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集合10篇

說課稿2.7W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集合10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我今天要說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瞭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鬥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國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

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設計說明:

總體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字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課前熱身→情境匯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昇華

三.教學流程:

(一)課前熱身:

學生交流

1)通訊的相關知識;

2)課前蒐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瞭解。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匯入:

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著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匯入: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鏽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匯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敘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資訊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學生:援助—安葬—悼念(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於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瞭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設計說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字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設計說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設計說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後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絡)

(六)拓展昇華: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設計說明:此項設計在於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並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迴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它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熠熠生輝。文章採用託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虛實相生,言志如詩,韻味如歌。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七年級文言文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閱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並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與成就。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為避免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成為必要。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藉助註解瞭解課文大意,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和鑑賞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該文為膾炙人口的駢體文,句式整齊而變化有致,音韻和諧,節奏明快,讀來琅琅上口,是體現朗讀音樂美的絕佳材料。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詩文及其講究鑄字、煉句。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難點確定為: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最喜歡或認為用得最精妙、傳神的詞、句細加品析並作簡要批註。

五、說教學方法

同時,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為了更好的上好這堂文言課,不至於枯燥,我選擇通過以“讀”為核心而創設了情境教學法、圈點批註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整堂課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不至於煩悶,才能讓學生更加體會到古文的美至而愛上古文。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A、假設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良心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B、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裡風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選擇哪個呢?

很好,你的選擇與一位詩人一樣,他是唐代劉禹錫。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很出名。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陋室銘》吧!(板書題目)

2、整體感知

通讀課文,本文來自四川教師招聘網xx此程式的設計是要學生養成反覆誦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互譯課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動發言講解課文,其他同學的問題可由發言同學解決,老師適時適當點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吆喝》寫的是現實中業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彷彿都隨著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學習本文,不僅讓我們瞭解民間蘊藏的豐厚的文化藝術積澱,更讓我們多了一份細膩的情感體驗。本文語言典雅、蘊藉,但又很平易,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合理介紹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3、情感與態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俗、民風;體驗中國地方文化的魅力,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動人底蘊,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語言,感受民風、民俗,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民風、民俗,體會作者的情感。

說教法

情景匯入法 合作探究法

說學法

自主學習法 誦讀品味法 創造性學習法

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播放多媒體電視廣告)

黑芝麻糊哩——那悠長深情的聲音,讓我們產生很多美好的聯想。

這則廣告的創意就來自民間的吆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蕭乾的《吆喝》,去聆聽京味十足的吆喝,感受作者對吆喝懷有的特殊情感。

以此匯入,點題並激發學生興趣。

二、自主學習

1、學生藉助資料介紹作者。

2、學生藉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此環節學生自主完成為主,教師補充為輔。

二、走進吆喝,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學生聽讀課文錄音,老師依次出示以下問題:

1、 邊聽邊圈點勾畫出文章介紹了哪些老北京的吆喝聲?

2、 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介紹這些繁雜的吆喝聲的?

生反饋、師總結:本文按從早到晚、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介紹北京林林總總的吆喝聲,這種組織材料的方法真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聽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三、賞讀吆喝,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過渡:如此豐富的吆喝聲,哪些是你最欣賞的?

1、 自由朗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吆喝聲,說說為什麼喜歡並試著模仿表演。

在學生品評的基礎上,師總結:這小小的吆喝詞,真可謂手法多樣,貼切生動,比喻、擬人、誇張,寫形、寫色、寫味兒,還有詩般的韻律,音樂的美感,京味兒的唱腔,平實中透著儒雅,質樸又不失鮮活。

學生自選例子品評並模仿的過程會考察學生對吆喝這種民俗的理解情況,並以表演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

過渡:調動我們的聯想和想象,看看這一聲聲的美妙的吆喝把我們帶回了什麼時代,看到了什麼樣的場景,又是什麼樣的人民組成了這樣的場景呢?作者在這樣的場景下生活得如何?

2、默讀品味:

(1)你看到了北京城什麼樣的景象?

熱鬧的街巷,豐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場景。

(2)這樣的場景中的人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純樸的、善良的、樂觀的、熱情的、也有不勞而獲的,虛假的

(3)作者在這樣的場景下生活得如何?從哪裡看的出來?

吞小金魚、留著鼻涕吃烤白薯,嚇個大馬趴……

(4)這些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學生髮言,談自己的領悟和感受,師點撥後總結:作者在描寫中流露出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人忍俊不禁的情感流露在字裡行間。同時讚揚了老北京人熱情樂觀的生活態度,自信豁達的人生境界,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更表達了作者這種民俗文化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通過以上環節,解決難點:感受民俗、民風,體會作者流露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現在的吆喝聲基本都被鋪天蓋地的廣告所取代,所以有人說,在大眾傳媒如此發達的今天, 吆喝還有什麼作用?請你具體說說。你更喜歡吆喝還是廣告?為什麼?

