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家》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教學反思

《家》教學反思1

《共同的家》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並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薰陶。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著力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充分關注學生生命發展,弘揚每個學生的個性,在讀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擬表演中提高,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激發興趣,授之以漁

在課文匯入階段,我是這樣設計的:

以圖畫匯入,激發興趣(課前在黑板上簡筆畫出詩歌意境)

1.老師帶來了一些朋友,想認識他們嗎?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及詞卡,引導識字讀詞。(“鳥”注意別忘了其中的點,“魚兒、種子”注意輕聲。)

2.這些小傢伙很調皮,偷偷跑出來玩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幫它們找到家嗎?學生上前貼畫。

3.學生看圖用句式“(什麼)是(誰)的家”說一說。(出示句卡,學生練說時相應出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

隨語境重點識字“樹林”(有很多樹木,所以都有個“木”字旁)

“小河”(小河裡流淌著水,和水有關,所以有“氵”)

4.師小結:說得真好,其實,把你們說的話寫下來,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詩。(出示課題)

教學剛開始,首先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讓學生認一認。一方面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以圖為憑藉認識相應的四個詞,為識字創設具體的語境,有別於枯燥、簡單的生硬識字。為小夥伴找家,學生會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完成貼圖,並以此為契機運用句式“()是()的家”練習說話。學生在饒有興趣中完成了從識字、認詞到說句,既遵循了認知規律,又讓學生學得主動。

二、體驗閱讀,讀中見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贊可夫也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讓學生自由選讀便是“觸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教學《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一遍遍與生字詞打交道,掃清了識字障礙,同時,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學生這時的讀必定是從內心體驗出發,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豐富想像,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在學生自讀自悟時稍作點撥,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促使其對語言有細膩地感悟。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裡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著和風微笑……”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溫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影象更為鮮明、豐滿,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三、句式遷移,刨編詩歌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家》這課中句式“(什麼)是(誰)的家”的遷移有兩次。一是在學習課文第二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於我們和祖國關係的感悟,從藍天之於白雲、樹林之於小鳥以及其他的生活經驗遷移過來,無需說教,一樣親切感人。既突破了難點,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讓學生初步接觸詩歌的改編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自由討論,合作完成。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是發自內心的自由抒發,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閱歷,積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家》教學反思2

《玻璃公公一家》這篇課文是用童話體裁寫成的說明文,層次清晰,結構分明,學生極易理解。在匯入課文時,我簡略介紹了玻璃的歷史,突出玻璃歷史悠久,因此課文把玻璃比喻成公公就不足為怪了,接著我又用課文第一自然段的語句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吊起學生胃口匯入課題。學生帶著好奇與興趣自主閱讀課文,效果自然就好了。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讀,自己討論交流並歸納各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及用途,幫助老師一起完成板書。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又根據四年級學生學習的規律及本課特點,讓學生分角色表演讀課文,扮演各種玻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文拓展方面,我利用課文中提到的“玻璃節”,讓學生拿出課前查閱的各種新型玻璃資料(有課文介紹的種類,也有學生自己查閱的種類),開展了一次玻璃節。學生自己扮演各種玻璃,接受各大媒體記者的採訪和客商的諮詢,有的'同學還為此做了漂亮精美的名片,可謂人人動腦用心了。

作業佈置就是設計一種理想中的新型玻璃參加明年的玻璃節。

總的說來,我認為自己這一課的設計還是符合了新課標要求,既讓學生自主學習掌握了課文知識,又蒐集資料學到了不少課外知識,還動腦想象,動嘴說,動手設計,動筆寫,鍛鍊了各方面的能力,充分運用了自主的學習方式。

但這課也存在一些缺點,由於自己過於顧慮,初教國小擔心別人對自己評價不好,因此課也上得有點拘束,很多環節上課實際沒有設想中的流暢,表揚學生的語言也沒發揮自己的特色等等,但我相信,在三小各位領導及各位老師的指導下,自己以後的教學,會越來越出彩!

