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登高》說課稿

說課稿8.32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登高》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登高》說課稿

《登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最後一首詩,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對之前詩歌鑑賞的延伸和提高,對後邊的宋詞鑑賞起示範作用。《登高》是一首達到了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高度統一的一首七言律詩,詩歌飽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胡應麟推崇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第一。”因此,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在瞭解詩人身世遭際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掌握古詩鑑賞方法,為提高大學聯考古詩鑑賞作好鋪墊。

二、說學情

高二學生在國中學過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有一定的古詩鑑賞基礎,但對詩的瞭解較浮淺,除背誦、記憶外,並不專注於詩歌本身的意象、意境與情感。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誦讀的訓練,使其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把握詩歌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使其受到薰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於以上原因,制定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技能

1.瞭解作者,整體感知詩意,能知人論詩,把握全詩脈絡。

2.反覆誦讀,學習其寓情於景的表達技巧,鑑賞詩歌深層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查閱資料,瞭解作者作品。

2.通過設疑點撥、討論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懷走進詩人情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沉鬱情。

教學重點:

1.初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和步驟:解題、釋句、入境、會意。

2.瞭解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並熟練背誦。

教學難點:

在朗讀背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情境匯入法。多媒體展示蕭蕭深秋,重陽佳節日作者獨登高臺,憂國、憂民、憂身,無盡悲涼,帶領學生走進課文。

2.誦讀感知法。反覆吟誦,有助於培養學生語感,激發想象力,進入詩歌意境。

3.講析法和點撥法。由於學生知識積澱有限,難以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課件補充杜甫及當時歷史的有關重要資訊,並進行必要的點撥。

4.討論法。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對文字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討論有助於滿足不同學生需要,啟用課堂氣氛。

學法:

反覆誦讀,使學生自主地思考、討論問題,從感知到理解,從“學會”到“會學”,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能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又培養想象力,感受到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投影畫面,配樂欣賞)

在一千二百年前的一個秋天,夔州江邊,一個年邁狐愁的老人,在一個本是闔家歡慶的日子,九九重陽節這天,獨自一人拖著多病的身體登上長江峽口的高臺,寒風凜冽,萬木凋零,混濁的江水洶湧奔騰,幾隻孤鳥迴旋在天空,遠處不時傳來猿的哀鳴。面對這一切,老人萬千感慨湧上心頭:半生懷才不遇,晚年窮困潦倒,孤獨在外漂泊,仍不忘國家的戰亂。俯仰之間,詠出一首千古絕唱!大家能猜到這位老人是誰嗎?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位老人,欣賞他的著名詩篇《登高》。

(投影課題)

(二)整體感知

1.介紹作者及詩歌背景,知人論詩。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適當補充。(多媒體展示)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於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後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聖”。其作品有《望嶽》、《麗人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

背景:這首詩寫於大曆二年秋天的重陽節,當時詩人離開成都,衣食無著,年老多病,住在夔州,以水急風大、猿多著稱。寫這首詩時,雖安史之亂已結束,但地方軍閥乘時而起,互奪地盤,社會仍一片混亂。

(三)指導誦讀

(設計依據: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地鑑賞詩歌。)

如何更好地誦讀?1.老師範讀2.學生聽讀3.個別朗讀

(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把握:理解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內心中去,與作者產生共鳴。

2.感性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

(四)賞析詩句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1)讓學生思考,這一句中有哪“六景六色”?

明確:對仗工整,語言精煉,十四字寫出“六景六色”:“風”、“天”、“猿”、“沙”“鳥”,分別用“急”“高”“哀”、“清”、“白”“飛回”描寫。

(2)教師點撥,師生共同討論

句式結構契合,渲染出秋天來臨的緊迫感。“風急”、“天高”、“猿嘯哀”均為仰視,“渚清”、“沙白”、“飛回”,又從俯視到仰視。在這俯仰之間,秋風撲面而來,極目所見,高天在上,猿鳴耳畔,沙渚在下,鳥轉空中,使人捲入無盡秋意之中。景物全出,視野開闊,胸懷博大。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江蘇滾滾來”。

這句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想聯絡杜甫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想到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到了生命之秋。“漂漂何所以”生命是短暫的。作者寫這首詩時已55歲,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麼“不盡長江”呢?這使我們不禁聯想起“逝者如斯,不捨晝夜”。面對滔滔而逝的江水,作者無奈的感嘆時光如東逝水,自己一生功業難成。但作為一個有闊大胸懷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或對生命短暫的想不通,他知道自然規律,能豁然對待。這足以讓我們看到他坦蕩、胸襟的開闊。它起到了烘托氣氛,渲染悲涼的作用。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賞析這句時,我為學生設定了一個問題: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試作具體分析(投影展示)

明確:萬里—漂泊地遠—悲悲秋—時之悽慘—悲

作客—羈旅—悲常作客—久旅—悲

百年—遲暮—悲多病—衰疾—悲

臺高—迥處—悲獨登臺—無親朋—悲

作者將上兩聯景物描現實寫中蘊含的感情明朗化。久容最易傷秋,多病偏聽偏愛登臺,“萬里”與上聯的“不盡”相關照,寫出時間的悠長;詩人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把自己的悲苦表現得既為深且廣。這不是常見的客居鄉愁,人生有限方覺秋之悲愁,詩人分明是在慨嘆有限人生與永恆存在的深刻矛盾,以及人生矛盾面前的種種無奈。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濁酒杯。”尾聯與頸聯緊密銜接,因果相承。“艱難苦恨”四字蘊意豐富,詩人憂國、憂民、憂身,憂愁得兩鬂斑白,要借酒消散這無盡的憂愁吧,卻因為疾病而斷酒了。又添一恨,無限悲慨。

