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合集八篇

說課稿6.04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模板合集八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烏塔》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先寫初逢烏塔,是在羅馬的旅館裡,主要寫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後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裝,準備按計劃繼續遊覽;接著寫晚上回到旅館後“我”和烏塔的談話,主要寫了烏塔的這次旅遊的行程之長,安排之周,準備之久,以及獨立生活的意識;最後寫烏塔和“我”道別,繼續她未完的旅程。

教學目的':

1、認讀本課生字詞,理解不懂的詞語

2、通過閱讀課文,瞭解烏塔是如何獨自一人遊歐洲的。

3、訓練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要認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見解。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5、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6、使學生從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這件事中受到啟示:我們中國孩子也應該學會自立

重點、難點:

教學本課時應引導學生著重探討:年僅14歲的烏塔為什麼能獨自一人遊歐洲,你對此事有何看法和見解?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學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需教教學生會學。

為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教學中靈活運用自學法和討論法,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述能力、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他們不僅學懂了這篇課文,還使他們知道今後在學習這類文章時,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質,從中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設計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1、 同學們喜歡旅遊嗎?都到過什麼地方?是獨自旅遊的一位14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旅遊了歐洲,你們想不想了解她是怎樣旅遊的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22課(板書:烏塔)

2、 出示地圖,簡介歐洲

(二)、新授

1、 師匯入:年僅14歲的小姑娘烏塔居然去了那麼多國家,而且還是一個人去的,你認為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請同學們把書打22課,按自學要求學習課文。

(出示小黑板)你認為烏塔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①先自主學習 ②合作學習 ③集體交流 ④歸納板書

2、師過渡匯入:小烏塔真是不錯,連老師都很佩服她呢?課文中不僅寫了烏塔的經歷,也談到了中國孩子的生活,這句話 是 怎樣理解? (出示小黑板)

(1)、談一談你對“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這句話的理解。

3、指導學習寫作方法。

四、知識拓展

你對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有何看法和見解?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該不該一個人出去旅遊?)

五、質疑

六、總結

同學們、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需要獨立自主的人,我們從小培養自立的能力和習慣,自已會做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獨立生 活,自立自強,向烏塔學習,有主見而並不盲目,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膽大心細,熱情交往,有愛心,好學。我相信,將來你們一 定會成為祖國的驕傲!

七、作業

1、 本課到這裡即將結束,同學們一定有很多感想吧!回去之後把你的感想寫下來。

2、 向爸爸媽媽講書述這件事,和他們交流一下見解和看法

說課稿 篇2

本課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我們自己》單元的第五課時——《奇妙的指紋》。本單元是在觀察了植物,尋訪了小動物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體驗等方法,去了解自己的身體,使他們從整體上對人的構造有個大致的瞭解。而 “奇妙的指紋”則是對人體的區域性進行較深入地觀察,通過拓印指紋和對指紋的探究,讓學生知道每個手指的指紋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指紋也是不相同的,並瞭解指紋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在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本課教學選擇的是二年級學生,他們從未接觸過《科學》雖然對科學探究活動充滿了好奇與熱情,但他們不具備科學探究活動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技能。例如:觀察的方法、順序等,一切技能僅限於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的探究活動正如一句古話: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而這股東風就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品質。基於此種原因,在課堂教學中我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1.以學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激發學生好奇心

選取一年級的語文課文《雪地裡的小畫家》為匯入。當學生看到自己所熟悉的畫面,就感覺到自己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參與熱情瞬間迸發出來。這樣一來當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明確每一種小動物的腳掌都有各自的特點,就很自然的將注意力轉移到我們手掌上的指紋,好奇心趨使學生產生了對指紋進行深入研究的需要,為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2.以指紋卡範本展示,學習拓印指紋技巧

