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集合八篇

說課稿8.71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說課稿集合八篇

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題目是《明朝君權的加強》,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理念,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構思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明朝君權的加強》是七年級下冊第15課的內容。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時期,而明朝君權的加強是明朝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這一課在明清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 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識記明朝的建立;歸納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認識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2) 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進行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客觀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故事引導增加知識的趣味性,重點由學生討論、研究、分析、歸納。同時進行縱向對比、聯絡。

(2)教學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3)讀書指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4)文學作品輔助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明朝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一個時期,表明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2)認識八股取士,是從思想文化上加強專制統治。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滯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3)認識明朝實行特務統治,是加強君主專制的手段。

(4)另外激勵學生從小立大志。

(二)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難點:本課的難點是八股取士。這是明代科舉考試的重大變化,是君權加強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體現。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生理心理處於青春期的`初期,還沒有完全擺脫兒童時期的活潑好動、好奇心強這些特點。另外,他們的理性思維還未完全具備,學習和理解一些事物應從直觀形象入手,這樣他們才能更易於理解和掌握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應力求做到深入淺出,或從他們已有知識積累或生活實際入手,使他們能夠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

三、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採用了講述法、圖示法、多媒體互動演示法等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在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通過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四、教學過程

根據臨沂市教研室三五X教學策略,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如下:

[匯入新課]部分採用“朱元璋畫像”匯入本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落實課標]部分:(1)採用出示明確課標要求,確定所學內容,據此瀏覽本課知識點進行簡單的知識梳理。小組之內通對答案,教師據學生問題鼓勵別組學生進行釋疑並評價。(2)“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是本課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換位思考:假如你是朱元璋,你會採取哪些措施讓大臣~”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討論後一一出示相應內容,最後用自制“行政結構改革示意圖”進行歸納,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講述“錦衣衛”部分內容時,採用小故事和現實生活相結合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3)“八股取士”是本課的難點部分,此部分利用視訊資料來說明八股文的害處之後,學生分組討論“當前應試教育和八股取士的本質區別,既貼合學生學習生活增強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4)“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不是本課的重點,我採用展示一帶而過,僅用“開放課堂”強調明成祖繼續加強君權的措施,達到培養學生比較能力的目的。

[小結]部分採用學生嘗試回憶後,展示本課知識結構示意圖,給學生明晰的知識結構體系。

[實戰演練]部分,精選選擇題和填表,用以鞏固基礎,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新探索]採用學案的題目對學生進行舉一反三的訓練以促進其知識技能的提高。

最後強調本節課講完後的思想認識:

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可取之處在於:1、以朱元璋的畫像直接匯入本課,開門見山。2、設計的小組討論接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激發學習興趣。3、對於重點難點問題採用結構示意圖和視訊資料,既增強知識的系統性,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不足之處在於:1、小組合作交流時部分同學未能投入;2、學生展示時態度不夠積極,老師未能及時調動學生積極性;3、鞏固練習時間較少,知新探索不夠充分;4、課堂氣氛在小組討論結束後出現短暫失控,教師課堂調控能力有待改進。

改進措施:

1、給學生足夠的展示時間,多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2、備足學生以增強課堂調控能力;

3、多學習的製作以增強使用的熟練程度。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一些粗淺的分析認識與理解,可能還有不足之處,敬請徐老師和各位評委老師予以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五冊的口語交際課《觀察中的發現》。

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內容,是要培養學生樂於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善於發現生活中各種有趣的現象和奧妙,並樂於與人分享的良好習慣。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的目標是: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樂於觀察,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有趣現象,並樂於說出來與別人分享的習慣。

2.引導學生學會互動交流,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並積極提出問題和意見。

3.培養學生把話說清楚,能有一定條理的把觀察過程說清楚、說完整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開啟學生思路,激發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講出自己的有趣發現。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做到互動交流,學會認真傾聽和積極質疑。

四、教具準備:

象形字、五人頭畫;實驗器材:雞蛋、透明小杯、鹽、水

五、教法和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遊戲法、實驗法、直觀教學法和舉一反三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傾聽、質疑、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小組互動、質疑問難、自主合作學習的局面,力求體現《新大綱》中指出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

六、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課,反思所得。

通過學生複述已學過的本組課文15、16課課文內容,練習說話,教師引導並給予肯定,使學生把話說清楚,讓人聽明白,從而以此為憑藉,引出話題:只要仔細觀察,就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穫。

