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國小科學說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說課稿9.6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科學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國小科學說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鐵生鏽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2、認識鐵生鏽變成鐵鏽是一種化學變化。

過程與方法:

1、懂得運用控制變數的方法設計實驗探究鐵生鏽與哪些因素有關,在實驗中能確定自變數,並控制無關變數。

3、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物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控制變數在鐵生鏽實驗中的重要性。

2、具有收集證據證明鐵生鏽是不同於鐵的物質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對鐵生鏽的原因作出猜測,並能設計實驗來證明猜測。

2、認識鐵生鏽變成鐵鏽是一種化學變化。

難點:

1、能正確設計變數控制實驗並能在實驗中控制無關變數,探究鐵生鏽的條件。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具準備:

鑷子、鐵釘、水、課件、一次性杯、保鮮膜、未生鏽的鐵片、鏽蝕嚴重的.鐵片。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鏽的情景,引出課題。

引入:(PPT出示生活中生鏽的圖片)課前老師收集了幾幅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怎麼了?你知道它們都是用什麼做的嗎?(板書:鐵生鏽了)

師:請你們回顧一下,生活中你見過有哪些常見的鐵器有生鏽現象?(二)、活動一:觀察鐵鏽

(1)鐵生鏽是什麼變化?請說說你的理由?

(2)那鐵生鏽到底是什麼變化呢?我們必須找出足夠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請各組按要求進行研究。

PPT提示要求:1、用感觀觀察它們有什麼不同?

2、從金屬的特徵進行比較?

3、把研究結果填在記錄單上。

(3)觀察鐵片和鐵鏽,並做好記錄。

(4)彙報交流。

(5)通過我們的觀察和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那鐵生鏽是什麼變化?

小結:我們尋找到的證據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鐵和鐵鏽是不同的物質,所以鐵生鏽屬於化學變化。(板書:鐵鐵鏽)

(三)活動二:探索鐵生鏽的原因。

過渡:鐵生鏽好不好?有什麼不好?

(1)學生交流鐵生鏽的危害。

(2)視訊介紹鐵生鏽的危害。

過渡:鐵生鏽危害那麼嚴重,你覺得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既然我們想讓鐵不生鏽,那我們就要先研究鐵生鏽的原因。課前同學們都對鐵生鏽的原因進行了猜測,你們猜鐵生鏽與水、酸和空氣有關,你們設計的實驗合理嗎?下面我們要請其他組的同學來評一評。每個小組都會拿到不是自己組的實驗,請根據評價表上的兩個問題對他們小組的實驗進行評價。(PPT展示問題)

(3)小組圍繞教師的兩個問題互評小組實驗。

(4)彙報交流。(教師用板書引導)

(5)用不同顏色的筆修正完善實驗方案。

(6)小組領材料實驗。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六、板書設計:

鐵生鏽了

鐵鐵鏽

化學變化

問題:鐵為什麼會生鏽呢?

猜想:鐵生鏽與

空氣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簡析

《不同用途的紙》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紙》單元的第三課,教學內容包括:“觀察各種紙做的物品”、“蒐集各種紙樣”、“研究不同用途的紙(吸水的效能、承受拉伸的效能、承受彎曲的效能)”三部分。

二、對教材的處理

原教材的內容太多,所以要在一節課內完成只能是蜻蜓點水。為了能讓學生的探究“一英寸寬,一英里深”,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只選擇“研究不同用途的紙”這個內容中的“紙的吸水性”這個問題來讓學生進行探究。探究的面只有“一英寸寬”,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就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一英里深”的探究。

“觀察各種紙做的物品”和“蒐集各種紙樣”這兩部分內容我會放在課前讓學生自主完成,而紙的承受拉伸性和承受彎曲性的探究我會放在第二課時。

三、學情分析

下面我就從知識儲備、技能基礎、認知特點這三方面來分析一下學生的學習情況:

1、知識儲備

在本單元的第一課《紙的觀察》,學生已經接觸過多種紙,他們已經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通過比較不同的紙,學生也認識到不同紙的厚薄不同,也有學生說到不同紙的吸水性不同,這說明學生在生活中有觀察過不同紙吸水性的情況。

