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高一生物說課稿

說課稿1.91W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生物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生物說課稿

高一生物說課稿1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2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內容。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1模組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部分是重點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節提到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以後學到載體蛋白、酶等知識都與蛋白質緊密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為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

2、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⑵能力目標:通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通過探討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例項,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⑴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⑵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教學難點:⑴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⑵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二、說學法

通過快速閱讀、組織討論、觀察對比、圖文結合、思考以及聯絡生活實際來學習本節課內容。

三、說教法

本堂課採用“提出問題—獲取資訊—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

1、通過“問題探討”、“思考討論”的表達交流活動,使學生獲取有關蛋白質和氨基酸結構的知識。

2、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蛋白質的功能。

3、利用“科學史話”、“科學前沿”的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由於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細胞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的內容,比較抽象,所以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圖解和flash動畫演示等手段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四、說教學過程

1、利用問題探討引入課題

首先展示“大頭嬰兒”圖片及相關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聯絡身邊的例子說說為什麼有些食品需要新增氨基酸,還有哪些食品中含有蛋白質,且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有什麼作用?讓學生聯絡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討論

問題,從而匯入研究課題。

通過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蛋白質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動所需要的重要物質,那麼,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2、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主動獲得氨基酸結構知識,嘗試寫出氨基酸分子的`結構通式。

向學生展示四種未見過的化學結構式,分組討論哪些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

問題1:判斷某分子是不是氨基酸的依據是什麼?

問題2:不同氨基酸分子的區別在哪兒?

演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的flash動畫,認識的結構特點,並由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3、介紹我國科學家在蛋白質工程方面的傑出貢獻: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並展示結晶牛胰島素的圖片。

4、引導學生觀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閱讀課文,完成“思考與討論”。

討論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討論2:20種氨基酸能夠形成多少種蛋白質?

學生活動:觀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閱讀氨基酸脫水縮合過程的文字、圖解、與同學交流看法,獲得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知識。

讓有代表性的學生表達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猜想蛋白質的種類?

5、演示《縮合反應》的flash動畫並提問。

問題1:氨基酸結合之後生成的化合物是否還符合氨基酸結構通式,是不是一個氨基酸?

問題2:引導學生分析氨基酸縮合反應的關鍵部位。並分析二肽兩端各有什麼?

學生對號入座後會發現生成的化合物已經不是氨基酸,從而引出肽、二肽、多肽的內容。

總結學生討論結果,用圖解形式記錄氨基酸與蛋白質的關係,說明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以及肽鏈的盤曲摺疊方式決定蛋白質的多樣性。

6、提問:聯絡生活實際以及教材23頁圖2-7,說說蛋白質執行哪些功能呢?引導學生觀察、閱讀蛋白質主要功能示例,歸納總結。

最後師生共同探討蛋白質結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有怎樣的關係,並引導學生小結這堂課的內容,然後在練習中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點連成網路。從而完成本課時教學內容。

五、板書設計及布臵作業

(略)。

高一生物說課稿2

第1章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生物號的**,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從生物圈到細胞》,本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1章第1節的內容。教材的安排是這樣的:用錄影圖片展示20xx年SARS在我國的傳播及危害的過程,創設一個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產生了問題,然後讓學生分析討論教材提供的資料,分別從生命特徵的不同方面來論證“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達到從具體事例上升到普遍意義的目的。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進行具體分析,教師適當的做一些拓展和補充,讓學生從微觀到巨集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並在此基礎上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針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舉例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2.能力性目標:(1)嘗試將所獲得的文字、圖表資訊表達出來。(2)自主學習:運用網際網路、圖書、雜誌等資料收集和整理生物史學資料。

3.情感性目標:(1)激發對生物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2)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3)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本著高中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重點為: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為了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絡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高一生物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生物號的,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細胞的增殖》,本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1節的內容。教材的安排是這樣的:首先通過“問題探討”和圖片展示,推測象與鼠相應器官和組織的細胞大小差異,接著提出問題:生物體的長大,是靠細胞數量的增多還是靠細胞體積的增大?本節知識與前面所學知識如“呼吸作用或者是光和作用”,都離不開細胞的參與,但是這些過程不是單個細胞能完成的,這就和本節課細胞的增殖密切相關,同時也為今後學習“細胞的分化和衰老”等奠定基礎。

