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幼兒園科學說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說課稿2.67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科學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幼兒園科學說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1

一、 設計意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是幼兒最熟悉的東西之一,幾乎每個幼兒都喜歡玩水,水的透明感、流動性、溶解性等特點使幼兒對水產生濃厚的興趣。綱要中指出:幼兒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從幼兒的身邊事物著手,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本次活動,充分創造條件,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

二、 活動準備

為了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更好的服務於本次活動達到活動目標,

我做了以下準備:

1. 兩隻魚缸(一隻有(水、)金魚,一隻內有(米、)塑料球)

2. 人手一個塑料籃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一根攪拌棒

3. 每組一份糖、鹽、菊花精、

三、 活動過程

以目標為指導,我吧本次活動過程設計為四個環節:1.出示魚缸,對比觀察。 2.分析討論,大膽表述 3.幼兒操作,探索解決 4.觀看圖片,引發思考

第一環節,同時出示兩個魚缸,對比觀察,引起探索慾望(1)小朋友們,看老師帶來了兩個魚缸,這兩個魚缸裡有什麼呢?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後說出一個魚缸裡有水,水裡有魚;另一個魚缸裡有米。開始部分開門見山,直接引導幼兒有針對性地觀察兩個魚缸,簡潔明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願望,為下一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大膽表述,感知水的透明感。)老師提問:米里會有什麼呢?請一名幼兒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個塑料球來。老師繼續提問:)為什麼你能看到魚在水裡遊,卻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根據老師的提問,先讓幼兒自由表述自己的觀點,隨後老師小結提升:水是透明的。)通過兩個物體鮮明的對比,讓幼兒直觀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師給幼兒灌輸知識的原則,而是幼兒自主觀察探究得出結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則是作為一名引導者。

第三環節,幼兒操作,探索解決,在試試、玩玩中瞭解水的流動性和溶解性。

這一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了兩個操作實驗。

1.流動性實驗,幼兒人手一個塑料籃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師通過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用來盛水,(1)誰來說說看,剛才的小實驗你成功了嗎?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呢?(鼓勵幼兒大膽講述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狀況)在幼兒講述過程中,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想說,敢說。這一環節,教師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識。在操作的過程中,由於提供的都是一些會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兒就更能充分的體會到水是具有流動性的。最後,老師加以小結:我們通過實驗發現,水是會流動的'。加深了對水的特性的認識

2.溶劑性實驗,教師給幼兒每人提供一根攪拌棒,每組一些糖、鹽、菊花精、剛剛做實驗用的那半杯水,教師請幼兒自主選擇一些材料放入水中,用攪拌棒對其進行攪拌。(1)誰來說說看,剛剛你放了哪些東西?發生了什麼變化?(引導幼兒說說水的顏色和實物在水中的變化)(師小結:原來有的東西會被水溶解。)(2)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東西也是可以溶解的嗎?把幼兒在實驗中又拉回到了現實生活,符合幼兒的特點,貼近幼兒的生活。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說說自己所知道的可溶解的東西,在這一過程中也鞏固了幼兒對溶解的含義,(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水溶解呢?回去後再研究研究。老師以一個追問,拓展幼兒的思維,使活動更具延伸價值。)

第四環節,觀看圖片,引發思考,在想想、議議中知道水的重要性(1)(水真神奇,透明的,流動的,還能溶解很多東西。如果沒有水,會怎麼樣?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沒有水的危害。(2)如果水髒了、被汙染了,會怎麼樣呢?請幼兒觀看一組圖片:乾枯的稻田、渴死的青蛙、盼水的孩子、汙水河裡的死魚。觀看後請幼兒說說圖片上的內容,(3)隨後老師小結:水很重要,動物、植物、人都需要他,如果沒有了水,或者水被汙染了,地球上的一切都不能生存。)

(4)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水(資源)呢?(引導幼兒說說,如節約用水、不亂認垃圾等,初步培養環保意識。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2

氣球

活動的設計意圖:

氣球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也是幼兒較喜歡的玩具之一。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班段幼兒,基於他們的年齡特點:

活潑、好玩,同時他們對新奇、有趣的事物有了一定的好奇心,常常看到他們三五成群地圍著一樣東西在觀察。作為教師,我們除了在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要限度的滿足幼兒的求知慾,還應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成新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幼兒對事物與現象的探索欲。

新綱要指出,教育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傳授的過程,而是要幼兒通過自身主動地觀察、發現、感知、探索,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經驗。本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為什麼氣球被突然放飛會到處亂竄等等。

教學目標:

1、知道氣球變鼓是因為充入了空氣。

2、從氣流吹在臉上的感覺,感知空氣的存在。

3、感知空氣從氣球中突然衝出的有趣現象。

教學準備:

1、沒充氣的氣球若干,充足氣的氣球一隻。

2、打氣筒若干。

教學過程:

一、氣球喜歡吃什麼

——分別出示未充足氣的氣球和充足氣的氣球。

這是什麼?有什麼不一樣?