教師總結:其實,不僅北京有吆喝,我國各地都有。而且由於各地語言、風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現在,這種口頭廣告正逐漸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吆喝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應注意搶救。

通過以上環節,拓展延伸,完成目標3。

五、結語

生活中從來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用來評價《吆喝》一文再恰當不過。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商販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律,是一種應當被記載在史冊中的文化遺產。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一切都將深深地烙進心靈深處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

六、作業

1.自己為一種商品創造一則吆喝廣告。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背影》選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敘事性散文。此文通過描寫父親的“背影”來歌頌父親,把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從與眾不同的角度去讚美愛,能夠使學生在其中深刻的體會那種父子間的深情。

2、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該單元是以“愛”為中心話題,每篇文章都從不同角度去讚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更有利於後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領會和鑑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並積累生字、詞。

⑵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品讀文章樸實的語言風格。

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4、教學重點與難點:

⑴重點: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體會作者新穎獨特的描寫角度與樸素感人的語言。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

⑵難點:對於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寫,進行深刻的體會,並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在分析中,深刻透徹的體會這種偉大的父愛。

5、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說教法

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國中生的認知規律,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針對教師對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決本文重點。

3、採用比較閱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採用多媒體教學。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對關鍵語句的品味和對父子真情的體會。新課標指出:“閱讀是蒐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來完成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指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並動手解決問題。教育家盧梭認為:“在達到理智的年齡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鑑於此,我採用圖例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同時藉助多媒體演示,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學習重點,分化學習難點。

三、說學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貫徹啟發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據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引導學生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聽完之後提問:

父親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扮演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呢?(學生暢所欲言)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名人朱自清的父親,看他在名人兒子眼中有著怎樣的形象。

二、指導生字詞。

三、整體感知

聽課文配樂朗誦,請學生留意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說一下自己覺得文章哪裡寫得好,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四、研讀課文

1、文章是表現“父愛”的,文章的題目卻是《背影》,看來,“背影”在文章的地位舉足輕重,請同學們找出文章寫了幾處“背影”?

點題的背影

買橘子的背影

離別的背影

思念的背影

2、課文哪兩個地方著重寫父親的背影?

(1)、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時候;

(2)、父親送子時,下車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時候。

3、閱讀父親買橘一節中對父親背影的描寫,看看哪些語言最具有表現力?(生討論,交流)

動作:走、探、穿、爬、攀、縮

作用:突出父親行動的艱難,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4、視訊賞析,加深理解

觀看背影視訊,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深情,並談談自己觀看視訊後的感受。

5、為什麼要將背影作為全文的焦點?

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背影,是父親最費勁,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給人以最深刻的印象。

6、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四句話,並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這些話包含著許多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意思)

7、交流探討

課文寫了“我”幾次流淚?你認為那分別是怎樣的淚?

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悲哀之淚

望父親買橘父子離別 感動之淚

背影遠去,依依惜別 感傷之淚

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辛酸之淚

五、藝術特色

這篇文章有一種感人的力量,請問這種力量從何而來?

入微的細節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獨特的角度 —— 父親的背影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同仁們: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對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篇散文的教學設計理念及其教學設計給大家談談,稚嫩與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教學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於漪老師也說:“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捨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大學聯考話題作文的內容已經開始涉及到心理學、哲學的內容,這就必然要求我們教師培養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語文素養,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和文化修養。基於這樣的教學理念,我設計讓學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這一思想主題的同時,也落實把握文字“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與語言的涵詠。

解讀《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國現當代散文、外國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讀課文。高中語文分別在第一冊和第三冊共安排了了三個單元的散文教學,其中第一冊的散文教學要求要使學生在國中散文學習的基礎上對散文的欣賞能力有所提高。這個單元的散文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在二單元的前兩篇散文中我已經教給了學生學習鑑賞散文的基本方法,針對《我與地壇》這篇自讀課文,我將著重培養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文體的能力。抓住核心內容,瞭解文字特點。

《我與地壇》(節選)這篇散文第一部分寫地壇,寫自己在地壇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寫母親,寫自己感受母愛後對生存有了更深層的領悟。這篇課文最突出的藝術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決定了這篇課文解讀的核心內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學習並借鑑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解讀學生:

國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到有關生命話題材的文章,如張曉風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熱愛生命》。現實生活中也瞭解一些像張海迪、海倫·凱特等勇敢挑戰生命的人物,所以對於史鐵生的人生經歷敘述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結合高中學生對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價值開始進行深入思考這一現實,及其學生平時學習生活中的態度與表現,我想通過史鐵生的人生經歷讓學生明白:苦難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賦予生命凝重悲壯的色彩,人,就應當在這冰冷而又燃燒著的有限世界中帶有傷痛地生活。痛苦,有時是證明我們活著的惟一方式。痛,並快樂地活著。……總之,給學生一點關於痛苦的哲學觀點,給他們自以為痛苦的高中生活鋪墊一點理論基礎。

國中階段,學生已經通過為數眾多的散文學習,熟練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本身也不會構成學習的難度。而關鍵在於“景為什麼能成為情的依憑所在?”這個問題。學生在解讀《我與地壇》時,可能會對地壇為什麼能給予作者生命的啟示這裡形成閱讀障礙,一方面是因為地壇包蘊的歷史內涵與人文精神本身的豐富性;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人生體驗與經歷具有一定的侷限性。由此造就了學習中的難點,教學過程要視情況給予一定的關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課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與啟發。

教學課時與教學目標的設計

基於對教材與學生的分析,我安排了兩課時完成這篇自讀課文。並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說出作者對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蘊的情感。

3、學習此文後,能產生勇敢面對生活的信心,有親近關心母親的衝動。

教法與學法的設計:

教法:啟,拔,導學法: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練筆強化。

下面,我重點給大家談一談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策略及實施過程。

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一課時: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學設想:完成教學目標1、3。分四個環節展開。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導語引懸念,激發出興趣。學生在大目標的指引下展開與文字的第一次對話。(約11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於是,退家靜思,努力讀書,苦練寫作,終於從一個只有國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頗具哲學家氣質的作家。你們想知道他是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蛻變過程嗎?”(教師板書課題:我與地壇)(1分鐘)

[設計意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興趣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我設計導語時儘可能引起學生的閱讀文字的興趣。

2、教師要求學生在5到8分鐘內快速閱讀全文,並且用幾個詞歸納出這篇散文的核心內容。(約10分鐘)

[設計意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字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閱讀時間,並要求閱讀後歸納概括。通過課堂上反覆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二個教學環節:在學生初步感知文字的基礎上,出示具體學習目標後,引導學生展開與文字的第二次對話。(約7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3、教師出示具體學習目標:(約1分鐘)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麼?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麼?

4、學生第二次深入文字閱讀。(約6分鐘)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問題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有利於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因此,我向學生出示了具體學習目標,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字。

第三個教學環節:在學生深入理解探索文字的基礎上,展開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約20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4、逐一落實具體學習目標。

(1)落實具體目標1,並給定學習方法:找,讀、議。(約10分鐘)

教師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引導學生談一談“你對生命的理解

與史鐵生有無相同之處?你對生命的理解是什麼?”

[設計意圖]由於學生個人經歷與人生體驗不同,決定了各自對文字的解讀,對生命的理解也不會相同。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人體驗,重在讓每一個學生有所領悟與體會。貫徹素質教育課堂要面向全體的要求。

(2)落實具體目標2,並給定學習方法:說,議。(約10分鐘)

教師設計了兩個小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其問題依次是:讀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你從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麼?重點放在第二個問題,根據學生髮言情況,我適時補充三個素材引導學生感受、品味生存。第一個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第二個是“西西弗的神話”,第三個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設計意圖]讓學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壯,明白生命只有在負重的時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與可貴,以此消融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與痛苦。通過師生對話,展開心靈的交流,提升學生的精神與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產生愛戴母親的情愫。實現情感薰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四個教學環節:師生共同小結後,教師佈置作業,擴充套件練習。(約2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根據板書,用簡潔明瞭的話概括本課學習內容及收穫。

2、教師佈置作業:中國人有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著”,當代女作家池莉

有篇小說題名《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如今的社會有人喊生存日艱,有人說要提升生活的質量等等。請聯絡實際,寫一篇不少於六百字的作文展現你對目前高中生生存狀態的一點思考。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

識與技能。為了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我特設計如上作文題,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

解讀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感悟生命品味生存

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麼?(找,讀、議。)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麼?(說,議。)

[設計意圖]追求簡潔,突出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

第二課時品評融情於景挖掘地壇內涵

教學設想:完成學習目標2。分四個教學環節。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教師複習匯入,明確本課學習目標。(約3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生命,品味了生存。明白了真正的勇者,敢於面對社會的挑選,敢於正視競爭的激烈。怎麼樣?能夠接受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挑戰嗎?”

[設計意圖]作為學習活動推動力的.學習動機是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發展

智力的重要組成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從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著手。基於這樣的考慮,我設計瞭如上的導語,激起學生挑戰學習的興趣。

2、教師佈置學習任務:仔細閱讀文字第一部分,用幾個詞語概括這一部

分的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在閱讀鑑賞中,要了解散文這種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努力落實這個要求。

第二個教學環節:學生深入文字,把握表現手法。(約8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學生用5至6分鐘再次閱讀文字第一部分。

2、學生用幾個詞概括第一部分的表現手法。

[設計意圖]孔子曰溫故知新。既為建構新知作準備,又訓練學生閱讀文字與歸納概括文字特點能力。

第三個教學環節:以問題為鏈條,突破難點,落實語言訓練。約25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抓住地壇的特點進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寫,請找出描寫地壇特點的句子。”(這個問題難度係數不大,學生大多都能找出來。)

2、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如何理解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這個句子”要求學生結合地壇景物描寫討論品評“荒蕪”“衰敗”這兩個詞的內涵。

(1)學生通過課文43頁“九壇”的簡介,瞭解地壇的歷史淵源。對地壇有一個大的感性認識。(最好的辦法是藉助多媒體展示地壇的歷史變遷,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瞭解地壇。)

(2)學生通過查字典明確:“荒蕪,是指因無人管理而滿野草。”“衰敗,即衰落,由興盛轉向沒落。”

(3)學生分別找出體現“地壇荒蕪”與“地壇並不衰敗”的句子,品味作者在其中包蘊的情感。此處不求讓學生能深能透地理解史鐵生的生命哲學,而重在啟發學生有所悟、有所感。

(4)教師提供帶個人色彩的感悟:時間可以消融人的痛苦與不幸,歷史可以包蘊個人的榮辱得失,人在自然的永恆的和諧裡找到生命的真諦。

(5)討論寫景句子裡的語言創新。

[設計意圖]突破難點,幫助學生領會地壇的歷史內涵和人文精神。體現重點,落實了語言訓練。

第四個教學環節:歸納小結,佈置作業,擴充套件練習。

1、教師歸納小結本課學習要點: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徵來寫,並且適當

運用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注意語言的創新。

2、教師佈置作業:談一談你母親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給予你的影響,

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有關“我與母親”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識

與技能。我設計如上作文題,既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訓練學生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進行寫作。