針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

①掌握細胞生長和增殖的週期性;

②理解並掌握細胞的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

2、能力性目標:

①通過模擬探究實驗,使學生理解細胞表面積和體積的關係,探討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

②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學會利用儀器進行科學實驗;

3、情感性目標:

①認同細胞增殖和生長的週期性;

②感受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過程的思維和方法,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和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培養鍥而不捨追求真理的研究態度。

本著高中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把細胞的有絲分裂確定為教學重點,把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並繪圖確定為教學難點:

為了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絡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具體教學過程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1、匯入新課:首先向學生展示幾張圖片如大象和老鼠,細菌和鴕鳥蛋等,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聯絡國中所學的知識進行討論,看學生是否能夠說出他們的區別,是否能說出他們共同的結構等等,從而匯入新課,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為:細胞的增殖及有絲分裂過程。

2、開展新課:首先讓學生通過實驗來觀察細胞,指導學生分組合作,讓各個小組選擇自己的實驗材料,自主進行實驗探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並引導學生解決實際操作中不斷生成的新問題。

3、相互討論: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的步驟和要點是什麼?試歸納所觀察到的細胞在結構上的共同點,並描述它們之間的差異,分析產生差異的可能的原因。向學生展示大腸桿菌的電鏡照片和結構模式圖,讓它們討論為什麼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細胞通過什麼方式增殖?

4、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在做完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邊看圖解邊閱讀課文,掌握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然後設問:什麼事有絲分裂?它有什麼特點?使使學生通過“討論”並結合課文獲得“有絲分裂”的概念。接著引導學生分析資料並結合課文,理解有絲分裂的過程。

5、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求全面而簡明地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6、佈置作業:教材115頁中的練習3,4,5題,並閱讀實驗中的《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一文。我相信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的同時,培養了其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一生物說課稿4

一、課程標準:

本章位於《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係。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通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瞭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汙染的活動。本章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於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

2、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學難點: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析法、綜合法教學安排:

1課時課前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匯入新課: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什麼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學生思考、討論後發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對學生回答不表態,繼續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吃飯是為什麼不能大說大笑?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麼?學生自己回答。學生邊看圖邊回答。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呼吸道有什麼結構保證氣體暢通?

2、呼吸道除了保證氣體的通暢外,還有哪些作用?這些作用是如何實現的?鼻內部有什麼結構特點?

3、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

4、北歐的冬天非常冷,在那裡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狀可能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了什麼。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棒。

課堂練習:

1.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喉

D食道

2.氣管能保持敞開的原因是 ( )

A有“C”形的軟骨支架

B肌肉較鬆弛

C氣管比較硬

D周圍有肌肉牽拉

3.能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清潔的結構有( )

①聲帶②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纖毛③鼻黏膜④會厭軟骨⑤鼻毛⑥嗅細胞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4.吃飯時說笑,若吞嚥時xx___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xx___,引起劇烈咳嗽( )

A軟顎

B會厭軟骨

C氣管

D食道

5.平常所說得痰來自( )

A鼻

B咽

C喉

D氣管支氣管

6.北歐人的鼻子較大,其作用是( )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較大

C使鼻腔較長

D使鼻毛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學的路上遇到沙塵暴,小英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沒有帶,請問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比較,結果為( )

A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一樣清潔

B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清潔

C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粉塵多

D無法確定誰肺部的氣體清潔

9.呼吸系統由xx___和xxxx組成,後者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是xx__的場所;前者由xx___、xxxx_、xxxx__、xxxx共同組成,主要作用是將吸入的空氣變的xx、xxxx、xxxx,減少對肺的刺激。

高一生物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生物號的,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細胞的癌變》,本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4節的內容。教材的安排是這樣的:首先通過“問題探討”中展示正常細胞和經過紫外線照射13天的細胞的比較,介紹細胞癌變的特徵等知識,接著提出問題:引起細胞癌變的因子都有哪些呢?本節知識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知識聯絡非常緊密,同時對我們的實際生活也有指導作用。

針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1、知識性目標:①掌握癌細胞的特徵;

②瞭解引起細胞癌變的因子都有哪些。2、能力性目標:

①蒐集有關腫瘤的資料,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和治療方式;

3、情感性目標:①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著高中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

我把癌細胞的.主要特徵確定為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為了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絡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具體教學過程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1、匯入新課:首先向學生展示幾張光學顯微鏡下發生癌變的細胞圖及電鏡圖,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2、開展新課:老師提出問題癌細胞有什麼特徵?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觀察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圖片,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不同點,從而掌握癌細胞的特徵。

3、相互討論:知道了癌細胞的特徵,那麼我們一定會問:引起細胞癌變的原因是什麼呢?讓學生自己閱讀資料,相互討論,相互交流,最後試著歸納所細胞產生癌變的原因,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還有病毒致癌因子等。

3、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致癌因子為什麼會致癌呢?通過閱讀課文,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結論:只要是這些致癌因子激活了人體染色體上的抑癌基因,從而發生癌變。最後很自然的讓學生想到如何防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4、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求全面而簡明地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5、佈置作業:教材12頁中的練習一、二大題,並閱讀科學前沿中的《組裝細胞》一文。

我相信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的同時,培養了其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一生物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生物號的,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細胞的能量通貨——ATP》,本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第二節。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謝中佔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為後續學習光合、呼吸作用作鋪墊,具有承前繼後之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①、能寫出ATP的分子簡式並說出其結構特點;

②、能畫出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並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徑;

③、知道ATP對細胞中能量代謝中的意義;

④、能利用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解釋實際問題,並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能力方面:

學生通過分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供能的意義,初步訓練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實驗設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在分析自己身體內發生的ATP-ADP迴圈及其重要意義過程中,體驗到生物學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身邊的科學(RLS)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能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難點是: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對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的理解。

二、說學法

因為本節知識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基本能看懂書本對於這一節知識的介紹,所以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設計的解釋、資料的閱讀、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以及聯絡生活實際來學習本課時的內容。

三、說教法

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以理論聯絡實際為關鍵,加強理解和應用。儘量聯絡糖類、脂肪、葉綠體、線粒體、主動運輸等與能量相關的和國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展開教學。並且通過建立實驗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的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關鍵的內容,通過設疑、析疑、解疑和多媒體輔助來強化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情境:利用熒火蟲的尾器發光的實驗:先得到尾器、然後放置會發現尾器的發光情況會逐漸消失、設定對照實驗,A組加入適量的ATP粉劑(展示課前買來的ATP、並讓學生傳看),B組加入等量蒸餾水。結果會發現A組的尾器的發光量加強,而B組繼續減弱。

讓學生討論這一情境,設問:燃燒一匙葡萄糖,能觀察到什麼現象?細胞中的能量以什麼形式釋放出來?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後圍繞標題展開教學,教學時利用身邊的生活例項:如用百元大鈔與一元小票購買小件物品,如果我們總是拿大額面值的鈔票進午行交易會很麻煩,相反如果我們把百元鈔票換成100張一元小票,在進行交易時就會很方便,有這樣的例子來比喻細胞中的能量——在細胞中百元大鈔相當於儲存能量的有機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個可以在細胞內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貨,這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標題,並能激發學習興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鍵:

通過再次呈現ATP藥物及說明、介紹ATP為動力的奈米發動機等貼近生活實際和學生感興趣的新科技內容,寓教於樂,形成ATP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展現ATP結構動畫及其“近親”腺苷的圖片、引導觀察和比較,調動積極性並利於形成ATP的形象認識。要讓學生清楚ATP三個磷酸鍵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何謂“高能磷酸鍵”。

師生共同歸納ATP的名稱、簡式、物質性質、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認識。

3、ATP、ADP相互轉化

繼續以上面的比喻進一步展開,在有機物分解時釋放出的能量能被用來合成ATP,這個過程通過ATP與ADP的相互轉化來實現。並通過動畫形式介紹、圖文轉化提問、學生前臺板書等過程教學,加強理解記憶、培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其中,重點從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對相互的兩個過程進行比較:ATP水解時,遠離腺苷的磷酸鍵斷裂——放能。合成時是可逆的,但要注意與化學中可逆反應知識的干擾,並以此引出下一個問題—ATP的形成途徑。

