遵循《綱要》和《指南》的思想,還涉及了科學領域。

而本次活動一共三個環節,清晰明瞭,第一環請孩子們說一說、學一學、做一做毛毛蟲吃的東西,以及它怎麼吃的,一開始孩子們還有點害羞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興趣是孩子的老師,第二環節,請孩子們邊看圖片邊複述故事,孩子們運用已有的經驗快速的用較完整的語句表達了出來。這一環節很順暢,而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即有數學知識,又有語言表達能力。學習過程中孩子積極性很高,很快樂,輕鬆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第三環節就是遊戲環節,讓孩子們聽著音樂,從毛毛蟲變成蝴蝶飛來飛去。但是這個環節沒有孩子們只顧著遊戲,而沒有達到遊戲的目的。

公開課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從表達方位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藉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的有關問題。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還是以後學好不等式的解法、函式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必要基礎知識。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理解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情感價值觀: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知道所有有理數可以在數軸上表示,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過程與方法:分層次教學,講授、練習相結合。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正確掌握數軸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難點:正確理解有理數與數軸上點的對應關係。

四、說學情: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學生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⑶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和生理特徵,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⑷心理上,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課的科學性,學好數學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科知識的滲透性。

五、說教學策略: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他們往往需要依賴直觀具體形象的圖形的'年齡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也為使課堂生動、有趣,特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之中,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並教給學生“多觀察、動腦想、”的研討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積極利用板書和練習中的圖形,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

公開課說課稿 篇3

  說教材分析:

《趕海》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事,生動地展示了趕海的無限樂趣,流露了"我"對大海、對生活的熱愛。全文語言兒童化,自然清新活潑,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海的喜愛,對童年生活的眷戀。

  說設計理念:

1、語文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課堂上通過動口、動腦、動手,通過看、聽、說、做,讓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感悟語言,內化語言和創造性地使用語言。

2、突出教師的指導作用,"順學而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成為個性化的學習。

  說學情分析:

"趕海"是指大海退潮後,人們去海邊去捉魚蝦、撈海帶、撿貝殼等。本文內容比較淺近,但"趕海"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很多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真切的體驗,要激發起孩子對大海的喜愛,感悟趕海的樂趣,的確有些困難。但課文兒童化的語言,淺顯的內容,以及課文所配插圖,為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語感奠定了基礎。因此,儘管沒有多媒體,但是隻要正確使用好教科書,設計好教學環節,一樣可以實現教學目標。

  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9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似".

(3)通過聯絡上下文,理解重點句中"武將"、"俘虜"等詞語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抓住文字語言,或藉助多媒體、朗讀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啟發想象,感悟趕海的樂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我"童年趕海時的樂趣,激發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

通過抓螃蟹、捏大蝦體會趕海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難點:

通過學習感受趕海給"我"帶來的樂趣。

  說教學設計

一、初讀感知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出示大海的背景圖,在播放《大海啊,故鄉》的樂曲,把學生帶入情境。

2、引導學生說說大海是什麼樣子?大海退潮後,人們常去幹什麼?

3、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大海退潮後,人們常去海邊捉魚蝦、撈海帶、撿貝殼,這就是——趕海。

4、板書課題,揭示課題,並引讀。

5、齊讀課題,學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檢查自讀效果,糾正錯音。

3、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瀏覽課文,弄清作者寫了趕海時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和捉大蝦這些有趣的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4、讓學生選自己喜歡的趣事再自由朗讀,教師指導學生用驚喜、好奇等恰當的語氣讀好練習4中的句子。

.

二、精讀感悟

本文的內容比較淺近,同時"趕海"對本地的大部分學生而言是非常接近生活的。教學中,我通過抓住文字語言,藉助多媒體、朗讀,調動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等途徑,引導學生感悟趕海的樂趣。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播放一段《大海啊,故鄉》的歌曲,藉助優美的音樂創設情景,喚起學生對大海的嚮往和回憶。

2、齊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每當……便……"句式,體會趕海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媒體展現大海退潮時的畫面,讓海水湧動、浪花跳躍的.情景和嘩嘩的海浪聲打動和感染學生。

2、指導學生讀課文,從"還不時回過頭來,好像不忍離開似的"、"飛跑著追趕"體會海浪與趕海人相互依戀、嬉戲的情趣。從"鬧著"、"興奮極了"體會"我"想去趕海的急切心情。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放手讓學生圍繞"趣"字自讀課文,找出文中的語句,根據課文的描述,想象活動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

組織合作學習,小組成員間議議自讀的感受,互讀對方感到有趣的內容,並相互評議。

2、組織集體交流,引導學生從"不甘束手就擒"、"東逃西竄"、想像螃蟹逃生時有趣的樣子;從"小夥伴只努努嘴兒,不作聲……突然,小夥伴‘哎喲’一聲叫起來,原來……"體會小夥伴抓蟹時的專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夾住時疼得齜牙咧嘴的有趣樣子;從"原來是一隻大蝦在逗我"、"搖擺著兩條長鬚,活像戲臺上的一員武將"、"輕輕伸過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虜……"等詞句中體會大蝦看似威武,實則無力抗爭,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在把握這些句子的過程中,滲透著對"武將"、"俘虜"等詞語的理解。

同時在交流過程中,相機再次出示課後練習4中的句子,聯絡上下文體會並讀出小作者趕海時喜悅、歡快的心情。

3、經過前面充分的交流和朗讀,引導學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中,讓學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體驗。抓住第三自然段的省略號展開想象,說說人們趕海時還會做什麼,怎樣的有趣,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體驗。

[設計意圖:情景表演是學生由:"理解文字——感知文字——表現文字"的一個認知昇華的過程,對鞏固學生的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展示夕陽西下、海鷗飛翔的情景,讓學生藉助圖景朗讀課文,想象此時海灘的寧靜,感受人們三三兩兩滿載而歸的喜悅心情。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

再次出現音樂與畫面,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我"對大海深深的愛,瞭解課文首尾呼應的特點

公開課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學生已熟練地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式四則運算等有關知識的基礎進行學習的。它既可看成是分式有關知識在解方程中的應用;也可看成是進一步學習研究其它分式方程的基礎,因此它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同時學習了分式方程後也為解決實際問題拓寬了路子。

2、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我將本課主要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理解分式方程增根的含義和產生原因,會檢驗分式方程的增根;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分式方程解法的過程,掌握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提高學習興趣和數學創新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及關健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方法與基本步驟,以及對增根概念的理解。

難點:對增根產生的原因的理解以及驗根的方法的掌握。

關鍵:“化未知為已知”的數學學習方法。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在掌握了分式的意義、分式的混合運算和熟練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學習本節內容的,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豐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主觀能動性。但對於解分式方程過程中會出現增根,部分同學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強調如何把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和解分式方程過程中產生增根的原因及如何驗根。

三、教法與學法

1、說教法:

本節內容從實際問題出發引了出分式方程的概念,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採用了設疑引導、協助總結的教學方法,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針對學生的回答所出現的一些問題給出及時的糾正,練習時,除了讓儘可能多的學生板演以外,要及時的發現並總結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比較典型的全班講評。

2、說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指導學生採用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學習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得參與到教學過程,通過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探索的快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為了滿足經濟高速發展的需求,我國鐵路部門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提高列車執行速度;在相距1600的兩地之間執行一列車,速度提高25﹪後,執行時間縮短了4,你能列出列車提速前的速度嗎?