解讀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借景抒情融情於景

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

[設計意圖]追求簡潔,突出學習內容。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

(1)複述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主題。

(2)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

品味文章清新樸實的語言。

3、情感價值: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師深沉博大的愛心及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學習海倫。凱勒自強不息的精神,體會作者熱愛生活,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學會關注、關心弱勢群體,讓心靈接受一次愛的薰陶。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1)理解人物形象,感悟莎莉文老師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式。(解決辦法:扣住文字,設身體驗。)

(2)品味文章細膩優美的語言。(解決辦法:多讀。)

(3)如何更好地對殘疾人表現出我們的關愛,進行一次愛的教育。(解決辦法:直觀事例,震憾心靈,發散思維,奉獻愛心。)

2、教學難點:

(1)莎莉文老師如何教“我”感受“愛”。(解決辦法:設定活動,親自體驗,根據文字,重點理解。)

(2)理解課文標題“再塑生命”的含義。(解決辦法:深入淺出,重在“生命”二字的理解。)

(三)教材處理。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第五課課文,第一單元課文以人物故事為主,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體悟到人生奮鬥的意義,感受到人間的關愛與溫情。因此重點可放在學習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奮鬥歷程和愛的傳遞,滲透人文教育。此文與這一單元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在於當事人是個又盲又聾又啞的人,學習中要注意從這個特殊的地方入手。同時這篇文章文筆優美,描寫細膩,形象鮮明,故事感人,也可以用來學習品味含意豐富的語句。

(四)資源分析。

1、學生對殘疾人生活、心理的瞭解。很多人沒有親自接觸過殘疾人,但通過各種媒介對殘疾人有一定的瞭解。

2、學生課外收集蒐集海倫及殘疾人奮鬥成才的資料。學生易把這群人的成功因素偏向自身努力,這本無可厚非,但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別人的幫助這個外因也必不可少。

3、學生參與幫助殘疾人的經歷。

4、學生自已在成長過程中受他人重大影響的經歷。

5、教師收集《千手觀音》的資料,《千手觀音》演出的成功因素與海倫成才的原因有異曲同工之處,它需要四個手語老師的幫助。

6、教師已有的電影《漂亮媽媽》的材料,設定情境,引出問題。

7、愛心歌曲《愛的希望》及手語操。所任兩個班的學生均已學過,能引起共鳴。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設計:

1、根據教材特點、國中學生思維行為特點,設計以下教學法,力求做到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法。

(1)探索教學法:歸納為“五步教學法”,思路為:自主探索——>感性材料——>觀察分析——>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本方法是一種較好的結合學生實際,符合認識規律的方法。能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2)直觀教學法:展示有關畫面、電影片斷、激發學生的感性認識。

(3)模擬實踐法:學生親身體驗,深入體會。

(4)競賽法。小組間競賽,激發學生髮散其思維。

(5)感知、模仿、遷移、運用。符合人的認識規律。

2、對不同學生的啟發、誘導方式:

讓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尤其是中差生。本課主題學生雖易理解,但不一定能深入,通過搞小活動及放映電影,深入淺出,激發差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分析問題時難度較大,老師適當點撥,這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來完成學習任務。

(二)學法設計:

八年級年的學生既保持了七年級年時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活躍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學會思考社會問題,學習重在學會主動去探索。

1、合作探究學習。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一方面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一方面善於與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資訊。

2、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3、發散思維,自主探索。符合國中生的個性特徵。

4、模擬實踐,親身體驗。增強感性認識

學生通過這幾種學習方法,當家作了課堂的主人,各種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有能力參與進來,課堂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

(三)手段選用。

1、教學媒體設計:

(1)有關畫面展示:海倫生活照、《千手觀音》照、邰麗華照等由大螢幕投影出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情境。

(2)所剪輯的電影片段:《漂亮媽媽》的兩個片段,觸動學生心靈。

(3)音樂播放:《愛的希望》,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做手語操,以烘托課堂“愛”的氛圍,結束教學。

(4)有關文字:展示初讀課文和重點研討階段的學習任務,以節省板書時間,

2、學生活動設計:

兩個小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活動一是盲人認識具體事物,活動二是教聾啞人認識抽象事物。

3、小組合作,討論探究。

4、愛心歌曲的感受。

三、教學程式:

總需時間:45分鐘。

附:教學過程流程圖

活動匯入——速讀課文,理解內容——重點研討,賞析語言——電影片段欣賞,討論探究——師生總結,佈置作業——播放愛心歌曲。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