全課的教學圍繞“指紋”展開,因此獲取清晰的指紋十分關鍵。為了指導學生採集一套清晰的指紋,我做了如下設計:先出示一張製作精美的指紋卡,看似簡單的一張卡片,上面卻暗藏著許多資訊,它將左右兩隻手的10個指紋分上下兩排對應排列,方便學生進行比對,還有收藏意義。小小的指紋卡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一方面它的出現激發了學生學習活動的興趣,使孩子們眼前一亮,都迫不及待想製作一張屬於自己的指紋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它為學生自己製作指紋卡提供了一個雛形。然後再通過提問“怎樣才能做出這樣一張指紋卡?”充分徵集同學們的意見,從方法、步驟、技巧上給學生以提示,為後面的探究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充足的探究實踐材料是探究活動得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因為此前聽過相關的一些研討課,老師們往往提供給學生許多拓印指紋的器材,學生花費很多的時間進行拓印指紋,而拓印的指紋效果並不理想,給後面的活動造成負面影響。所以我處理此環節時格外注意材料的選擇。為了拓印清晰完整的指紋,我嘗試了所有能想到的拓印材料,如:印泥、印藍紙、透明膠……可這些都無法達到理想的清晰度,不是油墨過重就是雜紋太多。最終,在洗相館找到一種最為理想的材料——冷裱膜。它像貼紙一樣,明膠部分一撕就行,大大減少了反覆接觸的機會。

3.以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為途徑,學會科學探究方法

培養學生學會提問固然重要,而培養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研究問題,並且能夠用自己的方法進行研究就更為重要。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確定的研究問題和方案,自主探究,把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充分經歷了一次“提出問題,選擇問題、合作探究”的科學研究過程。學生的思維是極其跳躍的,關於指紋,他們提出許多感興趣的問題,例如:“每個人的指紋是一樣的嗎?有幾種指紋?指紋是怎樣形成的?指紋會發生變化嗎?”為了讓這有限的課堂40分鐘解決一些孩子們力所能及的問題,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這麼多問題,有哪些是一樣的?”“在這些問題當中,有哪些是既有研究價值又能在課堂上進行研究的?”,引導學生就此進行整理歸類,再引導學生對整理後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本堂課上有的學生就從眾多的問題中選擇了“指紋是一樣的嗎?”進行研究並通過觀察比較得出了每個手指的'指紋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指紋也是不相同的結論。學生在提出問題、整理篩選和確定問題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得到了培養。為了讓學生的研究活動更科學更規範。我在各小組確定本組研究問題後,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自己的研究方案,接著在小組彙報時,鼓勵“評議團”邊聽邊思考“這樣的研究方案可行嗎?你有什麼更好的建議?”使學生通過討論、評議後不斷修改本組的研究方案使其更加合理、完善。比如:有的組想研究指紋的樣子?起初只想到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10個指紋。此時,就有學生提出只觀察一個人的10個指紋很可能漏掉某種形狀的指紋沒有觀察到,應儘可能觀察更多人的指紋。聽了建議後,這組的同學就將觀察的範圍相應的擴大為觀察小組所有成員的10個指紋。學生的探究更具科學性了,探究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4.以耐人尋味的問題,培養學生課後探究的良好習慣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起點,是教師為學生開啟的第一道門。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展開更深層次的科學探究活動。因此,在本課的結尾部分還設計了課後探究的環節。回顧本課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把那些在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研究方法課後繼續探究,逐步養成課後探究的良好習慣。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 》是國小《體育與健康》第 部分運動實踐第 單元的內容,在課本 頁。依據的教材是 出版社於 年 月出版的經全國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 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體育與健康》

(二)教材分析

游泳運動既是我國重點發展的競技體育專案,也是人民喜聞樂見的群眾體育專案之一,每到夏季各地的游泳場館、江、河、湖、海等天然水域,彙集著數以千萬的游泳愛好者,他們不僅從游泳運動中享受到與大自然搏鬥的無窮樂趣,而且還使自己的身體在游泳鍛鍊中健康、強壯。國小生學習游泳,有助於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在玩耍中主動學習,有利於提高心肺功能,鍛鍊學生的意志力,培養勇敢頑強精神。還能夠緩解學習壓力,以及防止長時間坐立而形成的脊柱側彎。本課為第二次課,新授內容為蛙泳手動作和憋氣漂浮,複習憋氣。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涉水練習,使學生的身體與面板感受到溫柔似“水”的意境。切身體會水中浮力。使90%學生能夠表述蛙泳手簡單動作步驟。

