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通用13篇)

說課稿3.68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說課稿(通用13篇)

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課選自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0課。它是一首文字秀麗,同時包含豐富自然知識的兒童詩,它以詩歌的形式用假設的語氣,向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

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這一切對於國小生來講是生動有趣的。這篇文章讀來生動有趣,在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中,有機地滲透自然科學知識,符合二年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的一篇有趣的課文。

1.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知道課文中天然的指南針具體指什麼,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積累語言,仿寫詩歌。

(2)發展學生的觀察生活、辨別方向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3)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喜愛大自然。

2.教學重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體會大自然的奧祕和情趣。

②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

3.教學難點:

向學生介紹四種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掌握自然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的精神,積極倡導合作方式。

二、說教法:

本課的教法我力爭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的教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創設情景,多方位、多視角地讓學生去認知、去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和知識點,積累語言,培養口語交際能力,拓寬視野。

三.說學法: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設計的學法是讀中悟,以朗讀為突破口,這體現了課標的要求。教學生圖文結合,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結合,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的學習方法。以導讀、問讀的形式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讀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品讀、美讀。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探索,並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合作學習,解決疑難,培養學生初步的質疑和探索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根據二年級國小生活潑好動,直觀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我出示一幅野外的風景圖片,上面只有孤零零的一個小朋友,然後問學生:“這是一張怎樣的臉?”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習詞語“慌張”並做到理解。同時通過故事情節過渡,適時板書 “天然的指南針”,告訴生是“天然的`指南針”幫助男孩走出森林,引起學生對“天然的指南針指什麼?”這一個可以概括全文內容的主導性問題的思考,接著順勢匯入課文。

(2)解決生詞,整體感知

學生已經將文讀過很多遍,有的甚至已經提前背過。但是,考慮到個別同學的自學能力,我還是將一些生詞出示出來,讓學生熟練識記。接著找出文中四種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印象後,這樣,對於課文的大概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印象,培養學生的自學和歸納能力。

(3)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通過問題“你認為文中的男孩有可能是藉著什麼指南針的指引走出了森林?”為線索,

帶領學生學習“太陽”“大樹”兩小節。學生是學習的主角,老師只是引導者。由於另外兩種指南針的結構都與第二小節相似,所以我採取先扶後放的教學方法。通過朗讀感知這兩小節,引導學生結合圖畫交流讀懂的內容和不不懂的疑問。主要解決“忠實的嚮導”指什麼?太陽為什麼就是忠實地嚮導?以及大樹為什麼長成南稠北稀的樣子?這些對二年級學生有一定困難的問題。

考慮到孩子們對小組學習的方法把握不好,我出示了小組學習的方法幫助,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另外兩小節,主要學習思路是先讀、再交流讀懂的,然後討論疑問。這樣的自主學習,是為了讓學生在學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學會與別人合作交流。

“積雪怎麼辨別方向”是全文的難點。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我沒有在開始就直接帶領學生用摺疊的書方法演示,而是通過讓學生在大螢幕上的填空的形式,當學生對答案產生分歧的時候,讓他們真正發現問題所在,從而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找出辦法證明自己的觀點。

(4)縱觀全文、 瞭解結構

詩歌的寫作是很明顯的總分總關係,通過單獨朗讀首尾兩小節,讓學生髮現 兩小節寫作上的特點,初步感知這種常見的寫作結構,為學生的背誦提供了幫助,也為他今後感知作品、親自寫作初步打下基礎。

(5)拓展延伸、激發探究

天然的指南針很多很多,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激發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開動腦筋思考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還有沒有其他方法找到出路。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20章《資料的分析》中,第一節的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資料統計中基本統計量,是一堂概念性較強的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資料,作出決策的基礎。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直接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知識目標:理解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含義,掌握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明確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在資料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會計算一組資料的平均數,培養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滲透誠實、上進道德觀念,培養吃苦創新精神。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概念以及其計算和確定方法;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計算,加權平均數的理解和運算。

二、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的設計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平臺;概念教學中,主要以生活例項為背景,從具體的事實上抽象出三個統計量的概念,通過三個統計量的計算與確定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並鞏固概念;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以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以生動有趣的例項吸引與激勵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採用情境教學法。

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小組協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探究思考小組討論相互學習的學習方式而進行。

新課程理念強調經歷過程與獲取結論同樣重要,但我覺得有時過程比結論更有意義。我採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整個探究式學習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2.在學法指導上,本節課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學生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指導他們探究概念、交流合作,體驗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3.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通過直觀演示,切實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設計說明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本節設計時,我遵循以下原則:觀圖引入激發興趣,學習過程體現自主,知識構建循序漸進,思想方法有幾滲透。

四、教學過程的分析

本節課按以下四個流程展開

觀圖激趣,乘興匯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指導應用,加深鞏固綜合練習,發展思維。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約3分鐘)

引入採用觀圖片引入,通過這個引入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全面瞭解並分析資料的必要性。通過展示圖片,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二)合作交流,建構新知

在學生正興趣盎然時提出問題,怎樣求平均年齡,平均身高,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得出平均數得概念,進而組織學生討論出示的問題,看小明的演算法對不對,從而討論歸納出加權平均數的`概念。讓學生知道實際問題中光有算數平均數實不夠的,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求知的慾望,從而達到了教學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目的。

接著以所學知識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一個很貼近實際的應聘問題,第一問設計很簡單,用算術平均數易求,接著出示第二問,給每個數賦上權,讓學生探討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學生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這樣學生很容易對新知識加強了鞏固和提高。在學生求出答案後,教師給予點評,給予鼓勵,接著再進行變式訓練,此時讓學生獨立去完成,讓學生學會競爭。

在學生正異議餘尤未盡的時候,教師提出本堂知識小結,讓學生充分發揮見解,最後結束新課,佈置作業。整個課堂是井然的,學生的心情是愉悅的。

五、注重過程評價

1、注重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通過課堂中學生展示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交流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各種問題嘗試解答等活動,使教師從學生思維活動、有關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學生參與活動的程度等多層面地瞭解學生。

2、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地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地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地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發現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鼓勵。

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將空靈而又抽象的時間化為具體的物象,引發出傷時、惜時的深長感喟。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的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這篇文章很注意修辭,文中用長短一致,節奏整齊,對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顯示季節更替的詩意化景物;又用一組長短不一,節奏跳躍,口語色彩很濃的設問句,感嘆日子的飛逝無痕。整句與散句的結合,不但具有一種音樂的美感,而且顯得既典雅又樸實。

根據課文的型別特點及學生特點,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

2、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細緻描寫、多用比喻的方法,積累語言。

3、熟練的、入情入境的朗讀課文。

4、學習本課生字詞。

教法和學法

“教師為學服務的”,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主要採用:自主讀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師生、生生互動,創設實踐語言的場景,通過配樂朗讀,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通過練筆嘗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習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就是讀,讓學生人人蔘與到讀書中,讓學生在讀中理解,領悟,去品味積累,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

