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咬文嚼字

漢字趣編(之十二)竹

漢字趣編(之十二)竹

竹,象形字的竹字象竹竿上兩對生的竹葉下垂。竹子可以說不是草也不是木。她沒有一般樹所有的年輪,草難於它比高低。竹子質樸無華,不事聲張;竹子虛心正直,寧折不曲鐵骨錚錚;一竹倒下,萬竹爬起,前赴後繼,蓬勃向上;扶老攜幼,助人為樂;竹子隨遇而安,不嫌貧愛富;竹子與清風明月為伴,與鬆梅為伍,能陶情冶性。清新、飄逸、恬淡、高雅 ,它不喧鬧、不顯彰,總是以挺拔的身姿、濃濃的綠色和堅韌向上的精神給人以鼓舞和啟迪 。竹子以其鮮明的個性、頑強的生命力和獨有的謙謙君子之風 ,贏得許多人的賞識與喜愛古人。 戴凱之說:“植類之中,有物曰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 在分類學上,竹子有節中空 ,葉片長披針形,為多年生一次性開花植物 ,屬於禾本科植物;在用途上,許多力學和理化性質優於木材。竹子似草似木,是植物家族中特殊的一大類群。竹子適應性強,分佈範圍廣,易繁殖,易栽種,易加工利用;投入小,產出大;病蟲害少,產品型別多,用途廣,市場容量大,投資風險小。 竹子是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容,三大效益顯著。
我國是世界竹子大國。不僅資源極其豐富,而且是最早利用竹子的國家。素以“竹子文化國度”而享譽世界。早在新石器時代,竹子就已進入炎黃子孫的生活。舉凡衣食住行,科技文化,無不留下了竹子的蹤跡。竹子高風亮節,虛心向上,從古至今為國人所謳歌、推崇、寄性言志,被視為人格境界的理想化身,為悠久的中華文明增添了絢麗的一頁。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對竹子有崇拜的歷史。
竹子用於建築,歷史相當悠久。據《三輔黃圖》記載,漢代的甘泉祠宮就是用竹子構築而成的;宋代王禹偁在湖北黃岡做官時,亦曾自造竹樓,並作《竹樓記》。在南方竹鄉,尤其是嶺南,竹樓卻不是達官貴人、文人雅士風雅玩樂之所,而是尋常百姓的居室。清沈日霖在其《粵西瑣記》中稱粵西“不瓦而蓋,蓋以竹;不磚而牆,牆以竹;不板而門,門以竹。其餘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衙署上房,亦竹屋”。西南少數民族的竹樓房舍如傣鄉的竹樓,一直延綿至今,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堪稱世界建築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在穿戴方面,斗笠、竹鞋作為防雨用品,一直延用至今;但更值得一提的是竹布。以竹為布,最早見於東漢楊孚的《異物志》。“竹疏布”之名則首見於東晉嵇含的《南方草木狀》,其書稱:“簞竹葉疏而大,一節相去五六尺,出九真。彼人取嫩者,槌浸紡績為布,謂之‘竹疏布’。”宋代贊寧的《筍譜》中專門列有從即將成竹的老筍取纖維的“取麻法”。據文獻記載,可以“取麻”的竹子有篁竹、麻竹、簞竹、桂竹等等。在古代,竹布的產量是相當可觀的,唐時竹布曾是嶺南一些州縣的重要貢品之一。
在中國菜餚中,竹筍是普遍受人喜愛的美味佳品。先秦文獻中已有關於食用竹筍的記載,如《周禮•天官•醢人》就記載“箈菹雁醢”、“筍菹魚醢”,箈、筍都是竹筍,可見遠在兩三千年前,竹筍已成為席上珍饌。其後,食用竹筍的記載越來越多,除了極少數有毒外,絕大多數竹筍都可食用。據文獻記載,竹筍依採集季節分,有春、夏、冬三種,以春筍為主;烹飪的方法多種多樣,“蒸、煮、炰、酢,唯人所好”。為了便於貯存和運銷,古人很早就摸索出了一套筍乾製作技術,在《本草經》、《筍譜》等許多著作中都有記載。製成的筍乾有淡幹、鹹幹兩類,據《筍譜》、《本草綱目拾遺》等書記載,在全國各地的筍乾中,以浙江所產最負盛名。筍乾不僅有黃色的,還有“色如鸚哥綠”的,有“尖上”、“尖球頭”、“二尖”等名品。在湖南,有人直稱薰煮的大竹筍為“素火腿”。除此而外,歷史文獻中很多地方記載了荒年饑民採竹實(竹米)充飢的事,竹子開花、結實被視為“凶年”之象。有些地方,竹實還被用於釀酒。另據《本草綱目》等書記載,某些竹子如淡竹、苦竹、甘竹、箬竹、慈竹等等,其葉、實、根、籜及加工提煉出的竹茹、竹瀝,常常用以配藥療疾,效果顯著。