1.單元及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蘆花蕩》,它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收錄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聞,一篇書信,一篇小說。雖然體裁不同但都是與戰爭有關的內容。可見編者是用戰爭題材的作品來讓學生了解過去的歷史,來了解正義戰爭的威力與非正義戰爭的罪惡。我所說的這篇文章是一篇小說,它通過塑造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當時特定歷史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勇氣與威力、信心與信念,揭示戰爭給受害國人民帶來無盡的傷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無情的殺戮。這看似殘酷,反映的卻是一個不屈民族的抗爭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氣,體現了“以其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學生通過對此文的閱讀,在享受審美愉悅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從而激發起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國無尊嚴,以此引出梁啟超說的“小年強則國強”的道理,來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操和發奮學習的強烈慾望,從而達到語文教學“文以載道”的目的。《蘆花蕩》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篇目,是孫犁的“白洋澱紀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說《荷花澱》),此篇小說是他在延安時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過文藝界的注意”①。小說通過“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一樣的年近六十的老頭子用船護送兩個女孩子(大菱、二菱)通過敵人封鎖的葦塘,由於他“過於自信和自尊”而被敵人發現,大菱負了傷,就此引發了老人在水中用鉤子鉤敵人的腿、用竹篙砸敵人腦袋的復仇過程,從而讓老人洩了民族之憤、找回了自尊。老頭子與侵略者之間的對立關係實際上是中華民族與侵略者之間不可調和的關係,是瘋狂的侵略與勇敢的反侵略的一個縮影。所以作者自己說,只有我們這個時代(抗戰),英雄“像是一種志向,和必要完成這種志向,死無反顧,從容不迫,卻是壯烈的千古一致的內容。”②如果我們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擊節而歌”的話,那蘆花蕩裡的老頭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荊軻。作者借用這樣一個及不惹人注意卻很有個性的小人物,設定了一個簡單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表現了一個在反侵略戰爭的偉大背景裡湧現出來的中華民族抗戰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的主題。

2.教學設想

《蘆花蕩》是以白洋澱地區軍民抗日鬥爭為題材的小說。隊伍駐紮在葦塘內,裡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來完成。我們可以試問一下,維繫整個葦塘內抗日隊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個老頭子負責(他的工作範圍廣的很:裡外交通,運送糧草,護送幹部;而且不帶一枝槍)不覺得奇怪嗎?但我們從老頭子那雙“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賦予了愛與憎的情感、智與勇的靈氣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得緊緊把握住老頭子的性格特徵來分析,分析他愛與憎的價值取向、智與勇的執著表現,以此來揭示人物情感的附著點,找尋他能夠不負抗日軍民之厚望獨自一個人擔當交通員的深層原因,從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寫作意圖,揭示小說主題。

3.教學目標 :

按照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m)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以及本單元編者的要求,我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認知能力目標、動作技能目標和情感取向目標。

1)認知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體會人物愛與憎的情感、智與勇的靈氣。這是本課的重點。啟發與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而新穎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2)動作技能目標:揣摩“老頭子”用竹篙砸敵人腦袋時的心理獨白並把它寫下來,字數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標:樹立正確的愛憎意識,反對侵略、主張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和諧友好的原則。

二.說學情及學法

1.說學情:

“高爾基說小說是‘時代的生活和情緒的歷史’。我們鑑賞小說,應仔細尋味一個特定的時代各種各樣的人物是怎樣生活、思考、憎愛和追求的”③坐在課堂裡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從現有的八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上看,對小說的閱讀已有一定的感性認知和具備初淺的理性分析能力,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尋味小說中人物生活、思考、憎愛和追求的'依據與出發點。雖然班級學生語文素質良莠不齊,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基礎差,但本文文字淺顯,通俗易懂,情節引人入勝,再加上有一部分學生對抗日戰爭題材的故事已相當熟悉或懷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課堂上應通過激趣促使學生保持濃厚的注意力。

2.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自主學習是學生感性認知文字的實踐基礎,是學生個性化閱讀文字的漸進過程,也是教師發現學生聰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須要求學生自主、獨立地預習,並收集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篩選資訊的能力,為上課作好準備。

2)探究學習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課文,語言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學生通過摘要性的預習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與故事情節,但“老頭子”的核心性格“過於自信和自尊”的傳奇色彩是他功與過產生的淵源,值得我們仔細咀嚼品味與探究。如,對“丟人現眼”、“沒臉見人”等詞語就包含著一種強烈的自責,愧疚得無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應引導學生好好的品味,進行重錘敲打,細細琢磨。這是釋惑的重點,也是學生個性化閱讀最易出彩的環節。

3)合作學習法:由於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的個性化發現進行交流、比較、補充,激發並牽引底子薄、基礎差的學生,從而“達到一同參與共享進步”的目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有必要進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

三.說教法:

1.學生中心法:此課文由於語言淺顯易懂、故事性強,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就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讀完課文後以合作小組為單位當堂用紙條的形式把問題告訴老師,老師整理、分類、篩選後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組進行交換討論、解決。如果學生還有困難就再去引導他們生成知識與能力,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中心觀”的新課標要求,也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特點。當然,學生所提的問題也許反映不了課文的重點與難點,這就需要老師敏銳感知有沒有補充問題的必要。如,學生往往會忽略的“老頭子為什麼一個人能承擔內外的交通重任?從老頭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等等深層次的問題也許就需要教師及時提出來。

2.對話教學法: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活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過程。”④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的簡單操作過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與融合、是愉悅氛圍的分享與共處、是精神陶醉的呈現與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人格的平等與溝通!如,也許有學生會問:既然老頭子這麼厲害一個人能殺滅十幾個鬼子,那抗日隊伍怎麼會藏在葦塘裡不敢出來呢?這個問題在現有的任何參考書裡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學生提到這樣的類似問題,表明學生真的讀出了個性、讀出自我對老頭子的看法,在此老師就必須說明這篇文章的體裁歸屬,是作者在宣揚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戰爭中呈現出來的一種旺盛的民族鬥志。以此來貼近與學生的對話。

四.說教學程式

第一步:匯入,展示背景圖片,理清故事概況:課件播放背景音樂《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及蘆花蕩的圖片,教師作適當的解說,讓學生感知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和時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藉助形象傾注的情感(哪兒是對大菱二菱的愛,哪兒是對敵人的恨)並口述故事情節。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頭子的性格特徵:“老頭子過於自信與自尊”(約3分鐘,3—4個學生)