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以人為本,以學定教”,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在合作中交流。“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同時穿插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領悟、運用,重視學生的讀、說、寫,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教師成為引導者。

教學程式

一、開門見山釋題質疑

以孩子的一組成長照片來揭題,板題後,首先由學生簡要介紹朱自清,瞭解作者的大致情況,然後向學生髮問:“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瞭解學生學情,巧妙的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初讀讀通

在這一環節中,首先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討論,做到讀中知大意,理脈絡,讀通文章。

三、細讀讀懂

好文章要三讀,即“初讀讀通──細讀讀懂──品讀讀美”。放手讓學生去自主讀書,在“放”中讓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瑰麗,得到美的感受,情的薰陶。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因此,這一環節,圍繞“讀”展開,結合情景創設,學法選擇,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以讀為本,指導學生讀後悟情。

1、自由選擇學文方式細讀讀懂: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或邊讀邊思考,或不動筆墨不讀書,或感情朗讀,或默讀等方式細細研讀文章,悟出道理。

2、合作交流生生對話:在學生細細讀書的基礎上,“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心中有話要說,營造一方實踐的機會,讓學生一吐為快,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溝通,學會合作,學會學習。

3、自主彙報思維碰撞指導朗讀: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評價中學生去體會作者在時光面前的困惑、難過,無奈與最後在時光不復返中的覺醒。並注意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為美讀打好基礎。

四、品讀讀美

1、自由組合感情朗讀:讀中悟情後還應再讀,在讀中走個來回。“讀中悟,悟後讀”,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從而內化為學生的語言。

2、配樂朗讀: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採取自己喜歡的方式,或獨誦,或領讀,或齊讀,或表演等,把作者的感情與自己相融合,實現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交流。注重學生評價與教師的鼓勵性評價。

五、昇華體會

營造課堂上的'空白,讓學生靜靜的聆聽時間的飛逝,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悟,談出自己的感想,拉近時空的距離,激起學生強烈的內心體驗,要珍惜時間。

六、拓寬延伸練筆嘗試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感嘆時間的流逝,積澱了不少的名言、警句、詩詞,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把自己蒐集到的關於時間的文章、格言、警句、詩詞讀給大家聽,講給大家聽,說出自己的感受。

通過交流討論,學生對時間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覺,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詩歌、散文等),寫出自己最想說的話,厚集薄發,實現學語文向用語文的過渡。

七、作業

1、教師推薦《朱自清散文選》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學生認真去讀。

2、繼續蒐集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寫出自己的體會,組織一次演講。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冰花》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中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共有三個自然段,語言優美,生動地描繪了冰花千姿百態和晶亮潔白,本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朗讀,以讀促學,使學生認識體會冰花的美麗多姿、晶瑩透亮、潔白無暇,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說學情

剛剛入學的孩子,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語言積累和生活經驗都比較少,對生動形象直觀的事物感興趣,。課文寫的是北國特有的景緻——冰花,對於生長在北方的的小朋友來說,冬天隨處可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學會本課6個生字,9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②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認識冰花的一些基本特徵。

③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通過聯絡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的意思,並培養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與價值目標

①通過理解與朗讀去感受“冰花”的優美姿態,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②通過學習課文,喚起學生了解大自然的願望。

四、說教學重、難點

品讀課文,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感受冰花的美。

五、說設計理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充分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活體驗,加強語文同其他學科的融合及課內外知識的緊密結合。

六、說教法、學法

(1)指導觀察法

(2)多媒體演示法

(3)朗讀積累,說話遷移。

課標中指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書上,引導學生在感情朗讀中對文章中的好詞好句進行記憶,進行積累,然後再啟發發揮想像力,照著書上的樣子說一說“冰花還像什麼?”練習說話,培養學生的語言模仿能力各表達能力

七、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學生交流的興趣

1.經過課前談話,已經基本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學生的回答中相機板書“花”,引導學生轉換話題,繼續談話,聊聊見過的各種花的形狀,及自己最喜歡的花。

2.補充板書“冰”字,繼續談話:見過冰花嗎?哪兒見過?

讓學生談談對冰花的認識。

3.引入課文:有一位和你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在一個冬天的早晨也發現了冰花,你們想知道他是怎樣發現的嗎?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因此,上課伊始,我便創設了學生喜愛的談話情境,激發學生交流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善於及時地從學生的談話中捕捉自己需要的資訊,不露痕跡地轉換話題。這樣的設計由於遵循了“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學生樂意參與,較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二)、初讀課文,激發學生識字、讀文的興趣

1.聽錄音,邊聽邊標好小節。

2.激發興趣,指導讀文:你能像錄音機裡的阿姨那樣讀嗎?碰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告訴學生讀文的方法(不認識的`字做上記號,把拼音多讀幾遍)

3.交流:

(1)哪些字你是通過拼拼音學會讀的?

(2)生字會讀嗎?組詞。

(3)檢查讀文情況。指導學生讀準確。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注意了識字方法的滲透,並注意了反饋評價,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拼音識字的妙處,樂於用拼音識字。同時在教學生字的時候,不僅關注它的讀音,而且更讓學生在運用中學習,力求識用結合。

(三)、朗讀想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的興趣

1.學習第一小節

(1)剛才有好些同學願意讀第一節的,你願意告訴大家為什麼喜歡第一節嗎?

(2)交流,理解“一朵朵、晶亮”,並指導讀好第一小節。

2.學習第二小節

(1)最喜歡第二節的同學站起來,齊讀第二小節,指導讀好“驚奇地喊”的語氣。

(2)交流:為什麼喜歡這一小節?

(3)當學生說出喜歡冰花的形狀或樣子時,讓學生找找有哪些形狀並板書:寬大的葉子柔嫩的小草豐滿的牡丹

(4)看著這些冰花,你們想說些什麼?指導讀好“啊,真漂亮!”並把這兩句話連起來讀好。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特別重視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它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上面的設計,正是從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由學生自己喜歡的原因出發,在讀中理解詞語,在讀中積累詞語和句子,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並受到莢的薰陶。

3.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做做說說,發展學生語言。

(1)你覺得冰花可能還會像什麼?你們想做一做嗎?讓學生拿出紙、剪刀剪自己想到的形狀,剪好後貼在窗玻璃上。

(2)交流各自做的形狀,教師小結。

(3)運用語言,內化語言。用“啊,真漂亮!它像寬大的樹葉,像柔嫩的小草,像豐滿的牡丹,像,像,像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潔白。”說說這些漂亮的冰花。可自己說,也可幾個人一起說。

(4)指名說,及時評價。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想象,運用文中的語言說說自己的創意,內化課文的語言。