2、技能目標:使90%學生能掌握蛙泳手動作。60%學生能手抓水線漂浮10—15秒。40%學生能自己漂浮於水面,並能大膽做蛙泳手動作。並通過一定次數的重複憋氣練習,增強學生內臟器官的機能,提高肺活量。

3、情感目標:配合遊戲和集體練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克服心理怕水障礙,超越自我,樹立安全意識。

(四)教學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蛙泳手動作

(五)教學難點:適應水的浮力和阻力,消除對水的懼怕心理。

確定本次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主要依據是,根據游泳運動的基本教學方法,教學規律。以及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所定。

二、說教法

本次課是本單元第二課時,在上一課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游泳動作和技巧。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自身特點,主要採用講解法、動作示範法、分解練習法、完整練習法、運動遊戲法這五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講解法:教師根據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和本課的教學目標,在陸地上向學生詳細講解蛙泳手動作。用簡潔清晰的語言向學生介紹動作步驟,重點和要達到的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陸上動作示範法:在講解的同時向學生做動作示範,配合講解,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表象出動作的形態。在腦海中建立基本的動作結構。

3、陸上分解練習法:將一個完整動作分解為4步練習,有助於學生學習和記憶。加上簡單的動作名稱,突出每一步的重點。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有助於循序漸進的教學,為以後的練習打下基礎。

4、陸上完整練習法:在分解動作的基礎上,連貫起來練習。建立完整的動作形態。同時也要求每一步驟的標準。最後通過水中練習,強化動作意識和動作感覺,最終達到技術目標。

5、運動遊戲法:通過水中的遊戲,增加學習樂趣,增強學生對游泳課的興趣,讓學生愛上游泳,愛上體育課。促進學生進行終身體育鍛煉。

三、說學法

本次課的物件是 學生。學生年齡在 歲之間。這一時期的學生處於兒童向少年的轉型,也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他們興趣愛好廣泛,具備一定的學習和判斷能力,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又容易分散,體力也不是很好。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他們的.興趣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還應注意強度不能太大。上訴情況就讓我們在教學中將學與玩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和主觀能動性。在配合老師的指導講解,幫助學生克服怕水的心理恐懼,養成拼搏向上,積極進取的優良品德。

四、說教學程式

1、準備部分 (5分鐘)

1.1、課堂常規 班長整隊報告人數,師生問好; (2分鐘)

檢查服裝;

宣佈本課內容與目標

安排見習生

1.2、準備活動 班長帶隊做徒手操

2、基本部分 (35分鐘)

2.1、講解蛙泳手動作要領 (3分鐘)

2.2、分解練習蛙泳手動作 (4分鐘)

2.3、完整練習蛙泳手動作 (3分鐘)

2.4、下水 (3分鐘)

2.5、遊戲水中行走劃蛙泳手 分兩組接力比賽 (5分鐘)

2.6、遊戲水中行走憋氣劃蛙泳手 分兩組接力比賽 (5分鐘)

2.7、手抓水線憋氣漂浮 (10分鐘)

2.8、放鬆上岸 (2分鐘)

3、結束部分 集合站隊檢查人數 (5分鐘) 師生總結

佈置課後作業師生再見,下課

五、教學效果分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同學們積極嘗試、大膽體驗,教學氣氛輕鬆,同學們在玩和練中能掌握好蛙泳手動作和漂浮的基本技巧。對游泳的興趣逐漸加深。鍛鍊了自己的身體也鍛鍊了自己的意志。基本達到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四邊形》。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園場景圖,圖上有許多關於"空間與圖形"的資訊。目的是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並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幾何圖形。接下來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藉助於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邊和四個角。例2讓學生通過把各種四邊形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性有所瞭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本單元的內容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同時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都不要求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因此,我覺得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定為: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通過找一找、塗一塗、圍一圍、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是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難點是通過對四邊形的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在教學中我打算採取以下的教學策略