竹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突出地表現在竹器的廣泛使用上。考古材料證明,新石器時期,竹編在我國已經開始;隨著文化的不斷進步,竹器的種類日益增多,它們在廣大民眾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如坐臥用的床、榻、席、椅、枕、幾,盛食藏衣用的櫥、箱、櫃、匣、甑、桶、斛、盆、簞笥,口中吹奏的簫、笛、笙、簧,手中把玩的團扇、手杖,裝飾用的竹簾、屏風、花瓶、燈籠,打仗用的刀矛、箭矢、弩弓,捕魚用的魚籪、魚罩、魚籠、釣竿,農作用的籮、筐、篠、連枷、篩子、簸箕以及交通運輸用的扁擔、竹槓、竹轎、竹筏甚至竹船……無不以竹為材料製成。其中不少器具既是日常用品,又是十分精美的藝術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如上海嘉定的竹刻、浙江黃岩的竹黃製品、溫州的竹簾、安徽舒州的竹蓆以及西南彝家、傣家的竹編竹刻製品,都名震遐邇。
值得重視的是竹子對古代兵器和音樂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竹子是製作箭矢、弓弩等兵器的主要材料之一。《藝文類聚》引有一首不明年代的古老民歌,歌中唱道:“斷竹、續木,飛土、逐肉。”相傳河南淇園曾是專供商王制作箭矢的竹園;直到漢代,淇園之竹仍被大量砍伐,用來製作箭矢、此外,會稽的箭竹,荊、楚的箘簵、棘竹等等,也因宜於製作箭矢而著名。在嶺南地區,古人不僅以竹作箭,而且還以竹製刀、矛、弓弩等等。在音樂方面,據《史記》記載,竹是製作樂器的重要材料。中國傳統的吹奏樂器基本上是用竹子製作的。古代音樂家十分注意材料的選用,對哪種竹子宜作何種樂器,古書記載很多,如種龍竹。竹宜作笛,慈母山竹、紫竹宜作簫、鄒山篠竹宜作笙,等等。中國音律的起源也與竹子有重要關聯,據《漢書•律曆志》載:“黃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之嶰谷,生其竅厚者,斷其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筒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這個故事雖系傳說,但反映了竹子對於中國音樂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這一事實。
我們國家有著十分豐富的竹林資源,分佈區域東起臺灣、西到西藏、北到山西、南及海南。在歷史上,竹林資源比現代還要豐富。產生、演進於這種生態環境下的中國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竹的影響。竹子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物用和倫理美學兩方面。說到竹子在物用方面對文化的影響,大家立即就會想到竹簡,在中國歷史上,竹簡作為文字的主要載體之一,曾持續了四、五個世紀之久;竹簡退出歷史舞臺之後,竹子又大量被用於造紙。竹子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播發展、其中尤其是文獻的傳存發展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貢獻,另外,竹子在建築、器用、穿戴、食醫等方面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由於竹子給予了人們以莫大恩惠,因而自古以來,人們對其頌揚不已,西南彝族甚至奉竹為圖騰。在某些彝族聚居的地方,村裡養有一片楠竹,稱作“種場”,孩子出生後,要將胎衣、胎血放入楠竹筒,用芭蕉葉卷好,吊在“種場”裡的楠竹上,以表示他是楠竹的血脈;每年農曆四月二十日要舉行祭竹大典,他們把“種場”裡楠竹的枯榮當作全族興衰的象徵。