(四)、反饋評價,拓展延伸,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熱情

1.讓學生回去每天早上起來都觀察一下自家窗戶,哪天看到了冰花就告訴老師,看看有你想到的那種嗎?還看到了哪些?及時記錄下來。

2.讓學生評價自己今天的表現。

[設計意圖]:語文課堂應體現開放性,應注意與自然學科等的綜合。這樣的設計就不僅僅侷限在課堂,而是有機地拓展到了課外,有效地保護了學生的熱情。另外,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使學生對自己的表現心中有數,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五)、學寫生字,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1.出示今天所學到的生字:見、他、它、豐。讀一讀。

2.在書上描紅。

3.交流書寫筆畫,在田字格本上書寫,注意寫字的正確姿勢。

[設計意圖]:要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和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這必須在每一節語文課中持久地注意提醒、糾正,才會逐漸養成習慣。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石榴》是國小語文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全文以季節的變化為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這一成熟過程,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我”的家鄉有馳名中外的石榴園;第二自然段寫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的景象,重點寫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態;第三自然段寫在秋天石榴成熟的過程,重點寫了石榴熟透後的形態;第四自然段寫石榴子兒的形狀與味道,表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本課文筆優美,語言生動形象,記述條理清楚,適合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學習。本文在描寫石榴花與石榴果時,運用了比喻與擬人的修辭手法,是學生學習語言和習作的範例。

結合本單元寫景狀物文章描寫的教學要求以及本課語言特色,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

2、通過識字教學,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兩條綠線內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

3、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學會運用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寫作方法,品嚐一種水果仿寫一段話。

4、閱讀感悟,瞭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及特點,使學生對石榴產生喜愛之情,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悟美,體驗美。

結合新課標的要求以及本文的寫作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重點是:在反覆的朗讀中,感受領悟瞭解石榴的成長過程和特點。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讀懂本文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體會寫作方法,仿寫一種水果,也是本文教學中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統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學中,我將運用朗讀感悟法、圖文結合、觀察體驗法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課堂上,我始終樹立把讀、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不同要求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悟。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根據文字的寫作方法仿寫一種水果,我將在課堂上直觀呈現橘子或蘋果這一水果,通過觀察、品嚐等實際的操作體驗,真正瞭解果實的特點,達到仿寫的`目的。學法上我始終堅持“把課堂還給學生”這一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如交流感受石榴的美,觀察石榴子兒的形狀、顏色。)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評價,使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本課我安排了2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引文析疑,直奔中心。旨在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可讓學生藉助工具書自學生字,讀通課文。第二課時,我將和學生一起走進文字,品詞析句,通過各個環節突破本課的難點。下面說說我第二課時的教學預設。本課我安排了三大環節:漫談“石榴”,激趣匯入;探究表演,感悟文字;總結昇華,拓展延伸。對於本課環節的實施,我做了如下安排:

(一)漫談“石榴”,激趣匯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喚起學生對教材的親切感,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設計了猜謎語,“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猜個謎語:一張臉兒圓鼓鼓,掛在枝頭紅撲撲,天生樂觀笑破肚,漏出顆顆瑪瑙珠。知道是什麼嗎?”“你能用上節課學到的詞語或短語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位新朋友嗎?”“今天,我們一起去山東省南部的棗莊,去看看那裡馳名中外的石榴園,大家高興嗎?”簡單的匯入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感,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便於更好地學習下文。

(二)自主協作,讀中感悟

結合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課文重點寫了花和果。接著,我請學生深情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提出要求:結合圖片,做到邊讀邊想像。想象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的畫面,並說一說你從哪裡感受到了美?這一環節我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抓住詞語“鬱鬱蔥蔥”這一詞感受葉的茂密和綠,抓住“火紅”“越開越密”“越開越盛”“掛滿”等詞感悟石榴花的色彩豔麗和數量之多。待到學生理解後再將這些詞放入句中朗讀,可以由學生示範讀,同學評價,再齊讀,讀出石榴花的美。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引導學生俾善於讀,則其功至偉。”所以這一環節的朗讀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這樣過渡:石榴花美,石榴果就更有意思了,作者是如何繪聲繪色地描寫石榴成熟過程的呢?默讀課文第三小節,找一找哪一句話寫出了石榴成熟的過程?(做記號)從“先……逐漸……最後……”這一順序變化的詞引導學生知道寫作時要有條有理。這一小節在寫石榴成熟後的形狀時,作者把一個個石榴比作是一個個可愛的“石榴娃娃”,他們“急切地扒開綠黃色的葉子向外張望,向人們報告成熟的喜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文章語言的優美、風趣,誘發學生豐富的想象,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在位上做做動作,說一說,然後同桌互相表演一下,學生情趣高漲。之後,讓幾位同學到臺前當石榴娃娃,一名同學讀書上的句子,其餘學生配合表演,此時教師可以相機指導,如對“張望”一詞的表演,讓孩子們知道“張望”不僅要朝不同的方向看,還要朝遠處看,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表演一定會很到位。優美的語言內化為肢體語言我相信更能讓學生表演出石榴娃娃的活潑可愛,品讀到擬人手法的好處。當學生情趣高漲時再讓學生朗讀,便會有水到渠成的效果。第四自然的教學,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瑪瑙般的仔兒一顆顆緊偎在一起,紅白相間、晶瑩透亮”“酸溜溜、甜津津”。在課堂上我利用課件直接讓學生觀察,品嚐,並說說自己的感受,結合自己的感受讀好句子,讀好段落。將自身的真實感受和直接體驗融入語言文字,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讀得趣味橫生,有滋有味。

(三)總結昇華,拓展延伸

學到這大部分學生都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再加以生動總結便於學生加深印象。我準備這樣總結:(指板書)你看作者正是按照春、夏、秋這一系列的季節變化來寫石榴的成熟過程和特點的,這樣寫得多生動啊。我們在今後描寫一樣事物的時候也要學著抓物事物的特點來寫,做到有條有理。

四、說板書

好的板書猶如一份微型教案,我設計的板書是這樣的:

16石榴

春·抽枝長葉

夏·開·花·紅·密·盛

秋·結果·先……逐漸……最後·有條有理

此板書簡明扼要地向學生傳達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組第二篇精讀課文,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然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最後寫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

這篇課文語言嚴謹,層次清楚且邏輯性強。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程理念,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無論、試驗、紙袋、證實、飛散、幾乎、大概、減少”等詞語。

2、學習默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體會課文介紹實驗過程的方法。感受語言運用的準確,並能積累語言。

3、學習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根據以上的教材分析,我認為通過悟讀課文,體會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難點

二、教法學法

基於本課文字的特點,我選用“對話教學法”為本課的主導教學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時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本課教學,我以提問、討論等對話形式雙向或多向溝通訊息,交流思想;如本文開頭,將“聽說”兩個字去掉行嗎,在討論交流中發展學生對感受科學求實作風。此外,我還運用讀中感悟法和多元資訊教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法。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瞭解怎樣做試驗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讀、思、劃、議,通過自主學習和相互間的合作交流,明白科學試驗的嚴謹態度。

