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通用11篇)

說課稿6.5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通用11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小數的意義。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每個學生空白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和平均分成了一百份的正方形紙各一張。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出示100,問:認識嗎?一起說(100)、把100縮小10倍是多少?(板書:10)、把10縮小10倍是(1),把1再縮小10倍,你知道是多少嗎(0.1或),把0.1縮小10倍,又是多少呢?(板書:0.01或),接下去是……?(板書:0.001或)

2、師:像這樣,我們可以一直地寫下去(用省略號表示)。

3、這裡的0.1、0.01、0.001表示什麼意思,他們之間的進率又是多少嗎?引出課題《小數的意義》

二、探究意義

(一)教學0.1

1、如果我們用一張正方形表示1的話,請你估計一下,0.1該有多大,用手比劃一下。請將你心目中的0.1在這張白紙上用顏色塗出來。(電腦演示正方形紙、1)

2、(展示、彙報)說說你是怎麼表示出0.1的。小結:要想準確地表示出0.1,我們應該先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再塗出其中的一份,就是0.1。還可以用什麼數來表示?

3、取出一張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準確地表示出0.1。

4、請塗出其中的3份,塗色部分用小數怎樣表示?用分數表示是(),0.3裡面有多少個0.1,空白部分呢?(用小數表示,用分數表示)

5、投影:陰影部分用小數怎樣表示?有多少個0.1,空白部分呢?

6、想一想,1裡面有()個0.1。

(二)教學0.01

1、回顧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得到0.1的?

2、你能在紙上表示出0.01嗎?請你在格字圖上表示出來(生取出平均分成一百份的正方形紙片)。說說你是怎麼表示的?空白的部分呢?(電腦演示過程)

3、請看老師這張圖片,你想到了什麼小數?

4、看到0.23,你還想到了什麼小數。

5、請你在方格紙上創造一個新的小數,再同桌間說一說這個小數表示什麼意思,看到這個小數,你又想到了那個小數?

6、生彙報

(三)教學0、001

1、對於0.001,你有什麼想說?2.黑板上掩飾0.001

3、看到0.001,你會想到哪些小數?

三、提煉小數意義

1、請你觀察這三組的數,你有什麼新的發現?(得出:一位小數、十分之幾,兩位小數、百分之幾,三位小數、千分之幾等等)板書: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

2、小結:像這些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小數。(完善板書)

3、師:其中的一份,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我們把它叫做計數單位,也可以寫作0.1、0.01、0.001等等。如0.3的計數單位是0.1,它有3個0.1。0.25的計數單位是(),它有()個0.01。

4、思考:(電腦)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

四、解決問題練習

五、總結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初步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認識了垂直與平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於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創新意識,而且進一步發展了學生對“空間與圖形”的興趣,因此,本節課在國小數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物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而使它們真正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理解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意義及特徵,能夠正確畫出底所對應的高。

(3)過觀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並掌握平形四邊形的定義、各部分的名稱。

把能夠正確畫出底所對應的高確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學情

本節課是學生在認識了平行四邊形以及垂直與平行的關係及對平行四邊形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且學生的思維水平正處於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期,求知慾望強及好奇心極強,好奇心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因此本節課多采用學生動手,直觀感知知識的由來,深切的體會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特徵。

二、說教法與學法指導

本課設計理念為:

1、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2、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採取“觀察、操作”等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學法: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實際操作,動手實驗,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進而在交流中體驗圖形的特徵,使他們的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說說什麼是平行線?

2、畫一組平行線。

[設計意圖:教學的任務是解決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教育要求之間的矛盾,我們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為擴充套件新知作好鋪墊。]

(二)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課件出示主題圖,說說你從圖中瞭解到了什麼?

2、請同學們再認真觀察,圖中哪兒用到了四邊形呢?(小組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三)認識特徵,明確關係。

新課程要求學生能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根據這一要求,我有序地安排了七個層次探究活動。

1、畫四邊形。

同學們,剛才我們在圖中觀察到很多四邊形。在你們的生活中觀察到的可能不只是這些,下面請同學們把剛才觀察到的四邊形或在其他地方觀察到的四邊形,畫在你們的圖畫紙上,好嗎?

[設計意圖:通過看、想、畫這一過程,喚起學生頭腦中對四邊形的已有認知。]

2、作品展示。

(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貼到黑板上)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享受成功的喜悅,激起探究新知的慾望。]

3、作品分類。

(為了敘述方便,將作品編上序號)

(1)觀察這些圖形,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哪些是你知道的圖形?說出它們的名稱。

(3)請小組合作把這些四邊形分分類,並說說為什麼這樣分?(教師巡視,指導點撥)

(4)根據學生分類,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

(並隨機板書:平行四邊形)

4、觀察圖形。

(1)想一想: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各有什麼特點(同學間互相交流、討論)

(2)交流小結

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相等,對角相等。

[設計意圖: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觀察、思考、探究、質疑,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5、驗證結論。

(1)請同學們開啟書第64頁,找到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驗證剛才觀察到的結論。

(2)檢驗自己畫的平行四邊形。

(4)揭示概念。同學們的猜想通過驗證是正確的。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動手實踐、交流討論中探究新知,掌握圖形的特徵,還有機地進行了教材的重組,引導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意義和特徵。]