(二)、仔細觀察遊戲和實驗,善於發現其中奧妙,練習說話,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這一環節,是教學中的重點,我們採用了遊戲法、實驗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通過觀察猜測字、找人頭圖相和小組親自實驗、觀察雞蛋在淡水中和在鹽水中的不同現象,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討論、傾聽、質疑、交流,再引導學生練習說話,說說自己和聽聽別人的觀察所得。從而達到開啟學生思路,激發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講出自己的有趣發現的目的。

(三)、拓展創新,聯絡生活,交流生活中的觀察發現;藉助評價,激發互動。

這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我們採用了舉一反三法:通過前面的遊戲和實驗,聯想到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你又有哪些發現呢?再進一步有機地引出話題,讓學生練習把話說清楚、把話聽明白。在表達自己觀察所得和答辯問難時,力求話意清晰、容量理解;在認真地聽別人說的時候,還要記住別人的發現、質疑別人的`發現。在教學過程當中,通過自評、生評、師評,促進學生說話和傾聽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在小組充分地說和評,在班上互相評議、複述、質疑、答辯,激發興趣,引發全體學生參與互動交際的積極性,從而達到鍛鍊口語交際的能力。

(七)、總結,拓展延伸想開去

《新大綱》又指出: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鍊口語交際能力。這個要求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口語交際的技能,養成與口語交往相關的良好習慣及待人處事的交往能力。因此,在教學最後,我們還設計了課後,讓學生更多地觀察周圍的事物,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家人和朋友。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課是冀教版五年級上冊音樂第六單元欣賞課的第二篇。《鱒魚》這首作品是1817年夏天舒伯特20歲時寫的一首頗受人們喜歡的活潑的抒情歌曲。

二、說學情

作為五年級的學生應該更多的瞭解國外著名作曲家的生平介紹,以及對音樂的貢獻

三、說教學目標

(1)基本知識:瞭解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生平簡歷及在藝術歌曲創作上的成就和貢獻。

(2)基本技能:感受歌曲中因調式的轉換而造成的情緒與氣氛的變化,以及初步認識伴奏在塑造音樂形象上所起的作用。(說明:高年級的學生應該不僅僅只限於聽歌曲,而且應該更多的從整體上理解音樂作品,比如說伴奏)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欣賞音樂時要有良好的習慣,學會欣賞和分析音樂作品,更多的瞭解外國音樂家的作品以及貢獻。(最後一條是作為常識瞭解)

(4)德育目標:理解歌曲所表現的意義,並能明確本課所揭示的寓意:善良與單純往往被狡詐與邪惡所害。

四、說教學重點的難點:

1) 教學重點:讓學生感受包括調式在內的各種音樂表現手段的作用。(說明)

2) 教學難點 :在解決重點的基礎上深化調式變化對音樂情緒的影響及重大作用。(由於

教學難點 對於國小生來說還有些困難,所以教學難點 由教師講解,學生了解掌握)

五、說教學過程 :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分匯入新課、教授新課兩個方面來講。

(1)匯入新課)

①出示幾張關於鱒魚的圖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在音樂課中學習歌曲中的小動物——鱒魚。板書本課課題《鱒魚》以及作曲家舒伯特的名字。

②教師開始提問學生自己查閱有關這首作品以及作曲家的資料,隨後出示舒伯特的肖像畫以及介紹。(目的: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瞭解作品內容)

(2)講授新課:

①由老師介紹總結一下舒伯特更多的優秀作品。(螢幕上出現三首視聽作品)

②首先來聽一遍歌曲,聽完後請同學有感情的朗讀一下三段歌詞。(先從歌詞來了解作品內容。螢幕上出現歌詞)

③聽第二遍時,要在聽的過程中思考一下3個問題:

※ 這首樂曲分為幾個樂段?

※ 歌詞描寫是什麼樣的故事?

※ 歌曲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是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表現的?

(本環節要求學生自己分析樂曲,來培養學生視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最後由老師總結以上問題。)

④最後一遍歌曲。

※ 要求學生聽樂曲時,在樂段發生變化的時候舉手示意老師。(這時本課的重點,因此

在老師的幫助提示下完成這個練習)

※ 根據伴奏音型的不同變化,說出情緒情感的變化。(這是本課的.難點,這由老師總結) ※ 歌曲的最後兩句於第一、二段的兩句相同,但表達的內心心情有什麼不同嗎?(歌詞:

我滿懷激動的心情看鱒魚上了當)

6) 學生表演故事內容

分別請兩組學生上來,根據故事的情節來編排表演《鱒魚》。(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一共有三個角色:漁夫、我、小鱒魚。表演完畢後由學生自己討論這首歌曲的寓意,最後由教師總結)

