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8篇

說課稿3.15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說課稿8篇

說課稿 篇1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情詩,通過優美的語言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本詩,首先應該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認識化石,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

根據第四單元的主題——科學,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有感情的誦讀課,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理清結構,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

3、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

1、匯入新課:

播放歌曲《木魚石的傳說》,在歌中有一句歌詞,“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就這句歌詞提出疑問:“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的理解,使學生明確:石頭雖然沒有生命,但在特定的歷史、特徵、環境下,也會儲存和傳遞一些資訊,留給後人去研究。這就是會唱歌的內涵。通過這一階段探索性的討論,使學生對課文中“化石也能說話”這一問題找到一個答案,為學生本詩打下思想基礎。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和幻燈機展示一幅化石圖片,讓學生對化石的特徵和形成過程有更分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新課講學:

在這一環節中,可分兩步走:

第一步是重點句析。學生朗讀課文後,教師可提出問題:“在這首詩中,你認為這首詩中你最喜歡哪句詩?談一談你對這句詩的理解!以這種形式,通過討論、分析、朗讀、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對文中的重點句子有更深刻的理解。為後面對詩的整體把握和思想內容的理解打好基礎。

第二步是整體把握,結構分析,內容解剖,從三個方面入手: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詩歌。

(2)理清層次,明確結構。全詩可分為發問、抒寫、迴應發問三部分。分析結構,讓學生對詩的結構作以瞭解。

(3)體會本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內涵,體味詩歌韻律,能有感情的朗讀本詩。從而達到本節課預期的教學目標。

在這首詩中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去想、去說、去讀,不要只侷限於語文這一小的知識圈子中,使語文知識和自然、地理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會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說課稿 篇2

大家好!

牆飾是孩子自我表現與展示的舞臺,也是資訊與經驗交流的視窗。為此,我班以主題牆飾為切入點,實踐了"牆飾"與教師、家長和幼兒之間的"對話"。

主題來源:一天,我班的小朋友帶來了兩隻小雞,頓時,孩子們都圍攏過來,開始時還是觀察,後來膽子大了,又摸,又親,又逗.....他們把小雞當成了自己的朋友。為了滿足孩子們對小雞的興趣,我班生成了"可愛的小雞"主題活動。

主題教育目標:

1、 初步瞭解小雞,知道小雞的生活習性。

2、 能通過繪畫、歌唱、表演、語言表達等形式表達對小雞的熱愛。

主題發展脈絡:

在這個主題活動中,跟據小班年齡特點,依賴於情景發展脈絡,我們打破領域的界限,依據孩子興趣和需求進行了"小雞朋友"、"小雞從哪裡來"、"小雞的樣子"、"小雞吃什麼"、 "小小蛋兒把門開"、"我們喜歡小雞"的活動,通過觀察、認知、耳聽、手摸、討論、繪畫、歌唱等形式,瞭解了小雞,對小雞的興趣愈發濃厚,從而熱愛小雞。

小雞朋友:孩子們圍著小雞看啊,說啊,高興極了,象是在和小夥伴遊戲。看到自由自在、活潑快樂的小雞走來走去,吃著小米,他們有了要抱小雞的衝動。於是我引導孩子們,要想和小雞成為朋友,要愛護小雞,可以輕輕撫摩,但不要過力。這時,只見萬福增、李英雲以迫不及待地拖起小雞親吻,那親熱勁簡直就像是親密的朋友。因此我們的"小雞朋友"活動應運而生。

小雞從哪裡來:在和小雞遊戲的過程中,月月的一個問題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老師,小雞是從哪裡來的?其他孩子也追問:是啊,小雞是從哪出來的?......這時,新宇說:好象是從雞蛋裡出來的。為引起孩子們更大的'求知慾,我便說:竇老師也不太清楚,咱們一起來請爸爸媽媽幫著尋找答案吧。當天,我們把這個問題用口頭傳達和書面通知以及網上互動的形式告訴了家長。讓家長們一同尋找答案。第二天,家長們就拿來了網上資料、書籍資料,高木男的爸爸還列印了小雞出殼整個過程的彩印圖。於是,我們利用圖片為孩子們講解了小雞出生的整個過程,孩子們漸漸瞭解了小雞的出生。這就是第二個活動內容:小雞從哪裡來。