4、ATP的形成途徑通過學生自學、圖文表述提問、師生共同歸納、展示動畫等程式教學。注意與後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的銜接作鋪墊。並與ATP的結構、功能、轉化的知識渾然一體,為進一步學習後面的知識奠定基礎。

5、ATP的利用——是主要講清楚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與ATP的分解和合成關係;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解,讓學生在看懂圖解的基礎上,再依據教材51頁的圖解,討論ATP還有哪些用途,從而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6、總結鞏固。從生物進行生命活動耗能的知識和ATP的基礎知識方面進行總結,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並最終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後增加補充練習以鞏固。

五、板書設計

我相信學生在這種探究式的學習過程中,不但學會了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而且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一生物說課稿7

一、課題:第2章第5節《細胞中的無機物》

二、教學目標:

1、說出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說出無機鹽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水和無機鹽在細胞中的作用。

2、教學難點:(1)結合水的概念;

(2)無機鹽的作用。

3、難點的處理:本節課的難點是要讓學生明確結合水的概念和作用以及無機鹽在細胞和生物體中的重要作用,對於結合水,學生不太瞭解,可聯絡新鮮雞蛋清的液態膠狀的存在形式,這就是富有生命的狀態,這部分結合在蛋白質等大分子周圍的水已經失去了流動性和作為溶劑的作用,僅是細胞和生物體的組成成分,同時讓學生聯想臭雞蛋是不會有這樣膠體狀的雞蛋清的,因此雞蛋臭了意味著雞蛋已經沒有生命功能了,通過這樣的例子讓學生體會結合水在細胞組成成分中的作用。

學生在學習無機鹽的作用時,可以列舉人體生活和健康中的各種例項來加深感性知識,比如利用課本中運動員飲料的`資料讓學生討論,由此再引申到人體發生的一些與無機鹽有關的疾病,通過對疾病的介紹和討論學習無機鹽在細胞和生物體構成,調節滲透壓和酸鹼平衡等方面的功能。

四、教學方法:本節內容較簡單,內容較少,學生自學,老師點撥的方法。

五、課時:1節課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一個人在極限狀況下,可以堅持20d以上不進食,但是缺水不能超過1d,地球表面約3/4的部分是水,細胞內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許多科學家都在為尋找火星上的水而努力工作,既有成效又有爭議,這些事實說明水對於生命的重要性,水在細胞和生物體中具有什麼樣的功能呢?由此引入新課學習,同時利用課本上問題探討,將學生帶到對水的內容的學習中。

2、細胞中的水

(1)舉例說明生命活動離不開水。

(2)水在細胞中的含量及分佈特點。

(3)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3、細胞中的無機鹽

(1)大多數無機鹽的在細胞中存在形式是什麼?

(2)為什麼細胞中的無機鹽含量很少,作用很重要?

(3)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

(4)聯絡無機鹽與生活。

4、本節小結與作業。

高一生物說課稿8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三章,第一節。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遺傳的細胞基礎(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受精作用等),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說出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2)通過分析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能力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滲透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3)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體會到生物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2)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體驗生物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生物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較順利用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教學難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四、說教法

眾所周知,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啟發式”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採取1、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2、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這節課我主要採取一下方法:1、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節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首先讓學生回顧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及受精作用的過程,說出遺傳物質的載體是染色體,然後教師引導: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究竟誰在遺傳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呢?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以課本為學習材料,自己來探究和解決這一問題。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探究活動之一:實驗材料的探究

●鋪墊: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這是科學研究取得成敗的關鍵。無論是高等的、複雜的,還是低等的、簡單的生物,它們共同具有的物質基礎都是蛋白質和核酸。

●設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你覺得選擇什麼樣的生物做實驗材料才合適?

●學生討論:(略)

●學生探究: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類群來進行分析、比較、篩選最佳材料。

●教師點拔: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質越少,分析起來簡便、快捷、干擾因素少,容易得出結論,並且誤差小。病毒是最合適的實驗材料,成分與染色體相似,在生殖過程中兩種成分分開,生活史短,繁殖力強。

2、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這一部分,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思維軌跡,分析每一步實驗說明一個什麼問題,設計的意圖何在?以學案的形式,事先印發給學生:

實驗步驟現象結論設計意圖

分析

將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注射到小白鼠體內

將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注射到小白鼠體內

將加熱殺死後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體內

將無毒性的R型細菌與加熱殺死後的S型細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體內

(以上空白地方由學生填寫)

●質疑:同學們,如果你是當時的科學家,你認為在確定“轉化因子”的實驗中,關鍵的.設計思路是什麼?