1.重生活經驗,讓學生的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數學。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因此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並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2.重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觀察法:通過觀察主題圖和圖形,找出四邊形,再通過分類等活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動手操作法:通過分一分,圍一圍等活動,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

概括法:在實踐活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四邊形的特徵。

說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需要,這節課我準備的教具有長方形、正方形的紙卡、直尺三角板、學具袋、圖形紙一張。

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環境引入數學知識,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日常化、生活化,激發了學生學習四邊形的興趣與慾望。上課開始我邀請同學們在主題圖這一現實情景中尋找躲藏在我們校園和教室裡的圖形寶寶,讓學生感到生活中確實到處都有圖形存在,接著老師把它們都展示出來,你們看!出示例1.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新圖形----四邊形。 板書課題

接著我讓學生再仔細觀察所有的圖形,把圖形中,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塗上你喜歡的顏色。(學生獨立完成)進而進入環節二: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這一環節我分兩步走:

1、初步感知,發現特徵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和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判斷觀察、比較,概括出了四邊形的共同特點。在議一議的過程中先讓大家觀察塗好的四邊形,接著提出這些四邊形有什麼共同的特徵這一問題,讓同學在小組內互相說說自己的發現。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彙報,總結出四邊形的特徵:有四條直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教師板書)。再讓學生根據我提供的圖形說一說哪些不是四邊形,為什麼?進一步鞏固四邊形的特徵。最後讓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形狀是四邊形的。

2、動手分類,加深認識

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有目標、有計劃、有分工的,在這個環節裡,我以"溫馨提示"、"建議"的方式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任務和分工,為有效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我首先出示任務:小組合作把紙袋裡的四邊形分類,同時出示老師的建議:

(1)定好分類的標準。

(2)兩人小組交流,說說你們分類的理由。

(3)推薦一名同學發言。

接著讓學生進行分類並展示學習成果。

分類結果可能出現書中的分法:

a按有沒有直角來分:正方形、長方形;

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四邊形。

b按對邊是不是相等分: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

梯形、不規則四邊形。

我進一步引導學生:你還有不同的分法嗎?說說你的理由。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練習。

整個環節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對不同四邊形的理解,生生之間通過互動的方式,取長補短,既增長了見識,又培養了合作的意識。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

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回收廢電池》這節課是有關三位數的筆算加法,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100以內加減法以及整十、整百加減法口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運用主題圖的形式,創設了“回收廢電池”這一情境,幫助教師啟發和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並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進而探索並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環保意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本課時為第一課時教學“不進位加法”和“不連續進位加法”, 讓學生通過“撥一撥”“算一算”等活動讓學生計算出正確結果,在估算結果和正確結果的比較中讓學生了解正確地估算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同時也在動手計算地過程中體會到三位數筆算加法的算理。

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啟發學生探索並掌握三位數不進位、不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

能力目標

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培養學生良好的估算意識和驗算習慣。

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很有用,很有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探索並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使學生掌握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理解“滿十進一”,提高計算的效率。

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比較積極,但不穩定,根據這種情況,本課教學我採用以下方法:設疑誘導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

說學法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模仿與記憶 ,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本節課中我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觀察發現法、自主探究法。

說教學準備

計數器 小黑板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實踐活動》的教學建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活動過程設計如下:

一、複習:1、讀數。2、筆算加法3、筆算加法時要注意什麼?

(設計意圖:課前對舊的知識進行回憶,為本節新課做好鋪墊。)

二、關注生活、匯入新課

1.採訪學生:說說你家裡用過的電池都是怎樣處理的?你知道隨便扔廢電池的危害有多大嗎?

