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幼兒園科學說課稿模板彙編8篇

說課稿1.59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科學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幼兒園科學說課稿模板彙編8篇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幼兒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

糖果是幼兒熟悉、喜愛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裝、形態各異的外形、鮮豔美麗的色彩、奇特豐富的口味,都對幼兒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更始如此。因此,選擇這個幼兒既熟悉又感興趣的內容,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探索,獲得直接的經驗,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產生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慾望,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據此,制定如下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徵 ,初步瞭解糖的作用。

2、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並樂意與同伴交流分享。

重難點: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徵。

準備:

1、活動室佈置成糖果王國,各種糖果散放於活動區、玩具櫃等處,在適合的地方懸掛一些糖果。

2、糖果國王頭飾一個。

二、說教法。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直接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影響。幼兒對糖果有著豐富的感性經驗和濃厚的興趣,這為幼兒的探究和學習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為幼兒在活動中發揮主體性提供了保證。活動組織採用擬人化的手法,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活動過程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地、較系統地感知糖果的特徵。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積極主動,感知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均得到了鍛鍊。

三、說教學程式。

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根據這個特點,我將活動設計成三個環節。

(一)在糖果王國裡找朋友。

1、進入糖果王國。

教師戴著糖果國王的頭飾,用擬人化的身份引出主題。匯入語:小朋友,你們好!我是糖果王國的國王,糖果王國裡有許多糖寶寶,你們想不想和他們做朋友呀?

2、找糖果朋友。

進入糖果王國後,請幼兒隨意尋找多種糖果做朋友。匯入語:孩子們,糖果王國到了,你們看,好多糖寶寶在歡迎你們,快去找個糖寶寶做朋友吧。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糖果,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

(二)感知糖果的特徵。

幼兒是勇於實踐的探索者,在一日生活中經常表現出積極主動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的強烈願望。該環節通過讓幼兒自由地對糖果進行探索,給予充分的自由,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

1、幼兒自由的感知,探索糖果的特徵,並與同伴交流。

匯入語:你們都找到了糖寶寶朋友,請你們看一看,再和旁邊的小夥伴說一說自己的糖寶寶朋友是怎麼樣的?

① 提出探索的要求,幫助幼兒有目的地認識事物。

② 通過探索過程中同伴間的交流討論,幫助幼兒發展合作能力,增加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同時相互學習同伴的'長處和價值,獲得有益的經驗。

③ 在幼兒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鼓勵幼兒輪流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引導幼兒有更多的思考和概括。

2、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徵,並交流自己的發現。

① 看糖果,瞭解糖果的包裝——教師再次以擬人的手段引導幼兒觀察糖果的包裝。匯入語:你的糖寶寶穿了件什麼樣的衣服?

② 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質地——匯入語:請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後告訴老師或其他小朋友糖寶寶是怎麼樣的?

③ 剝糖果,瞭解糖果的外形、顏色——匯入語:現在請你把糖寶寶的衣服脫掉,看看糖寶寶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

④ 聞糖果,感知糖果的氣味——匯入語:老師聞到了好多糖寶寶的味道,請

你們仔細地聞一聞你的糖寶寶是什麼味的?

⑤ 嘗糖果,瞭解糖果的味道——匯入語:請你嘗一嘗,你的糖寶寶味道怎麼樣?

根據糖果的特徵,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由內而外、由淺深入地對糖果作了全面細緻的觀察與認識,通過看、摸、剝、聞、嘗等多種感官循序漸進地感知糖果的特徵。

3、小結。

通過和幼兒一起回憶,總結糖果的特徵,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糖果,增強對糖果的興趣。

(三)簡單瞭解糖的作用。

1、提出問題:糖有什麼用?多吃糖好不好?