三、教學過程

為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計劃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詞,理清文脈。第二課時:深入研讀課文,體悟法布林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共分四個板塊:

一、複習詞語走進試驗

二、瞭解試驗結果激發探究慾望

三、細讀試驗過程體會嚴謹作風

四、回讀拓展

(一)、複習詞語,走進試驗

1、課伊始,我首先聽寫詞語,要求正確、工整。

無論試驗紙袋證實大概減少阻力推測包括確確實實準確無誤沿途超常

2、聽寫結束之後請自己修改。

3、引導學生能夠運用以上詞語回顧課文內容。

過渡:此時此刻你們是不是很想探個究竟,到底這是個怎樣的試驗呢?一起到法布林的花園去看看吧。

【回顧這一環節我選用聽寫詞語,讓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式,既讓學生對文字由一個整體的回顧,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同時訓練了詞語的運用,無疑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訓練的程度。】

(二)瞭解試驗結果激發探究慾望

1、接著教師引讀第一自然段: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我想做個試驗。

這裡我緊緊抓住“聽說”一詞研讀句子:

引讀後,我故意漏讀“聽說”一詞,當學生髮現後,我問:為什麼法布林一定要寫上“聽說”這個詞呢?討論中引導學生明白:是聽說的,就不一定是真實可靠的,法布林一定要親自試驗一下來驗證所聽說的,這說明他做科學研究不輕信盲從,非要探個究竟不可。

2、試驗的.結果是怎樣的呢?默讀第五自然段,劃出相關語句。交流試驗結果:這樣,二十隻蜜蜂中,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儘管它們逆風而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這裡我抓住“準備無誤”“確確實實”研讀句子。“無誤”是指什麼?(預計學生會說:逆風沒有迷失方向,陌生景物沒有偏離方向)。還可以換個詞嗎?(預計有:萬無一失不失毫釐不差毫髮)引導用確確實實的語氣朗讀。【這裡,我將試驗結果首先呈現,蜜蜂確確實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那麼,試驗到底是怎麼做的呢?是不是具有科學性呢?一系列的問題將在學生腦海中形成,這樣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的慾望,同時這裡也是朗讀訓練點,將詞語的理解溶入了個性化的朗讀體驗之中。】

(三)細讀試驗過程體會嚴謹作風

這一板塊的教學,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在第二自然段的文字中,作者詳細地記錄了做試驗的過程,而且每個步驟都具有代表性,可謂是缺一不可,這正是體現了作者科學的研究態度;同時這一段中,作者還將自己的推理過程融入了細緻的觀察中,這在語文學科中較少見到,我主要分為兩個小板塊進行教學:1理清實驗過程2明白推測依據

第一板塊:理清實驗過程

1、請同學們自由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邊讀邊劃出試驗的過程可以分為哪幾步?想想從他做試驗的過程中,又能感受到他是怎樣對待科學研究的?

2、試驗的過程是怎樣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捉蜜蜂—做記號—叫女兒等—走兩裡多路—放蜜蜂。引導學生用“先……再……接著……然後……最後……”理清試驗脈絡。

3、你能從試驗中感受到什麼?學生交流感受,教師相機點撥,並指導讀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中明白法布林捉自家花園的蜜蜂的用意:是為了便於觀察。

(2)做上記號,是為了方便與其他蜜蜂區分開來,試驗的真實性。

(3)叫小女兒等在蜂窩旁,是為了掌握蜜蜂飛回來的時間。

(4)捉二十隻蜜蜂是為了比較分析,得出比較準確的結論。

(5)走兩裡多路,使試驗結果有說服力。

4、再次默讀第二自然段,思考:去掉其中的一步行嗎?為什麼?再將你的思考結果在組內進行交流。交流中明白,如去掉做白色的記號的這步,就體現不出試驗的真實性。

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的小組討論與全班交流可以讓學生在生與生、師與生的合作學習與交流中,逐步體會作者嚴謹的科學作風。

5、讀到這裡你想說什麼或你想對法布林說些什麼?

學生通過上一環節的學習,心中的情感早已溢滿於胸,噴薄欲出了。此環節可以給學生提供很好地表達自己個性化閱讀體驗的機會。更讓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得到一次昇華。

第二板塊:明白推測依據

我是這樣過渡的:法布林不僅有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他還認真觀察,用心思考。

1、請再次默讀課文2—3段,想一想法布林放出蜜蜂后做了什麼?為什麼推測蜜蜂可能回不到家了呢?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討論。(交流中明白,法布林放出蜜蜂后還觀察蜜蜂的活動狀態,同時積極動腦思考,蜜蜂這樣活動的原因。;交流中還要抓住“幾乎、大概”體會用詞準確性。)

2、為什麼“我”這樣推測呢?交流中明白,我之所以這樣推測有兩個原因。1蜜蜂向四面飛散2飛得很低,看不到遙遠的家。從中你有什麼體會?教師相機將學生的語言歸納總結:科學講究嚴謹的態度和求實的作風,凡事要有根有據,此外還需要有用心思考的探究品質。

3、回放試驗結果。這樣,二十隻蜜蜂中,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指名讀齊讀

(四)回讀課文拓展延伸

1、出示第一段,同學們,讀到這裡,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還是聽說的嗎?那麼法布林可以肯定地說(生接讀: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此時他的心情多麼地激動,他興奮地對人們說,生再讀

2、學習最後一段。

除此之外,法布林還得出了什麼結論。學生齊讀最後一段,師帶領學生小結在這個結論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認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無法解釋的是——辨認方向的本能。)這個結論讓你想到些什麼?鼓勵學生多元思考,比如:什麼是本能,資料袋裡說的蜜蜂會跳舞,它們就是這樣認路的嗎?怎樣才能尋找到真正的原因?【《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指出:“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緊扣末尾這一結論,引導學生質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學生去主動地發現、自主地探究。】

3、拓展教師講述奧地利生物學家費裡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學們對蜜蜂的知識感興趣,可以去查查資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資料的適時補充,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距離孩子年代久遠的事實,從而更好地感悟法布林求實嚴謹的科學作風。

作業佈置:

(1)把文中你喜歡的詞語、句子抄下來。

(2)課外閱讀:《昆蟲記》《木木的昆蟲日記》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引領學生充分接觸語言,積累語言,體悟語言,進而運用語言。

四、板書設計

蜜蜂

試驗捉蜜蜂—做記號—叫女兒等—走兩裡多路—放蜜蜂

本能準確無誤?