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設計意圖:先通過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分析入手,列出含未知數的式子表示有關的量,並進一步根據相等關係列出方程,為探索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作準備。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對所得方程觀察其形式,不是整式方程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從而提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議論後在全班交流。

學生歸納出:該方程的特徵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數。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

(2)對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讓學生探究方程的解法,通過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併同類項、係數化為1,等步驟求出,並檢驗解的正確性。

師生活動:鼓勵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學生將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學生自然會想到“去分母”來實現這種轉變,求出方程的解,並要求學生驗根。

設計意圖:怎樣解分式方程,這是本節的核心問題,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本次活動中用“轉化”思想,把函待解決的問題,通過轉化,化歸到已經解決或比較容易的問題中去,最終使問題得到解決。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點。

(3)進一步探究:仿照上例方程的解法,解方程並檢驗。

學生髮現不能作為原方程的解,時原方程中的`分式無意義,從而引出增根的概念:是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但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是因為在解方程的過程中的一些不合理變形造成的。

對增根產生的原因進行初步探討:只有在第一步去分母時,可能出問題,兩邊同乘以的最簡公分母的值不能為零。

解分式方程時,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也可能不是,這是為什麼呢?如何進行檢驗呢?

師生活動: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然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組討論,在學生討論期間,教師應參與到學生的數學活動中,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實踐,解釋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並懂得在解分式方程時一定要進行驗根。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探究,並進行充分的討論,最後統一認識,用分式的意義及分式的基本性質解釋分式方程可能無解的原因,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通過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達到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全面落實,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4)總結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驟,並比較其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異同點。

教師活動:提示學生對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總結分式方程的解法,並探查它們之間的異同點。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化歸思想的逐步形成,提高學生自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3、新知應用、聯絡拓廣:

投影展示例題

師生活動:教師出示題目,學生獨立完成,指名2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①例題的作用可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嚴格的解題規範格式,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②評價時採用生生評價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習慣。

4、課堂練習、檢查驗收:

師生活動:教師出示題目,學生獨立完成,判斷題點名由學生口答,解方程請4名學生板演,教師強調步驟,特別是檢驗。

設計意圖:及時鞏固所學知識,瞭解學生學習效果,增強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5、課堂總結、落實新知:

師生活動:學生個體小結,小組歸納,集體補充。

設計意圖:①讓學生以反思的形式回憶本節的學習內容與方法,更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有利於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②注重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養成“愛提問、敢質疑、富聯想、善應變”的好習慣。

6、佈置作業、複習鞏固

設計意圖:分層次佈置作業,讓基礎差的學生能夠吃飽,基礎好的學生吃好,使每位學生都感到學有所獲。

五、評價分析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嚴格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將數學知識始終與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相結合,不斷提高他們應用數學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重視課本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適當進行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注重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否積極。課堂中也儘量給學生更多的空間、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在發現中創造的認知過程。

公開課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二年級第18課,這是一篇老課文,在新課程改革之後保留下來不多課文之一。本文用字簡煉而且準確,語言優美而生動,是一篇很富表現力文章。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自然景象。

1、根據我班實際情況,我擬定本課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時4個生字。

(2)有感情朗讀課文,充分感受雷雨前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後景象。

(3)聯絡生活,培養學生有觀察天氣變化意識。

二,說學生

二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心理特徵,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住,並能在老師創設情景中體驗,感受。同事也比較多積累了不少下雷雨情景,因為我們是在南方,雷雨時很常見自然現象,這也是學習本科有利因素。

三、說教法

1.“創設情境,自主識字”

(1)藉助拼音齊讀,(2)小老師領讀,(3)同桌互讀,(4)仔細分析,組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經驗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見過雷雨嗎?雷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雷陣雨,誰能說說雷雨是什麼樣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雷雨。(板書課題)

(二)、看圖,瞭解課文內容

(三)初讀課文,讀正確

1.用自己喜歡方式課文。要把字音讀準確,不會字多讀幾遍;再把句子讀通順。

2.用生字詞卡片檢查學生識字情況。

(可指名讀、齊讀、分行、分組比賽讀)

3.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指名讀指定段落,糾正丟字、添字和讀破詞、破句現象。

(四)再讀課文,讀流利

1.練習把課文讀流利。先自己讀兩遍,讀得準確,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重複、不唱讀。

2.標出自然段,在小組內讀,每人讀一段,看誰該得正確,讀得流利。

3、朗讀自己喜歡段落。你喜歡課文哪一段,請把它流利地朗讀一遍。

4、賽讀課文。男女生賽讀、小組賽讀。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閱讀實踐。讓學生在充分地讀書,把課文讀流利,為下節課做好準備。)

(四)默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默讀,思考:每個自然段寫什麼?哪幾個自然段寫雷雨前景象?哪幾個自然段寫雨中景象?哪幾個自然段寫雷雨後景象?兩幅圖分別寫是什麼時候景象?

2.小組討論、交流。(第1- 3自然段寫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寫雷雨中;第7-8自然段寫雷雨後。第一幅圖是雷雨中景象,第二幅圖是雷雨過後景象。)

3.課堂拓展

讓學生說說,他自己在雷雨是觀察到了什麼讓學生說一說。然後再把說寫下來。

公開課說課稿 篇6

一、說教學目標

《像山那樣思考》是一篇隨筆,作者主要通過一聲狼嗥,引導我們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倡導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基於對內容的把握,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結構,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1、研習文字,把握主旨2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的重點難點:我都定為研習文字,把握主旨

二、說教法

為了更好地完成目標,另外可以直觀的通過一些圖片的展示,引導學生理解文字,引發思考,所以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2、反覆朗讀法3、集體討論法

三、說教學過程

1、匯入

(我認為教師的導語很重要,教師的導語應該能提供資料與文字自然銜接,具有明確的導向性,能夠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樂於讀書。)

所以本課的匯入我採用的的是多媒體播放齊秦的《北方的狼》的視訊,其中狼的許多圖片能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衝擊力。

導語我是這樣設計的:這匹來自北方的狼面對淒厲的北風和漫漫的黃沙發出了兩聲響徹曠野的長嘯,只為了傳說中美麗的草原。

今天我們要學的《像山那樣思考》中也有一匹狼,它的那聲對抗性的、悲哀的嗥叫又是為了什麼呢?

2、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很重要,它主要是引導學生熟悉文字,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我是這樣設計的:大聲朗讀課文,思考:是什麼引發了“像山那樣思考”?

(讓學生朗讀課文是因為朗讀是課堂對話的開始,可以讓學生獲得最初最真實的閱讀體驗。)

整體感知的過程中,我把本文易錯字音寫到了黑板上,並讓一學生完成

學生回答後,為了更好地把握文字,我讓學生齊讀第一小節

然後與學生一起糾錯、鞏固

3、整體感知後,文字研習,(為了避免滿堂講或滿堂問,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來領起文字,貫穿整個課堂。)

(幻燈片展示問題)問題一:“狼嗥一聲誰在意?”留意這一聲嚎叫的有哪些事物呢?它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

第一個問題提出後,我採用了讓一名學生讀文章的2、3小節的方式其他同學用筆標劃相關內容,引領學生細讀文字。

過渡:我見到狼時的反應是殺之,我為什麼要殺之?

主要引導學生找到文字中“我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獵人的天堂”然後順勢過渡到第二個問題:“狼少鹿就多”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獵人的天堂嗎?為什麼?