《家》教學反思3

今天我執教的《通訊連萬家》一課,是人教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一個主題教學內容。課堂中力圖構建一個生活化、活動化的品德課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感受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和知道通訊方式及其特點。可以看出本節課的目標很清晰,但實踐下來不是很容易。因為本課有許多知識性的內容,相對品德課而言,它濃濃的品德味道比較的.淡,即要完成教學目標,還得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所以在課堂上我致力引導學生,讓孩子們知道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通訊,小到聊天祝福,大到治病救災。

本節課的難點是學會正確選擇通訊方式。為了讓學生了解通訊特點並能合適地選擇通訊方式解決問題,就設計了猜一猜,選一選的活動環節,讓孩子有了廣闊的活動空間。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清楚認識到自己的教學經驗還有待於提高,我將不斷歷練打磨自己,力爭在每一節品德課上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家》教學反思4

一、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學會用簡單的句子談論自己父母的工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以及父母對自己的愛護。

2、引導幼兒圍繞“幸福的一家”這一話題進行談話,使幼兒樂意參與個別交談與集體談話活動。

3、培養幼兒愛家庭的情感,知道關心長輩,聽大人的話。

教學重點、難點

培養幼兒愛家庭的情感,知道關心長輩,聽大人的話。

引導幼兒圍繞“幸福的一家”這一話題進行談話,使幼兒樂意參與個別交談與集體談話活動。

活動準備

1.實物玩具:小兔。

2.每個幼兒一張“全家福”照片。

3.投影機、照相機(請一名老師幫忙拍照)磁帶。

4.讓幼兒回家瞭解父母的工作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與平時在家主要做些什麼事。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活動過程:

1.創設談話情境,引出談話話題。

(1)放錄音《世上只有媽媽好》,教師帶領幼兒邊唱邊做動作。

(2)請個別幼兒講一講“家裡有誰”要求語句完整。

(師:A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個好媽媽,除了媽媽“家裡還有誰?”,誰能告訴老師?)

B哪個能幹的小朋友能拿著照片到上面來講。)

教師利用實物投影,讓幼兒看著照片講,教師重複幼兒的話,練習說話的完整性。(有……有……還有)

(3)請其餘小朋友拿照片,自由交談“照片上有誰?”

師:大家一定也想說說自己的一家。好!拿好照片,給自己旁邊的好朋友說說“照片上有誰?”

師:現在請小朋友把照片交給後面的大人,看誰最快。

(4)瞭解、豐富詞彙“全家福”的含義。

剛才,小朋友們介紹的很好。誰知道一家人在一起拍的照片叫什麼?(豐富詞彙“全家福”幼兒學說)拿出一張全家福請幼兒說:“這是誰家的全家福?”

2.引導幼兒圍繞話題交談,集體討論,要求聲音響亮地表述。

(1)老師以小動物的語氣回答問題,起示範作用。

師:看!老師請來了大家認識的客人小兔灰灰.。師:灰灰與大家打個招呼。大家好!小朋友怎麼說?(幼兒回答)

師:它很能幹,能大膽地說出爸爸媽媽的工作?

老師以小動物的語氣回答問題:

聽!小朋友我叫灰灰,我的爸爸在動物醫院當醫生,媽媽在銀行當管理員。

(2)請幼兒回答提問。

小兔灰灰說:“小朋友們你們能告訴我,你們的爸爸媽媽是幹什麼工作的?”請幼兒回答。

小兔灰灰說:“小朋友們真能幹。誰還能告訴我,你們的爸爸媽媽在家做些什麼事?”請個別幼兒上臺講給大家聽,對於講得好的小朋友,可以讓他抱抱親親小動物。

(3)段落性小結。

(師:現在老師要請一位非常能幹的小朋友拿著自己的照片到前面來,告訴大家:“你家有誰?爸爸媽媽的工作是什麼?他們經常在家做什麼事?”)讓幼兒注意傾聽,把話說完整。

(師:“你喜歡自己的爸爸媽媽嗎?”)