第二步:速讀,勾畫性格寫照,呈報疑難問題:哪些地方是老頭子性格的具體寫照呢? 這裡要說的是人物的性格寫照都散落在課文中,請學生圈點出並用“從這一句看出了 ┅┅”或“這一句表現 ┅┅”的句式獨自舉手發言。例如,從“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可以看出老頭子的自信。完了後學生還需把要解決的問題寫在字條上呈報上來,老師整理、分類、篩選後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組進行交換討論、解決。學生自己找的問題一般都比較淺顯,這些問題在書裡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但教師有必要對一些問題進行補充,以完善文字對學生的要求,從而引領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合作探究。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意在檢查學生從自主預習到效果反饋過程(約6分鐘,全體學生參與)

第三步:研讀,走進人物內心,增強情感體驗:“好的小說總是把思想隱藏在形象深處的。小說形象的描寫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這篇小說中的老頭子對大、小菱的拳拳愛心與對侵略者的切齒憎恨、在同敵周旋中的智慧與以少勝多的勇敢都寄存在這個形象中並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於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課文再次研讀相關語段:(注:由於教師對學生當堂呈報的問題有不可預知性,所以只能暫時用文字要求學生掌握的問題來表述教學過程,不過後面還留有機動的時間可作調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組討論。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⑥。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可越俎代皰。如果只有教師的侃侃而談或者只讓學生獨自思考,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陷入罔然而一無所得,在此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創設學生對話氛圍,激揚學生閱讀思維,讓智慧在碰撞中產生,讓知識在交流中生成,讓能力在互惠中提升,這是設計這一環節的理論基礎。在此學生討論後可能會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徵的作用——愛國抗日的勇毅,愛憎分明的正氣,自信自尊的嚴苛,智勇雙全的寫照;或者按教參的說法——貫穿全文的線索;甚至還有可能會說到是對二個小姑娘對老頭子抱懷疑態度的反襯等等,在此教師有必要給學生以相應的肯定和正確的引導。(約5分鐘,8-10個學生)

2.全體學生朗讀“這時那受傷的才痛苦地哼哼起來┅┅怎麼張嘴說話?我這老臉呀!”問題:此段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表現力?此題讓學生獨自思考回答,以瞭解學生對重點語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天賦,為課後的面批面改、分層教學提供事實依據;如果學生回答不理想,教師可以適時扮演起課堂中首席的角色。(約3分鐘,3-4個學生)

3.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並說明原因。本題將採用小組合作探討的形式學習,先由同學自己選擇喜歡或感受較深的句段在組內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和組內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再由組內派代表講出所選句段喜歡的原因並把該句段朗讀出來;教師可就學生的語氣、語速、音準、句逗、輕重等閱讀問題進行評價並作適當的調整,提高學生對自己所選語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過於”“毒蛇”即要讀得重又要讀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該詞在語段中的作用。採用這種方法可以體現:①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確保個性化閱讀的時間;②培養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③啟發與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而新穎的見解,化解本課的難點。(約8分鐘,6-8個學生)

4.讀語段練筆:“一個鬼子尖叫了一聲,就蹲到水裡去。┅┅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問題:老頭子在用竹篙砸鬼子們的腦袋時,他心裡會產生怎樣的獨白?請同學們揣摩並寫出來,字數300左右。(寫作加交流約10分鐘,全體學生寫作,4-5個學生交流)設定這兩個問題就是要學生仔細品味揣摩老頭子愛與憎、智與勇的具體內容,增強學生們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閱讀與練筆中發現自己,融入作品創設的環境,從而達到在情感的體驗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饋,鼓勵學生提問,創設對話環境

學生有可能會提到我在前面講到的問題,那就是:“既然老頭子這麼厲害一個人能滅殺十幾個鬼子,那抗日隊伍怎麼會藏在葦塘裡不敢出來呢?”等這樣富有創新思維的問題,在此我們就有必要進行預設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案。設定這樣的環節為的是讓教師與學生在課堂裡擁有了真正平等對話的機會。(約2分鐘,3-4個學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關材料,拓展閱讀空間:課件展示《生死攸關的燭光》片斷:“一天晚上,屋裡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蠟燭熄滅了。”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以課文為原點形成閱讀輻射,擴大學生閱讀視野,提高學生對語言材料外化資訊的鑑賞與內隱素養的結合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世界和平的意識。(約3分鐘,教師讀材料,2-3個學生回答問題)

第六步:小結,教師適時煽情,引發學生共鳴:用一些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華民族英勇抗戰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九一八》來襯托小結,渲染中華民族在外敵入侵時那種誓死抗爭的悲壯歷史,以此表現“正是有許許多多象‘老頭子’一樣的英雄存在,才顯示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⑦這一事實。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約2分鐘,教師準備小結稿約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鐘,留約3分鐘時間作機動處理

五.說教學手段:

1.多媒體課件提供《蘆花蕩》相關的資料及簡略的作者介紹;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後渲染時代氛圍;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關的研讀內容時,多媒體同步顯示教學內容,外帶穿插些中國人民抗敵鬥爭的圖片或者編輯的視訊材料,與課文主題相扣;