另外,竹子還與民間信仰密切相關。竹子在民間具有辟邪、祝福與巫術的意義。辟邪:以前的爆竹是用竹子做的,相傳可以將竹子投入火中,以爆炸的聲響來驅鬼。招福:竹在民間信仰中是一種吉祥的植物,因此,它也具有招福的功能。一般傢俱、雜物衣料上有時會畫上或刻上竹,或是與其他動植物相配合成為吉祥的話語或圖案,如「竹報平安」、「竹梅雙喜」等。民間也相信諧音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就是所謂的「模擬巫術」。占卜:以竹子來占卜,稱之為“竹佔”。竹佔主要是看竹子的徵兆,古籍上也有相關的記載和故事,臺灣民間也有類似的傳統,諸如竹生二股時,被視為變亂的預兆。民間也有籤竹作卦來判斷事物的凶吉,稱為「籤卦」。抽籤:抽籤就是用六十四支根部府刻點符的竹籤,放在竹筒內,由人來抽,根據竹籤上的點數作陽卦,再抽作陰卦,同時對照繪著草木人物並註明六十四卦意義的解籤書來判斷凶吉。聖籤:聖籤是由一尺多長的竹片作成的,每六十根或一百根為一組,每一個籤頭上寫上天干地支或號碼,然後裝進大竹筒中,這個竹筒就稱為籤筒,放在寺廟內的神壇上,信徒可以在籤筒中抽出一支籤,經過神筊認可之後,去核對籤詩,所抽出來的籤詩文句就是神的答覆,可卜凶吉。我國民間宗教信仰的特色之一是自然崇拜,因此動物、植物都被人們賦予人格化的象徵,竹子與人的關係最為密切,所以自然也有竹子之神。主管竹林的大神為「園林之神」,在臺灣民間也有幾位與竹子有關的神鬼,如:竹林公、竹巷媽、竹頭公、竹篙鬼等。
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留下了濃重的痕跡。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頗有一些獨特之處,如虛心、有節、清拔凌雲、不畏霜雪、隨處而安等等。這些特點,很自然地與歷史上某些審美趣味、倫理道德意識發生契合,進而被引入社會倫理美學範疇審美趣味成為君子賢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不僅春風得意的封建寵兒常常以竹來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詡,那些落魄荒野的書生和隱居“南山”、待價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於竹、引竹自況。在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中,有關竹子的詩詞歌賦層出不窮,畫竹成為中國繪畫藝術中一個重要門類,封建士大夫在私園、庭院中種竹養竹以助風雅,亦成為普遍風氣。
最早賦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會倫理範疇的,恐怕要算《禮記》了,《禮記•祀器》中說:“……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魏晉時期政治局勢反覆無常,文人士子意氣消沉,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為逃避現實,不與當權者合作,遁隱竹林,借竹之高標、清姿佐己之風流,在當時社會引起很大震動,對後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產生了莫大影響,可以說,敬竹崇竹、寓情於竹、引竹自況,竹林七賢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後,中國的文人士大夫便與竹子結下了不解之緣。晉室東渡之後,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麗的山水將他們從對現實的迷惘、懣悶中解脫出來,他們縱情山水、遠離塵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廣袤的竹林正是他們託身、浪跡之所,竹子清麗俊逸、挺拔凌雲的姿質令風流名士們沉醉痴迷,一時間,聞有好竹即遠涉造訪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種竹十頃棲居林中者有之,對竹嘯吟終日不輟者亦有之,王徽之、張廌、翟莊、袁粲等,是其中風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聲稱:不可一日無此君!這一時期,文人雅士賦竹、贊竹,為竹作譜,蔚成風氣,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專譜——戴凱之《竹譜》正是在這種風氣下以韻文的形式誕生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夫所賦予竹的,是“清風瘦骨”、“超然脫俗”的魏晉風度,儘管對竹的“高節”、“堅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對竹的自然風采的禮讚,表現了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對大自然的崇敬和嚮往。