——再出示未充足氣的氣球,引出故事《氣球吃什麼》

1、氣球喜歡吃餅乾、饅頭、糖果嗎?

2、氣球究竟吃什麼才能鼓起來,變得胖胖的?(氣球喜歡吃空氣)

——感受氣球輕輕吹在臉上和快速吹在臉上的不同感覺

二、我幫氣球吃空氣

——空氣有個怪脾氣,很喜歡從氣球的肚子裡溜出來,怎麼樣讓氣球吃得飽飽的,又不讓空氣溜掉呢?(幼兒個別回答)

——教師示範,重點是如何抓住氣球的嘴。

——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可以兩兩合作。

——玩氣球:摸摸氣球胖乎乎的肚子、和氣球碰一碰(身體的各個部位),說說有什麼感覺。

三、放飛氣球

——猜猜:氣球突然放飛會怎樣?

——請個別幼兒模仿氣球亂竄的樣子

——為什麼氣球放飛後會到處亂竄?是誰給了氣球力量

四、遊戲:流星球大戰

——組織幼兒來到空地

——遊戲:聽到教師喊“放射”的口令,全部幼兒放飛氣球,表現流星球大戰的情形。

延伸活動:

請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表現流星球大戰的情形。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電動玩具》是屬於中班的科學活動,選自《多元整合幼兒園活動課程》,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及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培養其探索的興趣,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一般來說,一個四歲的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 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去了解電池的作用並學會正確使用電池。

2、 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讓幼兒學會主動利用語言向人表達。

3、 培養幼兒積極探索事物的奧妙及時發現問題並尋求答案。

前面兩頂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後面一項是本活動的難點。

二 說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物件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學方法為主,努力給幼兒創造一個可以供探究的環境,如我要把場地佈置成一個電動工廠,可以讓幼兒在這一環境中自由去安裝玩具,同時我還採用了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為了更好地達到以幼兒為主體這一目標,我在這一活動中還通過讓幼兒看一看,說一說,拆一拆等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三 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我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裡我採用了談話進入:以嘟嘟玩具城的總經理給老師打來電話,說他們的玩具城明天就要開張,可是玩具城裡的玩具有的卻還沒安裝好,所以他們想要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去幫忙,問小朋友是否願意去幫忙,以這種形式進入可以讓幼兒感覺親切,也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第二部分: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的所在,也是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部分。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這部分的設計,這裡我也分了兩小點:

1、 引導探索

在這一部分,我請配班老師扮演經理,由經理請我班的幼兒進玩具生產工廠參觀,但在參觀前經理要先向幼兒提出要求:在參觀的過程中,小朋友們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這些玩具,但要找出這些玩具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並在參觀完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和老師。這樣的的組織可以讓幼兒帶著目的去參觀,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2、 再次探索

在幼兒初步瞭解電池作用的基礎上,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電池,這裡就請幼兒開始去幫助安裝還沒完成的電動玩具,可以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的興趣,通過再一次的操作去發現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電池安裝進去了玩具仍無法動起來?這時老師可以在旁邊給他們提出建議,讓他們去看看玩具會動的小朋友,他們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由他們觀察出來的結果引入到觀察電池的外部特徵,如請玩具不動的幼兒想一想:你用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你安裝電池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再請玩具會動的幼兒示範安裝電池。

通過這些提問,讓幼兒注意觀察、別人,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培養他們的觀察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意見,這樣就可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裡,我把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幼兒負責安裝電池,另一組幼兒負責檢查,這一過程可以讓幼兒與幼兒之間有一個溝通討論的機會。