2、技能基礎

通過前面四個單元《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他們能觀察比較出事物較明顯的不同點。

在設計實驗方案方面,學生在《比較水的多少》一課學生已有設計實驗的經歷,並學會了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變數控制實驗是三年級學生初次接觸,學生對實驗要控制的條件理解比較困難。

在實驗操作方面,學生在《水》單元曾經使用過滴管進行實驗,知道滴管的使用方法,但控制水滴數量方面不太熟練。

3、認知特點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處於具體運算階段,思維上解除了自我中心性,他們會對自己的選擇作出解釋。

四、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處理和三年級學生實際,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如下:

科學概念:

知道紙的吸水性有強弱,不同吸水性的紙就有不同的用途。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經歷研究紙的吸水性強弱的實驗設計,初步感受變數控制實驗的研究方法和過程。

2.能用簡單器材做觀察紙的實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感受紙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體會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3.進一步體驗探究的樂趣。

五、教學重難點

“研究不同用途的紙”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紙的不同效能,知道人們就是利用紙的不同效能製成了不同用途的紙製品。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通過經歷紙吸水性的變數控制實驗,認識紙的吸水性有強弱,知道不同吸水性的紙就有不同的用途。

而從上面對學生情況分析可知,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變數控制實驗,所以我把教學的難點設定為:

通過設計紙的吸水性強弱實驗,初步感受變數控制實驗的研究方法和過程。

六、教學設想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本課教學的設計上,我是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把本課的立腳點放在變數控制實驗上。雖然觀察能力是三年級要重點培養的能力,但在前面《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這些單元的學習中都有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變數控制實驗是學生初次接觸,在設計變數控制實驗和變數控制方面學生都存在不少問題,所以本課把立腳點放在變數控制實驗上,而不是實驗現象的觀察上。

本課先創設情境,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來,讓學生對紙吸水性的強弱進行猜測,接著讓學生帶著猜測設計並動手做變數控制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有了實驗的經歷後,再組織學生交流變數控制實驗是如何做的,有什麼實驗發現。最後讓學生根據不同紙的吸水性特點思考紙的不同用途,讓學生知道人們就是利用紙的不同效能製成了不同用途的紙製品。

七、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環節二,實驗探究;環節三,交流研討;環節四,應用、拓展。

環節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在課的開始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剛才老師在準備上課時,不小心把紅墨水灑到書皮上了,現在我這裡有四張紙,分別是宣紙、列印紙、牛皮紙、報紙,能用哪張把書皮上的紅墨水擦乾淨?學生說到宣紙、報紙能把墨水擦乾,因為學生曾試過把水倒灑在報紙上,發現報紙能吸水。通過這個情境能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來,學生在選擇用什麼紙擦水的過程其實就是對紙吸水性強弱問題的考慮,那宣紙、列印紙、牛皮紙、報紙吸水性強弱的順序是怎樣,學生就提出不同的看法,為了要驗證猜想就要進行實驗探究。

環節二:實驗探究(教學重點)

實驗探究是這課的教學重點。怎樣比較紙的吸水性,學生能想出多種方法(滴、插、擠),但學生提出每種實驗方法都存在著問題,在試教中發現對每一種方法變數的控制都進行討論,需要較長的時間,導致後面的交流研討環節草草收尾。而實驗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已在《比較水的多少》這課有訓練過,所以本課對實驗方法的多樣性就不展開討論。而是在學生提出多種實驗方法後,就讓全班集中討論“滴”這種方法,這樣的設計能節省一些時間,使後面的交流研討有更充裕的時間,並能把學生的關注點集中起來,使思維碰撞出火花。若學生能理解好“滴”這種方法中哪些變數需要控制,怎樣控制,那對於其他實驗方法中的變數控制,學生一樣能掌握。