3.拓展材料列印成課件隨時呼叫。運用多媒體,可以扣緊課文與課堂的環節,勾連課內與課外的脈絡,提高課堂結構的密度,保證課堂前後程序的流暢。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隨課堂進度而同步呈現(用手寫在黑板上)

蘆花蕩

“老頭子” 一切保險 (自信) 愛憎分明

(過於自信 過失(大菱負傷) 民族

與自尊) 我沒臉見人 (自尊) 英雄

復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雙全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美麗的西雙版納》,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美麗的西雙版納》是八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是一篇充滿民族風情的遊記。作者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向我們介紹了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字裡行間流露出熱愛祖國美麗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八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學過《小石潭記》、《阿里山紀行》,對遊記的學習有了一些基礎,且遊記屬於散文的一種,這類散文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因此我的目標設定為:

知識與技能:1、通過課文感知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2、瞭解運用小標題來構建文章的方法。3、學習通過對照手法表現西雙版納神奇秀麗自然風光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1、結合文中相關注解,理解文章內容。2、倡導學生課前查詢收集關於版納的資料增加感性認識。3、課堂上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體會傣族人民獨特的人文風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熱愛祖國美麗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難點:1、通過對照手法體會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的神奇秀麗和人文景觀的質樸意深的特點。

2、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教學方法與學法

教法

教學中通過圖片,音樂等輔助手段,讓學生直觀地欣賞西雙版納的自然風光,感受當地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還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多讀多想才能體會得出。

對照手法的運用是難點,在問題設計中我用了填空題的格式做引導。為了幫助學生賞析語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賞析格式。這樣,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學中,不僅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所採用的教法有助於學生掌握如下學法:

①養成快速閱讀的習慣.學會快速閱讀,並掌握在快速閱讀中篩選資訊的能力。

②學會賞析優美語句和語段,學會賞析語句的基本方法,並通過對文句的賞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

三、教學程式

本課兩課時完成,下面我具體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有兩個目標:1、通過欣賞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意深的民俗風情。2、體會對照手法的運用,深層次感悟“美”的內涵。

一、故事匯入

上課開始,我講述了關於潑水節傳說的故事,目的之一:激發興趣:之二:為後面講解傣族人對待水的態度蓄勢,提供鋪墊。

二、感受美(瀏覽課文,探美)

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並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說說第一次讀課文之後的感受牽出神奇秀麗心馳神往這條明線後,再要求以"《西雙版納》美在……"說說版納的美.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瞭解西雙版納的景物特徵。

三、品讀美(朗讀課文,尋美)

這一環節設計了小組合作,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方面體會西雙版納的美。

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通過問題由淺入深地體會熱帶雨林的'特點,其中穿插對照手法是為了點明西雙版納的神奇的特點。如果說自然景觀的美是大自然對版納的恩賜,那麼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則是這個民族獨特的魅力,文中多處資訊向我們展示了傣族質樸意深的民風民情。讓學生閱讀課文從文中提供的資訊中去考察人文景觀的美,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多方面,多角度瞭解傣族的風俗文化,進一步感受西雙版納的人文景觀的美.

人文美是重點,在問題的設計上與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達,對“嫵媚”一詞含義的理解是難點,目的想點明作者對這幅風情畫的喜愛之情。概括,西雙版納的風俗美美在互助友愛、善良虔誠、樂觀從容、質樸意深……

四、表達美(神遊圖片,悟美)

出示西雙版納代表性景觀圖片,配葫蘆絲樂曲。增加感性認識,結合課文內容深切感受西雙版納之美。

暢遊西雙版納回眸那個金孔雀飛出的地方,那片神祕珍貴的熱帶雨林,那顆我國西南部邊境線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迴歸線上唯一的綠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國”、“動物王國”、“藥物王國”的美麗的西雙版納……

美就大聲贊:西雙版納美在……美在……

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總是濃的化不開的碧綠。

美在水,無論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軟軟地淌,嬌嬌地流。

五、內化美

在我看來,西雙版納之美,美在神祕、美在包容、美在和諧、美在自由、美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一環節我設定了亞馬孫熱帶雨林遭到破壞的圖片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對比播放,為了喚醒同學們善待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提示:你從傣家人對待水的態度中感悟到了什麼,我們如何看待人與自然這個永恆的話題。

表達:亞馬孫熱帶雨林已經遭到破壞,美麗的西雙版納未來的命運如何?(拿起你手中的筆寫下一段感悟性的文字表達你對“美”的理解。

設計意圖:我認為一切的美都先源自人的心裡,美先在心裡才會在眼裡。真正的美是心靈美,是善良,是真誠的態度。

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是我上完可以後的深刻體會。課堂最後以不圓滿結束,前一節課安排見學生時我已預料到。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客觀原因:1、學生之前沒有接觸課文,對內容較陌生對西雙版納沒有一點積累和印象。2、由於對資訊把握不準,我按第二課時準備的學案。3、我所抽的班級沒有固定的小組,上課前才臨時分的導致課堂效率過低。

主觀原因:1、個人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限。2、對學案式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沒有堅持在課堂上使用。3、備課過於注重實效,對學生能力估計不足。

總之,這次任務完成了,無論結果如何我盡力了。在這過程中我收穫的不只是失落更有深深的教訓,有對今後教學的思考。至少,這個過程中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淨化,我完成了一次“尋美”的歷程,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許這就是語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做語文老師的幸福。感謝這次公開課的洗禮,致敬!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選自於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抒寫了詩人1928年秋重返英國劍橋大學,故地重遊時的感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這首詩音韻和諧、意境優美,在樸素的詩句中把對康橋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再別康橋》代表了徐志摩的藝術成就,也代表了中國新詩的藝術成就。