“白日放歌順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九日》:“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石”。在這裡為何又“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特愛喝酒,我們學過的詩句有:

(五)思考與探究(結合作者生平,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1.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融入了羈旅的愁思,家國的憂傷,身世的感慨,顯得更加沉鬱厚重。

2.試總結杜甫晚年律詩特點。這首詩前兩聯寫景,後兩聯寫情,整首詩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突破早期較多實的風格,不拘泥於現實生活本身,融奇妙的構思,精練的詩句,華麗的色彩、深遠的意象於一體,昇華思想情感,追求藝術美、空靈灑脫。

(六)作業:

看誰背的杜甫名句多,同桌互查。

六、課堂評價

學生能整體把握詩歌脈絡,瞭解詩人身世遭際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詩歌情境,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沉鬱情懷。並通過反覆誦讀,學習文字寓情於景的表達技巧,從而鑑賞詩歌的深層含義。

《登高》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杜甫詩三首》其一《登高》

一、說教材

《登高》這首詩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目標是鑑賞唐代詩歌。在《登高》之前,本單元已經學習過李白的古體詩和杜甫的兩首詩歌。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詩歌鑑賞的方法,本節課結合以上三首詩歌講的方法,讓學生自主賞析大學聯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準確、全面地把握詩歌的內涵,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根據大綱要求和學情分析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賞析情景交融藝術特點

2、過程與方法: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根據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據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誦讀指導、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本課的教學難點:賞析情景交融藝術特點

二、說教法

這課的教學,主要採取如下方法:

1、以讀代講。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的去讀,調動學生讀的興趣。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在讀中品評語言。

2、點撥議論。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討論,平等對話,有利於關注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3、規律總結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規律總結,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學生特點分析:我校普通班的學生特點,聰明,不好學;積極,不主動;想學,習慣不好。因此學習中需要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本課,學生可以採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覆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通過潛心把玩,發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滲透式指導法:在教學中將鑑賞詩歌的規律方法不斷的提出,使學生在自覺中掌握學習方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匯入新課—講授新課—背誦、默寫)—練習歸納總結—作業”進行教學的。

1、匯入新課:

托爾斯泰說過這樣一句話: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巧用導語,有助於將學生注意力拉回課堂,為此我設計這樣的方法匯入“秋天是個神祕的季節,彷彿一個遺世獨立的清麗女子,像一本耐人尋味的書,不管什麼時候讀,都會別有情味。有人獨立於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日裡,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有人傷別,目之所及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秋雨中,柳永讀到的是悽苦。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一體,那麼杜甫筆下的《登高》又是怎樣一番情致呢?讓我們進入作品盡情品味吧。”

2、新課傳授

結合鑑賞詩歌的五個步驟,我的設計如下:

第一步:知人論世

我們要理解杜甫的詩歌,首先要了解這個人。及創作的背景。因為前面已經講過關於作者的生平經歷,所以這一環節我請學生分為三個方面總結:作者經歷,創作背景,詩作風格。這樣有利於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新知識的啟發

第二步:讀詩歌淺層意:

1、教師範背詩歌。此設計意在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背誦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讓學生對《登高》一詩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認知。

2、教師範讀,學生默讀。此教學設計目的在於進行誦讀指導,讓學生注意詩歌的字音、節奏、節拍、韻腳,體味本詩音韻低沉的特點。

3、學生自由朗讀後結合註釋默讀。此教學設計本著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讓學生思考,領悟詩歌的大意。

此環節完成本課教學目標中的掌握吟誦的方法,將學生帶入一種低沉悲哀的情境中

第三步:把握意象,品味意境

1、自讀全詩之後,根據註釋,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分析詩歌的淺層意思。

2、從第一層出發,設計如下的三個問題

(1)這四句詩描寫了哪些景物?

(2)這八種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詩人分別用哪些詞語來描繪它們?

(3)這四句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傳達出詩人當時怎樣的感情?

3、在第二層中,詩中由描寫眼前的景,轉為抒發心中的情。“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個字,但意思卻十分豐富,含有八層意思,大家能不能找出來?

以上的問題設計從兩個層面解決詩歌怎樣鑑賞寫景的問題。

教學是逐步深入的過程,鑑賞文字應把握文字背後的思想核心,情感內涵,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第四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怎樣理解杜甫的悲秋?

此問題所涉及的層面是本節課的難點,學生了解杜甫的經歷和詩作風格,因此在討論和總結起來並不難。

第五步:鑑賞本首詩歌的藝術特點。這點採用規律總結的教法,請學生自我總結。

3、當堂成誦

在完成探討景、境、情關係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此設計有利於實現教學大綱中要加強學生的積累,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這一教學目的。

4、達標測試:此環節的設計是為大學聯考名句名篇默寫題型服務的。體現了教學中講練測相結合的方式。

5、課堂練習: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題目:比較《秋興(其一)》和《登高》在寫作上有哪些特點?本題目設計再次鞏固了本課的重難點。

6、課堂小結:請學生自我總結,這節課學到了什麼,同時再次總結關於詩歌鑑賞的答題規律,體會情景交融藝術特點。最後由教師進行全面總結。 7關於作業。

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把《登高》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此作業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又鞏固了學生對本首詩歌的理解。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就是微型教案,集中體現本課重難點、即景情境的關係,清晰明瞭。