從學生對“滴”這種實驗設計方案的設計中可以發現他們沒有注意到實驗的相同條件或只注意到其中的一個相同條件,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實驗的相同條件,先讓學生討論他們熟悉的賽跑規則,讓學生對比賽的公平性有所理解,再遷移到本課的吸水性比賽,通過賽跑規則能啟發學生關注到吸水性實驗的相同條件。

當小組討論好實驗的相同條件後,之前的教學設計是先讓各組學生進行交流,在明確了實驗要控制哪些變數、如何控制後,再讓學生動手實驗。但發現三年級學生在討論變數控制實驗時精神已經開始分散,學生很想馬上動手實驗而不是進行變數控制的討論,於是整個課堂就變成老師和幾個學生的互動,這樣就達成不了預期的教學目標。與其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機械學習,不如多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學習,哪怕有時有些嘗試可能是錯誤的,但也能通過學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補充使之完善。所以我調整了教學環節的順序,在小組討論了“滴”的實驗有哪些規則後,沒有進行全班的交流直接讓學生進行實驗,這樣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在學生有了實驗體驗後再進行變數控制的分析,學生對變數控制實驗就有更多的認識。

環節三:交流研討(教學難點)

學生實驗後,我讓其中一組的學生上來演示他們的實驗過程,由於全班都是做同一實驗,但實驗的操作並不相同,下面的同學就立刻發現實驗操作的問題,提出滴水的時候沒有同時滴,沒有滴同樣多的水。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說出自己的看法,在熱烈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思維水平得到快速提高。通過質疑和研討就把實驗的操作要點理清:同時滴、同一高度滴、滴同樣多的水,這其實就是變數控制實驗中要控制的變數。最後我順勢總結變數控制實驗的要點,就是一個條件改變,其他條件保持不變,讓學生對變數控制實驗有更深的認識。通過暴露錯誤操作——同學相互質疑——老師總結要點的三點策略,輕鬆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應用、拓展

課的最後我讓學生根據宣紙和牛皮紙吸水性的特點,思考它們的用途,這是對本課知識的應用。同時也提出一個新問題:那如果要用紙做一個袋子,要想提起儘量多的東西,你會選擇哪一張紙呢?自然引出了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研究紙的承受彎曲性和承受拉伸性。

八、板書設計

遵循“清晰、突出重點”的原則,本課的教學板書設計如下:

紙的吸水性

宣紙 報紙 列印紙 牛皮紙

滴水:同時 同高 同水量 紙同大小

吸水性:強 弱

用途:寫毛筆字... 防水...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3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不僅要讓國小生學科學、用科學,還要教會他們做科學,即引導他們進行科學探究,並通過探究來形成他們的科學素養,開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兩種形式的力,本課以學生們親臨的各種身邊活動為載體,在探究中認識、發現有關力的科學規律,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中的位置:本課屬於物質世界領域中運動與力之常見的力。課標中要求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發生變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過程與方法上要求,能用簡單測量工具(測力計)對物體進行定量的觀察測量,並做簡單記錄。

教材中,本課是第五冊《力與生活》單元的起始課,後面有浮力,摩擦力,找找身邊的力等課,本課要求學生知道推和拉是力,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發生變化,力有大小和方向,並學會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為後面對浮力,摩擦力,身邊其它力的探究學習打基礎。

(二)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知道推和拉物體時,物體會運動起來,是因為有人提供的動力,一半學生知道對運動著的物體施加推或者拉力時,物體運動可能會停止,或者改變運動方向。

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推或者拉,會用省力和費力描述推和拉時的感受,即力的大小。

(三)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探究式,學生在身邊各種推拉活動中,感受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探究中認識、發現有關力的科學規律,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師通過講授、演示實驗,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準備:小車,儀器車,小木塊,測力計,鉤碼,記錄表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推車,推木塊、推門等活動的體驗,知道什麼是推力和拉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狀態,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表示。

2.學會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初步具有根據實驗現象歸納力的作用效果的能力。

3.能主動探究力的知識,對力學知識具有研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什麼是推力和拉力、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的物體靜止,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學習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認識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教學過程

1.引出課題:推力和拉力,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T:推動儀器車,問:老師做了什麼動作?儀器車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個變化?(引導學生說車向前(右)運動)

預測:推車,車向前運動,是因為受到了老師的動力,(T:因為他受到了什麼?才動起來。)

T:這個動力來自於“推”

T:誰還可以使儀器車向前運動起來?為什麼會動起來?