3.拓展談話範圍。

情感教育:引導幼兒對自己的家人說一句“甜甜話”。

(1)小結提問,引出話題

師:剛才小朋友說了自己爸爸媽媽的工作以及在家經常做的一些事情,還說非常喜歡自己的爸爸媽媽,那其他小朋友喜歡爸爸媽媽嗎?(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小朋友都很喜歡爸爸媽媽,因為他們給你們買好吃的,買愛玩的,幫你們做了許多事情,爸爸媽媽很愛我們,我們也很愛他們,希望他們天天開心,永遠年輕、漂亮,對嗎?,

(2)說一句甜甜的話。

師:爸爸媽媽今天他們就在我們的身後,讓說一句甜甜的話讓他們開心開心好嗎?(幼兒回答)

師:大人們聽了孩子的話是否很開心?

4.佈置“全家福”專欄 總結評價、結束活動。

1)談話引出師生一起合拍“全家福”

師:我們小(二)班就像一個幸福的大家庭。老師像你們的媽媽,你們也像老師的寶寶,小朋友之間就像兄弟姐妹(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我們親親熱熱在一起,組成一個大家庭。老師知道大家都很愛這個大家庭,希望能天天看見她們,現在老師有個好主意,讓我們一起來拍一張“全家福”然後把這張大家庭的照片和自己小家庭的照片貼進老師畫的別墅裡,組成一個幸福的大家庭貼在教室走廊的牆壁上,讓大家每天在進出教室時能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好不好?

2)拍照、貼上幸福大家庭,總結評價、結束活動

講解貼上方法:搬出別墅,每個窗戶就是一間房間,我們拍完照後,請大人幫忙在塑料筐裡拿四枚圖釘,孩子拿著照片共同把照片貼進每一個窗戶裡。

放錄音《我愛我家》教師帶領幼兒邊唱邊把自己的照片佈置在一間房間裡。

教學反思

“愛”的教育還將繼續

1、就整體而言,活動主題的產生、擴充套件、延伸是成功的。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孩子們對家人的愛感受更深刻,也願意付出自己的愛,從而培養了幼兒愛的情感,激發了幼兒感恩的心!

2、將主題活動與環境創設結合起來,這一點也不錯。但由於捨不得剪掉孩子們的作品,沒有將所有幼兒的作品都上牆,只選了其中的一部分,對牆飾的整體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3、雖然,老師得到的資訊反饋都不錯,但也有部分幼兒和家長的配合欠佳。家長一味地寵愛、嬌慣孩子,付出全部的愛,孩子只一味地接受愛,還蠻橫不講道理------由於還存在這些現象,因此,我們關於“幸福的一家”的主題活動不能只是一時,還要堅持下去,力爭對每一個孩子都起到“愛”的教育作用。

《家》教學反思5

《家》是一首詩歌,一聽課題就有溫馨、美好的感覺。全詩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了蒙古、維吾爾、藏、傣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表達了各民族同胞幸福、快樂的'生活,揭示了祖國是個大家庭,各族兒童是一家這一主題。課文重點寫了四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教學前讓學生,通過查資料說一說他們的生活習慣,再學習本課內容。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讀準、讀通課文,整體瞭解課文所要表達的內容,再利用多媒體視屏把學生帶入他們美麗的家鄉去看一看他們的生活。真實的體會到雖然風俗不同、地域不同,但是生活在祖國這個大家庭裡,他們都生活的自由自在非常的幸福。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長了不少見識,開闊了視野,心中又多了一個美好的嚮往。讓學生知道在以後的生活交往中,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在這個大家庭裡才能和睦相處,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繁榮富強。