(四)擴散經驗

在幼兒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學到的知識幫助總經理解決了問題的基礎上過渡到讓幼兒想一想電池還能使什麼東西動起來?這一環節我打算:因為孩子幫經理解決了問題,所以經理要送他們每人一對電池,讓他們嘗試拿著電池去讓我們身邊的某些物體動起來。這樣我可以讓孩子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周圍事物的目標。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二)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科學活動《空氣的力量》,它是空氣科學系列活動中的一個子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離不開空氣,它不僅孕育了生命,而且與人類的生活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絡。從空氣是什麼樣的空氣在哪裡到空氣與風空氣的壓力,我們生活中有關空氣的科學現象太豐富了。對大班幼兒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學習中,已積累了一些有關空氣的知識和體驗,且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物件後,我選擇了將空氣流動產生風作為本次活動的感知探究點,引導孩子通過探究體驗如何產生風,引發幼兒對空氣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空氣的利用等問題的關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針對我們班幼兒的已有經驗和發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價值,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①感知空氣的存在,發現空氣流動產生風的現象;

②運用所獲得的體驗探索怎樣讓水上的風車轉動起來;

③能大膽表述自己探究的過程和結果,體驗與同伴分享的快樂。

3、活動的重難點:

空氣雖無所不在,但它看不見、摸不著,因此我將本活動的重點定位在感知與發現空氣流動產生風,難點為遷移經驗解決讓水上風車轉動起來的問題。

4、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學活動中材料的結構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能否構成問題情境的探究點,有時甚至影響到活動的成敗。我為活動做了以下的準備:

一是經驗準備:玩過魔術不溼的報紙,開展過與空氣有關的活動。

二是物質準備:

①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與沒洞的)

②風車(數量為幼兒人數的3倍)

③報紙若干

④擦手布人手一塊

⑤塑料盆4個(四個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兩種,一種為高水位,水面與杯子的高度一樣,可以發現水泡的現象;另一種是低水位,水面低於杯子,易感知氣流的現象。)

三是空間準備:幼兒半圓型集中;分組操作採用五張桌子,分5組進行操作。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因此,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四種教法有:操作法、設疑法、經驗遷移法、猜想驗證法。

1、首先是操作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是幼兒建構經驗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動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動,從而保證了幼兒有充分動手操作的時間,讓孩子們動起來。

2、其次是設疑法,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通過提問,會提示幼兒探究的線索,引發幼兒的思考,使幼兒對所感知的經驗進行整理。本活動大量運用了設疑法,為什麼上次變魔術時紙不會溼,而今天的紙都溼了呢?為什麼有孔杯子裡的紙會溼,沒孔杯子裡的紙不會溼?用什麼辦法能讓風車轉起來?一個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支援著幼兒的探究逐步深入。

3、再次在活動中,我還運用了經驗遷移法,經驗遷移能夠幫助幼兒在新經驗與舊經驗間架起橋樑,使新經驗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環節、第三環節分別運用了經驗遷移的方法。

4、此外我還將採用猜想驗證法,這是法國做中學教育模式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先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設想解決問題可能的方案,然後實施方案,驗證其可行性。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不僅訓練了幼兒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給幼兒一種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態度,體現了新《綱要》中終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動在解決怎樣讓風車轉起來這一問題中運用了該方法。

三、說學法

我們總是說教學方法,可見學法與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儘量營造寬鬆的氛圍,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經驗參與探究,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玩一玩、試一試等方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空氣流動產生風的現象,體驗發現的樂趣,發展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善於學習同伴經驗的能力。

四、說活動程式

本次活動設計力求幼兒最大程度的參與與投入,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運用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習過程成為兒童發現和探究的過程,真正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因此,我設計了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四個環節。

1、第一環節:魔術匯入,激發興趣以變魔術的形式引入活動,我將採用問題前幾天我們一起玩了魔術不溼的報紙,誰記得是怎麼做的?,引發幼兒回憶變魔術的操作要求。此環節重在啟用幼兒有關的經驗和技能儲備,為下面的活動做鋪墊。本環節預計時間為3分鐘。考試大整理