四、鞏固練習

由教師提問這節課所學習的有關於舒伯特以及這首作品的常識問題。(目的: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

五、課堂小結

① 教師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要求學生了解即可)

② 這首歌曲所揭示的寓意

③ 讓學生了解歌曲表現的不同,可以通過伴奏和音樂來表現。

六、佈置作業

雖然本課是作為欣賞課來學習,但希望學生回家後能自己學習演唱這首歌曲,記住作曲家

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她是我的朋友》是國小語文第六冊的一篇含蓄雋永的佳作。是圍繞本組專題“可貴的親情、友情”而選編的。這篇課文講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孤兒院的孤兒阮恆,為了救護受傷的同伴,毅然獻出了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當問他為什麼要獻血時,他只是說“她是我的朋友”。課文通過對阮恆獻血神情、動作的真實描述,生動地展現了他為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

2、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2)通過品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阮恆捨己救人的品質,培養學生真正的友情觀。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讀中猜寫。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詞。體會描寫獻血時動作、表情的語句,瞭解他當時複雜的心情。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阮恆捨己救人的品質,培養學生真正的友情觀。

二、 說教法

1、情境法。本課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師的語言,課文中的插圖,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2、扣題法。本課課題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說說“她”是誰?“我”是誰?為什麼要用人物的語言作課題?再簡單介紹小女孩、阮恆的情況,用二三句話說清楚這對朋友之間發生了什麼事?訓練學生審題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3、談話法。

三、 說學法

1、讀書方法的指導: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來學習課文。初讀課文,嘗試理解不懂的詞語,提出問題;細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思考理解,體會感情;最後想想學了這篇課文,在讀書方法上有什麼收穫。

2、思維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句段,由表及裡地深入領會語言文字的內在意蘊。

3、遷移方法的指導:在指導學習第五自然段後,引導學生結合思考練習2的要求小結出學習方法,再讓學生用這種辦法學習第九、十自然段。

四、說教學程式

(一)披文入情,整體感知

1、匯入新課時,通過語言描述把學生帶進課文中的“輸血迫在眉睫”的情景,喚起學生對小姑娘安危的關注之情。

2、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學生帶進故事情節,撥動學生的心絃。

3、默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讀中自悟,與作者產生共鳴。

4、引導學生緊扣課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掌握課文內容。

(二)精讀品味,體會情感

1、抓關鍵詞,瞭解危急。抓住“迫在眉睫”一詞,質疑、釋疑,瞭解事情的起因和所面臨的嚴峻情況,明白給小姑娘輸血是救命的關鍵,刻不容緩。

2、品詞析句,感受悲壯

(1)決心獻血。以課後思考練習2為例,讓學生找出其小手的動作:顫抖——舉起——放下——舉起,從這一系列動作變化的語句中,引導學生感悟他獻與不獻思想鬥爭非常激烈,但為了救小姑娘,下定決心舉起手來,以自己的死去換取她的生。

(2)獻血時的表情、動作。採用以上的方法來學習,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哭”的詞,引導學生比較“啜泣”、“嗚咽”、“抽泣”這幾個詞的意思,提出問題:阮恆為什麼會這樣?他當時的心情怎樣?再劃出他不斷地掩蓋自己痛苦的動作,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討論,明白:他是在以頑強的意志戰勝害怕和恐懼,再大的痛苦也改變不了他救人的決心,他那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為朋友犧牲時的痛苦的高尚靈魂也越來越鮮亮感人。學生在品詞析句中,真切地感受這悲壯的氣概。

(3)解除“死亡”警報。醫生用輕柔的聲音安慰他,他立即停止了哭泣,好像沒事似的,這是為什麼?引導學生領會雖然輸血不會死,是虛驚,但他那純潔無瑕、願為朋友獻出一切的美好心靈卻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三)指導朗讀,陶治情感

1、把握環境特點讀。如指導讀面臨嚴峻的局面的句子時,語速要稍快,讀出緊張危急的氣氛。

2、把握感情基調讀。如“一陣沉默之後,一隻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後又舉起來。”為表現孩子的思想鬥爭,“沉默”要讀得緩慢、輕聲;為強調精神緊張,讀“顫抖”的聲音稍帶發顫;

“舉——放——舉”這三個動詞要讀出語速的變化(從慢到快),特別是最後“舉起來”語氣要堅定。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品味人物的心聲。