【抓住試驗這一關鍵詞,展現課文脈絡,揭示課文主旨,“本能”後面加一問號,更激發了探究的興趣。】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白楊》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回內地接將要上國小的兩個孩子,在返疆的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戈壁灘上的白楊,以樹喻人,歌頌了紮根西部的建設者博大的胸懷和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本篇課文,一是引發學生對獻身於西部的設定裝備部署者的崇拜之情,學習他們的無私奉獻精力。二是培養學生認真閱讀、思索課文內容,明白寄義深刻的句子,形本錢身看法的本領,並能把自己的見教學出來。因此,我制定了以下幾個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4個生字,準確讀寫“沙漠、清楚、高峻挺秀、先容、新疆”等詞語。

2、有情感地朗讀課文,背誦從“爸爸的微笑消散了”到課文結束。

3、開端培養學生準確的人生觀和代價觀以及獻身故國設定裝備部署的高貴抱負。

4、明白寄義深刻的句子,能在明白的底子上說出自己的看法。

課文重點、難點,是要相識白楊有哪些特點,領會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什麼樣的心,意會作者借物喻人的表達要領。

二、說教法

本文接納了借物喻人的寫法,表達蘊藉,意義深刻。在課文裡作者抓住了人物的樣子容貌形狀變革描寫和人物對話描寫,突出了人物的差別本性特點。在教學中重要通過朗讀資助明白,並得本地聯合課文內容設計幻燈投影、放錄影等要領資助學生從視覺上感知明白。

在引導朗讀時,可分腳色朗讀,唸書時要把人物的生理運動展現出來,如爸爸的樣子容貌形狀變革;兩個孩子的對話要讀出靈活和稚氣來,要細緻哥哥和妹妹的差別本性特點;爸爸說的那段話,由於是對孩子說的,嚴峻中又不失密切和諄諄教導。本文的教學以讀為主,通過朗讀一明白一朗讀,並聯合多媒體等要領教學本課。而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本領,課堂上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題目,頒發自己的看法,我做得當的提示或點評,讓學生當學習的主體,老師則起主導作用。

三、說學法

由於教是為學辦事的,教的目標是為了不教,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為了讓學生能自己從閱讀中提出題目和看法,為了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表達自己看法的慾望,我偏重引導學生運用朗讀、直觀、自己提題目,大家配合研究等要領來讀懂課文,領會西部設定裝備部署者的博大胸襟。

四、說教學程式

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與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的安排教學程式卻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根據課文內容可以把課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講列車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駛,車窗外不時閃過白楊的身影。第二部分從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講爸爸介紹白楊樹的特點。第三部分從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講爸爸借白楊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後一個自然段,講爸爸希望孩子們像小白楊一樣在邊疆茁壯成長,成為祖國有用之材。課文重點是二、三、四段,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體會中心思想,培養自我學習能力,我設計兩課時授完本課。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初步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並學習第一部分內容,瞭解大戈壁惡劣的自然環境。第二課時重點精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在不停的設疑、釋疑中,瞭解白楊的特點以及爸爸表白了什麼樣的心,從而激發學生對西部工作者無私奉獻精神的崇敬之情,培養學生從小要樹立個人要服從祖國需要的人生觀、價值觀。現在我單講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式。

(一)複習新詞:匯入新課,直奔重點。

一上課我將投影出以下詞語:“戈壁、界限、介紹、新疆、渾黃一體、高大挺秀”,然後提問哪個詞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渾黃一體)此時在螢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車窗外閃過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楊樹,並配上兄妹倆的爭論錄音。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疑。

學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二至四部分的內容,琢磨出該用怎樣的語氣讀,接著分角色朗讀。讀完後,讓學生談談他們從朗讀中知道些什麼,不理解的是什麼?我再把他們有價值的問題歸納出來,估計有:

①白楊有什麼特點?

②爸爸和白楊有什麼相似之處,爸爸借白楊表白什麼樣的心?

③孩子們知道些什麼,不知道些什麼?

④爸爸沉思些什麼,為什麼最後嘴角會露出微笑?

(三)討論、釋疑。

釋疑的過程是學生深入學習的過程。通過反覆朗讀,學生大至可以明白每部分內容大概講的是什麼,接著我重點組織引導他們逐步釋疑,深入地學習課文,體會西部工作者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

(1)我重點讓學生朗讀爸爸向孩子介紹白楊的話,提示:讀時要體現爸爸嚴肅中不失親切和語重心長的語氣。然後請他們討論爸爸的三句話說出了白楊的什麼特點,根據他們的回答,板書:高大直立、生命力強、堅強不屈。接著螢幕展示出白楊與風沙、雨雪搏鬥的情景,觸景生情,老師引導全班齊讀這些話,讀出對白楊的讚美之情。

(2)學生了解了白楊的特點,由樹及人,逐步加深,讓他們自學第15至17小節,比較一下白楊和爸爸有什麼共同之處。

完成練習:

①白楊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爸爸在邊疆不管遇到,還是,他總是那麼也。

②大戈壁需要白楊樹,白楊樹就在這裡紮根。

邊疆需要,就在這裡紮根。

完成訓練後,我再讓學生回首課文,思索:孩子們知道些什麼,不知道些什麼,爸爸想讓他們知道什麼?憑據學生答覆,老師相機板書:紮根邊疆、設定裝備部署邊疆,並點評:爸爸稱讚白楊樹,現實也是在稱讚千千萬萬像白楊一樣紮根邊疆,設定裝備部署邊疆的事情者。

(3)學生意會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寫法,就不難懂的最後節中,明白楊是指爸爸,小白楊是指孩子們。然後重點討論,課文中爸爸兩次覃思,思些什麼,末了為什麼會暴露微笑?

學生明確了爸爸是由於信賴孩子們在父輩的影響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楊一樣在邊疆茁壯發展,成為故國有效之材而感觸欣慰,發出心底的微笑。這時我蜜意地轉述在邊疆設定裝備部署者中傳播的一句話:“獻了芳華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兒孫”提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力?板書(無私奉獻)。

(四)總結課文,引發情緒,教育學生。

同硯們,在茫茫的大沙漠隨處留下白楊高峻挺秀,剛強不平的身影,使人為之憾動,而在這惡劣的情況中那千萬萬萬的邊疆設定裝備部署者,為了轉變邊疆的落伍面目,他們紮根邊疆,設定裝備部署邊疆,奉獻自己的光和熱,更使人敬佩。在那邊的兩棵“小白楊”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下,肯定會茁壯發展。老師也信賴,這兒的幾十棵“小白楊”也會茁壯發展,成為有效之材,到故國必要他的地方去,設定裝備部署故國。

在《小白楊》的歌聲中,結束本課教學。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一)設計意圖美術活動是幼兒園藝術教育的手段之一。經過美術活動能夠培養幼兒的美術興趣,使幼兒初步具有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本事。我研究到小班幼兒年齡小的問題,它們對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喜歡觀察,喜歡動手學著做。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他們墊背的毛巾很感興趣,同時也對毛巾上的花紋和圖案充滿著好奇,幼兒有異常喜歡在學中玩,玩中學,為此,我設計了“大毛巾”這一裝飾活動。(二)、活動資料在幼兒教育實踐中,很多藝術教育的資料是來源於生活,活動資料的選擇是以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實際需要為基礎,本活動貼近生活,取材來源於生活,是幼兒所熟悉的,易於理解的。能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充分表現自我的情感和體驗,並運用所學的技能技巧,自由自在地把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對毛巾的感知表此刻自我裝飾的作品中,有利於藝術目標的實現