六、說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既是對話就不能訓話,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從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去朗讀、去感悟、去探究、去積累、去運用,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這十六個字:書聲朗朗、議論紛紛、高潮迭起、讀讀寫寫。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登高》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這首詩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唐詩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中的最後一首詩。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鑑賞唐詩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澱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培養初步鑑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詩歌鑑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反覆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字背後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中景、境、情三者的關係,而本課的教學難點則是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也就是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下面我將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說明。

三、說教法

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只有通過反覆的聲情並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所以我將採取誦讀法,通過多種方式的反覆吟誦,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使其進入詩歌的情境。在本詩的鑑賞中,由於學生知識積澱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析法和點撥法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資訊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要讓他們心靈的琴絃響起來。”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字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所以我還將使用討論法使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四、說學法

學生也將採用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開展學習活動。

五、教學程式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要求,我將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教學效果。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將設計為如下幾個環節: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匯入新課時我將用這樣一段話: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刺骨的寒風凜冽地吹著,江邊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渾濁的江水滾滾翻騰,向前奔湧。幾隻孤鳥在天空中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走來。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滿身疾病,步履蹣跚……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這位老人,半生懷才不遇,晚年窮愁潦倒,孤獨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讓他時刻不忘的國家此時也是戰亂頻仍。重陽佳節獨自登上高樓,面對萬里江天,面對一片衰敗,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共同去領略詩聖的才情,觸控其慷慨的靈魂。

(二)整體感悟,把握詩歌

在整體感悟環節,將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首先我會配樂範讀詩歌,通過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並給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學生聽讀後自由朗讀並結合註釋體味,就能對《登高》一詩的悲哀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並在誦讀的過程中培養其語感,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三)研讀寫景的詩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應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麼?此問題設計承接上環節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閱讀經驗、知識積澱有限,大多數學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則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國家、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字出發,設計如下的兩個問題:

首聯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登高秋景圖。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以上的兩個問題設計解決詩歌是怎樣寫景的問題。學生通過聯絡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領略詩中天地蕭颯悲涼、悽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遠的境界,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體會詩人登高望遠時內心的無盡的悲涼,並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決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

(四)研讀抒情的詩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關於詩人悲己、悲生命之秋這個層面,可在學生結合文字研讀頸聯的基礎上,適時的提出這樣兩個問題:詩人僅僅悲嘆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宋代羅大經指出此聯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呢?

此時可結合多媒體展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本詩作於安史之亂後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臺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於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於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髮花白,命將盡而事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為悲嘆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於第三個層面,即詩人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鑑賞文字應把握文字背後的思想核心,情感內涵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由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讀尾聯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麼?

此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抓住尾聯中的“艱難”一次並結合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艱難在這裡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國中時所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表現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更寫出了詩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推己及人的偉大胸懷。由此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於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字的表層罷了。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作為平等主體參與討論,最後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五)課堂小結

在最後,我將對本課進行總結:“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裡有對自然秋景的悲傷,有對自身命運的嗟嘆,更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讀這首詩,應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明代胡應麟推此詩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確實如此。”

(六)作業設計:

要求學生課下研讀杜甫的其他詩作,並以小課題的形式寫出一篇關於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

佈置這項作業,一是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求知慾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

(七)、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鬱高昂悲自然之秋

頸聯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聯憂憤無奈悲國家之秋

總之,這堂課將在美妙的誦讀中開始,在學生的思考中結束,我將盡全力去創設溫馨、和諧而又創新、熱烈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登高》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專家、老師、同仁:

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2課《杜甫詩三首》中的《登高》。接下來,我將分六個部分進行說課,分別是說課程標準、說教材分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設計以及教學預測。若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說課程標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鑑賞中,瞭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瞭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據這一精神,我將採用深入淺出、以學為主的方式進行我的教學設計。

二、說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第三冊高中語文以古代詩歌、散文和中國現當代散文為主,重在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中國現當代散文和外國散文佔據了兩個單元。本課所在第三單元是中國現當代散文單元,教學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文學鑑賞能力,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同時訓練語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

(一)、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如何理解詩中出現的“猿鳴”、“飛鳥”、“落葉”、“長江”這

四個意象?藉助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啟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與詩人同呼吸共悲喜,讓自己化身為詩人,體味詩人所思所想所感。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品讀詩歌的語言,抓住詩中的形象,緊扣表現形象特徵的詞語,體味情感;

難點: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掌握詩歌的形式和表達方式,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特色。

三、說教法

講授法:本文為講讀課文,應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課時為一個課時。教學物件是高二學生,感情豐富卻閱歷不深,感性體會較多,理性認識有限。按學生認識規律,在情感目標培養上,按“讀—感—悟—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初讀——研讀——品讀”三個閱讀環節,設計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由感性昇華到理性。結合多媒體補充材料,聲畫同步,結構清晰,富有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高尚的情感以及審美情趣。

提問法:

抓關鍵詞語法:

同時,在知識能力方面,學生雖有一定閱讀能力,但在詩歌賞析中很難通過表象去理解本質;理清大致結構容易,明晰具體思路卻難。考慮到學生的這些學習障礙,通過討論、語句賞析等途徑,採用講授法、討論法、提問法等,我把重點放在賞析方法的指導和閱讀品質的培養上,逐步深入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四、說學法

預習法:學生提前預習該篇課文,瞭解整體的行文,感受其中的情感發現疑問,以便於在課堂上有效地討論、領悟,提高課堂效率。

筆記法: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思考、領悟為主;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鼓勵學生適當做筆記;