小雞的樣子:瞭解了小雞的出生,他們更是喜歡小雞了,天天圍著小雞又說又唱。一天,夢夢看著小雞感慨的說:小雞的羽毛真好看,毛茸茸的。我接過來:對,小雞的羽毛真是好可愛。"小雞胖乎乎的,走起路來一扭一扭的。""小雞的嘴是尖尖的。""小雞唧唧的叫喚,聲音也很好聽。"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起了小雞,這就是我們的"小雞的樣子"主題內容。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大膽的表達,無論對與錯,他們都說出了自己對小雞樣子的理解。

小雞吃什麼:一天我正喂小雞吃小米的時候,張明智疑惑的問:"老師,我們有很多好吃的東西,那小雞能吃嗎?小雞最愛吃什麼?它是光吃小米嗎?"為滿足幼兒的探索慾望,小雞吃什麼的主題活動應運而生。在這個活動中,我先請孩子們討論,然後請孩子們帶來自己認為小雞能吃的東西,讓他們自己試著喂小雞。最後,他們發現小雞太小,只愛吃些小米、玉米麵和的糊、大米麵和的糊、雞蛋黃、小蟲。

小小蛋兒把門開:"小雞從蛋殼裡出來"對於孩子來說,永遠都是新鮮的。"小小蛋兒把門開"這首歌的內容能夠讓幼兒能更加清晰地瞭解這個過程,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個音樂活動:小小蛋兒把門開。目的是能用身體動作表現小雞破殼的情景,體驗小雞出殼的快樂。能愉快的參加歌曲的表演,大膽的表現小雞的可愛。由於小班幼兒年齡小,思維直觀,他們的情感往往是在意境中產生。創設與音樂作品相適應的情境,有利於幼兒情感的形成。因此在活動中,我為孩子們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小雞出殼的錄象, "大蛋殼",可愛的小雞頭飾,小雞裙,草地、小蟲、雞叫聲等。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達到觸景生情的效果,從而更好地表現自己。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很感興趣,他們非常投入,動作非常可愛。孩子們在活動中大膽地表達、表現,增強了了自信。

我們喜歡小雞:孩子們對小雞的感情愈來愈深,我們通過故事表演、區域認知、泥塑、繪畫表演、歌唱、為小雞建家等活動使幼兒抒發對小雞的熱愛。特別是繪畫小雞孩子們最喜歡,他們在每天堅持不懈的練習下,基本掌握了繪畫的方法。通過兩次親子活動,一次家長開放,孩子們與家長共同完成了很多有價值的作品,並張貼在室內外的牆上,構成了我班的繪畫特色。表達了孩子們對小雞熱愛的深厚感情,同時也表現出家長的支援與參與,他們也不約而同的加入到我們喜歡小雞的主題活動當中。

主題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而主題必須依靠環境才能更深入、具體地開展。因此,我們隨著主題的發展和孩子的興趣創設了一系列環境,將活動的主題融入環境當中,讓幼兒不斷的與環境互動,使環境體現主體內容。

在主題活動中,孩子自發參與、自主學習、自由表達,獲得了自身的發展,積累了許多有意義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師幼之間是平等的,是合作伙伴的關係。我們還發動了家長們一同蒐集資料、圖片等,達到了家園互動的效果。

主題環境的創設不僅僅是美化教室,它應該是孩子們自我表現與展示的舞臺,也是資訊與經驗交流的視窗,更是孩子們盡情想象與創造的天地。因此,我們設定了主題環境區域,分別是開心想吧、開心做吧、開心畫吧、開心看吧、開心玩吧、開心唱吧、開心搭吧。

在每一個區域裡投放了許多相關的材料,例如:開心想吧的母雞下蛋,舀蛋、拼蛋;開心做吧的小雞回家的迷宮、胖小雞和瘦母雞;開心看吧裡提供了圖片、錄有與圖片相關和不相關的小雞故事、小雞出殼的自制玩具等。

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琵琶行》,我打算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說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裡的一篇課文。本單元鑑賞重點:養成誦讀涵泳的習慣,記誦有代表性的詩篇及名句;能聯絡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理解作品的內容價值,認識唐詩的傑出成就,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詩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語言,領略作品的表現力,注重審美體驗。通過這一單元學習提高鑑賞評價古詩的能力。《琵琶行》一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通篇體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後,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鑑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並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有感情的誦讀詩歌並背誦詩歌第二段。欣賞作者以形象比喻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語言藝術。

2.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

3. 能力目標:分析音樂描寫,激發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三)教學重點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鑑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鑑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四)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鑑賞觀,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二. 學情介紹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物件是高二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預習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覆誦讀、相互交流和教師的適當引導才能彌補學生在鑑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 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

