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高一語文說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說課稿1.18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語文說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的第十九課,屬第五單元(先秦史傳散文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選自《戰國策齊策》。

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學習目標是:

①重視誦讀和背誦;

②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並能用現代觀念加以審視;

④使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賞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據單元目標,結合課文內容,本課學習目標可定為:

①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領會文中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學習“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⑤體會“諷諫”的妙處,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⑥初步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設想】

根據課標要求,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並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本課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學生自主活動。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主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懂文意;遇有讀不通的地方,提出疑問,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合作探究,或查詢資料、請教老師,以期課文學習目標①②的完成。

第二課時:師生交流探討。在課堂中,將課文學習目標③④⑤⑥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引用典故,解題匯入”、“理解內容,探究寫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個步驟展開教學,分別從內容、結構、寫法、思想意義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一、引用典故,解題匯入。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注:此成語典故於楚莊王也有記載)

鄒 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借彈琴來說明治國安民的道理:彈琴要音調諧和才算善於彈琴,治國也和彈琴一樣,能安撫百姓才算是善於治國。齊威王聽後,大為讚賞,於是封他為齊相。

《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史彙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又稱《國策》、《國事》,由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巨集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吒雄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很大。

諷——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設計說明:先引用“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破題匯入;然後請同學解題,老師補充,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概念。特別是對題目這個“兼語式短語”的破解,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產生“豁然開朗”之感。)

二、理解內容,探究寫法。

1.課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語言現象:就是很多內容都與“三”有關,並還可以用“三 ”的二字短語概括大意,請同學們試著找找看。

(一) 課文中的“三”

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橫生,採用了一種奇特的“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鄒忌三問,妻、妾、客的三答;

鄒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見威王的三比;

齊威王鼓勵納諫的三賞;

納賞後齊國的三變。

(其它還有這樣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視、自視、寢思”; 甚而情節結構上的“起因、經過、結果”……)

這樣,在內容上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層層推進;在句式上整散結合,錯落有致,讀來琅琅上口。

2.課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請同學們說說文章中的“比”。

(二)課文中的“比”

①類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國事”:私、畏、求)

②詳比、略比 (如:“鄒忌進諫”寫得詳;“臣民進諫”寫得略)

③側比、正比 (如:“三問三答”側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鄒忌比美”是明比;“四國朝齊”是暗比)

……

(設計說明:採用“一字經緯式”的教學方法,串起對課文內容的整體理解。這裡,抓住了“三”、“比”兩個字,從寫法入手,促內容理解:通過“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內容理解;通過“比”字的深化,從而引出課文的寫法探究。課中“關鍵字”的使用,力圖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鄒忌”這個人物形象。

鄒忌:頭腦冷靜,善於思考;

實事求是,緣事及理;

忠於職守,足智多謀;

善於辭令,勇於進諫……

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齊王”這個人物形象。

齊王:聞過則改,明智果斷;

從諫如流,興利除蔽……

3.補充相關材料,對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 三 人 成 虎

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三人,願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

(選自《戰國策魏策二》)

【譯文】

龐恭(魏國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鄲(趙國國度)去做人質,他對魏王說:“現在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國王你相信嗎?”回答說:“不信。”“兩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國王你信嗎?”回答說:“不信。”“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國王你信嗎?”國王說:“寡人相信。”龐恭說:“實際上街市上沒有老虎,現在是邯鄲離魏國比街市遠,議論我的人不止三個人,希望國王您明察。”(後來)龐恭從邯鄲返回,終於還是不能被國王召見重用。

(二) 螳 螂 捕 蟬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選自劉向《說苑正諫》)

【譯文】

吳王闔閭準備進攻楚國,告誡他身邊的大臣說:“膽敢向我進諫的人就處死。”他的侍從官中有個年輕人,想向吳王闔閭進諫,勸阻他不要進攻楚國,但是又不敢,就藏著子彈拿著彈弓來到吳王闔閭的後園走來走去,露水浸溼了他的衣服,象這樣經過了三個早晨。吳王闔閭說:“你來,為什麼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溼到這個地步!”那年輕的侍從官說:“園子裡有棵樹,樹上有隻知了,知了在高處鳴叫,它吸著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在它後面;螳螂彎著身子,屈著前肢,想要逮住蟬,卻不知道有一隻黃雀在他的旁邊;黃雀伸長了頭頸,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拿著彈弓和子彈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黃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它們身後的禍患。”