2、第二環節:動手探索,感知現象我出示紙杯(杯底有洞),提出要求請你們按上次的方法再變一次魔術,看看把紙放在杯子裡是不是一定不會溼,從而調動起幼兒的好奇心。

幼兒在操作中將發現紙溼了,引發與原有經驗的衝突,產生疑問:為什麼上次變魔術時紙不會溼,而今天紙都溼了呢?這時我會適時地引導幼兒將紙杯與上次魔術用的杯子進行比較,發現兩者的不同有孔和沒孔。接著,我將進一步提問:為什麼有孔杯子裡的紙會溼,沒孔杯子裡的紙不會溼?啟發幼兒將兩個杯子倒扣水中,在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下,發現有孔的杯子快速放入水中時,會有氣流從孔裡出來,還會冒出氣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為幼兒創設交流的機會,請幼兒表述自己探索的過程與結果,分享彼此的發現,同時,還要幫助幼兒提升和梳理感知到的經驗,通過是什麼從孔裡跑出來了?這些氣泡是怎麼來的?等問題,讓幼兒明確從孔裡出來的是空氣,空氣流動會產生風,從而順利進入下一環節。這是本活動的重點,因此本環節我預計的時間是10分鐘。

3、第三環節:遷移經驗,解決問題科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更應服務於生活,作為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兒童將科學帶到生活中和用科學的意識。

因此,我設定了怎樣讓小風車轉起來這一問題情境,讓幼兒運用感知體驗的科學現象來解決具體問題。教師出示泡沫小風車,鼓勵幼兒猜想:用什麼辦法能讓風車轉起來?孩子們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想出的方法可能有用嘴吹、向前跑動、用水流等,個別幼兒會運用空氣流動形成風的原理讓風車轉起來,對於幼兒的猜想,我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動手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讓風車轉起來。由於上述活動將使孩子們的操作探索慾望得以調動,玩一玩、試一試,驗證自己的猜想也就會水到渠成。操作之後我將請幼兒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說說是用什麼辦法讓風車轉起來的,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師指導的重點是引發幼兒關注用空氣流動產生風的方法讓風車轉起來,鼓勵幼兒選擇大小、高矮不同的有洞紙杯,在水中以振動的方式,使空氣從小孔中擠壓出來產生風,帶動紙杯頂上的風車轉動,從而進一步鞏固獲得的知識經驗。本環節是難點,注重師幼互動,預計時間為12分鐘。

4、第四環節:引發新的探究點,延伸探究活動的最後,讓幼兒自由地圍在我的身邊,丟擲問題:剛才你們都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試過了嗎?有什麼感覺?那杯子的大小和風車轉得快慢有沒有關係呢?我們下次再試試吧。我預計這個環節時間為5分鐘。

五、精彩片段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三)

一、說教材

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蔬菜是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隨處可見,我們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幾種來。蔬菜的營養價值也非常的豐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湯、可以涼拌、還可以醃著吃,總之,我們的生活裡離不開蔬菜。然而,幼兒雖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對蔬菜的食用部分及其營養對人身體的好處不是很瞭解。因此通過觀察、討論、猜謎、製作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瞭解蔬菜特性的同時, 加深幼兒對蔬菜的認識,激發幼兒對蔬菜的興趣,引導幼兒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又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

(1)通過認識蔬菜的外形特徵,瞭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根類、莖葉類、果實類),發展幼兒的分類能力。

(3)知道蔬菜好吃有營養,養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好習慣。

活動重點: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

活動難點: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明確蔬菜好吃有營養,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在活動中我主要是通過觀看多媒體演示,在看一看、說一說、猜一猜、分一分等幼兒自主參與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為此,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三、說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依據《綱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準備。

(1)學具準備:胡蘿蔔、番茄、白菜、土豆等實物若干、蔬菜圖片數量與幼兒相等。

(2)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說教法、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在本次活動中體現了教師與孩子的互動主體性,採用的教法有:

1、情景創設法:利用"大頭兒子"這個幼兒喜歡的動畫形象,()將幼兒引入到活動中,非常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極大地調動起幼兒探索的慾望。

2、課件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讓幼兒對蔬菜的生長過程和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觀察指導法:此教學方法是針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了教師對活動的調控能力。

4、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四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根據自己手中的蔬菜圖片找朋友,同時加入《找朋友》的音樂,讓幼兒邊唱邊找,共同體驗分類的快樂。

整個活動我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說一說、猜一猜、分一分、做一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蔬菜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在第二個環節操作活動中我就鼓勵幼兒對蔬菜進行分類,引導幼兒按蔬菜的是食用部分進行分類。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蔬菜的食用部分有更深的印象,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利用了輕鬆、活潑的音樂《找朋友》,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唱唱找找中引導幼兒體驗蔬菜分類的快樂。

五、說活動過程

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猜謎遊戲--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製作延伸