預測:學生會向前拉動車。手上的動力。

T:這次的動力是“拉”

T:我們在做推和拉的動作時,都會施加給被推拉物體一個力,叫做推力和拉力。(板書:推力和拉力)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T:靜止的儀器車在受到了怎樣的推力和拉力時,發生了向前的運動?

S:向前的推力和拉力。

T:怎樣使靜止的儀器車向後運動呢?

S:向後推動或拉動車,給車向後的拉力和推力。

T:也就是說力有方向,物體運動的方向和力的方向有關係。

T:板書圖畫,儀器車箭頭

2。探究活動,認識力能使靜止的物體運動,運動的物體靜止。能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

T提出問題:

(1)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靜止的儀器車運動起來,還能不能使其他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

(2)對運動的物體施加怎樣的推力和拉力,物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3)你能用實驗來說明嗎?出示材料(木塊,小球,小車)

S小組交流、討論、實驗。教師巡視並參與到學生的討論實驗中去,T針對推、拉怎樣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即物體受力後怎樣運動進行引導。引導的過程中

T談話:請把你們小組試驗的結果介紹給大家?

S預測給木塊,小球,小車一個向前的推力或者拉力時,木塊向前運動

給向前運動的小車一個向後的大的推力或者拉力時,小車向後運動,(小的力時,可能繼續向前運動,慢了,或者靜止。)

給小球一個向右的推力或者拉力時,小球向右運動。

T:通過上面的實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引導學生說成用力,力氣小,也就是說力有大小,

T引導S小結: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的物體靜止,也就是說: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和快慢。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力進行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使學生經歷發現問題、猜測假設、實驗證明的科學學習過程)

3、學習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T:力的方向我們能夠直接分辨出來,那麼力的大小是多少呢?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工具測量得出。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叫做測力計。測力計有圓通、平板測力計,握力計、測力環、SKN系列測力計。我們要學習使用的是平板測力計,它有以下這些結構組成,出示PPT介紹提環,彈簧,指標,刻度,底板,掛鉤。力單位是牛頓,簡稱牛,可以用字母N表示。板書

T:講解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檢查測力計(板書)

A、右手提起測力計,讓測力計自然下垂,檢查測力計的指標是否指0N處;讀數時視線要與指標相平。如果指標沒有指在0N處,要進行調諧或更換測力計。經過檢查,這個測力計的指標指在0N處

B、檢查測力計的測量範圍。通過檢查,知道這個測力計的測量範圍是0—0。49牛。每一小格是0。098牛。

C、用重0。49牛的鉤碼檢驗測力計的準確性:左手托住鉤碼,右手提起測力計,用測力計的掛鉤鉤住鉤碼,左手慢慢下垂,讀數時視線要與指標相平。測力計指標讀數0。49牛說明這個測力計很準確。

第二步:使用測力計測力的大小

A、測力計測量的力的大小時,不可超過測力計標定的最大數值。如果超過測力計的測量範圍,可採用分割方法測量,不能分割的要換用相應的測力計。

B、首先來測量這把剪刀所受重力的大小。估測以下不會超過這個測力計的測量範圍,在

測量時,由於我們不知道到底重多少,因此要手託著慢慢自然下垂。

S:測量提起物體時所用的力大小是多少,並記錄。

T:巡視指導規範的操作方法。

C、我們用測力計測量拉動木塊運動時所用的力。為保證測量資料的準確,測量時要手拿測力計的底板,避免測力計與桌面之間接觸,在木塊勻速運動時讀取力的大小數值。

S:測量勻速拉動木塊運動時所用力的大小並記錄。

T:巡視指導規範的操作方法。

4、總結

T:這節課,我們通過推力和拉力的活動認識了力,力有大小和方向,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時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學會了怎樣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力就在我們的身邊,除這節我們接觸到的推力和拉力外,還有那些種類的力呢,我們把一輛小車放到斜坡上,他會自己向下跑,是誰讓它由靜止變成運動的?還是推力和拉力嗎?在後面的課中,我們繼續研究。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從課堂氣氛評價:學生能夠自始至終積極圍繞學習內容思考、實驗、探究、討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2、問題評價:

(1)能舉例說明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2)拔河比賽中,我要比賽贏過你,那麼就要求我用的力比你的()。方向是與你的方向( )

(3)推門時,門沒有變化,說明我對門沒有施加力。()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1、從學生生活入手。科學源於生活,生活蘊含科學。首先,本節課從學生生活入手,利用常見的推、拉開始,自然過渡到推力和拉力,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並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習中,處處蘊含著科學知識。其次,本節課使用的實驗材料是玩具小車,小球,木塊,對這些學生非常熟悉的材料,興趣更高。

2、培養學生初步設計科學實驗的能力,讓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在學生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時,學生自己嘗試設計實驗,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討論,能夠在體驗過程中,瞭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3、精心設計課後延伸,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濃厚興趣和繼續探究有關力的知識。本課主要教學內容完成後,老師提出:“力就在我們的身邊,除這節我們接觸到的推力和拉力外,還有那些種類的力呢?我們把一輛小車放到斜坡上,他會自己向下跑,是誰讓它由靜止變成運動的?還是推力和拉力嗎?如果你有興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會有更大的發現。”為今後學習浮力、摩擦力等知識進行鋪墊和準備。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能量的轉換》是《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課(放映幻燈1),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放映幻燈2)通過第一課《各種各樣的能量》的學習,學生對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瞭解後,本課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為第三課《能源》第四課《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建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也為他們今後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恆定律打下感性認識基礎。四課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係。

本課將指導學生認識能量最基本的特點————能量的轉換。教學內

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什麼是能量的轉換。

第二部分:認識能量轉換的過程。

第三部分: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動——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放映幻燈3)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讓學生建立能量轉換的概念,知道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科學探究: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並能通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指導學生探索,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什麼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了什麼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樂於合作,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裡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並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策略、方法以及教學準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為此特做如下教學準備:錄音機、火柴、縫衣針、花生、涼水、不鏽鋼湯勺、軟木塞、大釦子、長1米左右的線繩、DVD教學資料。

三、說教學過程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5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 激發探究興趣,認識能量轉換的概念。

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通過身邊的生活例項幫助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麼回事,(放映幻燈4)再通過開燈、放錄音、搓手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可以轉換並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環節二、親手實驗,感知能量轉換的過程。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分為兩個層次循序漸進突破。(放映幻燈5)首先採用美國杜威先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書上的提示四人一組完成小實驗。先在湯勺裡倒入適當涼水並測好水溫。然後固定花生米,點燃花生米加熱水,對比加熱前後水溫的變化,最後組織學生描述能量的轉換過程:划著一根火柴,人體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粒花生米,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這個小實驗簡單易操作,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學習者處於一個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絡與刺激的環境中時,才能更好地建構自己有價值的知識並迅速地發展其思維能力。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5

本人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果實累累的季節》。下面我分七部分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於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範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於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後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通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徵,並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願意瞭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於本課內容,要採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麼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徵。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於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探究果實的特徵。

難點確定為: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探究法,它通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鍊兒童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慾,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為一體。為此我倡導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提問,善於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絡,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為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

1、匯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裡,老師也同樣帶著喜悅的心情來上這節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著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並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裡,我首先採用談話法匯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接著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助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後續探究活動】

環節二:

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並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後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遊戲“感知果實”。

2、講述遊戲規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並且教師參加其中。矇眼做遊戲,在遊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麼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拿出果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遊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了課堂氣氛,還達到了師生互動。這個遊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節我採用了發現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麼是果實,什麼不是果實。