我採取的方式是讓學生默讀4-9小節,標劃並概括,教師巡視點撥

然後是學生展示,又讓學生重點理解並齊讀:

一片被太多的鹿託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裡都得不到恢復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了沙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里去了

展示後我歸納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不懂得敬畏,世界終將讓我們懊悔。

到第三個問題,我是這樣過渡的:此時作者從最初的見狼必殺到已經意識到沒有狼對生態的破壞,作者的認識是不是僅限於此呢?

然後給學生順勢補充有關作者的介紹

(我之所以把作者簡介放在這,一是因為如果匯入後就介紹作者,顯得課堂流程不夠流暢;二是,在這補充作者簡介有利於學生對下一個問題的思考與解答)

然後順勢過渡到第三個問題:“狼無鹿死山又禿”

在此時,利奧波德開始像山那樣思考。他想到了什麼?

這個問題我主要引導學生品味三個有哲理的句子: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

我要求學生大聲讀最後一小節,然後思考——討論——整理——交流——再讀

(學生獨立思考後通過同桌或小組討論能後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整理能夠鍛鍊學生的歸納能力的和動筆能力)

研讀了文字後,又給學生補充了利奧波德的一段話:“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讓學生齊讀

至此,通過三個大問題引領學生完成文字的研習

4、把握主旨

研習了文字後,學生對主旨的把握就比較容易了,我採取的方式是:

_______像山那樣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找學生黑板完成

然後通過討論交流的形式讓學生回答“像山那樣思考是什麼樣的.思考?”深化學生對主旨的把握

5、拓展部分:

由上一部分過渡我採用的是展示梭羅《瓦爾登湖》中的一段文字:我在大自然裡以奇異的自由姿態來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鶯的樂音乘著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揚和白楊,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樣,我的寧靜只有漣漪而沒有激盪。學生齊讀

師過渡語: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處處都是這樣的美好,請跟隨幻燈片一起看一看,想一想

展示環境汙染和殘殺生靈的5幅圖(我選擇了這五幅圖就是要給學生視覺的衝擊和心靈的震撼)

看完之後,師過渡語:如果人類再不像山那樣思考,依然把自己當做自然的征服者,那麼“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就不僅僅是一句古詩,也許更是一種可怕的預言

此時讓學生用幾句話寫下自己的感悟並展示交流

6、結束語

利奧波德告訴我們“征服者最終都將禍及自身”,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幻燈片展示,齊讀“仰望,我們若能敬畏星空,俯首,我們若能呵護良心,我們身外的世界和內心的世界便都將是和諧美好的。”

7、板書設計(我比較注重直觀、概括的板書設計)

板書:像山那樣思考

一聲狼嗥

思考

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公開課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音樂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目的是挖掘和發展人自身潛在的音樂素質和能力,負有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萌發幼兒初步感覺美,表現美的重要使命。

中班幼兒活潑、好動,並且富於想象,他們喜歡唱歌,而且對音樂已有初步的概念及欣

賞能力,能逼真形象地扮演其中的角色。他們能用誇張但適宜的語氣、語調、動作、表情等去表現角色,能有興趣地聽賞樂曲,能感知不同的節奏;並學會用點頭、拍手、跺腳等動作來表示,能用語言和簡單的身體動作表現與音樂相應的節奏。

《拔蘿蔔》是一首旋律上口易唱,行動活潑,富有動感,反覆吟唱,非常適合幼兒的口味。這首歌的音樂材料十分節省,全曲只有六小節,旋律、節奏完全重複。雖然全部用重複的手法展開但是又不感到單調、乏味。歌曲容易上口,唱幾遍就能背了。

二、說目標

從活動目標出發,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理解歌曲內容,掌握歌曲中的角色,能進行歌曲表演。

三、說準備

四、說教法和學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1、視聽唱法:引導幼兒在觀察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充分地刺激幼兒的視覺,

2、情境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一個具體形象、生動的學習情境,用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完全帶入到情境之中,讓幼兒在具體情境的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慾。此外,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我還採用了表演法、遊戲教學法等對活動加以整合。

教學活動是老師和幼兒共同表演的舞臺,而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表演”以及活動中所呈現的一切都必須為孩子自然的學習服務。

五、說過程

播放課件,結合課件畫面講述故事《拔蘿蔔》。我會將歌詞根據節奏說出來編入到故事中。

(1)蘿蔔拔出來了嗎?

(2)誰來幫忙拔蘿蔔了?

(3)誰第一個來拔蘿蔔?他拔不動的時候請誰來幫忙的?

(4)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個來拔蘿蔔?

(5)誰最後一個來幫忙拔蘿蔔?

1、出示課件中老伯伯在拔蘿蔔的畫面。

師:老伯伯可開心啦,他還哼著歌兒呢!

師:老公公是怎麼拔蘿蔔的?

讓幼兒初步學一學拔蘿蔔的動作,教師邊唱下面的.幾段歌詞邊帶領幼兒拔蘿蔔。

在這一環節是活動的重點,通過聽唱、跟唱、分唱三大方式,幼兒基本會唱本歌曲,並能正確知道角色的出場順序。幼兒對一種表現方式的興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們可以嘗試讓幼兒用不同唱的形式來學唱歌曲。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這樣變化的方式很受幼兒歡迎。

(三)想象並模仿歌曲中各角色的行走動作

1、分段練習表演

師:老公是什麼樣子的?他說話的聲音是怎麼樣的?

幼兒自由模仿、學習老公公走路的樣子及說話的語調,這時可請個別表演能力強的幼兒演示一下。

帶領幼兒扮演老公公進行表演歌曲。

本環節是活動的難點,在此我並沒有直接將角色特徵灌輸給幼兒,而是讓他們自由模仿,喚起他們的生活經驗,因為這些形象都是幼兒熟悉的,易於模仿的。

(四)分角色表演

1、集體中分角色表演

2、自由結對分角色表演

請幼兒自由組合,5人一組,互相商量分配角色,進行表演,表演要求同上。在這個環節中,充分發揮幼兒的自我表現力和自主性。先進行集體中分角色表演,讓幼兒明確表演要求,再進行自由結對錶演,照顧到了每一位幼兒,讓他們都能參與到歌表演的活動中,解決了只有個別幼兒參與表演的狀況。兩種不同的表演型別,大大提高幼兒的興趣,充分激發了每一位幼兒的表演慾望,為幼兒提供表現的機會。

(五)結束

師: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黃狗、小花貓、小老鼠他們一起用力把大蘿蔔拔出來了。

(六)活動延伸

公開課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六年制國小語文課標實驗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首詩歌,介紹植物用什麼方法傳播種子的常識。全詩共五節,第一節提出問題,第二、三、四節結構相似,分別介紹了蒲公英、蒼耳、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詩歌語言生動形象,簡潔明快,富有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

二、教學目標:依據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確定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過程與方法:圍繞課題,質疑學文,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培養觀察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有關植物傳播種子方面的知識,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

四、教學策略:

課標指出:語文課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為體現這些新的理念,實現既定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標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時,我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人有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說、讀、問、評、議等去實現,堅持把“讀”的訓練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並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五、說教學設計: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情景匯入,誘發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賞讀課文,入情悟趣,

(四)深化內容,拓展延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學生觀看有關植物的影片,我聲情並茂地作介紹,把學生帶到植物的世界中去,植物的孩子沒長腳也沒有翅膀,怎樣才能到四面八方去呢?通過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揭示課題《植物媽媽有辦法》。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想提出來嗎?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為下一步的讀書探究打下基礎。學生自由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做到不加字、掉字、將自己感興趣的小節多讀幾遍,思考:課文講了哪幾位植物媽媽?在書上把它們畫下來,以訓練學生邊讀邊想的好習慣,新課標提出: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這個教學步驟中,我以課堂為主陣地,始終將“分組討論,合作交流,讀中理解”作為一種啟用課堂資訊交流的有效方式。