(5)練習(64頁做一做)。(出示課件:下列圖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

[設計意圖:及時反饋,既有利於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新知,內化新知,體驗成功之樂,又有利於教師瞭解學情,調控教學進度,以保證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6、生活中的應用。

(1)說一說我們身邊哪些物體上有平行四邊形。

(2)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平行四邊形。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聯絡身邊的實物認識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時時為生活服務,並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和強烈的探究慾望,培養善於觀察的良好習慣。]

7、平形四邊形的底和高。

(1)用ppt邊演示邊說明: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到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平行四邊形的高,垂足所在的邊叫平形四邊形的底。

(2)繼續ppt演示,找出相應的底和高。

(3)做一做:畫出每個平形四邊形的高,教師巡視指導。

(4)請學生議一議:平形四邊形可以作多少條高?

[設計意圖:通過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議一議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看到平形四邊形高的作法,掌握從平形四邊形的一個頂點可以作兩條不同長度的高,平形四邊形有無數條高,輕鬆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四)引導看書,鞏固練習。

1、自由看書,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設計意圖:學生經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反饋練習,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達到,再引導學生將以前所學的零碎的、不完整的、模糊的資訊通過看書討論,進行整理歸納,使學生能清晰明瞭地正確理解、掌握新的知識。]

2、做一做:用小棒擺平行四邊形。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練習,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學生間的合作探究水平,在知識上還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特徵的認識,可謂是“一石三鳥”。]

(五)總結反思,評價體驗。

1、小結全課:談談你的收穫及感想。

2、集體評價:學生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

3、教師評價。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有代表性的行為表現等。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評價,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領會學習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經驗。]

(六)佈置作業,拓展應用。

1、巧巧手

(1)你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完全相等的圖形嗎?

[設計意圖:將基礎知識進行拓展,提高應用要求,讓學生思維有發展的空間,鼓勵學生創新,以達到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的目的。]

2、火眼金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國小課本《數學》第八冊第73頁例1~例4。

二、教學目的:

使學生掌握小數的性質,能運用小數的性質化簡小數,能根據實際需要不改變原數的大小,寫成指定位數的小數。

三、學具準備:

同桌的兩名學生準備用硬紙條做的米尺一把;長短不一的紙條(長度要大於5分米);剪刀一把。

四、教學過程:

師:[板書:0.6元0.60元]0.6元、0.60元各表示多少錢?說明了什麼?

生:0.6元表示6角錢,0.60元也表示6角錢。說明了0.6元等於0.60元。

師:很好,[板書:0.6元=0.60元]

師:[板書:5、50、500]“5、50、500”是三個大小不同的數,誰能添上不同的單位名稱使它們所表示的量相等?

生:5元、50角、500分。

生:5分米、50釐米、500毫米。

生:5米、50分米、500釐米。

師:同學們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現在我們選其中的一組來研究。

[板書:5分米50釐米500毫米]

這三個數量相等嗎?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紙條,再拿出自己用硬紙條做的米尺,第一大組的同學在長紙條上量出5分米的長度,剪下來,第二大組的同學在長紙條上量出50釐米的長度,剪下來,第三大組的同學量出500毫米的長度,剪下來。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師:同學們量得很好,請每個大組交上來一張剪好的紙條。[教師依次把5分米、50釐米、500毫米長的紙條對齊貼在黑板上]你看出了什麼?

生:我看出了三張紙條一樣長。

師:對,這說明了5分米=50釐米=500毫米。

[教師在黑板上的5分米、50釐米、500毫米中間添上等號]

師:誰能把5分米、50釐米、500毫米改寫成用米作單位的小數?

生:5分米是0.5米,50釐米是0.50米,500毫米是0.500米。

師:[板書:對齊上面板書的5分米、50釐米、500毫米,分別在它們的下面寫上0.5米、0.50米、0.500米]0.5米、0.50米、0.500米相等嗎?為什麼?

生:相等。因為5分米=50釐米=500毫米。

師:[板書:0.5米=0.50米=0.500米]

師:我們再來比較0.3和0.30的大小(見圖30)。

請同學們拿出印好的兩個正方形,用陰影分別表示出0.3和0.30。

[同時請一名學生在幻燈片上的正方形中分別畫上陰影,表示出0.3和0.30]

師:[教師巡視]很好,同學們都畫完了,請看幻燈演示[用抽拉片將兩個正方形中的陰影部分重合]同學們看出了什麼?

生:0.3等於0.30

師:[板書:0.3=0.30]請同學們觀察0.3和0.30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0.3和0.30都是小數。

生:它們的整數部分都是0,十分位上都是3。

生:它們的大小都不夠1。

生:它們的大小相等。

師:再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生:0.3是一位小數,0.30是兩位小數。

生:0.3的百分位上沒有0,0.30的百分位上有0。

師:同學們說得都對,它們最主要的相同點是大小相等,最主要的不同點是0.30的百分位上有個“0”,現在看看這個“0”在小數的什麼地方?

生:這個“0”在小數的最後面。

生:這個“0”在小數的末尾。

師:對,這個“0”在小數的末尾。今天我們專門來研究小數末尾的“0”。

[教師指著板書的等式0.3=0.30]從左往右看有什麼變化?