《家》教學反思6

一年級學生閱讀《共同的家》並不容易,需要教師在三個層面幫助孩子們建立起思路的鏈條,完成一次認知的飛躍。從具體的我家開始,進而理解共同的家,最後理解我們共同的家。為此,教師對文字必須進行深入鑽研,然後才能以六歲兒童可以接受、理解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愉快的閱讀中,情感得到昇華。同時,自己享受一次成功教學的喜悅。

首先,以孩子們熟悉的家為話題,交流自己的家在哪,家中有哪些成員,成員之間對家的感情如何。在交流的情境中完成識字:家。教師及時小結很重要,要點是溫暖:家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住所。我們上學從家裡來,放學回家裡去,它是溫暖的港灣,帶給我們許多美好的記憶。然後質疑:我們共同的家在哪裡?引起學生閱讀興趣。

其次,以其他動物、植物、物體的家在哪為話題,讓學生自由的討論交流,學習理解他人的家在哪。理解:白雲家在藍天,禾苗家在土地,小鳥家在樹林,魚兒家在大海。完成識字:土、禾苗、樹林。完成寫字:大、土、雲、禾。此環節重在建立這樣的認識:自己有家,她們也有家,我們共同都有家,為理解我們有共同的家做鋪墊。

最後,以我們共同的家在哪,有哪些成員為話題,交流體會: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在交流中完成學習生字:共同、地球。在這一環節突出三個要點:一、共同的家值得共同珍惜;二、共同的家包括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三,地球的所有成員就是本課“我們”指代的內容。“我們”所指代的內容比第一課更加廣泛。指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上的所有物體。

原文的插圖限制了對“我們”的這種理解。如果“我們”單指人類或者少年兒童,顯然不符合原來文字的含義。如果將地球比喻成一個家庭,那麼地球的家庭成員不僅包括所有的`人種,也包括地球的所有生物,也包括所有的無生命物體,比如:藍天、白雲、土地、大海,這才是“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的真正含義。不可自我設限。

教師對教材文字理解到位,訓練學生語言才會找到著力點,也才會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情感引向保護我們共同家——地球。地球成員之間需要相互關心,成員之間可以相互依賴,成員之間誰也離不開誰。這樣才會強化體會“共同”的確切含義。突破理解“共同”詞義的難點。《共同的家》為我們提供了貫徹“深入淺出”教學原則的最好文字範例。

《家》教學反思7

《文具的家》這篇課文以講故事的方式教育學生如何整理自己的東西。內容很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所以結合學生的實際來教學,起到比較好的效果。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培養識字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逐步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因此,教師具有嶄新的學生觀,相信學生是具有巨大潛能,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在教學中,沒有過多地包辦代替,而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漢字。

二、識字教學體現層次性。

教師根據生字的不同特點,採取了多種識字方式,從看圖讀拼音識字,到讀拼音識字,再到去掉拼音識字,在遊戲中識字,生字的識記有層次、有梯度,通過這樣反覆訓練,學生對生字的認記得到了鞏固。

三、走近文字,走近生活

這篇課文,準確地指出了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今天丟了鉛筆,明天又找不到橡皮,後天作業本又沒有帶來,上課時,書又不在書包裡了等等。基於此情況,教學時,我就出示了學生們丟失的一大把文具——鉛筆、橡皮、尺子等等。問問這是誰丟失的?竟然沒有一個學生承認是自己的。那怎麼辦呢?為了引起他們的注意,我讓他們仔細想想,看看,這一大把文具裡有沒有自己的東西呢?於是讓小朋友們辨認自己的東西,通過仔細觀看,有的同學說,鉛筆像我的。另一個同學說,尺子是他的。這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就說起來了,丟失的文具都找到了自己的.小主人,找到自己的家了。引導學生們看看課文是怎麼讓文具找到家的呢?引入課文內容。以此方法引入課文,激起了孩子們閱讀的興趣。