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後,我導學第二小節,課件出示降落傘,“看,這降落傘多美呀!有了它,蒲公英媽媽就能*它傳播種子了。”再演示課件,風輕輕一吹,降落傘一個接一個出發的情景,理解“紛紛”一詞,蒲公英的孩子多快樂呀!讓學生美美地把這一節讀出來,學生練讀,我再指導讀,“蒲公英**的辦法怎麼樣”?指導學生再看畫面,抽生誇一誇,再隨意地加上動作,表情站起來讀,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 分小組合作學生自己喜歡的小節,喜歡蒼耳的就學習第三節,喜歡豌豆媽媽就學習第四節。我出示學習方法。

(1)讀一讀課文,

(2)說一說辦法

(3)演一演情景

(4)誇一誇媽媽。

然後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質疑,我把課前採集的蒼耳種子實物讓學生摸一摸,體會蒼耳佈滿刺的外殼。再用課件演示鎧甲掛住動物皮毛這一動作,讓學生體會這一辦法的有趣,再讓學生用朗讀把它表達出來。

學生自由讀,我抽讀,分小組比賽讀,使每一個人都有參與的權利。同桌練習說一說“蒲公英媽媽,蒼耳媽媽,豌豆媽媽*什麼傳播種子”。以達到訓練全班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我小結:蒲公英媽媽*風吹,蒼耳媽媽*動物的皮毛帶,豌豆媽媽*太陽晒傳播種子。植物媽媽傳播種子還有哪些辦法?讓我們一起去野外觀察吧!我課件顯示美麗的草原、田野、樹林等。抽生像課文那樣誇一誇這些植物媽媽。再把它寫出來,以此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和語言文字訓練的能

六、說板書:

蒲公英 風蒼耳 動物皮毛帶豌 豆太陽晒

公開課說課稿 篇9

一、 說教材和學情

《我選我》是山東版教材二年級上冊二單元第六課,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王寧同學自己選自己當勞動委員的事,讚揚了王寧的勇氣、自信,更體現了他熱愛勞動、關心集體的好思想,受到同學們的支援。班級選幹是一件孩子們都關心的事,學生易於將課文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在教學中對孩子的個性進行教育,懂得“為他人服務”是值得讚揚的。現在的孩子正需要這樣的教育。

結合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將目標定位:

1、 認識12個字,會寫10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對自己有信心,懂得運用適當的方式展示和表現自己,懂得為他人服務。

教學重點:

1、識字寫字 2、朗讀感悟

教學難點:理解體會我選我的理由,感悟課文內容

二、 說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教學方法上,我圍繞著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採用情境教學法、感情朗讀法、表演法等方法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學法上,我讓學生通過感情朗讀,小組合作探究,抓關鍵詞句想象等方式閱讀、理解文字

三、 說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 匯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我問: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想認識他嗎?(課件出示王寧:嗨,大家好!我是王寧,很高興認識你們,今天我班競選勞動委員,想知道我們是怎麼選的嗎?跟我來吧)板書課題,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朗讀感知

我注重引導學生有目的、有層次的讀書,每次讀書都有不同要求,由低到高,符合學生認知特點。

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課標指出:低年級識字仍是重點。我把它當作一個重要環節。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情況時,先出示帶拼音生字(降低識字難度,有利於學生讀準字音)自讀,說一說哪些字音難讀?重點指導(轉 室 誰 掌 切)去掉拼音後,對生字進行分類(翹舌音、多音字)採用指名讀、同位互讀、小老師讀、開火車讀,並鼓勵學生交流不同識字方法,在傳統的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基礎上,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做動作識字“愣”“轉”

在熟讀生字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讀課文,要求讀流利,並思考:班裡為什麼選勞動委員?自然過渡到第一自然段

3、 細讀課文,指導朗讀

王寧為什麼選自己當勞動委員是本文重難點,突破難點,讀是關鍵。這一環節,我採用“情境教學法”、“表演法”讓學生走進文字,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品質。首先自瀆第一段,感受勞動委員的特殊性:既是班幹部又要幹許多髒累的活,為讀懂下文、感受人物品質做好鋪墊。第二、三段是本文重點,我主要抓兩個句子:

句子 一:選誰呢?班裡靜悄悄的.,大家都在想。

讓學生思考:如果我班競選勞委,你心裡會想什麼?(創設班級競選班乾的情境,交流大家複雜的想法:a我可不想當,又髒又累b誰在班裡愛勞動、有責任心?c我可不好意思選自己!......為下文感受王寧心裡想法做好鋪墊)師引言:是呀,大家都這麼想,所以______指名讀句子,抓住“靜悄悄”指導

句子二:突然,王寧站起來,說:“我選我”

如果你是王寧,此刻你的心裡經過了怎樣的思想鬥爭?(讓學生走進文字,體驗角色,考慮二年級的孩子可能會有難度,我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補白文字)a勞委又髒又累,可一想到好朋友李小青他——————b李小青平時勞動的情景我都見過,我也要——————c作為班級一員我——————(暴露王寧的想法,讓學生體會到正是李小青的鼓舞和自己的責任心才使王寧下了決心,這也正是本文難點)我總結:孩子們,你們說的太好了!王寧可能像你們說的那樣,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才下定了決心,自己選自己,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呀!為他的勇氣鼓掌!誰來當王寧大膽的說出這三個字!指生朗讀,隨機點評:你讀出了王寧的勇氣和自信!我彷彿看到了自信的王寧!(通過角色體驗,體會人物心理,進行感情朗讀,又進行了個性化朗讀。讀書,既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又是學習效果的最佳體現)

在學生感悟人物心理基礎上,第三段我讓學生表演讀,我來當老師,學生當王寧,我的角色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生再一次進行角色體驗,表演過程中我注重評價:讓學生對老師評價,從老師神態語氣中可知親切一詞含義,對學生評價看他是否讀出堅定自信。表演讀之後,我問:“聽了王寧的話,你想對王寧說什麼?”隨學生回答板書:愛勞動 愛集體 有自信(引導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既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落實了情感目標,使學生受到品格陶冶)

第四段,引導學生採用小組合作探究方式討論:為什麼王寧的話說完教室裡響起一陣掌聲?體會同學們對王寧的讚賞,懂得為他人服務是會得到別人肯定的,使學生受到人文教育,進一步落實情感目標。

4、 總結昇華 課外拓展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這幾項拓展把語文小課堂向大課堂延伸,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與有效性。

5、 指導寫字

重點指導“切”“員”

觀察這兩個字:怎樣把這兩個字寫的美觀?