生:小數的末尾添了個“0”。

師:從右往左看有什麼變化?

生:小數的末尾去掉了“0”。

師:它們的大小變了嗎?

生:它們的大小沒變。

師:請同學們再看前面板演的等式。

0.5米=0.50米=0.500米

從左往右看小數的末尾怎樣?

生:小數的末尾添上了“0”。

師:從右往左看小數的末尾怎樣?

生:小數的末尾去掉了“0”。

師:它們的大小變了嗎?

生:它們的大小沒有變。

師:[再指著第一次板演的等式0.6元=0.60元]請同學們從左往右看,再從右往左看,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它們的大小怎樣?

生:從左往右看小數的末尾添上了“0”,從右往左看小數的末尾去掉了“0”,它們的大小沒有變。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好,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小數的性質”。

[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開啟書第74頁看第二段,誰來讀?

生:[讀]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師:[在黑板上出示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性質分幾部分內容?請你講一講。

生:分兩部分內容,一是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二是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很好!學習小數的性質有什麼用途呢?請同學們看第74頁第三段。[看完後請學生回答]

生:根據小數的性質可以把小數化簡。

師:對,怎樣化簡小數呢?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簡。

生:把0.70末尾的零去掉。

師:[板書:0.70=0.7]105.0900這個小數化簡時只能去掉哪裡的“0”?誰上來指一指?

生:只能去掉小數末尾的“0”。

師:[板書:105.0900=105.09]

下面我們進行鞏固練習(做練習十九第2、3兩題)。

1.下面的數,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2.化簡下面的小數。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0 0.0750

[學生做練習,教師巡視、輔導,然後集體訂正,及時反饋矯正]

師:學習小數的性質還有什麼用途呢?請看課本第74頁第四段,看完後回答。

生:根據需要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

生:可以把整數改寫成小數的形式。

師:對,[出示例4]

例4 不改變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生:0.2=0.200

生:4.08=4.080

師:很好,根據什麼可以這樣改寫?

生:根據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怎樣把“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呢?

生:在“3”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3個“0”,3=3.000。

師:很好,在整數的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0”,就能把整數改寫成小數的形式。下面我們進行練習(做練習十九第4、5兩題)。

1.用“元”作單位,把下面的錢數改寫成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

3元2角 18元 6角 1元零3分

2.不改變數的大小,把下面的數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5.4 30.04 7 8.01

13 4.87 0.9 185.34

[學生做練習,教師巡視輔導,集體訂正]

師:[掛出小黑板]我們再進行下一項練習。

3.把左右兩邊相等的數用直線連線起來。

0.300 2.08

0.003 2.80

2.080 0.030

2.800 20

20.00 0.3

[請一名同學在小黑板上連線]

師:為什麼0.003不和0.030連線起來呢?

生:因為0.003和0.030不相等。

師:對。請同學們再看下一道判斷題。

4.判斷(對就打“√”,錯就打“×”)。

小數點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

[請一名同學在小黑板上判斷]

師:這位同學打的是“×”,錯在哪裡?

生:應該是: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而不是“小數點&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是人教版數學第八冊的內容。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在生產和日常生活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和小數的基本性質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內容的第四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最後一節課,主要屬於掌握知識教學。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2)、能正確地按需要用"四捨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3)、使學生理解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

3、教學重、難點

通過舊知遷移新知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理解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4、教法、學法

根據本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難點,按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二、說程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於些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複習匯入

1、把下面各數省略萬後面的尾數,求出它們的近似數。

9865345874131200398210

2、下面的()裡可以填上哪些數。

32()645≈32萬47()050≈47萬

問:(1)你是怎麼想的?(2)四舍是什麼意思?五入呢?

(二)、新授課

1、匯入新課

(1)、有時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商店買菜,電子稱上顯示價錢是7.53元,可是商店阿姨只收我們7.5元,這是為什麼呢?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只需要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那如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內容.(板書: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講授新課

(1)、出示例題情境圖。

師:同一個小數根據不同的需要它有不同的說法即小數的近似數,那我們該如何求小數的近似數呢?

生:思考。

師: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同求一個整數的近似數相似,都可以根據"四捨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3、以該同學的身高為例進行講解保留兩位小數,保留一位小數,保留整數的方法。

4、把課本上的例題以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做。

師:作必要的講解和分析。

5、總結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生齊讀)。

注意:保留兩位小數,就要看第三位是舍還是入。保留一位小數,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數,就要看小數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數。

問:1.0和1數值相等,它們表示的程度怎樣?

a、讓學生明確保留一位小數是1.0,原來的準確長度在0.95與1.04之間。

b、讓學生明確保留整數1,原來準確長度在0.5與1.4之間。

即小數保留的位數越多,精確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數1.0,它是一個近似數,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6、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應該注意什麼?

a、要根據題目的要求取近似數值,如果保留整數,就看十分位是幾;要保留一位小數,就看百分位是幾;......,然後按"四捨五入法"決定是舍還是入。

b、取近似值時,在保留的小數位置裡,小數末一位或幾位是0的。0應當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課本74頁的“做一做”。