四、教育學生愛護文具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特別出示媽媽說的話,讓孩子們認真多讀幾遍。並結合自身的情況在學習小組裡先來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媽媽有沒有說過類似的話,再指名在班級裡述說,引起了孩子們的強烈共鳴,這樣學生就打開了話匣子,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要愛護文具,放學回家養成收拾文具的好

不足之處:

上課時有一些前緊後鬆,如果把後面的時間合理運用。

《家》教學反思8

能為學生打造一個生動的、有趣的、專業的、全方位的音樂課堂一直是我的教學夢想。基於這個想法,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打造這個多彩的課堂,課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發現,紮紮實實的做好課堂常規和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本課的重難點之一是用輕巧的聲音唱好閉口音“嘰”,於是,我結合之前學過的開口音“wo”和“ge”改變了一個發生練習曲,進行了一個非常專業的練習,有趣生動,也把歌裡三種形象的歌聲都練習了,為學習歌曲做了鋪墊。

在教唱的環節也是從紮實出發,把每一個重難點的練習都放在每一個精心設計的環節裡,在“順其自然”中解決每一個小問題,如果遇到不準確的地方就停下來及時糾正。使得學習的過程的每一步都紮紮實實,在這個基礎上,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歌詞學生們就可以很快的自己學會了。

國小低年級學生是好動、好奇、好模仿的,國小低年級的音樂課堂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把教學內容滲透到形式多樣的'各種音樂活動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比如:在創編形象的表演中,在小樂器的使用中,在同學們戴上頭飾分組分角色的形象表演中,學生們都樂在其中,“玩”的不亦樂乎,也很好的完成了課堂任務。所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體驗五彩課堂,給學生一個真正的快樂的音樂課堂。

《家》教學反思9

篇一:我的一家教學反思

21 世紀的教育是關愛學生生命的發展、弘揚學生靈性的教育。課堂教學理當為學生創造放飛靈性雙翼的機會。新課程中極力倡導教育要回歸生活。既要聯絡教材,又要聯絡學生的生活體驗,整合課內外學習資源、依靠學生的自悟,有效合作,積極的探究,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品德與生活》對教師的素質和創新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的一家》一課教學的順利實施,在給我帶來幾分成功的喜悅之後,更多的是沉靜下來的思索。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一節好課必不可少的條件。

每個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個體,都渴望得到關注,都需要得到發展。以前的品德課都是以成人的眼光、學科的需要設定內容,忽略了兒童的生活需要和接受能力,老師也只能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教育任務而進行單純的說教,孩子們的“說”與“做”是兩張皮。因此在本次教學中我真摯地蹲下身來和孩子們交流,用他們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生活,這時我發現了一個迥然不同的世界。孩子們肯和老師說悄悄話了,他們樂於告訴你一些小祕密,熱情地幫你出主意,想辦法。因為他們已經把你當做了朋友,而不僅僅是老師。尤其可貴的是,他們已經認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有權利來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例如課堂中當我和孩子們坐在一起討論:“出個什麼問題考考爸爸媽媽呢?”孩子們馬上說:“問問家長,小朋友喜歡看什麼動畫片?”頓時,整個課堂洋溢起一片會心的笑聲,這才是一種真正平等的交流,一種自然而然生成的課堂氛圍,是心靈與心靈碰撞激起的火花。

二、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是靈活、科學的教學方法

在本次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的調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同時給孩子們創設一種真實的生活情境,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在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調查瞭解之後,結合學校和班級實際,我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1 、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境

在教學《我的一家》時,我先展示老師的閤家照自我介紹,讓學生齊欣賞,老師與學生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學習熱情也提高了,從高漲的學習熱情中,教師再請學生手持閤家照上臺來介紹,描繪家人的外貌特徵、形象特點,學生自然不會感到拘束,這樣,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教會學生抓住人物特徵來描繪,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思維能力,此時引出課題也很自然,學生樂於接受,為下面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2 、設計一系列孩子們喜歡的`活動