2為了保護環境,我們應該怎樣做?(學生回答)(板書:回收廢電池)

(設計說明:通過創設“關注生活”情境,使學生認識電池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廢電池對大自然的危害,以此滲透“愛護環境、環保回收”的思想教育,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熱情。)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根據統計表,提出問題

你知道了哪些數學資訊?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二)探索問題

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節?(1)先請學生獨立列出算式.(2)看算式,試著估算出得數大約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估算,使學生意識到估算方法的多樣化,感受到估算是一種解題策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估算能力。)

(1)撥珠計算.(設計意圖:通過撥數活動,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只有同一計數單位上的數才能相加。)

(2)嘗試用豎式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的解題方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小結:用豎式計算三位數加法時要注意什麼?A.相同數位對齊;B.從個位加起;C.哪一位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一。

四、鞏固新知

(設計意圖:將學到的知識同實際生活中問題相結合,使學生感到數學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你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說板書設計

板書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整潔,便於學生記憶。

教學反思

1、創設學生喜歡的生活情景,注重趣味性、實效性。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問題的匯入方式上,注重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學生喜歡的教學環境。如:利用擬人化的小電池形象介紹,“回收廢電池”的實踐活動,給大樹查體等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本節課數學知識的構建。

2、充分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理念。

“演算法多樣化”既是教學觀念,又是教學策略。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教師允許學生用自己熟悉和喜歡的方法去解決,同時,學生用不同方法的過程中,是一個思維發展的過程。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空間和時間。

3、注重過程中的多層次評價。

學生課堂上的一舉一動、一思一行是評價的依據,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每一方面都是完美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只要在看、聽、說、做中有一個或幾個方面表現的不錯,就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樹立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圓的周長》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節內容,這是在三年級上冊學習了周長的一般概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力圖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歸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經歷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為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同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使學生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結構特點的分析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目標: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認識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

2、 能力目標:通過對圓周長的測量,圓周率的探索和圓周長公式的.推導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學習的能力。

3、 情感目標:通過圓周率的探索,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結合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理解並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圓是曲線圖形,是一種新出現的平面幾何體,這在平面圖形的周長計算教學上又深了一層。特別是圓周率這個概念較為抽象,所以我把探索圓周率的含義以及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說教法學法】

學生是開放的、有創造性的個體,他們會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靈感和興趣參與課堂的師生交往。他們會用自己的猜想,驗證來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堂充滿著活力。因此,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學習充滿著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和結論的準確性,進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法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正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所必須的基本素質。帶著這些對新課程的認識,在《圓的周長》教學中,我採用操作、猜想、驗證等方法,具體如下:

1、 運用猜想、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再用語言引導學生想辦法進行驗證猜想,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感知數學的嚴謹性。

2、 動手操作、積極互動法:教師讓學生通過測量、實驗、計算等活動,發現問題,自主探究。具體的做法是: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發現規律,從而推匯出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在探索過程中,老師給予點撥引導,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3、 觀察討論、交流合作法: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時效性。

【教學程式】

整個教學過程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建立圓周長概念

1.出示一塊鐘錶,鐘錶上的小秒針頂端一分鐘走的軌跡是什麼圖形?那麼小秒針頂端一小時走多少路程?引出課題(圓的周長)

2.讓學生拿出圓形學具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圓周長指的是哪部分?自己體驗、領會圓的周長的含義。(有效的觸控體驗,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圓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充分而有效。)

 第二環節:動手實踐,感悟測量方法

1.提出疑問:圓的周長是曲線,該怎麼來測量圓的周長?

2.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找出測量圓周長的方法。

3.學生彙報並演示測量方法 。(繞繩法、滾動法)

4.這些圓比較小,如果有一個很大的圓還能用繞繩法、滾動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嗎?如果不能直接測出,怎麼辦呢?