“切”左窄右寬,豎勾不要寫成豎彎鉤

“員”上窄下寬,“貝”不要寫成“見”

四、 說板書

為了體現板書的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儘量讓板書簡潔明瞭,形象直觀的概括出本節課主要內容:

勞動委員→王寧

李小青 愛集體

愛勞動

有自信

馬冬梅

公開課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

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評價,這兩種評價對他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作者從這兩種評價中感悟到的愛。

(一) 教學目的

針對文章特點,本組課文訓練重點及課文在本組中的安排,確定本課的教學目的為:

1、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精彩、糟糕、謄寫、溼潤、一篇、出版、謹慎、引入歧途。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來。

3、瞭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對父母評價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是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的。

基於此,確定第一課時的教學目的為:

1、讀準生字字音,正確認讀下列詞語:精彩、糟糕、謄寫、溼潤、一篇、出版、謹慎、引入歧途。

2、正確、流利、比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感悟父母的不同評價。

確定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及難點為:引導學生感悟父母的不同評價。

二、說教法

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形式的形成。”前蘇聯教育家列.符.贊科夫也曾指出:“讓學生們自己提出目標,擬定行動計劃,可產生一種強有力的動機,使他去克服完成既定任務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基於此,結合教學要求、教材特點,在本課時教學中,從看題目質疑入手匯入新課,以親切、平等的談話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給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激勵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力求建立起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三、說學法

1、課前:回憶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對你做過的一件事,父母卻有截然相反的評價。如果有這樣的經歷,請寫在日記裡。這一環節的安排,既為新課的學習打下伏筆,又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做好鋪墊。

2、課上:自主、合作、探究。具體表現在自主選擇讀的方式;在一定範圍內自主選擇合作伙伴;自主選擇探究的方式。通過讀、思、議、寫學習課文。

3、課後:自學生字。

四、說教學程式設計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教學。下面談談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式設計:

(一)直接板書課題,生看題目質疑。

在這一環節,學生提出的.問題越多,學生的好奇心就越強,興趣就越濃,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維就越活躍,學生也從一個接受者的角色轉化為一個探究者。並且,為學生初讀課文指明方向,激起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

教師對有價值的問題及時予以肯定並過渡到下一環節: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有價值的問題。說明你們很愛動腦。那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到哪裡去尋找呢?

(二)帶著質疑時所提問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1、學生以各自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以大聲讀、小聲讀,也可以默讀、站起來讀。

讀的方式的自主選擇給了學生寬鬆的自讀自悟的空間,而且有效緩解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情緒。

2、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讀後的收穫。教師相機點撥。

3、小結,引出本課時重難點,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通過自讀課文,我們瞭解到面對孩子的詩,父母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一個說“精彩極了”,一個說“糟糕透了”。此時,你的腦中又產生了什麼疑問呢?(生答)是呀,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嗎?

這第二次質疑,進一步激發起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公開課說課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美術教材的內容,是一節關於色彩的造型表現課。我們對於色彩很熟悉,但平時並不會很積極、有意的觀察和了解,本課則是要讓學生深入的來了解色彩的特點,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並瞭解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色彩,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自然、研究自然。本課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絡,對於色彩的一些科學知識,需要讓學生有一定的瞭解,但教學重點在於對色彩的特徵、內涵等美術方面的刻畫。

本課的目標可分為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重瞭解、研究表達色彩分類與要素,第二課時則進一步瞭解色彩的調和與應用。在這裡我將以第一課時作為我的說課內容。

二、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瞭解人類色彩的特徵,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

教學重點:對色彩的色相的刻畫。

教學難點:用不同方法來表達色彩以及表達色彩的情感意義。

三、教法分析: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而對於色彩,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因而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可以引導學生髮現身邊世界的色彩的精彩和神奇,並通過欣賞課件出示的大量精彩圖片,開啟學生的眼界和思維空間,促進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和表達。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和組織學生自己學習、自主發現,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培養自學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 學法分析:

要讓學生們能積極主動的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本課中我設想運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一次次的觀察,自己先討論色彩的不同特徵與對應的心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肯定,使他們獲得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我讓學生在發現過程中再進行一次次的小練習,使學生的發現得到鞏固和形象表現。在本課的學習中,我運用了多次的觀察、比較、總結、創作環節,幫助學生學會觀察,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畫,從而使學生能更為大膽自由的進行表現。

五、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匯入: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課堂氣氛,我問同學們我們之前學習的素描和人物速寫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同學們稍加思考後回答:都沒有色彩。這樣立即引起了他們對色彩的注意。然後我讓同學們閉上眼睛,切身感受一下:如果著個世界沒有色彩,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同學們會說是痛苦傷心的。由此來教育同學知道色彩的重要性,並匯入新課。

(二)新授:

首先,我讓學生拿出自己實現準備好的不同顏色的小卡片,細心觀察一下:我所出示的圖片,小結一下色彩的特點,使學生對色彩的結構形成簡單但正確的認識。

接下來,我請同學們互相觀察周圍的色彩(這樣互相觀察的方式比直接看圖片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更貼近生活),使學生們進一步瞭解色彩的不同,此外不同性別、年齡、種族的人色彩也有不同。從而上關於色彩三要素內容。

在初步瞭解了色彩的色相、純度、明度後,我出示幾幅簡潔的範作,請學生用同樣簡潔的方法畫一畫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色彩。這個小練習的目的是鞏固之前學習的色彩的特徵。

(三)深入

我神祕的告訴同學們:“你知道嗎,色彩在不同的情況下會發生許多變化哦”,學生的好奇心立即被調動起來,這時課件出示各種表情圖片,“看看,他們的色彩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立即恍然大悟,原來是在不同燈光下人的色彩會發生變化。接下來再詳細的分析幾種燈光下的色彩變化。

(四)欣賞構思

在畫過有表情的色彩以後,請學生欣賞用橡皮泥製作、彩紙剪貼、電腦繪畫、廢舊材料組合的一些關於色彩的美術作品,使學生了解更多表現色彩造型的方法,鼓勵學生大膽想像、構思,思考自己用什麼樣的色彩、什麼形式來表現自己的想法與情感等。

(五)作業評價

學生進行關於色彩的造型表現,可大膽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形式,鼓勵學生大膽的想像,創作內容上可以新穎、多樣、別具一格,並提醒學生可以將前兩次作業的內容融合進現在的創作。

作業展評時,為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把問的權利和評的權利都交給學生,鼓勵他們大膽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創作意圖、對別人作品的看法等,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六)總結

最後,進行課堂總結,並請同學們課後收集有關色彩的圖片和資料,為下一節課做好鋪墊。

公開課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1、說題目和來源:

中班幼兒繪畫水平處於單線平塗階段,在繪畫時經常會因為面積過大而虎頭蛇尾,影響了幼兒繪畫的積極性。於是我思考是否可以讓孩子學習組合各種線條來裝飾大塊面積的物體,使幼兒能夠完整的完成作品,體驗成功的快樂。在帶孩子們到東湖海洋館秋遊時,他們對海底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基於此我設計了本次藝術活動《海底世界》——裝飾小魚。我運用刮畫紙這一特殊而神祕的材料,通過刮畫的形式,引導幼兒嘗試用不同的線條組合來裝飾小魚,讓幼兒在黑色的紙上刮出五彩亮麗的顏色,從而感受線條組合帶來的美感,促發幼兒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性想像。為了將目標轉換為幼兒的需要,我創設了一個需要幫助的“小黑魚”的角色作為貫穿始終的線索,營造了一個優美動人的意境來激發和感染幼兒大膽的表現美、創作美。促使幼兒在繪畫中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

2、說目標:

情感目標:體驗刮畫的樂趣,感受不同線條裝飾帶來的美。

知識目標:學習用直線、波浪線、鋸齒線裝飾小魚。

能力目標:能用兩種以上線條組合裝飾小魚並初步學會互評作品。

3、說重難點: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我將活動的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學習用直線、波浪線、鋸齒線裝飾小魚。

難點——能用兩種以上的線條組合裝飾小魚並相互評價。

4、說教學準備:

知識經驗:

1.教師瞭解線條組合裝飾的方法。

2.幼兒觀賞過海洋魚,並發現魚身上各異的線條。

物質材料:

多媒體課件《海底世界》、刮畫紙、筷子、噴繪的“海底世界”底板、彩色吸管、標籤貼、音樂。

環境準備:

將教室裝飾成海底世界。

二、說學情

藝術是幼兒的另一種表達認識和情感的“語言”。此次參與活動的中二班幼兒對繪畫活動感興趣,繪畫能力較強,他們在觀賞自然界和生活環境中美的事物時,會關注其色彩、形態等特徵。他們對錶現自己的經驗、情感和想象有明確的目的,也能用簡單線條逐漸深入地表現越來越多的事物。線上條、組合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並對各種形式的美術活動特別喜歡,所以我設計了此次他們感興趣的美術活動《海底世界》。

三、說教法、說學法

在此次活動中所用的教法有:

1.情境激趣法:活動開始環節,師幼在音樂情境中模仿小魚進入活動場地,在課件“海底世界”情景欣賞中感受海底世界的美。情境設定“需要幫助的小黑魚”激發了幼兒學習興趣。

2.發現法:以發展探究性思維為目標,強調幼兒是發現者,參與知識的建構過程,因此繪畫前,通過看、聽、說,引導幼兒發現線條組合裝飾各異的魚的美。

3.個別指導法:在幼兒進行創作的時候,教師個別指導美工基礎弱的幼兒,鼓勵他們大膽的嘗試。對於能力強的.孩子,引導他們使用多種方法,如筷子的粗細畫出粗細不同的線條,設計與眾不同的組合花紋等,達到分層教育。

在此次活動所用的學法有:

1.遊戲法:本次活動以“海底舞會”的遊戲貫穿始終,幼兒在遊戲情境中保持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

2.練習法:活動中,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大膽想象,採取空手練習、操作筷子等方式練習刮畫,便於幼兒間交流展示。

3.交流法:幼兒間的交流與評價既是相互學習的過程,也是幼兒自我享受的過程,能較好的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活動中採取了用立體小魚結伴交流、展板分離小組交流、展板合併集中交流等方式鼓勵幼兒相互交流,共同評價。

四、說活動過程

活動環節

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環節一一、情境匯入(1分鐘)

1.師生小魚遊進活動室。

2.欣賞PPT《海底舞會》。

師:小黑魚為什麼沒有參加舞會?通過情景激趣法匯入,激發幼兒幫助小動物的願望,將教育目標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需要,從而成為活動開展的“點睛之處”。

環節二二、觀察歸納(3分鐘)

1.回顧“魚一”(直線裝飾),瞭解線條裝飾方法。

(1)師:這條小魚穿的什麼線條的衣服?

(2)幼兒歸納並在記錄表記錄線條。

(3)幼兒空描練習直線的畫法。

2.依次回顧波浪線、鋸齒線裝飾的小魚。從導學啟思入手,通過回顧法、觀察法、發現法、記錄法引導幼兒瞭解三種線條的特點,發現線條組合的美。並通過徒手練習法幫助幼兒掌握3種線條的畫法,為突破活動重點奠定基礎埋下伏筆。

環節三三、創意裝飾(11分鐘)

1.明確任務:選擇兩種或者多種線條組合裝飾小魚

2.交流:你準備用哪幾種線條組合裝飾小魚?

3.幼兒按自己喜歡的線條組合裝飾小魚。

4.教師巡迴指導,鼓勵能力弱的幼兒大膽想象。

5.幼兒將自己的作品裝飾“海底世界”。運用啟發式提問讓幼兒在生生互動中開啟思路,為突破活動的重難點再次埋下伏筆。鼓勵幼兒在大膽想象、動手練習、結伴評價、小組欣賞中,循序漸進的達成活動目標。

環節四四、評價展示(4分鐘)

幼兒相互評價,說說你最喜歡哪一條小魚?他是用哪幾條線條組合裝飾的?此環節將活動推向了高潮,幼兒通過集中評、集中賞、相互說等方式展示交流,提升了經驗。

環節五五、結束部分(1分鐘)

觀看PPT《海底世界》,幼兒隨音樂拿著裝飾好的小魚與小黑魚一起去參加海底舞會。讓幼兒體驗“小黑魚”由傷心到高興的情感轉變,從而感受繪畫成功的快樂。

五、說亮點

《綱要》提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本次活動通過看、聽、說到畫、玩、評使幼兒獲得完整的審美體驗,這正是我們審美啟蒙教育努力追尋的目標。

1.注重一個“趣”字——讓幼兒有活動的興趣和願望

遊戲情境激趣:活動採取情境匯入的方式,教師和幼兒一起模仿小魚唱一唱、看一看、說一說,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繪畫方式有趣:操作簡單、色彩對比強烈的刮畫就像海底探祕一樣,極易激發孩子的繪畫興趣,滿足其想象力,提高繪畫水平。

2.強調一個“美”字——讓幼兒在活動中有美的感受和體驗

視聽結合感受美:本次活動採取了動畫欣賞、音樂渲染、環境營造等方式,讓幼兒多通道的充分感知海底世界的美,並發現魚兒美麗的外衣。

大膽創作體驗美:整個活動中,沒有太多的示範,沒有多餘的講解,沒有刻意的要求,不過“美”在幼兒心中,孩子們樂意參與、快樂無比。最後,孩子們的作品——美麗的刮畫魚,彙集而成美麗的海底世界,更是將幼兒的體驗推向了高潮。

3.把握一個“用”字——在活動中讓資源充分的運用

材料選取生活化:活動中選用的吸管、筷子、標籤貼等材料都是幼兒熟悉的生活材料。

材料功用多元化:活動前幼兒身上貼有名字貼,吸管貼上於作品背景上,活動中選用一次性的筷子作為繪畫工具,一是筷子兩頭粗細不同,可以讓幼兒自由選擇表現作畫,二是當繪畫完成後,幼兒用標籤貼固定筷子在作品的反面,手持作品與同伴間進行交流,三是最後展示作品中,將筷子插於《海底世界》的背景(吸管)中,形成一幅可以供幼兒互評的海底世界。

公開課說課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內容包括體會餘數的含義及利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兩大部分內容。教材注重聯絡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具體情境,選擇數目小,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例題,配以實物圖,讓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兩部分內容互相練習。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擺、分等活動複習平均分的含義。

2、利用擺一擺,分一分,體會除法中有剩餘的情況。

3、會列有餘數除法算式。理解算式中各部分的含義。

三、學情分析

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乘除法的意義,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除法豎式進行進一步的學習,也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訣求商,學生比較難理解。尤其是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有些困難的。

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探索並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教學難點:把平均分後有餘數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的除法。

五、教法學法

針對二年級年齡小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是引導、探究、討論、發現的教學方法,藉助擺正方形,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合作的方式,通過觀察,操作,探究,討論,發現比較等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力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必須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錶內除法含義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我先讓學生分草莓,六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幾盤?