如:我的家人我介紹、家人稱呼牢記心、聊聊咱們的家裡事、說說我們的心裡話等等,同時以《讓愛住我家》的主題音樂渲染氣氛。在真實的活動中,讓孩子們感受到家的幸福。整個課堂好象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其樂融融,笑聲不斷。孩子們也就自然而然的由內心中升騰起一種願為家庭服務的願望。

本課教學以學生的家庭生活為教育素材,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我在備課時對單親家庭的孩子雖進行了關注,但心理上的引導和師生的關愛更應在課堂上展現出來。

做任何事情,如果只是理念到位了,卻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事情也往往做不好;反之,如果理念不到位,方法必然要落後,事情則更難辦成,教學工作中更是如此。只有超前的教學理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相輔相融達到無痕時,課堂教學才會出現精彩紛呈的局面。為了這一目標的實現,我將更加努力。願夢想成真 ……

《家》教學反思10

我今天執教的是《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家》的第一個學習主題,《說說我的家》要求學生熟悉家庭中的主要成員;學會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家庭,激發學生對家的自豪感與幸福感,並能在此基礎上主動關心,體貼家人。在本節課上,我覺得做到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1、充分體現了課程的活動性並注重了活動的時效性。

新課標中指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學生參與各項活動來實現的。只有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兒童的主體參與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才能有效地改變兒童的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情感。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了四項活動:說說我的家、家人的愛好、家中的故事、寫寫畫畫我的家。這些活動不僅形式多樣,而且都達到了活動的目的,注重了活動的實效性。

2、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了走出教材,迴歸兒童生活。

《說說我的家》這一課,教材只給出了五張圖片,僅僅靠教材提供的範例,無法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我圍繞教材中提出的話題,挖掘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材料,增加了“說說家中發生的故事”和“寫寫畫畫我的家”兩個環節,這兩個環節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課堂內容與孩子生活巧妙地融為一體。

3、課程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興趣愛好。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夠穩定,自制能力差,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但他們喜歡看動畫片,喜歡動畫人物,因此,我選取了同學們最喜歡的動畫人物小灰灰,通過小灰灰創設多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說說“家人的愛好”時,我又運用“擊鼓傳花”的遊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重了合作學習。

作為一年級學生,應該說他們還不太懂也不太會,我採用了“在小組中和小夥伴一起說”和“和右邊的同學說”兩種方式,讓他們學會合作。

一節課上完,總是會留下一些遺憾。在這節課上,也有一些不足:

1、對學生的關注還做得不太夠。在“說說我的家”這一環節,有一位同學在介紹的時候,介紹得很詳細,很清楚,語言表達能力也特別的強,但我卻沒有對她的表現進行評價和鼓勵。

2、在學生的引導上還有所欠缺,教學機智還可進一步提高。

在學生說“家人的愛好”這一環節,當第三個學生說到自己的愛好仍是上語文課時,應及時正面引導:“在家裡你還有什麼愛好呢?”或說“除了這個愛好以為,你還有什麼愛好呢?”

3、對本課最後一個環節的處理有所欠缺,如果學生在展示自己作品時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寫的話、自己去介紹自己畫的作品,也許會有更多精彩的課堂生成,課堂也會變得更精彩。

上完本節課,總的感受是:

1、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儘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更廣闊的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於兒童的生活,使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2、教學之路任重道遠,還需不斷加強學習,錘鍊自我!

《家》教學反思11

歌曲《長江我的家》是在港澳剛剛喜慶迴歸、人民期盼臺灣早日和平統一的大的社會背景下的一首優秀歌曲,是對少年兒童以藝術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不可多得的生動教材。歌詞極富有兒童色彩的口語化,寓意深刻,朗朗上口,作曲優美抒情,易於流傳,演唱聲情並茂,極具童真、童趣和童情。從教學設計來說,也是醞釀了多日,有過很多設想,又多次被自己否定。在對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重難點的設計、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語言的設計等方面較以往的很多次課程設計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我按照常規課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可操作性上出發,設計了本堂課,多媒體在這節課上只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基本訓練