二、說學生

對八年級學生來講,這首詩極易喚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但由於對現代詩知識掌握不多,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往往留於膚淺,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難以深刻把握詩的思想內容。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把握詩中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由於學生閱讀的現代詩歌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抽象難懂,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抓住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四、說方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討論點拔法來達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教學過程

首先,匯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再別康橋》。讓學生說一說這首歌的演唱者是誰,在學生答不出來的情況下,我再順勢匯入:的確,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首歌的演唱者己經漸漸為人們所淡忘,但是,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們總會想起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徐志摩的名篇——《再別康橋》,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橋情結。通過這樣的匯入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引發其閱讀期待。

接下來,本著知人論世的原則,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英國劍橋大學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學經歷,瞭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讀,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導學生反覆誦讀,並談一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第三步: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走進意境,感悟詩情。

這首詩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康橋景色“美麗”和“寧靜”這兩個特點,引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首離別詩,人們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但這首詩卻並沒有像傳統的離別詩那樣過於注重傷感凝重的情緒的`渲洩,而是側重於對離別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那麼詩中康橋的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美?請學生默讀全詩展開豐富的想像,將文字轉化成畫面,並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從而引導學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景物進行深入的品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點拔和指導,使學生初步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首詩裡,詩人之所以能將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寫得如此之美,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對景物的描寫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愛之情,做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進而使學生明確:像金柳、青荇、深潭等這些被賦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詩歌往往是藉助於意象來抒發感情的。此時,可以再聯絡一下,曾學過的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理解,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

接下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康橋的景色,除了“美麗”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什麼呢?(寧靜)引導學生抓住開頭的三個“輕輕的”和結尾的兩個“悄悄的”,通過反覆朗讀和小組討論來體會詩中所渲染的寧靜的氣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靜”與詩人的情感二者之間的關係。即: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即使是揮揮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點喧譁,輕輕地來,輕輕的走,輕輕的告別和揮手,此時此刻,無聲的悄悄是一首深情離別的歌,無言的沉默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至此,學生領悟了詩人的情感,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詩的教學,我實際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體會意境——感悟詩情的順序展開的。之後,全班有感情的齊讀全詩,再次領悟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懷,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

最後進行課堂小結:

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作者對於康橋這個自己曾經獲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這個曾給予自己智慧與自由情懷的美麗母校,表達了深情的讚美、無限的眷戀。

作業:課外閱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並與本詩進行比較。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執教的是統編教材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的《大雁歸來》,這是一篇富有文學色彩的科學觀察筆記。下面我將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加以說明。

一、說目標

本課我確定的目標是:

1、默讀課文,篩選主要資訊,概括課文對大雁做了哪些描寫,瞭解作者筆下大雁的個性特點。

2、品讀課文,揣摩文中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感受作品濃郁的抒情色彩。

3、理解課文最後一段話的含義,感受作者的愛鳥情懷,激發學生珍愛野生動物的感情。

確定以上目標基於三個方面的理解。1.基於對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明確指出:欣賞文學作品,應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閱讀說明文時要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篩選主要資訊,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2.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大雁歸來》所在的單元都是闡釋事理的說明文,編排本單元的目的是體現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通過大雁歸來,這些自然現象理解所蘊含的科學道理。3.基於對學情的理解,八年級學生已經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通過默讀篩選資訊來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能夠通過品讀具體的句子來談自己的感受,能夠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解決一些比較難的問題。這一學段在前面幾篇課文中學生掌握了學習說明的方法,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基於以上三點,我確定了以上三個教學目標。

二、說教法

本著“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創設情境法、精心設計課堂匯入深入引導學生走進文字 。通過問題引導法讓學生與文字展開對話,繼而我採用點撥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閱讀體會,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

古人說過“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 。我設計讓學生採用默讀法來篩選主要資訊。用品讀法讓學生領悟作者的.抒情筆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準備用六個教學環節來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原則,努力變教為導。

第一環節激趣匯入。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談談自己喜歡的動物,喜歡的原因,以此引入大雁是老師喜歡的動物,從而引入課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平等的對話,建立與學生平等的學習關係,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第二環節:默讀課文,篩選主要資訊。默讀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學生在默讀中,引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篩選資訊的方法,來把握文意。本單元的單元目標要求篩選主要資訊,此環節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為後面的品讀環節奠定基礎。

第三環節:品讀課文,感受濃郁的抒情色彩。通過前面的默讀 ,學生對課文的大意有所瞭解,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抒情句子的品讀,揣摩作者的情感,領悟濃郁的抒情色彩,從而感受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以及對它們命運的關注,為學生學習本文的主旨奠定基礎。

第四環節:合作探究,領悟主旨。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段,合作、探究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和作用。新課標指出要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本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過對課文主旨的理解,讓學生認識到應該保護動物,愛護環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正確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第五環節:課堂延伸:請你為保護動物擬一條宣傳標語。語文課程標準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此環節通過寫宣傳標語,讓學生在寫的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能力。通過學生展示寫的內容結束全課,以此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第六環節:佈置課外作業 觀察你所喜愛的一種小動物,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一下它的習性,表達自己的感情。將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學生在通過觀察後,培養學生學習作者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說課完畢,請各位評委老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