3、圖文對照情景交融讀。插圖與課文內容相輔相成,畫面向學生展現直觀的形象,讓學生圖文對照進行朗讀,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朗讀課文第九、十自然段,先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再圖文對照讀,強調重音、停頓、節奏、語調。體味其情感變化,使阮恆的心靈美自然而然滲入學生的心田,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讀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的這篇文章,令我不由得想起了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想起了那個被學校開除、滿嘴髒話、又吸菸又喝酒的浪蕩少年,他的快樂、苦悶與孤獨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生,他的那些令師長和其他成年人看來十分古怪甚至荒謬的行為舉止,究竟是出於一種什麼緣故。而費奧多羅夫的這篇《童年的發現》,同樣講述了一個男孩的故事,這個男孩有著豐富的內心和令人驚異的想象力,他那屬於童年的發現讓讀者由此窺見了處在人生特定年段的兒童、少年的內心世界與我們熟悉的成人世界究竟有何不同,那些在成年人看來十分荒誕的推理和想象,那種透著淘氣與天真的小小的幽默,是屬於童年的,而我們在這樣的文字中發現的正是一個孩子最真實而美好的童年。

在文字開頭,故事的主人公——兒童費奧多羅夫,便自豪地宣佈自己在九歲時就發現了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並且強調這完全是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如此重大的發現卻是由一個只有九歲的兒童來完成的,文字開頭抓人眼目:一個九歲的兒童又怎麼可能發現胚胎髮育的規律呢,這不是一件十分令人難以置信甚至感到好笑的事情嗎?但是,讀者還沒來得及哈哈大笑,這個孩子早已經預料到了:

“聽完這句話,你大概忍不住會哈哈大笑,願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聲不會給你招來禍患。”

如果說九歲的兒童發現胚胎髮育的規律令讀者更多感到的是驚訝,那麼這種可愛的猜測與“寬容大度”才真正令讀者發出會心的微笑。但讀者的“笑”卻與孩子曾經的“笑”有著不同的命運——也是由於這童年的發現而引發的“笑”,孩子竟當眾受到了懲罰。那麼,如此重大的發現,為什麼不但不表揚,反而會受到懲罰呢?故事就在這樣的閱讀期待中慢慢展開,我們也正是在這樣的期待中重新發現了每個人都曾經走過的童年……

讀者“發現童年”是通過費奧多羅夫那個關於飛翔的夢。他那重大的發現也正是“起始於夢中飛行”。在夢中飛翔,自由地飛向自己想去的地方,這大概是每一個孩子童年時共同的夢。費奧多羅夫生動地描繪了這個美好的夢境,他在夢中是如何躍起飛離地面,是如何以滑翔的姿態在空中盤旋,他是怎樣的自由、輕盈,隨心所欲……

接下來為了解釋這個奇妙的夢,孩子求助於老師。在認真研讀了費奧多羅夫與老師的對話之後,我不禁被這位教師幽默而睿智的回答所吸引。面對天真的孩子追根究底式的一連串的詢問,他的回答真正令人忍俊不禁:

“白天你們太淘氣,妨礙細胞的生長。到了晚上,細胞就不停地繁殖。”

如此詼諧風趣的“謊言”與孩子天真的追問相互映襯,不僅營造了一種妙趣橫生的效果,而且也正是這種近乎無厘頭的回答激發了孩子的想象力,因此,當教師最後談到生命的進化時,他的提示就給孩子的.想象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我非常欣賞這樣的教師,他不僅深諳兒童的心理,而且是以如此幽默睿智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與只有九歲的兒童討論那些很難用一兩句話解釋清楚、又似乎是十分高深的問題。這樣的教師在孩子心中激發的求知慾是強烈的,他提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給學生營造的想象空間是巨大的。因此,費奧多羅夫認為和老師的這次談話更加激發了自己的想象力,而且“想得是那樣痴迷”。終於,在經歷了一番絞盡腦汁的思考之後,他有了一次重大的發現:為什麼母親懷胎九個月才生下嬰兒。在他想來,人是經歷了由細胞到小魚、青蛙等的變化,最終才變化成人類的,這段時間正好是九個月。當然,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這種想法是荒謬的,人雖然是由最初的細胞生長變化而成,但絕非在母體中經歷了小魚、青蛙等的變化過程。因此,費奧多羅夫的“童年的發現”實際上是一個孩子天真的邏輯,但蘊含在其中的豐富的想象力卻是令人無比驚訝和歎服的。而這種想象力,在絕大多數人那裡,是隻屬於童年的。