每節課前都會貫穿的基本能力的訓練,是我多年來一直堅持的,我認為這是一個長期的,必須的過程,學生只有經過長期的訓練,才會在自己的音樂素質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事實證明,這是很有必要的,五年級學生已經在節奏和簡單的識譜方面有了質的飛躍。這將為他們今後能更高層次地學習音樂,享受音樂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語言的設計

本節課的最終目標是在學生體驗歌曲情感的基礎上,以情帶聲,真正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從而受到美的`薰陶,也為母親河的壯美而自豪。在這中間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應當是事半功倍的,這遠遠超過空洞的說教。所以在這個環節當中,語言的設計佔了很大的比重。我在課前字字推敲,尋求最簡潔的,學生最易理解和掌握的語言來引導學生理解歌詞的內涵。這也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及教學目標。

三、重點的突破

教唱歌曲時,沒有句句來教,而是教師示範演唱,以優美親切的琴聲和歌聲打動學生,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自己跟琴來學唱。同時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記憶力,大部分學生對旋律基本熟悉了,但還需在下一節課上繼續鞏固,加深印象。

歌曲中有歌詞重複但是旋律不同的地方,學生極易混淆,這是本課應當克服的一個難點。對於難點的克服,採用了畫線條的方法,讓學生直觀感受,從而把握住正確的音高。

四、歌曲處理

由於本課內容較多,以至於在歌曲處理方面,比較粗糙,沒有時間讓學生分角色領唱齊唱,或是師生領唱齊唱等等。這些問題,我會在下一堂音樂課上和學生共同完成,相信會有很好的效果。

《家》教學反思12

《小雞的一家》教學反思 在這堂課中我在發聲練習、講授重點節奏型和模唱旋律等基本教學過程中添加了許多新穎的教學環節。在發聲練習的過程中,採用的不再是單純的唱音階,我將公雞、母雞和小雞新增到發聲練習中,從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之後關於重點節奏型的講解,我通過小雞們的歌唱聲音和內容引出,更形象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消化。本節課我採用手勢唱譜法,讓學生用肢體來感受音的高度,相比單純的聽唱更容易讓學生掌握固定的音高。在本節課的活動環節,我採用的是學生分組整體表演的形式,充分讓每一名學生參與其中,讓每一名學生有事可做,讓每一名學生在本節音樂課中都表現了自己。相比較找個別同學來展示,一些性格內向、羞於表現自己學生,整體表演可以使這部分同學得到很大的提高。

課後我嘗試著將其進行改進,在本節課的匯入環節,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父母和老師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從而和本節課中的雞爸爸雞媽媽聯絡在一起,使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更加鮮明和具體的體現。在表演歌曲的環節,我將整個班級分為兩組,一組是打擊樂組,另一組是舞蹈組,在表演過程中兩組同學要一起來演唱歌曲。通過邊唱邊表演避免了學生光是展示一種形式的狀態,可以讓學生更加熟悉歌曲。

相信通過不斷的反思,可以讓初入職的我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音樂教師。

《家》教學反思13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非常貼近國小生的生活,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活、學會生存能力的課程。

圍繞本單元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貼近生活的教學板塊:“引出通訊”“瞭解通訊”“選擇通訊”“文明通訊”。

課前,我根據教學的需要給學生們佈置了課前調查活動:瞭解現代通訊方式有哪些?瞭解家人常用的通訊方式及具體的通訊事例。這個調查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們對所關注的問題通過親身體驗,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開闊視野,進一步關注現代通訊,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面對自己熟悉的生活,言之有物。

課堂上,我讓學生們充分利用教材和課件,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了解了通訊的方式和分類以後,我在“聯絡生活、選擇通訊”中安排了一個交流活動:

1、在春節之時,你和你的爸爸媽媽用什麼方式給誰表達了自己的新年祝福呢?