吳王闔閭聽了說:“對啊!”於是停止了用兵。

(設計說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於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拓展延伸,則有利於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說古談今,內化知識。

1.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的歷史上的“進諫”故事。

2.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怎樣給別人提出建議或者怎樣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建議。

3.贈記名言,師生共勉。

銘記古人諫言,感悟現實生活: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

——(唐)魏徵

(設計說明:說歷史故事,讓學生之間實現知識資源共享,有利於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存,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談現實生活,主要是想增強學生在 “提出意見”和“接受意見”的感受和體會,引起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幫助學生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徵的名言,讓他們銘記。)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小結知識要點。

2.寫好學習心得。(參考題目:①說說《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三”

②談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比”

③“諷諫”和“納諫”

④“諫臣”和“明君”

⑤“人言”與“自信”

⑥人貴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親疏和認識事物的關係……)

(設計說明:小結,是對課堂知識的一個回顧和複習,強調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而寫學習心得,則是對課堂知識的完善和深化,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和主題思想的思考。)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包身工》

一、說教材

《包身工》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二課的一篇報告文學,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非常強。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動來組織材料,採用點面結合的手法,行動地展現了包身工的悲慘生活,揭露了帝國主義、資本家、帶工老闆的壓榨和掠奪,對於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人權意識等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強調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熟悉字音,熟記字形。瞭解新聞報道和報告文學的一般特徵和結構方式,培養閱讀新聞作品、篩選資訊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把握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觀評價三種新聞中能用到的材料。並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報告文學的特點,新聞強調真實,關注的當下發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

1.誦讀課文,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體會作者所傳達出的資訊。

2.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寫作特點

而教學難點在於如何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點面結合的手法進行寫作。

三、 說學生情況

初高中階段,正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時候,同時也是學會收集、判斷、處理資訊,培養人文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時候。課文的價值在於作者以確鑿的事實、精確的資料、精闢的評點,表現了苦難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作者體現出來的毫不畏懼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能給學生以學習的榜樣。

四、教學方法

新聞閱讀準確的反應了方方面面的社會資訊,從真實的生活出發,傳達出時代的精神。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把握作者通過新聞想要表達出來的內容。據此,本課教學我會採用閱讀指導法法、質疑法、討論法、講讀法等來教學。在課改精神指導下,作為教師應該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收穫自學成功的樂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

①匯入新課。藉助情境,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結合當代社會反應出來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人們的生活,從而引出夏衍所寫的《包身工》

②閱讀全文,理清思路。整體感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來感知包身工悲慘的命運,體會作者對包身工命運的同情,對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和帶工老闆無比憤怒的感情,以此突破教學重點。

③思考作者寫包身工群體的方法,引導學生把握點面結合手法的運用。既有對群體的“面”上的描寫,又有典型人物的描寫。特別是引導學生關注文中三次提到“蘆柴棒”。第一次的肖像,第二次的病倒,第三次寫瘦得像骷髏一樣也不放過,表現她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慘命運。以此突破教學難點。

④尋找有關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的語句,合作探究多種表達方式的有機融合,同時探究包身工的具體含義。

⑤課堂小結。針對今天所講的內容進行一個知識總結。報告文學的特點在於它的新聞性,主要表現於針對帝國主義的殘暴掠奪進行了有力的揭發和嚴厲的抨擊,對於動員人民起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還在於它的文學性和評論性,分別表現為文中主線和副線。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會讓學生們在查詢一些新聞的寫法,認真觀察身邊發生的事情,寫一篇通訊。

六、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3

老師、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也是我在實習期間上的一篇新授課。下面,我將會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這五大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具體內容是這樣的:

一、教材分析

這又包括了四個內容,即課文的特點和作用、學生學情分析、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篇課文的特點和作用。《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一課的一篇新聞特寫,它描述了作者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德國法西斯殺人工廠的見聞和感受。《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新聞不同於一般的新聞報道,它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裡行間灌注著自己的情感。作者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發現到了不平靜的風暴,感受到了罪惡與善良的對立,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學習本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和平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通過學習前一篇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學生已經複習鞏固了新聞的相關知識。對於新聞類文章,在以往教學中,往往重視理性的分析,而忽視自主合作的學習,輕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本設計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突出重點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實踐語文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在教學中著力於情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和培養,又不忽視雙基訓練,注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留下較大的空間,體現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基於此,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技能:瞭解本篇報道與一般訊息的不同;掌握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學會分析新聞中記者的感情傾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的對納粹暴行的強雷憤怒;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教學重難點設為:引導學生領會記者是如何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感受,表達自己鮮明情感,同時,還要品位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含義。