因此,費奧多羅夫幾乎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懲罰。作者接著講了在六年級的一次生物課上,聽老師講到人的發育和進化時,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發現,不由得笑出了聲。年輕的女教師誤解了費奧多羅夫,她變得暴怒起來,把費奧多羅夫趕出了教室。至此,在這個文字中,就出現了兩位教師。與那位幽默睿智的教師相比,這位年輕的女教師就顯得十分武斷和粗暴。讀費奧多羅夫的描述,想象發生在課堂上的那一幕場景,想象女教師暴怒的眼神和吼聲,令人不由得慨嘆:成人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簡單粗暴的做法,毀滅了多少剛剛萌發的智慧的幼芽,封閉了多少自由飛揚的心靈。當孩子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光,那些智慧的幼芽早已消亡,那曾經自由飛揚的心靈也早已歸於沉寂。一個人的成長竟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實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以充滿愛意的目光去發現童年,對一個師者來說,是多麼重要啊!

在文字結尾,被轟出教室的可憐的費奧多羅夫卻想出了一條自我安慰的理由: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這是一個孩子自我安慰的理由,是一種十分嚴肅認真而又不乏風趣的想法。讀者在慨嘆之餘,不由得會想:這真是一個可愛的孩子!他是那麼聰明,那麼富有智慧和想象力,同時又是如此幽默、樂觀、開朗。也許,他那有著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的小腦瓜裡,想起了他以前知道的一些偉大人物的故事吧,想起了他們當年是怎樣遭人誤解,甚至面臨驅逐和迫害,而他現在也被驅逐出教室了,也遭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嘲笑,但此時此刻,他卻以自己是其中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在這樣的想法中,有著孩子氣的認真和嚴肅,又有著一個孩子難得的幽默與開朗;這裡有讓成人感到羞愧的開闊與明亮,也有讓成人感到驚訝的新奇與無限。

而這,就是成人應該知道的童年,也是讀者在這樣的文字中所發現的童年。

由此,“發現童年”應該成為教學這個文字的基本主旨。由於文字篇幅較長,因此在教學策略上,首先要引導學生梳理把握文字的敘事結構;然後抓住幾個主要場景的描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通過朗讀、表演、換位體驗等形式,把握人物內心世界,尤其是費奧多羅夫在整個事件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真正做到“發現童年”。

二、說教學

基於上述思考,我提出以下主要教學步驟,僅供老師們參考:

教學板塊之一:梳理文字敘事結構

初讀課文,瞭解故事大意。

再讀課文,思考:文章題目所說的“童年的發現”,指的是誰童年的發現?他究竟發現了什麼?在課文哪些段落提到了這個童年的發現?

默讀課文,思考:圍繞這個“童年的發現”,提到了哪些事情?找出相關的段落。

引導學生將文字粗略劃分成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宣佈自己童年的發現:九歲獨立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並提到自己因此受到了懲罰。

第二部分(第三至十一自然段):說明童年的發現起始於夢中飛行,還有與老師的一番談話,初步瞭解了生命的進化論。

第三部分(第十二、十三自然段):通過反覆思考、研究,“我”終於發現了所謂人的進化規律。

第四部分(第十四至十九自然段):寫由於童年的發現而遭到了老師嚴厲的懲罰。

[設計意圖]由於課文較長,梳理文字結構,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上述環節的教學,從整體閱讀初感到粗略的文字內容劃分,逐步幫助學生釐清文字的敘事結構。

教學板塊之二:由“童年的發現”到發現童年

思考:“我”是怎樣絞盡腦汁發現生命的進化規律的?找出相關語句,想象“我”當時由思考得出結論的過程及當時的心理活動。

女教師講到人的發育與進化時,“我”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會笑了起來?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我當時的心理活動。

分角色朗讀女教師和“我”的一番對話,想象當時的情景,理解“我”當時的困窘與羞愧;如果你可以對女教師或當時的“我”說幾句話,你會說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上述問題,引導學生髮現那些只屬於童年的內心世界及特徵,真正做到“發現童年”。

教學板塊之三:感受童年的成長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讀這個句子,討論:費奧多羅夫也許是由自己的遭遇聯想到了什麼?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喜歡他嗎?為什麼?