●學生討論、交流:(略)

●多媒體展示,[美]艾弗裡和他的同事的實驗,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與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進行碰撞與比較。

預測:哪一種情況能促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為什麼?

實際:只有加入DNA,R型細菌才能轉化成S型細菌,並且DNA的純度越高,轉化效率越大。

結論1:“轉化因子”—DNA,DNA是遺傳物質。

3、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設疑:噬菌體非常小,實驗時怎樣觀察?

引導提問:①DNA和蛋白質的化學元素構成?②“旁欄思考題”:為什麼選擇35S和32P這兩種同位素分別對蛋白質和DNA作標記?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嗎?

讀圖、分析:(掛圖)

◆結論2:噬菌體的複製過程中DNA具有連續性,是遺傳物質。

4、菸草花葉病毒的侵染實驗

投影一道探究性試題:

菸草花葉病毒TMV和車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菸草葉,但兩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圖,結合圖中(a),(b)、(c)三個實驗結果,各說明什麼問題?整個實驗說明什麼?

◆結論3:少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第三環節: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1)和學生共同整理知識結構,構建知識網路:

(2)對本節課學生的探究活動予以評價,尤其是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善於假設,多向思維,收集材料進行探究學習的科學精神給予高度讚許,並教育學生要有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安排學生課後要完成教材P46的練習。

七、說板書設計

第一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實驗材料的探究:

2、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3、噬菌體的侵染實驗:

4、菸草花葉病毒的侵染實驗:

5、小結:

高一生物說課稿9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三章,第一節。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遺傳的細胞基礎(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受精作用等),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說出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2) 通過分析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能力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滲透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3)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體會到生物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2)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體驗生物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生物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較順利用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教學難點: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四、說教法

眾所周知,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啟發式”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採取:

1、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2、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這節課我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高一生物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分裂》這一課題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節的第二部分。這 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分裂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後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分裂概念和過程。這是生殖細胞形成的基礎,又是遺傳和變異和細胞學基礎。

(2)教學難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的概念以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其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初學者對此缺乏感性認識,較難抓住本質。

4。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資訊量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異同點的比較。這裡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教法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資訊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在課堂教學中,應適宜的誘導,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1。課前預習:導讀

導讀,旨在培養學生的“讀、思、問”的學習習慣。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誰不善於閱讀,他就不善於思考”。教師依據教學大綱的認知目標,從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問題,將教學目標轉化成富有針對性、啟發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閱讀。通過預習,學生對本節課主要內容及重要概念有所瞭解,為上課打好基礎,同時也是教師創造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良好機會,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二)課堂引入:導思,啟發學

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物學知識,精心設計導語,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新問題,誘導思維進入新課。鮮明創意能扣人心絃,開啟思維之門,喚起學生求知的慾望,以高昂的熱情進入學習角色,此時,學生心理處於積極主動的興奮狀態,便於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三)課堂教學:導法、導議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多媒體教學法,恰到好處的運用導法和導議。導法是引導學生學會閱讀、觀察、總結、思維創造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導議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針對性、思考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或由各組推薦學生代表發言,如有錯誤或不完整,讓其他學生踴躍進行修改、補充,最後由教師歸納講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課堂充滿生命力。教師通過啟發、觀察、比較、議論,使學生修正自己的錯誤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去偽存真、獲得科學結論。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大膽質疑,各抒己見,在活潑和諧的氛圍中學到知識,使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通過學法的指導,學生學會了接受新知識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學習能力。

(四)形成性測試:導練

通過“導練”,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是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不可缺少環節。教師精心擬定符合教學大綱要求,難易適中,梯度合理,具有典型性、啟發性的題目,採用搶答、討論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解題訓練,其作用就是讓學生動腦思維,動口表述,動筆練習,達到鞏固、深化、拓寬、應用的目的,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並能根據檢測,反饋資訊,及時矯正補償,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三、學法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的知道下通過閱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為了不使教師的指導活動落空,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促使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四、具體的教學過程