獨立完成,個別上講臺演做。提問其思考的過程。

(四)、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75頁練習十二的第1題。

2、完成課本75頁練習十二的第2題。

3、把下面各小數四捨五入。

(1)、精確到十分位

3.470.2394.08

(2)精確到百分位

5.3346.2680.495

4.思考

9.996保留兩位小數是()。

(五)、佈置作業。

三、說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掌握知識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後,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據“四捨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裡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整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後面鞏固練習和課小結的環節有點匆匆過場的味道,與自己曾設想的場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這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在今後的日子裡,還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分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第三單元的內容。新課程把估算作為獨立的課時內容來教學,體現了新課程的改革變化之一。

本節課的乘法估算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一位數乘三位數的估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好這部分內容,又為進一步學習估算打基礎。

本節課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將估計算方法的討論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既能讓實際問題的生活背景成為學生理解估算方法與算理的經驗支撐,又使解決問題能力與估算能力的培養相互促進,同步提高.因此,我們要意識到:估算不是純粹的估算得數,而是根據情境需要靈活地估算。

根據教材特點與新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養成估算的習慣。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估算意識。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教學難點: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

二、說設計理念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特別是應用題教學更應關注學生身邊周圍熟悉的情境組織教學。基於此認識,本節課設計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學法體現自主性。

我創設了去遊樂場玩的主題式情境,以情境教學法和引探教學為主,綜合運用體驗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併為學生提供解決策略開放,評價標準開放的機會,讓學生自主構建模型,自主優化策略,自主遷移方法,自主應用,真正做到不同的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學習數學,學到不同的數學,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2.數學知識從實踐中來,到生活中去。

課的展開以生活情境為依託,使學生調動了生活經驗,(出門多帶點錢把數估大)自然建構了數學模型,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現了做數學的思想。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不同層次的現實問題,既可以內化知識,發展思維的深刻性與靈活性,又可以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體現了數學知識的應用性。

總之,整個過程使教法和學法和諧地統一於“最大地促進學生能力發展”這個教育目標上。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我的設計理念,實施備課精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鋪墊新知

1、估算:94×7945×52

想一想:你是用什麼方法進行估算的?

2、試一試:48×103≈427×43≈647×11≈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探討有關乘法估算的問題。板書課題:乘法估算

(二)創設情景,引出新知

同學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秋天)對,現在是秋高氣爽、瓜果飄香風景怡人的秋天,也正是出去秋遊的好時光。老師這裡有一個關於秋遊的問題,你能幫我解決嗎?(課件出示:教材第60頁例5的主題圖)

“四年級同學去秋遊。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

認真讀題,弄清題意。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解決?(用筆算也可以用估算)怎樣列式?師板書:49×104

(三)探究方法,學習新知

1、探究把因數估計得大些的情況。

(1)學生獨立解決這個問題。

教師請解決好的同學上黑板寫出過程,並介紹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適當地加以解釋。

生1:(介紹:用筆算算出的,這樣的結果很準確。)

生2:應該準備5000元。(介紹:先利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到各個因數的近似數,再計算出結果)

生3:應該準備5500元。(介紹:把兩個因數都估計成是大一點的整十數,在將它們相乘,得到估算結果)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等候時間》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是繼“烙餅問題”、“沏茶問題”之後再一次向學生滲透運用運籌思想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新增內容。排隊論是關於隨機服務系統的理論,其中的一項研究是怎樣使服務物件的等候時間最少的問題。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但由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排隊等候的經歷,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想就用這個學生熟悉的情境為切入口,通過演繹、例舉、觀察、分析、優化,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等候時間的總和”,以及歸納出按怎樣的順序安排才會使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

基於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二、說目標

1.使學生通過簡單的事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和排隊論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有序思考以及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達成這幾個教學目標,我設計了4個板塊的內容: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教材的主題圖是呈現三艘船在碼頭卸貨的情境,但是這一情境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遙遠,再加上“排隊論”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所以我就創設了學生幾乎每天都要經歷的等候老師改作業的情境。在這一情境中,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演繹改作業的過程,自己理解了什麼是“等待時間總和”,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打下基礎。在學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學生再通過填表、觀察、分析、優化,自己得出了按照用時從小到大的順序依次批改作業,能讓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

2.發現規律,建立模型

雖然在解決該作業問題時,學生已經得出了尋找最少等候時間總和的方法,但有些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可能還只浮於表面,理解得不是很透徹。這時,我就出示書上的主題圖,通過不斷改變資料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尋找最少等候時間總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提供字母,讓學生在條件不充分的條件下自己去思考,分析,自己發現條件不足,需要增加條件。通過這樣一個提升練習,讓學生更深入地鞏固新知,並將新知符號化,這就是一個建模的過程。

3.鞏固應用,拓展思維

課本中的練習是解決三位學生在醫務室打針的問題。但是由於我在第二個環節已經將新知作了提升,所以在練習環節我就不再將學生的思維又重新降低一個層面去做機械重複的題目。由於學生已經對解決三個物件的等候時間總和進行提升,我就順勢提出解決四個物件的等候時間總和問題,就是最後一個大掃除問題,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個橫向的拓展。

4.數學知識的介紹

由於這一個單元都是運用“運籌學”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學生對華羅庚爺爺已經比較熟悉了,所以我就把這部分的知識放到最後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學內容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混合運算》的第一課時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整數的四則計算,能進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以及連乘、連除、乘除混合等同級的兩步運算基礎上學習的,但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往右計算的。為了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所以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採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理解混合運算順序,這一內容的學習也為今後的小數、分數混合運算打下的基礎。

