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國小說課稿範文六篇

說課稿1.91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說課稿範文六篇

國小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戰爭風雲下的苦難》。本節課我將從幾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戰爭,人類的災難》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國小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愛和平》中的第一課。這課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從兒童眼中看戰爭”和“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學會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問題,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問題。讓學生了解歷史,放眼未來,走近世界,才能更好地創造美好的明天。

二、學情分析

現在的學生一直生活在幸福的環境中,戰爭是一個離兒童實際生活較遠的話題,個別學生甚至認為戰爭場景很刺激、很好玩……學生對於戰爭風雲下的苦難,認識會有一定距離。回想當年,我國曾也是二戰時期的戰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所受到的傷害是極其慘重的。正是因為戰爭給我們國家帶來了太多的苦難,所以教育今天的孩子要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用心感悟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關注當今世界發生的區域性戰爭,通過分析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體會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以及和平生活的美好。

2、通過收集有關戰爭給人類帶來苦難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社會資訊的能力,初步學會自主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體會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種種苦難。

教學難點:拉近戰爭與兒童生活的距離,讓兒童感悟戰爭帶來的災難。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學具準備:收集有關戰爭的資料。

六、說教學教法

本節課採取了情景感染法的方法。在課堂上適時地運用現實事例教學,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案例,給學生造成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感性認識,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巧妙地進行分組自由討論,讓學生大膽交流,給學生較大的自由度和較多的展示機會,讓學生在沒有壓力和顧忌的良好心態下進行學習和探索,直接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這就為鍛鍊、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了條件。

七、說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本節課側重於讓生活在和平年代學生感受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從三個方面展開:

(一)、激發情感,引發共鳴

1.學生彙報課前收集的現在國際上正在發生戰爭的相關資料。

2.讀故事園中安妮的故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想了解戰爭究竟給人類帶來了什麼樣的痛苦和災難,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本活動的重點不在於說戰爭本身,而是讓學生通過活動了解戰爭的殘酷,激發他們去關注戰爭中的人們,併產生嚮往和熱愛和平的情感。

(二)、從兒童眼中看戰爭(學習重點)

1、通過課件(安妮日記)讓孩子分析安妮的處境?(小組討論,彙報)

2、收集發生在我國的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資料。

3、出示課件戰爭讓人民的家園變成了廢墟,昔日朝夕相處的樂土只能在夢中回憶,這些背井離鄉的孩子,他們的心裡想些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一些較直觀的材料,具體、生動的案例,把真實典型的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討論問題,自覺地激發出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從而獲得頓悟,達成預設教學目的。

(三)、從歷史看戰爭

1、從書中找出兩次世界大戰的資料,小組合作完成填寫相應的統計表格,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2、聯絡實際講述伊拉克戰爭耗費了5000億美元,假如沒有戰爭,你希望把這些費用做些什麼有益的事情?

設計意圖:本活動主要突出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通過調查研究這樣的活動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這也為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也為本課知識的學習提供了一個更全面、更直觀的材料,極大地激勵著學生應好好學習。為了解決教學難點,拉近戰爭與孩子的距離,我還收集了我們熟悉的家鄉--臨江。在四保臨江戰役中的傷亡和家園的毀滅的資料,把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教學內容融為一體。

(四)從長久的危害看戰爭

1、通過讀一讀“小資料”——日軍731部隊、奧斯維辛集中營、日本廣島原子彈博物館,向人們訴說了戰爭對人類帶來的傷害,瞭解原子彈破壞的力度和永續性。體會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戰爭遺留下的傷害並沒有結束,這就是戰爭的後遺症。

2、結合學生彙報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從而體會戰爭帶給人們無家可歸、無學可上、精神傷害等種種摧殘,使學生感同身受,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3、還通過交流海灣戰爭對環境的汙染、阿富汗米揚市的千年大佛化為灰燼、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十年間在戰火的蹂躪的資料,讓孩子深刻的體會到短期的戰爭,可能帶來長久的危害。

設計意圖:本活動是對本課所學知識的拓展,讓學生認識到,戰爭不僅會給人類帶來了災難,而且還會留下許多後遺症,如戰爭孤兒的生存與教育受到影響,環境遭到破壞和汙染,人們的心靈創傷難以癒合等,使學生明確認識到:珍惜和平,熱愛美好生活。

(五)激情結課

在《讓世界充滿愛》的音樂中激發孩子對和平的熱愛,通過兒歌讓我們一同遠離戰爭、珍惜生命、珍惜和平安寧的每一天。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音樂聲中結束本課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八、說板書設計:

戰爭,人類的災難

生命的摧殘

災 難 財產的損失 呼喚和平

戰爭後遺症

設計意圖:簡潔明瞭,既突出重難點,同時昇華情感。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評委老師予以指正。謝謝!