分為二部分

首先創設情境,引發新問題,(1)什麼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細胞有絲分裂嗎?“以人為例,人的染色體若會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這樣推算,孔子的第30代孫的體細胞就會有46×230條染色體,可事實並不是這樣,孔子的第30代孫的體細胞的染色體仍是46條,為什麼?”通過這一矛盾的設疑,激起了學生急於想了解此情況的求知慾,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之後,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又設計動畫模擬精卵的結合過程。

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並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後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後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既然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之後引出減數分裂概念。並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分裂自然想了解減數分裂的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著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裡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麼?什麼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麼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後面能說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分裂過程先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複製,也就是要說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於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複製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後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了“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分裂後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著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後在後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說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為後面學習遺傳學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與有絲分裂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分裂”和“等數”。

“分裂”即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半。至於減數第二次分裂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分裂後期與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減數分裂的本質。接著,全屏展示減數分裂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分裂的實質,二是利用板書複習各分裂時期細胞的名稱。在上面學習的基礎上,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染色體行為變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連續動畫過程。

最後,總結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先讓學生討論,教師再作補充,這樣既使學生理解其意義,而且培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最後指出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義,從而既聯絡了上節課內容,又使為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設計了兩道課堂練習題,第一道題考查學生對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性的掌握情況,第二道題考查學生對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概念的掌握情況,通過兩道練習題,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高一生物說課稿11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XX》這一課題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節的第二部分。這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XX知識、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XX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後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XX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XX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XX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XX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XX概念和過程。這是生殖細胞形成的基礎,又是遺傳和變異和細胞學基礎。

2、教學難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的概念以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其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初學者對此缺乏感性認識,較難抓住本質。

四、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資訊量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XX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XX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XX和有絲XX異同點的比較。這裡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六、具體的教學過程

分為二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

首先以問題引入,引發思考

(1)什麼是有性生殖?

(2)其主要方式是什麼?

回答之後,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又設計動畫模擬精卵的結合過程。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並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後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後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

由於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能否以有絲XX方式產生?之後引出減數XX概念。並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XX自然想了解減數XX的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著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裡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麼?什麼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麼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後面能說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XX過程先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複製,也就是要說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於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複製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後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XX後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著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後在後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說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為後面學習遺傳學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減數第二次XX過程與有絲XX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XX"和"等數"。"XX"即著絲點XX,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減半。至於減數第二次XX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XX後期與減數第二次XX後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減數XX的本質。接著,全屏展示減數XX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XX的實質,二是利用板書複習各XX時期細胞的名稱。

高一生物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絡非常緊密;也為今後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聯絡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

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並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境溶液濃度的關係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是教學的難點.

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有一定的困難。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複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採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說學法:

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一)關於引言:

俗語匯入建立輕鬆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並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麼作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關於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採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國中所學的知識,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做準備。

2、利用多媒體演示“滲透裝置實驗”

創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麼現象?為什麼?液麵會不斷地上升嗎?

學生推測:

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於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

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

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麼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

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麼?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麼物質?為什麼?死細胞能否發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生什麼現象?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細胞滲透失水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細胞滲透吸水

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並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

聯絡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麼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

討論:農業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象?為什麼?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

通過聯絡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例項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問題。

五、效果預測: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一生物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生物必修模組三,第5章第1節。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態系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的生態系統型別、結構、能量流動、物質迴圈、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巨集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五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型別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併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二、說教學目標

鑑於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我在知識、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確立了具體的目標,同時突出重點。

1知識目標:

(1)能夠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

(2).理解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環環相扣、鏈鏈相交”的複雜網路體系。

2能力目標:

(1)概括生態系統成分,講解各成分之間的聯絡與制約關係,發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關係,從而建立食物鏈、營養級和食物網的概念。進而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3)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當系統執行發生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帶領學生做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模擬遊戲,培養學生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生態系統的成分。

(2)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係。

(2)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概念。

(3)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等概念。

四、教學方法

教學重點的落實方案:

1、利用身邊的場景匯入法。

2、課件展示的直觀教學法。

3、聯絡實際的談話法。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

1、學生模擬實驗法。

2、討論教學法。

3、圖形直觀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教學法。

五、學生學習方法

1、構建發現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思維遷移。

3、聯絡實際法。

六、教學過程

(一)場景匯入

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與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我們有著聯絡,本著注重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絡的指導思想,所以我在這裡用學生熟悉的場景引入,提高學生的'興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麗的池塘照片)