(一)設定情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情境創設)(課件演示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最喜歡的大頭兒子和蔬菜寶寶來做客,引起幼兒興趣。

1、大頭兒子帶著一群蔬菜寶寶來做客了。(PPT)

2、幼兒觀看各種蔬菜圖片。(PPT)提問:你們認識這些蔬菜寶寶嗎?你喜歡吃哪一種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3、我們先來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組成的 ?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長圖,知道植物的身體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組成。(PPT)

以上我為幼兒創設了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蔬菜特徵的興趣,同時也為幼兒提供了語言表達的機會。

(二)猜謎遊戲:逐一出示各種蔬菜寶寶,通過猜謎遊戲瞭解蔬菜能吃的部分不一樣。(PPT)

1、紅漆桶,地下埋,綠的葉子頂上栽,切開紅漆桶,清涼可口好小菜。(胡蘿蔔)說一說胡蘿蔔的樣子?(形狀、顏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師告訴小朋友胡蘿蔔還有"土人蔘"之說。因為胡蘿蔔中含有澱粉酶,能助消化,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吃胡蘿蔔可以補充維生素。

提問:我們吃的是它的哪一部分?(根)還有什麼蔬菜我們可以吃它的根?

2、猜謎語:又紅又圓象蘋果,酸酸甜甜營養多,既能做菜吃,又能當水果。(西紅柿)誰能說一說西紅柿是什麼樣子的?(顏色、形狀、皮是怎樣的、還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那我們應該吃西紅柿的哪一部分?(果實)還有什麼蔬菜是吃它的果實部分?(茄子、辣椒、南瓜、冬瓜)

3、看圖中是什麼蔬菜?(白菜)老師可以說說白菜的樣子。我們該吃它的哪一部分?(葉)還有什麼蔬菜我們吃它的葉。(菠菜、青菜、捲心菜)

4、提問:這是什麼?(土豆也叫洋芋或馬鈴薯)。土豆發了芽時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圍的肉削乾淨,才可以吃。我們吃它的莖。

5、考考小朋友:小朋友們,平時吃我的哪一部分(螢幕)

(三)瞭解蔬菜的營養價值,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蔬菜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多吃蔬菜有助於身體健康,能使我們長得更高更快更聰明,因此,平時不能挑食。

(四)遊戲體驗:分類遊戲"找朋友"(PPT圖片,背景音樂)

每個幼兒手拿一張蔬菜圖片,讓幼兒根據蔬菜的特徵找朋友。看看自己身上的蔬菜娃娃是吃什麼部分的,然後聽音樂唱著歌去找朋友。

利用輕快的音樂,讓孩子們在找朋友的過程中能正確地對蔬菜進行歸類,更加深了對蔬菜的認識。

(五)品嚐交流:蔬菜沙拉

教師出示用番茄、黃瓜、胡蘿蔔做的蔬菜沙拉,請幼兒品嚐,交流"蔬菜沙拉"的製作方法。讓幼兒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逐步意識到多吃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

(六)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做蔬菜沙拉,鞏固對蔬菜的認識。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4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環境汙染,並逐漸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2。能用連貫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見解;

3。能積極地參與活動。

二、活動準備

教學課件《認識地球》

三、活動過程

(一)匯入:

猜謎語匯入活動。(地球)

(二)播放幻燈片,認識地球的外形及特點

今天我想請你們看一看這些圖,想一想地球是什麼樣子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美的?”

“你們去過哪些地方也是很美的?”

請幼兒講述對地球的認識及自己見到美的東西

總結:美麗的地球是我們大家的家,可是在這麼美的地球上,有些地方卻因為被一些人不好的做法而遭到破壞,所以地球爺爺就生病了,週末的時候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過地球上哪些地方生病了?能不能告訴我們,你找到了什麼?

(三)瞭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種種危害

1。請幼兒來說說地球上的哪些地方生病了

總結:原來汽車排放的廢氣、破壞綠化等會使地球生病,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聽一聽地球是怎麼說的?

2。出示頭飾,

講述“我是一個生病的地球爺爺,最近幾年,我身上的病越來越多了,我的空氣中有許多的細菌,使空氣受到汙染,我的.海水、湖水都變了顏色,不再是藍藍的大海,清潔的河流,我的森林變得光禿禿了,有的樹葉也長不出來了,鳥兒沒有了自己的家,唉,我真難過呀!”