作為一種社會風範的竹,在這一時期尚未產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後,儘管竹子作為一種自然的靈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賞,但它的某些特點如虛心、有節、根固、頂風傲雪、四時不改柯易葉等等開始被強調並引入社會倫理範疇,最終演化成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識中有德行的君子賢人的化身。這明顯地反映在中晚唐時期的文學作品之中,白居易在《養竹記》一文裡首次總結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高尚情操,將竹比作賢人君子;劉巖夫在《植竹記》裡則更將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欽慕的“剛”、“柔”、“忠”、“義”、“謙”、“賢”、“德”等等品格賦予竹子;此外,“親慈子孝”、“尊敬長者”等倫理規範也或先或後賦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從此,竹子在中國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體系中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並通過種竹養竹、詠竹畫竹等等追求風流雅緻的行徑,一代一代傳承並不斷豐富和發展。
畫竹在我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具有相當的地位,自唐宋以來,很多文人士夫醉心於畫竹和收藏竹畫,其意義同以文學形式吟頌竹子和在園中栽竹養竹一樣,是為了託物寄興、抒發胸臆;與其說是畫竹,不如說是畫人。畫竹起於何時,說法不一,有人說關羽始畫竹,有人說王維是畫竹的始祖,難以定論。不過,中晚唐時期,竹已成為專門的繪畫題材,並湧現了一批畫竹名家,與白居易同時的蕭悅就是其中之一。蕭悅曾贈所畫十五竿竹與白居易,白感其意,作《畫竹歌》說:“植物之中最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蕭郎筆下獨逼真,丹青以來唯一人。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節疏;不根而生隨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五代以後,畫竹漸成風氣,歷代畫竹名家人材輩出,如五代的黃筌、徐熙、李頗,宋代的文同,元代的趙孟頫、倪瓚、李衎,明代的宋克、王紱、夏昶,清代的鄭板橋等等,都對畫竹技法和理論的發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竹神傳說,留下了許多典故,留下了許多的成語:
竹報平安:竹:竹簡。竹報:舊時家信的別稱。指平安家信。唐•段成式《酋陽雜俎續集•支植下》:“北部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
竹苞松茂:根基象竹那樣穩固,枝葉象松樹那樣繁茂。用作視長壽或宮室落成時的頌詞,也比喻家族興盛。《詩經•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鬆茂矣”。明•範世彥《磨忠記》:“祝壽享,願竹苞松茂,日月悠長。”
青梅竹馬:青梅:青的梅子。竹馬:小孩當馬騎的竹竿。比喻男女兒童在一起玩耍,天真無邪的感情。唐•李白《長千行》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
茂林修竹:修:長。茂密高大的樹林竹林。晉•王羲之《蘭序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勢如破竹:形勢如劈竹子一樣,劈開上端之後,下面就隨著刀刃分開了。形容節節勝利,毫無阻擋。也形容不可阻擋的氣勢。《晉書•杜預傳》:“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九回:關勝等眾,乘勢長驅,勢如破竹,又克大谷縣。