針對問題,引導幼兒大膽討論、思考糖的作用,及糖對身體的利與弊,初步瞭解糖的作用。

2、小結糖的作用,滲透吃過糖後保護牙齒的方法。

四、活動延伸

1、組織幼兒進行畫糖果、捏糖果的活動。

2、開展“糖果超市”的角色遊戲。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並使他們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教師應成為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為,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抓住教育的契機,為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創造寬鬆的探究環境。

中班幼兒會對水本身感興趣,但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學活動《水不見了》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來說,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1、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於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二、 教學準備

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我們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記錄科學的能力,注重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為此,我們準備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1、每位幼兒一個杯子,記錄表一張。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紙、海棉、石頭、泡沫材料若干,兩個空籮筐讓幼兒分類用。3、大記錄表一張。

三、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物件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根據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同時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講述法、啟發聯想法、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們主要分為以下個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入——實驗、觀察、交流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第一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首先創設了一個變魔術的情景,通過一個神奇的寶瓶,不僅吸引住了幼兒的注意力,更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慾望。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幼兒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它不僅能提高幼兒認知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知活動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幼兒在強烈探究慾望的趨使下,主動地去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兒實驗,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

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有些東西能吸水,有些東西不能吸水,幼兒自主參與,探索新知識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比較能力。

第三部分: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

在此我故意向幼兒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老師剛才在你們做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你們說毛巾(海綿)能吸水嗎?(能)可是為什麼我發現這個杯子裡的水沒有被毛巾(海綿)吸掉呢?

這這個部分我們運用了討論法、講述法來讓幼兒瞭解飽和現象。

擴散經驗,這樣讓幼兒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瞭解自然物的目標。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3

設計意圖:

很多家長在與我們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常常提到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就餐時,喜歡用勺,不喜歡用筷子,或不會用筷子,而科學證明,長期使用筷子會對幼兒小手肌肉的發育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促進大腦相應功能區的完善和發展,家長很希望老師能說服孩子多用筷子,因為孩子們最聽老師的話。為此,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這個科學實踐活動,目的在於通過這個活動,讓幼兒瞭解筷子的用途,在遊戲活動中獲得樂趣,從而喜歡並正確使用這一工具。

活動目的:

1、瞭解筷子的產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獨特的發明創造。

2、嘗試使用筷子進行各種實踐和遊戲活動。

3、培養幼兒小手肌肉的靈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協調性。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副筷子,一個不鏽鋼小碟子。事先按6個一組分好後放入大托盤中並用餐巾布遮蓋起來。

2、每6名幼兒分為一個小組,每組一個不鏽鋼水果盤,放入煮熟的五香胡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

3、錄音機一臺,活潑歡快的兒童樂曲磁帶一盒。

活動重、難點:幼兒正確操作筷子,並用筷子開展各種活動。 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

師:我給大家講個謎語,大家猜猜是什麼。姐妹雙雙一樣長,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熱熱都經過,酸甜苦辣一起嘗,猜一樣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師:是的,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們中國古代人的`發明,那時的人們用竹子削成這樣的兩根細竹棍,一頭細,一頭粗,開始人們稱它為“箸”,後來又叫筷子,別小看這一雙細細的筷子,無論麵條,米飯,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東西都難不倒它,它既可以這樣夾菜,也可以當叉子,又方便又衛生,後來中國人就習慣了用筷子吃東西,並且一代一代傳下來。現在,它可是我們吃東西的時候離不了的好夥伴。你們說,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

2、學習活動。

① 請每一組的小組長為幼兒分發筷子與小碟子,幼兒將各自的筷子按老師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 師:先將筷子象老師這樣拿在手上,細的一頭向下,粗的一頭向上,且兩隻筷子的兩端要對齊,然後用大拇指,食指夾住,將中指放在兩根筷子之間,這樣,我們的筷子就能夠自由的開合,夾取東西了。現在。讓我們互相看看,誰的小手最靈巧。(幼兒間相互交流,檢查,老師則巡迴指導,並幫助那些還不能正確持筷的幼兒掌握要領。) ③ 師:現在,讓我們舉起我們手中的筷子來做個筷子操吧!