2、舉例說一說,你或你的家人曾經用過哪一種通訊方式,給你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學生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選派代表在全班同學面前交流了事先調查的內容。因為有課前的`調查活動鋪墊,介紹的是自己和家人生活中真事,學生介紹起來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這樣的教學活動設計與選擇來源於學生的真實生活,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觸及學生的真情實感,有利於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生活,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活動,在實際活動中體驗、發現,並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去解決問題。

《家》教學反思14

《靜物一家》是湘版美術四年級的課程,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需指導學生通過將身邊的靜物進行分類、組合,感悟構圖中主次關係,運用線描的工具,有意識地表現自己所見所感的物品,表達個人對生活的關注,傳遞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材設定了兩個常識性的小訓練,以分解本課學習的重點、難點。一個小訓練是根據主題聯想畫出與主題相關的物品,使學生從中對靜物的分類有所感悟;另一個小訓練是以畫家作品為範作,在示意圖中標出主要物品的擺放位置,以此幫助學生加深對構圖中主體物品擺放的位置關係的意識。

對目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進行合理分類組合,感悟構圖中的主次關係,這些學習任務還是可以輕鬆完成的,但運用線描的工具,有意識地表現自己所見所感的物品,表達個人對生活的關注,傳遞自己的思想感情,這個任務難度就很大了,雖然前面課時中教過學生如何寫生,如何將眼前看到的實物通過觀察一定的透視關係,寫實的展現到畫紙上來,但因為學生是初學,對物體的.立體感的展現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需要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完成。課堂上,讓學生試畫眼前擺放好的靜物,學生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畫不像,將立體的物體畫成了平面的效果。出於對這一問題的考慮,我在課程中增添了基本型的學習環節,讓學生學會用圓球體、圓柱體、方體等基本形體去分析物件。通過對基本型的學習,學生能夠更準確的理解物體結構,並運用到實物寫生中去,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家》教學反思15

本單元是圍繞“習慣”這個主題,4篇課文都滲透著責任意識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文具的家》這篇課文通過媽媽和貝貝的對話,教會學生要整理、保管好自己的文具。

一、全文有6個自然段,配有兩幅插圖,通過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在上課時以謎語形式匯入,為學生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氣氛。將學生熟悉的文字和圖片相聯絡,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在我PPT出示圖片時,問:圖片裡有什麼,學生在回答時引導學生把圖片說完整。一年級的孩子看問題時比較片面,自己看到了什麼就說什麼,不能全面的思考,因此,我在找同學回答問題時引導他們說完整的句子,如:我看到了。。。。。。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先是找了一箇中等的學生回答,說完後我補充了,接著找了一個成績好的同學,閱讀能力強的孩子說的比較完整,然後再找個基礎比較差的孩子,也能把話說完整,因為聽了前面兩位同學的回答之後有個對照,在課堂上我儘量做到關注每個孩子。接著我總結:“這些文具能幫我們做許多事情,就像我們的夥伴一樣,每天和我們在一起。”

二、《新課程標準》中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

讀好對話是本課朗讀教學的重點,特別是3、4、5自然段對話的形式,在整節課中反覆的指導朗讀,先是自由讀,讀得好的同學示範讀,小組比賽讀,分角色讀,讓孩子們有朗讀的興趣,喜歡上朗讀,所以我就用欣賞的方式表揚他們讀的越來越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通過朗讀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趣味。並鼓勵學生養成愛護文具的好習慣。

三、《新課程標準》中說到強調寫字時間,習慣,規範與質量。

每節課最起碼有10分鐘的.寫字時間,先讓學生觀察字的結構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上個星期在樹蘭南校區聽了一節課,印象深刻,特別是關於寫字的指導,對於左右結構的字,口訣:一看左右,二看上下,三看重要筆畫。這樣讓學生更加明確左右結構的字該怎樣寫的好看又正確。然後互相交流每個字的間架結構和筆順規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把生字書寫得正確、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