轉變為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採用了“整體感知——區域性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所以我覺得采用誦讀法和師生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比較適合。此外還要求學生在課前疏通字句,解決字詞問題。本文采用兩課時教學。

四、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學生畢竟沒有很高的文學和音樂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枯燥的傳授知識效果未必好,還應輔以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尤其是讓學生聽《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樂,有利於學生對文章中的音樂有個感性的認識。

整體感知---區域性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精讀(把握語氣、節奏、感情),通過提問設計、板書設計,師生討論分析等來掌握本詩的特點和思想情感,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學生畢竟沒有很高的文學和音樂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枯燥的'傳授知識效果未必好,還應輔以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尤其是讓學生聽《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樂,有利於學生對文章中的音樂有個感性的認識。

4 教學準備:五、教學準備:佈置學生課前預習任務,學生自讀課文,用圈點勾畫批註的讀書方法,梳理疑難字詞,理解詩歌大意,能順暢地朗誦課文。早讀檢查(包括:A、作家作品 B、寫作背景 C、掌握生字生詞 D、熟讀課文)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課前,播放琵琶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進入情境,要求學生用心傾聽,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後,利用知音傳說,引入新課——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伯牙的人擅長彈琴、作曲,他在漢陽江口彈琴時碰到子期在岸邊細細傾聽,並讚歎不絕。伯牙十分驚歎,這樣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麼會欣賞我的琴聲呢?他請子期上船,並問他:你喜歡聽我彈琴,我現在彈一曲,請你說出曲子內容。說罷,伯牙彈了起來。子期聽後說:妙極了!你彈出來的琴聲像巍峨的高山一樣,像流動的江水一樣。伯牙驚歎不已。從此,他們成了知心朋友,後人因此用“高山流水”來稱呼知音。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兩千多年前,文人雅士俞伯牙,山野樵夫鍾子期,音樂將他們聯絡了起來,於是世上便流傳著知音的佳話;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

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後,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

(二)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和錄音的朗誦技巧,然後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容?

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溼這樣五個內容。

(三)齊讀第二段,力爭背誦。

再次突出方法指導: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讀,情調輕快;間關兩句速度放慢,但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稍微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的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達到有感情的朗誦的目的。

四、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採用小組討論方法概括琵琶女的藝術形象和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再由問題從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能夠反映?這種心情又是如何引發的呢?

來引出作者孤寂傷感,淒涼落寞的心情。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對比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

才華出眾:名滿京都女藝人——才華橫溢大詩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諫貶江州

因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類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從琵琶曲中聽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淚溼青衫,發出感慨。從而得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文章主旨。

五、課後作業:流暢地背誦課文第二段 小組長監督 (這樣達到背誦的目的) 板書設計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音樂——謫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主題)

我認為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直觀,既突出了詩歌的主題,又突出了明暗兩條線索的結構特點。有利於學生把握這篇課文的重點。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第二課時

主要是用小組討論和提問引導的方法來達到分析音樂描寫,激發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詩歌鑑賞能力的教學目的。

首先用問題直接匯入新課程,

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下面請同學進行小組討論後選代表發言。 (說明:這一問使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的描寫已經超出了藝術欣賞的範疇,蘊含著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

請思考回答“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說明]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說明]設計這樣一問,能夠使學生明確,鑑賞詩歌一定不能忽視詩中風物描寫的文字,它們也是詩歌思想感情的載體。 )

[總體評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詩歌,我在引導學生鑑賞時,沒有常式的詞句翻譯、結構梳理等,有意識地從新的角度設定問題,激發興趣,使學生讀得深入,讀得興濃。學生在獲得情感愉悅的同時,鑑賞力也確有明顯的提高。

課後作業:選擇一首你喜歡的歌,從歌詞、旋律等方面自選角度進行分析,寫出你喜歡的原因,字數不限。

(這一環節,既是對知識與能力目標的鞏固,也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一種方式,讓學生及時反饋鞏固新知識,學以致用。)

附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我認為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概括了從三個方面去鑑賞這首詩歌詩的方法。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的第七章第三節。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割槽部分。“印度”一節是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中特別選擇的一個與我國有著許多共同點的國家,本課內容是根據九年義務教育中學地理教學計劃和新大綱編寫的,以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為線索,正確闡明人地關係。全節內容擬安排2課時,本節為第1課時。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利用地圖說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徵。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及水旱災害和季風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的學習,能初步學會對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印度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懂得人類必須自覺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印度的人口壓力