放音樂,幼兒跟隨老師練習筷子使用的各種模仿,如:併攏筷子撥飯,張開筷子夾菜,橫著筷子挑麵條,豎著筷子叉饅頭,攪動筷子攪拌等等,反覆多次練習。

3、實踐活動。

① 請小組長分發果盤。

② 師:小朋友們非常能幹,這麼快已經學會使用筷子了,現在老師有好吃的東西請大家吃,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吃的時候,大家要用手裡的筷子夾著吃,而不是手或別的東西,那樣不衛生。大家先將喜歡吃的豆子夾到自已的碟子裡,再用筷子夾著吃,吃多少就夾多少,不要浪費,如果還想吃,再去盤子裡夾,大家都記住了嗎?就讓我們開始吧!

③ 放音樂,幼兒邊吃邊交流,老師一邊巡迴指導,幫助那些掌握得還不夠好的幼兒,一邊和孩子們交談,品嚐食品。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奇妙的靜電”這一活動,正是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操作願望而產生的。讓孩子們認識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起電的原理,激發幼兒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慾望。

2、幼兒現狀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脫衣服時聽到過噼噼啪啪的聲音;梳頭髮時頭髮被梳子吸起來了,創設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更進一步瞭解這些靜電現象,知道物體摩擦後會產生靜電。

3、目標定位:

一、樂意探索,體驗摩擦起電的樂趣。

二、能夠運用各種材料大膽探究,細緻觀察並記錄實驗結果。

三、知道物體摩擦後會產生靜電。

4、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物體摩擦後會產生靜電

活動難點:能夠運用各種材料大膽探究,細緻觀察並記錄實驗結果。

5、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幼兒已經能夠在生活中初步感知摩擦起電現象。

(2)物質材料準備

鉛筆、塑料尺、彩筆、梳子、木筷子、吸管、綢布、碎紙屑、記錄卡等實驗材料。

(3) 環境準備:幼兒圍坐成6小組,每組6人。

二、說教法與學法

活動教法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 演示法 、提問法等教法。

幼兒學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實驗法、記錄法、交流表達等學法。

三、說活動過程

教學活動設計為以下5大步驟,依次是魔術匯入,激發興趣;嘗試實驗,感知靜電;設想材料,記錄結果;實驗驗證,交流表達;活動結束,教師小結。

(一)、以變“魔術”匯入活動,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老師今天要給小朋友們變個魔術,要把小紙屑沾到尺子上面,請大家想一想,怎樣才能讓小紙屑粘到尺子上?(用雙面膠、膠水、透明膠布、水等方法)更深層次提問:如果不用雙面膠、膠水,也不用膠布,誰能想一個更好的辦法,讓尺子把紙屑吸起來?(尺子不要挨住小紙屑,但能把小紙屑吸起來)通過這個魔術匯入,充分激發了幼兒的積極性。

(二)、幼兒嘗試——“小紙屑被吸起來了”

教師出示綢布、尺子和紙屑,讓幼兒自己先想再嘗試,之後 教師引導幼兒嘗試。 提問:為什麼尺子在綢布上摩擦後會把小紙屑吸起來呢?(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小結。接下來教師示範,讓幼兒感知靜電的時間在尺子上停留的時間很短,所以紙屑很快掉下來了。進一步提出問題:尺子在綢布上摩擦後能產生靜電吸起小紙屑,那它還可以在什麼地方摩擦後,也能產生靜電吸起小紙屑呢?(衣服上、頭髮上、褲子上、襪子上、面板上等。)幼兒嘗試用尺子在衣服、褲子、頭髮、面板上摩擦看會怎麼樣?這一環節教師提問步步升入,引導幼兒先動腦再動手。

(三)、 猜一猜——“還有什麼東西通過摩擦後能產生靜電,也可以吸起小紙屑?”