國小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大家早晨好!今天我執教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18課《小鹿的減法》的第二課時,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小鹿和獐子都遇到了出行的困難,面對困難,他們採取了不同的做法,最後小鹿成功了。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懂得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毅力,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根據本節課內容,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解課文內容,懂得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毅力,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

2.“區別大著呢!從今天開始,我要堅持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這句的深刻含義。

3.將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從今天開始,我要堅持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我在教學時,採取多種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突破重難點,從而領會文章的.中心。

18、《小鹿的減法》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毅力,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

2、默讀課文,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難點:

理解“從今天開始,我要堅持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題目

1、板書題目,齊讀。

2、質疑: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3、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疑問繼續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整體感知,初讀課文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同學們認真聽,聽後評議

2、全班齊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最後小鹿造橋的願望實現了嗎?它是怎樣造橋的呢?

3、全班交流、彙報

三、感悟理解,細讀課文

1、默讀課文,出示掛圖,要求邊讀邊觀察:課文中哪幾自然段描寫了這幅圖呢?

2、說一說。觀察課文插圖,說說畫面內容。

3、演一演。小組內分角色表演獐子和小鹿的對話。

4、個別小組上臺表演。

5、理解句子

課件出示:從今天開始,我要堅持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①讀一讀這句話

②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③想一想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這句話

④練習朗讀

6、小鹿成功了嗎?他為什麼能成功呢?

7、讀一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1、創造想像:一年後,小鹿和獐子在橋邊相遇,他們會說些什麼呢?

2、你想對“小鹿”和“獐子”說些什麼呢?

五、教師總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六、分角色朗讀全文,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七、板書設計

18、小鹿的減法

小鹿 造橋 成功 (堅持到底)

獐子 鋪路 失敗 (半途而廢)

《小鹿的減法》教學反思

《小鹿的減法》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小鹿和獐子都遇到了出行的困難,面對困難,他們採取了不同的做法,最後小鹿成功了。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懂得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毅力,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採取多種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小鹿的:“從今天開始,我要開始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而讓學生突破重難點,領會文章的中心。

國小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水平三、六年級《羽毛球正手發高平球》技術。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一、 教材分析

羽毛球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競技性,國小生參加羽毛球活動,不僅可以使身體得到全面的鍛鍊,還能培養青少年自信、勇敢、果斷等優良的心理素質。羽毛球正手發高平球,球的執行弧度不太高,球速相對較快,具有一定進攻性的發球,因此學好該技術對羽毛球運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 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物件是國小六年級,國小生參加羽毛球活動能鍛鍊判斷能力和思維力,提高反應、觀察能力、對速度、耐力、彈跳、柔韌、協調等身體素質有很好的鍛鍊作用。經過練習可以使練習者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三、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正手發高平球的正確技術動作,知道發球的動作要領和發球規則。

2.技能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70%—80%的學生能夠正手發高平球將球擊出一定的距離和速度,30%—40%的學生能將球擊到後場指定區域。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

四、本課教學重難點

重點:動作連貫、協調,強調手腕的內旋發力

難點:如何運用手腕、腰腹力量發力和重心轉換問題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講解示範法,完整法與分解法

學法:模仿練習法、分組練習法

六、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2分鐘

一是教學常規內容。

二是佇列練習,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身體姿勢和反應速度。

2、準備部分8分鐘

(1)教師帶領學生繞羽毛球場進行“8”字跑

(2)羽毛球操

踏步一字步並步跳上步吸腿4次

(3)專項練習

追逐接發球遊戲,目的是複習上一節的學習內容基本握拍法和正手發高遠球,同時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3、基本部分25分鐘

(1)先進行匯入,匯入我是這樣進行的,教師示範兩種動作讓學生說出兩種動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區分正手發高遠球和高平球。