難點:西南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及災害頻繁的原因。

(四)教材處理

為使學生的學習思路更有條理,在處理第一個框題“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時,將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識點,先突出進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講解印度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與我國進行比較),順理成章地進入氣候特徵—水旱災害頻繁的熱帶季風氣候的相關教學,併為第二課時中“糧食生產”的學習做鋪墊。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之前已學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的知識,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和各種統計圖表提取、分析、歸納地理資訊的能力,但是由於知識面不夠寬,資訊來源有限,看問題的層次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學法、教法分析

1、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教法:參與式開放型教學——設定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學習。多媒體教學能具體、深入地展現相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分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加大課堂教學力度,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匯入新課:以“跟著唐僧去西遊”為線索,不遠萬里前往西天取回真經, “西天”指古代的天竺國,就是現在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

課件展示:印度的舞蹈、踱步的牛、恆河中沐浴的教徒、泰姬陵、新德里城市風光等圖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地圖識印度

課件展示: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圖中閃爍北迴歸線。

(1)地理位置: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部分講解。(讓學生找出印度的鄰國,加深地理位置的印象)

(2)通過“唐玄奘西天取經路線圖”進一步引出印度地形,讓學生探究分三大地形區:即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部的恆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3.用提問、討論及談話式的學習方式,學習“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提出問題:(1)印度水資源總量排在世界第七位,為什麼還會缺水?

(2)20xx年7月7日,成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且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蹟之一的泰姬陵,這座昔日潔白通透的建築近年來為何已開始發黃?

(3)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且是世界上第二軟體大國,但是在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中國和印度的腳步都比較遲緩,阻礙因素是什麼?(人口眾多、水旱災害頻繁)

A.讓學生對柱狀圖和表格資料的分析歸納。

B. 為後面印度的糧食生產的學習埋下伏筆。

通過人口對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影響這一內容的原因進行分析。

4.用讀圖分析法展開“水旱災害頻繁”內容的學習。

展示印度季風課件,教師相繼提出三個問題:

①熱帶季風氣候有什麼特點?(降水季節分配不均)

②印度的降水變化受什麼影響?(主要受季風的影響)

③印度的水旱災害與什麼風有關?(與西南風的強弱)

教師通過三個問題的漸進式提出,讓學生讀圖,思考、分析、討論,讓學生自由發言,最終共同歸納得出原因:

① 西南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盛—水災

② 西南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不足—旱災

讓學生完成教材上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變化的關係表格。

5.課堂小結及練習:(略)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 印度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

1. 緯度位置:熱帶、亞熱帶地區

2. 海陸位置

3. 地形—三大地形區

北:山地——喜馬拉雅山

中:平原——恆河平原

南:高原——德干高原

4. 河流:恆河流域

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國

1. 人文和自然環境概況

2. 人口特點及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三、水旱災害頻繁

原因、危害、措施及影響。

說課稿 篇5

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春》。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方面闡述我的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和學情

1、教材

《春》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主要是寫景散文,

為我們展現了一年四季的不同圖景。《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徵,用詩一般的語言來描繪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的景象,賦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現。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更是一曲春天的讚歌。《春》是本單元第一篇課文,學好這一篇課文,可以為後面三篇課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礎,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2、學情

對於剛剛跨入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來,大多數的學生應該都喜歡寫景的美文。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應該

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二、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重在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體會本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2、重點難點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將本文的重點放在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來寫景狀物上。並將學習作者的情景交融的寫法作為難點。

三、說教學方法

1、教法

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於朗讀。所以我將主要採用誦讀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從中領會文章所蘊含的豐富情感。

2、學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討論探究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獲得研讀、精讀、品讀的學習方法,品味文中傳神的語句。

四、說教學過程及策略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流程。

環節1、引入新課:

以古人寫春的詩句引入新課。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並從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讚美,引入今人是如何讚美春的。

環節2、講授新課:

首先,初讀課文。採用配樂朗讀的方法。意在培養學生朗讀興趣,營造課堂學習氛圍。讀前,用課件出示問題(作者為我們描繪了關於春的幾幅圖畫?試用簡短語言概括出來),提示學生帶著問題邊朗讀邊思考。

設計目的: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文字,初步瞭解文章內容。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白全文的結構思路:“盼春-----繪春(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頌春”。

其次,精讀課文。

提出問題:以“春雨圖”為例,想想作者是怎樣觀察春雨的?