竹林七賢:魏晉年間七個文人名士的總稱。《魏氏春秋》:“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稱七賢。
松竹梅歲寒三友: 松竹越冬而不雕,梅耐寒而開花謂歲寒三友。明程敏政有《寒歲三友圖賦》。
竹山詞:詞集名。宋未蔣捷(號竹山)作。
竹坡詞: 詞集名。宋周紫芝作.紫芝字少隱,號竹坡居士,曾媚事秦檜,時論簿之。
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又稱為《竹枝子》。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有時詞曲合稱《竹枝》。原巴渝(今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唐詩人劉禹錫根據民歌改作新詞,歌詠三峽風光和男女戀情。此後各代詩人寫《竹枝詞》的很多,也多詠當地風俗和男女愛情。
竹塢聽琴:全名《秦攸然竹塢聽琴》。雜劇劇本。元石子章作。寫道姑鄭綵鸞在竹塢彈琴,同秀才秦修然相遇,兩人互相愛慕而結合的故事。
竹書紀年:中國古代的編年體史書。因原本寫竹簡而得名。
竹林精舍:梵文意譯。古代印度最初的寺院,在中印度迦蘭陀村。
竹溪六逸:據《新唐書•李白傳》,唐詩人李白客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與孔巢文、韓淮(舊唐書作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六人共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竹葉亭雜記:書名。清姚元之撰。所記有清代掌故、清宮儀制、科場典事、東北西北地區風土習俗、名人軼事等。並反映了兵制、鹽政、吏治等腐敗的情況。
竹香齋象戲譜:清張喬棟輯。與《百局象棋譜》同一型別。
竹打中空:即兩條傷痕,中間有長條形空隙。
絲竹管絃:泛指音樂。也作“管絃絲竹”。是琴瑟蕭笛等樂器的總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斛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
金石絲竹:金:指金屬製的樂器。石:指石制的磬。絲:指弦類樂器。竹:指管類樂器。泛指各類樂器。也指各種樂音。《莊子•驕拇》:“多於聰者,亂五聲,謠六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而師曠是也。”
品竹彈絲:品:吹樂器。泛指吹奏樂器。元•無名氏《貨郎擔》第四折:“又不會按宮商,品竹彈絲。”
哀絲豪竹:形容音樂悲壯動人。哀絲:悲哀的絃聲。豪竹:巨大的竹管。唐•杜甫《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衷絲動豪竹。”宋•陸游《長歌行》詩:“哀絲豪竹助劇飲,如鉅野受黃河傾。”
鑽魚上竹: 鑽音(年),魚名,身滑元鱗。鑽魚粘滑,難於上行。舊比喻求進艱難。宋•毆陽修《歸田錄》:“(梅聖俞)其初受敕修《唐書》,語其妻刁氏曰:‘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刁氏對曰:‘君於仕宦,亦何異鑽魚上竹竿耶!’”。
芒鞋竹杖:芒鞋,一種草鞋。竹杖,手杖。比喻隨身使用的東西。宋•陳師道《絕句四首》:“芒鞋竹杖最關身。”
成竹在胸:與“胸有成竹”同。成竹:現成完整的竹子。原指畫竹子之前,因反覆觀察,胸中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畫起來才得心應手。比喻臨事有定見或事前已有全面考慮安排,因而顯得清靜而有把握。宋•蘇軾《文與可畫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告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宋•晃補之《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肉竹嘈雜:肉:指從口出的歌聲。竹:管樂。肉竹:泛指音樂。嘈雜:聲音喧鬧,雜亂。形容音樂雜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西主》:“旱雷聒耳,肉竹嘈雜,不復可聞言笑。”