1、表揚並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裡,它們裡面是什麼樣子的呢?並詢問學生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並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裡面到底是什麼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著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生方面。並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彙報觀察結果,在彙報中對錶現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徵,並板書:果實的特徵: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後通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發現。我想,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在以後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慾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徵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並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著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蔔,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遊戲,並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遊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接著詢問蘋果:“為什麼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後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麼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並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為什麼呀。接著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並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角色扮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遊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遊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的教學也體現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為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後我給他們佈置了一道實踐作業:採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

果實的特徵: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蔔···

板書是一堂課的縮影,而科學課的板書更應該是學生探究事物的參考,我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出現,目的是使學生一目瞭然,明確果實的共同特徵,以此服務於整堂課的教學。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教學設想,敬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6

一 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拱形的力量》(出示課件),《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學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已初步瞭解改變材料的厚度和形狀會增強抗彎曲能力。在本課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形狀——拱形。拱形結構是一類很重要的結構,應用廣泛。拱形結構又叫推力結構,它的特點是把受到的壓力分解成向下的壓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結構中唯一產生外推力的結構。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點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

教材精心設計安排了兩項活動。第一項是測試紙拱的承受能力,這個活動讓學生初步瞭解拱形承重的祕密。第二項活動是搭一個瓜皮拱,這個活動是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和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教學目標:

據此,我設定了一下幾點教學目標:(出示課件)

1 科 學 概 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

2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

3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重點 (出示課件):我認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設法保持拱形的形狀,使它承受更大的壓力。

難點(出示課件):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發揮拱的受力特點。

教學準備 (出示課件):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需要準備的材料有: 做拱形的紙 ,鐵墊圈若干 ,課件 , 小木塊若干,西瓜皮塊若干 、 抹布。

二 學情分析:(出示課件):

通過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增加材料厚度和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增加物體抗彎曲能力的探究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種氛圍下相信進一步探究拱形,學生們的熱情會更加高漲。

三 教法學法分析:

教學目標能夠順利的完成,需要合理的科學的教學方法,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課我將採用“探究-研討”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出示課件)

(一):自主——探究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利用舊掛曆紙和墊圈探究紙拱的承受壓力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夠更好的得到自主發展。

(二):合作——研討法。

科學活動以小組的形式開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動過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間進行互相交流,最終達成共識。

四 教學過程:

我一直認為科學課堂必須是充滿情趣和智慧的課堂,它著力於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的興趣更濃厚,讓學生的智慧更靈動。以這個為基點,我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出示課件)

首先我將出示一張紙,引導學生觀察:看老師手中的這張紙。它連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這樣柔軟無力的紙你能用什麼辦法讓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嗎?通過學生回答,不但可以檢查學生對前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說到拱形,這時我(做一個拱)繼續啟發學生,做成拱形後它沒有塌下去,看來拱形也有科學道理。你們發現了嗎,我們的周圍中也有許多的拱形建築,請看(播放課件圖片:趙洲橋、拱門、九洲體育館) 為什麼這麼多的建築都採用了拱形呢?同學們願意和老師一起來研究拱形中的學問嗎?(這時我板書:拱形的力量 )

我這樣

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拱形”是“改變形狀”的另一個視角。通過欣賞拱形建築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後的提問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並且通過教師演示平紙和拱紙的承重能力,使學生明白同樣大小和材料的拱紙比平紙承重能力強,同時親眼目睹了拱紙承重過程中的形變,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點。

(二):探究研討——測試紙拱 (出示課件)

這裡我設計了三個實驗活動:

為了突破重點,我設計了第一個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課件)

學生把紙拱放在墊板上,並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記號。觀察之後,說一說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裡?引導學生說出在拱的下部。

教師解釋概念:在拱與墊板接觸的地方,我們把它叫拱足。下面請同學們輕輕地放一個墊圈在紙拱上,來測試拱的承受力,仔細觀察紙拱的變化。並回答:哪個部分承受著墊圈的重力?學生會發現拱足向兩邊伸展,而墊圈的重力是被拱頂承受的。