(四)尋找為地球爺爺治病的方法(出示生病的地球掛圖)

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地球爺爺的病好起來?

幼兒分兩組進行比賽。

“每個人想一種,和前面的小朋友說得不一樣,你們每說一種,老師就拿掉一塊被汙染的地球,看哪一組的小朋友為地球爺爺治好的病多。”

(五)活動延伸

小朋友已經想出了許多治病的辦法,但是地球上還有好多好多的病,也有好多的治病方法是我們不知道的,請你們回去問問爸爸媽媽,讓我們大家一起把地球爺爺的病治好,好嗎?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奇妙的靜電”這一活動,正是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操作願望而產生的。讓孩子們認識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起電的原理,激發幼兒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慾望。

2、幼兒現狀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脫衣服時聽到過噼噼啪啪的聲音;梳頭髮時頭髮被梳子吸起來了,創設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更進一步瞭解這些靜電現象,知道物體摩擦後會產生靜電。

3、目標定位:

一、樂意探索,體驗摩擦起電的樂趣。

二、能夠運用各種材料大膽探究,細緻觀察並記錄實驗結果。

三、知道物體摩擦後會產生靜電。

4、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物體摩擦後會產生靜電

活動難點:能夠運用各種材料大膽探究,細緻觀察並記錄實驗結果。

5、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幼兒已經能夠在生活中初步感知摩擦起電現象。

(2)物質材料準備

鉛筆、塑料尺、彩筆、梳子、木筷子、吸管、綢布、碎紙屑、記錄卡等實驗材料。

(3) 環境準備:幼兒圍坐成6小組,每組6人。

二、說教法與學法

活動教法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 演示法 、提問法等教法。

幼兒學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實驗法、記錄法、交流表達等學法。

三、說活動過程

教學活動設計為以下5大步驟,依次是魔術匯入,激發興趣;嘗試實驗,感知靜電;設想材料,記錄結果;實驗驗證,交流表達;活動結束,教師小結。

(一)、以變“魔術”匯入活動,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老師今天要給小朋友們變個魔術,要把小紙屑沾到尺子上面,請大家想一想,怎樣才能讓小紙屑粘到尺子上?(用雙面膠、膠水、透明膠布、水等方法)更深層次提問:如果不用雙面膠、膠水,也不用膠布,誰能想一個更好的辦法,讓尺子把紙屑吸起來?(尺子不要挨住小紙屑,但能把小紙屑吸起來)通過這個魔術匯入,充分激發了幼兒的積極性。

(二)、幼兒嘗試——“小紙屑被吸起來了”

教師出示綢布、尺子和紙屑,讓幼兒自己先想再嘗試,之後 教師引導幼兒嘗試。 提問:為什麼尺子在綢布上摩擦後會把小紙屑吸起來呢?(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小結。接下來教師示範,讓幼兒感知靜電的時間在尺子上停留的時間很短,所以紙屑很快掉下來了。進一步提出問題:尺子在綢布上摩擦後能產生靜電吸起小紙屑,那它還可以在什麼地方摩擦後,也能產生靜電吸起小紙屑呢?(衣服上、頭髮上、褲子上、襪子上、面板上等。)幼兒嘗試用尺子在衣服、褲子、頭髮、面板上摩擦看會怎麼樣?這一環節教師提問步步升入,引導幼兒先動腦再動手。

(三)、 猜一猜——“還有什麼東西通過摩擦後能產生靜電,也可以吸起小紙屑?”

幼兒對可能“摩擦起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可以再提出新問題:“除了尺子在綢布上、衣服上、褲子上、頭髮上等,摩擦後產生靜電,還有什麼東西通過摩擦後也可以產生靜電,吸起小紙屑呢?(幼兒猜想:如鉛筆、筷子、吸管、彩筆、梳子等。)這一環節體現了教師面對問題提出假設。

(四)、試一試——“看看我的想法對不對”

也許有一些小朋友和別人的預測結果不一樣,那麼我們可以用什麼辦法來驗證預測的答案呢?(做實驗)。於是老師出示不同的材料,積極支援幼兒驗證,讓幼兒自己把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交流表達。動手實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的目的是證實和推翻實驗前所提出的假設,讓孩子親自操作、動手實驗的探究過程中得出結論。記錄實驗資訊,幼兒記錄實驗結果用“√”和“×”來表示,出現不同的實驗結果,還可合作進行再次試驗,直到得出初步一致的結論。表達交流,幼兒把實驗結果進行討論交流,如:彩筆在頭髮上,面板上、桌子上摩擦能產生靜電等,孩子們積極主動、有很高的探究熱情和交流願望,這一環節進一步把探究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同時也使幼兒學會了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經驗和分享合作。