(三)、活動目標《綱要》對於藝術教育目標的要求是:能大膽地表現自我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我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根據這一要求,我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及教材本身的特點,我為本活動制定了三個目標:

1、初步感受線條畫中的線條組合產生的藝術美,萌發用線條裝飾毛巾畫的興趣。

2、掌握基本的繪畫技能,畫線條,學習用線條在長方形的四邊對稱裝飾毛巾;初步感受對

3、在畫毛巾和送毛巾活動中,學會與小朋友友好相處。

(四)、活動重點與難點本次活動的重點與難點:用線條在長方形的四邊對稱裝飾毛巾。

(五)、活動準備

1、環境準備:用大班幼兒的線條畫、不一樣圖案的毛巾布置欣賞角;

2、知識準備:為了讓幼兒更生動、簡練的勾畫出各種線條,事先豐富幼兒的有關知識。帶幼兒欣賞線條畫,讓幼兒想想怎樣的線條組合與顏色搭配會美。觀察瞭解自我周圍有些什麼好看的毛巾,他們的花紋是怎樣的,初步學會找對稱點。

3、物質準備:根據資料及目標的需要,為了讓幼兒裝飾出更漂亮的毛巾,我為此活動準備了以下材料:範例、畫有毛巾形狀的白紙、紋樣範例、水彩筆等。

二、說教法學法教要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為了到達預定的教學效果及研究幼兒的年齡特徵,本活動運用了示範與範例法、觀察分析法、操作法來幫忙幼兒建立起各種學習資料之間的聯絡,加深他們對對稱的認識和理解,並大膽設計出自我喜歡的毛巾。

1、示範與範例法:教師直接操作給孩子看,學習一些關鍵的技能,如:怎樣畫對稱的線條,色彩的搭配等。出示範例是為了豐富孩子的創作資料,擴大孩子的視野,以到達逐步提高的審美本事。

2、觀察分析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經過各種感官感知毛巾的對稱、色彩搭配等,思考各種觀察過的圖案,進行比較,從而積累內在圖式,深化表象。觀察毛巾,並分析毛巾的特點,激發幼兒的設計及表現慾望。

3、操作法:幼兒動手操作裝飾毛巾,操作法對幼兒學習美術具有決定性意義,因而操作是本活動的主要環節。布盧姆提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每個幼兒都能到達高水平的學習。所以,在操作中,我想盡量讓幼兒有充足的時間來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時間裡積累經驗,以獲得裝飾技能。

三、活動程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出示各種不一樣圖案的毛巾,引發幼兒的興趣;其次是出示範例,再次是欣賞範例,幼兒觀察,教師講解示範;之後讓幼兒操作,自由發揮,把自我的想法表現出來;最終在欣賞作品中,交流、分享裝飾的樂趣。

下頭對每一個環節做一個具體說明:出示實物毛巾,引發幼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出示漂亮的毛巾是為了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並向幼兒提問:“小朋友們想不想也有這樣一條漂亮的毛巾”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欣賞範例,幼兒觀察,教師講解示範

1、幼兒欣賞範例:經過欣賞範例能夠讓幼兒直觀的理解線條的對稱,也讓幼兒在欣賞不一樣範例的基礎上感受色彩搭配的效果,為下頭的裝飾活動墊下基礎。教師師範講解:教師示範講解的方法,直觀且易於幼兒理解和掌握。研究到小班幼兒第一次接觸畫線條,所以我才採取示範的方法,讓幼兒對整個裝飾有個整體的瞭解,進一步為裝飾做好準備。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在幼兒操作時,指導幼兒發揮想象,並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做是為了樹立幼兒的信心和發揮想象。在活動中,引導幼兒注意顏色的搭配。這時,應當啟發幼兒思考,怎樣才能把毛巾裝飾得更漂亮,這樣能夠讓幼兒在探索中獲得知識和技能。教師還應進行個別指導,讓幼兒在不一樣水平上得到發展。提醒幼兒在裝飾時講究衛生,堅持桌面乾淨。這個環節的大部分時間放在幼兒的自由想象和創作中,讓幼兒經過多種形式表現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在實踐中促進手指的靈活性,也增強幼兒對美術的興趣。可是由於小班幼兒自制力差,所以在活動中要提醒其講究衛生,實現各領域互相滲透的精神。

3、欣賞作品,分享樂趣,互贈毛巾讓幼兒欣賞同伴的作品,能夠使他們體驗到創作和與同伴一起欣賞作品的樂趣,以到達放鬆情緒的目的。

4、活動在互贈毛巾中結束。在簡便自在的情景下結束活動

效果預測:整個活動我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在活動設計中,我既給予孩子技法上的幫忙,又給予孩子充分的創造空間。活動中我始終作為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兒的創造,肯定、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和表達方式,讓幼兒在異常寬鬆、開放、愉悅的環境中感受美、表現美。根據對本次活動教法與學法的選擇與教學程式的設計,估計活動的重難點將會得到突破。可是由於孩子存在個體差異,所以,我在活動中還將根據孩子的基礎和本事水平,給予相應的指導,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一)教材來源、分析

《出殼了》選自人教版國小美術新課程標準二年級下冊第八課,本課教材除了從自然生命的規律發展出發,從容易理解理解的角度出發以外,也以孵化作為引子,根據生命構成的過程,延伸到創作的發生、發展、生成的過程,進而使學生能大膽聯想,創造出新穎的、表現獨特的作品來。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概括的造型表現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索生命的奧祕,啟發學生回憶與聯想小動物出殼時的情景。

2、技能目標:經過記憶和大膽的想象,用自我獨特構思的表現形式來感受生命的不屈和美麗。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關注生命。

(三)教學重點:用獨特的構思表現動物破殼而出的情景。

(四)教學難點:表現的自由性和不一樣種動物的特點,經過欣賞、鼓勵等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二、說教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學生,我主要採取“觀察——引導——啟發——創造”,以小雞出殼為線索,充分利用客觀條件,不斷採用欣賞,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經過觀察活動,懂得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關注生命,捕捉感人、美麗、生動的瞬間,表現自我的不一樣感受。