教師:同學們這塊池塘漂亮嗎?參天的大樹,枝葉間透過的陽光,平坦的草坪,池塘中魚兒在歡快地游泳,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蟲鳴鳥唱,此起彼伏。

(二)講授新課

學習生態結構的首要問題要知道生態系統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所以,有關生態系統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個生態系統中的個生物的成分就是學生在本節課首先要掌握的知識點。針對以上知識點,我設計了以下一些問題,讓學生來討論,並得出答案。

觀察生態系統成分。(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調動其積極性。)

教師:這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系統了。

1.在這個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3.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絡?有怎樣的聯絡?

由於這是學生常見的景觀,所以學生只要認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有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學生通過討論,生態系統的成分分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製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指綠色植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非生物的能量--太陽能和非生物的物質--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正是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才為一切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質和能量,才為生態系統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所以把綠色植物稱為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動物也不能製造有機物,它必須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為食。所以,我們稱這些動物為消費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們將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尤其是對於消費者的等級問題如何區分,一直以來都有學生分不清,因此我設計了幾個問題,以進一步對重難點進行突破:

教師:(問題思考與討論)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中提到的“物質”除了包括水分、空氣、無機鹽等無機物以外,是否還包括有機物呢?

2、請說明一下作為消費者的生物有多少種,它們的等級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於那種型別?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於那種型別?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嗎?

學生思考並討論得出結論: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製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還有硫細菌、鐵細菌、硝化細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在生態系統中占主導地位。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對植物的傳粉受精、種子傳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費者不同,它們的等級也不同。依據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利用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的次序,將其分為:

A、初級消費者:直接以綠色植物為食的植食性動物。如:浮游動物,蝗蟲等。

B、次級消費者: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小型肉食性動物稱。如:蛙、食蟲鳥等。

C、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大型肉食性動物。如:食肉魚類,蛇、鷹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絲子、豬籠草也是消費者。老師總結概括,學生應用解釋實際問題:經過以上的教學過程,我已經解決了什麼是生態系統的問題,但是這裡還有一個難題沒有解決,就是學生在分析生態系統的時候,總是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者分開來考慮,但是在考察的時候,但是在考察的時候,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應用三者之間的關係,去解決實際問題。我選用了兩張照片的對比讓學生討論。

一張是公園的魚池,還有一張是農田的魚池,比較一下有何不同?這兩個都是同樣的池塘生態系統,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大的差異呢?你是否可以解釋其中的原因?

(通過學生討論,從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來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無論哪種生物都不是孤立於生態系統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幫助,同時它們也需要自己的幫助。一個生態系統要穩定平衡的發展,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必須是緊密聯絡,缺一不可的。)

老師:既然三者之間緊密聯絡,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有何聯絡。(學習食物鏈和食物網)食物鏈:生物之間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絡。營養級: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

在講訴此處知識點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圖視講解法,打出一張生物之間的關係圖,然後講解。但這種__平鋪直敘,沒有給學生多少的思考空間,此處有幾個知識點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課的重點與難:食物網與食物鏈是下一節學習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迴圈的基礎,後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同時研究生態的流動和物質的迴圈的基礎,後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當系統執行發生障礙時,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學會分析這種聯絡是本節課的難點。因此如何使學生領悟生物的相互關係,我在這個地方設計了一個模擬遊戲:

選8位同學上來扮演圖中的8種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麼?

2.所處的營養級是幾級?

3.如果把遊戲中的鳥拿出來,臺上的同學是否還可以都在上面麼?