(1)師:兒童節到了,同學們打算在班級聯歡會上擺一些果盤,他們買了一些草莓,準備每2顆草莓放一盤,現在有6顆草莓,請同學們拿出水果學具,用6個學具表示6顆草莓來擺一擺。(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師:一共可以擺幾盤?有剩餘嗎?(可以擺3盤,正好擺完,沒有剩餘)

師:這是平均分的問題,我們可以用除法計算,怎麼列式呢?6÷2=3(盤)

(2)如果不是6顆草莓,是7顆呢?再動手擺一擺,看看能擺幾盤,有沒有剩餘。(學生動手操作後,反饋結果:可以擺3盤,還剩1個)

師:剩下的還能再平均分嗎?(不能,只剩一個不夠分。)

師:平均分後還有剩餘怎麼辦?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嗎?如果可以,怎麼表示呢?(小組內思考、討論)

(說明:7裡面最多有3個2,這餘下的1不夠再分一組,這個數在數學上叫做餘數。

列式:7÷2=3(盤)……1(個)

小結:為了分清餘數和商,我們要在餘數和商的'中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餘數的除法。

(3)觀察比較6÷2=3和7÷2=3……1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沒有剩餘,另一種是分後有剩餘,但不夠再分,不夠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餘數。

師:想一想,什麼情況下平均分的結果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表示,餘數表示什麼?

(二)動手操作、建構知識教學不是簡單給予,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機會,所以我在課堂中儘可能給學生創造探索和體驗過程,所以這節課主要是通過擺小棒來感知餘數和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主要讓學生通過兩次擺小棒突破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第一次擺:擺7個草莓,每兩個一盤,可以擺幾盤?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後,再通過學生獨立操作,體驗有剩餘,剩下的1個還夠不夠擺一個盤?引出算式:7÷2=3……1教學有餘數的除法的表達方式。

(三)鞏固新知

公開課說課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本文是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最為成功的作品之一,我認為小說中表現出的樸素的人類情感是這篇小說最打動人心之處。

二、目標分析

前蘇聯的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學生、文字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以情感為動力進行美的教育。”正是基於這一點,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主要放在對人性的體會上,其次是情節結構的把握和語言風格的體會。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歐亨利小說的特點。

2、能力目標。

1)理清全文情節結構,學習分析小說情節

2)學習分析人物形象

3)體會小說語言的幽默風格

3、情感目標: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三、教法說明與學法分析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2、情境設定法: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3、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的教學為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過程分析

1、激情匯入:以韋唯的歌曲〈〈愛的奉獻〉〉匯入

2、整體感知:勾劃時間線索以及病情發展,把握情節順序。(這有利於學生從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

投影二:情節結構

時間線索病情發展

十一月瓊西病倒一天早晨病重第二天早晨病危

天剛矇矇亮病好第二天下午貝爾曼去世

3、合作探究(在學生把握文章情節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自主探究,我整理出下面幾個問題)

1)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說明原因。(直接從小說的高潮部分入手,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應該是小說的結區域性分,因為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後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傑作,而正是這幅傑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2)最後一片葉子與瓊西有怎樣的關係?為什麼最後的藤葉能挽救瓊西的生命?

最後一片葉子關係到瓊西的生死,它是希望和愛的象徵。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而它更是愛的寫照,沒有老貝爾曼在悽風冷雨之夜的繪藤,沒有蘇艾的悉心照料,也不可能有瓊西的康復。(可引導學生歸結出一個漢字“眾”,這對應了小說中的三個人物,上面那個“人”便是瓊西,下面那兩個“人”是老貝爾曼和蘇艾。)

3)試問小說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讓學生體會歐亨利式結尾的.妙處)

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著情節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

4)貝爾曼是小說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寫他只有兩處,試分析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鬱郁不得志的老畫家;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後,“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後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愛心、自我犧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藉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4、品味賞析

品讀歐亨利式的語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裡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後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

品味: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

5、拓展遷移

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請大家把這一情節補敘出來。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想象,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著調拌黃色和綠色,在牆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同時也毫無保留地獻出了生命。

6、師生小結學生各抒已見,以最誠摯的一句話表達對老貝爾曼的謝意。

7、作業設定

這篇小說最成功之處就是描寫了一種人與人互相之間的關懷幫助,所以我給學生們佈置了一個作業:《如果瓊西是我的朋友》,我們會怎麼做?

公開課說課稿 篇15

一、說教材

如今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長期處於眾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長重智輕德的教育傾向,使多數幼兒形成了自我中心,只知獲取、不懂給予的眾人為我的心理傾向。前不久,一項現代兒童生存狀況調查顯示:90%以上的孩子有惟我獨尊的傾向。

具體表現為:他們很少幫父母做家務,沒有覺得父母掙錢辛苦,也很少幫助別人。這是我國現行教育的一種悲哀,即在為孩子付出大量愛的同時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讓孩子學會愛、學會如何去愛自己的父母、學會如何去愛親人、學會如何去愛周圍的人、愛大家。結合幼兒園建構式課程大班主題活動《七彩世界》我們設計了這個大班綜合活動《愛意濃濃》。在這節活動中我們是以母愛為支點,逐步延伸到愛親人、愛周圍的人、愛大家。

二、說目標

新《綱要》指出,活動要以幼兒發展為本,要關注幼兒的情感、認知、能力、態度。《愛意濃濃》這個活動共設定了三個目標:

目標一: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瞭解媽媽的辛苦,激發幼兒熱愛媽媽、家人及周圍人的情感。

目標二:通過活動了解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媽媽及周圍人的關懷,懂得感恩。

目標三: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其中目標一、目標二對於幼兒來說,情感是一種內心感受,也是教師難以把握的,所以這也是活動的難點。

目標三的難點是可以逾越的,但也需要教師多方面的啟發和引導,所以這個目標是活動的重點。

三、說準備

為了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使活動呈現綜合性、活動性,我們作了如下的準備:幼兒愛聽愛看的多媒體課件,小熊娃娃,為模擬情景的生日蛋糕,製作愛心禮物的一些手工材料,愛心氣球。

四、說教法、學法

要讓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

教師注重輕鬆的教――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採用了激情教學法、電教演示法、師幼互動法、情景教學法,給幼兒提供了自我感受、自我表現的機會。

幼兒注重自由地學――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我們採用了多通道參與法、操作法、觀察法、體驗法,引導幼兒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學一學、做一做,使活動變得豐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五、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活動的教學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解決關鍵問題,我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情景感染

幼兒的`學習氛圍是很關鍵的,活動一開始情景就很感人,教師充滿激情,富有感染力地用自己對幼兒的愛感染幼兒,通過摸一摸、抱一抱、親一親、牽一牽等親密動作營造了愛的氛圍,拉近了師幼之間的距離,注重了教育內容的情景化。

(二)說說媽媽的愛

教師聲情並茂地講述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運用肢體語言:小熊愛媽媽那麼多―,媽媽愛小熊那麼多――,誰的愛多一些?讓幼兒明白媽媽的愛多於寶寶。緊接著教師啟發式提問:你們的媽媽是怎樣關心、愛護你們的?她為你做了什麼事?引導幼兒回憶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片斷和細節,並大膽地、自由地說出來。

(三)體驗媽媽的愛

僅僅憑幼兒回憶媽媽的愛是不夠的,為了深化情感,教師展示課件《我的媽媽多辛苦》,視聽結合,引導幼兒在《燭光裡的媽媽》這首旋律中觀看媽媽照顧寶寶的圖片:圖片內容有媽媽懷孕、給寶寶餵奶、洗澡、教寶寶學說話、學走路,生病時照顧寶寶等一系列圖片,這麼多貼切的生活場景使幼兒明白媽媽是那麼辛苦,從而引導幼兒關愛媽媽,懂得感恩,並通過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進一步體驗媽媽的愛。