三、說教學法、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實際,我認為這節課要達到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認識綜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並能正確地脫式計算。

(2)讓學生經歷由分步列式到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可以列綜合算式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3)讓學生在學生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結合教材的編寫和本節課的特點我認為

教學重點: 用遞等式顯示計算過程的格式。

教學難點:掌握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並能正確地脫式計算。

四、教具準備

五、教學法、學法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節課我利用情境、生活經驗等多種方法,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

學生是學習是主體,學生的參與狀態、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導學生“觀察、對比、總結等多種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六、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讓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習為立足點。將設計以下的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購物情境,自主解決問題

情境是最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首先用課件出示P30主題圖)星期天,小軍和小晴一起來到商店,想買一些學習用品。讓學生仔細觀察,商店裡都有哪些學習用品?它們的單價各是多少?

根據圖中提供的資訊,結合自己的購物經驗,讓學生提出一步計算的問題。一個

學生提出問題,全班同學口答。

(二)、探討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這段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

為了掌握運算順序,把混合運算的學習和實際問題相結合。激起學生學習慾望,讓學生動發現方法、總結規律。分為五個步驟:

1.課件出示:小軍“買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你們能幫我計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錢嗎? ” 絕大部分學生 可能會進行分步列式,也可能會出現個別學生列出綜合算式的情況。此時先讓分步列式的同學彙報,我及時板書: 先算3本筆記本多少錢?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錢? 15+20=35(元)

2、看圖解決問題

提問: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先要算出什麼? 你們能不能把剛才這兩個算式合併成一個算式呢?給學生嘗試列出綜合算式的時間和空間,允許討論和交流,然後板書:5×3+20

3、列綜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這樣的算式,它是由兩個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兩步算式,我們叫它綜合算式。這個綜合算式裡,在計算時要先算哪一步?得數是多少?這個得數表示什麼意思?讓學生明白綜合算式的意義。我再次總結指出:在計算綜合算式時,為了看清楚運算的過程,一般都要寫出每次計算的結果,用遞等式表示。向學生介紹遞等式表示方式。接著讓學生用遞等式鞏固聯絡。

4、方法多樣:如果我們把綜合算式列成這樣:20+5×3,可以嗎?

讓學生明確: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就是把一個書包和3本筆記本的總價合起來,所以符合題意,是可以的。

在這個綜合算式裡,要先算哪一步?得數是多少?為什麼也要先算5×3?

讓學生自己仿照上面的書寫格式進行脫式計算,教師巡視,幫助困難生,捉錯誤資源。

5、展評作業: 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這道綜合算式的計算,讓學生說說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小結: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裡,無論乘法在前還是乘法在後,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這樣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運算,通常叫混合運算。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進行混合運算。(板書課題: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數學課是抽象的,有時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計算課。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本環節設計中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樣學生參與的時間就多,學生髮表的觀點就多,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滿足。】

(三)、探討合有乘法和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是本節 課的教學難點

1.首先談話:同學們真愛動腦筋,幫助小軍解決了問題,小軍謝謝你們。(同時課件出示:小晴說:我也想請你們幫忙,我買2盒水彩筆,付了50元,誰能幫我計算出“應找回多少元”呢?)

讓學生討論準備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

2.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題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們是怎樣列出綜合算式的?為什麼?

對比方法:此題與前面的綜合算式比較有什麼不同?應該怎樣計算?現在你能用脫式進行計算嗎?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捕捉錯誤資源。

可能出現的脫式計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據學生的計算情況,相應進行討論評價。

3.小結: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減法的混合運算中,我們在脫式計算時要注意些什麼?要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

【設計意圖:二、三兩個教學環節中,把書中“想想做做”的第2題與學生脫式計算的錯誤資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對錯誤資源的交流、比較、反思中,對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達成共識。這種經歷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學生對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應用鞏固,提高能力

為了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用與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

1. 首先讓學生對混合運算的理解加以鞏固,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說說每題的運算順序,再在課本上寫出計算的過程。要提醒學生注意每一步的書寫格式,後交流計算結果。

聯絡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知識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2、接著課件展示:小明去公園買門票場景兒童每張8元,用100元買12張門票,

能找回多少錢?學生根據資訊進行脫式計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訂正。

2. “算24點”遊戲是我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備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讓學生用三張牌來玩“算24點;”的遊戲

第一次遊戲:呈現三張撲克牌:2、4、10。

待學生列出:2×10+4和4+2×10之後,教師追問:兩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嗎?為什麼?