討論法:討論對詩歌中“悲秋”的理解。

拓展法:學習“以小見大”的抒情方法,將本首詩歌與其它詩歌進行比較,寫下自己的感受,養成學生及時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

五、說教學程式設計

(一)匯入語

(放映幻燈片4,)用對聯匯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利用學生藉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繫蒼生的偉大情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杜甫詩歌中,被稱為“七律之冠”的名篇《登高》。

(二)作者簡介(幻燈片5—7,將作者的一生做簡要概括,更方便學生理解記憶,又節省課堂時間)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唐玄宗開元中,南遊吳越,北遊齊趙,過著“裘馬輕狂”的生活;困守長安十年,投詩干謁,備受冷遇;戰亂時期,出生入死,抒寫民哀;漂泊西南時期,流落西南,吟詠自然。有《杜少陵集》。

(三)課文學習

1、初讀(整體感知———學生自由朗讀,主要以教師的講述為主。8—10)

提示學生詩歌的創作背景,古代的社會生活已離我們遠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於現今。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衛星定位系統一樣,有助於我們鎖定目標。(幻燈片10)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間的傑作,寫於大曆二年的秋天。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約了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2、研讀(具體研習,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多媒體,說出詩歌中提到了哪幾種景物)以提問法貫穿研讀過程,把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思考有效結合,有利於發掘學生的思維,養成動腦的好習慣。

提問:如何理解詩中出現的“猿鳴”、“飛鳥”、“落葉”、“長江”這四個意象?(幻燈片11)

猿鳴——使人聽到它的叫聲感到非常悲涼。

飛鳥——在空中盤旋,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落木——落葉飄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提問:在詩歌中詩人描繪一幅怎樣的'畫面?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懷?(這就是本詩中運用情景交融手法之處,幻燈片12)

畫面:詩人仰望無邊無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水。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詩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同時也襯托出人的生命之短暫。(在寫景的同時,詩人也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繼續提問:怎樣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詩中所表現的悲秋?引用宋代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評說:“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學生能就其中的幾點談出自己的見解即可,如:“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常作客“,指出了詩人漂泊無定的生涯。)

八悲:他鄉作客,一悲;常作客,二悲;萬里作客,三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悲;親朋亡散,六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悲;身患疾病,八悲。

3、小結(講解完全文,做個大概的總結,加深學生的印象。)

這首詩以“悲”字為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啊!

板書設計:

登高

杜甫;天、風,沙、渚,猿嘯、飛鳥→哀轉孤獨

寫登高所見

蕭蕭而下的木葉,奔流不息的長江→韶光易逝情

景羈旅異鄉,晚年多病→愁苦沉痛

交抒登高所感

融國難家愁,護病斷酒→憂憤無奈

憂國憂民憂身→沉鬱悲壯

4、品讀(提問法、討論法、講授法相結合,以便於拓展思維)

清人吳瞻泰《杜詩提要》雲:“沉鬱者,意也,頓挫者,法也”。“沉鬱頓挫”可說概括了杜甫詩歌的基本特徵,那詩歌是如何表現的?(採用提問法、討論法、講授法相結合,以便於拓展思維)

頓挫是指其表現手法的沉著蘊藉,出語謀篇的曲折、變化的多端、轉換穿插的波瀾壯闊以及韻律變化等。(詩歌八句皆對。“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詩歌給做客思鄉的一般含義,添上了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了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四)結束語

古人說:“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可見詩歌是心聲的外化,而不是無事生非,無中生有。古人的情感世界雖不同於現今,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詩歌,與詩人同呼吸共悲喜,感受其中那令人沉醉的藝術魅力。

三、教學預測

本節課我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採用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把學生探索知識、培養學生興趣和能力、滲透學生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目的是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以上是我對課文的理解和熟悉,這只是講授設計,只是一個彈性化的方案,詳細的課堂講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發生變化。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登高》說課稿5

《登高》選自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5第3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詩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陽節登高遠眺的感懷之作,飽含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個人身世的感慨。學習本文有助於學生獲得審美體驗,體會作者沉鬱頓挫的詞風。本課計劃用時1課時。

高二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古詩文知識,但鑑賞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本節課的三維學習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品讀語言,學習詩歌的鑑賞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詞作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重點:賞析語言,體悟情感。教學難點:通過意象鑑賞詞作。

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文化,因此,本課將採用情境教學,以情促讀、以讀促思的教學方法;在學法上引導學生採用朗讀法、問題探究法完成學習目標。

為實現高效課堂,課前準備多媒體、微課視訊。

本著“育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擬定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激趣匯入,用時約3分鐘

古人云:“未見興趣,必不樂學。”多媒體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視訊,激發學生興趣:同學們,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展現了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景象,馬致遠的《秋思》描繪了古道西風瘦馬的蕭條,那麼,杜甫筆下的秋日又將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順勢匯入新課。

第二環節:初讀品析,用時約10分鐘,分2步展開

1.學生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我將對易讀錯、易寫錯和難理解的字詞進行講解。

2.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我將播放一段名家範讀的微課視訊,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思考:本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師生討論,共同明確,本詩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長壽的重陽節登高遠眺,國勢艱危,身世飄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這位曾高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人,不禁生髮無限感慨,極為沉鬱。

第三環節:精讀探究,用時約20分鐘,分2步展開

1.讀中悟情,深入文字。我將播放一段微課視訊《詩歌中的意象》,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共描寫了哪些意象?小組討論、展示,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補充:這首詩前兩聯寫景,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而頷聯只選取了落木和長江,由落木聯想到自身孤苦伶仃,人難免一死,而滾滾長江又擺脫了上聯悲哀之調,顯出豁達、開闊的意境。