二、教學方法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展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南京大屠殺以及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圖片,能夠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激發學習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分析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4、講授法:講解基本知識點,傳授知識。

其中點分析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三、學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自主探究法以及問題法。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八個環節展開。

環節1:匯入新課。我會展示一些南京大屠殺的照片,營造一種低沉的氛圍,然後通過對比,過渡到二戰期間歐洲的大屠殺。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感受法西斯的殘暴。以此匯入,設定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環節2:檢查預習,瀏覽課文,鞏固字音。這有利於學生理清文章脈絡。讓學生翻閱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問題,為學生閱讀文字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環節3:背景介紹。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導語部分,找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歷史,教師再做一定的補充。(由於奧斯維辛集中營離我們有一定的時間差距,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印記。因此,有必要向學生介紹它的背景,便於理解)

環節4:文字主體分析。

在這部分,我以多媒體展示兩個問題:

問題一:作者看到的現實的布熱金卡是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可為什麼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場噩夢”呢?(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對比分析奧斯維辛集中的現實與歷史的對比,有利於過渡到下文的學習。)

問題二:記者帶我們參觀了奧斯維辛的哪些地方?參觀主體是誰?(設計意圖:明確本文的寫作線索)

環節5:文字細節分析

在上一環節,學生通過閱讀文字,找出了本文是以參觀的地方為線索組織新聞材料的。而參觀的地方分別有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這留個地方。(板書)而參觀每個地方,作者和參觀者的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就依據參觀線索,引導學生進行文字分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

毒氣室——恐怖、終身難忘。

在結合細節描寫“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上,雛菊花在怒放”這句話,理解“令人終生難忘”的原因。賞析這個句子,要求學生在討論探究後掌握對比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了對教學重點的落實。

按照這個教學思路,我會讓學生總結概括出參觀每個地方遊客的感受。焚屍爐——渾身發抖;女牢房——驚懼萬分;實驗室——羞;紀念牆——沉思;絞刑室——窒息。

此外,還有一些富有意味的句子,我會通過提問、講授等方法,讓學生學會分析總結。重點研討的句子有:

1、在女牢房裡,作者說“沒有什麼值得看的”,難道真的沒有了嗎?

2、參觀實驗室,為什麼會羞紅了臉?

3、“在奧斯維辛,沒有什麼可以禱告的地方。”如何理解這個句子?

這些問題的設計,有利於在思考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接著,就是一個小結提升。通過剛才的學習和板書,學生總結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就是作者把自己和參觀者的感受當做新聞的主體內容來寫,並表達了自己的鮮明感情,即對納粹的控訴,對受害者的同情,對歷史的反思。從而使本文突破了一般新聞客觀報道的限制,獨具特色。

環節6:解題,明確中心。

問題:既然奧斯維辛集中營沒有什麼新聞,那為什麼作者還要寫下這篇沒有新聞的新聞呢?

(引導學生結合新聞的特點以及文字去分析。)

環節7:延伸拓展。讓學生結合歷史和時政熱點,談談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歷史?

(強調談學生本人的看法,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將文章內容和現實聯絡起來,體現語文與生活的聯絡,挖掘獨特的內心感悟。)

最後一環節就是佈置作業了,我讓學生結合課後練習要求,寫一篇小作文。這有利於發揮學生想象力,體現了語文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做到學以致用。

那麼這就是我的板書了,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

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先秦諸子散文對後世影響很大,它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道理。通過對《勸學》的學習,不僅可以領略荀子散文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閱讀鑑賞文學古籍的能力。

2.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通過高中語文教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依據大綱要求,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加強誦讀,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掌握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

能力目標: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文章充分運用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點。