(五)、活動結束

教師總結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摩擦起電現象。讓小朋友們以後要注意觀察,看看什麼東西摩擦後也會產生靜電,把它記錄下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四、說活動特色:

1、內容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如:鉛筆、梳子、尺子、彩筆、吸管等,只不過孩子們從未觀察、探索過這些材料摩擦後發生怎麼樣的變化,用孩子們並不陌生的內容和熟悉的材料,引發孩子們仔細觀察、主動操作和主動思考,符合“做中學”的思想。

2、活動過程中體現了“做中學”的四大環節:

①面對問題提出假設 ②動手實驗 ③記錄實驗資訊 ④ 表達交流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我和朋友比高矮》來自於新世紀主題探究課程大班主題活動《溫暖的感覺》。

2.教材內容:比高矮這一內容貼近幼兒生活,關注了從孩子的的生活經驗出發, 通過同伴之間比身高的活動,讓孩子認識了高矮、學會比較高矮的方法、理解高矮的相對性。由於孩子經歷的是對實際量的比較活動,從而可獲得直觀、具體數學活動經驗,充分的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二、說學情

1. 認知能力方面:5-6歲幼兒有了初步的任務意識、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求知慾和探索欲強,尤為喜歡使用材料和工具進行操作、做科學實驗等。

2.在社會性方面:大班幼兒有了合作意識,她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玩伴,也能幾個小朋友開展合作性遊戲。

3.發展現狀:前期孩子已經學會了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厚薄的相關知識,幼兒在生活或在幼兒園已經有了比較高矮的經驗和認識,下一步是引導孩子探討比較事物的高矮、長短,理解高矮、長短相對性等相關內容。

三、說活動目標、重難點與準備

(一)說目標: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樂於參加比較高矮的探究活動,體驗與同伴合作比高矮的樂趣。

2.嘗試運用不同方法與同伴比較高矮,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對性。

3.能大膽交流比較的方法和結果。

(二)說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由於幼兒在生活或在幼兒園已經有了比較高矮的經驗和認識,但只停留在目測的水平,方法不夠規範化、多樣化,所以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嘗試運用不同方法與同伴比較高矮。

活動難點:由於生活範圍的擴大、知識經驗的積累、語言的豐富和發展,5到6歲幼兒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大班年齡段幼兒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通過抽象思維能夠理解事物的內在聯絡和關係,這是一種真正的人類思維方式。但是高矮的相對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幼兒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次活動的難點確定為:在與同伴合作比較高矮的過程中,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對性。

(三)說教學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比較高矮的初步經驗。

2.物質材料準備:長木棍、短紙棍、地墊、繩子、黑板、粉筆、大記錄表一張;記號筆。

3.環境準備:在幼兒進場出放置一個幼兒平均身高高度的小拱門。

四、說教法、說學法

(一)說教法

1.提問法:有效的提問可以把幼兒引到問題情景中,啟發他們去觀察、比較、發現。活動中問題作為促進幼兒發展的主線,以問引問,以疑引思,幫助幼兒建構知識經驗。

2.圖表記錄法:幫幼兒提煉梳理正確的比較高矮的方法。

(二)說學法

1.體驗操作法:前蘇聯教育家 贊可夫曾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此次活動中,我以嘗試操作法為主,每一個環節注重讓幼兒體驗感受在前,交流方法在後,讓幼兒在充分感受後找到答案。

2.體驗交流法:在每次比較高矮結束後,我都會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既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生生的互動。

五、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為四個只要環節。

六、說亮點和特色

(一)創設一定情境讓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在從拱門進入的不同表現入手,到孩子結合生活中,探索不同的比較高矮的方法去解決比高矮時遇到的問題。讓孩子在感知了高和矮的同時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這樣有力的激發了幼兒的探究興趣。

(二)能採用合作的方式讓幼兒主動探索,體現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我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我在活動中把比高矮方法的"任務"交給幼兒自己來完成。每一位幼兒都能積極進行比較,探討,而且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出了多種比的方法,既體現瞭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也增強了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為孩子提供"做中學"的機會,放手讓孩子探索、充分尊重孩子。