幼兒對可能“摩擦起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可以再提出新問題:“除了尺子在綢布上、衣服上、褲子上、頭髮上等,摩擦後產生靜電,還有什麼東西通過摩擦後也可以產生靜電,吸起小紙屑呢?(幼兒猜想:如鉛筆、筷子、吸管、彩筆、梳子等。)這一環節體現了教師面對問題提出假設。

(四)、試一試——“看看我的想法對不對”

也許有一些小朋友和別人的預測結果不一樣,那麼我們可以用什麼辦法來驗證預測的答案呢?(做實驗)。於是老師出示不同的材料,積極支援幼兒驗證,讓幼兒自己把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交流表達。動手實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的目的是證實和推翻實驗前所提出的假設,讓孩子親自操作、動手實驗的探究過程中得出結論。記錄實驗資訊,幼兒記錄實驗結果用“√”和“×”來表示,出現不同的實驗結果,還可合作進行再次試驗,直到得出初步一致的結論。表達交流,幼兒把實驗結果進行討論交流,如:彩筆在頭髮上,面板上、桌子上摩擦能產生靜電等,孩子們積極主動、有很高的探究熱情和交流願望,這一環節進一步把探究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同時也使幼兒學會了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經驗和分享合作。

(五)、活動結束

教師總結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摩擦起電現象。讓小朋友們以後要注意觀察,看看什麼東西摩擦後也會產生靜電,把它記錄下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四、說活動特色:

1、內容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如:鉛筆、梳子、尺子、彩筆、吸管等,只不過孩子們從未觀察、探索過這些材料摩擦後發生怎麼樣的變化,用孩子們並不陌生的內容和熟悉的材料,引發孩子們仔細觀察、主動操作和主動思考,符合“做中學”的思想。

2、活動過程中體現了“做中學”的四大環節:

①面對問題提出假設 ②動手實驗 ③記錄實驗資訊 ④ 表達交流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主題活動《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一個活動。

一、 說教材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影、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絡,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影(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影),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影。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二、 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影(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影),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影”,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 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說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四、說教學程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為什麼猜不著?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影,積累經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影把幼兒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悅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6

1、製作紙飛機

和孩子們一起製作紙飛機,可以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製作方法,然後每個人去自己製作,並嘗試著將它們飛起來。將孩子們帶到戶外,讓每個孩子將自己製作的飛機飛起來,看誰能將飛機飛得遠些。

向孩子提一些問題:如:你注意飛機是怎樣飛得嗎?幫助一些孩子調整自己製作的飛機,使其能飛起來,並飛得遠些。

設定一個目標,看誰的飛機能到達那個目標。

2、高處向下拋物體

收集不同形狀、重量、大小的小物品,如羽毛、小石頭、橡皮擦、皮球等一些不太重,不會掉下來造成傷害的物品。

向孩子們提問:這些東西會怎樣從空中落地?是直接落地還是飄著落地?是很快地落地還是很慢地落地?

如果孩子們喜歡一些其它東西試驗,也可讓他們進行選擇,但一定要保證安全。

針對以上的一些問題,在嘗試每種物品落地時,可以讓孩子們先猜想一下可能的結果。

3、讓球在管子裡滾動

收集各種長度的PVC管子,或是用捲紙中間的紙管子,將它們連線起來。儘可能使這些管子在一條線上,使其能讓一個球通過。

讓孩子們儘可能設計自己的小球通道,儘可能地將管子做得長一些。

怎樣才能使小球通過設計的管子而不停下來呢?

4、滑動物體

如果是在冬季,外面的地面結冰,人走在上面不小心是會滑倒的.。孩子們有這樣的經歷一定會對滑動有經驗。

可以設計幾種斜坡,斜坡可以考慮用不同的材料,光滑的和不光滑的,從而使在上面的物體下滑的速度不同。

和孩子們一起嘗試在這些不同的斜坡上滑動某些物體,看它們在不同的斜坡上下滑的快或慢。

還可以在同樣的斜坡上採用不同的物體,看同樣的斜坡上,哪些物體下滑的快或慢。

每一種實驗都要和孩子進行必要的討論,談他們的發現,歸納他們看到的結果。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常識活動中,瞭解水是透明的,會流動的,有的東西在水中會被溶解。

2、培養中班幼兒熱愛科學,樂於嘗試的精神。

活動準備

1、兩個金魚缸(一缸水內有蘋果,一缸米內有桔子)。每組一份白糖、鹽、沙、黃豆、石子、果珍。

2、人手一條毛巾,人手半杯水。

活動過程

一、教師匯入課題

1、請幼兒猜一猜:水裡、米里有什麼東西?