德育目標:體會文章的思想內涵,明確學習的重要意義及學習應持的正確態度。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說理性很強,但它不枯燥、單調,而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通過比喻的方式論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鑑於此,我在第一課時疏通文意、歸納整理古漢語知識後,把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理解文章的三個分論點和比喻論證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絡也是教學中的難點。我選擇開頭一段作為突破口,因為這一段提出中心論點,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學生精讀課文。

二、說教法和學法

1.交流互動式結構

大綱中提出,教學要重視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交流互動式結構突出了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特點,充分體現出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在討論、交流中,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採用交流互動式結構的教學關鍵是要設計好教學環節和使用的教學手段。

2.探討式閱讀

通常,文言文教學易走向一個誤區:割裂文章的整體感,囿於簡單的文字串講中,文言文被當成了古漢語學習資料,要避免這一情況的,需尋找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啟用學生的思維,使閱讀理解從迷惑於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差異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內涵。探討式閱讀就是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去獨立思考、研討,理解文章內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幾個環節:感知——設疑——探討——表達——總結、評價,環環相扣。

3.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以其突出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積極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理解、記憶和鞏固,大大提高了學生形象思維的效率,體現了電化教學的優勢。

三、說教學過程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我將“交流互動”的學習模式貫穿始終,努力做到“導”與“學”的有機結合,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板塊一:抓住突破口,啟用學生的思維,理清文章思路。

認真鑽研教材後,我以開頭一段作為突破口,展開教學。

1.朗讀第一段,老師作節奏停頓的提示:學/不可以已。

2.設疑:如何理解“學不可以已”這句話的意思?

學生解答後明確: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對待學習應採取正確的態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寬思路:學生闡述自己關於學習的意義、態度、方法的觀點,老師作出評價。

4.比較閱讀:瞭解文中荀子關於學習的意義、態度、方法的觀點,並與自己的作比較,得出結論,老師對學生的回答應給予鼓勵,特別是有創意的回答。

5.小結:作者提出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後,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方法三方面展開論述,文章結構清晰。

教學板塊二:深入研究,體味文章的論證藝術。

1.理清文章思路後,趁熱打鐵提出問題:

本文說理性很強,這類文章若駕馭不好,易流於枯燥和單調,但本文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不衰,其原因何在?

老師點撥:回憶《魚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論證

2.抓重要環節,突出重點,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全文共用了20個比喻,為幫學生理解這些比喻句的含義及內在聯絡,我抓住兩個環節:一是誦讀,二是比較。在反覆的誦讀中,瞭解句子的含義;在比較中,瞭解每一個分論點的論證過程,分清論證的角度、層次。

比較既有分論點間的比較,也有同一個分論點內部的比較。如:論述第三個分論點時,學生齊讀後,老師提問:這部分的比喻論證的運用與前兩部分有何不同?學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對比論證,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作進一步的探討,明白學習要重視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道理。

比較式學習,避免了一一講述的單調,也突出了本文論證同中有異,靈活而有變化,論辯生動有力的特點。

3.小結:

討論:比喻論證的好處。

明確:這些比喻彷彿信手拈來,使人自然而然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易接受。

教學板塊三:加強誦讀,領會文章語言特點。

學生誦讀,感知句式整齊、讀來琅琅上口的特點。

其次,從修辭角度引導、分析文章語言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排比、對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齊、節奏和諧、變化流暢,反映了荀子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

教學板塊四:聯絡實際,闡述學習所得。

學生討論,相互交流,老師要對學生所述給予肯定。

課後結合自身體會,寫一篇一二百字的勸學文字。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5

一、開場白: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亭送別》。

二、說教材:

《長亭送別》選自新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目的是培養學生鑑賞我國古代戲曲的初步鑑賞能力。

課文節選部分曲詞優美,文采飛揚,高中語文大綱指出:“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據以上內容和所教學生特點,將學習目標確立為:

1、識記有關文學常識,瞭解故事情節。

2、鑑賞曲詞的美

3、欣賞鶯鶯的`人物形象。

重點和難點解析:本文節選自我國古典名著《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中的經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實甫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收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融化百家,創造了文才斑斕的元曲語彙.吸收借鑑這些,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寫作,而且對加厚他們的傳統文化底蘊具有重要作用. 同時,我們的學生的鑑賞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詞鑑賞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主要用比較分析法來突破。

三、說教法:

適當的教學方法儘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遷移教學法

它最大的特點是激發學生興趣,增強信心,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為運用學過的古代戲劇知識,通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