為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這是數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本案例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幼兒對高矮有了初步的感受,但對於比較的方法和比較的相對性、可變性缺乏清晰的認識,在活動中無論是目測比較身高、站著畫記號比、躺著比等,教師只做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對幼兒進行有序的活動,這樣不僅使幼兒心情愉快,而且還能從活動中自覺的探求有關知識、方法和技能,使玩的過程成為一個體驗學習的過程。幼兒也在這些活動中興趣怏然,思維火花會不時閃現。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7

1、製作紙飛機

和孩子們一起製作紙飛機,可以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製作方法,然後每個人去自己製作,並嘗試著將它們飛起來。將孩子們帶到戶外,讓每個孩子將自己製作的飛機飛起來,看誰能將飛機飛得遠些。

向孩子提一些問題:如:你注意飛機是怎樣飛得嗎?幫助一些孩子調整自己製作的飛機,使其能飛起來,並飛得遠些。

設定一個目標,看誰的飛機能到達那個目標。

2、高處向下拋物體

收集不同形狀、重量、大小的小物品,如羽毛、小石頭、橡皮擦、皮球等一些不太重,不會掉下來造成傷害的物品。

向孩子們提問:這些東西會怎樣從空中落地?是直接落地還是飄著落地?是很快地落地還是很慢地落地?

如果孩子們喜歡一些其它東西試驗,也可讓他們進行選擇,但一定要保證安全。

針對以上的一些問題,在嘗試每種物品落地時,可以讓孩子們先猜想一下可能的結果。

3、讓球在管子裡滾動

收集各種長度的PVC管子,或是用捲紙中間的紙管子,將它們連線起來。儘可能使這些管子在一條線上,使其能讓一個球通過。

讓孩子們儘可能設計自己的小球通道,儘可能地將管子做得長一些。

怎樣才能使小球通過設計的管子而不停下來呢?

4、滑動物體

如果是在冬季,外面的地面結冰,人走在上面不小心是會滑倒的。孩子們有這樣的.經歷一定會對滑動有經驗。

可以設計幾種斜坡,斜坡可以考慮用不同的材料,光滑的和不光滑的,從而使在上面的物體下滑的速度不同。

和孩子們一起嘗試在這些不同的斜坡上滑動某些物體,看它們在不同的斜坡上下滑的快或慢。

還可以在同樣的斜坡上採用不同的物體,看同樣的斜坡上,哪些物體下滑的快或慢。

每一種實驗都要和孩子進行必要的討論,談他們的發現,歸納他們看到的結果。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8

認識人民幣說設計思路:

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的,《綱要》中也指出要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選擇認識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幣,讓孩子通過看一看、說一說、用一用的方式去認識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的特徵,採用遊戲的形式,使幼兒在玩中認識人民幣的面值。

說活動目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目標從兩方面設定。

1、知識與技能---------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能正確辨認三種面值人民幣,能用錢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

2、方法與過程---------運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體會人民幣在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說教材:

人民幣是我國法定貨幣,它在人們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認識人民幣》是大班數學中重點章節內容,學習認識人民幣,使幼兒初步知道人民幣的知識和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幼兒動手"做"數學,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幼兒創設實踐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把這一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幼兒通過遊戲認識錢幣。

教學重點: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教學難點:能正確使用人民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教學方法:

幼兒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在數學活動中完成,幼兒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經過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才是最有價值的,獲得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所以通過用錢幣進行商品交換的遊戲,讓孩子們體會到認識人民幣的樂趣,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活動過程:

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認一認,我準備了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選擇這三種是因為他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帶小朋友認識後,請小朋友通過觀察想辦法快速分辨錢幣,這一個環節主要是認識錢幣,讓小朋友對這三種錢幣有初步印象,第二個環節是個小遊戲,通過這個小遊戲孩子們可以進一步熟悉錢幣,第三個環節我準備了很多分別貼有1元、5元、10元價格的玩具,另外還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三種面值的錢幣,讓孩子們在前面兩個環節學習的.基礎上運用錢幣,請小朋友利用自己手裡的錢幣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這個環節要求小朋友要會分辨錢幣面值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這主要是鞏固的過程,孩子們在這個環節可以體驗到運用錢幣交換商品的樂趣,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最後一個環節是小結,讓小朋友知道人民幣 有很多面值,而且還有其他種類,錢幣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 整節課都是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做到了讓孩子們"玩"中學,"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