2.以情促讀,探究文字。本詩的文眼是“悲”字,是什麼使詩人感到“悲”呢?小組交流討論,引導學生聯絡寫作背景加以分析。

第四環節:拓展昇華,課堂小結,用時約5分鐘

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目,全在一“悲”。古往今來,身世家國,榮辱人生,沉浮世態,得失人心,杜甫一肩挑起了推排不盡、驅趕不絕的千斤悲愁。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怎樣的體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

預留3分鐘,讓學生回顧當堂所學。我將進行課堂巡視,及時解答學生疑問。

整堂課,以問題為導向,充分發揮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實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完成課前預設,促進精彩生成。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比較賞析本詩與《沁園春·長沙》的異同。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板書設計如黑板所示。課後我將及時進行總結反思。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再次感謝各位評委老師。

(擦黑板,道別)

《登高》說課稿6

一、說教材

《登高》這首詩選自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7課《近體詩六首》。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鑑賞唐代詩歌。根據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的奇葩,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鑑賞唐詩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澱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單元已經鑑賞了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古體詩《夢遊天姥吟留別》和白居易的新樂府詩《琵琶行》,學生懂得了一些鑑賞詩歌的門路,有助於學習杜甫七言律詩《登高》。

根據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科的知識目標:

1、瞭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根據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大綱教學目的中要培養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新課標中要求的審美體驗和價值觀統一這一維度,確立了本課的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審美體驗。

詩歌鑑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覆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字背後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係。

根據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二、說教法

這課的教學,就教而言,主要採取如下方法:

1、吟誦法。其根據詩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唐之韻》反覆的聲情並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覆吟誦,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登高》的鑑賞中,由於學生接觸文字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澱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我做的課件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資訊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就很必要了。

3、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字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絃響起來。”語文課應該成為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能有助於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三、說學法

本課,學生可以採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覆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國著名學者皮爾斯曾經說過後現代時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體會和領悟詩歌的音樂美。針對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通過潛心把玩,發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就是採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但《登高》這首詩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字、跳出文字。

3、運用網路環境進行小課題研究。其根據是新課標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課後以杜甫為專題,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路環境進行個案小課題研究,培養學生求知慾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成功意識以及失敗意識。

四、說課堂教學秩序

一、關於新課匯入

課前準備:

為了知人論世,豐富學生對杜甫的瞭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在上課之前先讓學生觀看《唐之韻》中的《一代詩聖》上下集。

為此,我設計瞭如下的導語:

秋,是中國詩歌中一個永恆的話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給我們呈現的是深秋一位淪落天涯的遊子在蕭瑟淒涼的黃昏孤獨的身影;而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同樣是在深秋,呈現的卻是一幅絢爛多彩,生氣盎然的湘江秋景圖,可見,不同的詩人面對同樣的秋天卻有不同的情感體驗,那麼偉大詩人杜甫筆下的深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懷著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進杜甫的內心世界,去領略他的才情,去觸控他的靈魂深處。下面,我們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導語是每節課的窗戶和眼睛,精彩的導語能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具體到本節課,為了讓學生明白任何文學作品包括詩歌都是在特定的時空完成的,面對秋不同的詩人會引發不同的情感體驗,設計瞭如上的導語。

二、關於新課傳授過程

(一)四讀詩歌

1、教師範背詩歌,學生注目。此設計意在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誦背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讓學生對《登高》一詩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有助於學生品味詩歌的音韻美,此為情讀。

2、教師範讀,學生默讀。此教學設計目的在於進行誦讀指導,讓學生注意詩歌的字音、節奏、節拍、韻腳,體味本詩音韻低沉,迴環的原因,此為音讀。

3、學生自由朗讀後結合註釋默讀。此教學設計本著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讓學生思考,領悟詩歌的大意,此為意讀。

4、讀詩歌,有利於實現大綱目的中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誦讀能力,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二)探討景、境、情的關係

此教學設計的依據是新大綱中學習目標應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根據新課標分層推進的原則進行教學,具體到詩歌教學,就是本著學生應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為此,本著先易後難、分層推進的教學原則,全課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用一個字來概括全詩的情感基調,該如何概括?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其答案是一個“悲”字。

第二個問題是: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麼?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考慮到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由於思考時間、閱讀經驗、知識積澱有限,估計大多數學生只會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礎上,再進行必要及時的點撥,結合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體到《登高》這首詩,不論學生如何思考第二個問題,無外乎從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會之秋這三個層面進行回答。

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字出發,設計如下的三個問題:

①首聯和頷聯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試問,哪一個意象讓你感受最深,請描繪一下,此為點。

答案多樣:如飛鳥,在勁風中搖曳吃力盤旋,飛舞的鳥這個意象,意韻較深。寫出了孤鳥的無力、脆弱,這何嘗不是詩人的寫照。這種意象在杜甫其它詩中也可印證,如《旅夜抒懷》同是臨江抒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對於這首詩,教師可適當點撥,江上景色,野闊天低,大江奔流,尤顯旅人的單薄與脆弱,孤獨無依。所謂的文章,官職皆隨水而逝,成過眼煙雲,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間一個小小的飛鳥,只有無盡的悲涼充斥其間。又如落葉、長江。就“落葉”這個意象而言,一葉知秋,落葉的蕭蕭表現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讓人感到傷感。如學生提到“長江”這個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聯絡詩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壯志難酬的遺憾呢?有比較才有鑑別,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同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擴大學生視野,做這樣一個極為開放式的教學設計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促進文字多樣化的解讀。