(四)愛意濃濃,表達愛意

幼兒在情景中體驗媽媽的愛以後,一定感觸很深。於是,我們設計了一個情景摸擬活動――為媽媽過生日,通過唱生日歌――說祝福語――分享蛋糕,讓幼兒把濃濃的愛意盡情地表達出來。接著唱出愛意,跳出愛意,讓幼兒把愛親人、愛朋友、愛大家的愛意配上熟悉的兒歌旋律即興表演出來。正當幼兒充滿濃濃愛意時,教師引導幼兒分享這份愛意,把愛製作成禮物送給大家。幼兒在自由操作活動中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在動情的《感恩的心》音樂聲中進一步抒發對親人、對朋友、對大家的愛,沉浸在濃濃的愛的氛圍中。

整個活動的安排,遵循了新《綱要》中教育性、互動性、針對性的原則,注重了教育內容的情景化、過程化、活動化、經驗化,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情感發展,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幼兒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情感態度。

公開課說課稿 篇16

一、說教材

《小小的船》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描繪出晴天夜空美麗的景象。文中寫了一個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聯想自己坐在月亮上去,在藍天中航行,駛過星群,看望星星,表現孩子喜悅的心情。這首兒童詩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過本文的感情朗讀,落實新課標中提出的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任務。同時進行聽說訓練,進而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本課教學時間安排為二課時,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認知目標:理解課文中“藍藍、閃閃、彎彎”等詞的意思,運用“我看見……”的句式說話。

2、技能目標:初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欣賞大自然美景的情趣。

本課的重難點在於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力求做到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象,在讀中得到美的薰陶和情感的昇華。

二、說學生

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這一課時,學生已經能說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於學生朗讀課文時可能會出現唱的現象。

三、說教法

從本課兒童詩的'特點考慮,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學時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

四、說教具準備

板畫一張《晴朗的夜空》,圓月和新月圖各一,繪畫紙(學生每人一張),錄音磁帶。

五、說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時間安排為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進行生字教學。

下面就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式,主要設定四個環節。

1、複習檢查。

通過檢交生字詞的掌握以及課文個別朗讀的情況,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2、創設情境,理解課文。

眾所周知,教師通過圖畫、音樂和文學語言描述,再現教材的情境,就會給學生以強烈的真實感,較快地把學生帶入智力最近發展區。情境法適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能喚起他們的形象思維,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學中學生既觀察、感受又思維、表達,使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為充分挖掘大腦潛力創造了條件。

為了達到預期目標,安排以下幾個步驟:

(1)圖畫展示,創設情境。

(教師出示圖畫並用語言描述)小朋友,看這晴朗的夜晚,閃爍的星星,要是月亮掛在藍天上,那該多美呀!(教師出示圓月),有時候月亮是這樣的(出示新月並粘上)。有時候月亮又是這樣的。教師趁機提問:

a這是什麼樣兒的月亮?詩人把它說成什麼?彎彎的月兒像什麼?

b課文中小朋友看彎彎的月亮為什麼覺得像小船?

c你看著這彎彎的月兒,想不想上去呢?

由淺入深的提問,特別是最後一個問題,激發學生飛上月球的願望,體會詩的意境。

(2)綜合運用圖畫、語言、音樂再創情境。

(教師描述)如果現在是夜晚,我們一起坐在院子裡,抬頭看天空,藍天上有星星,有月亮。這彎彎的月亮,它多像一艘小船呀!(放音樂)現在人聽著音樂輕輕擺,慢慢地大家可以閉上眼睛。想著,想著,你是不是坐在月亮上了?是不是飛上藍天了?(此時學生會情不自禁說自己已經飛上藍天,已經坐在月亮上了。)

當學生睜開眼睛,教師隨即出示句式:我看見()。引導學生說出:宇宙飛船上天,太空梭登上月球等。接著再用“藍藍的天”進行說話訓練。例如藍藍的天上有什麼?我在藍藍的天上幹什麼?不難看出,在理解重點句子時,根據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往往為此而興奮不已,學生情緒為之高漲,進入一個高潮。此舉極大地豐富了課文內容,學生的學就樂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3、朗讀訓練

一年級學生的朗讀往往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朗讀訓練的第一步就是教師的範讀。

接著進行引讀激情。在這裡引讀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採用邏輯引讀。

(1)彎彎的月兒像什麼?

(2)小小的船兒怎麼樣?

(3)我在小小的船裡坐,只看見什麼?

針對小朋友好勝的心理特點設計了“賽讀奪星”這一小環節,使教學再進入一個小高潮。

比賽的規則是:感情朗讀要把閉著眼睛的小朋友彷彿帶上藍天。再通過個別、小組、大組賽讀,激發參與的積極性,滿足求勝慾望。

此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即興演讀。演讀是一種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讀方法,可以再現課文情境,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印象,並感受感染。演讀使學生通過理解課文的文字元號,藉助教材的直觀在大腦中建立鮮明的表象聯絡,而且實現表象的外化,那就是把頭腦中的表象運用外顯的形體動作和語調音色表達出來。在這叫複雜的過程中,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從而引起共鳴。這樣學生就不只圍於“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困境,而且也達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諧發展的要求。具體做法是:

a自由演讀

b個別演讀

c全體演讀

自由演讀,按學生的個體差異,內化的程度不一而進行。在自由演讀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聯想,運用外顯的,自身喜歡、掌握的形體動作,來更好地表現並體會到詩的意境。

在自由演讀的基礎上,再請個別學生上臺演讀,通過評比,感情是否投入,動作是否和諧,從而讓其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較深的印象。最後全班學生一起模仿演讀較優秀的學生,邊讀邊演,這時學生會置身於那詩的情境之中,其中在全體演讀時,教師也可以成為其中一份子。

4、創作想象畫。

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著眼,從發展學生擴散性思維出發,採用此環節。

作畫內容是二十年後,我在太空旅遊。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畫描繪出來。

作畫時,教師可用上音樂渲染氣氛,此時學生會進入未來世界,幻想著遨遊藍天的情景,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二十一世紀的太空美景。

我想在上課時,如果能環環相扣,層層推進,那麼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必定會水到渠成。

公開課說課稿 篇17

一、說教材

《小小的船》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描繪出晴天夜空美麗的景象。這首詩韻律協調,音樂性很強。體現了一個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聯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藍天中航行,駛過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悅心情。詩中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起來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於在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

二、說教法

從本課兒童詩的特點考慮,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自主學習,並採用以情境教學法、激趣引讀法為主,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習課文中9個生字,會認會讀;會寫四個生字;初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得到美的薰陶和情感的昇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圖文結合,體會詩文意境,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字詞教學與書寫指導,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小小的船指的是彎彎的月亮”。

四、說教學流程

1、出示謎語,引出課題。

本課一開始,我就出示謎語,讓學生猜一猜,從而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培養了他們認真聽的習慣,並能一邊聽一邊想。再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畫中內容,自然引出課題。

2、指導朗讀,感知課文。

一年級學生的朗讀往往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朗讀訓練的第一步就是範讀指導,逐步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在認識了本課的生字後,通過齊讀、男女同學比賽讀、個別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

3、趣味識字

這篇課文的識字教學,我先讓學生自主認字,接著採用“猜字謎”的方式讓學生在玩樂的興趣中學會了識字。

4、綜合運用圖畫、語言,理解課文。

在讓學生齊讀課文後,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說說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是彎彎的,在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彎彎的事物,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課堂教學更有趣,也能讓學生更深刻、真實地理解月兒的特點,從而也理解彎彎的這個意思。

在教學中,我始終重視讓“趣”字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讀讀、想想、說說中感受美。總是以鼓勵為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保護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樂於學、敢於學。

望在坐的各位老師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