罄竹難書:罄:用盡。竹:古代用竹製成竹筒,用以寫字。書:動詞,寫。用盡所有的竹子也難於寫完。原喻罪行極多,寫也寫不完。也指事實很多,難以寫盡。最早見於《後漢書》中隗器傳,是評論王莽的,即“楚越之竹,不足以書其惡”,這裡的“其”就是指王莽。以後在《舊唐書》中的李密傳裡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的記述,這是李密在討伐隋煬帝的檄文中對隋煬帝的罪惡所作的概括,後來逐漸演變成約定俗成的成語“罄竹難書”。但罄竹難書的竹,已不是南山之竹(南山即今陝西西安南的終南山),而是指竹簡。那時也還沒有筆,而是用一種刻刀把字刻在竹簡上。
枯竹空言:竹:竹簡。指毫無實用價值的陳舊的古書和空泛的議論。漢•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無能出奇計,遠圖匈奴安邊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
抱雞養竹:舊比喻宮僚坐地盤剝,不擇手段。明•馮夢龍《古今譚概》載,唐新昌縣縣令夏侯彪之,一到任就叫里正代他抱小雞種竹子,自己坐受其利。
孟宗求竹:這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在《楚國先賢傳》中記載:“孟宗字恭武,至孝,母好食筍,宗入林中哀號,方冬為之出,因以恭奉,時人皆以為孝感所致。”另一則筍治母病的故事是由孟宗求筍的故事演變而來的。在《南齊書‧劉懷真》中記載:“懷真字靈哲……靈哲所生母嘗病,靈哲躬自祈禱,夢見黃一老公曰,可取南山竹芛食之,疾可立愈,靈哲警覺如言,而疾療。”
斑竹一枝千滴淚:上古時候,堯王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叫女英,二女兒叫娥皇,姐姐長妹妹兩歲。女英和娥皇都長得俊秀,賢惠善良,堯王很喜歡他的兩個女兒。堯王選賢讓能,選虞舜為繼承人,並將兩個女兒許給舜為妻。舜在幫助堯王管理國家大事期間,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堯王死後,舜帝即位,南方的“三苗”部族(現在湖南),多次在邊境騷擾,舜親率大軍南征,娥皇、女英也跟隨同行,留住湘水之濱.大軍征戰南進到蒼梧,舜王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後人把這個地方叫做零陵)。娥皇、女英接到噩耗,痛哭不止,一直哭得兩眼流出血淚來。淚珠灑在竹子氣上面,染得竹子滿身斑斑點點,成為斑竹,後來,姐妹二人投水而死。人為紀念娥皇、女英,在湘水旁建立廟宇,名為黃陵廟。傳說她二人都做了湘水女神,娥皇是湘君,女英湘夫人。她們的墓在衡山上面。二妃死後,湘水出口處的洞庭湖君山出產一種竹子,竹子上面有斑斑點點紫暈的玟痕,傳說為二妃的血淚所化而成。人們將這種竹子起名“斑竹”,又名“湘妃竹”。毛主席的詩詞中“斑竹一枝千滴淚”,就是說的這個故事。
“竹馬”一詞始見於《後漢書•郭亻及》:(郭亻及)始到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及問:爾曹何自遠來?對日:“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所謂“竹馬”,原來是兒童遊戲時當馬騎的竹竿。晉人劉義慶《也說新語•方正》中記載:“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這裡的“竹馬”則代指兒時的友情。讀古代詩文,常見到人們用兒童騎竹馬歡迎郭亻及 的故事來稱頌地方官吏的,如白居易《贈楚州郭使君》詩:“笑看兒童騎竹馬,醉攜賓客上仙舟。”唐代杜牧《杜秋娘》一詩中也有竹馬的詩句:“漸拋竹馬劇,捎出舞雞奇。”