根據新大綱關於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體到詩歌就是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讓學生髮揮聯絡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②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登高秋景圖。此為課程教學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臺,眼望遠方高遠天際,茫茫無邊,耳聽獵獵西風,老猿悲鳴,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勁的西風中,孤鳥吃力地翻滾,大風四卷,孤鳥迴旋,徒增無限感傷,近看枯葉蕭蕭而下,黃葉滿地;遠觀滔滔的長江,滾滾東逝,不禁讓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嘆。

③根據文學鑑賞應體會作品深層內蘊這一要求,我設計了下面這樣一個問題,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漸深入到人事。即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中寫景,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答案:這兩聯渾然一體,境界深邃悠遠,營造出天地蕭颯悲涼、悽清的景境,渲染了詩人登高望遠的內心無盡的悲涼,悲嘆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個問題設計從三個角度解決詩歌怎樣鑑賞寫景的問題,具體到《登高》這首詩,基本上解決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

關於詩人悲己,悲生理之秋這個層面,根據思維的連續性,本著探究的精神,在學生結合文本回答問題的基礎上,可適時的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詩人僅僅悲嘆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教師課結合多媒體,可適時展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作如下的解讀:本詩作於安史之亂後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臺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於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於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髮花白,命將盡而事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為悲嘆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於第三個層面,即詩人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根據新課標教學應分層推進,教學是逐步深入的過程,鑑賞文字應把握文字背後的思想核心,情感內涵,以及新大綱目標要求,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及新課標中教學是情感、態度和價值相統一的過程及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自主學習能力這一目標出發,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麼“悲秋”的根本是什麼?請結合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

此問題所涉及的層面是本節課的難點,由於學生接觸文字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澱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我做的課件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資訊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就很必要了。

教師在因勢利導引出這個話題之後,可通過多媒體呈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這時可聯絡詩人在這首詩中所透視出來的情懷進行點撥,這種點撥非常關鍵。《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於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動盪不安這個大背景下,詩中通過一次風雨襲擊茅屋之事,表現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但詩人並沒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將個人的命運、社會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絡在了一起,從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廣闊而深遠的社會內涵,體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讀到這裡,教師可做如下引導:我們是否有所觸動、感悟,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於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字的表層罷了。

這時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學生互評,達成共識: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詩人的詩作中,我們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層的是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登高》一詩真正的意蘊,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國家之秋的有機統一,體現的是詩人憂國傷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懷。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作為觀察員身份起監督作用或作為平等主體參與談論,最後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需要說明的是:這三個大的教學環節,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會之秋,相互順序可以視課堂實際情況而定,每個環節完成之後,可根據上面的語言靈活進行連貫,整個設計體現了新課標中課堂教學開放、靈活的原則。

(三)在完成探討景、境、情關係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此設計有利於實現教學大綱中要加強學生的積累,養成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這一教學目的。

(四)關於作業。

師生一起,以小課題形式寫出一篇關於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這樣設計出於以下幾個考慮:寫作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有利於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求知慾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失敗意識以及成功意識。

(五)關於板書設計也即結語,如下圖所示:

社會

自然

生理

此板書呈金字塔型,意在隱喻:悲是本詩的核心情感內涵;由自然而及個人而及社會,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如金字塔般震撼人心。這樣的設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程莉莉

《登高》說課稿7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感時傷世,他的詩沉鬱頓挫,他的詩會使我們的靈魂更有深度、廣度。他就是被尊稱為“詩聖”的唐朝大詩人杜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說教材: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一個顛峰時期,詩體完備,名家輩出,風格多樣,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藝術創作,唱出了唐詩最美的樂章。

高中語文教材必修3第二單元集中選錄了唐代四位大詩人的七首詩歌,其中杜甫詩就有三首,這三首詩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韻律華美,有如百年佳釀,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鬱頓挫”之詩風,極具審美特質。(出示課件一:《登高》的寫作背景)

《登高》寫於唐代宗天曆二年秋天的重陽節,當時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於長江之濱,以水急、風大、猿多著稱。他的好友李白、高適、嚴武都相繼辭世。安史之亂雖已結束四年,可唐朝,地方軍閥們趁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然一處混亂。在如此之境中,具有憂患意識,仁愛精神,惻隱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著病體登高,寫下了本詩。

(出示課件二:登高 杜甫)

風疾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本詩首聯起筆扣題,幾種景物不以任何關聯詞語組合在一起,視角由高及低,由遠而近,動景和靜景相襯,生靈情狀對舉,構成鮮明生動的意象之美。把人帶入一種天高地遠、寂寥空曠的意境,感受到無窮無盡的秋意。

頷聯將源遠流長的長江與廣袤無垠的天地綰接,以時間和空間立體交叉的手法,工穩對仗中創造出了超越現實的博大巨集偉、深沉凝重的意境,引發深沉的感慨。

頸聯依然以“視通萬里,思接千載”的.時空交融寫法,流露感情的真實底蘊——一聯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璣,如泣如訴。

尾聯以生活細節見長。從側面,我們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壓下的杜甫,仍心繫人民,心憂國家,這份深摯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讓人泣下。

本詩感情之深厚豐富已讓人感喟不已,而四聯又皆對仗工穩,(出示課件三)明代擅長音律的詩論家胡應麟稱讚本詩為:“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許印芳《律髓輯要》中又做了如下評價:“七言律八句皆對,首句仍復用韻,初唐人已創此格,至老杜始為精密耳。”也難怪它以“律細”而冠絕古今。