小結: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時,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遊戲:再呈現三張撲克牌:4、4、7。

4×7-4的算式中,我們應該先算什麼?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又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合為一體,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數學課因為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而擁有了生命力。】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嗎【設計意圖:讓學生總結所學,在交流反思中,意識到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和數學內容的延續性,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慾望。

整節課的設計我是通過五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理念。我通過引導、對比、交流等形式 ,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過程。獲得知識體驗。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第四小節的內容。這個內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沒有的,該內容是在學習了三角形的分類、內角和的基礎上出現的,我認為教材出現這樣一個內容有兩個原因:首先在於為以後的平面圖形,特別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倒做鋪墊的,第二是為了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絡。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學習用聯絡變化的觀點看待事物,並未圖形的面積打基礎。

基於以上的認識,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讓學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邊形,用三角形拼組圖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的特徵,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

(2)通過拼擺、設計等活動,不僅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發展空間想象力和審美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玩樂學習中使學生感覺到數學活動的有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教學重難點:

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邊形,拼出各種圖案。

教具、學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師生都準備用色卡紙剪出的各種三角形、圖畫紙。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圖形的拼組》是一節可視性、操作性很強的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來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針對教材,我在設計時力求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課堂當中。整堂課都以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充分參與中真正認識圖形的特徵,體會各種圖形之間的關係,獲得對數學的體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三、說教學過程:(共分四大環節)

(一)、激趣匯入

課件出示一幅拼組圖形(配上輕音樂),教師敘述圖意。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看一看這幅圖有什麼特別?(全由三角形拼組成的)

你們想設計出一幅更好看的圖形嗎?這節課咱們就研究圖形的拼組,充分發揮你們自己的聰明才智,拼出各種漂亮的圖形。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生愛美這一心理特點,通過美麗的圖案、優美的音樂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帶入到圖形拼組的學習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學實施(實踐拼圖)

1、自主拼擺

先出示例6,小組同學合作,用三角形拼四邊形。

(1)我們首先來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邊形好嗎?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麼圖形?嘗試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樣的兩個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邊形?(同桌合作,學生動手操作)

③學生彙報。

【設計意圖:學習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關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2)請幾位同學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來拼四邊形。

要求:不僅要會拼,還要給大家講清楚,你用了幾個什麼三角形?拼成了哪種四邊形?怎麼拼的?(指名幾位學生到前邊操作,並講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到前面操作並講解,既給學生一個鍛鍊的機會,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關係。】

(3)觀察發現並歸納總結。

①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些四邊形,回憶你們剛才拼四邊形的過程,你有什麼發現?(學生說)

②請發現規律的同學到前邊來拼給大家看。

③請全班同學動手拼一拼,驗證一下該同學說的是否正確。

④通過拼擺,學生歸納總結:任何兩個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四邊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拼擺,獨立歸納總結出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4)完成93頁第7題,填書,讀一遍。

2、實踐創新(完成例7教學)

(1)我們會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用兩個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個任意的四邊形。用兩個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們拼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麼圖形呢?同學們想不想繼續探索呢?(想)

(2)我們來搞一個活動名字叫做"我是圖案設計大師"(出示題目)。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合作,充分發揮你們想象力,用你們準備的各種三角形來拼出美麗的圖案,請同學們欣賞。比一比,看哪一組設計的圖案最美,最好。最後我們要來一個評比。

出示要求:

1、在拼圖前,需要用什麼樣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開始了。

2、如果哪一組同學對教材第91頁的圖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它來設計你們的的圖案。

【設計意圖:充分放手讓學生設計,拼擺各種美麗的圖案,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想像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3)相互交流、相互欣賞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個什麼圖形?

②說一說,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圖形?

③各組派一個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組的作品。

(4)師生共同評價

你最喜歡哪個小組的作品?說說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學生作品,讓每個學生都獲得許多圖案資訊,獲得美麗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拓展練習(合作設計)

同學們都喜歡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麗的,所以我們要保護它,愛護花草樹木,做熱愛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們手中的圖形貼在黑板上,集體繪製一幅大自然的圖畫。

1、集體欣賞。

2、看圖說話:看著這幅圖,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說一段話。

【設計意圖】

讓學生按自己的意願,把設計好的作品進行重組,與課前匯入形成首尾呼應,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達到學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課總結

不知不覺又快到下課時間了,從大家的表情上老師看出了你們多麼不想下課呀,回想這節課,我們從用兩個三角形拼四邊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麗的圖案,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肯定有很多收穫。大家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種美麗的圖案。比如:騰飛的龍、沙漠裡的駱駝、溫馨的家等等。同學們的作品就很好地說明了我們這節課的收穫。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下課以後,還可以繼續去研究探討它,三角形究竟還可以拼出些什麼圖形。

(五)、作業

完成91頁做一做:用七巧板設計一幅你喜歡的圖案。

設計意圖:創造學生玩數學的機會,在學生創造圖形美的同時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六)、說說這節課的收穫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說說你學習這節課的感受。

組織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回顧和反思,讓學生體驗收穫,認識自己,建立信心,培養學生的反思意思,方法策略意識。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教材研讀。

1、教材編排。

(1)邏輯分析:

方程是等式裡的一類特殊物件,傳統教材都用屬概念加種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數→方程”的線索教學方程的意義,考慮到方程是在刻畫生活中的等量關係時產生的,而且在北師大教材體系中一年級到四年級上冊,學生對等式和不等式有所瞭解,只是沒有把“等式”這樣一個概念交給學生。並且已經採取逐步滲透的方法來培養代數思維。例如:( )+8=14,90-( )〉65,因此,在北師大教科書裡沒有從方程和等式的內涵上作太多比較,直接以等式為立足點,立足點較高。

(2)語言資訊及價值分析:

本課教材的三幅情境圖,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層層遞進。第一幅情境藉助平衡,讓學生領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數量關係向等量關係的轉化;第三幅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找到多種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2、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簡單情境中尋找等量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

(3)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在簡單具體情境中尋找等量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數”和“等式”兩個核心關鍵詞建立方程的概念。

(2)難點:數量關係向等量關係的轉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是用算術方法來解決問題,算術思維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維。由於從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的認識發展是非連續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性思維轉向藉助等量關係列方程的新思維方式比較困難。列算式時以分析數量關係為主,知與未知,涇渭分明;在代數法中,辯證地處理知與未知、求與不求,使這一矛盾雙方和諧地處於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設計:

為了更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引“典”激趣,誘發思考。

引用“曹衝稱象”的故事,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尋找相等關係,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藉助天平,啟發思考。

我將教材情境動態化,通過FLANSH課件,讓學生充分感知當天平兩端都沒放物品的時候天平左右兩邊是平衡的。當我們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時候,或者兩端放的物品質量不等的時候,天平的兩臂不平衡,表示兩邊物體的質量不相等。這時候左邊大於右邊,或右邊大於左邊。當我們經過調整,天平兩臂再次平衡時,表示兩邊的物體質量相等,即左邊=右邊。讓學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觀情境中體會等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對情境中資料也進行了分批給出的處理。先給出了左邊魚食和小砝碼的重量,讓學生用一個數學表示式來表示天平左邊的質量,再給出天平右邊的質量,讓學生列出等式。這樣就較好地避免了學生習慣性的使用算術的思維方式,同時也順利地進行了用數字表示向用符號表示的轉化。在這一情境的教學中,藉助天平這一載體,啟發學生理解了平衡,認識了等式。

第二個主題圖是本節課教學的核心內容。首先,我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資訊“4塊月餅的質量一共是380克”。然後引導學生結合情境圖,把這一資訊轉化為等量關係。4塊月餅的質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數量關係“每塊月餅的質量×4”來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4”表示的是4塊月餅的質量,380克也表示4塊月餅的質量,所以他們相等。從而完成數量關係向等量關係的轉化,算術思想向代數思想的轉化,改變學生的長達4年的慣性思維方式。

3、變換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圖隱含著多樣的等量關係,也正是引發學生數學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據學生認識的深入程度,可適當讓學生體會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並放手讓學生探究,根據不同的認識找到不同的等量關係,列出等量關係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學中,先引導孩子發現情境中的基本相等關係: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壺水的水量,並且列出等式2z+200=2000,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發現其他的等量關係。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激發孩子探求知識的慾望,調動孩子思考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從而找到多樣化的等量關係,並進一步提高孩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斷鞏固。

在前面教學的基礎上總結、抽象出方程的含義。通過三道例題的簡潔數學式子表達,讓小組合作尋找他們的共同特點,從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數”與“等式”是方程概念的兩點最重要的內涵。並通過“練一練”讓學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應用,提高能力。

數學應該服務於生活,緊接著我讓同學們根據直觀圖象列方程。這些題目都來自於生活實際,並且分別以現實情境圖、線段、文字敘述、綜合拓展為順序,層層遞進。學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觀情境裡的相等關係後,他們在寫方程時會更加關注方程的本質屬性,從而鞏固方程的概念。練習強調學生在按照“數量關係—等量關係—方程”這樣一個過程,通過想一想,找一找,說一說,寫一寫等不同的形式學會用方程來表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體會到方程的作用,為以後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經歷進一步認識小數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知道整數和小數,認識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能把複名數改寫成較大單位的小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熱愛鳥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知道整數和小數,認識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能把複名數改寫成較大單位的小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鳥嗎?生:喜歡。

師:誰願意說說你知道什麼鳥啊!

生:我知道海鷗;我知道燕子;我知道蜂鳥……、

師:看來同學們真的很喜歡鳥,那你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鳥和最小的鳥是什麼鳥嗎?生: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了解世界上最大的鳥、最小的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小數的學習慾望,同時也增加了愛國主義熱情。)

二、自主學習

師:看來同學們的知道的知識真不少,平時一定是個喜歡看書的好孩子,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些關於鳥的知識,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師:請同學們開啟書60頁,認真讀一讀,看看自己有什麼收穫?學生交流

生:我知道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最小的蜂鳥體長只有5.8釐米,體重是1.6克。師:誰願意用生動的語言再來讀一讀?生讀師板書:

蜂鳥體長:5.8釐米體重:1.6克

生:我還知道了信天翁是海鳥中最大的鳥,也是翅膀最長的鳥,它的身長有1.34米,兩翼張開有3.6米長。

師:讀的不錯,誰願意在讀一讀?生讀師板書:

信天翁身長:1.34米兩翼:3.6米

生:我還知道了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體長:2.3身高:2.75米體重:156.5千克

師:多麼美的畫面啊!誰還願意讀?生讀師板書:

鴕鳥:身長:2.3米身高:2.75米體重:156.5千克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釐米和米是什麼單位,克和千克是什麼單位?生:釐米和米是長度單位;克和千克是質量單位。

師:說的非常好,蜂鳥的身長5.8釐米,體重1.6克,那你們能用手勢或其他物品表示一下蜂鳥的身長和體重嗎?學生交流:

蜂鳥的身長和我的手指頭差不多,真是太小了。讓同學們拿出尺來看一看,有多長。

蜂鳥的體重還不到兩枚2分硬幣那麼重,還不夠2克,真是太輕了。

師:讓同學們拿出兩個2分硬幣感受一下有多重。

師:看來同學們不但會讀這些小數,還知道了一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也可以用小數來表示。誰能像剛才那樣,描述一下信天翁和鴕鳥的資料?