(通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評價,使學生辯證性地感受到了“纏繞”、“滾動”方法的侷限性,引發其探索“計算公式”的積極性,為深入研究圓周長的計算問題作好了“心理”鋪墊。)

 第三環節:提出合理猜想,並驗證猜想

1.正方形的周長是它邊長的4倍,那麼圓的周長是否也和某條線段有關呢?(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2.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課前準備的圓形學具,分別量出它們的周長和直徑,並算出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把結果填入下表:(測量值精確到毫米)

物品名稱周長直徑 1號圓

2號圓

3號圓

3.學生觀察比較後,可以發現不管圓的大小發生怎樣的變化,

圓的周長和其直徑的比值大概都是三倍多一些。

4.教師介紹圓周率。Π≈3.14

5.學生閱讀圓周率有關資料,教師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6.你能通過分析表格,得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嗎?由於

前面的層層鋪墊,學生很容易得出圓的周長計算方法:

C=πd C=2πr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討,並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參與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享受了成功的愉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例1(設計目的:通過例項計算,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於生活,又能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的作用,又可為最後的實踐打下很好的伏筆)

2.現在你能告訴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針頂端,在一個小時時間內所走過的路程了嗎?要解決這個問題你想得到什麼樣的資料 (設計目的: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此題和前面的引入題互相呼應,做到解決問題有始有終。)

說課稿 篇7

一、說設計理念:

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具體,情致淳厚感人,教學設計以愛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體會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教學中重朗讀、重感悟、重情感、重創新。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說教學思路與意圖:

(一)、故事匯入,引發愛:

1、講故事,談感受。有一位母親買菜回家,突然看見自己三歲的孩子正從自己五樓的陽臺上摔下來。這位母親一下子從很遠的地方跑過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後來,消防隊員做了一個試驗,讓這位母親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跑過去,這位母親卻接不住一個沙包。這是為什麼呢?

2、揭示課題:了不起的母親瞬間爆發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慘禍,拯救了孩子。是愛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我們要學習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杭州的故事,因為真實,因為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故事,看看到底是什麼感動著我們?

(二)初讀課文,體會愛:

1、自由讀課文:

(1)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

(2)課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讀後你有何感想?

2、檢查交流:

(1)認讀詞語,說你能理解的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談何容易、平安無事、期待、突如其來、空曠、骨肉同胞、血肉親情

(緊扣文字理解詞語,通過理解重點詞語來感悟課文內容)

(2)回答問題2

(三)研讀課文,感悟愛:

1、學習課文第二段,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當時情況的緊急性。

如:“小錢靜靜地躺在床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得連紅潤起來。”

“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2、學習3 -6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劃出是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或段落,在空白處寫上感受。

(2)、有感情地練讀你劃記得語句或段落,說說理由。

(3)、學生交流體會。

(隨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機的指導,指導學生如情入境的反覆朗讀,探究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從大地震剛過,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床上”,沒有考慮家人是否平安無事,沒有考慮是否延期手術,沒有選擇空曠安全的地方等細節,體會臺灣青年一心只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從禮博士抽取骨髓使得鎮定沉著,運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緩,植入骨髓使得部分晝夜,體會其不顧個人安危、吉他人之所急得高尚醫德。同時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具體,情致淳厚感人,引導學生認真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3、學習第7自然段

4、說寫練習

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後,生命在人們的無私的給於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一定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臺灣青年說些什麼?

5、學完課文,談談你對課題理解。

(四)拓展延伸,暢談愛:

1、組織討論;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班機,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怎樣?

2、欣賞歌曲《愛的奉獻》

(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溫暖;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成長;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讓學生在欣賞《愛的奉獻》中結束本堂課的教學,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伸。)

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叫xxx,來自xxx,我說課的題目是《挫折面前也從容》。我準備從七個方面來說。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七年思想品德下冊第三單元第五課第二框。國中階段是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培養學生勇於面對困難、戰勝挫折的堅強意志品質,是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框主要是讓學生正確認識挫折並學會正確運用戰勝挫折的方法,是第五課的落腳點,併為第六課做好了鋪墊。