(出示課件四)

針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鑑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還有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要求: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並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設計瞭如下三維目標:(出示課件五)

知識目標:瞭解杜甫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能力目標(重點):1、培養頌讀詩歌的能力。

2、賞析情景交融,沉鬱頓挫的藝術特點。

情感目標(難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啟迪愛國主義情懷。

其中,能力目標是教學重點,情感目標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與學法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詩是最適於吟誦的。本課主要釆用吟誦法和引導點撥法進行教學;學生則在吟誦和聯想描摹中體味理解。

三、說教學設計

本課釆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具體教學程式如下:

1、匯入新課:因課前已印發了資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詩歌名句集》,並佈置了預習,用猜猜出他是誰的課件匯入,既可以對杜甫多一層理性認識,又可以把學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為下一步的漫談作者作品做鋪墊。

2、漫談作者作品:這一環節釆用漫談的方式完成了知識目標,並充分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概括歸納能力。

3、指導誦讀理解,走入詩境:這一環節從整體感知到逐聯解讀入境,從理解到想像描摹,從誦讀到體味吟詠,教師只給予適當的引導點撥,教給學生四則讀詩之法,即知人論世,披詞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韻律。同時,指導學生從理性和感性兩方面理解“意境”“沉鬱頓挫”“情景交融”等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主要釆用吟誦法和引導點撥法,以突破教學重點。

4、課堂拓展: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要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教育,首先應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廣的憂思,豁達的心胸,無不可以啟開我們的思想之門,情感之閘,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澱,情感的昇華,藝術的完臻。因此,我選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漢》,要求學生誦讀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並寄一語給杜甫,來表達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學生對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內化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潛移默化中啟迪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5、小結:這一環節主要對杜甫晚年創作特點作一總結,使學生形成一種整體認識,以便於學生能站在更高的視角自讀杜甫的詩作。最後以深情的配樂背誦做結,學生可在音樂和文學的雙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藝術修養得以提升的機會。

6、作業:為杜甫寫一二百字的小傳。這既是一次小練筆,又是一次資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說是對本課的一種課外延伸。

四、總結:詩歌是靈魂的聲音,是優美的旋律,是人格的淨地。有人說:“讀詩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說,讀杜甫的詩,可以使人變得深沉、真誠。

謝謝大家!

《登高》說課稿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近體詩六首》一課中杜甫的兩首詩《登高》《蜀相》。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法、課堂設計等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近體詩定型於唐代,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包括律詩、絕句和排律幾種。這種新詩體的出現,給詩人們馳騁才力、抒發性靈開闢了新的途徑,也大大地拓寬了詩的題材。本課所選的六首詩是唐宋著名詩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贊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古今七言律詩之冠”。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流、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詩中借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抒發了詩人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學目標

從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出發,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特點,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杜甫及詩歌的寫作背景。

2.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3.瞭解詩歌的常見表現手法。

4.掌握詩人的精湛構思和獨特風格。

能力目標

1.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2.瞭解常見的藝術手法並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德育目標

1.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2.感受詩人的高尚情懷。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瞭解創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3.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4.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及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5.學習借古人抒發自己情懷的寫法。

四、教學與教法

古代詩歌特別是近體詩的誦讀與鑑賞常常是合二為一的。教學時應特別注意讓學生作好課前預習,在反覆誦讀中自行揣摩詩句含義及藝術特色,為課堂教學作好準備。另外,在鑑賞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的基礎上,給學生講一些詩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識等,但不講的過多、過深。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運用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突破教科書、黑板、粉筆的侷限,加大課堂的資訊容量,渲染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聲像創設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課堂設計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峰。詩人燦若星河,作品浩如煙海,風格異彩紛呈。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卓爾不群的藝術才情。

(二)學習《登高》

1) 解題(多媒體顯示有關知識)

1.杜甫介紹、創作風格及其代表作品

2.寫作背景介紹

2)誦讀指導

多媒體顯示詩歌內容

1.播放誦讀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導。

3.介紹誦讀技巧,介紹七言句的朗讀節拍。

4.學生誦讀。

3)品讀鑑賞

1.疏通詩意。

2.體會詩歌意境。

3.體會詩人感情。

4.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

5.理解詩人的高尚情懷和思想境界。

一共設計五個問題,學生逐個討論,教師分別歸納明確。(課件演示歸納結論)

4)小結.

課件演示小結內容

(三)學習《蜀相》

1)介紹寫作背景(課件演示)

2)誦讀指導

1.課件演示詩歌內容,然後欣賞朗讀錄音。

2.學生誦讀。

3)品讀鑑賞,要求學生自學為主。步驟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的大意,瞭解詩歌內容。

2.名句欣賞

品讀頷聯和尾聯,理解詩歌的語言特色,體會詩人感傷嘆婉的情調,進一步理解詩人借古抒懷的寫法。

(四)學生再讀這兩首詩,爭取當堂背誦,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登高》說課稿9

一、說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相容幷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展也趨於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鑑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鑑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裡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聖陶先生曾說“詩要反覆地讀,詞要低迴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鑑賞方法是本課的著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鑑賞能力作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料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以聲達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字,感受詩情,觸控到融於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在鑑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並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節,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為直觀,變無聲為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四、說教學程式

(一)用對聯匯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學生藉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繫蒼生的偉大情懷。

(這一設計理念源於孟子所云:“誦其文,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鑑賞詩歌的第一步)

(二)研讀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詩的意境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是詩歌鑑賞的關鍵。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急風、天高、哀猿、飛鳥、落木、長江)分別用什麼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定,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瀰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後,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後,播放名家範讀,在傾聽中將詩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定,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三)歸納賞詩之法。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運用的誦讀讀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論世法等詩歌鑑賞的方法做一歸納總結,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昇華。

(四)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因此我設定一道課堂練習題,用多媒體展示《旅夜書懷》:

1、分析首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中“細草”和“孤舟”兩個意象的作用。

2、怎樣理解“月湧大江流”的內容和意境?