(2)講解示範正手發高平球的.動作方法,強調動作的要領。

(3)組織練習分為2個環節:

A、無球練習,目的是使學生的動作連貫協調

B、有球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前臂和手腕的內旋發力,以及利用腰腹部力量將球以一定的速度擊出一定的距離。

通過一節課的正手發高平球的學習和練習,回到準備部分的遊戲——追逐接發球,遊戲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到學習高遠球和高平球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次強調動作要領和糾正錯誤動作。

第二部分,課課練部分把學生分成4組,分別進行弓步運球,跳繩,仰臥起坐和蛙跳,採用分組輪換的方式進行,2分鐘輪換一次。採用上述四組動作是因為由上到下鍛鍊到學生的手臂,手腕,腰腹部和腿部力量,目的是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4、結束階段5分鐘

首先帶領學生做一些簡單的形體手位練習使學生的身心都得到放鬆。其次課堂小結,回收器材,師生道別。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下面進行重要環節的模擬上課。

國小說課稿 篇4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感知力。所以我想談談自己對《山行》這首古詩的理解及教學思路,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瞭解詩句的含義。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③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山行》是《古詩兩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因此,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所以本課打算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通過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3)情感與價值目標

①通過理解與朗讀去感受濃濃的秋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②通過學習課文,喚起學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

①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通過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②掌握古人說話的方式,能根據插圖和現在說話的習慣及時調整詩句的意思。

4、課時安排:1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1、談話激趣,營造氣氛。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古詩,在課前讓學生誦讀學過的古詩,不僅達到調動以往的學習經驗,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同時為學習本課作了鋪墊,營造好氣氛。

2、掌握方法,主動學習。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基本未變。

語文教學,不是教師故弄玄虛的賣弄,也不是教師講述教師本人的讀書心得,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 “道”,因“道”學“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過一定數量的古詩,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本課教學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後主動學習。

3、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語文教學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所以採用“想象訓練”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這樣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三、說教學程式:

1、教具準備:課件,古箏曲。

2、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設計分為五個步驟:

一、 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二、 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三、 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四、 指導誦讀詩句。

五、 課外拓展,興趣延伸。

第一步: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1.(放古箏曲,讓古箏曲縈繞課堂,創設意境。)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意圖:這樣可為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揭題:讓學生讀兩首古詩的題目,快速瀏覽全文,瞭解兩首詩的共同點。意圖:系統的學習古詩。

3.告訴學生本節課學習第一首。請學生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意圖:快速匯入課文,留下時間放給學生學習古詩。

4.釋題:在山上行走。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意圖: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掌握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用“聯絡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再電腦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意圖: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電腦圖片,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講解“生處”的寫法。意圖“這個詞默詩最容易錯。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意圖: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三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採用兩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遊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讀好後兩行。

意圖: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第四步:指導誦讀詩句。

意圖: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讚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五步: 課外拓展,興趣延伸。

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該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古詩,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縱向學習。

電腦出示:

贈劉景文

作者: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秋菊

作者:陳毅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

本效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讓學生讀讀兩首和秋天有關的古詩,簡單談談自己知道了什麼?配樂朗讀。

 四、說作業設計:

1.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古代和現代都可以)

2.為這首詩配上插圖。

3.有感情地背誦。

4.查詢資料,瞭解杜牧還寫過什麼詩,挑選最喜歡的一首抄一抄。

國小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我愛故鄉的楊梅》是國小語文第六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故鄉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的可愛,表達了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層次清楚。作者按楊梅的生長過程特點,由表及裡的順序進行敘述,語言十分精練、簡潔,樸實、親切。作者採用擬人手法及細膩的描寫手法,使讀者對楊梅產生了如見其形、如現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覺。

二、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體會作才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2、學習按一定順序、抓特點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優美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理解、體會楊梅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從字裡行間體會作者喜愛故鄉楊梅之情。

三、說教法和學法

1、這篇課文通過描述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讀為本,以讀促進理解,以讀體會情感,以讀表達情感。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課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之間共同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吃水果嗎?誰來說說你喜歡吃什麼水果?

2、(出示楊梅掛圖)看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楊梅)

3、你吃過楊梅嗎?誰來說說楊梅是什麼樣子的?