設計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作者情感。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這一環節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賞析散文景美的同時,教給學生寫景散文的一般技巧。

第三,使用探究法。讓學生依據教師分析“春雨圖”的方法,試著分析理解“春風圖”。

設計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為主動的去探究知識。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環節3、反饋練習(以寫促情)

提出要求: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寫一寫眼前的秋天。

設計目的:這樣既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又能以寫促情,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後讓學生相互交流、評價,老師加以鼓勵。

環節4、歸納小結

用簡短的話語給本課做一小結:借用羅丹的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鼓勵同學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美,用自己的雙手去描繪美!

環節5、

佈置作業

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課文,直至背下來。

說課稿 篇6

內容簡介 :

《海豚救人》是選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叢書第九冊第七組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先舉例介紹海豚救人的現象,然後說明了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繼續學習說明整理的表達方法;讓學生認識到海豚是人類的好朋友,人們應該對它們充滿愛心,與動物和諧相處。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3個生字。

2、朗讀課文,瞭解海豚是怎樣救人,為什麼能夠救人的。領會作者運用的表達方法。

3、受到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教育。

重點難點:

1、從海豚救人的事件中,體會到海豚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動物。

2、學習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蒐集有關海豚知識的資料。

學生分析:

因為對學生是鄉鎮學校,學生本身的素質就不高,沒有接觸過網路,也沒有查資料的地方,所以呢,在學生認識海豚裡會比較枯燥一些,因為在我們的生活周圍沒有這樣的動物。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需要提高,必須使學生認識到海豚是人類的好朋友,人們應該對它們充滿愛心。

教學設想:

1.通過閱讀速度的遞進,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文章的能力。

略讀課文篇幅較長,為了讓學生充分閱讀文章,需要有較快的速度。三次讀文章,分別提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快速地讀課文”三種要求,就是要學生學習並掌握較快地閱讀文字的能力。

2.培養合作意識,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文章易懂,主要講了海豚幾次救人和它為什麼救人來寫的,便於學生閱讀和理解。教學時,要著重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讀書方法,圍繞課文重點、難點,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等形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還讓學生有了充分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瞭解合作學習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3.拓展思維,讓課文走進生活。

在教學本課時,我採取了“想對海豚說點什麼。”“同學們,我們從海豚的身上得到了些什麼啟示呢?”“我們將來應該怎樣對待動物?”三個方面來進行拓展,我們常說學以至用,既然學習了海豚那種見義勇為的精神,就應該把這樣的精神感染給學生,讓學生能把這種拓展帶到生活中,這才真正達到了學以至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談話。

2、圖片。(有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錄影。(提高學習興趣)

二、初讀感知

1、那就請你們快速默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安排這個說的環節,就是要讓學生想說,敢說,樂於說,把口語交際貫穿到每一節課,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地方。讀課題,是想讓學生思考,對文章的內容猜測、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學習“怎樣救人”

1、第二遍讀文

現在自由的讀讀課文,記住哦,讀的時候可要先看看閱讀提示,呆會,咱們一起去解決裡面的問題。海豚是怎樣具體救人的呢?

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學生評價,比老師主人更讓人感覺親切。老師不須擺出一幅居高臨下的姿態,和學生共讀,共思,共評,共感,課堂會民主得多。怎樣才能做到“平等對話”呢?我覺得首先要從心態上去理解學生,接近學生,感受學生,用他們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把自己放在和他們同等位置上,課堂才能顯現出民主和諧的氣氛。]

四、學習“為什麼救人”

1、海豚為什麼會有救人於死難的崇高精神呢?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看看作者是用的哪些詞來說這個原因的,用筆勾畫出來。

照料天性(板書)

本能(板書)

[指導學生讀書,必須提出要求,否則就若大海撈針。指導他們必須抓住重點詞句細細讀,作者的意圖大多在這些重點詞句中展露無遺。]

2、小組討論:海豚為什麼能救人?

生生互動交流以上的問題。

[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比老師直接灌輸得好得多,而且也能掌握。略讀課文,需放手讓學生讀,讓孩子自己靜下來細細讀,也許比急功近利地去製造熱鬧氣氛效果要好得多。]

五、拓展

師:同學們,海豚真不愧為一個見義勇為的海上救生員,我們從海豚的身上得到了些什麼啟示呢?

生:、、、、、、

師:我們將來應該怎樣對待動物?