2、比較分析法

它能增強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主體意識,使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到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課中主要體現為讓學生將書上內容與老師習進行以及動畫類比,突破重點和難點。

3、啟發--發現探究法

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為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四、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動口動腦動手,討論分析法。

2、鑑賞誦讀法。

五、說教學程式:

語文教學要密切聯絡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同時,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對劇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認識,就要對全篇的情節有細緻的瞭解。因此,在進行新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如下準備和預習:觀看影片<<西廂記>>,,運用上節課的有關戲劇知識,參看提示、註釋,通讀全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完成學習目標1。

1、為了檢測預習的落實情況,我設計了三道預習檢測題、檢測預習。

2、匯入新課,激發興趣,好的匯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此我用動畫《送別》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聽衝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3、鑑賞曲詞:

教師下水,學生往往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此,為突破重點難點,根據教學內容,我先下水改寫了文中的兩首曲詞,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比較,加上教師的啟發,貫徹大綱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育理論,自己動手品味齣戲曲的色香、味,完成教學目標1。主要有以下幾個程式:

(1)出示自己改寫的兩支曲:

第一支是結尾兩曲中的[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麼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我改寫如下:

第二支是開頭三曲中直抒屬胸臆的[叨叨令],改寫如下:

通過比較學生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第一首有情有景形成一種藝術氛圍,第二首直接抒情感覺就不如第一首好。

(2)帶著這個知識,再讓他們自由朗讀曲詞,在讀的時候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A、課文具體寫了哪些時間和地點的景物。

B、運用了那些修辭手法。

C、課文中的哪段曲詞與以前學過詩詞的相似?

通過提示學生自然得出了曲詞的美在於意象的選用、情與景的交融、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幾個方面。

(3)再問:第一支曲《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你會想象出那些畫面?再次觀看動畫《送別》結合畫面,通過類比學生會得出好的語言不僅形象,更能使人產生詩意的聯想的結論。

4、分析人物形象:

藉助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人文主義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點,在這一課中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無邊的芳草更加無

邊無際的深情,感染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條更加久遠的歷史長河,鶯鶯的形象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素材,因此,分析鶯鶯的形象也是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在這裡,我一方面藉助優美的畫面給學生形象的展示,便於引發他們的聯想,另一方面以優美的詩句啟發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動口動腦使他們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來。

(1)根據畫面複述故事情節。

(2)問:古人云“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多情自古傷離別”在別離面前鶯鶯有哪些表現,刻畫了她怎樣的性格?(討論發言)

5、學生學到知識後,通過當堂訓練,知識鞏固的才牢,於是,我設計了以下幾道習題讓學生趁熱打鐵,鞏固知識。

6、佈置作業: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的教育目標,在佈置作業時,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曲詞進行改寫。

結語:讀《西廂記》的時候總是不明白為什麼郭沫若先生總是一味地稱讚莎士比亞的戲劇,總是為歌德的《浮士德》而傾倒,相信我們認真讀過王實甫之後,我們會知道,我們也有我們自己優秀的戲劇。遵循潔、美觀的原則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勸學》位於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獲得教養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構成了“求學之道”這一模組.

《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的去學習的散文。

也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含義,對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提高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幫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裡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絡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啟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鍊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參照註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佈置課前作業,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於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並以此匯入課題激發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註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瞭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複習國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5、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為下節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提高改變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態度積累堅持專一

注意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為主線.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字,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搖籃.

歸納總結

這節課以閱讀為基礎,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為實踐模式,是一節實施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徵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字,出現在這一單元,那麼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迴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教學目標。

1、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識和能力:瞭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3、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2、難點: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徵意義,學習象徵的手法,初步學會鑑賞象徵詩。

四、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現代詩歌,懂得一些鑑賞詩的基本方法,但象徵詩還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徵手法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詩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其歷史背景。六、五、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徵。要讓學生反覆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二)說學法。

關於學法,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鑑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採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匯入語:聽慣了北方衚衕裡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悽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麼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匯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後,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麼完美,而詩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旋律嗎?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後,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並且畫在紙上,並口頭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朧、悽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著愁怨的丁香有時怎樣的一個姑娘?