(鑑賞程式相類似,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再贅言。)

五、說板書設計與課外練習

1、(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2、“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了課外作業:

任選一角度,對《登高》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200字左右,完成在週記本上。

《登高》說課稿10

各位評委老師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登高》,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八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登高》選自勞動教育出版社全國中等職業技術通用教材版語文第七單元《古代詩詞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繽紛燦爛的唐代詩苑,杜甫是當之無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韻律華美,猶如百年佳釀,至甘至醇。它被譽為“杜詩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體現了杜甫的人生情懷和律詩風格。學好此詩,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國中起點的模具、數控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上的優勢有: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敢於表達,但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學習興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強、審美意識欠缺。

三、教學目標分析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為了讓學生了解課文、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知識目標:瞭解詩人杜甫及其寫作背景,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標: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培養初步鑑賞詩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團結

協作意識;

3、情感目標: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審美體念。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中景、境、情三者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詩人悲秋的真正含義,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學法分析

詩歌是文學中的精品,是語言與情感的巧妙結合。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詩要反覆地讀”,只有通過反覆的聲情並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所以我將採取誦讀法,通過多種方式的反覆吟誦,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使其進入詩歌的情境。在本詩的鑑賞中,由於學生知識積澱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析法和點撥法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資訊。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要讓他們心靈的琴絃響起來。”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字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所以我還將使用討論法使學生參與討論,讓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學生將採用誦讀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組合作法開展學習活動。

六、教學過程分析

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分為自讀課文,資訊整合,分組合作,推選代表四步驟。

首先佈置任務要求學生利用班級QQ群進行課前預習,然後讓學生運用手機、圖書館

資料查詢跟杜甫相關的知識資訊,接著以寢室為單位分組進行資料整理,最後每個寢室推

選一位學生代表作為課堂發言人。

(設計理念:旨在運用資訊科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 提

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播放背景音樂,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詩人獨自登高的場景,學生以情景劇的.形式表演詩人登高,引領學生較快地走進文字。

(二)知人論世

本環節由學生結合課前預習任務自主完成,設計一個問題:說一說你所瞭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經歷和他忠君愛國、心繫天下的情懷,引入本詩寫作背景。

(設計理念:為下文的詩歌鑑賞奠定基礎。)

(三)、沉浸文字、整體感悟

在整體感悟環節,以學生自主品讀為主。我會緊扣朗誦,發揮誦讀傳情達意,移情會意的作用。

首先我會配音聽讀詩歌,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蕭瑟的水墨動畫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並瞭解杜甫律詩抑揚頓挫的形式美。

其次學生自由誦讀、齊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美,並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再次角色飾演、移情誦讀,師生點評,體會情感,要求學生找出詩歌的詩眼。

(設計理念:通過多種方式的吟誦讓學生體會詩人悲壯愁苦的情懷,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體驗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領悟情境美。在此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詩人如何寫“悲”?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將情感寄託在詩歌的語言中,寄託在詩歌的情境中。詩歌的意境就是由多個意象構成的。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因此要解答問題,必須要引導學生把握住詩歌的意象,張開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從而明確詩歌的情感。這一過程中可讓學生自由誦讀,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分別用什麼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設計理念:旨在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運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讀詩歌,理解詩人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突破教學重點。)

(五)、合作交流,探討情感

學生在進入情境之後,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通過誦讀,感受詩中展現的人物形象,在此環節設計一個問題:詩人“悲”什麼?

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命將盡而事業無成。在重陽佳節這天,詩人獨自登上高處,面對萬里江天,百感千愁湧上心頭,在悲嘆景色之秋,悲嘆個人命運之秋時,更加悲嘆國家之秋。.這一過程,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大多數學生只能領悟詩人從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過程,教師把握教學難點,圍繞課堂的核心問題追問“詩人為何而悲”,結合詩人創作背景,以“艱難苦恨”的理解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從小我到大我的飛躍,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國家之秋的提升。

(設計理念:通過思考、合作、點撥、體悟這一逐層深化的過程,完成感性體驗和理性思考,達到審美體驗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國古代詩人經常吟詠的意象,想一想我國古代詩歌中有關秋天詩句的描寫。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曹操《觀滄海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設計理念:體會不同詩人對待秋的不同情感,強化學生對杜甫沉鬱頓挫詩風的理解。)

(七)課堂小結

回顧詩人的感情發展脈絡。

學生有感情的誦讀全詩。

(八)、作業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歡的一句詩,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描述,字數不少於100字。

七、板書設計分析

寫景: 首聯: 風、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鳥

頷聯: 落木

長江

抒情: 頸聯: 萬里、多病、獨登臺 (悲人生之秋)

尾聯:艱難苦恨、潦倒新亭 (悲國家之秋)

(設計理念:主要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感情發展。)

八、教學反思分析

在本堂課授課結束後,我從以下方面進行反思:

1、引領學生用多種方式品讀文章,讓學生沉浸文字,獲得情感體驗。

2、通過探究、合作、討論等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

3、由於學生基礎不一,個別學生沒能深刻領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