生:、、、、、、

師:同學們都具有愛心,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保護動物,保護環境。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課是識字(一)的第三課,有一幅圖,一組詞語和一篇短文。詞語是圖中事物的名稱,多為家庭陳設和物品。

圖畫內容是一個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報,媽媽在看電視,“我”讓他們吃水果,家庭充滿溫馨。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8個片語和8個生字。

過程與方法:通過看圖和識字,讓學生們練習說句子,認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1、看圖識字。2、用熟悉的事物來記生字。3、在遊戲中識字。

學法:1、讓學生多種形式的讀。2、藉助熟字記生字。3、在玩中學字。

四、 說教學過程

1、激趣匯入,看圖感知。

教學伊始,用談話匯入,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對本課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幻想。然後讓學生觀察圖,說圖中有什麼物品?

2、 指導看圖,初步感知

通過指導學生看圖,說說圖上有什麼?讓學生根據實物初步感知即將學習的八個詞語,從中訓練學生用“有……有……還有……”的句式說話。

學會八個詞語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中我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v1w、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找尋方法。有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就已經認識了不少漢字,因此在指導認字前,我先讓學生在即將學的生字中找一找自己已經認識的漢字,並交流識字的方法和途徑,並給予積極的表揚,從而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v2w、藉助圖與拼音識字。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圖與拼音是幫助識字的最有效手段,學生可以藉助圖猜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同時也可以鞏固前面所學的`拼音。教學時,通過與詞語交朋友、找朋友使學生讀準字音。

v3w、去掉拼音認讀詞語。

3、認識本課需要掌握的生字。《課程標準》中提出識字教學要力求實用結合,因此教學時通過亂字排列、組詞使學生得到詞語的拓展練習。

4、課終遊戲記生字。

一年級的孩子往往注意力沒那麼長時間,要提高課堂效率,遊戲是個好方法。在教學中通過猜字遊戲來進行鞏固。在遊戲過程中,學生一要找字,二要讀出字音,這樣既鍛鍊了反應能力,又是對生字的鞏固;也可以讓學生給生字再找朋友,這是新舊知識的結合運用。

5.課中操:田字格兒歌 為書寫生字作好鋪墊

6、指導書寫。

這個環節是生字“下”的書寫。先讓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後書空,再落筆書寫,再評,互相促進。

7、課外拓展。

在本環節中藉助課文內容,結合實際環境,建議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做一些詞語卡片,貼在物品上,如“冰箱”就貼在冰箱上等。讓學生自己創造識字環境,認識更多的生字。

五.說預期效果

本課是一節與生活有密切相關的識字課,課堂中主要是認讀8組詞語和8個生字和三個偏旁,知識的容量不大。在教學中預設了多種學法對學生進行指導性學習,通過圖文對照學詞彙,進行直觀教學,聯絡生活識字,交流識字方法,再加上學生在課已經有了良好的生活經驗為依託,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應當是很牢的,一節課下來,學生應當是學有所獲的,而且對識字方法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為今後的識字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六、板書設計:

1. 沙-------- 三點水 (三點水錶示與水有關)

報-------- 提手旁(“提手旁”表示和手有關的動作)

燈-------- 火字旁(“火”當偏旁的時候要把捺變為點)

2. (板書:換一換) 服----報

(板書:加一加)三點水+少=沙 火+丁=燈

3.田字格中範寫生字“下”。

《在家裡》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在家裡》是學生學完拼音,開始識字的初始內容。本課為第一課時教學,要求識記8組詞語,8個生字,會寫1個字。考慮到識字量大,而且學生剛接觸識字學習,本課教學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注重識字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1、以激勵性評價為主,鼓勵學生多識字。喜歡得到別人的讚賞,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是每一位國小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關注每一位學生,善於捕捉每一位學生的點滴賞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如“你真棒”、“這是你獨特的識字方法”、“這個字你讀得真好,獎你再讀一遍”等使學生願意識字,體會到識字的樂趣。

2、鼓勵學生當小老師。國小生有著非常強的表現慾望,讓學生當小老師,學生可以充分表現自己。如,在讀準8種物品名稱的環節,我讓學生同桌合作,輪流當小老師,這樣既複習鞏固了拼音教學,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奮性。

3.通過各種形式的賽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面廣,學習興趣濃厚,在整個識字中,全班學生人人蔘與,個個激情投入。

二、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好的習慣都是從小開始養成的。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因而需要老師多個心眼,時刻關注,提醒。課堂上,我十分關注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愛動腦,積極發言等習慣的培養。如,我提醒“善於傾聽的孩子是對別人的尊重”等激勵性的語言提醒學生課堂上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