[設計意圖]從重點句子切入,展開對人物的討論,通過對人物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童年的成長以及成長中的陣痛。

以上是幾個主要教學板塊,除了梳理文字結構,教學都以“發現童年”為中心展開,在更深刻的層面上達到了與文字的契合。

說課稿 篇6

一、課標要求

品德課程的新課程理念強調社會性。這種社會性源於兒童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這就要求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並親身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等,不斷積極地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基於此理念,我展開了本課的教學活動。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我的家庭》這一課的內容集開放性、綜合性、情感性為一體。教材以學生最熟悉的家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瞭解家庭構成的基礎上,體會家庭如同大樹的根基,是“我”健康、快樂成長的源泉。這節課中,我打破單一、呆板、嚴肅的課堂模式,努力創造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我所設計的每個教學環節都源於兒童生活、貼近兒童生活、引導兒童生活,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自然,學得快樂,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對家庭成員有了一定的瞭解,但對於家庭經濟來源不易明白,所以教科書從瞭解自己的爸爸媽媽這個角度入手,對爸爸媽媽辛勤的勞動進行探究,瞭解他們的勞動為社會與家庭的貢獻,在潛意識中滲透對經濟來源的認識。

三、說教法學法

學習方法:

資訊科技學法指導顯得格外重要,這是因為,一方面資訊科技學科的知識更新快,如果學生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就很難適應這門學科的學習和今後的發展;另一方面資訊科技的發展也為資訊科技教學創造了良好的合作學習環境,即利用網路環境開展合作式、研究性的學習。因此,我確定以下幾種學法:

1、自主學習法。提出以完成任務為目標,要求學生自學支援網站上的電子教材內容和操作演示或教材內容;

2、合作探究法。通過自學 方法後,嘗試運用於案例中表格製作的任務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再進行合作討論。

3、實踐操作法。實踐出真知,計算機課更重操作

4、知識遷移法。在許多軟體中,操作都是大同小異,學習 編輯方法上要學會舉一反三。

四、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初步瞭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學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懂得取長補短的道理。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與同學溝通、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積極參與和探究的學習態度與精神。

五、教學建議

本單元共有四個課題:我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我成長的故事、我會做的事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

2、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生活生命與安全教案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能力:

1、學習知識料我生活的地方教案理自己的生活,儘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願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

2、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家庭幸福和個人身體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知識:

1、知道家庭生活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任感,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溝通,平等對待,會正確處理家庭成員間的矛盾。

2、懂得與鄰里要和睦相處。

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說說我的家

畫畫家庭樹

根據問題講家庭故事

親情樹下寫句話

六、教學過程

課堂小結

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入手,引導學生回答:1鳥窩是小鳥的家2蜂巢是蜜蜂的家3樹洞是熊的家4山洞是老虎的家。學生的回答出小動物們都有家,我們也有自己溫馨的家,,我隨機播放20xx年春節聯歡晚會的歌曲《讓愛住我家》的錄影,讓學生體會錄影中一家人的溫馨和和睦,同時學生聆聽著熟悉的旋律,一下子教室裡就洋溢著濃濃的家的氛圍,相應的過渡到下一個環節:相信咱們同學也有一個溫馨幸福的家,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我的家庭。

課前,孩子們收集到與家人的照片,在活動中讓學生展示交流,,相應的用課件出示其中一名學生的照片,說:照片中的小朋友就是我們班的一位同學,你來猜一猜,他是誰?其他同學猜出來以後請照片中的同學來介紹一下照片的內容,激發學生回憶暢談自己與家人之間發生的故事。在三、五個學生的展示交流中,整個課堂營造出我說我家,我愛我家的教學氛圍,使教學活動生動化,形象化。

學生談完課件中的照片後,我指名兩個學生起來介紹自己手中的照片。

最後說:老師這裡還有一張照片,這上面的小朋友也是我們班的一員,大家快來猜猜看。課件出示我的家庭照片,學生猜出來,我對學生給予表揚: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這就是老師的一家,我也想來說說我的家庭,大家願意聽嗎?隨後介紹我的一家,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把老師對家的介紹與學生對家的介紹溶為一體,在學生暢談家庭的基礎上進一步昇華,同時體現老師也是班級大家庭中的一員。對後面的講家庭故事的感情渲染做鋪墊。

看了這些照片,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家庭成員都有誰?學生會回答:兄弟姐妹、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畫畫家庭樹

感情渲染:對,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組成的,我們人類就是像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像一棵棵大樹,枝繁葉茂,課件出示家庭樹,引導學生述說家庭的組成:看到這個小朋友的家庭,誰能試著說說你的家庭有那些成員。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在這種動態生成的課堂中,學生全面參與,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能力,有利於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

根據問題講家庭故事

這個環節我主要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通過講我家的故事,讓學生對爸媽的辛勤勞動進行探究,瞭解他們的勞動為家庭帶來的貢獻:在這棵家庭樹上有五個蘋果,每一個蘋果上都有一個問題,我請每個派一個代表選一個蘋果,然後進行討論,只要你能回答對了,這個蘋果就送給你。