2、品讀內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濛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傾注瞭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為什麼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同學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隱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鬱淒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深入的瞭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他的其他作品,學習他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

(五)作業: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景,展開想象,描寫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今天我所說課的題目是《這個世界的音樂》。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二冊第三單元(說明文單元)的第四篇。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三篇文章對如何抓住學好說明文的關鍵問題作了鋪墊,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突出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和素質。

《這個世界的音樂》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它不僅帶著我的學生們再一次走進了神祕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而且還為他們解開了一個又一個的大自然奧祕。

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領會“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樂”表現形式。

2、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

3、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勇氣和信心及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

教學難點: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教授新知識時,自然要考慮我們的教學物件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學計劃,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個世界的音樂》這篇課文時新教材的新課文,同時它也被確定為“自讀”課文,再加上學生剛剛進入高一,他們大都不喜歡讀說明文,感覺枯燥無味,這就有可能使他們讀不下去課文,或者雖然讀下去但也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針對學生的一系列心理狀態,我思考:怎樣在40分鐘時間裡將學生的注意力儘量吸引到課文字身上來,完成對這篇科普說明文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

三、說教學方法

(一)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兩個原則:

1、注意高視點、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實到實處,再深入實施其他教學方式和手段。

2、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

其次採取以下具體方法:

第一、充分預習課文。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內容包括: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標出段落、劃分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認知能力。

第二、根據學習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課時。

第三、分解重難點,以確保學生做到一課一得。

(二)從課文字身出發,需注意:

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作用。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是將學生帶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採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後通過“討論”和“辯論”等形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課文記敘了荊軻刺秦王的過程,再現了荊軻獻圖和血染秦廷的壯烈場面,塑造了一個扶危濟困、助弱鋤強、視死如歸的俠士形象。

《荊軻刺秦王》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第二課的講讀課文。課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對於學生了解先秦文學,認識中華文化的精華,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文言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同時,根據本課人物形象個性化描寫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二、說重難點

1、教學目的:學習荊軻的忠義正直、英勇愛國的精神,通過誦讀質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學生翻譯的能力。

2、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3、教學難點: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文言文教學應重視感悟、薰陶和積累。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本課教學主要採用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2、說學法:

“新課標”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只有反覆讀才能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本節課,我以語文學習普遍規律“寫了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這麼寫”為指導而設計教學,以教給學生現代詩歌賞讀方法為目的而推進教學,以“情”為突破口,以“讀”貫穿始終,期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環節:

一、匯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荊軻刺秦王》,關於荊軻,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宋蘇詢稱其“始速禍焉”,朱熹認為他“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司馬遷卻為他立傳,並在《史記》結尾評價其“名垂後世”。還有其他人,如陶潛,稱其“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為什麼前人對他會做出這種評價。相信我們學了這篇課文,也會對荊軻有更深入的瞭解。

二、交流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瞭解《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勇於鬥爭的行為。《戰國策》長於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瞭解本文的背景。可讓同學們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來談一談。

戰國末期,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秦滅韓,又破趙,統一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為了結好於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為此,他找來了荊軻,精心侍奉。(肯定學生的預習)

四、研讀課文

(一).讓學生藉助工具書,對照註釋,初讀課文,要求劃出疑難詞句。整體把握作品的故事情節:(板書)

1、開端(秦將王翦破趙──願足下更慮之):行刺緣起。

2.發展(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行刺準備。

3.高潮(既至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廷刺秦王。

4.結局(末段):荊軻被斬。一幕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活劇,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終。

(二).提問:

1.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麼作用?

2.“怒叱太子”表現了荊軻性格的那個側面?

3.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

問題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利用文字從對話、動作、神態等角度入手,分析悲劇人物形象,認識荊軻那種捨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暴力的精神和正義行為。

4.如果荊軻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將會怎樣,中國將會出現怎樣的局面?

問題設計意圖:以往的課堂,總是老師預設好課堂教學流程,預設好問題,甚至預設好問題的答案。本課教學既有預設的內容和流程,同時也注意課堂的生成。如學生會提出類似的質疑:這是筆者在預設內容裡沒有的,然而,一發現問題,老師便即時對問題進行整理,把問題擺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何能讓人人都“動”起來,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

(三)討論並小結:應該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暴力

的正義行動,而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願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鬥爭來講,這場鬥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展過程程序來講,它有著很大侷限性。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但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四)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