再加一個墊圈,觀察一下新的變化。學生髮現紙拱隨著壓力的增大,拱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後就平了。根據這一現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解釋。“紙拱”為什麼會向兩邊伸展開去?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觀察描述活動,學生能清晰地認識拱形的受力軌跡,從而建構第一層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過材料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看到拱足分開自然想到要用什麼東西去抵住它。

教學進行到這裡,基本抓住了本課的第一條基本概念。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設計了第二個實驗:把拱足固定,測試紙拱能承載多大的重量。

實驗二:把拱足固定,測試紙拱能承載多大的重量(課件)

教師設問:既然我們知道了紙拱受力變形的原因,你有什麼辦法使紙拱不容易變形,能承受更大壓力?承受幾個墊圈你能預測一下嗎?怎樣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用實驗檢測一下看行不行。學生開始分組實驗:用東西(書本)抵住拱足,在拱頂上不斷加墊圈。實驗時教師巡視指導。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紙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強。引導學生進一步改進實驗方案,讓拱形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

通過師生談話,進一步肯定學生的'想法,用東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壓力要大一些。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討論觀察到的現象。當拱頂上的壓力不斷增加時,它的形狀會有什麼變化?紙拱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通過這樣的設問,再一次讓學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現象後,對出現的問題作出解釋,當拱頂上的墊圈不斷增加時,紙拱還是要塌,向左右偏,通過操作適當開動腦筋去思考解決方案,怎樣讓拱形承受的壓力再大些,進而引出實驗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實驗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出示課件)

科學必須用事實講話。科學資料就是探究活動中獲得的事實性資料,對科學資料的分析是啟用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途徑。

我提問:我們怎麼做能讓紙拱承受更大的壓力?你打算怎麼做?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案寫下來,再彙報。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我用課件出示:(【溫馨提示:1、進行實驗時,做好資料記錄。2、每個實驗,“拱橋”的拱足之間的距離要保持一致。3、如果紙條被壓壞或有明顯摺痕,應該換上新的紙條。】)

學生分組實驗大多數學生都在拱形的兩邊放木塊,把拱足抵住,實驗結束後,教師提出問題,現在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抵住拱足,就能提高拱的承受力,

請學生試著解釋。

(演示課件說明: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加緊密。拱形受壓時會產生一個向外的推力,抵住這個力,拱就能承載很大的重量。) 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從同學們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看到抵住拱足的物體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強了!那現在老師有個問題了,要是我們繼續在旁邊加,拱是不是會一直都這樣,承受的物體越來越多呢?學生可能回答:不能或能,老師點撥:拱有一定的承載能力,不能超過它的限度,就如我們天天經過的大橋——招蘇臺河大橋,他的限載重量是20噸 。 通過生活中的拱形建築可以引出極限限載的含義。&nbs

p; 最後讓學生總結拱形承載的祕密。(同時我把拱形承重的祕密展示在黑板上)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不僅瞭解了拱形承重的祕密,同時培養了大家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樣課堂教學主線清晰,學生探究情趣盎然,深入有效。

(三):理性認識—搭瓜皮拱

學生分組活動,課前每小組準備了西瓜皮塊來搭一座拱橋,兩組學生分別在講桌兩邊搭拱,

本環節的活動用到了瓜皮,會弄髒學生的手和課桌,我會讓學生用準備的抹布,待實驗結束後擦乾淨,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 。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紙拱畢竟是一個不會轟然垮掉的拱,做一個瓜皮拱不但饒有趣味,而且更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拱形的承重特點,兩個活動相比,前者是感性的探究,後者是理性的認識,相輔相成。

(四):拓展延伸 ,情感昇華

在教學的最後,通過身邊一些熟悉的建築中拱形的運用讓學生將知識還原生活。再讓學生欣賞培江三橋等(課件圖)拱形建築的圖片,讓學生吸收資訊,提高創新意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五 板書設計

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把拱形承重的祕密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能清楚、明瞭地理解拱的受力原理

拱形的力量

拱形承重的祕密: 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 拱形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加緊密。

俗話說:“科學探究無止境”。我更覺得:“科學教學藝術的探究更無止境”。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