我設計了五個問題:

1你和家人最愛做的事情是什麼?設計這個問題主要引導學生了解父母的興趣愛好,同時也讓學生回憶自己是在爸媽的關愛下成長。

2你和家人之間發生的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

3、你覺得爸媽的工作辛苦嗎?在課下,我讓學生調查了父母的工作,讓他們知道父母的不容易,父母為家庭付出了很多。

4、你知道爸媽的生日是那一天嗎?通過這個問題,學生會突然發現自己一直在爸媽的愛護下成長,可是自己卻連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在此讓學生知道以後要回報父母的愛,對父母的愛懂得感恩。

5、你為家人做過什麼?

親情樹下寫句話

出示家庭樹,教師渲染:家庭是一棵常青樹,多美的樹啊,裡面飽含著我們對家人濃濃的'深情,大家講的每個故事都那麼動聽、那麼感人,這麼多的故事,說也說不完,講也講不完。現在請拿起你手中的筆,在你的心靈樹葉上寫下你最想對家人說的話,再給這棵樹添一份溫馨,好嗎?

學生在《讓愛住我家》歌聲中寫句子,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感受,在寫的過程中體會家庭對於我成長的重要性。同時也為了強化學生知道回報父母的愛,對家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寫完感受後,把音樂的聲音放小,問學生:誰願意把你寫的話跟大家一起分享。指名幾個學生讀,交流完,請學生把樹葉卡片貼在家庭樹上。

課堂小結

家是一個快樂的城堡,讓我一起快樂的為家唱首歌吧。

我和學生同唱《可愛的家庭》,在這個溫馨的歌聲中,學生的愛家情感得到再一次昇華,相應結束本課。

七、說板書設計

返回

全家福

說說我的家 介紹我的家

我的爸爸媽媽

我的家庭 家庭收入

爺爺奶奶(外公、 外婆)

畫畫家庭樹 爸爸媽媽

我(姐姐哥哥、弟弟妹妹)

八、總結反思

1、要創造性的運用教材。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要聯絡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達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先進的思想等吸收到課程中去。同樣,對教材中不切合本地和學生實際的內容,也要大膽地捨棄。在《我的家庭》這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我們農村的家庭現狀,進行了“我的自畫像”、“包裡的祕密” 、“學習別人的長處”等活動。品德課本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教材期待著教師創造性的運用。

2、開展有效的活動。

新課標指出:道德寓於兒童生活中,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模擬現場,情境再現,意圖能儘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認識,指導行為,培養能力。

在教學中,我也深深體會到在教學前設計了有針對性的活動後,這只是給成功的上課做了鋪墊,要想使活動達到到預期的效果,還要精心組織、有效引導。特別是大班化的情況下,活動組織不當,很容易造成吵鬧而無效的局面。所以教師在活動前一定要講清楚規則、要求等,必要時,還可以先進行示範。活動中,要不斷地巡視,發現問題,及時引導。對於在活動中出現的自己事先沒有預料到的課堂生成,要認真思考對策,並及時調整自己後面的教學活動。活動後,更要及時引導和總結,提升學生的認識。對於在活動中表現特別好的學生和學習小組要採用多種激勵方法激勵。

只有這樣,我們預設的活動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3課《一起遊戲快樂多》。本課從人與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讓學生在遊戲中學會合作,感受與夥伴一起遊戲的快樂。

一、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目標為以下三個:

1、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喜歡和同學一起學習和遊戲的情感。

2、行為與習慣:養成活動中守規則、團結合作、注意安全等良好行為習慣。

3、知識與技能:能選擇自己喜歡的遊戲,遊戲時有勇氣嘗試挑戰,知道遊戲時要團結合作,遵守規則,注意安全。

4、過程與方法:用實踐體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等方法經歷活動過程,初步感受集體活動中規則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

二年級的學生仍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與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樂,培養良好的參與、合作意識。難點是:讓孩子們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

三、教學方法

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創設情景、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

四、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孩子們將準備一兩件自己喜愛的物品。我將準備西瓜、橘子。以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一下五個環節:

(一)歌曲匯入,縮近距離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共同體驗,分享快樂

(四)迴歸生活,體驗快樂

(五)故事延伸,共享快樂

下面我依次為大家進行介紹。

(一)歌曲匯入,縮近距離

課前,引導學生唱《拍手歌》,上課伊始,隨機引出話題:“同學們,聽到大家愉快的歌聲,老師的心情也變的輕鬆愉快起來。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有一份快樂和別人分享,你將有兩份快樂。(教師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快樂。”這樣一開始,就和學生拉近了距離,與學生融合在一起。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這時我會適時引入活動一“我們的分享日”這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突破。首先在小組內介紹自己喜歡的東西。接著我會引導學生暢談感受。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好東西和別人分享才快樂。最後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對比感知分享的快樂。我會先將準備好的'西瓜讓一個學生吃,接著讓孩子們在小組內分吃橘子。讓學生分別暢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對比,讓學生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共同體驗,分享快樂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

為此,我準備這樣引入活動二:“同學們讓我們在小組內共同合作一起來畫一畫、拼一拼,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

在小組展示後,我將相機提問“孩子們,通過這個活動,你有什麼收穫?你的心情如何?”最後出示蕭伯那的語言進行總結(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從個體之間的分享擴充套件到集體生活中。

(四)迴歸生活,體驗快樂

迴歸生活是品德課的基本目標。因此在學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種快樂的基礎上,我將隨機出示課本33頁的圖畫,“俗話說的好,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這不,這些孩子碰到了困難,我們該怎麼辦?假如你幫助了他,他會怎麼想?”這樣,讓學生懂得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分給他人一些,或者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種分享。最後我還將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談自己和別人分享快樂的事情。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分享的理解。

(四)故事延伸,共享快樂

新課程一個特點就是給學生留有自由發展和創造的空間。在這一環節,我會先給學生講《盲人點燈》這個故事的開頭,而後讓學生去猜測故事結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引導學生明確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僅為了別人,也是為了自己。

六、板書設計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設計出了這樣圖文並茂的板書。它暗示著願分享之花開在每個學生心中。

七、教學理念

最後說一下我的設計理念。我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以及在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使學生形成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說課稿 篇8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要講的課文是一年級語文下冊的《夏夜多美》

一.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這是一篇科學童話,他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下雨前的種種自然現象,而且還可以發展學生語言及思維。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教學習字、詞和初步閱讀之後,我把本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瞭解預示下雨前的自然現象。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品德目標: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掌握下雨前的自然現象。

二.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淺顯易懂,對話分明,結構大體一致的'特點,及聾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方法的總體構想上,我採用情景教學法,運用版畫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通過語言描繪及提問、啟發、點撥學生。

三.學法

結合聾生的認知特點,我多次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學習課文。

四.教學過程(我的教學過程分六個環節)

匯入新課前,我採用卡片,讓學生開火車認字,組詞,說話。這一環節不僅複習了舊知,而且培養了學生及時應用所學知識的良好習慣。

(一)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這一過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那個和諧的童話世界,激發興趣,將學生引入情景,又能引出本課課題,同時向學生滲透認知現象之間的關係,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初學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教學環節,為了把握學生的心理,吸引調動其多種感官參與,以情景激趣。我首先說了這樣幾句話:“要下雨了,動物王國的小動物們都忙碌起來了,想知道它們都在幹什麼嗎?請同學們開啟課文,一邊朗讀一邊用筆劃出文中的小動物。”然後讓學生說出找到的小動物,教師按順序出示圖片。這樣從整體入手,既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條理。

(三)學習課文,瞭解內容

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教學中我以情景引導學生,讓他們感到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小魚、螞蟻。為了體現師生民主互動合作的教學思想,我也參與扮演其中一個角色,在共同參與情景表演的過程中,教師逐步引導學生體會和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四)分角色扮演,深化體驗

這篇課文對話比較多,便於分角色表演,老師為學生創造表演氛圍,及製作各個小動物的頭飾,讓不同角色相互配合。這樣既加深了對本課意境的體會,又培養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五)引導質疑,拓展思維

在本課結尾時,我不失時機的問學生:“這節課你學到了那些知識?你還想知道哪些動物的活動雨天氣變化有關?”這些提問既是對本節課的總結,培養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又拓展了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六)佈置作業

我設計的作業是回家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告訴爸爸媽媽,並切問問爸爸媽媽看看下雨前還有那些自然現象。將本堂課教學延伸到家庭教育。不僅使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向家長做了反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不僅書本上可以學習,從老師那可以學習,生活也是個大課堂。

五.板書設計

要下雨了

燕子空氣潮溼飛不高

小兔子 小魚水裡悶透透氣

螞蟻高處搬家

說板書:這堂課的板書設計,既概括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體現了所述事物的特點,直觀形象,條理清晰,便於學生理解,進而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標籤:說課稿 八篇