如果是把蟲拿掉呢?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4.這個模擬場景中共有幾條食物鏈?最長的和最短的分別是哪條?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在某種生態系統中,分析與判斷因某種生物減少或增多時其他生物的變動情況,主要依據該生物在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具體位置關係來分析判斷。

(1)處於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減少,其它生物都將減少;

(2)天敵一方減少,則被捕食者數量因此會先迅速增加後減少,最後趨於穩定;

(3)處於中間營養級的生物減少,另一種生物的變化情況視具體的食物鏈確定。經實驗討論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1.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

2.生產者總是為第一營養級。

3.各種生物所處的營養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裡埋下伏筆: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裡埋下伏筆:

4.一條食物鏈中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

5.分解者不屬於任何一個營養級。

(三)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地結合起來,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礦物質從綠色植物到草食動物,然後到肉食動物,都是通過食物鏈進行的。各種型別的生態系統中,它們的營養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態系統的物質總是處於經常不斷的迴圈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營養級之間進行流通。因此,食物鏈和食物網即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結構特徵。

高一生物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關於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基礎上,比較詳細地講述了酶和atp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植物、動物和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主要過程和特點,以及新陳代謝的基本型別等知識基礎。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地基礎,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徵。所以說它是我們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

2、本節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1)光合作用的發現,是建立在國中教材中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上,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實驗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

(2)葉綠體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過實驗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分離,使學生自己動手,親自看到從上到下依次的橙黃色、黃色、藍綠色和黃綠色的出現。

(3)光合作用的過程及重要意義,首先,教材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入手,說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從而引出根據是否需要光,將光合作用的過程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之後教材對這兩個階段分別從反應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得出兩個階段是一個整體,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二者緊密聯絡、缺一不可的辨證結論。緊接著講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最後還補充了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

【小結】:所以說節內容既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又是整個高中生物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a:知道)

(3)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過程及其有關問題;(c:掌握)

(4)光合作用的過程;(d:應用)

(5)光合作用的實質;(d:應用)

(6)光合作用的意義。(d: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學習科學家們研究科學的精神和方法;

(2)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

(3)初步掌握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方法,滲透“線條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意義來理解當今世介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糧食、人口、資源、環境等,從而引起學生對世界未來的關注;

(2)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展的艱辛、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進而說明學習方法的重要;

(3)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滲透物質與能量,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辨證關係,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辨證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1、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光合作用的場所;

3、光合作用的過程;

4、光合作用的意義。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的選擇

1、堅持啟發式家學,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體方法是:結合前面學習的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引發思考,複習舊知識,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歸納總結出結論;

2、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本節課的實際出發,使用多媒體教室,將許多地方用多媒體課件來表達,從而增強直觀效果。

(二)學法的指導

1、指導學生如何從本節的學習中掌握設計實驗的方法,

2、指導學生在實驗中如何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分析問題、總結規律。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前準備好在教學中用到的多媒體課件。

二、引入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光合作用的知識體系,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從而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講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體課件)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氧的過程。

(二)講授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根據概念,匯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引導學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應式,並把它和國中學習過的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區別與聯絡。分析其中的原因,從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發現。

高一生物說課稿15

這節課的課題是《細胞的能量通貨——ATP》,課標的內容標準的要求是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我們根據內容標準和我校學生的情況確定了具體的表現標準:

1.知識目標:寫出ATP的結構簡式,並解釋各種符號的含義,說明ATP分子的結構特點。寫出ATP和ADP的相互轉化的反應式,說明兩者相互轉化的特點。說出ATP合成和水解過程中的能量來源和去向,舉例說出動物和綠色植物體內合成ATP的途徑。區別ATP與糖類、脂肪等能源物質的在供能上的差異。舉例說出ATP在生產活動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最終要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說ATP是細胞的能量通貨。

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創設實驗情境,學生觀察分析實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ATP的功能,為探究為什麼ATP是直接能源物質打下基礎。

第二:通過學生閱讀和寫出ATP的結構簡式,理解ATP作為直接能源物質的`結構特徵。

第三:創設問題情境,學生通過討論和看圖總結,理解ATP和葡萄糖等其他能源物質在能量代謝中的關係。

第四: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ATP在生活中有用;通過提問讓學生明白直接能源物質可能不只是ATP可能還有別的物質,教會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所學知識。

三點創新:

第一:創設了實驗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ATP的功能,而不是直接灌輸,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探究式學習。

第二:從功能入手再探究結構,改變了先講結構再講功能的方式,利於探究的展開。

第三:設定比喻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習目標,用形象化的方法檢測學生對ATP的功能這一抽象認識的達成,也為學生的思維打開了開放的空間。

一點困惑:

對預設的學生活動是否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否達成學習目標感到把握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