竹夫人 :在古代詩文中,“竹夫人”是一個使用頻率較高的詞語。例如北宋蘇軾《送竹几與謝秀才》一詩:“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又如南宋陸游《初夏幽居》一詩:“瓶竭重招麴道士,床頭新聘竹夫人。”何謂“竹夫人”?原來,它是古代一種消暑用具。《辭海》上解釋說:“夏天睡時置床蓆面取涼的用具,用竹青蔑編成,或用整段竹子做成,圓柱形,中空,周圍有洞,可以通風。”可是現在竹製品市場上所見甚少。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北宋熙寧六年(1073)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到於潛縣視察,下榻在金鵝山(現浙江臨安於潛中學後山)的綠筠坪的綠筠軒。屋前屋後綠竹隨風婆娑,激發起他的詩興,遂與縣令刁王壽(是東坡同年之誼)和前任縣令毛寶,以及縣尉方君武等共同詠吟起來。適從人送晚餐、酒菜。其中有一道於潛本地時鮮菜“醃篤鮮”(臘肉焐筍)。東坡隨口吟出:“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是痴?”因為是即席邊詠吟邊品嚐,東坡覺得“後味未盡”,再補吟了“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若要不瘦又不俗,還是天天筍焐肉。”雖對仗欠工整,卻清新上口。刁令拍掌道:“妙哉!妙哉!竹與肉還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從此,於潛地區,每逢鮮筍上市,待客時總是有這道“醃篤鮮”——臘肉焐筍。
竹生人的神話傳說:《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蜀王本紀》、《水經注. 溫水注》、《述異記》中均有竹生人和竹王的記載。《華陽國志.南中志》:"漢興遂石窟。有竹王者,興於遁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為姓。捐所破竹於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
介子推背母隱於竹林的傳說 :春秋時晉文公為報答他的恩人介子推,派兵逼介子推做官,可介子推不願意,揹著老母躲入山中。最後被晉文公放火燒死竹山上。
孤竹國公子叔齊和伯夷:商代小國孤竹國,其公族子孫後取國名的竹字為姓。歷史上有二位大名鼎鼎的公子叔齊和伯夷,具有竹之氣質。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後決定不吃周朝的糧食,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
在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中,也留下了許多有關竹子的詩文:
如鄭板橋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如劉崧的《雨竹》:“滄波石面晚陰涼 , 翠筱娟娟過雨香。何許鷓鴣啼不斷 ,黃陵祠下是三湘 。”
如愛新覺羅•玄燁的《詠竹》:“門外千竿細竹,窗前萬朵鮮花。 秋寒眾色皆變,惟爾霜姿可嘉 。”
如王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如蘇軾的《霜筠亭》:“ 解籜新篁不自持 嬋娟已有歲寒姿 。要看凜凜霜前意,須待秋風粉落時。”
如唐朝裴說的《春日山中竹》:“數竿蒼翠擬龍形 ,峭拔鬚教此地生。 無限野花開不得,半山寒色與春爭。”
如清朝鄭板橋的《竹》:“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如唐朝唐彥謙的《竹風》:“竹映風窗數陣斜 ,一人愁坐思無涯 。夜來留得江湖夢,全為乾聲似荻花。”
如李涉的《夷陵幽居》:“負郭依山一徑深 ,萬竿如束翠沉沉。 從來愛物多成癖 ,辛苦移家為竹林。”
如辛棄疾的《移竹》:“每因種樹悲年事 ,待看成陰是幾時 。眼見子孫孫又子,不如栽竹繞園池 。”
如施肩吾的《友人庭竹》:“曾去旋州看種玉 ,那似君家滿庭竹 。客來不用呼清風 ,此處掛冠涼自足 。”
如釋智圓的《庭竹》:“移去群花種此君 ,滿庭寒翠更無塵 。暑天閒繞煩襟盡 ,猶有清風借四鄰 。”
如蔡確的《書舍竹》:“窗前翠竹三五竿 , 蕭灑風吹滿院寒 。常在眼前君莫厭 ,化成龍去見應難。”
或讚頌竹子之清高脫俗,或贊竹子之瀟灑絕倫,或借吟竹而自喻,或憑詠竹而自適。總之,竹子與中華民族結下了不解之緣,與悠久的中華文化血脈相連。竹子,融進了中華民族的形,也融進了中華文化的神!
標籤:趣編 漢字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