生:信天翁的翅膀張開後竟然有黑板的長那麼長,信天翁的身長和我的身高差不多一般高。生:鴕鳥如果站在我們教室裡,就要頂著房頂了,它的體長有姚明那麼高,體重大約有5、6個同學那麼重。

(設計意圖: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一下最大的小鳥、最小的鳥究竟有多大,從而加深對小數的認識)三、認識小數

師:剛才通過讀書,我們知道了小數的一些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小數。板書(小數的認識)下面請同學們自己閱讀書上第61頁的內容,看看你還能有什麼收穫?把你認為重要的內容在書中勾畫一下,並和同桌交流一下。學生交流:

我知道了在測量和計算時,如果不能正好得到整數,就用小數來表示。我知道了老虎的身長是2米65釐米,也可以說是2.65米。

我還知道了買一瓶飲料和一個麵包需要3元3角,也就是3.3元。教師板書:3元3角=3.3元

師:觀察這兩個等式,等號兩邊有什麼不同?生:等號左邊有兩個單位名稱,右邊有一個單位名稱。

師:像這樣有1個單位名稱的名數叫單名數,有2個單位名稱的名數叫複名數,那把複名數改寫成較大單位的小數,誰願意說說可以怎樣改寫?

生:2米是整米數就寫在小數點的前面,65釐米不夠1米,就寫在小數點的後面,最後寫上單位名稱。(3-4人說一說)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1

說教材:

平行與相交是蘇教版數學教材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線段和射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課的知識點是:讓學生知道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相交和平行),掌握平行的概念,認識生活中的平行現象,會藉助用三角板和直尺及其它工具畫平行線。平面內兩直線的平行與相交的位置關係在數學學科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進一步學習圖形位置關係的重要基礎,比如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知識。很少看到如這類知識點,大量的感性素材總結出的理性概念,而在實際運用概念時又要充分的利用直接的感受,國小數學知識系統中,數感的充分利用在這節課顯示的淋漓盡致,因此在教材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增加了感知關係這一目標,為的就是強調數學直觀感受。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增強平行這一概念的數學直接感知。

2、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用合適的方法作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畫出已經直線的平行線。

3、情感與態度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形成平行線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初步瞭解生活裡的平行現象,產生學習圖形位置關係的興趣。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例項感知兩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會畫平行線。

教學難點:學會畫平行線的方法。

說教法和學法: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讓學生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線的位置關係,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與相交的概念。通過讓學生在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的操作活動加深學生對平行線的認識。在操作活動中,不僅培養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還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參與程度。

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充分感知

圍繞三張生活圖片(路燈、跑道、電線杆)

問1:圖片中的直線或線段帶給你最直觀的感受是什麼?:

問2: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你的直觀感受(可以讓學生在提供的幾幅直線關係中一一選擇對應,也可以讓孩子自己畫出這種直線關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第一種難度較小,第二種需要現場生成,有一定難度。

二、根據感知、生成概念

根據生成出的三種位置關係,引匯出相交、不相交、平行的不完全概念,回到課本,深刻認識以上三個概念,看看有哪些我們的總結是正確的,哪些有偏頗。

這個時候開始強調“同一個平面”這個概念,先看看我們剛才三組位置關係是不是在同一平面內呢(畫在同一個黑板、畫在同一張紙同一個平面的實際解釋),同一個幾個正例的強調,再結合一些否例(不同面上不相交的非平行關係)的演示可以加深孩子對同一個平面內這個限制條件的必要性認識。

三、 概念昇華、迴歸生活

大家說說,在生活中你還發現哪裡有平行的例子呢?

概念迴歸的過程必然是昇華的過程,結合學生的舉例和解釋,老師要引導孩子注意不相交的數感解釋,還要引導孩子注意解釋是否在同一個平面,還要注意語句的精煉和嚴謹性(互相平行,誰是誰的平行線等)

四、動手操作,深化平行認識

學習了平行線的畫法,就是本課突破難點之處,如果可以老師要藉助,結合示範,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效率優勢。

(1) 藉助實物邊沿畫平行線(直尺的上下、左右邊等)

(2) 在方格紙上畫平行線(實際教學中可能產生思維火花的一種畫法,因為可以畫出非水平或非豎直的平行線。)

(3) 標準的三角尺和直尺的推軌式畫法。

(4) 利用摺紙產生的摺痕也可以輕鬆得到平行線。

五、 練習部分主要是有層次的對本課知識技能進行鞏固,教材上的練習就很好,如果需要可以增加一些文字判斷,選擇、填空等練習書上想想做做的1到4題都可以讓學生完成,第5題(在方格紙上的金魚圖案),裡面有好幾組平行關係是非水平、非豎直關係的情況,而且因為多條線段的原因,孩子對平行線的尋找無形中就增加了難度,所以此題也是充分考察學生對平行線的感知是否準確,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