三、說學法

據教學大綱要求和教材資料的特點,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

(1)觀察嘗試表演的學習方法

(2)大膽、創造的造型表現力

四、說教學程式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一)故事匯入,瞭解生命是怎樣誕生的。

(二)在欣賞,感受小動物出殼時的情景。

(三)創新與表現

(四)欣賞與評價

下頭,我向各位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瞭解生命是怎樣誕生的。

每個寶寶都是媽媽經歷了十月懷胎,你們也是。在媽媽的肚子裡經歷了十個月,在出生那天,就用手腳蹬。是告訴媽媽,“我要出來了!”這天是你的生日也是媽媽受苦的一天。媽媽經歷著痛苦也享受著幸福,因為媽媽有了你這個可愛的孩子。動物也是一樣,他們有他們的方式來到這個世界。

雞蛋寶寶帶著媽媽的體溫來到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它在雞媽媽的精心孵化下,蛋寶寶的內部慢慢地發生了變化,慢慢地變成了一隻小雞,到了第21天的時候,小雞最終破殼而出了。

(二)在欣賞,感受小動物出殼時的情景。

之後,請同學們來做做小雞從殼裡出來的樣貌。(破殼——用嘴啄開殼啄開一圈——完全破殼——掙脫卵殼——用腳伸展——步入殼外世界。)

有的很新鮮、有的很自豪、有的很嬌氣躲在媽媽的身邊、有的很友好和其它小夥伴一起打鬧、而媽媽看到那麼多的孩子出世了,又是愛惜又是激動。

還有什麼動物是象小雞一樣從殼裡出來的'?如:恐龍、企鵝,雞,鴨、鳥類、鱷魚、蛇(教師課件展示各類的動物的形象)

它們一出生最想幹什麼?比如小海龜、企鵝等等。(播放課件)

我們共同欣賞小朋友的畫。(播放課件)

小組討論、交流。

小朋友們,我們不但觀察了小動物出殼的情形,還欣賞了小朋友的作品。下頭請同學們談一談你想畫什麼?(如:小雞和雞媽媽、小鴨剛出殼的情形、小海龜奔向大海的情形。)

(三)、創作與表現

與學生探究小動物出殼的表現方法:

(1)生命自然構成的連線圖。

(2)媽媽和出生的小動物、未出生的小動物的心境。

播放以出殼為題材的美術作品,同時播放音樂,讓孩子們在視覺和聽覺的共同影響下創作出新穎的、表現獨特的作品來。

(四)、欣賞與評價

教師收起幾個學生作品(好、中、差各一件)讓大家評一評。從以下幾方面來評:造形美、色彩美、裝飾美等三個方面來品評。優秀的作品及時給予表揚,不夢想的作品讓學生自我找出不足,然後讓學生自我修改,並加以鼓勵,提醒在以後的作業中要注意克服這些缺點,揚長避短。

最終教師總結談話,鼓勵同學們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關注生命,捕捉感人、美麗、生動的瞬間,表現自我的不一樣感受。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窮人》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被譽為文壇泰斗的列夫.托爾斯泰。課文講述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2.設計理念: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的內容並不深奧,學生容易讀懂。可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教學時既要注意引導學生抓住課文重點語段進行朗讀、品讀。還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表達的方法。

3.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2)練習續寫課文。

(3)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體會桑娜內心活動的變化,並深刻理解窮人夫婦善良、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將這三者之間的對話落到實處?對於高年級閱讀教學,感悟品味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課中,我準備抓住桑娜內心活動的變化這條情感線索,採用啟發質疑、以讀促悟、層層深入的方法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內涵。

三、說學法:

學法上,通過學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通過讀寫結合,讓學生與文字產生情感的溝通與共鳴,以達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們的朗讀上,從而讓學生得到情感的薰陶與提升。

四、說過程:

(一)、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首先,我讓學生回憶在腦海中對窮人的印象,意在讓學生對窮人產生同情之意,從而為接下來的學習課文埋下情的伏筆。之後,讓學生帶著問題:課文中的“窮人”指的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初讀課文,瞭解課文所描寫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時間不長,但學生卻與文字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絡。

(二)、緊扣“情眼”,激情碰撞

在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之後,我便大膽地從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進行了“家窮”與“品富”的對比學習。

首先,讓學生找到桑娜領養了兩個孩子後心情矛盾的語句,進行感情朗讀,初步感受其內心的糾結和不安。之後,由“為何忐忑不安”為線索進行探究,讓學生再次走進文字,通過桑娜(家的裝飾、吃穿、忙碌等)瞭解到正是由於她家的“窮之極”才會產生其內心的“情不安”。然後讓學生通過動容、動情的朗讀,進一步感受桑娜一家的淒涼境地,從而產生對桑娜一家油然而生同情之情。在這個基礎上,我話題一轉,丟擲“有人說這篇課文中的“窮人”桑娜和漁夫其實並不“窮”,其實他們很“富有”。你支援這種觀點嗎?”讓學生再次進入文字,合作探究,從桑娜的1、家中整潔、溫馨2、桑娜關心生病的女鄰居3、夫妻倆不顧生活艱難收養孤兒,特別是桑娜的心理活動和漁夫的表現,真切感受到桑娜和漁夫雖然貧窮,卻有一顆金子般的美好心靈。這樣的對比學習,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使他們的情感得到薰陶,思想得到了淨化。

(三)、真情交流,內化昇華

在學生與文字、與主人公進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觸之後,心裡必定會對其有深刻的看法。於是我便設計讓學生說說讀了本課之後的感觸,與主人公進行心靈的對話,談談讀了課文之後的啟發,讓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得到昇華,得到人文的啟迪。最後拓展部分續寫文章《桑娜收養西蒙的孩子後……》為題,讓學生開啟想象的翅膀,讓他們為窮人設計一個美好的結局,深化他們的情感、淨化他們的靈魂,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鍛鍊學生的文筆,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麻雀》出自19世紀俄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穎的構思,精練的語言文字,敘述了一隻老麻雀在龐大的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傷害的動人故事。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為救幼兒奮不顧身的果敢形象,熱情地歌頌了“愛”這一種強大的力量。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段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和課後練習,我制定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認10個生字,掌握所學新詞。

2、瞭解文章是怎樣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寫的。

3、讀懂課文內容,從老麻雀在獵狗面前奮不顧身保護小麻雀的動人故事中,懂得動物也有偉大的母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本課的學習重難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在學習本課時,我主要採用我校教師共同研製學習模式——“五步學習法”實施學習。學生則採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設計教案時,我結合“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先讓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結合課件圖片提出問題,將學生一步步帶入課文情景即“引”。在突破重點內容時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合作探究,採取“讀——找——議——讀”的方法,從文章中找答案,說體會,並通過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在反饋交流時,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仔細體會,深入理解即“導”、“論”。

三、說學習過程

(一)談話引入

“你見過麻雀嗎?”用開門見山的點題方式進入課堂學習,激發興趣,做到“引”之有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個環節,我提了兩個問題供學生思考,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探究學習,理解感悟

此環節我結合課件進行學習。因為小麻雀和獵狗的樣子神態較容易找到,所以我採取由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接下來用一系列扣人心絃的問題把學生引入到課文情景中來,為下一步的學習打基礎。