4、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我愛故鄉的楊梅》。

(這裡我聯絡了實際生活匯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揭示課題,質疑

1、板書課題,齊讀。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呢?

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

① "我"的故鄉在什麼地方?

② 故鄉的楊梅有什麼特點?

……

3、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尊重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 我"的故鄉在哪裡呢?(江南)

你是從哪個自然段知道的?(第一自然段)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3、師:這個自然段雖然只有一句話,但它既介紹了楊梅的產地,又點明瞭作者對故鄉的喜愛之情。這種寫法叫"開門見山".

(四) 學期4~6自然段,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共同探究。

1、過渡:楊梅那麼可愛,你想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嗎?課文哪些自然段寫到了楊梅的特點?

(這一環節,我打破了原來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進入重點部分。)

2、自由讀4~6自然段,說說你最喜歡楊梅果的哪個方面?(教師傾聽反饋,瞭解學生對課文的瞭解程度。)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歸納:

①這段話寫了楊梅果的什麼特點?

②作者是如何寫具體的?

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分小組學習,共同探究。

5、小組彙報學習情況。

①組長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②組長彙報:這段寫了楊梅果的哪個方面?(形狀)

③作者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呢?

⑴對比兩句話。

A:楊梅圓圓的,遍身生著小刺。

B: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

⑵你喜歡哪句話?為什麼?

6、感情朗讀

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7、總結學習方法,學生自學"顏色、味道"兩方面。

(1)自學其他兩方面,由各組進行彙報(不完整的或是有說錯的,讓學生進行互相糾正)

(2)學生彙報,教師板書,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

①彙報第五自然段(顏色方面,作者先寫顏色的變化,接著寫了變黑的原因,最後寫了果肉、果汁的顏色。)

②彙報第六自然段(味道方面,先寫了味道的變化,又用了小時候吃楊梅的故事來證實楊梅甜中帶酸。)

(總結了學法,讓學生自學後兩段有法可循。這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合作中探究性地學習。)

(五) 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瞭解楊梅結果的時間

(1)楊梅那麼可愛,你們想吃嗎?你知道什麼時候盛產的楊梅最多嗎?齊讀第三自然段。

(2)你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楊梅結果很多?

2、認識楊梅樹,學習第二自然段。

(1)楊梅又好看又好吃,那它怎樣生長的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你覺得這段中哪一句寫得好?為什麼?(重點理解"貪婪"、"吮吸""甘露""狹長"等詞語。)

(3)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楊梅當作人來寫,表達了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六) 總結寫法,課後拓展。

1、作者為什麼能把楊梅寫得這樣具體、生動、真實感人呢?(讓學生自由說)

A生:因為作者喜愛故鄉的楊梅

B生:因為作者仔細觀察

C生:因為作者能按順序,抓住楊梅的特點

2、練筆

(1)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家鄉的特產,同學評議補充。

(2)用一兩段話寫下來。

國小說課稿 篇6

各位尊敬的老師: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三年級習作複習》。下面我從教材簡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簡析

三年級上冊的習作是二年級寫話訓練的自然延伸,每個單元都安排了一次大作文,共有8次。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三年級上冊的習作明確提出了以下階段性目標:“開始練習習作,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本冊習作重在培養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作,把事情說清楚。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初學習作,往往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拋開文章的情感不說,寫作的無順序,就使得寫出來的文章表達不通順,缺少條理性。針對這現實情況,在這次習作複習中,我在整合本冊習作要求的基礎上,從寫事和寫景兩個方面做寫作順序的具體指導,提醒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才能把事情寫得有條理。

三、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樂於去寫

(2)讓學生養成按一定順序寫文章的習慣,把語句說通順,把事情說清楚。

四、教學環節

課堂教學我將從五個環節展開。環節一,回顧習作內容。意圖:以回顧學生的習作為匯入,消除學生對習作的陌生感,喚起學生習作的記憶。環節二,範例導航,呈現知識點。意圖:通過一段順序錯亂的`文段,師生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習作要按一定的順序寫的重要性。環節三,出示範文,歸納寫作方法。意圖:通過範例,讓學生在觀察和思考中,掌握按順序寫的作文方法。環節四,辨析糾錯。意圖:學以致用,在訓練中強化按一定順序寫的習作要求。環節五,板書總結。鞏固習作要點。

這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