2、師:小朋友看看老師前面有兩個金魚缸,一個缸裡裝著水,一個缸裡裝著米。你們知道水裡、米里都有些什麼東西嗎?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導幼兒講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見;米不透明,看不見)

二、讓幼兒動手操作

1、請小朋友用米籮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米籮和有洞的塑料袋,請你們用它們來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來?為什麼?(請幼兒講出結果,使幼兒明白水是會流動的)

2.請幼兒把桌上的白糖、鹽等物品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從桌上選幾樣東西放在杯子裡,然後告訴大家你放了哪些東西?(請部分幼兒回答)

3.請幼兒用小棍攪拌,看看結果怎樣。

師:請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裡攪一攪,看看會怎樣?

4.請幼兒講述實驗結果。

師:現在老師請幾個小朋友到前面來告訴大家你的杯子裡還能看到幾樣東西,還有幾樣東西到哪裡去了?(引導幼兒講出幾樣東西被水溶解了。)

5.擴散性思維: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東西會被水溶解。

6.請幼兒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魚缸裡。

師:請小朋友想一想,過幾天,水裡的東西會怎樣?水又會怎樣?(引導幼兒講出豆子會腐爛,會發芽,水會變黑變臭)

、教師總結

師:剛才我們小朋友把自己杯裡的水全倒進了金魚缸裡,水立刻變渾了,過幾天,水還會變臭,我們就說水被汙染了。以後我們小朋友出去玩的時候就記住了,千萬不要把東西扔進河裡,不要汙染我們的小河,我們要學會保護環境,好嗎?

中班常識活動“有趣的水”充分體現了嘗試教學的精髓“先練後講”,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活動開始請幼兒猜謎,充分地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由此引導幼兒認識到水是透明的這一特徵。

嘗試1:

提供給幼兒米籮,有洞的塑料袋,幼兒通過嘗試,發現水會流出來,米籮和有洞的塑料袋盛不起水來,由此得出結論:水是會流動的。

嘗試2:

提供給幼兒半杯水、小棍及各種物品,幼兒通過放物品攪拌、觀察,發現石子、沙還在,而糖、鹽不見了。引起幼兒探索、嘗試的興趣,理解什麼叫溶解,並讓幼兒利用生活經驗來進行講述還有哪些東西能被水溶解。

活動結束:

讓幼兒將杯中的水倒入魚缸,結果水變渾,幼兒理解到水是如何被汙染的,激發了幼兒保護環境的情感。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科學活動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樂於參與科學實驗活動,能積極動手動腦主動探索。

(2)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初步瞭解改變沉浮的方式。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和探索改變沉浮現象。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每組一份實驗材料:盛滿水的臉盆,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擺好後用蓋布蓋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記錄材料:每組一份彩色記錄卡、鉛筆。

(3)教師示範材料:魚缸、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教學課件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魚缸有助於幼兒清楚的觀察到教師演示的物體沉浮現象,PPT上也有相應的圖片展示。

(2)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記錄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現象。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後面的討論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匯入活動(展示PPT的實驗物品圖片,讓幼兒說出有哪些東西。出示魚缸,事先用蓋布蓋住,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演示活動:先示範兩種物體的沉浮,木塊和石頭。

3、認識活動(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裡,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頭號標誌,為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操作活動(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先要講解操作規則,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5、記錄活動(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每組讓一個幼兒記錄。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為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6、交流總結活動(展示每組的記錄表)7、探索活動:(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想一想怎麼改變沉浮,例如如何讓橡皮泥浮上來或讓水瓶沉下去)在此環節中幼兒主動動腦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變沉浮的方法,老師按小朋友的方法進行實驗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