(四)精讀課文,理解感情

在本環節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從課文四、五兩自然段中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一邊讀一邊拿出筆來在你認為很重要的句子或詞語下面畫上記號,將你想到的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先由學生先充分地朗讀課文、自悟達到“導”的目的,再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討論,互幫互學得到“論”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在於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聯絡實際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收到“練”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非常感人,我個人覺得屠格涅夫先生對它的總結是最好的結束語。

說課稿 篇12

一、談教材

《林海》是第十一冊最後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大紹安嶺的原始森林,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文章文筆流暢,層次清楚,具體描寫與抒發感情相結合,展開聯想與抒發感情相結合,把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親切、舒服”感情為線,貫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對大興安嶺的感情在字裡行間表現得真實感人。讓讀者充分領略到了大安嶺的外在美與內在美。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針對文章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課文在單元中的安排,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瞭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受到美的教育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在描寫景物中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至六自然段。而讓學生了解大興安嶺,嶺、林、花的特點以及體會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是本課教學難點。

二、談教法

為完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同學真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於本文表達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應讓學生反覆誦讀,讀中悟情,讀中表情。同時抓住重點詞語的理解,圖文結合創設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課教學。

三、談學法

通過上一組和本組第一篇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瞭解,已具備了一定的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課可以引導學生應用“讀→思→議→讀”的學習方法,即“初步瞭解→深入思考→評議提高→誦讀昇華”。

四、談程式

本課可採用“五步自主教學模式”,即“匯入揭題→自學探索→交流點撥→檢測鞏固→深化訓練”。

(一)、匯入揭題

1、教師提問:以前學過《美麗的小興安嶺》,小興安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我國還有另一處森林寶庫──大興安嶺。

3、揭題:板書“林海”,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

4、從題中你知道了什麼?你覺得還應該知道了什麼?

(二)、組織第一次自學探索

出示自學要求

1、放課文錄音,學生聽,可跟默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同桌互相選讀課文。

3、思考:課文中幾次講到“親切、舒服”?作者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再按照“思考練習”中的提綱,給文章分段,列出提綱。

4、請學生主動到黑板上寫出他的分段意見。

(三)、交流點撥

1、指名讀生字及組詞,學生評議。

2、開火車讀課文,然後評議。

3、指名板書學生談談你是是怎樣分段的,為什麼這樣分。

4、學生評議分段情況。

5、小結

(四)、組織第二次的自學探索

出示自學要求

1、作者三次“親切、舒服”之感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2、“我”一走進原始森林有什麼感覺?這種感覺是怎樣產生的?

3、“嶺”、“林”、“花”各在什麼特點?作者怎樣寫出嶺、林、花的特點的?

4、為什麼到了林場,“我”這種親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如何理解大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五)、交流點撥

這部分主要有三環節:交流點撥、朗讀體會、質疑問難。

1、交流是檢驗學生自學成果的過程。在學生交流時如出現分歧與偏向時,教師及時點撥。

根據學生的交流,主要要了解嶺的'特點是多(形多、量多)、溫柔,林的特點是多、綠,花的特點是多、美。

2、朗讀體會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朗讀的形式可多樣:輕讀、個讀、賽讀等。要注意重點語句、重點段落的朗讀,使學生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感情得到昇華。

3、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性的體現。學生在交流、體會後提出有一定價值的疑難本身也是能力的反映。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可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解決措施,或課堂,或課外;或學生互解,或師生共解。

(六)、檢測鞏固

這是對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檢驗,教師設計的檢測鞏固題要以“目標”為中心,題型要新穎,形式多樣。可以“選讀你覺得最美的段落”,“用畫出嶺(林、花)的特點”等。

(七)、深化訓練

為讓學生的知識得到遷移,教師可設計深化訓練題。根據教學目標,本課要讓學生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在描寫景物中表達思想感想的方法,所以可以設計諸如“校園冬景”、“這裡的景色真美”、“風景這邊獨好”之類的訓練,讀寫結合,提高能力。

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陽光》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課文第一冊第四組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先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斕的圖象,它讓孩子明白了這一切都是陽光的功勞,讓孩子充分感受到陽光的美好與寶貴。課文通過一些寓於動態的詞語給我們展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課教材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⑴認識1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⑵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⑶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練習朗讀。

教學難點

理解“河面閃著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了”這句話。

4、教具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5、課時安排

整課計劃2課時完成,第1課時認識生字,,朗讀課文,嘗試背誦,指導書寫。第2課時鞏固完成課後練習。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四個原則”為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式。“一個特色”是培養學生自讀自悟;“遵循四個原則”是:

1、“三為主”的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

2、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啟發探討。

3、學習課文,教育學生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熱愛大自然。

4、課內外聯絡原則,讓學生課堂知識向課外閱讀、觀察、研究這一應用上延伸,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在目標上落實把學習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本課教法是啟發式、朗讀式教學法。學法是自主讀書,讀中感悟,小組合作學習。

三、說教學程式

1、謎語、課件匯入激發興趣

⑴導語:早晨的太陽升起來了,金燦燦的,太陽照亮了什麼?

⑵適時板書詞語:田野、禾苗、小樹、小河

⑶誰會讀這些字

⑷匯入新課,太陽和田野、禾苗、小樹、小河是怎樣的關係呢?通過學習這一課你一定會有所瞭解。由圖匯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以圖為載體認識了相應的詞語,分散就識字負擔,同時為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做了鋪墊。

2、自主讀書,讀中感悟

⑴同學自己讀通課文,認識生字。

採用自讀自認、小組合作學習、組詞遊戲等多種方式復現生字,進行趣味性的複習鞏固。

⑵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自然段讀一讀,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讓學生自由選讀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學生的讀必定是從自己的內心體驗和情感出發,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課前蒐集資料,深入去讀書,去思考感受學習的樂趣。

⑶教師根據學生彙報交流情況進行引導

①學生直觀感受陽光像金子的意思,用手指掛圖上的田野,想象,陽光還會照在什麼地方,這樣通過看圖、想象促進學生對語言理解和感悟更細膩具體

②交流讀書情況,師隨機指導感情朗讀,第二段前兩個句子,生讀後,再去掉句子中的“更”字讀一讀,體會書中句子怎麼讀。這樣以讀為主,讀中感悟,讀中傳情,提高語感能力。

③讀三、四段時做一做“拉開”、“跳進”、“捉”的動作,這樣更能理解感悟,更加形象。

3、感情朗讀,嘗試背誦

採用讓學生自由讀,加動作齊讀,嘗試背誦等方式,反覆朗讀和背誦,促進了學生語言的積累。

總之,本課結合圖畫識字,聯絡已有知識經驗來感悟語言,讀懂內容,體會感情,學會聯絡已有的經驗來學習語文。

標籤:說課稿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