三、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一切活動必須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一切活動必須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由於有的學生對平翹舌音分得不夠清楚,再加上有的同學拼音掌握得不夠理想,因而實際課堂操作與預設相差有一點距離。本以為,40分鐘可以完成認識8種物品,識記“沙、發”等8個生字,以及書寫“下”,但在去掉圖片與拼音,讓學生識字時,才發現有的學生對平翹舌音分得不夠清楚。於是,我隨即放棄了原先的預設方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紮紮實實地進行識字教學。40分鐘很快過去了,我的寫字的環節無法完成,課自然不完美。儘管如此,可在課餘時間,檢查學生所學情況,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掌握得還是不錯的。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理解,我從三個維度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經歷探索整萬數的讀、寫方法的過程,會讀、會寫整萬數,知道整萬數的組成,掌握億以內數位順序表,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明確萬級各個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會按一定要求和順序數整萬數。

2. 增強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和學法遷移能力,提高同學間合作交流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操作能力。

3.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大數目數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在探究、交流中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會讀、寫、數整萬數,掌握億以內數位順序表,明確整萬數所表示的意義。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打算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發揮教具和學具的作用,組織引導學生通過撥一撥、讀一讀、寫一寫、認一認、比一比等活動自主探究新知,並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到生活中找整萬數,體現數學“大課堂”的理念。

教、學具準備:簡單的多媒體課件、計數器

二、說教法和學法

1.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和教材特點,我打算在課開始先採用“談話法”匯入,讓學生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農業、軍事等方面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生活的幸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再在談話的基礎上,通過課件創設情境,呈現例題圖,讓學生初步感知大數值。新知學習階段,我打算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法”,根據學生課堂上的學情相機引導學生利用對萬以內數的認識,發現整萬數的意義、讀法、寫法等。

整節課,我將始終秉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新知,使教法為學法服務,並最終達到和諧統一。

2.學法上,《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對本課而言,這三者也必將成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撥、讀、寫、數、說、比等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為追求“人人自主參與數學思維活動”的課堂,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我打算讓學生通過“自學法”閱讀教材,再進行交流,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程式

本課教學分四大版塊:一是談話匯入,情境揭題;二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是鞏固應用,深化新知;四是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一)談話匯入,情境揭題(約3分鐘)

1.課一開始,我想邊點選課件邊和學生進行談話:還記得祖國60歲生日時天安門廣場上那熱鬧非凡的場景嗎?是啊,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全國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勤勞創造了許多令世人矚目的成績。無論是工業的迅猛發展,還是軍事上的突飛猛進,都讓中國在世界的舞臺上揚眉吐氣。我們應該為此而驕傲。作為農業大國之一,我們國家近幾年的農產品產量也大增,農民的生活一天天紅火起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資料。

2.多媒體出示例題圖,讓學生讀一讀了解到的資訊,教師則根據學生回答在黑板上板書出:七十七萬 、九千零二十四萬 、一千一百四十二萬,並問學生:你覺得這些數怎麼樣?為什麼?

【設計意圖:這裡由國慶60週年的情境引入,通過與學生談話,讓學生在體驗幸福生活的同時,產生了解例題的內需,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出示例題圖後先問:你覺得這些數怎麼樣?為什麼?是為了喚起學生對“萬”的認識。由於學生知道“一萬”是個大數,從而初步感知這幾個整萬數更大,初步感受大數值,為更好地學習新知打下知識和情感的雙重基礎。】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是教學過程中的核心環節,初步預設需要20分鐘左右,主要分3步進行)

1.利用計數器,認識新計數單位

教師拿出計數器,先接著上一環節,指著板書追問:七十七萬、九千零二十四萬、一千一百四十二萬到底是多少?怎麼寫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利用計數器這個老朋友一起來認識和研究整萬數。(板書課題:認識整萬數)

接著,我想通過讓學生一起撥珠,並在撥珠的過程中回憶十進位制,最終在計數器萬位上撥一個珠,教師講述:我們知道10個一千是一萬,如果接著數下去,10個一萬是多少?10個十萬、10個一百萬呢?讓學生對著計數器,由以前學過的十進位制進行推測,教師則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板書出: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並讓學生齊讀一遍,教師再說明:這裡的十萬、百萬、千萬就是我們新認識的幾個計數單位。

2.認識數位順序表

這幾個新的計數單位所在的數位分別是什麼,我國的計數習慣是怎樣的?請大家開啟書自學86頁最下方,完成數位順序表的填寫。

學生自學後再組織交流,教師進行變式提問,如:從右邊起第六位是什麼位?萬級由低到高分別是哪些數位?八位數的最高位是什麼位?