二、根據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認為本框應完成如下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懂得挫折能夠磨練意志,增長才幹。

2、知道戰勝挫折的方法。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設計活動,學生參與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用辯證的方法分析挫折的能力。

2、運用戰勝挫折的方法,初步形成自我調適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在挫折中學習和探索智慧的熱情。

2、善於用名人英雄模範人物、先進人物戰勝挫折的.事蹟激勵自己。

三、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確定如下重點和難點。

由於學生生活閱歷淺、不能全面地看待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和挫折,他們可能片面地認為挫折只會給人帶來痛苦和磨難,沒有看到挫折對人格發展和智力的開發起激發和促進作用。因此,我將“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一內容確定為難點,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後,渴望戰勝挫折,但不知道正確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方法,將有助於應對挫折,因此將“應對挫折的有效方法”確定為重點。

四、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需要正確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依據教學要從學生經驗和知識的水平出發的教學規律,我主要採用直觀演示法、活動探究法、師生對話法、注重差別教育。

五、教學中要重視教學方法,更應重視學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我主要引導學生對比思考、自主探究、分析歸納、總結反思,努力營造一種和諧、輕鬆、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的主導作用。

六、教學過程設計五個環節:

1.匯入新課:(2—3分鐘)

2.講授新課:( 35分鐘 )

3.課堂小結:(2—3分鐘)

4.課堂練習:( 5分鐘 )

5.課後實踐:學生填寫“應對挫折的計劃”表

具體如下:

1、匯入新課:根據七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的特點,我選擇了用聽故事猜故事結果匯入。聽聰明的驢,猜

2、講授新課:在講授新課之前,提出兩個問題,遭遇挫折是利是弊?怎樣戰勝挫折?並板書,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來學習。

首先是第一目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一難點的學習,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對比思考”通過介紹向日葵的作者梵高的生平與觀看《千手觀音》的視訊後,讓學生對比思考,同樣遇到挫折結果是否一樣,這說明?讓學生在對比思考中自主形成知識,認識到挫折的雙重性,學會全面認識挫折。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項活動“閱讀思考”,閱讀P65“小丹的故事” 、P66 “林肯的人生”思考這兩個事例說明了什麼道理?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挫折的積極作用,認識到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第三項活動“探尋成功者的足跡”,讓學生尋找列舉身邊或古今中外戰勝挫折最後獲得成功的名人。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並激發學生戰勝挫折的渴望。

提出第二問題,那麼要怎麼戰勝挫折呢?要戰勝挫折就必須掌握應對挫折的有效方法,從而匯入第二目的學習。為了突出這一重點,從學生以有經驗出發,設計兩個活動。第一個“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分組討論“戰勝挫折,我有方法”,一人負責紀錄,小組代表發言,看哪一組方法最多、最有效。第二項活動“幫幫他們---我的煩惱困惑 ” 煩惱困惑來自課前無記名調查,設計這一活動是對前一個活動的補充,主要考慮到一小部分同學比較內向,羞於發言,或有些困難羞於開口。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運用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兩個活動基礎上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歸納出應對挫折的有效方法。此時不忘肯定學生提出的不同於書上的一些有效方法。

3、課堂小結:先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既可以鍛鍊學生的總結反思的能力,又可以反饋教學成果。在此基礎上再師生一起進行課堂小結。

4、課堂練習: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5、課後實踐:制定一份應對挫折的計劃,目的是將課堂內的知識引申到課外,落實到行動中去。

最後,師生一起欣賞或合唱《陽光總在風雨後》,在音樂中感受陽光總在風雨後,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激勵學生不要害怕挫折,勇敢接受挫折的洗禮。

七、教學預測:

第一目“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玉汝於成”這一成語較少用,學生可能較陌生,為準確理解挫折的雙重性,課前先佈置學生查詢其含義。

“我的煩惱困惑”這一活動中有部分內向的同學可能不敢發言,或有些困難羞於開口,因此在課前做無記名調查,課上提出一起解決實際問題。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請大家批評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