【設計意圖:要理解數位,計數單位是基礎。這一過程,是學生對計數器、計數單位、數位的.一次回顧,是他們相關經驗儲備的喚醒和復甦。學生因為教師的追問會產生認數的需要,並能感覺到,這些大數需要更大的計數單位來表示。“萬”是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適當地引導,讓學生自己探究出還有十萬、百萬、千萬這些計數單位,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加深了理解,同時自然引出數位以及數位順序表,讓學生自學、交流,使學生的自主學習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教師又不失為一位引領者,對學生的自學情況又作了及時性瞭解和反饋,能保證學生自學的有效性。】

3. 撥珠寫數

教師再拿出計數器,將話題回到例題,問:七十七萬是多少?如果學生一時回答不上來,教師適當引導“七十七萬就是多少個萬?”,並讓學生在計數器上嘗試撥一撥,再課件演示撥珠,學生觀察自己是否撥對。教師再問:77個萬是多少?怎麼寫?(教師讓學生在隨堂本上試著寫一寫,如果有困難,可以對著計數器寫)

接著全班交流是怎樣寫77萬的,並說說為什麼後面寫4個0。

由於學生已有了經驗,對於“9024個萬”、“1142個萬”,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在書上完成再作交流,並根據交流情況在黑板上補充板書出寫法。

最後讓學生觀察板書中的幾個整萬數,說說能發現什麼?主要是引導學生髮現末尾都有4個0,有多少萬就在萬級上寫多少,個級上寫4個0。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探究新知的過程,我始終讓學生參與觀察、操作、交流、分析,是想使主動權始終在學生手中,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教師僅在細節處加以引導、佔據,力求教與學相得益彰。】

(三)鞏固應用,深化新知(約10分鐘)

【設計意圖:應用是新知學習的終極目的,合理地組織練習,既能讓學生對練習樂此不疲,又能使練習務實高效。因此我打算在這一版塊適當重組教材,調換教材中練習安排的順序,先趁熱打鐵進行讀、寫整萬數的練習。】

1.“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讀數並交流:怎樣才能使自己讀這些大數時不出錯呢?(教師在此可建議學生先對這些數進行分級,並利用板書中的整萬數用虛線進行分級,讓學生體驗到分級的便利。)

2.“想想做做”第5題

直接讓學生在書上完成,並說說是怎樣寫的。

3.“想想做做”第1題

全班學生一起一邊撥珠一邊數,教師提醒注意拐彎數。在完成教材要求的基礎上,再組織同桌互相出一個整萬數,按要求邊撥邊數,互相當小老師判斷對錯。

4.“想想做做”第2題

教師出示課件,讓學生先同桌說說是多少個萬,再寫一寫,讀給同桌聽一聽,互相看一看,交流時直接視訊展示學生作業,並回答出多少個萬是多少。

5.“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交流發現了什麼?(學生中可能會說後一個數就是前一個末尾添4個0,也可能會說後一個數在讀時就是在前一個數基礎上多讀一個“萬”,還可能會發現第一豎排依次多一位,後一豎排所用的數字相同等,教師都應該予以及時鼓勵性點評,同時提醒學生在讀數時要仔細,遇到對分級的學生加以表揚,並以一組為例追問:85表示85個什麼?850000表示85個什麼?進一步引導學生髮現每組的前後兩個數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設計意圖:在鞏固練習這一環節裡,我沒有搭花架子,而是對學生的回答作好充分的預設,保證練習不流於形式,交流要落到實處,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既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新知,也是為了引領學生養成思考、質疑的習慣,使練習走向深層次。】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約2分鐘)

1.這節課你覺得自己學得怎麼樣?對於整萬數,你有哪些認識?還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或不明白的地方嗎?

2.像77萬、9024萬等這些整萬數在生活中我們常看到或聽到,不過,生活中的大數值不是隻有整萬數,請你利用各種途徑,去找一些關於大數值的資料,下節課一起來交流。

【設計意圖:我這裡安排的課堂總結從關注學生的知識獲取、情感體驗出發,既讓學生通過提醒找到本課的難點所在,又給予學生反思的空間。最後將本課學習與生活聯絡起來,但又不侷限於本課所學的整萬數範疇,使本課學習不孤立於單元教學,和學生認知結構達成統一,讓學生在課外再找資料,既有對整萬數的再認知,又是對非整萬數的預約認知,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四、說板書

認識整萬數

七十七萬 10個一萬是十萬。

77個萬 770000

九千零二十四萬 10個十萬是一百萬。

9024個萬 90240000

一千一百四十二萬 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

1142個萬 11420000

標籤: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